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和书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和书的故事
──汉字的故事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追根寻源》中的第四课《汉字和书的故事》中的内容。旨在通过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探寻和研究汉字的起源和特点,体验和感受祖先的智慧,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设计思路:
在许多学生眼中,“汉字”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符号,会写、会用足矣!学生对汉字缺乏整体的了解。如何让学生感受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本课没计立足于高远和开阔的背景,从历史和审美的纬度设汁猜想、探寻、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在“适度探源”“解读奥秘”中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及特点,以期在“思索”“顿悟”中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完成快乐的精神之旅!
教学目标:
1.探寻发现汉字的起源、演变、特点以及神奇之处和特有价值。
2.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中国人在文字上的创造力。
3.培养孩子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
教学准备:
教师: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汉字的产生、演变和造字特点。2.制作课件。
学生:1.了解有关汉字造字的传说。2.收集汉字造字方法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想:假如没有汉字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汉字,你会碰到哪些困难?
(假如没有汉字,信写不成,邮件发不成,妈妈的温馨留言条也就没了。)
师:大家的交流沟通肯定少了。
(:假如没有汉字,逛街也不方便了。街上没有一个字,我需要的东西不知在哪个商店,一个个地找,那要找到什么时候呀。)
师:给咱们的生活带来了麻烦。
(没有汉字,许多发生的事都不容易记下来,日子一长肯定忘记。)
师:我也有同感。久而久之,咱们的过去将是一片空白了。
(假如没有汉字,我会很遗憾。我是一个爱好写作的人,如果没有汉字,那就绝对不会有人看到我的
作品了。)
师:我看除了小作家伤感之外,班里的小书法家也干着急喽。
(这样一来,作家、记者、书法家不是都要失业了?)
师(半开玩笑):失业的可能还有老师
(我们也整天不知该做些什么了。)
师:同学们,没有汉字的生活──
(太不方便了!.太单调了!太落后了!)
师:看来,咱们的生活的确缺不了汉字,它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这汉字可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
(学生对汉字是再熟悉不过了,每天都要接触到。可能是“熟视无睹”的原因吧,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重视程度均不尽如人意。“假如没有汉字”这一活动引发了学生的心灵体验与换位思考,学生基于生活列举了许多困难和麻烦。可见学生在假想中已深刻认识到汉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到了汉字的重要。)
活动二探寻:汉字的产生和演变
师:这宝贝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会吧?!)
师:那是地上长出来的吧?
(不可能……)
师:那汉字到底是谁创造的呢?说起“造字”,我们就会想到“仓颉造字”的传说,谁知道这个传说? (我知道这个传说。传说距今5000年前,有一位名叫仓颉的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有四只眼睛,看东西十分清楚,抬头看见月亮的时圆时弯,低头看见各种鸟兽的脚印,他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文字。)
师:好神奇的传说。同学们,你们认为传说中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方面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生兴高采烈地交流,气氛异常活跃)
(我们组一致认为仓颉有四只眼睛不可信。人怎么可能有四只眼睛呢?
对这一点我们小组也认为不妥。不过我想,传说中写仓颉有四只眼睛是想说明他比常人会观察、会发现。
我们认为,仓颉根据事物的样子造字是可信的。现在很多字和事物本身还是很相像的。)
师:你说的是象形字。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我们小组认为汉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造的。创造那么多的汉字,靠一个人的智慧是完成不了的。我们认为仓颉是文字的鼻祖,是始者,但不是终者。)
师:“ 仓颉造字”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不是史实。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如果仓颉确有其人,他也只是寻找到了文字的“ 根”,并且发挥聪明才智使“文字根”长出了强壮的树干。只有在后人的浇灌下“树”才会渐渐“分枝”,长出“绿叶”……造字的祖先不是一个人,我们的祖先人人都在创造文字,都在参与这个活动。直到今天,汉字都还没有“结果”,也永远不会“结果”,因为汉字还在不断创造,不断发展。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仓颉造字”可信不可信这一个冲突的问题,创设了一种学生敢于争议的氛围。争议挑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这一思辨活动创设了无拘无柬、自由畅达的空间,学生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师生在交流、述说、碰撞中不断生成“活资源”,使得教育内容更为广博。)
师:那人们为什么要造字呢?表达、交换、记忆?
(我想是主要是为了帮助记忆。我也这样认为。)
师:据说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古人有很多帮助记事的方法(电脑出示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画图记事三幅图)。
师:这是人们通过一些考古的发现和古籍进行推测的。请大家来试着当当考古家,推测一下人们的记事方式。
(让学生与“考古家”进行角色置换,由此时此地的情境,转换到彼时彼地的情境,并按照置换后的角色去考虑、体验,激起了学生思维、表达的欲望。)
(同学们沉思了好一会儿,然后纷纷举手)
(古人为了要记住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以后看到这个结,他就会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记住两件事,他就打两个结。记住三件事,他就打三个结,如此等等。)
师:你认为结绳记事的方法有什么不足?
(我想,如果他在绳子上打了很多结,恐怕他想记得的事情也就记不住了。所以这个方法虽简单但不可靠。
我来推测“刻木记事”。在木头、石头上刻痕也是帮助记忆的方法之一,结果当然也是与结绳记事一样。用这种方法不能对事情本身做记录,它只能起一个提醒记忆的作用,而且也不能记得太多。)
师:后来,人们又用画图记事。
(画一样东西太慢了,可以抓住东西特征,简化一下。)
师:你与古人真是不谋而合了。就拿“牛”来说,人们最早是画一头整牛的图形,后来生产发展了,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