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作业

合集下载

心理学参考文献

心理学参考文献

心理学参考文献
心理学参考文献
必然是和教育有关的书籍,以及和心理学有关的书籍啊,除此之外,看你写的论文涉及什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参考文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心理学参考文献篇1
1、杨心德:《学生的自我有效感与学习动机》,《教育研究》。

2、黄荣光:《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参考文献篇2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师大出版社.
[2]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
[4]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5]徐光新.学校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6]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7]钱铭怡.变态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8]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M].高等教育出版社.
[9]李祚,张开荆.心理危机干预[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0]郭秀艳.基础实验心理学[M].高教出版社.
[11]朱永新.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张保平.犯罪心理学(第五版)[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3]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5]冯江平.青年心理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6]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暨南大学出版社.
[17]尾形佳晃.三分钟爱上心理学[M].。

心理学专题作业14

心理学专题作业14
确保实验参与者了解实验目的和过程 遵守伦理准则,保护参与者隐私和权益 实验过程需严格按照实验指导手册进行 实验结果需真实记录,不得伪造或篡改数据
心理学专题作业14的应 用和影响
心理学专题作业14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应用领域:心理咨询、教育、企业管理等 实践案例:介绍心理学专题作业14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情况 效果评估:对应用效果的评估方法和结果 未来展望:对心理学专题作业14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心理学专题作业14的发展历程
现代发展:心理学在各个领 域的应用
未来展望:心理学研究的挑 战与机遇
早期研究:探索心理学的起 源和基础
专题作业: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培养专业素养
心理学专题作业14的意义和价值
促进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心理学专题作业14对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通过深入探讨 某一主题,有助于完善和发展心理学理 论。
增强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性:专题作业能 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的实 用性和可操作性。
培养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完成专 题作业,学生可以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 能力,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打下基础。
展望:希望在未来的心理学专题作业 中,能够更加注重实践应用,让学生 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评价:作业难度适中,既有挑战性 又不会过于困难,能够激发学生的 学习热情。
展望:希望在未来的心理学专题作业 中,能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和批判性思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 社会环境。
添加项标题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使用统 计方法或其他方法进行解释和推断。

心理健康著作文献及作者

心理健康著作文献及作者

心理健康著作文献及作者英文回答:References on Mental Health.Books.The Feeling Good Handbook by David D. Burns A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 workbook for overcoming depression, anxiety,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issues.Mind Over Mood by Dennis Greenberger and Christine A. Padesky Another CBT workbook that teaches skills for managing depression and anxiety.The Mindfulness and Acceptance Workbook for Anxiety by John P. Forsyth and Georg H. Eifert A mindfulness-based workbook for reducing anxiety.Overcoming Traumatic Stress: A Workbook for Survivorsby Mary A. Main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nd healing from trauma.The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Skills Workbook by Matthew McKay, Jeffrey C. Wood, and Jeffrey Brantley A DBT workbook for managing emotions, relationships, and otherlife challenges.Articles."The Impact of Childhood Trauma on Adult Ment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by Julia M. Ford, Elizabeth A. Chapman, and Veena Lakdawalla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hildhood trauma on mental health."Evidence-Based Treatments for Anxiety Disorders" by Scott L. Rauch, Alan J. Lang, and John S. March A summaryof the evidence for various treatments for anxiety disorders."The Efficacy of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for Depressive Disorders" by Maria A. Piet and Willem Kuyken A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for depression."The Emerging Role of Transcranial MagneticStimulation (TMS)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by Daniel Blumberger, Sarah Jacobson, and David Fedele A discussionof the potential of TMS as a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Ment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by Christina L. Eichstaedt, Oscar A. Deschaine, and Andrew P. Merchant A review of research 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media use and mental health.中文回答:心理健康书籍及作者。

心理学230篇参考文献 精品

心理学230篇参考文献 精品

主要参考文献(一)书目1.(奥)弗兰克著.赵可式等译.活出意义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德)K.F.Pawlik,(美)M.R.Rosenzweig主编.张厚粲主译.国际心理学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德)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著.张芸等译.身心疾患治疗手册:跨文化、跨学科的积极心理疗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美)B.E.Gilliland,R.K.James著,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美)D·P·萨库索,M·R·卡普兰.黄蘅玉等译.临床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6.(美)F.D.Wolinsky著,孙枚虹译.健康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美)G·德沃金,R·G弗雷,S·博克著.翟晓梅等译.安乐死和医生协助自杀:赞成和反对的论证.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8.(美)H·P怡范特,蔡勇美,刘宗秀等.医学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美)Phillip L.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0.(美)Phillip L.Rice著.石林等译.压力与健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1.(美)R.C.Carson,J.N.Butcher著.游恒山译.变态心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12.(美)大卫·比罗著,韩红军译.一个医生的患病日记.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3.(美)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4.(英)悉尼·布洛克等著.刘平等译.心理治疗讲座.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017.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8.车文博主编.心理治疗手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19.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陈丽云,樊富珉,官锐园.身心灵互动健康模式:小组辅导理论与应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16-25122.陈仲庚.实验临床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5.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6.范杉,吴基良,余英宏.医学统计与科研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7.方积乾主编.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8.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29.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0.龚耀先主编.心理评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龚幼龙主编.社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郭念峰.临床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3.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上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5.何敏贤,李怀敏,吴兆文.华人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6.黄光国.中国人的权利游戏,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38.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39.金志成,何艳茹等.心理实验设计及其数据处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0.乐国安主编.社会心理学理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41.乐国安主编.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42.乐国安主编.应用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3.乐国安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44.乐国安主编.咨询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30-3145.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46.李耀庭,乐国安等.心理养生之道——健康心理学漫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147.李银和.性文化研究报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48.梁宝勇,王栋主编.医学心理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9.梁宝勇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0.梁宝勇主编.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51.梁宝勇主编.医学心理学导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52.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书馆,198853.刘达临,吴敏伦主编.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上海: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56.潘绥铭,(美)白威廉,等.当代中国人的性关系与性行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7.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8.钱铭怡主编.心理治疗.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63.邵郊.生理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65.万崇华.生命质量测定与评价方法.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66.汪新建.认知—行为治疗范式.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67.汪新建.西方心理治疗范式的转换及其整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68.王登峰,侯玉波主编.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9.王登峰.临床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1.王仁安.医学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2.王一方.敬畏生命——生命、医学与人文关怀的对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73.许又新.心理治疗基础.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74.许淑莲.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团结出版社,198875.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6.杨德森主编.行为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7.杨德森主编.中国人的心理解读.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杨国枢,黄光国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179.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0.杨国枢主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台北: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81.杨克立,杨青.临床医学心理学概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82.杨治良.基础实验心理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83.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86.曾文星,徐静.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北京: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87.曾文星,徐静.心理治疗:原则与方法.北京: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088.曾文星主编.华人的心理与治疗.北京: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90.张伯源,陈仲庚.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2.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3.张开宁主编.多学科视野中的健康科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4.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9.郑日昌.心理测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00.中国心理学会编.当代中国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1.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等编.2004年医学心理等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4,4(内部资料)10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3.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4.周谦.心理科学方法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二)期刊杂志106.(美)马克·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的力量.国外社会学,1998,2:39-40 107.(英)E.H.Winslow著.吴利群等译.怎样编写病人易懂的教育资料.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6):263-164112.Phillips著.赵靖平译.西方量表译本的评价和修订.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7,4(2):135-136113.蔡光蓉,乔宜,李佩文.音乐疗法在肿瘤临床的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 (3):179-181115.陈和年,胡孟璇,洪明晃等.生存质量测量的代理者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6,30(5):272117.陈虹,姜潮,李艳红等.应对方式对癌症患者心理康复作用的研究.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3,10(1):91-91123.程俊玲.关于社会支持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研究述评.社会心理研究,1998,1:60-61 124.迟松,林文娟.简明心境量表(Brief 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的初步修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68-770,767127.方积乾,郝元涛.生存质量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中国肿瘤,2001,10(2):71 129.冯洁枝,吴燕萍,梁祖兰.心理干预改善乳腺癌手术病人心理障碍.山西护理杂志,1998,12(6):250-252132.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1994,2:35-37135.韩骢.心理卫生研究报告中的几个统计学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88-190137.何志晶,汤盛钦.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准备.心理科学,1995,5:303-305 140.洪明晃.一个肿瘤科医生对生存质量的认识.中国肿瘤,2001,10(2):68141.侯铁军.生存质量与疾病预后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18(2):67-70142.黄丽,姜乾金,任蔚红.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癌症病人心身症状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0-161144.黄雪薇,王秀丽,张瑛等.癌症患者的信息需求——应否与如何告知癌症诊断.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65-267,270145.黄雪薇,张瑛,王秀丽等.癌症患者的信息需求——病人、亲属、医护人员观点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57-759152.姜宝法,刘春晓,崔永春等.EORTC QLQ-C30的信度、效度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31-32,36153.姜乾金,黄丽,卢抗生.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45-147158.李凌江,杨德森.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见: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增):88-100159.李桢,张红梅,张红亚.围手术期癌症病人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的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3):147-148160.梁宝勇,杜桂芝,刘畅等.择期性腹内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准备的研究Ⅱ心理准备及其对应激反应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3):144-147 161.梁宝勇,刘畅,杜桂芝等.择期性腹内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准备的研究Ⅰ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及其时间特点.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2):77-80 162.梁宝勇,刘畅,杜桂芝等.择期性腹内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准备的研究Ⅲ心理准备对病人术后身体恢复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4):204-206 163.梁宝勇.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Ⅰ应付的概念模式与效果估计.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3):188-190164.梁宝勇.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Ⅱ应付方式的评定、分类与估价.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4):200-203165.梁宝勇.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Ⅲ应付方式与人格.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7-9166.梁宝勇.心理应激与应激的一体化概念.医学与哲学,1986,8:53-54167.梁宝勇.心理治疗结果的临床显著性及其统计学评估方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1):50-53168.梁宝勇.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心理学报,2002,34(6):644 171.刘艳,林文娟,刘新帆等.心理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情绪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心理学报,2001,33(5):437-441172.刘艳,林文娟.肿瘤与心理神经免疫学.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1998,2(1):21-22 174.吕倩,林文娟等.心理社会因素和人类免疫功能.心理学动态,2000,8(2):67-73 181.孟欣,田俊.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2):49-53 183.南克俊,魏永长,周芙玲等.心理社会因素与肿瘤细胞免疫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4):149-152184.丘文彬.社会支持因应效果的回顾与展望.人文与社会科学(台湾),2001,11(4):311-312186.石林.控制感在应对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208-211 188.史明丽编译.癌症领域中生存质量的定义、目的及测量方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6,13(2):68-73190.孙新兰.心理因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心理学动态,1998,2:11-15197.万崇华.生命质量研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商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1):67 198.汪向东等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4-196,127-127201.王建平,陈海勇,苏文亮等.简式简明心境问卷在癌症病人应用中的信、效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404-407202.王建平,陈仲庚,林文娟.中国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测定.心理学报,2000,32(4):438-442203.王建平,崔俊南,陈仲庚等.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24204.王建平,林文娟,陈仲庚.简明心境量表(POMS)在中国的试用报告.心理学报,2000,32(1):110-114205.王建平,林文娟,陈仲庚等.肿瘤病人生活质量的临床量表评定.心理学动态,2000,4:35206.王建平,林文娟,梁耀坚等.应对策略在癌症心理干预中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1):1-4207.王建平,林文娟,孙宏伟.癌症病人心理干预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学报,2002,34(2):200-204208.王建平,林文娟.癌症病人心理干预新进展.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27(5):298-300211.吴明霞,郑涌,汤万文.心理治疗效果研究的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2:151-152 212.吴小桃,刘旭峰.社会支持的本质及其测定.中国社会医学,1995,3:7217.阎克乐,张月娟,张文彩等.心理神经免疫学.心理科学,1997,4:357-358 219.杨国枢.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关问题.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1997,8:75-80220.杨国枢.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台湾):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2:13-14222.余安邦,薛丽仙.关系、家与成就:亲人死亡的情蕴现象之诠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五期224.俞磊.应对的理论、研究思路和应用.心理科学,1994,3:169-174230.祝蓓里.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1):35-37。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docx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docx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篇一: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这次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我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的文献,该文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的朱磊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郭秀艳和杨治良于2010年六月发表于心理学报上的研究论文,其题目为《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摘要人们总是会根据他们对记忆工作模式的原有假设或图式来进行源检测,这使得图片—文字源检测测验中出现图片偏向, 即人们更多倾向于将以文字方式呈现的项目错误归源于视觉图像形式呈现, 而不是将图像形式呈现的项目归于文字形式呈现。

实验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 考察了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结果发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 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越发明显。

关键词记忆源检测; 图片偏向; 证人证词; 学习次数。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作者指出其目的是通过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并指出很多研究都已证明了记忆源检测的先验性图片偏向和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的正确性,但很少有研究出于控制证人证词记忆受误导的目的,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本研究要证明的假设是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如果是我来做这个实验,我会采取被试间的方法,以图片和文字两种形式交替呈现材料,并将不同的信息呈现不同的次数。

方法部分研究者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在学习阶段分别以图片和文字两个方式向被试呈现一系列项目,有些项目呈现一次,有些项目呈现两次。

在测试阶段,要求被试进行图词源检测,即判断项目的呈现方式,此间还有再认任务与源检测任务交替出现。

自变量是学习次数和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因变量是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控制变量是学习次数变量的有效性。

本实验选取了此前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的27名被试。

社会心理学文献阅读作业

社会心理学文献阅读作业

社会心理学文献阅读作业我阅读的文献是:Reactions of Men of Color to a Commonly Used Rape Prevention Program:Attitude and Predicted Behavior Changes它的主题是研究不同肤色的男人在接受强奸预防方案教育之后的态度和预测行为的变化我们刚刚学完态度和行为这一章,了解到行为影响态度,研究了不同行为对态度的影响,也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态度的不同来预测行为的变化,我在查找文献时想要选取一个特殊的方面来研究,由于查找文献能力的原因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查找文献,所以就在找到的文献中选取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强奸犯罪的发生也愈发常见,我们改怎样控制社会上这个不良行为的发生时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所以我选取了这个特殊的主题。

尽管它比较敏感,但是它是一个社会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如果可以找到各种肤色的差异,也就更可以研究出更好的方法预防强奸行为。

这篇文献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是研究不同肤色的男人对强奸预防方案的态度,找到更好的方法预防强奸。

这篇文献的被试在一所公共的东南部的大学选取了36名非非白人群体的不同肤色的全日制大一男生,其中包括七名非洲男子、11名拉丁裔男子、四名混血男子和13名亚洲男子,这些男生都是刚刚进入校园,信仰和生活习惯都没有特别多的改变。

文献中首先对参加该项目的男子提出了四个开放式的问题,然后立即参加一个必须参加的项目,主持人通过非对抗性的语气让他们假想在不受指责的情况下强奸一个女人,并让他们了解怎样才能在性侵犯后对妇女进行帮助,随后告知他们暴力对女性的侵害,在接受完培训后,对他们进行多阶段的归纳分析。

最终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有72%的人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并且预测他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调查结果显示了五条主要的主题,一是增加了对强奸的认同意识,二是对强奸幸存者的认识增加,三是增加对亲密行为的理解和认同,四是增加对在有意图接近时会于接触到的其他人发生强奸的认同感,五是会有意图在亲密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调查和比赛结果显示每个种族的男性均匀的分布在各个主体间。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书目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书目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书目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书目“心理学史”:1、《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2、《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4、《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M艾森克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册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张春兴著上海教育出版社7、《美国的心理学界》李绍昆著商务印书馆“普通心理学”:1、《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2、《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3、《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4、《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等著人民邮电出版社“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2、《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心理学研究方法” :1、《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2、《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3、《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精神分析类:弗洛伊德的著作:1、《释梦》商务出版社2、《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3、《少女杜拉的故事》4、《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1、《精神分析入门》查尔斯?布伦纳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2、《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罗伯特?尼萨诺著杨华渝译北京出版社3、《心灵的激情》上下欧文?斯通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4、《后现代精神分析》诺曼?N?霍兰德著潘国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5、《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贾晓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介绍荣格与荣格派理论的:1、《荣格心理学入门》霍尔等著冯川译三联书店2、《神秘的原型》施春华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3、《荣格:灵魂的现实性》河合俊雄著赵金贵译河北教育出版社4、《千面英雄》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5、《破译心灵》詹姆斯?希尔曼著蒋书丽等译海南出版社弗洛姆的著作:1、《逃避自由》2、《爱的艺术》3、《健全的社会》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书籍:1、《人的潜能与价值》马斯洛等著华夏出版社2、《爱与意志》罗洛梅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3、《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著三联书店4、《做人的权利》爱德华?霍夫曼著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5、《弗兰克:意义与人生》常晓玲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6、《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7、《分裂的自我》RD莱恩著贵州人民出版社8、《挑战自卑》阿德勒著华龄出版社9、《三种心理学》石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1、《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登天的感觉》岳晓东3、《我是谁》朱建军著中国城市出版社4、《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上下胡佩诚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5、《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石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6、《认识领悟疗法》钟友彬著贵州教育出版社7、《心理咨询概论》汤宜朗等编著贵州教育出版社8、《行为疗法》张亚林著贵州教育出版社9、《新编精神神经疾病诊疗常规》陈微等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大学心理选修作业

大学心理选修作业

心理成长经历分析跟很多美国黑人一样,艾弗森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他的母亲安妮在15岁时就生下了艾弗森,安妮从来没有结过婚,这意味着艾弗森和他的两个妹妹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过公平的社会待遇。

艾弗森的生父在艾弗森的一生中没有过任何意义,他没有为艾弗森的生活支付过一美分,直到他因谋杀自己的女友而入狱,他与艾弗森仅仅见过三次面。

艾弗森整个童年的回忆可能仅仅是污水和母亲的微笑,他们一家要面临的不仅是温饱,而是最基本的生存可能,但安妮无时无刻不在用各种方法使这个家庭充满快乐和友爱,艾弗森多年以后评价自己母亲时说:“她做到了她能做到的一切!”阿伦·艾弗森安妮绝对是最早发现艾弗森篮球才华的人,她总在艾弗森企图退缩时说:“你必须为篮球付出一切,这是唯一能改变你生活现状的机会。

”这句话在艾弗森以后的职业生涯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瘦弱的艾弗森在NBA面对所有壮汉时都告诉自己:“这家伙企图剥夺我现在拥有的一切,企图把我扔回那个建在排污管上的房子里。

”这总使他带着怒火去战斗。

除了母亲和一个名叫托尼·克拉克的大孩子外,艾弗森从来没有偶像或榜样。

克拉克比艾弗森大7岁,他总是不停地鼓励艾弗森:“你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在篮球场上你能击败任何对手。

”当时的艾弗森非常喜欢逃课,而且经常溜到克拉克家找他一起游荡,但克拉克总在第一时间通知安妮把艾弗森接回学校,为此艾弗森还一度哭喊着咆哮他,“当时我觉得托尼太不够朋友了,”艾弗森后来回忆说,“不过现在我知道,只有他和母亲一直在关心我,他总是让我不要辜负了上帝给我的篮球才华,感谢上帝,我没有让托尼失望。

”不得不提及乔治城大学的主帅约翰·汤普森,他像父亲一样对待艾弗森,在安妮主动找到汤普森问他愿不愿意给艾弗森一个机会时,汤普森说:“OK!我需要的只是篮球。

”在乔治城大学,艾弗森的篮球信仰一度有过动摇,他走到汤普森的面前问:“约翰,你觉得我能成为橄榄球明星吗?”汤普森像看着疯子一样盯着艾弗森一言不发,艾弗森后来回忆:“我想当时他肯定认为我疯了,他的眼神告诉我,除了篮球,我根本没有任何选择。

健康心理学英语文献 (2)

健康心理学英语文献 (2)

Change Your MindAbout Mental HealthIntroductionMental health. It's the way your thoughts, feelings, and behaviors affect your life. Good mental health leads to positive self-image and in turn, satisfying relationships with friends and others. Having good mental health helps you make good decisions and deal with life's challenges at home, work, or school.It is not uncommon for teenagers to develop problems with their mental health. National statistics indicate that one in every five teens has some type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 in any given year. The problems range from mild to severe. Sadly, suicide is the thir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among teens.Unfortunately, most young people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don't get any treatment for them. Research shows that effective treatments are available that can help members of all racial, ethnic, and cultural groups.If you broke your leg or came down with pneumonia, you wouldn't let it go untreated. Often however, young people ignor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inking they will "snap out of it," or that they are something to be ashamed of. That kind of thinking prevents people from getting the help they need. Sometimes getting help is a matter of changing your mind.Learning From Your Peers: Carmen's StoryThe pain and emotional discomfort that people experience when they hav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re real. Fortunately, there's a good chance that an individual will improve by getting appropriate treatment. The following success stories reflect what can happen when young people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choose to seek help.Dealing With PanicCarmen was 14 when she started having panic attacks. Suddenly, her heart would start racing, she couldn't catch her breath, and she felt dizzy. Experiences like eating out in a restaurant seemed to trigger an attack. Carmen began thinking about all the different situations where the attacks might happen, and she avoided those places. In many ways, fear was controlling her life.She was reluctant at first, but Carmen eventually told her mother about her panicattacks. Carmen was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other family members had dealt with the same problem.Since Carmen's mother knew something about panic attacks and their treatment, her mother convinced Carmen that she should work with a psychologist to help reduce her fear and relieve her emotional pain.Through psychotherapy, or talk therapy, Carmen learned relaxa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for dealing with her intense anxiety. She also learned how her thoughts could influence her panic attacks.As Carmen practiced her new skills, her attacks occurred less often, and she gradually became more comfortable in situations that had scared her so much.Learning From Your Peers: Emily's StoryFinding Help for Problem EatingEarly in high school, Emily began to diet occasionally and watch her weight. But by her senior year, she focused constantly on her weight and cut way back on the amount she ate. Emily exercised as much as possible. Despite her scary appearance to others, Emily believed she still needed to lose more weight. When her family and friends expressed concern to Emily about her weight loss, she withdrew from them. Emily tried to keep her refusal to eat hidden from others. During meals with her family, Emily would move food around her plate instead of eating it.Emily began to develop medical problems as a result of her eating behavior. During an office visit, her family physician noticed that Emily's weight had dropped and asked questions about her eating habits. The doctor helped Emily realize that her eating problems, if left untreated, eventually could threaten her life.Emily's physician helped convince her to get the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she needed. Through psychotherapy, Emily learned how her feelings influenced her eating. With help, she was able to improve her self-image as well as her eating habits. By getting treatment, Emily was able to stabilize her weight and regain he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Learning From Your Peers: Jason's StoryRecovering From Severe Mental Health ProblemsThe year he turned 19, Jason began having serious problems. He became so exhausted from severe depression, there were many days when he couldn't even get out of bed. There were times when Jason felt certain someone was out to harm him. He became very confused and frightened by his experiences, and he had thoughts of suicide.Jason's concerned parents took him to the local mental health center. There Jason and his family began meeting with a treatment team to become educated about the problems he was having. They all worked together to develop an effective treatment plan that included psychotherapy and medication. By participating actively in Jason's treatment, his family members learned helpful ways of supporting Jason.With good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and the support of friends and family, Jason finally began to feel hopeful about his future. He eventually returned to school. There was a long time when Jason couldn't imagine getting any better. But he found out that even someone with severe problems like his can get help. Triggers and SignsChanges in feelings such as fear and anger are a normal part of life. In fact, learning about your own mood changes, like what triggers them and when, is important to knowing who you are.There are many situations, such as a divorce in the family or strained relationships with friends, that can cause emotional stress. Difficult situations may make you feel sad or "blue" for a while. That's different than having a mental health problem like depression. For example, young people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often feel an overwhelming sense of helplessness and hopelessnessfor long periods. This depression may lead to suicidal feelings.Certain experienc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signal the presence of a variety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r the need for help. The following signs are important to recognize:• finding little or no pleasure in life• feeling worthless or extremely guilty• crying a lot for no particular reason• withdrawing from other people• experiencing severe anxiety, panic, or fear• having big mood swings• experiencing a change in eating or sleeping patterns• having very low energy• losing interest in hobbies and pleasurable activities• having too much energy, having trouble concentrating or following through on plans• feeling easily irritated or angry• experiencing racing thoughts or agitation• hearing voices or seeing images that other people do not experience• believing that others are plotting against you• wanting to harm yourself or someone else.It's not necessarily easy to spot these signs, or to figure out what they mean. Qualified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are skilled in making an accurate diagnosis.As a general rule: the longer the signs last, the more serious they are; and the more they interfere with daily life, the greater the chance that professional treatment is needed.Help How-Tos: First Step, Reach Out to People YouTrustSometimes people don't get the help they need because they don't know whereto turn. When you're not feeling well, it can be a struggle to take the necessary steps to help yourself get better.When dealing with mental health or emotional problems, it's important not to go at it alone. Healing is a combination of helping yourself and letting others help you. Comfort and support, information and advice, and professional treatment are all forms of help.Think of all the people you can turn to for support. These are people who are concerned about you and can help comfort you, who will listen to you and encourage you, and who can help arrange for treatment. In other words, find the caring people in your life who can help you.These people might include:• friends• parents and other family members• someone who seems "like a parent" to you• other adults whose advice you would value -- perhaps a favorite teacher or coach, a member of your church or other place of worship, or a good friend's parent.Research shows that males are more reluctant to look for help and receive it than females are. While some people may have difficulty reaching out to others they trust, taking this first step in getting help is important for everyone to do.Some families have health insurance that helps them get the services they need from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Insurance may cover some of the cost of these services. Many insurance companies provide a list of licensed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your area.The more you know, the easier it isLibraries are an excelle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about mental health. Bookstores often have "self-help" or "psychology" sections.For those with Internet access, there are many Web sites related to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Some are better in quality than others.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if the information on a site comes from sources you can trust. Use caution wheneveryou're sharing or exchanging information online: there's a chance that it will notbe kept private.Nothing is worse than nothingThe consequences of not getting help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can be serious. Untreated problems often continue and become worse, and new problems may occur. For example, someone with panic attacks might begin drinking too much alcohol with the mistaken hope that it will help relieve his or her emotional pain.One final word: to be a good friend, never keep talk of suicide a secretFriends often confide in one another about their problems. But if a friendmentions suicide, take it seriously and seek help immediately from a trusted adultor health professional. Never keep talk of suicide a secret, even if a friend asksyou to. It's better to risk losing a friendship than to risk losing a friend forever.It's All In the AttitudeThere are many reasons why people do not get help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Fear, shame, and embarrassment often prevent individuals and their familiesfrom doing anything.Sometimes being able to get the help, support, and professional treatment you need is a matter of changing your mind about mental health and changing the way you react to mental health problems.Here are some important reminders:• Mental health is as important as physical health. In fact, the two are closely linke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re real, and they deserve to be treated.• It's not a person's fault if he or she has a mental health problem. No one is to blam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re not a sign of weakness. They are not something you can "just snap out of" even if you try.• Whether you're male or female, it's OK to ask for help and get it.• There's hope. People improve and recover with the help of treatment, and they are able to enjoy happier and healthier lives.。

社会心理学著作选读

社会心理学著作选读

社会心理学著作选读1、菲利普·津巴多|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路西法效应》津巴多这张照片还真像路西法大概是八年前吧,读了津巴多的《路西法效应》。

那时候的震撼,可以用第一次被女孩子亲吻的感觉来形容(但我可不想被津巴多下巴上那浓密的胡子扎)。

47年前,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里,开启了一场实验,后来被称为“斯坦福监狱实验”。

或许你一定有所耳闻,这个实验的震惊效应至今仍未被世人所消化,直到美军的虐囚事件爆发后,津巴多又在40多年后引起了争议。

《路西法效应》说的就是这个实验内容和过程,以及津巴多对于这场实验的思考。

正如副标题,讲得是“好人如何变成坏人”的。

此书英文版发行于2007年,中文版于2010年出版。

记得我当时读完写的评价是:“相信善良人性,不如相信好的制度环境。

”懒得读书的可以去看看德国电影《死亡实验》。

德国电影《死亡实验》2、乔纳森·海特|社会心理学|《象与骑象人》其实我是先读了塞利格曼(下篇介绍)的积极心理学之后,才进入演化生物学(演化心理学)领域的,所以一直以来就想能否调和这两种让我都非常喜欢的理论。

还没等我想明白,我就读了乔纳森·海特的《象与骑象人》(原作标题是“幸福的假设”),是一本通过演化角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如何驯服自己身上的这头大象。

而骑象人就是你内在的理性,大象则是你身体的感官、欲望等。

网友整理的《象与骑象人》主要论点因此,我尤其喜欢海特。

虽然在他后来的《正义之心》里,扩展了《象与骑象人》的论点,更加注重讨论道德困境,但我还是坚持喜欢《象与骑象人》。

顺便提醒一下,海特就是提出来那个最为知名的“道德困境”:当你和你的妹妹两人去露营,然后发生了不可名状的事情……3、丹尼尔·戈尔曼|社会心理学|《情商》没错,就是你天天口头上念叨的“情商”,提出者正是丹尼尔·戈尔曼此人。

心理学家中,提出一个专业名词最后变成普通人口中所使用的词语的人不多,弗洛伊德勉强算一个。

从下列心理学类书目中选择一本阅读

从下列心理学类书目中选择一本阅读

从下列心理学类书目中选择一本阅读在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经典和有趣的书籍可以选择阅读。

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心理学类书目,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一本来读。

每本书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内容,可以帮助你扩展对心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1. 《奇特的事件簿:一本脑神经科学纪实书》 - 作者: 杰弗里·Dejaeger这本书通过描述一系列神奇而奇特的脑神经科学研究案例,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大脑的神秘和复杂性。

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脑神经科学的基本概念,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思维和行为。

2. 《心理学导论》 - 作者: 约翰·加特尔这本书是心理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

它全面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无论你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初学者,还是希望回顾和巩固已有知识的专业人士,这本书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 《沉默的大多数:非典型性行为的力量》 - 作者: 斯科特·希尔顿-史密斯这本书探讨了在社会中表现出与主流思维和行为不同的“非典型性”行为的力量和影响。

通过各种有趣的案例研究,它揭示了个体和小群体如何在塑造整个社会时发挥重要作用。

这本书为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社会中的常规和非常规行为提供了新的角度。

4. 《意识的新科学》 - 作者: 丹尼尔·丹尼特这本书探索了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

通过对神经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的综合分析,它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意识理论,挑战了传统的观点和假设。

这本书适合对意识和大脑研究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希望拓宽对意识问题的理解的人。

选择一本或多本书来阅读,将有助于你对心理学领域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每本书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观点,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和思考。

无论你是心理学学生、研究人员,还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这些书籍都将为你提供有趣和有益的阅读体验。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作业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作业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作业孙晓燕1410014128杰罗姆·西摩·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19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研究和思想,受到拉什利、詹姆斯、杜威、格式塔心理学派、各种社会人类学家和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的思想影响,主要从事人的知觉、学习、思维、记忆等一系列研究。

杰罗姆·西摩·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出生于纽约。

1937 年获杜克大学学士学位,1938 年转哈佛大学主修心理学,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到盟军最高司令部艾森豪威尔总司令部担任心理福利事务工作。

1945 年返哈佛大学,1952 年升任心理学教授。

20 世纪60 年代初期,积极参加美国教育改革的领导和指导工作。

1960 年协助建立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1965 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2 年至1980年任英国牛津大学瓦茨实验心理学教授。

1980年返回美国任纽约大学的人文学科新学院院长之职。

布鲁纳十分重视认知发展的研究。

他强调说:“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

”在他看来,认知发展是讨论教学问题的基础。

在教学时,如果忽视认知发展以及它的各种制约因素和可能利用的机会,那确实是会出馊主意的。

在认知发展上,布鲁纳受到皮亚杰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连续性的阶段性发展,具有从具体到抽象的趋势。

但是,他反对皮亚杰派以儿童的生理年龄划分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布鲁纳构想出“再现表象”这一心理术语,并把它作为衡量认知发展的指标。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表演式一是表演式再现表象期。

在这一时期,儿童主要是借助于动作去学习。

它是以学会作出某种反应和形成习惯的动作为基础的。

布鲁纳强调说:“对于年龄最小的儿童来说,各种主要的事情或客观事实的定义是按照他的面前展现的动作来解决的。

心理学文献综述选题

心理学文献综述选题

心理学文献综述选题心理学综述文献选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它需要您认真考虑您的兴趣、实际花费和行业必需品。

在开始编写心理学文献综述之前,您需要确保您已选择了一个好的主题。

以下是一个用于为心理学综述选择选题的步骤。

第一步:了解基本概念在选择一个有趣的主题时,有必要了解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

对于心理学,您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如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您还可以了解某些特定领域的概念,如儿童心理学、老年人心理学、心理健康等。

第二步:开展调研在选择主题时,开始调研将帮助您找到您感兴趣的领域。

了解不同领域的研究课题和已有文献将帮助您确定当前学术和商业趋势。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阅读学术期刊、课程研究和教科书引用来实现。

了解相关行业的统计数据和市场研究也是重要的。

第三步:确定一个有趣的话题一旦您开始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研究课题和已有文献,您就可以选择一个有趣的话题了。

某些领域的研究众所周知,但是在您排除常见研究课题后,您还可以尝试了解某些较新颖的研究课题。

在选择主题时,您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它是您关心的问题吗?该题目是否未被充分解决?第四步:定义研究问题接下来,您需要将话题转化为明确的研究问题。

许多研究问题将涉及到比较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交互作用。

您需要确保您的研究问题是清晰的,并可以通过数据进行量化测量。

第五步:准备精心策划的综述多次自我审查您的综述,以确保您阐述了您选定的研究题目,并提出了重要的研究问题。

明确理解您的研究问题后,选择正确的方法和文献,以使您的综述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选择心理学综述文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但是,遵循这些简单的步骤,您可以确保您已经做出了最佳的选择,并开始了一项令人兴奋和令人满意的研究任务。

心理学参考文献

心理学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中文部分1畅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2畅保罗·D·埃金.课堂教学策略[M].王维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3畅保罗·艾克曼.情绪的解析———心理学专业必读书[M].杨旭,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8.4畅边玉芳.学校心理教育实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5畅宾特曼斯.变态心理学新进展[M].区默瑞,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畅布丽姬特·贾艾斯.发展心理学[M].宋梅,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畅车文博.心理学原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8畅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畅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畅戴尔·米勒.社会心理学的邀请[M].汪丽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畅戴健林.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畅戴维·迈尔斯.心理学(第七版)[M].黄希庭,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3畅菲利普·津巴多.津巴多普通心理学[M].王佳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畅费尔德曼.心理学与我们[M].黄希庭,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084 参考文献15畅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6畅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7畅郭永玉,王伟.心理学导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畅黄希庭.心理学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畅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0畅简·奥格登.健康心理学(第三版)[M].严建雯,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1畅卡尔.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郑雪,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2畅卡萝尔·韦德,卡萝尔·塔佛瑞斯.心理学的邀请(第3版)[M].白学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畅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畅李越,霍涌泉.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畅梁宁建.基础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畅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7畅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8畅卢家楣.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9畅陆卫明,李红.人际关系心理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30畅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1畅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畅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3畅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畅杨治良.实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5畅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36畅姚本先,林家兴.心理辅导专业伦理规范与督导[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8.37畅姚本先,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8畅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合[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39畅姚梅林.学习规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0畅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1畅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第3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2畅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3畅张春兴.心理学原理[M].台北:东华书局,2003.44畅张大均,郭成.教学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5畅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46畅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7畅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48畅郑日昌.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9畅朱滢.心理实验研究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0畅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51畅B.英海尔德.学习与认知发展[M].李其维,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2畅D·W·卡罗尔.语言心理学(第4版)[M].缪小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3畅DennisCoon,&JohnO.Mitteres.心理学导论(第11版)[M].郑刚,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4畅JeanneEllisOrmrod.教育心理学(第4版)[M].彭运石,彭舜,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5畅JerryM.Burger.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6畅NeilR.Carlson.生理心理学(第6版)[M].苏彦捷,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英文部分1畅AdrianFurnham.Thepsychologyofbehaviouratwork:theindividualin184参考文献 284 参考文献theorganization.2nded.NewYork:PsychologyPress,2005.2畅AnitaE.Woolfolk.EducationalPsychology.10thed.Boston:Allyn&Bacon,IncorporatedPress,2006.3畅AnitaWoolfolk,AnitaWoolfolkHoy,MalcolmHughes,VivienneWalkup.Psychologyineducation.NewYork:LongmanPress,2008.4畅AnthonyDO,ManfredH畅M,VanDulmen.Oxfordhandbookofmethodsinpositivepsychology.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5畅AnthonyEsgate,DavidGroome,KevinBaker.Anintroductiontoappliedcognitivepsychology.NewYork:PsychologyPress,2005.6畅AntoniaC畅Lyons,KerryChamberlain.Healthpsychology:acriticalintro-duc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7畅BrianHRoss.ThePsychologyofLearningandMotivation:AdvancesinResearchandTheory.NewYork:AcademicPress,2006.8畅BruceEvanBlaine.UnderstandingthePsychologyofDiversity.CA:SAGEPress,2007.9畅CarolBrown.SocialPsychology.CA:SAGEPress,2006.10畅CaroloWade,CarolTavris.InvitationtoPsychology.4thed.NewJersey:PrenticeHall,2007.11畅CaroleWade,CarolTavris.Psychology(8thedition).NewJersey:PrenticeHall,2005.12畅CherieGoodenowO摧Boyle.HistoryofPsychology:ACulturalPerspective.London:RoutledgePress,2006.13畅ChristopherPeterson.Aprimerinpositivepsychology.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14畅DavidB畅Pillemer,SheldonHaroldWhite.Developmentalpsychologyandsocialchange:research,history,andpolic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15畅DominicAbrams,MichaelA畅Hogg,Jos砪MendesMarques.Socialpsy-chologyofinclusionandexclusion.NewYork:PsychologyPress,2005.16畅GeorgeHoughton.Connectionistmodelsincognitivepsychology.NewYork:PsychologyPress,2005.17畅HowardS畅Friedman,RoxaneCohenSilver.Foundationsofhealthpsychol-ogy.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7.18畅KarenHuffman,Huffman.PsychologyinAction.8thed.NewYork:JohnWileyandSonsLtdPress,2006.19畅KarenHuffman.PsychologyinAction.8thed.NewYork:JohnWiley&SonsPress,2006.20畅VerkuytenM畅TheSocialPsychologyofEthnicIdentity.NewYork:Psy-chologyPress,2005.21畅MarkP畅Zanna.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NewYork:AcademicPress,2006.22畅MichaelW畅Passer,RonaldEdwardSmith,RandyJ畅Larsen.Psychology:TheScienceofMindandBehavior.3rded.NewYork:McGraw-HillEducationPress,2005.23畅StevenWayneLee.Encyclopediaofschoolpsychology.CA:SAGEPress,2005.24畅ValMorrison,PaulBennett.Anintroductiontohealthpsychology.NewJersey:PrenticeHall,2006.25畅WilliamDamon,RichardM畅Lerner,DeannaKuhn,NancyEisenberg,K畅AnnRenninger,RobertS畅Siegler,IrvingE畅Sigel.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6thed.NewYork:JohnWileyandSonsPress,2006.384参考文献 。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docx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docx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篇一: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这次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我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的文献,该文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的朱磊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郭秀艳和杨治良于2010年六月发表于心理学报上的研究论文,其题目为《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摘要人们总是会根据他们对记忆工作模式的原有假设或图式来进行源检测,这使得图片—文字源检测测验中出现图片偏向, 即人们更多倾向于将以文字方式呈现的项目错误归源于视觉图像形式呈现, 而不是将图像形式呈现的项目归于文字形式呈现。

实验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 考察了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结果发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 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越发明显。

关键词记忆源检测; 图片偏向; 证人证词; 学习次数。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作者指出其目的是通过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并指出很多研究都已证明了记忆源检测的先验性图片偏向和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的正确性,但很少有研究出于控制证人证词记忆受误导的目的,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本研究要证明的假设是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如果是我来做这个实验,我会采取被试间的方法,以图片和文字两种形式交替呈现材料,并将不同的信息呈现不同的次数。

方法部分研究者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在学习阶段分别以图片和文字两个方式向被试呈现一系列项目,有些项目呈现一次,有些项目呈现两次。

在测试阶段,要求被试进行图词源检测,即判断项目的呈现方式,此间还有再认任务与源检测任务交替出现。

自变量是学习次数和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因变量是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控制变量是学习次数变量的有效性。

本实验选取了此前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的27名被试。

心理学230篇参考文献

心理学230篇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一)书目1.(奥)弗兰克著.赵可式等译.活出意义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德)K.F.Pawlik,(美)M.R.Rosenzweig主编.张厚粲主译.国际心理学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德)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著.张芸等译.身心疾患治疗手册:跨文化、跨学科的积极心理疗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美)B.E.Gilliland,R.K.James著,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美)D·P·萨库索,M·R·卡普兰.黄蘅玉等译.临床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6.(美)F.D.Wolinsky著,孙枚虹译.健康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7.(美)G·德沃金,R·G弗雷,S·博克著.翟晓梅等译.安乐死和医生协助自杀:赞成和反对的论证.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8.(美)H·P怡范特,蔡勇美,刘宗秀等.医学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美)Phillip L.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0.(美)Phillip L.Rice著.石林等译.压力与健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1.(美)R.C.Carson,J.N.Butcher著.游恒山译.变态心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12.(美)大卫·比罗著,韩红军译.一个医生的患病日记.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3.(美)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4.(英)悉尼·布洛克等著.刘平等译.心理治疗讲座.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017.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8.车文博主编.心理治疗手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19.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陈丽云,樊富珉,官锐园.身心灵互动健康模式:小组辅导理论与应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16-25122.陈仲庚.实验临床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5.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6.范杉,吴基良,余英宏.医学统计与科研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7.方积乾主编.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8.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29.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0.龚耀先主编.心理评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龚幼龙主编.社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郭念峰.临床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3.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上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5.何敏贤,李怀敏,吴兆文.华人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6.黄光国.中国人的权利游戏,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38.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39.金志成,何艳茹等.心理实验设计及其数据处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0.乐国安主编.社会心理学理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41.乐国安主编.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42.乐国安主编.应用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3.乐国安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44.乐国安主编.咨询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30-3145.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46.李耀庭,乐国安等.心理养生之道——健康心理学漫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147.李银和.性文化研究报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48.梁宝勇,王栋主编.医学心理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9.梁宝勇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0.梁宝勇主编.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51.梁宝勇主编.医学心理学导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52.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书馆,198853.刘达临,吴敏伦主编.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上海: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56.潘绥铭,(美)白威廉,等.当代中国人的性关系与性行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7.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8.钱铭怡主编.心理治疗.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63.邵郊.生理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65.万崇华.生命质量测定与评价方法.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66.汪新建.认知—行为治疗范式.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67.汪新建.西方心理治疗范式的转换及其整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68.王登峰,侯玉波主编.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9.王登峰.临床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1.王仁安.医学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72.王一方.敬畏生命——生命、医学与人文关怀的对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73.许又新.心理治疗基础.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74.许淑莲.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团结出版社,198875.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6.杨德森主编.行为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7.杨德森主编.中国人的心理解读.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杨国枢,黄光国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179.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0.杨国枢主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台北: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81.杨克立,杨青.临床医学心理学概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82.杨治良.基础实验心理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83.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86.曾文星,徐静.心理治疗:理论与分析.北京: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87.曾文星,徐静.心理治疗:原则与方法.北京: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088.曾文星主编.华人的心理与治疗.北京: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90.张伯源,陈仲庚.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2.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3.张开宁主编.多学科视野中的健康科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4.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9.郑日昌.心理测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00.中国心理学会编.当代中国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1.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等编.2004年医学心理等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4,4(内部资料)10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3.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4.周谦.心理科学方法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二)期刊杂志106.(美)马克·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的力量.国外社会学,1998,2:39-40 107.(英)E.H.Winslow著.吴利群等译.怎样编写病人易懂的教育资料.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6):263-164112.Phillips著.赵靖平译.西方量表译本的评价和修订.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7,4(2):135-136113.蔡光蓉,乔宜,李佩文.音乐疗法在肿瘤临床的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 (3):179-181115.陈和年,胡孟璇,洪明晃等.生存质量测量的代理者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6,30(5):272117.陈虹,姜潮,李艳红等.应对方式对癌症患者心理康复作用的研究.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3,10(1):91-91123.程俊玲.关于社会支持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研究述评.社会心理研究,1998,1:60-61 124.迟松,林文娟.简明心境量表(Brief 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的初步修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68-770,767127.方积乾,郝元涛.生存质量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中国肿瘤,2001,10(2):71 129.冯洁枝,吴燕萍,梁祖兰.心理干预改善乳腺癌手术病人心理障碍.山西护理杂志,1998,12(6):250-252132.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1994,2:35-37135.韩骢.心理卫生研究报告中的几个统计学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88-190137.何志晶,汤盛钦.手术病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准备.心理科学,1995,5:303-305 140.洪明晃.一个肿瘤科医生对生存质量的认识.中国肿瘤,2001,10(2):68141.侯铁军.生存质量与疾病预后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18(2):67-70142.黄丽,姜乾金,任蔚红.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癌症病人心身症状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0-161144.黄雪薇,王秀丽,张瑛等.癌症患者的信息需求——应否与如何告知癌症诊断.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65-267,270145.黄雪薇,张瑛,王秀丽等.癌症患者的信息需求——病人、亲属、医护人员观点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57-759152.姜宝法,刘春晓,崔永春等.EORTC QLQ-C30的信度、效度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31-32,36153.姜乾金,黄丽,卢抗生.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45-147158.李凌江,杨德森.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见: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增):88-100159.李桢,张红梅,张红亚.围手术期癌症病人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的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3):147-148160.梁宝勇,杜桂芝,刘畅等.择期性腹内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准备的研究Ⅱ心理准备及其对应激反应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3):144-147 161.梁宝勇,刘畅,杜桂芝等.择期性腹内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准备的研究Ⅰ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及其时间特点.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2):77-80 162.梁宝勇,刘畅,杜桂芝等.择期性腹内手术病人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准备的研究Ⅲ心理准备对病人术后身体恢复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4):204-206 163.梁宝勇.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Ⅰ应付的概念模式与效果估计.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3):188-190164.梁宝勇.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Ⅱ应付方式的评定、分类与估价.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4):200-203165.梁宝勇.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Ⅲ应付方式与人格.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7-9166.梁宝勇.心理应激与应激的一体化概念.医学与哲学,1986,8:53-54167.梁宝勇.心理治疗结果的临床显著性及其统计学评估方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1):50-53168.梁宝勇.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心理学报,2002,34(6):644 171.刘艳,林文娟,刘新帆等.心理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情绪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心理学报,2001,33(5):437-441172.刘艳,林文娟.肿瘤与心理神经免疫学.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1998,2(1):21-22 174.吕倩,林文娟等.心理社会因素和人类免疫功能.心理学动态,2000,8(2):67-73 181.孟欣,田俊.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2):49-53 183.南克俊,魏永长,周芙玲等.心理社会因素与肿瘤细胞免疫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4):149-152184.丘文彬.社会支持因应效果的回顾与展望.人文与社会科学(台湾),2001,11(4):311-312186.石林.控制感在应对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208-211 188.史明丽编译.癌症领域中生存质量的定义、目的及测量方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6,13(2):68-73190.孙新兰.心理因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心理学动态,1998,2:11-15197.万崇华.生命质量研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商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1):67 198.汪向东等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4-196,127-127201.王建平,陈海勇,苏文亮等.简式简明心境问卷在癌症病人应用中的信、效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404-407202.王建平,陈仲庚,林文娟.中国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测定.心理学报,2000,32(4):438-442203.王建平,崔俊南,陈仲庚等.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1):24204.王建平,林文娟,陈仲庚.简明心境量表(POMS)在中国的试用报告.心理学报,2000,32(1):110-114205.王建平,林文娟,陈仲庚等.肿瘤病人生活质量的临床量表评定.心理学动态,2000,4:35206.王建平,林文娟,梁耀坚等.应对策略在癌症心理干预中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1):1-4207.王建平,林文娟,孙宏伟.癌症病人心理干预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学报,2002,34(2):200-204208.王建平,林文娟.癌症病人心理干预新进展.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27(5):298-300211.吴明霞,郑涌,汤万文.心理治疗效果研究的进展.心理学动态,2001,2:151-152 212.吴小桃,刘旭峰.社会支持的本质及其测定.中国社会医学,1995,3:7217.阎克乐,张月娟,张文彩等.心理神经免疫学.心理科学,1997,4:357-358 219.杨国枢.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关问题.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1997,8:75-80220.杨国枢.中国人的社会取向.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台湾):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2:13-14222.余安邦,薛丽仙.关系、家与成就:亲人死亡的情蕴现象之诠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五期224.俞磊.应对的理论、研究思路和应用.心理科学,1994,3:169-174230.祝蓓里.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1):35-37。

心理学经典 研究作业 宋子豪

心理学经典    研究作业  宋子豪

我所认为的心理学我认为心理学是怎样的我认为心理学很神秘很有趣,希望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去了解别人的内心并从他的心理上给他帮助,可以为他人排忧解难,可以帮助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而且是现在的国家与社会需要但人才缺少的一门学科。

它虽然是一门理科科学,但是一门偏一点文科的理科。

所以我认为学习心理学时更多地会是学习一些关于心理现象的理论知识,学习一些和网上的科普类文章提到的人们的心理学现象,学习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学习如何对人的心理进行分析,学习如何进行调查、如何设计实施一些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有关的实验或调查并对实验或者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我还从网上了解到了心理学要做许多数据的分析,所以我觉得会学习统计学的知识。

入学前我所知道的心理学研究入学前,我并没有去更深入得了解心理学,所以也没有了解过什么心理学的研究。

一是因为在开学之前我没有好好了解过心理学不清楚有哪些研究,二是因为市面上讲心理学的书籍很少甚至在一些书店中根本就没有。

这也是我想学习心理学的一个原因,我想改变这种现状,心理学和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但我们国家的人对心理学认识很有限,一些趣味性的书籍冒充是专业的心理学在误导想要去了解心理学的人;另一方面人们对自己的心理不重视,忽视甚至是鄙视心理学作用,所以我想学习心理学并在未来改变这样的现状。

入学前我认为心理学在研究什么我觉得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研究人心理与思维的产生,研究如何通过对心理的认识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帮助教师教育学生,帮助家长更科学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和处理自己心理问题,管理自己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等。

入学前我觉得会开的基础课高等数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课,心理学有实验数据分析需要,肯定会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尤其是统计学的知识。

英语语言是工具,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掌握英语是必要的,出国留学也会需要学习语言;而且在研究中需要英语来掌握第一手的国外研究成果。

入学前我觉得会开的专业课基础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史,心理分析,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NEW《教育心理学》文献综述作业(2015年10月)1

NEW《教育心理学》文献综述作业(2015年10月)1

《教育心理学》文献综述作业(2015年10月)各位同学:为了拓宽大家教育与心理学视野,提高大家阅读教育与心理相关文献的能力,请同学们选择以下30个主题中的一个完成文献综述一篇。

请各位同学进一步学习文献综述有关要求,认真阅读有关文献,设计好写作提纲,高质量完成作业,具体要求如下:一、主题选择范围主题1:主要围绕什么是“好学习”。

涉及有效学习、高质量学习、高效学习等关键词,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专著、教材)完成文献综述。

重点解决以下3个问题:1)与“好学习”关联的概念有哪一些,其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2)“好学习”一般具备哪些特质或者特征?3)“好学习”如何评价或者测量?主题2:主要围绕什么是“好教师”。

涉及专家教师、专家型教师、好教师、好老师、受欢迎的教师、魅力教师等关键词,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专著、教材)完成文献综述。

重点解决以下3个问题:1)与“好教师”关联的概念有哪一些,其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2)“好教师”一般具备哪些特质或者特征?3)“好教师”如何评价或者测量?主题3:主要围绕什么是“好作业”。

涉及有效作业等关键词,,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专著、教材)完成文献综述。

重点解决以下3个问题:1)与“好作业”关联的概念有哪一些,其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2)“好作业”一般具备特征?3)3)“好作业”如何评价或者测量?主题4:主要围绕什么是“好(课堂)教学”。

涉及有效教学、高质量教学、愉快教学、快乐教学、效能课堂、有效课堂等关键词,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专著、教材)完成文献综述。

重点解决以下3个问题:1)与“好(课堂)教学”关联的概念有哪一些,其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2)“好(课堂)教学”一般具备特征?3)“好(课堂)教学”如何评价?主题5:主要围绕什么是“好学生”。

涉及好学生、优秀学生、绩优生、学优生等关键词,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专著、教材)完成文献综述。

心理学文献分析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文献分析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文献分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哪些?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所有以上答案:D2.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情绪B. 行为C. 思维过程D. 社会互动答案:C3.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类心理结构中的本我遵循什么原则?A. 快乐原则B. 现实原则C. 道德原则D. 社会原则答案:A二、简答题1. 简述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及其重要性。

答案: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

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概念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和情绪状态,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基础。

2. 解释什么是认知失调,并给出一个实际例子。

答案: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心理不适。

例如,一个人可能既想保持健康,又不愿意放弃高热量食物,这种矛盾会导致认知失调。

三、论述题1. 论述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研究的影响。

答案: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包括保护参与者的隐私、确保研究的自愿性和知情同意、避免对参与者造成心理伤害等。

这些伦理问题对研究的影响体现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结果解释等各个环节,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道德性。

四、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案例,并分析其中涉及的心理学原理:案例:小明是一名高中生,最近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感到焦虑。

他开始过度关注自己的不足,忽视了自己的优点和进步。

答案:这个案例涉及到自我效能感、归因理论、焦虑和认知偏差等心理学原理。

小明的焦虑可能与他的自我效能感低有关,他可能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普遍的因素,这符合海德的归因理论。

同时,他的认知偏差表现为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忽视正面信息,这可能导致自我价值感的下降。

结束语:通过本次心理学文献分析试题,我们不仅复习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还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对心理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实验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你为谁欢喜为谁忧?孟欣华农 2015311200215 今天你的心情好吗?为什么呢?是因为今天要去聚餐(人际)?还是因为镜子里的自己越来越美了(自身)?或者是你就是心情好,没有理由的好?你有过心情不那么晴朗的时候吗?为什么呢?是因为被人批评而气愤(人际)?还是因为自己的书法退步了(自身)?或者你就是不开心,不讲道理地觉得不开心?我猜,你已经感觉到了,你的心情——换个专业一点儿的词“情绪”,会受到来自于自己内部的以及社会外部的影响,通常,你会怎么调节你的情绪呢?当我们说到情绪调节时,我们所做的努力主要在于克服负性情绪(因为正性情绪带来的积极体验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人人都希望越开心越好,怎么会调节呢?),这是因为人们追求正性情绪最大化, 但负性情绪在基本情绪中却占有较高比例。

这就是这篇文献的研究主题——情绪调节,《诱发负性情绪时人际情绪调节与个体情绪调节对前瞻记忆的影响》,来自《心理学报》。

一、研究背景现有研究表明, 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等负性情绪会干扰前瞻记忆(什么是前瞻记忆?前瞻记忆(prospectivememory)是指对将来要完成的活动或事件的记忆, 包括基于时间和基于事件两种类型。

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是指对将来特定时间要执行某行动的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是指对将来某一事件发生后要执行某行动的记忆。

)。

曾有研究者发现,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损害在未来执行某种意图的能力, 高焦虑被试的前瞻记忆成绩低于低焦虑的被试。

举例来说,Schmidt(2004)通过问卷方式研究了美国911事件发生时, 被试的负性情绪状态与他们当天对自然事件的前瞻记忆的关系, 发现因袭击诱发了较强负性情绪状态的被试对日常事件的前瞻记忆较差, 强烈的负性情绪状态损害日常生活中的前瞻记忆。

在心理学上,前瞻记忆是一项需要注意控制的高级心理过程, 表现出注意敏感特征。

前瞻记忆的成功完成始终需要非自动化的加工,其成分受预备注意加工控制,而且前瞻记忆与工作记忆, 以及前额皮层的执行功能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作业
孙晓燕
1410014128
杰罗姆·西摩·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19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研究和思想,受到拉什利、詹姆斯、杜威、格式塔心理学派、各种社会人类学家和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的思想影响,主要从事人的知觉、学习、思维、记忆等一系列研究。

杰罗姆·西摩·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出生于纽约。

1937 年获杜克大学学士学位,1938 年转哈佛大学主修心理学,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到盟军最高司令部艾森豪威尔总司令部担任心理福利事务工作。

1945 年返哈佛大学,1952 年升任心理学教授。

20 世纪60 年代初期,积极参加美国教育改革的领导和指导工作。

1960 年协助建立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1965 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2 年至1980年任英国牛津大学瓦茨实验心理学教授。

1980年返回美国任纽约大学的人文学科新学院院长之职。

布鲁纳十分重视认知发展的研究。

他强调说:“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

”在他看来,认知发展是讨论教学问题的基础。

在教学时,如果忽视认知发展以及它的各种制约因素和可能利用的机会,那确实是会出馊主意的。

在认知发展上,布鲁纳受到皮亚杰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连续性的阶段性发展,具有从具体到抽象的趋势。

但是,他反对皮亚
杰派以儿童的生理年龄划分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

布鲁纳构想出“再现表象”这一心理术语,并把它作为衡量认知发展的指标。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表演式
一是表演式再现表象期。

在这一时期,儿童主要是借助于动作去学习。

它是以学会作出某种反应和形成习惯的动作为基础的。

布鲁纳强调说:“对于年龄最小的儿童来说,各种主要的事情或客观事实的定义是按照他的面前展现的动作来解决的。

……一个客观事物就是人对之有所动作的东西。


映像式
二是映像式再现表象期。

在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具有一种表象系统。

它依靠视觉或其他感觉组织和各种概括化映像的作用。

布鲁纳强调说:“映像发展成了一种有独立状态的东西,它们成了动作的高度概括者。

”在他看来,这一时期儿童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无力透过事物表面变化来认识教育守恒现象。

象征式
三是象征式再现表象期。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带有符号的性质,即具有符号系统的一些特征。

布鲁纳强调说:“一种语言或任何符号系统都有形成的变换方式的各种规则,它们能超越动作或映像所可达
到的范围而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出现实的东西。

”在他看来,语言或符号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可以不用形象作为唯一判断根据的手段。

布鲁纳强调指出,以上三种再现表象期是相互联系的。

人的智力发展始终会沿着这三种表象系统的顺序前进。

但是,儿童的认知发展并不是受年龄的绝对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条件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

教育过程的核心在于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使儿童的认知发展从表演式再现表象到映像式再现表象,到象征式再现表象。

当然,布鲁纳也指出,这三个再现表象期之间是怎样过渡的,“这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尚难解答的问题。

”在他看来,没有教学理论的认知心理学是无的放矢,忽视儿童认识发展的教学理论也将是一无所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