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教育功能
2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学生观
第一模块 职业理念
第二讲 学生观
大纲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概念及其内容 理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及学生的发展特点 教育公正与共同发展 教育公正与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和谐、
3.因材施教与教育分层
教育分层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不同的层 次,然后依据这种分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教育资源。
真题回顾 (2011,下)通常所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运用在教育中是强 调( ) A,因材施教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 D,教育影响连贯性原则
真题回顾 (2015,上)汪老师在黑扳上贴了一个“坏学生”榜:那些爱打闹,不 能按时交作业的学生都榜上有名。汪老师的做法( )。 A.不合理,没有认真备课上课 B.不合理,没有尊重学生人格 C.合理,体现了学生的严格要求 D.合理,有助于维护教师权威
真题回顾 (2012,下)初中生小虎平时纪律松散、经常迟到,上课还总与邻座讲 话。班主任让小虎把桌椅搬到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一个人坐。下列选项中, 对该班主任行为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C.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 D.维护了教师的权威
真题回顾 (2013,下)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的 原则是( )。 A.国家性原则 B.公共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强制性原则
真题回顾
(2015,上)晓光多次在钢琴比赛中获奖,但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方 老师全说道:“特长需要保持,可是只有打好文化基础,你才能在音乐 道路上走得更远。”方老师的做法( ) A.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发展特长 B.不合理,违背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C.合理,学生必须在各个学科领域平均发展 D.合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讲 教育功能
近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发f展
班级授课制 直观教学 实验教学 演示教学
现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
幻灯机 电影 电视 录音录像机 计算机 网络
五、教育的社会功能 ——政治功能
为社会政治服务曾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功能。到了
现代社会,尽管教育的功能大为扩展,政治功能只 是教育诸多功能中的一种,而且内容和形式也都发 生了诸多变化,但教育的政治功能仍然是教育社会 功能的重要方面。
成“人”与成“才”
2、教育的个体的享用功能
外在价值 → 谋生 教育 → 授人知识 内在价值 → 自由人格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 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更多的是教学生学会顺从,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案例讨论: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都是正向的吗?
实践活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是指主体同外界进行物质或精神交流的活动,反 映了主体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结合与统一,体现人的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
儿童的实践活动
游戏活动 实 践 活 动
贯穿一生的活动
学习活动
物质生产活动
人发展的 基本途径
社会 实践活动
阶级斗争活动 科学实验活动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K·Meton)
按照默顿的思想,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 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 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对任何社会、任何时期的教育来说,正向和负向的 功能都存在,只不过比重不同。多数时期的教育以 正向功能为主,但历史上也有某些时期,如欧洲中 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军国主义教育等,不仅扼 杀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也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主题班会活动课分为自我教育作用和感染作用,导向作用,激励教育
主题班会活动课分为自我教育作用和感染作用,导向作用,激励教育序言引言第一讲歧路同途: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一、主题班会的问题“症候”1.僵化模式2.倚重表演3.单向灌输4.共鸣缺失二、问题分析与归因1.设计理念的缺位2.相关理论知识的缺乏三、引入研究视角,回归教育本质第二讲回归原点:主题班会的内涵解读与功能分析一、主题班会的基本内涵1.什么是主题班会2.主题班会与其他班级活动的联系与区别二、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自我教育功能4.激励功能5.引领功能6.感染功能三、关于主题班会功能定位必须厘清的问题第三讲诗外功夫: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科学理念一、主题班会与设计理念的关系1.科学理念在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中的作用2.诺丁斯的关爱教育课程体系二、科学理念的具体化1.怎样定位德育2.怎样理解活动3.怎样看待学生的改变三、他山之石1.价值澄清模式与活动设计2.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启示3.工作坊——小组活动的方法第四讲班会拼图: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一、主题的提炼和酝酿阶段1.主题的发现和寻找2.主题的提炼和确定3.主题的物化和表达二、方案的撰写阶段二、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自我教育功能4.激励功能5.引领功能6.感染功能三、关于主题班会功能定位必须厘清的问题第三讲诗外功夫: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科学理念一、主题班会与设计理念的关系1.科学理念在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中的作用2.诺丁斯的关爱教育课程体系二、科学理念的具体化1.怎样定位德育2.怎样理解活动3.怎样看待学生的改变三、他山之石1.价值澄清模式与活动设计2.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启示3.工作坊——小组活动的方法第四讲班会拼图: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一、主题的提炼和酝酿阶段1.主题的发现和寻找2.主题的提炼和确定3.主题的物化和表达二、方案的撰写阶段三、组织实施阶段1.主题的导入2.主题的展开和深化3.主题总结和提升阶段第五讲方圆规矩: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则一、计划性原则1.时间安排的计划性2.主题系列设计的计划性二、针对性原则1.关注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2.提高主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三、整合性原则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整合2.媒体演示与言语解说的整合第六讲路在脚下: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创新路径一、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1.一节特殊的歌曲赏析课2.一节别样的物理实验课二、微型班会的模式创新1.微型班会的特点2.设计与实施微型班会时的注意要点三、多媒体资源的创造性使用1.读图时代的现实2.视知觉心理的理论与实践3.多媒体的特点与德育情感过程的本质相契合4.从网络中取经:把公益广告搬进主题班会第七讲集腋成裘:主题班会设计的素材准备和积淀一、设计主题班会应具备的能力二、做一个素材积累的有心人三四个“一”的积累原则四、主题班会专题“素材库”示例1.感恩父母主题2.自我规划主题第八讲以微见著:主题班会的案例研究一、班主任研究的特点1.需要更为出色的问题意识和教育敏感2.必须明确行动研究的定位二、主题班会案例研究的类型1.以班会观摩为载体的行动研究2.以制定方案为任务的个案研究三、案例解析——班会方案的问题诊断与处理1.班会“微调打磨”2.班会“一拆三”3.班会“大手术”。
第二讲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2.认知学习理论的运用
对现代教育技术而言,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告诉我 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习内容和材料的研究上,还 必须研究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学生的学习 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通过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来充分 调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积极、 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 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 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 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2.华生的学习理论
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 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 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等)和情绪反应(如 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 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 成的。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和认知学习的心理学家 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人类课堂情境中的学习问 题的研究。他认为:学习不在于被动地形成 刺激——反应的连接,而是在于通过主动发 现来形成认知结构。他所提出的认知——发 现学习理论,是当代的主要流派之一。 主要观点: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第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认知是指认识的过程以 及对认识过程的分析。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 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最大 区别在于,认知理论家 们只关心人类的学习, 强调学习者内部的心理 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
1.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 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 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 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点讲义汇总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点讲义汇总第一讲教师职业需要高尚的道德一、为什么说时代呼唤高尚的职业道德?1社会进步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2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3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4生产力发展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5新技术革命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6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7社会转型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8社会民众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辨析题1、师德规范体系是由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三部分组成的。
P9答:此句话是对的。
教师师德规范的研究应该包括两大体系,其一是应研究教师与学生。
群体应该具有的规范,其二是应研究教师与教师群体的规范,帮助教师很好的认识两个不同的群体利益,所以师德规范应该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师从广义上讲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三方面也是对每个劳动者的要求,符合教师的本质属性。
2、教师道德评价的依据就是看教师的道德行为的动机。
答:此句话是偏面的。
诚然,良好的道德动机果然重要,但是对于教师道德评价的依据就要看教师有否履行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有否尽到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能否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师德就是榜样,而实践师德是第一要务,师德的本质要求是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好体现。
3、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P68-69答:此句话是对的。
首先要声明的是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
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
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第二讲__教育功能-新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旨在成“人”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 (2)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 (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 问题:张楠的父母为什么选择再次将其送入学校?
• 宁铂是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当时曾被誉为 “第一神童”,2003年出家为僧。 • “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 都落下了,”汪惠迪老师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 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 生的。”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当年的少年班成员承认, 他们至今仍缺少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这是没办法的 事情,” “一旦过了那个年龄,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 了。” • 少年大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是年龄小,一般是在16岁以 下;二是没有经历完整的中学阶段。因此,他们必须面 临两个问题:一是会承受比较大的心理压力,二是他们 可能会造成自己在中学阶段某些知识层次、某些学科的 断层和缺陷,从而影响他们日后的深化。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一)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依据作用方式和对象,可以把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 社会功能(或者本体功能和工具功能,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 固有功能和派生功能,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 • 1、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者 称为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 • 2、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活动通过个体功能的发挥对社 会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 案例 抹杀
2001年秋天,红岩小学的林老师正给一年三班的学生上课。 “树上有十只小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九 只。”“不对,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这是因为其他的鸟听到枪 声后吓飞了。”“还有两只!有一只聋哑的小鸟听不到枪声仍在 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 了。”“你这孩子,总是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鸟怎么会有聋哑的 呢!” “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还有三个 角。”“错!应该还有五个角。” “是还有三个角!如果沿对 角线锯就是三个角。”“你这孩子别往歪处想,哪有这样锯的。” “雪融化了,变成什么?”“变成水。”“对的。”“变成 了春天!”“你又胡说,雪怎么会变成春天呢!”雪融化了,天 气就暖和了。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也就到了。难道春天不 是吃雪水长大的吗?那个孩子想。 那个孩子发誓:将来一定要当老师,给那些答“树上有两只 小鸟”的学生,答“雪能变成春天“的学生,打上一个大大的红 钩。
第二讲 教育社会功能
第二讲教育的社会功能第一节教育社会功能的三种理论对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行专门与系统的研究,始自近代,二战后得到广泛发展。
就发展逻辑来看,教育的社会功能理论已见有三种:“唯正向功能论”、“有条件的正向功能论”及“负向功能论”。
一、“唯正向功能论”“唯正向功能论”是对只阐明教育对社会的“正面”影响,而不涉及其“负面”影响的种种观点和理论的统称,它拓基于迪尔凯姆(Durkheim,E.),定型于帕森斯(Parsons,T.)。
(一) 迪尔凯姆的“功能·目的一体观”迪尔凯姆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即:“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迪尔凯姆由此定义推论出“教育的社会性”,即“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这里所说的“社会化”是指形成“社会我”。
在迪尔凯姆看来,每个人身上都存有双重人格,其中一种人格仅由与个体自身及个人生活中的事件有关的整个精神状态所组成,称为“个体我”;另一种人格则是包括个体在内的社群的思想、情感和习惯的体系,这些体系之总和便是“社会我”。
迪尔凯姆认为“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不言而喻,“教育目的”与“教育功能”并非同义概念。
但在迪尔凯姆那里,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并无实质性区别。
迪尔凯姆明言:教育的功能在于使儿童产生——1、他所属的社会。
认为其每个成员不应该不具备的某些身心状况。
2、他所属的特定社群(社会等级、社会阶级、家庭、职业)。
认为其全体成员必须具备的某些身心状况。
此处所谓“身心状况”自然包括上述“社会我”。
这样,我们无论是在实际内涵上,还是表述形式上,都很难分辨出迪尔凯姆使用的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这两个概念究竟有何区别,而这两个概念一旦被混为一谈,结果只能是教育功能的概念名存实亡,因为此时所谓教育功能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推演而已。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系统方祛采用的一般步骤是: 1)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问题的日标、背景、
约束条件和假设,从而确定为解决面临的问题, 系统重新应具有的功能;
2)调研、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资料和 数据,分析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 案;
3)对这些方案做出分析,权衡利弊,选出 其中的最优方案并提出优化方案的准则;
整理ppt
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在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 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时形成的。系统方法是 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 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 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 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的一取少照、程序和方法。
整理ppt
视听教育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开发范式面临着严峻地挑战,
正发生着一场重要的“范式转移”,由“课程开发范式” 走向“课程理解范式”。即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规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密切相关,它所构想的课程设计遵从 四个原则:课程应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所谓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和能性或 多重解释;回归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重复性,这种重复是不 断螺旋上升的,每一个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布鲁纳的“螺 旋型课程”是回归性课程的一个典范;关联性是指课程结 构内在的联系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它赋予课程是一个 具有丰富联系的开放的网络体系;严密性是指对课程内容 可供选择的关联有目的选择、是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 其中的解释性依赖于我们如何完善地发展不确定性所呈现 的各种选择答案,它防止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陷入任意性, 因此严密性是四个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第二讲、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整理ppt
一、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结构图
第二讲 高等教育目的、结构与功能
本节小结
• 本节探讨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 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以及地区结 构;综述了国内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现 状;在具体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现状 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 策略。
第三节 高等教育功能
• 一、关于高等教育功能有多种看法。 关于高等教育功能有多种看法。 • 二、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 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 这一基本功能具有稳定性、潜在性和表现 形式多样性三个明显特点。
• 二、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
• 国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 形式结构、能级结构等,在结构上各国是有差别 的。 •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与现状。
•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是: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是:
• 调整层次结构,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 职教育; • 调整科类专业结构,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 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 • 调整形式结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 投资结构; • 调整地区结构,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功能的使命定位 ——高等学校职能
• 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并不是自大学产生之日 就同时具有的,而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产生、 发展和变化的。 • 培养人才是18世纪以前高等学校的职能,发展科 学于19世纪初成为高等学校的新职能,直接服务 社会则在19世纪末产生于现代高等学校。因而, 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 和服务社会。 • 随着高等教育的使命不同,在三大职能之外,又 有职能的新发展,如:引导社会的职能、创造新 职业的职能、国际合作的职能等。
会计继续教育——《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继续教育——《会计职业道德》.txt老公如果你只能在活一天,我愿用我的生命来延续你的生命,你要快乐的生活在提出分手的时候请不要说还爱我。
会计继续教育——《会计职业道德》第二讲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一)什么是道德、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古人云"道者,路也",以"道"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规矩;"德者,得也",把认识了"道"内得以已,外施于人,称为"德"。
《论语·述而》曾有"志于道,据以德"的论述,其意思是说内心得"道"且施于人便具有"德"。
但把道德二字连起来作为一个概念则是出自《荀子·劝学篇》。
荀子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其思是说,如果人们做到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则,就算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一般来说,道德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它包含与特定社会阶段相适应的一系列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因而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除了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外,也包含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品质,以及对人的善恶评价等内容,而这些对维系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科体系中,道德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对个人的行为加以约束,以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除了依靠政治、法律等手段以外,还必须依靠一定阶级利益引申出来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即属于阶级的道德。
由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德做出了科学的解释,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的约束力量来实现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教育学_第二讲_教育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c. 现实表现
国外统计结果: 小学毕业程度比文盲43% 中学毕业程度比小学 108% 大学毕业程度比中学 300% 国内统计结果: 小学100% 初中150% 高中(职中中专)170% 大学210%
d. 结论 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劳动创造的财富成正比 即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劳动者个人劳动的收入成正比。
一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P18)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 为了实现其政治统治,所采用的组织政权的原则 和方式,以及建立和发展特定的经济秩序所创设 的各种经济规则和措施的总称。
奴隶社会:
中国 西周:学在官府 政教合一 官师合一
{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 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 响和作用,是一种贡献性的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响和 作用,是一种损害性的功能。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 性功能
显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 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35% 24% 6%
10% 5%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 古代社会:主要是哲学、政治、宗教、 道德等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 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不多; 十四世纪:主要有三门,算术、几何、 天文学等; 十六世纪:增加地理学、力学等; 十八世纪:又增加代数学、三角学、植 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等; 二十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信息论、 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
第二讲 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原则
小组讨论主题: 1.回忆我们的中学时代,你在什么 时候、哪些方面、何种事情中需要心理 辅导? 2.你觉得现在的中学生在他们的学 习生活过程中哪些方面最需要帮助?
(二)学习心理辅导 1、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优化教学 情境;诱因强化;成就动机 2、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自觉性; “先预习后听课;先复 习后作业;先作业后检查” ;元认知策 略 3、考试心理辅导 考前心理指导(考 试焦虑的认识和缓解)和考后归因指导
维纳归因理论模式表
稳定 能力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认知重组阶段:使学生做自我了解与自我接纳
促成行为阶段:促使学生改变行为 追踪辅导阶段:将习得的经验迁移到辅导外情境以适应社会生活
一、中学生心理辅导的目标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目标规定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
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
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展。
一、中学生心理辅导的目标
(一)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
第二,寻求发展。
即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 生活目标,负起生活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发展建设性 的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良 好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
以上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础目标,相应的辅 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相应的辅 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第二讲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 和原则
一、中学生心理辅导的目标
(一)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 是指心理辅导的总体目标,适用于一切学段(小学 、初中、高中、大学)的目标。可归纳为两点: 第一,学会调适。即学会调节和适应 “调节”处理的是个人内部精神生活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学会调节即学会正确对待自己 、接纳自己,化解情绪冲突,保持个人精神生活的内部 和谐 “适应”处理的是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问题,重点 是人的行为。学会适应就是要矫治错误的行为,养成正 确的适应行为,使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就是要消除人际 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质量。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高等教育学》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之一,一方面是为了使新入职的高等学校教师对高等教育领域的相关理论和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大学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其遵循教育规律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第一讲:高等教育内涵与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掌握高等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知识点一:高等教育内涵(一)高等教育的内涵(二)高等教育的特征知识点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一)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二)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加强一流大学建设(三)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扩大高校和学生选择权(四)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五)注重实用技能培训,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教育融合创新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内涵和特征,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学难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二讲: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掌握近代大学的由来,及高等教育四大职能的产生和发展线索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大学理念。
教学内容知识点一:人才培养职能与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一)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二)中世纪大学的特点知识点二:科学研究职能与德国大学改革运动(一)科学研究职能的早期发展(二)科学研究职能的确立(三)科学研究职能的拓展知识点三:社会服务职能与威斯康星理念(一)社会服务职能的萌芽(二)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三)社会服务职能的扩展知识点四:文化创新职能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早期发展(二)文化创新职能的确立与认同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的产生和发展线索,及其所反映的大学理念。
教学难点:四大职能所反映的大学理念第三讲: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通过本讲学习,了解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结构,掌握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掌握其功能,重点掌握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
第二讲化学教育理念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许多人对STS教育的方法 提出质疑,认为科学教育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 根本概念和理论,而STS教育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无法 为学生提供一种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
奥尔德里奇、莱纳:科学应以内在的逻辑进展组织
雅戈:科学应以社会问题为核心组织
1990年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提交 的报告中把STS教育定义为:人类经历范畴 内的对科学的教与学。但是美国科学进步 联合会〔AAAS〕在?2061方案?工程中提 交的报告——?为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却 几乎没有直接提到STS教育。该工程负责人 F·杰姆斯·罗斯福提出“STS会不会又是一个
加拿大安大概省科学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保证每个 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每个学生都需理解根本的科学概 念;开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技能、策略和思维习惯;将科学与 技术、社会和环境相联系。
第二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化学
一项研究说明,在当前的中小学课堂上,学生的言语交流行为主要 以答复以下问题为主,占到93.8%,另外几种是,提问占2.7%, 表示异议的占1.7%,其它类占1.8%。
2.科学素养培养的教学行动 3.科学素养的评价
二、化学教育中加强STS教育
1.STS教育开展
科学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化学的面目很狰狞。
STS常指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简写.大 约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
STS教育产生的背景:二战后科技革命产生许多新问 题,“唯科学主义〞面临越来越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60 年代西方的“科学教育的现代化运动〞只强调学术性, 无视社会和生活方面.社会生活的科技化和科技的社会 化,带来一些相应的社会责任、道德、伦理、价值等问 题.这些问题促使科学教育用一种新的理念和实践来应 付社会和环境的巨大变化。STS教育就在人们寻找答案 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孕育出来了。
02.第二讲 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第二讲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一、指标体系的概念
1.狭义的概念:指标——被评价的因素。
指标体系——被评价的全部因素的集合。
2.广义的概念:指标——包括因素、权重、标准和文字描述。
二、设计教育评价指标的目的:规定评价哪些因素,将评价所依据的目标具体化、行为化,即把评价变为分项评价。
三、指标体系在评价中的作用
1.对评价对象的行为起质的导向作用。
2.有助于评价反馈功能的发挥。
3.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4.有助于增强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总的来说,指标体系即是评价工作的基础,也是评价工作的核心,它对评价起着统揽全局的作用。
四、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P22—26)
1.方向性(思想) 2.一致性(思想) 3.系统性(技术)
4.独立性(技术) 5.可测性(操作) 6.可接受性(操作)。
(王)史学理论与方法:第二讲
+ 以当前我国的学科分类来说: + 历史学门类下有三个一级学科:中国史、 世界史、考古学
变化历程:1996年、2010年,两次大调整 2010年前的二级学科:八个二级学科(史学理 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 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世界史、考 古学与博物馆学) 一分为三的学科变化 学科间的关系:彼此既独立又联系 学问的根基相同
王国维认为:‚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 周以前,其史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 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 矣。‛‚史之本义,为持书之人,引申而为大官 及庶官之称,又引申而为职事之称。其后三者各 需专字,于是史、吏、事三字于小篆中截然有别: 持书者谓之史,治人者谓之吏,职事者谓之事。 此盖出于秦汉之际,而《会的历史与自然史有着密切 联系 1.自然界制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 展。
如河流与文明的关系、如贵州的地理环境对贵州 历史的影响;
2.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并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史的内容。 如对澳洲的影响、对西藏的影响
一)史学的含义 ‚史‛的含义的演变:史官、史书、史事
章学诚有言:‚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沈潜者尚考索之 功,天下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譬犹日昼而月夜, 暑夏而寒冬,以之推代而岁功,则有相需之益;以之 自封畛(zhen)域,则有两伤之弊。‛
+ 第二、从认识过程来看,对历史的微观考察属于
感性认识的阶段,是要弄清楚一个一个的历史现 象,而对历史的宏观考察则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 是由表及里、认识历史本质的过程。 + 微观考察是认识历史的基础和前提,但仅有微观 考察,还不能说已经真正地认识了历史。 + 盲人摸象 + 历史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第2讲——社区党员教育
第二讲——社区党员教育社区党员教育,是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党组织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
开展社区党员教育工作,对于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把社区党员教育工作搞好了,社区党员素质提高了,模范作用增强了,社区党的建设才能得到加强,党才能真正履行“三个代表”的职责,才能始终站在城市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前列。
第一节社区党员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普遍加强近年来,社区党组织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对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了社区党的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1.社区党组织进一步健全,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各级党委普遍重视并加强了社区党建工作,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从组织网络上看,社区党组织在不断壮大。
如今,在城市,社区大都建立了党组织,有的是党支部,有的是党总支部,较大的建立了党委,基本上不留“空白点”。
对于个体、私营企业等新经济组织,有条件的,也在逐步建立党组织。
组织网络的不断健全、完善,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从地位作用上看,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增强。
特别是在社区体制改革后,不少优秀党员进入了社区领导班子,在能力、文化、年龄诸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和改善,使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整体领导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
2.社区各党组织之间的联系不断密切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房屋产权单位等党组织,逐步建立了一种联系沟通、协调运作的机制,初步形成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格局,包括对党员的共同教育和管理。
一些街道成立了负责社区党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研究的“社区党建工作研究会”,各社区党组织也相应组建了由各自区域内各单位党组织主要领导组成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小组”。
第二讲 教学系统概述
(3)教学层次:输出:教学计划、教学安排
(4)学习层析:各门功课、考核
wlafan@
第2讲 教学系统设计概述(第一节)
三、教学系统的系统特征 7.教学系统与环境(宏观教学设计) (1)基本社会系统 (2)核心协调系统
(3)社区教育系统
(4)大众传播教育系统、
(5)特别教育资源系统
wlafan@
瑞格鲁斯(Charles M.Reigeluth) 是美国印第安纳 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的教授,著名教学设计专家。1969年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后在
中学担任三年经济和科学课程教师。1977年,获得杨百翰
大学教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开始进入教学设计领域工作。毕 业后留在杨百翰大学做了一年研究,随后到雪城大学( Syracuse University)任教十年。1988年,成为印第 安纳大学教授,一直任教至今。
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策划,是对学 生达成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 。
第2讲 教学系统设计概述(第一节)
二、教学设计与教学论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教学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 ;教学环节具体计划 (2)学科性质:理论性学科;应用性学科;
(3)理论基础:教学理论(描述性理论);教学
wlafan@
第2讲 教学系统设计概述(第一节)
三、教学系统的系统特征 系统方法的步骤: (1)分析问题(背景、条件等),确定目标
(2)调研、收集信息,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几种)
(3)选出最优方案并确定准则 (4)具体设计出优化方案
(5)研制、实验、评价;(6)应用与推广
wlafan@
第2讲 教学系统设计概述(第一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教育功能Educational function学习内容一、教育功能及分类二、教育的个体功能三、教育的社会功能四、教育功能的实现一、教育功能及其分类▪功能,指的是事物的功用和效能;▪功用指的是事物所能发挥的作用;▪效能指的是事物所具有的功用。
▪简言之,功能指的是有特定结构的事物内部所具有的和对外所能发挥的作用。
▪▪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活动、教育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作用和影响。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一)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依据作用方式和对象,可以把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或者本体功能和工具功能,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固有功能和派生功能,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者称为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
▪2、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活动通过个体功能的发挥对社会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间接功能或外在功能。
(二)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根据功能的性质和作用方向,把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1、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与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2、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活动产生的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发展与教育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三)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根据功能的呈现形式,把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1、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指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教育目的相符合的结果。
▪2、教育的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旨在成人▪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2)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
(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附:创新教育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的人格特征▪(1)美国心理学家梅克凯南认为,创造力较高的人具有独特个性,即不平凡的志趣和自由表现的特征,如独特的、新颖的、欣赏的等特点。
▪(2)威廉斯认为高创造力者具有四种主要特征:丰富的想象力、充分的好奇心、强烈的挑战性、高度的冒险性。
▪(3)巴伦发现创造力较强的人具有12种特征:善于观察;仅仅表达了部分真理;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有高度的独立认识能力并热衷于此;他们受自身才能和自身评价的激励;能够很快地把握住许多思想,并能对更多的思想进行综合;体格健壮而敏感;生活复杂,并且能够看到复杂的普遍性;比一般人更能意识到无意识的动机与幻想;有更强的自我调节。
(4)托兰斯认为创造力高的学生具有21个特征:听人说话、观察事物、行动专心一致;说话、作文时能使用类比的方法;全神贯注地读书、书写、绘画;完成教师布置作业后有兴奋表现;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习惯于寻求事物的各种原因;细致地观察事物;能从别人的谈话中发现问题;从事创造性工作时忘却时间;能发现问题和发现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除了日常生活,平时都在探究学问;具有好奇心;具有自己独特的实验方法和发现方法;有所发现时精神异常兴奋;能预测结果并正确验证这一结果;不气馁;经常思考事物的新答案、新结果;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上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课题;除了一种方法外,能从多方面探索问题的可能性;能不断产生新的设想,在游戏时也能产生新的设想。
学校中妨碍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因素(1)过分强调追求成功,使学生更多地关注教师和同学认可的成功标准,并向此方向努力,而很少反思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何在,真正应该学些什么。
(2)以同龄人的行为作为楷模,使得学生处处小心翼翼地控制自己,不能表现“出众”,不能展示个性,独出心裁的创造更不被允许(3)禁止随便提问。
(4)教师难于容忍学生游戏般的学习态度,认为学习应该是全神贯注、态度严肃,学校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从游戏态度转变为劳动态度。
(5)对创造性活动抱有偏见,认为是一种变态而加以讥笑和讽刺。
(6)强大的世俗压力使得创造性不能发挥,学生如果不愿意被孤立,就必须服从教师、家长和同伴的规则。
(7)按照钟点在不断的时间压力下工作。
(8)师生之间的“畏惧”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创造信心。
(9)要求学生顺从。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传授使人生存的本领,旨在成才,教人学会生存,是人力的教育。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是个体生存的工具和手段。
▪2、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不是指为了达到外在目的而受教育,而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个体需要满足的过程,个体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幸福是融智慧、情感和道德于一体的完美人性的展现。
教育的享用功能是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是把双刃剑,对人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压制、阻碍甚至摧残作用。
应试教育下的标准化教学和考试束缚和扼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僵化,能够很好的回答问题,但是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同时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窒息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使学生成为顺民,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活力,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的人口功能: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人口质量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发挥决定作用,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性途径,可以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创新1、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
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来实现。
2、教育可以活化文化。
把文化从物质载体转到人身上,影响人的行为。
3、教育可以选择文化。
表现为吸收和排斥两种形式。
4、教育可以批判文化。
分析评价现实文化,引导社会文化健康发展。
5、教育可以交流和融合文化。
6、教育可以更新和创造文化。
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可以直接创造文化,也可以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间接的创新文化。
(三)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教育在此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证实了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
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及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手段。
(四)教育的政治功能:促进政治民主化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民主社会需要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五)教育的生态功能: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1、通过生态教育,可以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2、通过发展创造科学技术,有效解决生态问题,提高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和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如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忽视创造,或者不顾现实条件,过于理想化,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总体上发挥的是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教育会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如盲目的教育先行,毕业生就业难等,虽然不仅是教育的问题,但毕竟教育也难逃干系。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各项社会功能应该协调一致的发挥作用,并将负向功能降低到最小,才能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教育功能的实现(一)教育功能的形成1、教育功能价值取向的确立,潜在的教育功能2、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现实教育功能的实现过程3、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教育功能的初步实现(二)教育功能的释放教育功能的释放是教育功能的完全实现,超出了教育系统,延伸至社会系统。
包括人才和精神文化产品向社会的输入和人才和精神文化产品在社会上的充分利用。
就业难,成果推广难,毕业生跳槽都是教育功能释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案例:张楠择教1989年,张志成和赵敏双双在某重点院校获得博士学位,1990年,二人幸福地步入婚姻的殿堂。
次年,他们有了聪明可爱的小宝宝张楠。
在幼稚园,张楠被誉为“小神童”:三岁时他就能熟练背诵乘法口诀,作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他擅长表达,经常在教室里讲故事惹得老师和小朋友们哄堂大笑。
眨眼间张楠到了上学的年龄。
张志成夫妇觉得学校教育的步伐太慢,赶不上小张楠的智力发展。
于是他们做出了重大的抉择——不送孩子上学,自己在家培养他。
赵敏承担教育张楠的主要责任,同时请一位家庭教师辅助她的工作。
张楠果然不负众望,10岁就学完了初中的数、理、化课程。
但他不爱学语文,因此语文水平仅居于同龄孩子的中下游水平。
由于每天都面对父母和家庭教师,缺少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也不大与外人接触,张楠不太会与人交往。
偶尔在街上看到与自己同龄的孩子欢快地嬉戏、玩耍,张楠只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他不想加入他们的游戏,也不知道怎样走近他们。
张楠的自理能力也较差,因为平时父母怕洗衣服、叠被子之类的琐事占去他学习的宝贵时间,因此都替他做了。
面对张楠可喜的学习成绩,懒散的生活习惯以及孤独的性格,张志成夫妇困惑不解。
把孩子继续留在家中,尽管他的理科成绩会突飞猛进,可是他总有一天要步入社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群,到那时他又怎样应付?把孩子送回学校,是让他跟同龄的孩子一起读五年级,还是让他直接读高一?毕竟他的语文基础较差,而且自理能力不强,如果读高中一年级,他恐怕仍旧很难适应,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
如果选择让他读五年级,将意味着赵敏四年的努力前功尽弃。
2002年9月,赵志成夫妇又做出了一次重大的抉择——把张楠送到希望小学五年级的教室里。
问题:张楠的父母为什么选择再次将其送入学校?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学会生存》高考制度改革(例如“3 X”的考试内容等)将对我国教育和社会产生何种影响?请你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