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中的典型表现手法
送别诗知识点总结
送别诗知识点总结送别诗的形式多样,既有五言、七言的律诗,也有绝句、律诗的变体。
其中,五言绝句是较为常见的形式。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离别之情,也可以通过人物塑造,展现别离的痛苦。
有的送别诗以对过往时光的回忆来抒发别离之情,有的则以对未来的期待来表达别离之意。
无论形式如何,送别诗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和情感体验。
送别诗的写作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诗歌形式。
送别诗可以选用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形式,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形式。
2. 描绘细腻的情感。
送别诗主题感情深沉,对于离别之情的描述要力求真挚感人,通过景物描写、人物塑造等手法,表现出离别所带来的痛苦与不舍。
3. 运用象征手法。
送别诗中常常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写,来反衬诗人内心的离别之情,增强诗歌的意境。
4. 抒发真情实感。
送别诗要求真情实感,不做作,不浮夸,力求真挚自然,表达出对离别的真挚感情。
5. 注意节奏韵律。
送别诗不仅要注重情感表达,还要注意节奏韵律的运用,使诗歌音韵和谐,读起来有韵律感。
送别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生活的体验。
在送别诗的世界里,诗人可以尽情地表达对离别的忧伤与不舍,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对亲人、朋友的离别,或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送别诗都是一种最能打动人心的表达方式。
总之,送别诗是一种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形式,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真挚的情感展现,富有象征意味的表达,对离别之情进行了深刻的反映。
送别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形式。
通过对送别诗的认识和学习,不仅可以开拓诗歌的表现方式,还可以增进对人生、时光和情感的理解。
送别诗的特色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
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一定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判断与审美选择。
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
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1.继承传统意象。
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
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与残缺的意象。
圆月代表团圆,弯月与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
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通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欢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
以明月表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理解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理解。
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与分手之愁的。
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
再如:《送任五之桂林》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的句子。
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表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
此处一方面以“月”与“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表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
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中的“月出寒蝉鸣”、《送韦十二兵曹》中的“海净月色真”、《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中的“月明见古寺”、《巴陵别刘处士》中的“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中的“月影在寒水”、《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送刘十五之郡》中的“窅窅含楚月”、《送魏二》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中的“寂寂寒江明月心”、《送窦七》全诗两次写“月”――“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送别诗中典型的抒情方式 课件 17张ppt
合作探究
说说送别诗词常见的表 现手法。
送别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
衢洲别李秀才
导学案反馈
班级 优秀小组 优秀个人 存在问题
1、列举意象不全,举例太少。分析不透彻。 2、对所列举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准确。 3、对送别诗歌的情感类型把握不到位。 1、端正你的学习态度。 2、结合学过的送别诗词深入思考。 3、有条理地组织答案,语言表达准确具体。
高三九班 第一组、第四组
改进措施
学习目标:
班代表课堂总结
1、评出课堂表现最佳小组和最 佳个人。 2、班代表寄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 多少人鲜活的生命历程构成了一部 浩瀚的送别诗史。诗歌是生活的一 部分,而生活却是诗歌的全部。当 离人的眼泪化成钻石,当离别的悲 歌化为永恒的乐章,让我们期待重 逢在灿烂的季节!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 4:托物寓情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 5:虚实结合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 6:比喻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红, 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离别两行泪, 不知何地再逢君?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一、送别诗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二、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
景色廖廓秀丽。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2、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別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4、虚实结合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5、比喻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桨向临圻。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唯有相思似春色,
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古今情”是契阔离别之 情、壮志未酬之情、人世沧桑之情、 天下兴亡之情的复杂交织 。
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 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 宽慰,对友人的劝勉, 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 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 惆怅、落寞。
★★★鉴赏步骤
首先,分析离别诗常用意象。 接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最后,赏析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技巧。
送魏二 王昌龄 (10江苏)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 《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 作简要说明。(4分)
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
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之一。
站在这个时代的高峰上,歌唱出整个民族的面貌与命运的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无疑是李白了。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送别诗中的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他的送别诗脍炙人口,为历代诗人所称颂,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纵观李白的送别诗,是积极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良好范例,在李白许多杰出的送别诗中,作者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表示对于现实的强烈批判,并提出自己理想生活的要求,因此他的送别诗中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分。
正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一、“豪”中有“悲”的特色李白的送别诗透过“豪”的表面,见到“悲”的实质,他的送别诗豪则豪矣,其所表达出来的则是极为深沉的悲感。
如《远别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无不如此,无不是以豪语表达悲感,豪中见悲,悲感至极而以豪语出之,这就是李白送别诗个性的一般特征。
李白作品中的“豪”与“悲”实为诗人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这种矛盾简单地说,就在于他对现实的看法是悲观的,但他的人生理想又是积极的,在于他既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其身。
由于他始终不向任何一方妥协,因此终生处于“仙宫两无从”的困难境地,而这恰恰是他成为诗人的重要原因。
正是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所激起的波涛,使他的送别诗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悲感至极而以豪语出之”。
或如高步赢所说:“沉痛语以骏快出之。
”“悲感”“沉痛”决定于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而他竞能以“豪语”、“骏语”出之,则由于他不愿向现实屈服,决定于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总之,李白送别诗的思想风格是复杂的,必须同时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才能正确认识李白和深刻领会李白送别诗的深刻性及其艺术魅力。
二、想像力丰富及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李白的送别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写,也富于浪漫主义想像,并且这种艺术手法完全建立在现实主义真实的基础上,好抒真情,他的送别诗也“奇思涌溢”,敢于冲破一切拘束,大胆地写出自己要说的话,破浪直前。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一、情感特点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对友人前路艰险、前路迷茫的担忧和关切。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对友人的劝慰:地理距离遥远,但心灵距离相近,“天涯若比邻”水为乡,点明江南水乡的特点。
君去春江正渺茫。
1、春江烟波浩渺的样子2、对友人前路迷茫的担忧3、对友人离去内心怅然若失的迷茫之情日暮征帆何处泊?深情一问,对友人的关切,“征帆”,借代天涯一望断人肠。
对友人离去的思念与依依不舍汹涌澎湃,体现与友人之间的真挚友谊情感:劝慰、宽慰,旷达乐观(情深意长的勉励)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凭借你的琴声、音乐修养)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二句写了怎样的景象(意境)?答:1、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大雪纷纷,北雁南飞。
2、描绘了一幅阔远苍茫、阴冷荒寒.........的画面。
三四两句的情感?1、对朋友离去的劝慰2、对朋友才华的赞赏与敬佩3、对朋友的信心和鼓励,激励朋友去拼搏4、表达了开阔豪迈.......的情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情感: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二、常用表现手法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三、鉴赏方法: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赠友送别类诗歌鉴赏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别董大 高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千里黄云白日曛,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北风吹雁雪纷纷。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天下谁人不识君。
4、表明自己的心志
⑵时间意象: 黄昏、月夜、秋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 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 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 文化心理。
⑶环境意象:
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 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
柳:⑴.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 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非常相似。⑵.“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 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⑶.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 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⑶环境意象:
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 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 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⑶环境意象:
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 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
春草和流水: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水来比喻无穷无 尽离愁,如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 阳修的《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 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送别怀人诗鉴赏:
情感1:友人离去后的茫然、怅然若失。
【合作探究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结荆合吴前相面接学水过为的乡诗,歌,概括送别诗 词君中去主春要江表正达渺的茫情。感类型?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宽慰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四眼:归纳诗中蕴含的情感特点
第五眼:看清题目要求
明确送别诗鉴赏方法
抓意象 析手法 品情感
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设1题)角这度首:诗答情中:感的““渺渺茫茫””是一遥词远包而含模着糊作不者清怎的样意的思心,情从?字 面上来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 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
5:虚实结合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
6:比喻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别诗表达的情感
一样的
不一样的情怀
别离,是令人哀伤愁怨的,故古代诗人创作 出了不少含悲忍泪的名篇;但别离所包含的 感情又是复杂的,它表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芳草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 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王维的送别诗
王维的送别诗王维是盛唐时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一系列描绘山水田园的诗作中,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然而,王维的诗歌创作题材相当广泛,除山水田园外,送别、边塞、咏史述怀、闺怨等方面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王维现存的送别诗就体裁而言,既有五、七言古体诗,如:《送友人归山歌二首》、《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有五、七言近体诗,如《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送扬少府贬郴州》;古体诗中,如《送友人归山歌二首》;近体诗中,又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如:《送梓州李使君》《送方尊师归嵩山》等,可谓琳琅满目。
其中的名篇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山中送别》等更是传唱不衰。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送别之作所以能“感动激发人意”,关键在于它的感情真挚。
送别诗的感情集中体现在一个“真”字上。
至亲好友,临岐分手,往日情谊,当前的离绪,未来的憧憬,百千感慨,汇集于心头,而想到聚散无定,会面难期,依依惜别之情便油然而生。
尽管离别的情况不一,原因各异,但人们离别时的真情流露是共同的。
送别诗所抒发的,就是人在离别这一典型环境中所自然产生的真切深挚的情愫。
而王维的送别诗之所以也别具特色,也就在于作品中所灌注的真挚感情,并通过自然晓畅的语言传达而出,营造出浓浓的抒情氛围。
和山水田园诗一样,王维的送别诗也显示出诗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而作为送别诗,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抒情与写景相结合,构成情景融彻的送行境界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的大家,显然他所擅长的就是景物描写,自然也会喜欢在送别诗中插入一些景物描写,更有利于艺术地传达出相应的思想感情。
在他的诗中,自然景物不仅只是送别时的环境背景,也不仅是用来烘染离情,而且往往融入了离别时的各种情绪。
如《送友人归山歌》:山中人兮欲归,云冥冥兮雨霏霏。
送别怀人诗鉴赏技巧
常见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 情人送别。
主要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 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范例试炼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题1: “渺茫”一词包含 作者怎样的心情?
“渺茫”
景语 春江正茫渺 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
情语 何处泊 断人肠 写诗人心中的茫然 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送别怀人诗”鉴赏技巧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
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常见标志: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常见意象:
“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 怀人诗中出现)
常用手法 语言风格
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想象、虚实相生,③比喻,④衬托、烘托。⑥ 从对方写来
华美、清新、典雅
一、景物描写的特点:1.指出手法(动静结合、五觉、视角的变换、色 常考题型及 彩、修辞、景情关系等)2.结合诗词内容具体分析。二、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题思路 要结合诗词内容具体分析,合理推断,要点要全。三、人物形象特点:要
常见的结构、写法:
2020-2021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20200203103939)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摘要】《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是一门经典诗歌赏析课程,通过深入探讨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揭示送别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分析《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的丰富内涵与文学价值,以及对课例的具体分析和思考。
本文旨在总结《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的重要性和价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送别诗的美妙之处。
通过对送别诗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拓展文学视野,提升审美修养,更可以感受到人类深沉的情感和对离别的思考,从而使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关键词】引言,送别诗,历史背景,意义,特点,表现手法,内涵,文学价值,课例分析,思考,重要性,价值1. 引言1.1 介绍《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课例分析与思考《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是一门重要的文学课程,通过对送别诗的深入学习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抒发和表达。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类诗歌,通常描写离别时的伤感和思念之情,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了解送别诗所具有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我们还将重点关注《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的丰富内涵和文学价值,通过课例分析和思考,深入解读这些经典诗作,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复习》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们对离别之情的真挚表达,从而增进对传统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价值不言而喻,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启发和感悟,成为更有文学修养的人。
2. 正文2.1 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送别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重要体裁,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意义。
送别诗起源于先秦时期,流传至今,成为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送别诗通常是在离别之际,表达别离之情,抒发离愁别绪,抒发离愁别绪,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送别诗的特点及解读
送别诗的特点及解读送别诗特点:
一、情感
1、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2、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柳永的《雨霖铃》。
3、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三、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
送别诗鉴赏实例: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反衬;哀景衬壮情。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
中,送别朋人,劝勉朋人不要担心前去的地方没有知心朋友,天下哪个人不知道你的大名呢!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
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及常见意象
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及常见意象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及常见意象(一)常用表现手法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1、直接抒情一般有两种情况:①描写离别时凄凉阴冷的景物,既交代离别的地点和季节天气特点,又暗示人物悲伤的心境,渲染悲凉的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②描写绚丽明快的景色,即所谓的乐景,反衬哀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4、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
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送别类诗歌鉴赏指导
送 李送 别
叔 同
李 叔 同 ——
别
单县一中 曹红艳
——送别诗
学习目标:
体会感情,初步感知送 别诗。 分析表达技巧。
初步感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手法:拟人、直抒胸臆
方法小结
内 容 类
1、结合诗句 2、指出情感
3、明确手法
课堂演练
(2006湖北)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4分)
鉴赏训练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 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 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离愁。 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 景物:“杨柳”、“杨花”、“风 笛”、“离亭” 。末句直抒胸臆 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 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我寄愁心与明月, 接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二句表达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 之地的忧伤之情。三四句将自己心中的 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 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这两 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渡荆门送别表现手法
渡荆门送别表现手法渡荆门送别,是一首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诗人的真情实感和巧妙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亲友离别的深情厚意和对未来的期盼。
本文将从诗歌的整体结构、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渡荆门送别的独特魅力。
渡荆门送别诗的整体结构非常紧凑有序。
诗歌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意境。
首先是开篇的描绘离别的场景,接着是诗人对离别的感慨和思考,然后是对离别的真挚诀别,最后是对未来的期待和祝福。
整首诗歌由外及内、由近及远,层层递进,使人读来情感起伏、思绪万千。
渡荆门送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首先是比喻的运用,如“去年花里逢君别”中的“花”和“君”分别比喻美好的时光和亲友,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离别的苦涩之情。
其次是对仗的运用,如“长云暗欲雪,归鸟误相误”中的“暗欲雪”和“相误”呼应,使诗歌的韵律更加流畅。
此外,诗中还有对景的描写、对比的运用等,使整首诗歌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渡荆门送别所表现的情感真挚动人。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无奈和悲伤,如“离别家乡岁月多,今年春草长门庐”中的“离别”和“岁月多”暗示了离别的辛酸和时光的流转。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祝福,如“长云暗欲雪,归鸟误相误”中的“归鸟”寄托了作者对亲友归来的渴望。
整首诗以真挚的感情打动人心,使人对离别和重逢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渡荆门送别诗中的语言运用精准,表达准确严谨。
诗歌中的每个字词都恰如其分,没有多余的修饰和废话。
如“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中的“逢君别”和“花开”直接表达了离别和重逢的情感。
此外,诗中还有一些意境深远的表达,如“渐黄昏”中的“渐”字透露出岁月的流逝和时光的变迁。
这些精准的语言运用使诗歌更具力量和表现力。
渡荆门送别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通过整体结构的紧凑有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真挚动人,诗歌展现了作者对离别和重逢的思考和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借物抒情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①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的赠别之作,原共两首,此为第二首。
②这两句说,本来多情的人,由于离别,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倒像彼此无情;在饯别的酒宴上,强颜为笑也难以做到。
樽:酒杯,此指酒宴。
③这两句说,蜡烛好象懂得别人的心事,也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为离人流着痛苦的眼泪直至天亮。
[简析]这首诗主要写离别时的惆怅情怀。
前两句抒情。
作者从侧面落笔,通过“却似”、“唯觉”等语,以无情衬托有情,把一对情人在离别时难分难舍的细微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后两句赋物。
作者以物设喻,使无知之物人格化,由烛之垂泪拟人之悲痛,把离别悲伤的感情写得含蓄幽深,余味无穷。
[赏析]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
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
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再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①移家:搬家。
②浑:全。
③频啼:连续鸣叫。
[译文]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
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
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
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
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
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
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
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
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
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
“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
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3、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
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4、借乐景衬哀情。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首句写离人乘舟而去,点明送别。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5、比喻,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释]泛菊杯深:指两人共饮菊花酒。
泛,漂浮。
深,把酒斟满。
梅:梅花。
角:号角,这里指笛声。
远:指笛声悠远。
浮萍:浮萍科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浮在水面,下面生须根。
可入药。
吹梅:吹奏《梅花落》。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它描写了送别时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赏析]上片写离别之苦。
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
写聚,作者从两人的交往中选取了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
陶潜在《饮酒》诗中说:“秋菊有佳色,裘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泛菊杯深”化用陶诗,写在重阳佳节,他们共饮菊花酒,其乐陶陶的情景。
深,言酌酒之满。
一个“深”字,把他们畅怀酣饮的情形描写出来了。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李清照《永遇乐》词中有“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
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
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构思缜密,惜墨如金。
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
“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这首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云边”二句具体写“散”。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
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读者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
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
“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
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语句间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
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舵尾”(《惜双双》)句意,说明在离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
这样的写法,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6、想象想象,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