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学地当代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环境美学自上个世纪末在西方首先出现后,在很短的时间在全球引起高度关注,笔者上个世纪九十年末也进入这个领域1[①]。如果说,上个世纪环境美学在中国还很陌生的话,那么,在本世纪,尤其在近三年,它不仅为美学界许多学者所热衷而且政府部门也将视线投向这个领域,一些城市如武汉、长沙、宁波、杭州、郑州、太原、重庆、兰州、西安、都曾举办过环境美学论坛或环境美学的讲演。环境美学之所以受到欢迎,原因很简单,它是一门切合时代需要的理论性兼应用性的学科。虽然,环境美学的建构,目前尚不能说完善,即使首先提出这门学科的西方学术界,对这门学科,也处在探索的阶段。到今天为止,到底环境美学研究什么,什么是环境美,也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在《环境美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环境美学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还只能说是属于自己的,能不能获得学术界的认同,尚需时日。所以,本文谈的环境美学,是我所认为的环境美学,下面,我就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一、环境与资源
环境长时期来,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但是,在环境成为环境学科诸如环境生态学、环境保护学、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时,就不是一个一般概念了,它成为一个科学的概念。作为科学概念的环境,它的外延与内涵是需要界定的。
首先,环境与人的关系。将环境作为一般性概念,环境是环人之境。它是外在于人的。然而,将环境作为科学概念,它能外在于人吗?不能。环境与人有着血缘关系,美国学者阿诺德·柏林特说得好:“环境并不仅仅是我们的外部环境。我们日益认识到人类生活与环境条件紧密相连,我们与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在我们呼吸时我们也同时吸入了空气中的污染物并把它吸收
到了我们的血流之中,它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②不仅人的肉体与环境密不可分,是环境造就了人的肉体,而且人的精神与环境也密不可分,是环境造就了人的精神。
这里,首先涉及自然与自然环境之分。环境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我们这里主要说的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不是自然?是自然。但是,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是以自己为本位的,它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了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此时,环境中有人,人中有环境。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另是作为环境。同一对象,既可以看作资源,也可以看作环境,都是人的价值物,但有重要的区别。
资源主要为两类,一类为生产资料,一类为生活资料。生产资源为人的生产活动提供原料,生活资料直接满足的生活需要。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按说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竭泽而渔,就可能造成两种情况:一是整个生态平衡严重破坏,二是某些资源枯竭。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反过来给人造成严重危害,危及人的生存。
资源是经济学的概念,它的价值是可以用金钱换算的。
环境与资源可以是同一对象,也可能不是同一对象,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是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的掠夺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自然界,我们过去比较重视的是资源,将征服自然看得高于一切,套用一句名言:“欲与天公试比高”。科学技术的使命就是为人提供征服自然的工具、武器,还有理论、方法。这样做的结果,现在已经很清楚了:人对自然狂暴地掠夺,固然为人类增加了不少的财富,在相当程度上也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同是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当然,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还需要从自然界索取,也就是说,征服自然的工作不能停,但是,这一工作却不是没有约束的。
对于当今的人类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生活的概念,还是一个深刻的哲学概念。家也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环境作为人家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这历史既是自然史,更是人文史。人类现在的环境,既是自然变化的产物,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现实存在的任何具体环境,无不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作为人的家,既是温馨的,也是崇高的。环境美学当代第一使命,就是确立环境作为家的概念,
过去那种将自然界一味看成资源的观念应该有所转变,我们只能适度地开发自然资源,而应高度重视保护好自然环境,因为它是我们人类的家。
二、宜居与乐居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就是不只是住着,还是生活着。居住可以区分成三个层次:
(一)、宜居:宜居关乎人的生存。宜居首先指环境的生态质量,生态关系人的健康。其次是社会安全系数,社会安全系数关系人身与财产的安全。
(二)、利居:利居关乎人的发展。利居一是指生活方便,二是指创业方便。人们选择一座城市作为自己居住地,是有诸多原因的,其中,利益的因素最重要。不同的人选择的城市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追逐的利益不同。利益是复合的,也是变化的,住在某地终生不搬迁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三)、乐居: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环境能不能让人乐居,主要有四点:第一,生态优良,景观优美,气候宜人。第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第三,个性特色鲜明。第四,能满足居住者独特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对于许多人来说极为重要。人的情感力量是很大的,它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超越理性而成为决定人
行动的首要的心理因素。真正乐居的城市一定是让人情感上认同的,情感上认同,意味着这座城市很有人情味,温馨,可人。
自然让人愉悦,文化让人迷醉,情感让人留连。
以上说的城市居住功能三层次:宜居是基础,立足于生存;利居,侧重于创业,立足于发展,乐居则侧重于生活,是前二者的综合与提高。
虽然利居与乐居,存在不统一性的一面,但是,人们获利的最终目的,还是生活,创造价值的最终目的还是享受价值。因此,归根结底,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追求。
环境美学将乐居看作环境美的最高功能。它的重要价值在于确立了人类对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它虽然也是环境美学肯定的,却又是环境保护学、环境生态学所共同的,并不是环境美学的特殊性所在。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人与环境命运相共,真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情感性,宜居,重在生态,利居,重在功利,只有乐居,才重在情感,而众所周知,情感是人之为人的最为深刻的心理因素,是人之为人之根本。文化性,说明乐居是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的,它建立在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的基础上,而且它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某种意义上,乐居这一概念是与幸福概念相通的,而且它就是幸福的代名词。
环境美学将乐居作为环境美的最高功能,实际上它成为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
人性化,或者说以人为本,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笔者认为,就要落实在乐居这一层面上。宜居、利居,均也是以人为本的,但不是最高层面,因为在宜居和利居的层面上,人性没有充分地肯定,只有到达乐居层面,人性才获得充分地肯定。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才得以满足。
从以人为本的维度来看环境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最能满足人性的,而且也是最能令人乐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