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b7d0a2c4b9d528ea81c779de.png)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名词解释1. 经济全球化:指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一种经济状态。
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世界经济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
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2.自由人联合体 :在《资本论》里,马克思把简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称为“自由人联合体”,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3.马克思主义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4.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案参考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案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09d7f287172ded630b1cb678.png)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请联系实际答题,不可照搬,祝考试顺利。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探索了劳动、分工等,分析了资本主义各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社会科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包括两部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是其主干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
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主要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
与自然科学相对,我们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统称为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活动有什么特点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结构中的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自我相关。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993662561252d380eb6e7c.png)
1、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一切社会矛盾吗?毛泽东曾经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深刻基础,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如此,同样是以矛盾的存在为前提和根据的。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不断迎接新矛盾、继而不断化解新的矛盾的过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正是通过产生矛盾和化解矛盾的交替运动,越来越和谐,越来越进步。
既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就应该确立相应的三个基本观点: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回避或讳言矛盾,而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第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既要努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又要增强化解矛盾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第三,化解矛盾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要允许其实现经历一个过程,甚至要给化解矛盾以一定的时间条件。
2、如何认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这是由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
因为它们都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都是使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新理论思维,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二者缺一不可,既不能互相取代、顾此失彼,也不能互相排斥、厚此薄彼。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不同对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不同领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自然科学面对的是自然,他的任务是研究发现自然规律;而社会科学不仅要研究社会,而且要研究由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应用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要讲究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9ed33269dc5022aaea00e3.png)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古希腊“第一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古希腊的“第一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也称“形而上学”。
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
希腊人有一种“理论心态”,即穿越“流变”表象,达到永恒不变“真理”。
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
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特征分析:(1)苏格拉底在自然哲学之后提出“认识你自己”、“善即知识”的重大意义在于,科学真理就是你的生命行动,从事科学(哲学)就是成为人。
(2)人一旦体验到“真理”,就会服从真理。
(3)真理就是至善,人的德性与德行是关于善(知识、真理)的结果,知识与价值同一。
(4)真理的“体验”是在理性、逻辑、思维中的清楚明白,逻辑就是“直观”、“呈现”那个“至善”。
(5)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比喻中的理念论之意义。
(6)理念或概念是全部科学的伟大工具之一,这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系统表达。
二、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
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
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幻象”。
“知识就是力量”是要达到控制自然的实践目的。
培根认为只有以控制自然为目的,才有对自然的科学认识。
他坚持理性主义,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
培根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通过实验的得到的知识更为深刻。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试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2b1abc7f1922791688e893.png)
1.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与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
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社会科学方法论特征: 1)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 2)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 3)社会科学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方法论 4)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作用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内容与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1. 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2. 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
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 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4. 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5. 发展性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3.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人类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ab1c042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e.png)
一、为什么社会科学探讨要有剧烈的问题意识?答: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探讨归根究竟是对问题的探讨。
2、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或许仅仅只是一个数学上或者试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须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记着科学的进步。
剧烈的问题意思首先表现在擅长提出问题。
3、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困难,社会科学探讨领域特别宽广。
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随意思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特别重视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真呢更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
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答:1、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范围内不能解决。
2、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时间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的加以理解。
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以时间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呢个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
所谓不确定性,是说任何时间都是详细的、在确定条件下进行的,不行能完全证明一切相识,而这种证明所达到的程度或边界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
4、在社会科学探讨中。
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
凡是实践证明正确的相识就要毫不动摇的加以坚持;凡是被实践证明错误的相识,就要坚决刚好的加以订正;凡是尚未被证明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接着探讨和探究。
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三、探讨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1、整体性原则:整体不等于全部的总和。
马克思在探讨社会现象时深刻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
由于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造成了彼此活动的限制、彼此属性的筛选以及某些功能的协同,由此而形成社会系统的新质态——系统整体性能。
2、结构性原则:结果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其中包括要素之间确定的比例、确定的秩序、确定的结合方式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820e1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c.png)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在于,论证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一历史理论不过是把人们的思想从神圣的天国拉回到粗糙的尘世,使种种抽象的思辨和神秘的理论归于平常,归于生活。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实践性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地批判了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的主观臆断,认为人们对社会人士的视野应该“从天国回到人间”,聚焦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认识的出发点应当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它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主体和客体相结合的维度去考察对象。
“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
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
第二,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题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7269a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2.png)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题答案1.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如何成为可能西方不少学者甚至著名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大名鼎鼎的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开宗明义就表明:“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进程。
”“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拙劣的方法——不能产生任何结果。
”“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
”他所谓的纯粹的逻辑理由就是,人类历史的行程是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的,而人类本身不能用合理或科学的方法来预告我们科学知识的未来增长,因而所谓古代神话的俄底普斯预言在历史发展历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
”“所以历史决定论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
”美国的新实用主义者理查德·罗蒂在《真理与进步》中也指出,社会科学在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在“预测还是一个理论被归入‘科学’的必要条件”时,“我们对是否把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或文学批评归入科学感到犹豫不决,因为这些学科似乎都无法回答‘如果我们这样做,事情将会怎样?’这种形式的问题。
”二战之后,经济学一跃而成为显学。
但是,它被批判和被责难的命运也不比其他学科好。
美国的小阿尔弗雷德·马拉伯在其《迷惘的预言家:当代经济学家的历史》中曾不无讽刺地说,在美国,人们看到每当华盛顿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职位因种种原因空缺时,美国经济便处于二战后最好的时期,而“在哈伯·斯坦和查尔斯·舒尔茨这样的著名经济学家任职期间,贫困率以每年将近2%的可怕速度增长。
”他还说道,那些经济学在大学的象牙塔中尽管被不断地雕琢,越来越精密化和学术化,但“经济学家们很快变成恶意玩笑的靶子┅┅人们会说经济学家颇具幽默,因为他们会用小数点来预测未来,或者说经济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因为只有经济学家创造出了自上帝创造世界以来的种种混乱。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909d70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6.png)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答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范围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XXX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XXX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XXX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因此。
2.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和合理评价。
具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2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3.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办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因而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ebffef770bf78a652954e1.png)
1.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社会认识即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社会科学方法论即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论。
一、总体来说,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即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二、社会认识的演变逻辑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自发——自觉,具体来说,神话传说(原始社会自发认识)——非理性方式(第一种自觉形式)——理性求知(批判性的)、实证方式(发展性的)、非理性方式。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剩余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
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目答案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目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84d764fc4ffe473268ab6e.png)
一、什么是系统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理论是如何具体体现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1)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方法论提炼的产物。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体现和运用。
系统研究方法是20世纪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之中。
马恩科学使用“系统” 概念,大量论述了系统思想。
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系统研究方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是当代科学水平的辩证思维方式。
(2)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由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组成的复杂大系统。
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具体体现。
马恩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为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内部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发展,形成不同的社会形态。
社会有机体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
系统研究方法产生的一个主要基础就是对有机体的研究。
有机体不同于无机物,有机体更为鲜明地体现了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密切联系、制约关系下的发展变化,更为鲜明生动地体现了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
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强调系统思想是一种不同于机械论的“有机哲学”,道理就在此。
(3)社会有机体的结构。
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的,则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诸因素。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生命有机整体。
1.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联系原则的体现: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ebffef770bf78a652954e1.png)
1.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社会认识即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社会科学方法论即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论。
一、总体来说,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即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二、社会认识的演变逻辑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自发——自觉,具体来说,神话传说(原始社会自发认识)——非理性方式(第一种自觉形式)——理性求知(批判性的)、实证方式(发展性的)、非理性方式。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剩余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
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85a8d82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4.png)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为什么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关注问题?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关注问题,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真正的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范围内不能解决。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理论是非的时间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应当辩证的加以理解。
凡是实践证明正确的认识就要毫不动摇的加以坚持;凡是被实践证明错误的认识,就要坚决及时的加以纠正;凡是尚未被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
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整体性原则。
整体不等于全部的总和。
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造成了彼此活动的限制、彼此属性的筛选以及某些功能的协同,由此而形成社会系统的新质态——系统整体性能。
2、结构性原则是指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合方式,对于社会系统而言,要素之间的结构变化直接影响着社会形态的变化。
因此,各国都重视对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以及产业、生产力、生产关系、投资和消费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以实现系统的优化和调整。
3、层次性原则指的是社会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之间的隶属关系。
不同层次上的属性和规律不同,需要在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进行研究。
4、开放性原则指的是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开放是实现系统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必要条件。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从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快速崛起。
四、科学预见的方法:人们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对未来进行预测和关注。
社会历史过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通过对偶然性的认识,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前程。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标准化期末考试试卷-课后习题答案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标准化期末考试试卷-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9f7618f242336c1fb95e27.png)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标准化期末考试试卷-课后习题答案维承相统一的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从某种现象的矛盾分析社会,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系统分析方法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系统强调要素之间的彼此协调与相互促进,但是这并不是说系统之间没有差异与矛盾的存在。
与此相反,系统分析方法正是在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并且不断地丰富着矛盾学说。
系统学说从实质上说就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矛盾网络。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之间具有辩证统一性,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
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是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进一步的补充;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统一。
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将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销合起来;实践为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可能,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既相互区别,有所侧重,又相互补充,不可分割。
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作进一步的补充;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统一。
3.应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论述改革开放初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木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按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bc20267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c.png)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论述题1.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评价的基本理论, 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 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根本标准等。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人民的理论。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群众路线的最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利益的本质提炼、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内容。
这一发展思想包含鲜明的问题导向、清晰的制度安排、明确的行动指向, 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要求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 进一步凸显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要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 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四)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而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所以, 研究社会历史过程, 必须研究社会历史主体的作用, 把“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 坚持群众史观, 反对英雄史观。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题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3170500c22590102029dc0.png)
1.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如何成为可能西方不少学者甚至著名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大名鼎鼎的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开宗明义就表明:“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进程。
”“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拙劣的方法——不能产生任何结果。
”“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
”他所谓的纯粹的逻辑理由就是,人类历史的行程是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的,而人类本身不能用合理或科学的方法来预告我们科学知识的未来增长,因而所谓古代神话的俄底普斯预言在历史发展历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
”“所以历史决定论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
”美国的新实用主义者理查德·罗蒂在《真理与进步》中也指出,社会科学在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在“预测还是一个理论被归入‘科学’的必要条件”时,“我们对是否把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或文学批评归入科学感到犹豫不决,因为这些学科似乎都无法回答‘如果我们这样做,事情将会怎样?’这种形式的问题。
”二战之后,经济学一跃而成为显学。
但是,它被批判和被责难的命运也不比其他学科好。
美国的小阿尔弗雷德·马拉伯在其《迷惘的预言家:当代经济学家的历史》中曾不无讽刺地说,在美国,人们看到每当华盛顿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职位因种种原因空缺时,美国经济便处于二战后最好的时期,而“在哈伯·斯坦和查尔斯·舒尔茨这样的著名经济学家任职期间,贫困率以每年将近2%的可怕速度增长。
”他还说道,那些经济学在大学的象牙塔中尽管被不断地雕琢,越来越精密化和学术化,但“经济学家们很快变成恶意玩笑的靶子┅┅人们会说经济学家颇具幽默,因为他们会用小数点来预测未来,或者说经济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因为只有经济学家创造出了自上帝创造世界以来的种种混乱。
”“由于他们中的很多人长久以来对经济运转的计算偏差太多,使得朝野上下的计划人士越来越对他们的忠告置若罔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5d443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e.png)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与答案导论1.什么是社会?社会科学的特点是什么?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和合理评价。
具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2)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2.什么是方法?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今天我们所说的方法,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于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有所差异,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因此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上包含了人文学科的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哪些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2)主体性原则。
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
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3)整体性原则。
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4)具体性原则。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a7cfb9ee06eff9aef807ea.png)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因此。
2.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和合理评价。
具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2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3.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因而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b534fc2af90242a995e588.png)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因此。
2•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和合理评价。
具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2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3.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因而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古希腊“第一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古希腊的“第一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也称“形而上学”。
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
希腊人有一种“理论心态”,即穿越“流变”表象,达到永恒不变“真理”。
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
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特征分析:(1)苏格拉底在自然哲学之后提出“认识你自己”、“善即知识”的重大意义在于,科学真理就是你的生命行动,从事科学(哲学)就是成为人。
(2)人一旦体验到“真理”,就会服从真理。
(3)真理就是至善,人的德性与德行是关于善(知识、真理)的结果,知识与价值同一。
(4)真理的“体验”是在理性、逻辑、思维中的清楚明白,逻辑就是“直观”、“呈现”那个“至善”。
(5)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比喻中的理念论之意义。
(6)理念或概念是全部科学的伟大工具之一,这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系统表达。
二、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
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
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幻象”。
“知识就是力量”是要达到控制自然的实践目的。
培根认为只有以控制自然为目的,才有对自然的科学认识。
他坚持理性主义,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
培根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通过实验的得到的知识更为深刻。
知识虽然是抽象的,但培根所谓的知识即是人们对现象的感觉,认知以及通过科学实验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以此来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
三、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8个)
1、拒斥形而上学。
现象背后的超验的“本体”、“存在”领域也许存在,但不是认识的任务,更不是科学的任务。
2、经验论和工具论的语言、概念。
随之带来科学使用的概念革命,有意义的叙述所用的概念,不需要以形而上学为基础去建构。
3、自然科学方法至上:自然科学是所有科学的典范。
只有自然科学才能界定知识的意义。
4、自然现象主义:“对象”作为客观的现实能够被还原为可观察的单元或自然现象——还原主义的原子论。
5、经验主义:科学的“经验”主要来自“观察”。
实证科学完全以经验为基础,以那些能够被观察和检验的事物为基础。
6、价值中立。
割断科学研究方法中与精神、道德、价值、人生意义的“关联”。
坚持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价值不能由事实推论得出。
科学真理是独立于道德和个人主观因素的。
科学研究因此对研究对象不作价值评价,是独立于社会和道德价值的中立活动。
7、工具性知识。
科学研究目的就是工具性、技术性的知识,达到控制和占有对象。
而不是如形而上学那样关切事物存在的意义。
8、意识形态性质。
技术性知识的理解掩盖了实证主义的政治本质。
——A,控制;B,理性动物人;C,“权力意志”;D,虚无主义。
四、解释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8个)
1、明确时代的“意义危机”之拯救在于科学方法论问题。
伽达默尔明确解
释学是人文科学方法论。
2、超越实证主义。
寻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达到比实证主义更源始的基础。
这是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明确的理论使命。
3、主体间性。
反对抽象的主客二分的非解释学基础的“客观主义”。
科学与对象之间存在主体间性的意义理解(精神文化)基础关系。
4、超越“实在论”的“建构实在论”。
反对还原主义;主张“建构实在论”,即“实在”关联人的生存意义理解。
如迪尔凯姆的还原主义的“社会现象”与韦伯的关涉文化意义的“个体行为”、“理想类型”。
5、语言学的转向。
逻辑实证主义的逻辑工具语言观与解释学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
发展为“语言建构论”,即社会现实与实践、自然客体是借助语言和意义建构起来。
6、人学(人性论)的转向。
实证主义的无意义能动性的“抽象主体”,到解释学的理解世界的“意义主体”。
前者是“认识或观察”,后者是“理解或领会”;前者是“占有或控制”,后者是“存在或生存””(有意义的生存)。
7、局限:“价值中立”。
只是“理解”、“解释”世界,而无对于世界的“批判”——文化、社会批判。
引发哈贝马斯的“批判解释学”。
8、局限:理性主义的“意义真理论”。
脱离现实的生活世界;“改变世界”、“人的解放”不作为解释的“意义真理”的绝对标准。
五、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征分析。
(11个)
1、马克思的“哲学”,同时对实证主义和解释学都具有挑战性。
2、反对实证主义。
认为其“物质”“敌视人”,世界被机械化、数量化、反对
世界的总体性的质变。
表现在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的批判,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人学与历史批判。
3、反对“只是解释世界”的传统哲学。
认为“作为哲学的哲学”用“本体”、“绝对真理”来“解释世界”,使一个苦难的、需要改变的世界具有了“真理性”和“依据”,是使苦难的、现存的世界合法化、附魅。
集中表现在对黑格尔唯心哲学的批判、对整个哲学的意识形态性质的批判。
4、两种哲学——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背离了哲学的责任:“改变世界”。
“新哲学”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要实现的目标是“人类社会”不是“市民社会”。
哲学的“实践转向”引发哲学的“历史转向”,即“历史科学”。
5、两种哲学没有真正找到现代世界及其事物的本质、来源和归宿。
这被“形而上学”的哲学所关切的人类与世界“存在意义”的真正解决道路在于:“历史”。
英国唯物主义只是为近代经验科学提供方法论与哲学依据,拒斥了存在意义与历史问题;德国唯物主义没有“历史”。
而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哲学没有真正解答“历史之谜”。
马克思反对哲学的“伦理转向”。
6、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经验”概念:
方法:①感性具体——抽象——抽象具体;②历史与逻辑统一。
两个方法相互配合。
方法的方法论和哲学依据:
A,“人的自我存在感”——“人的解放”为基础确立“经验”。
B,“异化劳动”的“经验”确立的方式,反对古典经济学“经验”确立的方式。
马克思引入了“人本学”、“历史”、“辩证法的运动、内在联系”三个理论中介来确立“历史”或“共产主义”科学的起点“经验”,即“抽象的具体”。
——据此反对古典经济学的“经验科学”和黑格尔哲学的“伪经验”。
C,“实践”的“经验”的确立方式。
反对黑格尔的精神本体的确立方式和费尔巴哈的自然本体的确立方式。
哲学的实践转向。
D,“历史”的“经验”确立方式:生活世界。
反对“道德拯救”世界,主张“历史进化”。
历史科学的前提、起点、基础:“生活”——“有生命的个人”、“物质生活过程”、“生活决定意识”等等。
进一步,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历史科学来确立“经验”——事物、自然、社会、文化等“经验”。
E,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经验”确立方式:“社会主体”;“仿佛先验结构”;“感性具体-抽象-抽象具体”和“历史与逻辑统一”;
F,《资本论》的“经验”方式:“事物本身的辩证法”;“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资本”与“绝对精神”;“商品”起点的“经验”建构方式与辩证分析;“绝对精神”与“三种拜物教”;“历史理论”——当代世界的本质、来源与归宿。
7、科学研究的终极价值:“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的“社会运动”或“社会制度”——“人类社会”。
8、科学知识(不同真理层次)标准:改变世界的“实践标准”——区别于实证主义的科学只是“控制对象”标准;三个层面:技术实践、社会生活实践、人的自由与解放实践。
马克思的真理的最高标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实践。
在这个标准下可以产生:技术实践和社会管理实践的批判。
9、科学研究的思维:辩证法。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法。
事物的辩证法。
革命的辩证法——在对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
历史的辩证法——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世界的“历史”。
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世界统一于物质”。
10、“只有一门科学”即“历史科学”: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合一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
——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此为基础建立“方法”。
11、科学的评价标准:生产力与以人为本;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与人的“生存”——自由、存在、越出自身的生存;人的“生存”危机问题中的历史进化与文化拯救;历史发展与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