中学生古诗文阅读 初中阅读翻译及答案 四
江苏省2020-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阅读练习(4)——课内外古诗对比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阅读(4)课内外古诗对比阅读(一)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西溪独泛》诗从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的氛围。
(2 分)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3分)【答案】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的《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二)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桅子花。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雨过山村》诗的一、二两句运用哪种手法?突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2.结合《雨过山村》诗句分析与《游山西村》内容上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1.(1)运用以声写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的手法。
突出山村的宁静幽美。
2.两首诗都是描写的是农家生活,都写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优美流露出对农人的赞美,自己喜爱这种宁静淳朴的乡村生活。
【诗歌翻译】雨天晦明变化的天色引来几声鸡鸣声,溪流翠竹掩映着山村小路穿过斜板桥。
年轻媳妇和婆婆互相呼唤着去洗蚕种,农人忙碌让庭院中的栀子花无人欣赏。
(三)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两首诗都围绕“望”字展开,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请简要解说。
(2分)《望岳》的“望”:;《春望》的“望”:。
2015年第十四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文言文翻译36-40
2015年第十四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文言文翻译36--40 36.教战守策[原文]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
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夫民亦然。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译文]天下的形势譬如人的整个身体。
王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的措施,难道不是很周全吗?而他们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
至于农夫平民,终年勤劳辛苦却未曾生病。
这是什么原因呢?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这是产生疾病的原因。
农夫平民,夏天最热的时候奋力耕作,冬天极冷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他们的筋骨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雨雪霜所浸渍,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不畏风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
现在王公贵人住在高大深邃的房屋里,出门就坐车子,刮风就如穿皮衣,下雨就打着伞,凡是用来预防疾患的工具无不应有尽有;畏惧风雨寒暑有些太严重了,保养自己的身体也有些太过分了,稍不注意,寒暑就侵入身体了。
因此,会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身体能够安逸又能劳动,慢步快走活动操作,使自己的四肢习惯于寒冬炎暑的变化;然后可以使身体强健有力,经历艰险而不受伤害。
人民也是如此。
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象妇女小孩不出内室的门一样。
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 初中阅读翻译及答案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初中阅读翻译及答案【三】21.★病痞【原文】余病痞①且悸,谒医视之,曰:“唯伏神②为宜③。
”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
召医而尤④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
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戚然慙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人者众矣,又谁辨焉!(选自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十八·辨伏神文》)【注释】①痞:肚子里生的硬块。
②伏神:中药名,外形似芋。
③宜:合适。
④尤:指责⑤病:危害。
⑥诸:之于。
【参考译文】我得了腹内郁结心悸反常的病,到医生那看病,说:“只有茯苓适合治疗。
”第二天,到市场上买,煎好服下了,病加重。
叫来医生责问他缘故,医生要求观看药渣,看后说:“唉!全是老芋头啊,那卖药的欺骗你而将他的老芋头卖出。
你自己糊涂,却反而怪于我,不是过分吗?”我忧愁惭愧,愤恨忧心,将这类事推而广之,那么世上像这样以芋头出售害人的人很多,又有谁来分辨呢!【阅读训练】1.解释:(1)谒:请,拜访;(2)宜:合适;(3)诸:之于;(4)尤:指责;(5)鬻:卖;(6)病:危害2.翻译: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译文:那卖药的欺骗你而将他的老芋头卖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烹而饵之”中的“饵”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B.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C.其一犬坐于前。
(《狼》)D.予分当引决。
(《指南录后序》)答:B(饵:服;前:走上前;均为名词作动词。
)(斗:想北斗星;蛇:像蛇;犬:像狗一样;分(fèn):按名分;均为名词作状语。
)4.从全文看,“鬻药者”得逞的原因是:买药者的无知(或:“子之懵也”。
)·22.★司马光勤学【原文】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2015年第十四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文言文翻译1--5
2015年第十四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文言文翻译(1---5)1.重耳出亡【原文】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
【翻译】晋公子重耳遭难的时候,晋献公派人去蒲城攻打他。
蒲城内的人们都要抵抗,重耳不允许,他说:“我是依靠君父的任命享受他的养生的俸禄,才得到了一批人。
有了一批人后去跟他较量,罪恶莫大于这个了。
我出逃就行了。
”于是逃奔到狄人那里去了。
跟随他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曾征伐廧咎如部落,俘获了部落首领的两个女儿叔隗、季隗,狄人把他们送给重耳。
重耳娶了季隗,生了伯鯈、叔刘,把叔隗送给赵衰做妻子,生了赵盾。
他们将要到齐国,重耳对季隗说:“你在这等待我二十五年,我要不来你就改嫁。
”季隗回答说:“我再过二十五年,像这样再嫁,那就进入棺木中了,我就等你吧。
”重耳在狄人那里生活了十二年以后才走。
2. 魏其武安侯列传【原文】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
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
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
夫以千人与父俱。
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
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
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原取吴王或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原从者数十人。
及出壁门,莫敢前。
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
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
夫身中大创十馀,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
【译文】灌将军夫是颍阴人。
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1
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11.欧阳询观碑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马宗霍《书林纪事》注释①尝:曾经。
②索靖:西晋著名将领,书法家,擅长章草。
③驻:牛马停止不前,停留。
④良久:许久、很久。
⑤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思考与练习1.欧阳询是_____代著名的书法家,所写的字被称为“______”。
和唐代______(颜体)、唐代______(柳体)、元代赵孟頫(赵体)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行()②观()③反()④布()3.下列与文中“晋索靖所书”的“书”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即书诗四句B.平生书不再读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D.使一书俱4.翻译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5.关于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以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要善于向他人学习B.学习应精益求精C.观察需要细致入微D.博采众长,才能自成一体答案1.唐;欧体;颜真卿;柳公权2.①出行;②看;③同“返”,返回;④铺开3.A4.于是睡在碑的旁边,三天后才离开。
5.C2.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选自《列子》)注释①鬻(yù):卖。
②攫(jué):夺取。
文化常识《列子》:道家学派著作,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撰。
共八卷,《汉书·艺文志》有著录,今本已非原书。
内容形式多为神话、传说、寓言,如“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成语均出自其中。
思考与练习1.教材里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课文都是出自《列子》。
2.下列句中的“之”与“吾欲之南海”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清旦衣冠而之市B.适鬻金者之所C.吏捕得之D.子攫人之金何3.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昔()②衣冠()③取()④徒()4.翻译:①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初中语文中考 古诗文默写与阅读 课内文言文 第4篇 河中石兽
第4篇 河中石兽
1.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 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 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如何评价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答案】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 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物理”,不切合实际, 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 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3.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答案】 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由河中寻石兽这件事引发议论,意在表明: 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 常情主观判断;考虑问题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6)然后能自反也
然:
(7)颓然乎其间者
然:
(8)佁然不动
然:
知识 原文呈现 实词释义 虚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拓展 虚词通关 课外迁移
第4篇 河中石兽
(1)独怆然而涕下
然: 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 指示代词,这样
(3)杂然而前陈者
然: 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然)这样,那么”
然: 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然: 指示代词,这样
知识 原文呈现 实词释义 虚词释义 句子翻译 问题探究
拓展 虚词通关 课外迁移
第4篇 河中石兽
(1)独怆然而涕下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及答案解析
20**第*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及答案解析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2011年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1、商鞅立信【原文】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字词解释】①令:指变法的命令。
②具:准备好,指政令的公告已写好。
③未布:没有公布。
④市:贸易市场。
⑤募:招募。
⑥徙:迁徙,这里指搬走。
⑦金:古代货币单位。
【阅读训练】1、解释:(1)既:;(2)徙:;(3)予:;(4)辄:;(5)以:2、翻译:(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 (2)民怪之,莫敢徙:3、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2、田登为郡守【原文】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节选自《古今谭概》)【字词解释】①笞(chī):鞭打,用竹板抽打。
②州:此指郡。
③值:遇到,碰上。
④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⑤揭榜:张贴告示。
⑥于:介词,在。
【阅读训练】1、解释:(1)作:;(2)笞:;(3)于:;(4)云: ;(5)本此:2、翻译:(1)怒人触其名:(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3、为什么“举州”皆谓“灯”为“火”3、书法家欧阳询【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乃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字词解释】①裘:皮袍②索靖:晋朝着名书法家③及:等到④复:又,再⑤布:铺开【阅读训练】1、解释:(1)尝:;(2)书:;(3)反:;(4)伫立:;(5)去:2、翻译:(1)驻马观之,良久乃去:(2)及疲,乃布裘坐观: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4、伊犁凿井【原文】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附答案)
2009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1.★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
②铣(xiǎn):光脚。
【译文】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
”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②或谓之曰()③履为履之也()④而越人被发()⑤以子之所长()()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自己②有的人③穿但是,表示转折⑤凭、用2.略3.略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
如:①不可徙。
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
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
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
2012年第十一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篇目翻译1
2012年第十一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篇目翻译1--101、杨亿巧对寇准在中书省。
和同事们嬉戏做对子,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
”没有人能对出,适逢杨亿来报告事情,于是别人请他对对子。
杨亿接着刚停的话音说:“眼中人是面前人。
(眼睛里面的人是面前的人)”所有在座的人都称这是好对子。
注释1. 会:正好。
2. 请:邀请。
3. 因:于是,就4. 戏:以……为游戏5. 为:是。
6. 应声:紧接着对方刚停下的声音7. 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8. 中书:即中书省。
寇准时任宰相。
9. 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10.一:全,满2、楚人学舟有一个学习划船的楚国人,他在开始学习的时候,驾船调头、转弯,还是快慢、缓急,只听船师傅的(教导)。
他到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从此他认为学完了驾船的技术。
(就)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径直快进,突然遇到危险,他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掉入江中,舵失去操控。
原文中最后一句“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译文“然而现在的危险,不就是之前的得意(所造成的)吗?”注释1.楚:楚国(古国名)2.习:学习3.操:控制,这里指驾船4.折:指船掉头5.旋:指船转弯6.疾:快7.徐:慢慢地8.惟:只,仅仅9.舟师:传授驾船技术的人10.渚:水中小洲11.莫:没有12.遂:于是就13尽:全部14.遽:[jù ]急忙15.谢:辞别16.椎:用椎敲,前进时以击鼓为号17径:径直18..亟:立即,突然19.犯:遇到20.乃:于是,就21.四顾:四周张望22.柁:通假字同“舵”,驾驶道理:1.学会一门知识或一种技术,都要下一番苦功夫;刚入门就以为掌握了一切,这种想法是不能有的。
2.学无止境,不要因为自己学了些皮毛就骄傲自满,否则会犯下大错,人们工作、学习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 RUSER redacted on the night of December 17,20201.曾子拒邑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
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⑤”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注释:①曾子,即曾参。
②邑,城镇。
致邑,封赠一座城镇。
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做。
鲁国国君送给曾子一座城镇,不同一般馈赠,应视为。
③修:修饰。
④奚:何,为什么。
⑤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⑥使:命令,派遣。
⑦于:向。
⑧全:保全。
⑨敝:破旧⑩受:接受⑾反:同“返”,返回译文: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耕种。
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
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
”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
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
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启示:要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
2君不自诈原文:有上书请去佞(nìng)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上曰:“君,源也;臣,流也。
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
策虽善,朕不取也。
”注释:1.草泽:边野荒地,泛指社会下层。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word版】.doc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全文阅读及翻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者: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絜,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汙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後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於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原得地,原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於怀王之宠姬郑袖。
2015年第十四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文言文翻译41-45
2015年第十四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文言文翻译41--4541.答苏武书[原文]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
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
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
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
单于临阵,亲自合围。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
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
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
故陵不免耳。
[译文]当初先帝授予我五千步兵,出去征伐绝远之地的匈奴,其他将领失期不到,我独自与匈奴交战,而且带着征战万里的粮饷,率领着徒步的军队,远出国境之外,到强胡之地。
拿五千的士卒,去对抗十万大军;率领着疲惫困乏的兵士,抵挡新装备的骑兵。
然而还斩杀敌人的将领,夺取他们的军旗,追赶败退逃遁的敌人,就象消除痕迹,扫除尘土一样,斩杀敌人的勇将。
使得整个军队的士兵,视死如归。
我虽没有才干,但愿意担当重任,觉得这时的功劳大得是难以比拟了。
匈奴已经败退,全国发动,再练精兵,强敌超过十万。
单于亲临阵前,亲自<指挥>包围,敌我双方的形势既不能相比,步兵与骑兵的形势又非常悬殊,疲惫的兵卒再次战斗,一人抵挡千人,然而还扶着兵车,忍受着创伤之痛,拼命争先。
死伤的士卒积满了荒野,剩下的不到百人,而且都带着伤病,几乎拿不起武器。
然而我挥臂一声召号,受到创伤和有病的士卒都站起身来,举起刀指向敌人,使匈奴的马转身逃跑。
到了兵尽箭绝,人人手中没有尺寸兵器,还是空手奋呼,争先向前。
当这个时候,天地都为我震动发怒,战士为我饮血吞泪。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赏析(有答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锦赏析(一)《观沧海》曹操中考试题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1、答: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3分)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答: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答: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答: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答: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答: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9、简要赏析画线句。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4)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北宋)苏轼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北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
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
“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
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
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4)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方法。
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意境、炼字、修辞等角度入手。
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同时也不能忽视写作背景。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初中阅读翻译及答案【四】31★★炳烛而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欲:想要。
(3)暮:晚。
(4)何:为什么。
炳烛:点燃蜡烛照明。
炳,<动词>点燃。
乎:呢。
(5)安有:哪有。
为人臣:做臣子的。
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
安敢:怎敢。
(7)好:喜欢,喜好。
(8)阳:阳光。
(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2)善哉:好啊。
(13) 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参考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
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阅读训练】1.解释:①暮:晚,为时已晚②何:为什么③少:年轻时④阳:阳光2.翻译(翻译句即原文划线句,翻译见“参考译文”,下同)3.上文中晋平公和师旷谈论的主题是,文中“何不炳烛”所蕴涵的比喻意义是。
答:学习的重要性暮年学习如炳烛之明,要胜过在黑暗中摸索前行32★★赵广拒画【原文】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
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建炎中陷贼。
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
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
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
而广平生实用左手。
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又数年,乃死。
今士大夫的藏件时观音,多广笔也。
(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选自《老学庵笔记》。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大诗人。
②本李伯时家小史:本来是李伯时家的小书童。
李伯时,北宋名画家。
③每使侍左右:经常让(赵广)在旁边侍侯。
每,常。
④遂:就,于是。
之:凑音节不译。
善:善于,擅长。
⑤尤:尤其,特别。
工:善于,擅长。
⑥几能乱真:差不多能和李伯时的真迹相混。
几,几乎,差不多。
乱真,模仿得很像,使人不辨真假。
⑦建炎:南宋高宗的年号。
陷贼:落入敌人之手。
贼,这里指金兵。
⑧闻:听说。
使图所掳妇人:让他画抢来的妇女。
使:命令。
图,画。
掳,抢走。
⑨辞:推辞,拒绝。
⑩胁:威胁。
白刃:快刀。
遣:打发。
去︰离开⑾实:其实,本来⑿乱定:局势平定⒀又数年:又过了几年⒁乃:于是,就⒂士大夫:有地位的知识分子。
【参考译文】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
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
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
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让他画抢来的妇女。
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赵广)不服从,(金兵)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打发他离开。
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
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
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阅读训练】1.解释:①使:派遣②久之:时间长了③工:善于,擅长④几,几乎,差不多⑤图,画⑥辞:推辞,拒绝。
3.赵广具有怎样的品质?文中哪些文字写出了这种品质?答:赵广具有威武不能屈的优秀品质。
文中具体文字: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
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
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
33★★治国如栽树【原文】(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注释】1、平:平定2、炀帝:即隋炀帝,是隋朝末代皇帝杨广的谥号。
3、犹:仍旧。
4、征求:这里指搜刮。
5、已:指停。
6、穷:用尽。
7、不堪:不能忍受。
8、遂:就9、目:亲眼 10、夙夜:早晚11、孜孜:勤恳不息 12、清净:指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宝。
13、丰稔(rěn):庄稼丰收 14、吴兢,唐代史学家。
《贞观政要》通篇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对身边大臣的一段富有哲理的论政话语。
【参考译文】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
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
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阅读训练】1.解释:①平:平定②犹:还是,依旧③已:停止④穷:竭尽,用尽⑤不堪:不能忍受⑥遂:于是就⑦目:亲眼⑧夙夜:早晚、朝夕,指天天、时时3.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搜表达的观点是:答:帝王智利国家,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是根本。
34★★郭进治第【原文】郭进有才略,累有战功。
尝刺荆州,今荆州城乃进所筑,其厚六丈,至今坚完。
进于城北治第既成,聚族人及宾客庆之,下至土木之工皆与。
乃设诸工之席於东庑,群子之席於西庑。
或曰:“诸子安可与工徒齿?”进指诸工曰:“此造宅者。
”指诸子曰:“此卖宅者,固宜坐造宅者下也。
”进死未几,果为他人所有。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注释】见书,略(下同)【参考译文】郭进有才略,多次建立战功。
曾经做邢州刺史。
郭进曾经在城北修建宅院, 建成之后,聚集族人和宾客庆祝落成,连地位低下的土木工匠都参与,于是在东厢房安置众工匠的席位,在西厢房安排众子女。
有人问:“众子女怎么可以与工匠们并列?”郭进指着众工匠的方向说:“这些是造房子的人。
”又指着众子女的方向说:“这些是卖房子的人,本来就应该坐在造房子的人的下席。
”郭进死了不到一年,果然被他人所占有。
【阅读训练】1.解释:①累:多次②完:完整③与:参加④宜:应该3.从上文看,古代房屋正堂两边的庑(廊屋),以为上,以为下。
答:东西4.“其”“之”“此”在文言文中常作代词,请指出下面句中的“其”“之”“此”指代的具体内容。
①其厚六丈。
“其”指代②聚族人及宾客庆之。
“之”指代③此造宅者也。
“此”指代④此卖宅者也。
“此”指代答:①荆州城城墙②郭进“治地即成”这件事③盖房子的工匠④自己的孩子35★★一言具狱【原文】有二人约以五更乙会于甲家,乙如期往。
甲至鸡鸣,往乙家呼乙妻曰:“既相期五更,今鸡鸣尚未至,何也?”其妻惊曰:“去已久矣。
”复回甲家,乙不至。
遂至晓,遍寻踪迹,于一竹丛中获一尸,即乙也。
随身有轻赍音基物,皆不见。
妻号恸谓甲曰:“汝杀吾夫也!”遂以甲诉于官,狱久不成。
有一吏问曰:“乙与汝期,乙不至,汝过乙家,只合呼乙,汝舍不呼,乃呼其妻,是汝杀其夫也。
”其人遂无语。
一言之间,狱遂具。
(选自宋·施德操《北窗炙輠》)【注释】1、期:约定时间2、期:约定3、何:为什么4、去:离开5、寻:寻找6、狱:案子7、舍:丢下8、具:了解9、恸(tòng):极其悲痛10、吏:旧时代的大小官员,汉以后,泛指低级官员或吏卒【参考译文】有两个人相约在五更时去甲家会面,乙按时到了。
甲到了鸡叫的时候,前往到乙家去呼叫乙的妻子说:“既然互相约好五更时会面,现在鸡都叫了,乙为什么还没有到?”乙的妻子惊讶的说道:“他已经离开很久了。
”(甲)又回到甲家,乙没到。
于是到了天亮,遍地寻找乙的踪迹,在一个竹林丛中找到了一具尸体,就是乙。
随身有的物品,都不见了。
乙的妻子极其悲痛(恸)地对甲说:“你杀了我的丈夫!”于是(乙的妻子)把甲告到了官府,但是这案件久久不能定案。
有一个官吏问甲说:“乙和你约好见面,乙不到,你到乙家,只应该叫喊乙,你丢下乙不叫喊,却叫喊乙的妻子,是你杀了她的丈夫。
”于是那人(甲)没有话好说。
一句话之间,案件就了结了。
【阅读训练】1.解释:①期:约定的时间②期:相约③何:为什么④去:离开⑤寻:寻找⑥狱:案件⑦舍:丢下⑧具:了结3.文中乙妻对甲说:“汝杀吾夫也”,一吏也说:“汝杀其夫也”,两个人的依据有什么不同?答:乙妻对甲说:“汝杀吾夫也”,只是自己的猜测,并没有真正的证据;而一吏说:“汝杀其夫也”,是有严密的推理额,因为按照常规,与某人约定见面,而这个人没到,去找的时候,应该叫某人的名字,而只有知道某人不可能在,才有可能脱口叫他的妻子。
36★★赵奢论税【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奢。
奢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则无赵也。
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守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王用之治国赋,未几,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
②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于用兵。
③用事者:管事的人。
④说:劝说。
⑤加兵:兴兵侵犯。
⑥轻:轻视。
⑦国赋:国家的税收。
【文言知识】释“于”“于”是个多义词,解释也极灵活。
上文出现过三个“于”,它们的含义不同。
①“君于赵为贵公子”中的“于”,相当于“在”,意为你在赵国是贵公子。
②“岂轻于天下邪”中的“于”,相当于“被”,意为难道会被天下人轻视吗?③“言之于王”中的“于”,相当于“对”、“向”,意为对国王说了这件事,或向国王说了这件事。
【参考译文】赵奢是赵国负责收税的官员。
他到平原君家收取租税,但平原君家人不肯缴税,赵奢根据律法治了他们的罪,杀了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家人。
平原君恼怒,要杀了赵奢。
赵奢劝说道:“你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纵容您的家臣不奉行公事,不奉行公事,法律就会削弱。
法律削弱,国家就衰弱,国家衰弱,诸侯就强加战争(进兵侵犯),诸侯强加战争,赵国就不存在了,您怎么能够得到这样的富贵呢?凭着你的尊贵地位,奉行公事,遵守法律,全国上下就会公平合理,上下公平合理,国家就强大,国家强大,赵国就稳固,然而您作为赵国重臣贵戚,难道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赵奢是一个贤能的人,对国王说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