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小专题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学第十三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学第十三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出((31)来)性果的树引相→诱互A剂抑→Y制C传现递C象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
。使用性引诱 关闭
(剂 降(32))低Y性两可,引种从以诱或而诱剂两减杀是种轻人B以B的工上的雄合生危性成物害的个相。一互体种争,从化夺而学相破物同坏质的B,资属种源于群和化的空学间信而息表。现使出用来性,导的引致相诱互剂 可解抑以读制诱现借杀象助B害的虫雄防性个治体方,面从而的破信坏息B,考种群查的了性生别态比系例统,导的致结种构群、密信度息降流低,动从
12/9/2021
8
网络梳理——填一填 高考必背——记一记 易混易错——判一判
4.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 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物质循环具有全球 性、循环往复性。
6.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 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 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13
考点1
考点2
题点2 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及相关计算 2.(2019山东济南期末)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 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如下数据 (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是J/cm2·a),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12/9/2021
14
考点1
考点2
A.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只含有一条食物链 B.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62.8 J/cm2·a C.“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 解者利用的能量 D.肉食性动物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上图箭头“微量”中
也可以是五个。图甲中①代表的能量(摄入量)=②+③+④+⑤+现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复习指导课件.pptx

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复习指导课件.pptx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4
2.关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三个常考点(填空) (1)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 (2)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 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3)同一消费者在不同食__物__链_____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__养__级______。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 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10
2.(2015·全国理综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 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 输出(散失),B错误。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 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 稳定,D正确。
5
知识网络构建
6
7
考向梳理
8
考向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2016·全国卷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 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 中。下列叙述正确的C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16
4.牢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和种类和作用(填图)
17
(1)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 (2)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 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 (4)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 (5)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 级数减少×( )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62张)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62张)
• 2.温度、水分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 3.一般来说,体型越大的动物,所处营养级越高,但不 是绝对的。
• 4.能量传递效率指后一营养级同化量与前一营养级同化 量的比值,一般为10%~20%。
• 5.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 到的能量。
• 6.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获得(不是消耗)生态系统 更多的能量。
•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固定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__化______________=
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 (4)流经生产者的总能量强调关键词“___________”而
• 4.牢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和种类和作用(填图)
• 易错提醒
• 1.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 (3)图1中乙可以被丙和丁捕食,所以乙的能量去向除了流 向分解者和丁之外,还可以传递给丙以及通过自身呼吸作 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 (4)根据图2可知,第一营养级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 900/25 000×100%=7.6%,但是因为第二营养级包括甲 和乙,再加上甲的能量,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传递效率大于7.6%。
• (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 为360÷1 460≈0.25,西黄松老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 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470÷12 730≈0.037,所以西黄松 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西黄 松老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影响 大气碳总量的过程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 作用等。西黄松幼龄群落每年每平方米光合作用固定量-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量=净初级生产力=360 g,小于每年 每平方米的异养呼吸量390 g,所以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 降低大气碳总量。

新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54张)

新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课件(54张)

2.(2020·山东等级考)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 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 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 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 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食物网复杂程度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相对值)
常规农业
C [土壤中的小型动物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消费者如一些植物害 虫,分解者如蚯蚓等,A错误;实现物质循环至少具备生产者和分解者,由 题干信息可知,泥浆生物反应器中只加入了分解者,因此不能实现物质循 环,B错误;据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信息可知,加入的菌种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污染物获取 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属于分解者,C正确;生态系统的组成由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由题意可知,泥浆生物反应 器中只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 物理 行为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生物种群的繁衍 生物的种间关系
4.明确碳循环的来源和去路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__合__作__用__或化__能__合__成__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二、研透教材
1.易误辨明
(1)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C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 能相对稳定的能力,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既存在于生物群落与 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B错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 大小取决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 强,C正确;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但其恢复力 稳定性低于草原生态系统,D错误。]

2021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3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pt课件

2021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3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ppt课件

解析 (1)根据图示的食物网可知,捕食性线虫是最高营养级,而食细菌线虫是中间 营养级的生物,因此捕食性线虫没有下一营养级,即其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 入下一营养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而土 壤中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统一整体,因此是 一个生态系统。(2)土壤深度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 结构,从表格数据可知,有机农业的生物组成成分最多,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最高,稳 定性最高,因此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有机农业。(3)镉是难以被降解的物质, 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的增高而不断富集。捕食性线虫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因 此其体内镉含量最高。(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长期施用有机肥后,会导致腐生细 菌增加从而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 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因根系植株增长而增加的量,因此最终会导致植食性线虫的 数量减少。
解读 以有机农业及土壤生态系统为情境,综合考查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等知识,引导考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农业模式的优劣,树立 绿色生态农业的理念,体现了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
5.(2019全国Ⅰ理综,31)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
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
4.(2020山东,24)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
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
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常规农业
0—10
有机农业
无公害农业
常规农业
10—20

202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复习 种群和群落

202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复习  种群和群落
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迁入该池塘一段时间内,该种鱼的数量呈“S”型增长 B.t2时刻对该种鱼进行捕捞能一次性获得最大产量 C.t2~t3时间段,该种鱼的种群数量仍然呈上升的趋势
D.若向该池塘投入适当饵料,则该种鱼的K值会增大
总结:K值与K/2值的应用
(二轮大书P81)基础自测2 (2021·宁夏银川模拟)图甲表示某生 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 乙表示该生物种群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头叶)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
关系的功能
1.某人工淡水鱼塘养殖了大量的某种鱼,成鱼底栖,捕 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物 种丰富度 B.该人工淡水鱼塘中幼鱼与浮游动物间可能存在捕食和 竞争关系 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镶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 平结构 D.鱼塘底部与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垂 直结构
A.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 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 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2018年高考生物(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第十三讲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共29张PPT)

2018年高考生物(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第十三讲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共29张PPT)

精要扫描 高考必背 易混易错 网络梳理
-4-
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是有利的。( × ) 7.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是栖息 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 ) 8.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 ) 9.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算昆虫种群密度时,要统计昆虫中所有个体的数量,而不是只统计成虫数
量,取样时要遵循随机取样原则,B项错误。食物链中,生物个体大小不同,
不同生物个体中各类有机物的比例不同,所以各营养级的数量比值不能代 表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昆虫的数量先
A. 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上升 乙昆虫的数量后上升,所以乙昆虫捕食甲昆虫,因此乙数量的增加会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关闭 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D项正确。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 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解析 答案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高频考点 考点1 考点2 高考真题回访 必清错混辨析
-14-
必做题组集结
题组2 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及相关计算 2.(2015海南,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关闭
图中A表示 生物成分F表示

高三生物 专题十三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保护课件

高三生物 专题十三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保护课件
答案
课时28 种群和群落

例题
答案
课时28 种群和群落

例题
答案
课时29 生态系统的结构

例题
答案
课时29 生态系统的结构
• 例题
答案
课时29 生态系统的结构
• 例题
答案
课时29 生态系统的结构
• 例题
答案
课时29 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时29 生态系统的结构
• 例题
答案
课时29 态系统的结构

例题
答案
课时30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
• 例题
答案
课时30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
• 例题
答案
课时30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
• 例题
答案
课时30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
• 例题
答案
课时30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
课时31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保护

例题
答案
《名校名师高考考点课时训练》 生物(课件)
专题十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及保护
课时28 种群和群落
• 例题
答案
课时28 种群和群落
• 例题
答案
课时28 种群和群落
• 例题
答案
课时28 种群和群落
• 例题
答案
课时28 种群和群落
例题

答案
课时28 种群和群落
• 例题
课时28 种群和群落

例题
答案
课时30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
• 例题
课时30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精讲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精讲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


层次


保护生物多样性
价值

措施

_自__生__
生态工程 原理
循环 协调
整体
一 、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数量特征
概念
意义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 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解题技巧 1.运用数学模型分析“J”形曲线
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t=Ntλt,λ代表当年种群数量和与前一年种群数 量的比值,不是增长率。 (1)λ>1时,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AB段(不包括B点) (2)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B、D点 (3)λ<1时,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BD段(不包括B、D点)
C 【解析】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佳效果是提高种群数量的K值,即实现种群数 量发生图1中③到②的变化,A错误;图2中①曲线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 长,环境最优越,而③曲线的数量最少,故图2中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 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①>②>③,B错误;渔业捕捞时要确保捕捞后种群数量 不小于K/2,即图中P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正确;有害动物防治的最终目的是使种群K值降低,而不是降为0,这样不 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错误。故选C。
年龄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群
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
群落的空间结构
迁入率、迁出率
群落的演替
种群密度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种群的结构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小专题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小专题1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3.若“中间”营养级生物变化,则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
如图所示食物网中,若青蛙减少:以它为食的蛇也将 减少;食草昆虫数量增加;鹰不只吃蛇一种生物,它可依 靠其他食物来源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所以鹰就要过多 地吃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
视角 2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综合考查
1.(2015·全国Ⅱ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 的是( )
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遗物中获得的能量大部分会通过 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故 B 项 错误。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由 4 个营养级变为 5 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故 C 项正确。 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养级增加,但食物链还是 只有一条,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未改变,故 D 项错误。
5年6考
2014Ⅰ卷T31,2015 卷T31,2015Ⅱ卷T3 2016Ⅰ卷T5,2016卷 ⅢT5,2016Ⅲ卷T31
5年1考 2014Ⅱ卷T31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Ⅱ)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Ⅱ)
6.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意义和措施(Ⅰ)
5年2考
2013Ⅰ卷T32, 2016Ⅰ卷T5
提示:①分解者
②消费者 ③食物网 ④信息传递 ⑤物质循环 ⑥往往双向 ⑦全球性 ⑧单向流动
⑨抵抗力稳定性 ⑩恢复力稳定性 ○11 负反馈调节 ○12 人口增长 ○13 自我调节能力 ○14 保护生态环境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理清生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的作用 (1)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分解者: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答案:A
【技法指导】 食物链、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情况的分析与判断 1.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其他的生物 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 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PPT课件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PPT课件

14.(8 分)(2010· 台州)人类的过度捕捞使鳕鱼资源从 20 世纪 60 年代便开始逐渐减少, 其生存面临巨大威胁。 下图为影响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因素及其结果的预测图, 由图中信息 可知:总体上看,在相同渔捞强度下,鳕鱼种群的相对数量与鱼网网眼大小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为了保证鳕鱼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应保持渔捞强度为________% 最合 适。
专题3
种群、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考点一
种群
1.种是生物分类等级的最小单位。如桃树是生物的一个种,即一个物种。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1)生物种群密度是描述生物种群数量的一种方法,即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地区,种群密度往往不相同。 生物个体数 种群密度= 单位面积或体积
答案:B
3.(2009 中考变式题)青岛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 藻,再深处长红藻。藻类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A.阳光 B.温度 C.气体 D.盐度
答案:A
4.(2010· 金华)a、b、c 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下表选项中所列概念之间的关系,符合 图中所示包含关系的是( ) 概念 选项 A B C D a 动物 生态系统 细胞 光能 b 植物 群落 组织 电能 c 非生物 种群 器官 化学能
答案:C
9.(2010· 宁波)出土于我国河南省的彩陶缸,距今已有 6000 多年。彩陶缸上有一幅“鹳 鱼石斧”图案,如图所示。关于此图案的说法错误 的是( ) ..
A.鱼和鹳均属于脊椎动物 B.鱼的形态与其水生生活相适应 C.鹳的长脚有利于其在浅水区域捕食 D.“鱼→鹳”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五种群和群落PPTppt文档

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五种群和群落PPTppt文档

演替阶 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2
针叶林
52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4
常绿阔叶林
106
00 12 1 24 17 31 16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解 析 : (1) 常 绿 阔 叶 林 遭 到 砍 伐 后 , 原 有 植 被 虽 然 已 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 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该条件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 生演替。
体要全部统计,位于样方边缘的个体计数时遵循“计上
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不用进行标记,A 错误;
要注意随机取样。取样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或五点 取样法,但由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取样时应适当 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B 正确,C、D 错误。
答案:B
4.(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
答案:D
3.(2017·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 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内部的个
命题方向:种群的增长曲线体现“模型与建模”,种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解析: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率, 横坐标为种群数量,曲线最高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对 应种群数量的 K/2。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 在种群数量超过 K/2 时捕获,剩余量保持在 K/2,此时种 群数量增长率最大,可使种群数量迅速得以恢复。

【精编】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3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课件-精心整理

【精编】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3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课件-精心整理

比原来要多。
会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发生连锁性变化,
如:狼的数量减少,则羊的数量会随之先增加后 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角度分析:当a种群的
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草的数量也减少。
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种
③“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在食物链中, 群的数量将增加;若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
中间某一营养级的数量减少,导致前一营养级的 时,则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
考点43 生态系统的结构
(2)生物成分与代谢类型及生活方式的关系 植物:自养型——生产者(如:各种绿色植物)
异养型——消费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 动物:异养型、营捕食或寄生生活——消费者(如:绝大多数动物)
异养型、营腐生生活——分解者(如:蜣螂) 微生物:自养型——生产者(如:硝化细菌)
异养型、营寄生或共生生活——消费者(如:根瘤菌) 异养型、营腐生生活——分解者(如:绝大多数细菌、真菌)
应试基础必备
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是生 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 的基础;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 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1.能量流动的过程
考点44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 传递、转化和散失。 (1)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 ①源头:太阳能。 ②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③途径:光合作用。 ④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 量。 (2)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 ①传递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生态系统能量的转化 转化形式: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4)生态系统能量的散失 ①途径:呼吸作用(包括各个营养级自身的呼吸消 耗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②形式:以热能形式散失。

最新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12-种群和群落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12-种群和群落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

2.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汇总 图甲为“J”型、“S”型增长与生物进化关系曲线,图乙为“S”型增 长、“S”型增长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线图,图丙是某种群λ值变 化曲线。
(1)图甲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K值是在环境条件
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特定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其大小随环境的改
变而改变;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最根本有效的措施是增大环境容纳量即K值,
防治有害动物的最有效的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且在种群密度最小
时防治效果最好。 (2)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为零;在K/2时,增长速率(出 生率-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图乙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而 A′、B′、C′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3)“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本年总数-上年总数)/上年总数=本年总数 /上年总数-1=λ-1,λ值越大,种群增长率越大。从理论上讲,λ有以下三 种情况:λ>1 种群上升;λ=1 种群稳定;0<λ<1 种群下降。图丙中种群数 量递增的时间段是第1~1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第20年至 第30年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热点考向 考向一 以数学模型为依托,考查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 1.(2015广东理综)图1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 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研
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年6考
2014Ⅰ卷T31,2015 卷T31,2015Ⅱ卷T3 2016Ⅰ卷T5,2016卷 ⅢT5,2016Ⅲ卷T31
5年1考 2014Ⅱ卷T31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Ⅱ)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Ⅱ)
6.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意义和措施(Ⅰ)
5年2考
2013Ⅰ卷T32, 2016Ⅰ卷T5
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遗物中获得的能量大部分会通过 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故 B 项 错误。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由 4 个营养级变为 5 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故 C 项正确。 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养级增加,但食物链还是 只有一条,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未改变,故 D 项错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根据文字信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 黄雀→鹰,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 等系列变化,故 A 项错误。细菌一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 者,
3.若“中间”营养级生物变化,则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
如图所示食物网中,若青蛙减少:以它为食的蛇也将 减少;食草昆虫数量增加;鹰不只吃蛇一种生物,它可依 靠其他食物来源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所以鹰就要过多 地吃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
视角 2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综合考查
1.(2015·全国Ⅱ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 的是( )
2.掌握能量流动的 1 个过程和 3 个关系式
(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2)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量。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 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
3.识记碳循环的途径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 能合成作用。
碳返回无机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2)环境的途径②③分化学解燃者料的的呼燃吸烧作用
4.图解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
【思维诊断】
1.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 林中的弱。( )
2.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 者。( )
3.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 必然越大。( )
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 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 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
答案:A
【技法指导】 食物链、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情况的分析与判断 1.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则其他的生物 数量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 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若“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随着数 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 定,但结果比原来的数量要增大。
5.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 量传递效率。( )
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 利。( )
答案:1.× 2.× 3.× 4.√ 5.× 6.×
视角 1 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结构分析与判断
1.(2016·全国Ⅱ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 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 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处于林中。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提示:①分解者
②消费者 ③食物网 ④信息传递 ⑤物质循环 ⑥往往双向 ⑦全球性 ⑧单向流动
⑨抵抗力稳定性 ⑩恢复力稳定性 ○11 负反馈调节 ○12 人口增长 ○13 自我调节能力 ○14 保护生态环境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理清生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的作用 (1)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分解者: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 时,能量不是没有输入和散失,而是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达 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 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C
2.右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 其中鱼 a、鱼 b 为两种小型土著鱼, 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 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解析:鲈鱼与土著鱼之间是捕食关系,引入以中小型 鱼类为食的鲈鱼后,土著鱼 a、b 的数量都下降,短期内 浮游动物总量先急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相应地浮游植物 锐减后再急升最后近于稳定;鲈鱼以土著鱼为食,按能量 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 A 项叙述正确。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 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2.(2016·全国Ⅲ卷)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
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 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五 种群、群落与生态 系统
小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 护
【考纲要求·高考频度】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 (Ⅰ)
2.态系统中的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的基 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 递(Ⅱ)
全国卷考查频度
2013Ⅰ卷T5,2013Ⅱ 5年4考 卷T31,2014Ⅱ卷T3
2016Ⅲ卷T5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 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冻 原生态系统中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有利于土壤 中有机物质的积累。(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 逐级递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