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烯及其代表药物法罗培南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9-14

作者简介:孙小平,女,生于1977年,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抗生素和细菌耐药的研究。文章编号:1001-8751(2005)03-0111-05

青霉烯及其代表药物法罗培南的研究进展

 孙小平 综述 黄文祥 审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重庆400016)

摘要: 青霉烯是一类非典型的β2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其它的β2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相比,其结构明显不同。因其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β2内酰胺酶的高度稳定性,对青霉素结合蛋白的高亲和力等主要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代表药物法罗培南是第一个开发上市的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需氧及厌氧性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均显示出广谱的抗菌活性,是一类新的抗感染药物。对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作用机制、体内外研究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 青霉烯;法罗培南;β2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

中图分类号: R97811+1 文献标识码:A

许多β2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

年代发展起来的,并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而得到持

续发展。因其在治疗方面的高效和低毒性而得到广泛

的认同。并成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基石。然

而过去50年的广泛应用导致了临床上许多重要的细菌

对这些β2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这些耐药表型已

经减少了临床上对β2内酰胺类抗生素诸如阿莫西林,阿

莫西林加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等的使用频度。这种耐药

性问题的持续存在促使人们研发对β2内酰胺酶具有高

度稳定性,高效抑制性的新型抗生素复合物。目前天然

的β2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筛选已近乎枯竭,人们将注意力

转移到人工合成的β2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去。青霉烯就是一种新型的非典型的β

2内酰胺类复合物,于1977年设计并研制成功,其分子结构包含了一个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融合而形成的杂环结构,即向青霉素骨架中引入双键。这类抗生素对β2内酰胺酶具有高度稳定性,而且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与碳青霉烯相比,青霉烯对厌氧革兰阳性菌和多数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均等同于或优于头孢菌素及青霉素类抗生素[1]。青霉烯还具有优于碳青霉烯的特点,其母体化合物和酯型前药可口服吸收,不易被β2内酰胺酶水解。同时对肾脱氢肽酶(DHP -1)较碳青霉烯稳定。其代表性的药物法罗培南已在国外上市,投入临床使用。

1 青霉烯的结构分类

β2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基本结构是由一个具有四个原子的β2内酰胺环,融合一个含五到六个原子的杂环构成。根据在杂环1位原子的不同取代基又可衍生出不同的种类。其中青霉烯类(penems)同头孢烯类(cephems)、青霉烷类(penams)一样,杂环1位原子是硫取代,它是由哈佛大学著名化学家woodward基于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融合的概念,向青霉素骨架中引入双键,以增大β2内酰胺环反应性,从而提高抗菌活性的

图1

设想而设计合成的(见图1)。青霉烯类衍生物主要集中于杂环C22位侧链的取代上,主要有S2取代、C2取代和O2取代[2]。因而根据取代基的不同青霉烯类又主要有硫取代青霉烯(thiopenems)、氧取代青霉烯(oxypenems)、氨基取代青霉烯(aminopenems)、烷基取

代青霉烯(alkylpenems )和芳基取代青霉烯(arylpen 2ems )五类。其中,青霉烯BRL42715的结构又是明显不同于其它五类,该分子在C 22位上没有取代基,而是在β2内酰胺环C 26位上存在一个庞大的取代基团,使得该分子对C 类β2内酰胺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没有抗微生物活性。通过结构和活性关系的研究发

现,青霉烯类抗生素C 23位的自由的羧基和C 26位的1(R )-羟乙基基团是必须的。能保持其具有较高的活性和对β2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因此供修饰的只有C 22位。比较不同类型的C 22位取代青霉烯发现,连接

原子的类型决定了其潜在的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3](见图2)

图2 

青霉烯类衍生物

尽管青霉烯类与碳青霉烯类化学结构有明显不

同,但两者常被混淆。青霉烯是在C 22和C 23

位间含1个不饱和双键的5元二氢噻唑环再融合一个β2内酰胺环构成。在杂环1位的原子是硫原子,改变了分子的三维结构。相反,碳青霉烯类是在β2内酰胺环的基础上融合了一个不饱和的5元环,其杂环1位的原子是碳原子(见图3)

图3 青霉烯类与碳青霉烯类母核结构

青霉烯和其它β2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上的差别

降低了其免疫原性和免疫交叉反应性。世界上有10%的人对青霉素过敏,而这些人中又有10%的人对头孢菌素过敏。青霉素的β2内酰环和赖氨酸残基中的ε氨基反应形成青霉素蛋白抗原。而当头孢菌素的β2内酰胺环以此种方式被打开后,其分子中的杂环(环形母核)通常是被水解,仅留下在7位上的侧链和决定抗

原性的蛋白结合。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分别通过在(β2内酰环)6位、7位上的取代基的不同而衍生变化,分子中的杂环部分则是相对较少发生变化的。相反,青霉烯类衍生物主要集中于(杂环)C 22位的取代,使得分子的这部分更富于变化。出于这个原因,就降低了和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交叉免疫原性。一项研究发现,在兔模型中法罗培南对一大类β2内酰胺类抗生素仅具有低水平的交叉反应抗体[4]。2 作用机制

β2内酰胺环和细菌的靶蛋白相互作用,是β2内酰胺类抗生素保持抗菌活性必不可少的结构。不同的侧链和杂环结构反映了不同β2内酰胺类抗生素之间不同的分子立体结构和理化性质。这些性质联合影响着药物分子穿过细胞膜的能力(使之能够和靶蛋白结合,增加其抗菌活性)、与血清蛋白结合的能力(影响药动学)、与β2内酰胺酶结合的能力(影响对细菌耐药机制的敏感性和药物在机体内的稳定性)、以及进入机体不同组织的能力。

与其它β2内酰胺类抗生素相似,青霉烯类能穿过细菌细胞膜,并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结合,阻止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许多β2内酰胺类相比,青霉烯与PBP 的亲和力更高[5]。尤其是对PBP2b 的亲和性最为显著,这也部分解释了青霉烯类对青霉素敏感性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