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万能版答题公式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一)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基础知识+实例)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基础知识+实例)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基础知识+实例)一、基础知识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5.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6.省略号的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7.破折号的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8.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省略号的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10.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烘托、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人)、寓理于物、状物(借景)抒情*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语文万能公式口诀

语文万能公式口诀

语文万能公式口诀曲(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答题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答题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答题公式一、词语意思答题公式:原指.....,在文中指..... ( 找到该词语近/同义词,用该词扩充成一句话来解释,再结合文章说文中具体含义)。

二、词语替换答题公式:表明态度(一般不能)+解释原来词语表达了什么的意思+替换后不能表达什么的意思,不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三、词语删减答题公式:表明态度(不能删掉)+解释这个词语表达了什么的意思+如果删掉会怎样(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四、语句的作用答题公式:1.对上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推动情节发展。

此外,还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中心的作用。

五、划分层次及概括层意答题公式:总分、分总、总分总找出中心句,用中心句概括段落大意题型。

六、段落的作用答题公式:1. 第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落笔点题、点明主旨,为下文埋下伏笔,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中间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启发下文.....(或为下文埋下伏笔)。

3.最后一段: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首尾呼应、点题。

七、主要内容答题公式:时间+地点+人物+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八、中心思想答题公式:通过......的故事,歌颂了(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九、关键语句及其作用答题公式:1.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注意。

2.中间:承上启下、过渡句。

3.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引人深思、升华主题。

十、标题的作用答题公式:标题提纲领,使文章层次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或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一、描写及修辞方法的作用答题公式: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特征。

2.拟人:把某事物当作人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来某事物......的特征。

3.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联想。

4.排比: 强调了事物......的特征,增加了气势,加强了语气。

最全-小学阅读解题公式

最全-小学阅读解题公式

阅读解题公式: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一:一、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三、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四、“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二: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二、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小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小学语文试卷答题公式

小学语文试卷答题公式

一、基础知识部分1. 字词积累公式:会读+会写+会用=字词掌握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掌握的字词;(2)运用拼音或查字典等方法,正确拼读字词;(3)根据题目要求,正确书写字词;(4)结合具体语境,运用所学字词造句。

2. 词语解释公式:词义+例句=词语解释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解释的词语;(2)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3)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用具体句子解释词语;(4)注意检查例句是否符合题意。

3. 词语搭配公式:主语+谓语+宾语=词语搭配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搭配的词语;(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主语、谓语、宾语之间的关系;(3)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搭配;(4)检查搭配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和语境要求。

4. 句子仿写公式:原句+修改=仿写句子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仿写的句子;(2)分析原句的结构、句式、修辞手法等;(3)根据要求,修改原句的某个部分,如词语、句式等;(4)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是否符合要求。

二、阅读理解部分1. 理解词语公式:上下文+词义=词语理解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理解的词语;(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3)根据词义,判断词语在句子中的运用是否准确;(4)检查理解是否与原文相符。

2. 理解句子公式:句子结构+修辞手法+语境=句子理解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2)分析句子的结构、修辞手法等;(3)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4)检查理解是否与原文相符。

3. 理解段落公式:段落主题+段落层次+段落大意=段落理解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理解的段落;(2)概括段落主题,梳理段落层次;(3)理解段落大意,把握段落内容;(4)检查理解是否与原文相符。

4. 理解文章公式:文章主题+文章结构+文章内容=文章理解解题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确定要求理解的文章;(2)概括文章主题,梳理文章结构;(3)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4)检查理解是否与原文相符。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词语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及文章含义看看具体能不能哦!)二、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句子一、句子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修辞的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不同修辞的作用及答题格式:A、比喻、拟人作用:生动形象;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B、排比作用: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C、设问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D、对比作用:强调了……突出了……E、反复作用:强调了……加强语气F、反问作用: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G、借代作用: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三、仿写句子注意:①字数大致相同;②修辞手法相同;(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在概念和现象上互相有联系。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语文48个答题公式
1. 定义+举例+引申
2. 分析+解释+举例
3. 对比+归纳+举例
4. 佐证+分析+引申
5. 引用+解释+举例
6. 批判+反驳+补充
7. 推理+结论+举例
8. 分类+比较+举例
9. 比喻+解释+举例
10. 借代+解释+举例
11. 夸张+解释+举例
12. 反问+解释+举例
13. 推理+举例+归纳
14. 解读+分析+举例
15. 推理+分析+举例
16. 比喻+归纳+举例
17. 借代+归纳+举例
18. 联想+解释+举例
19. 前后对比+分析+举例
20. 对照+分析+举例
21. 推理+归纳+举例
22. 对比+解释+举例
23. 推理+分析+引申
24. 推理+解释+举例
25. 分类+解释+举例
26. 对照+分析+引申
27. 比喻+分析+举例
28. 借代+分析+举例
29. 夸张+分析+举例
30. 反问+分析+举例
31. 推理+解释+归纳
32. 解读+分析+归纳
33. 推理+归纳+引申
34. 对照+归纳+举例
35. 分类+归纳+举例
36. 联想+分析+引申
37. 对比+归纳+引申
38. 推理+解释+引申
39. 解读+归纳+举例
40. 对比+解释+引申
41. 联想+归纳+举例
42. 分类+解释+引申
43. 对照+解释+引申
44. 推理+分析+补充
45. 借代+归纳+引申
46. 推理+补充+引申
47. 对比+补充+举例
48. 分类+补充+举例。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第一部分 词语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及文章含义看看具体能不能哦!)二、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第二部分 句子一、句子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0102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修辞的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不同修辞的作用及答题格式:A、比喻、拟人作用:生动形象;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B、排比作用: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C、设问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D、对比作用:强调了……突出了……E、反复作用:强调了……加强语气F、反问作用: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G、借代作用: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三、仿写句子注意:①字数大致相同;②修辞手法相同;(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在概念和现象上互相有联系;03第三部分 段、篇词语一、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二、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引起下文D、渲染气氛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更实用)全部小学语文答题公式

(更实用)全部小学语文答题公式

(更实用)全部小学语文答题公式(更实用)全部小学语文答题公式1. 阅读理解题答题公式- 阅读题答题公式可以总结为三步:理解、分析、回答。

- 首先,仔细阅读问题和文章内容,确保充分理解。

- 其次,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文章的信息,寻找相关线索。

- 最后,根据理解和分析的结果,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回答问题。

2. 完形填空题答题公式- 完形填空题是测试学生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题型,有一定的技巧性。

- 在回答完形填空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 每个空缺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言的意义,选择最佳答案。

- 注意文章的脉络和语境,确保填入的词语符合语法和语义的要求。

3. 写作题答题公式- 写作题是小学语文考试中的重要题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作答:- 阅读题目要求,明确写作的内容和格式。

- 针对所写内容,准备合适的素材和思路。

- 编写初稿,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 检查、修改文中的错误或不足之处,确保文章质量。

4. 诗词默写题答题公式- 诗词默写是小学语文考试中的一项常见题目,需要能够准确地默写出指定的古诗或古文段落。

- 在默写诗词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多读多写,熟悉并理解所要默写的古诗或古文。

- 核对默写的内容和原文,确保准确性。

- 注意字体书写的规范与工整。

通过掌握以上几种小学语文答题公式,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应对不同类型的题目,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实际答题过程中,还需多积累经验,不断巩固和提高语文知识和技能。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小学语文阅读答题万能公式(一)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小学语文答题公式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小学语文答题公式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小学语文答题公式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小学语文答题公式(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小学语文答题公式(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小学语文答题公式(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小学语文答题公式(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小学语文答题公式(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小学语文答题公式(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万能公式大全

语文万能公式大全

语文万能公式大全
语文万能公式如下:
修辞手法的作用: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段落的作用:
1. 开头: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 结尾: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小学阅读的10个答题公式

小学阅读的10个答题公式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技巧大集结1、标题作用:(1)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兴趣。

(2)揭示文章主要内容(3)点明文章中心,突出主题✠命题形式:给文章加上一个标题。

✠答题思路:找文章的核心人物、事物、事件等。

人(人物特征+所叙述的人物)物(事物的特征+所叙述的事物)事(事件的性质+所叙述的事件)✠答题范例:《小摄影师》/《窃读记》/《无奈的选择》2、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思想:扩展标题法+六要素概括法(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命题形式: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思想。

✠答题思路: ①中心句一般出现在开头、结尾或中间。

②概括文章内容:涵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思想情感。

✠答题范例:本文的中心句是“……”。

文章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抒发了……。

(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命题形式:1、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觉?你认为……重要吗?为什么?✠解题思路: ①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②表态度③结合自身谈原因✠答题范例:1、我觉得(本文主旨/思想感情)……。

我认为……很重要,因为……。

2、文章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抒发了……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它本身的含义与在文中的含义;②表现的事物(人物)特点(性格品质)✠命题形式:如何理解“……(文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答题范例:XX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作用,表现了(性格特点)……。

(2)分析:指出修辞+语言效果+表现特点(性格品质)+作者思想感情常用修辞手法作用——a*比喻: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体现了……感情。

b*拟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c*排比: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更整齐,加强了语气,着重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d*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e*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若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f*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事物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感情或特点。

g*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h*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3)联系上下文,直接找答案,联系时代背景✠答题思路:①表层意思②联系上下文,分析深层意思③作用,如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总起、过渡、铺垫、总结……④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手法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4、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命题形式:这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题思路:①明确写作手法(前后照应、欲扬先抑、象征、讽刺、衬托……)②结合原文,谈作用✠答题范例:使用了……的表现手法,(作用)……。

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欲扬先抑: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对象,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象征:把特定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上,表达……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对比:以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特点。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事情作暗示,为下文XX情节发展作铺垫烘托、渲染:表现了XX环境,营造了XX氛围,抒发了XX情感,突出了XX主题。

5、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正面、侧面描写作用——①外貌(肖像):描写了……的样子,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表现了……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表露人物XX感情,揭了人物XX的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运用……的动词,生动、准确地刻画了……,显示人物 XX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XX心理进行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XX精神世界。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文章着重描写了X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交代了人物的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6、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命题形式: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本文采用了……?有何作用?✠答题思路: ①明确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②结合原文,谈记叙文中该表达方式的作用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力。

描写: 人物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记叙: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说明:使文章说理透彻详细,语言精准,结构严谨。

✠答题范例:本文采用了……表达方式,……(作用)。

7、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表现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体现不出……与事实不符。

8、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作用9、线索顺序1、线索✠命题形式: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答题思路: ①明确线索(核心人物、事物、事件、事件、地点、作者情感……)②作用✠答题范例:本文的线索是……,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顺序✠命题形式:本文的顺序是什么?✠答题思路: ①明确顺序(顺叙、插叙、倒叙……)②作用 顺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答题范例:本文采用了……,更加突出……。

10、某段/某句在文章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A 、引起下文B 、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 、照应文章标题D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 、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 、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A 、总结全文B 、揭示文章主旨C 、照应前文D 、照应题目E 、引人深思11、仿写句子:①句式结构相同,包括:修辞相同,字数相近,词性相对②逻辑正确③注意情感的积极性。

还记得有哪几种线索吗?12、对联。

①讲究押韵,讲究“仄起平收”。

仄音:上声、去声;平音:阴平、阳平 ②修辞相同,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公式: 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13、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

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 联想到B ,A 、B 具有共性。

一、说明方法✠命题形式:文章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说明什么?“两列两比,下诠分举”)/事理。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理……的特征/事理。

/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作用二、理解词句✠命题形式:文中“……”一词是否可以删掉?原因?(多表示程度、数量、范围或性质的词语)✠答题思路:①“否”②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③联系原文分析删去该词之后句子意思的改变④体现怎样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答题范例:不能删。

因为……意思是……,删去该词后会……,体现了说明文……特点。

✠命题形式:按照合理的顺序,“……”一句应该补在……处?为什么?✠答题思路:①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文首: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②作用文中:承上启下文末:总结全文✠答题范例:补在……,因为……。

三、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命题形式:①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②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