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打工潮_背后的深层根源
打工“潮”之变
打工“潮”之变40年前,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涌起了一股“打工潮”,很多农村出生的人离开家乡,南下或北上去了各自梦想开花的城市。
而中国也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后,成了世界强国。
“打工潮”的变迁分为“三步曲”:改革开放初期,人流开始“往外走”,还处于混沌状态和摸索时期;上世纪90年代,迎来“打工潮”高峰,打工环境逐渐规范,打工者的权益得到保护;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后,随着内地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回到老家就业创业;另一方面,很多当年的打工者成长为高级自领、企业高管,各种新的职业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打工的方式和职业也新“潮”迭出。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打工族”来中国工作生活。
这些“洋打工”或:是想借经济增长大潮获得发展的机会,或是希望能在中国实现人生理想,但都以自己的方式适应着中国的生活……从“打工潮”“到创业潮”田园段伟朵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河南籍全国人大代表、被称为“农民工司令”的张全收,对上个世纪90年代汹涌的打工潮至今记忆犹新。
在河南省上蔡县,每逢年后,十几辆发往广东的卧铺客车整装待发。
在高铁贯通、高速公路修通之前,从河南到广东的距离是,走国道2天3夜,若是遭遇拥堵,则要整整一星期,张全收清楚地记得核定40人的车厢内,生生挤满了160多人。
绿皮火车和卧铺客车承载的,是一代外出务工者的致富梦,他们成就的,是在国际上圈粉无数的“Made In China”商品。
提及改革40年变化,张全收将农民工的变迁分为“三步曲”:改革开放初期,人流开始“往外走”;上世纪90年代,迎来打工潮高峰;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后,内地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老家就业创业。
记者采访多名河南籍全国人大代表,试图还原那个激荡的打工就业40年。
一批批乡镇企业应时而起改革开放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粮食问题,全国人民不再发愁温饱问题,此时,他们发现,需要一条致富之路。
大学生打工的职业分布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打工的职业分布及成因分析作者: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07期摘要: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规模急剧扩大,就业竞争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同时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在高校实行并轨制后收费标准的大幅度提高,许多大学生需要解决日常生活上的经济问题,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选择了打工和兼职,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渠道来解决就业经验的积累和经济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打工的职业分布及其成因。
关键词:大学生;打工;职业分布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大学生走出校门后所必须面对的一方面是“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一方面是进入职场之后的激烈竞争。
因此,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希望通过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及早积累一些职场竞争、生存的经验,为将来的就业打基础,从而在毕业后能够迅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而且很多大学生也期望通过打工来增加收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打工,对社会来说,主要是解决了对非技术性生产力的需求问题”。
由于上述原因,很多大学生将视线转向诸如:家教、发传单、送报纸、营销、广告企划助理、学校流动教室清扫、食堂清洁工、图书管理员、卫生间保洁等临时性的工作上。
下面对上述职业的分布进行分类汇总,并分析大学生选择这些职业的具体原因。
1. 教育业大学生从事的教育类工作主要分为家教和社会教育两种。
家教几乎成为了大学生打工的“第一选择”。
很多大学新生,特别是贫困生都会选择这一渠道。
从职业介绍的专业机构方面来看,很多高校内部和周边都设有“家教中心”之类的中介机构,它们能够给予学生直接的中介服务,大学生特别是新生无需东奔西走即可找到工作。
而且由于从事家教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很多学生不必经过专门培训即可上岗。
另外薪酬上来看,大学生家教所需薪酬相对于社会上的专业教师来说比较经济,加之比较易于沟通交流,因此很多家长愿意选择大学生家教。
社会教育主要是指社会上一些民办或公办民助的教育培训机构,这些社会教育机构大多从事考试辅导、艺术教育、文化传播、专业培训等工作。
民工潮形成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民工潮形成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者:李俞慧刘录敬陈晓明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10期摘要:民工潮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耕地资源严重缺乏导致农民工进城。
第二,国家政策取向导致农民工进城。
第三,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农民工进城。
民工潮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
主要包括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民工潮;地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发展;城市发展中图分类号:D9 ; ; 文献标识码:A ; ; ;doi:10.19311/ki.1672-3198.2020.10.0661 民工潮形成的原因1.1 耕地资源严重缺乏导致农民工进城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均占地面积非常少的国家,人多地少的矛盾无法平衡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的一个重要推力。
我国的耕地总量在1957年达到峰值以后逐年下降,到2000年,國家实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再次减少,再加上我国处于工业化阶段,城市不断扩大,非农用地的总量不断增加又进一步恶化了耕地面积紧缺的现象,然而,在耕地面积总量减少的同时,中国的人口基数太大的问题并没有迅速得以解决,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总量和国家人口数量息息相关个,所以这一增一减的两个方便直接导致了人均耕地面积跟着大幅度下降。
当然,除了耕地总量下降以外,耕地质量也在逐年下降,长期以来的乱砍滥伐、掠夺性经营使得土地肥力严重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在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和单位耕地产量低下的情况下,使得不少农民必须选择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1.2 国家政策取向导致农民工进城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当时严峻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国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布局。
由于优先发展的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几乎不需要非常多的劳动力,因此无法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由于这一现状,国家不得不采取一种发展模式——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发展,这类发展模式,严格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将农民留在了土地上。
浅析90后过劳成因
浅析90后过劳成因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90后成为了工作中的主力军之一。
随之而来的是过劳现象的频繁出现,让人们开始对90后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关注。
那么,90后过劳的成因是什么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社会竞争压力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而90后正是承受这种压力的一代。
他们在求学时就需要面对考试和升学的竞争,毕业后进入社会更是要面临就业的压力。
而在工作中,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种竞争压力让他们不敢有一丝懈怠,导致工作过劳成为常态。
二、职业发展需求迫切90后在职业发展需求上具有强烈的迫切感,他们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快速成长、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为了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他们不得不经常加班,超负荷工作,从而导致过劳状态的产生。
而且,在职场中,他们还要承受着领导、同事、客户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工作负担更加沉重。
三、生活成本压力大90后生活成本较高,房价、物价等都在不断上涨,让他们负担更重。
为了生活更好,他们只能选择不断加班,增加收入以应对生活的各种支出。
但是这种加班过劳的生活方式无疑是极大的压力来源,对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威胁。
四、工作方式不合理许多90后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工作制度不合理,导致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任务。
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也是造成过劳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一些行业的工作已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劳动者需要随时随地完成工作,这无疑会加剧过劳的现象。
五、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90后成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和娱乐化文化也蒸蒸日上,导致他们在工作之余,很难彻底脱离工作压力。
一些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影响着他们,综艺节目、直播文化等都在形成着“拼了命”的工作态度。
这样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导致过劳的出现。
六、缺乏自我管理意识许多90后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对工作和生活缺乏平衡。
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兴起背后的深层根源5页
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兴起背后的深层根源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兴起了“打工潮” ,然而,当前我国农民外出打工的原因已经迥异于传统时代的小农社会。
除了为了赚取收入,维持农村家庭的体面生活外,另一原因则是为了赚取进城生活的积蓄,或获得逃离村庄的资本。
由第一种原因向第二种原因转变具有必然性。
但是,如果国家不考虑城市吸纳能力(提供稳定就业和稳定收入的能力),片面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甚至允许农民通过土地交易获得进城买房资金的政策,中国可能会因为出现远远超过城市新增就业机会的农村人口进城,而降低进城农民的生活质量,致使中国城市就业丧失弹性,从而危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靠打工富起来的英山农村湖北省英山县雷店镇程咀村的村民郑长球对自己眼下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
膝下有一子一女,儿子在县城工作,女儿在苏州打工。
这样的生活虽算不上小康,可毕竟也算是衣食无忧、生活自得了。
搁80 年代,他是想都不敢想的。
2000 年以前的程咀村还是个相当贫穷的小村子,村里大多是砖瓦房,还有一些是土墙瓦房。
1990 年代初期,村里一些不安于现状的人开始外出打工。
1995 年前后,那些外出打工的村民用自己赚到的第一桶金率先在村里建了最早的几栋楼房,乡亲们都眼热了,于是在村里出现了一个加速的外出打工潮。
目前,程咀村有503 户约2000 人,常年有400 多人在外打工,平均一家有一人在外打工。
春节回来时,每个人平均能带回来7000—10000 元,算下来程咀村每年共有300万元左右的打工收入,这比土里刨食不知强了多少倍。
程咀村的情况只是英山县农村的冰山一角。
1990 年代以前的英山农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经济条件相当差,农民生活仅仅维持在温饱的水平。
1990 年代以来,英山农民开始大量外出打工经商,主要从事建筑、装修和轻纺行业。
在当前英山农民的收入结构中,外出打工收入至少要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也许数字不是说明英山县农民通过打工致富的有力证据,但村里那竖起的一栋栋三层小楼,驰骋在村间小路上的摩托车,还有依偎在门口晒太阳的七旬老翁脸上欣慰的笑容和村中嬉戏打闹的孩童,最能说明外出打工的甜头。
民工潮
“民工潮”的成因及对策自80年代初民工潮冲击珠江三角洲,至今10多年,它仍迅猛发展着。
波及的范围,除东南沿海地区和京、津、沪外几乎遍及各大城市。
据报道:北京市外来人口已达330万,其中大部分是民工!据估算,目前全国民工潮中的人数约有8000万,并以每年数百万人的速度递增。
各种惊人的数字表明:民工潮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大事之一。
一、民工潮的起因民工潮的兴起,是有着多方面的复杂而又深刻的原因的。
(一)大势所趋纵观发达资本产业革命时,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了60%多,之后逐年减少。
20世纪后,随着科学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速度更快。
60年代初,联合国曾作出估计:每年约有1000万农民流向城市,即每天近3万人;10年后是1400万人,即每天近4万人。
目前英、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比重仅占2~3%,我国剩余劳动力达1.5亿。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确属必然。
(二)政策所致1979年以前,中国农农村经济政策,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权力。
从此,劳动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又促使农村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减少,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
在不少地区,出现了农民三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八个月干闲的情景。
与此同时,国家又逐渐放弃了限制农民向农外转移的一些政策措施;城市食品供应市场化;再加上其他公益条件的改善,致使长期森严壁垒的城门开始向农民敝开。
于是民工们利用这一机遇,结帮拉伙,闯进了世世代代陌生的新世界。
(三)现状所迫据有关部门测算,1952~1989年,农业为城市工业共聚集了10778亿元的巨额资金。
1989年后,政府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但实际上国家仍通过剪刀差等途径每年从农业收益中拿走800亿元。
国家主要用这笔钱发展工业,而发展工业又占用了大批耕地。
同时,农村劳动力也在逐年增加。
这便使本来就人多地少的形势更加严峻。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
解析中国“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不同于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
前者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进入90年代以后规模急剧扩大。
1994年前后,全国常年流动着的农民工约5000-6000万人,1997年骤增至8000余万人,是世界流动劳动力总数的四倍,2004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接近1.2亿。
该问题也由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讨论,一时间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然而2004年,被“民工潮”困扰了十多年的学界和业界,又开始表现出对另一个与农民工有关的话题——”民工荒”的极大关注。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借助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将两现象结合起来,对其形成机理作一简单阐释,以期得到一些启发。
一、农民进城的成本和收益及其比较1 、农民进城的收益函数和成本函数农民也是“经济人”(舒尔茨(T.Schultze),1964),他们外出务工的最大目标是收入的最大化。
所以,在他们做出是否进城的决策时,总是习惯于把进城的各种成本与其未来的预期收益进行比较。
换言之,进城与否的决策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
若用π表示农民进城后的就业概率,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水平,r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可将农民进城的预期收益函数表示为:ER=PV(πw-r)。
其中,PV代表现值,且0≤π≤1。
此处之所以引入π是因为城市也存在着失业,而且,大量的进城农民工之间存在着彼此的相互竞争,他们并非都能在进城后立即找到工作,这种不确定性必将影响他们可能获得的收入。
同时,π值的大小又涉及到城市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城市失业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政府的行政控制或政策等等因素,即:π=π(e,u,h,g)。
一般地,当城市的就业机会e值越大时,农民工的就业概率就越高;当城市的失业率u值越大时,农民工的就业概率就越低;当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一般可用受教育程度来表示)h值越大时,其就业概率就越大;而g值一般对农民工的就业概率表现出反方向的影响,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行政控制极强,g趋于无穷大,此时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概率则为0,当然,相关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也都对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起着限制作用。
年轻人就业压力的社会原因分析
年轻人就业压力的社会原因分析近年来,年轻人就业压力备受关注。
许多年轻人面临着找不到满意工作、工资低、晋升机会有限等问题。
这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社会原因,从教育体制、就业市场到社会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首先,教育体制的问题是年轻人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注重应试教育,鼓励学生通过应试考试取得好成绩,而非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造成了一批书呆子型人才,他们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工作环境。
其次,就业市场的结构也对年轻人就业造成了压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就业竞争也变得非常激烈。
尤其是近年来,技术岗位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
这使得许多年轻人找不到与自己专业相对应的工作,不得不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从而增加了就业的不确定性和压力。
另外,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是年轻人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观念中,很多人将稳定的职业和高薪水视为成功的标志。
因此,年轻人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父母、亲戚、朋友等的期望和压力,他们要努力追求高薪水、高地位的工作,而不是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业。
这使得年轻人在就业过程中压力倍增,难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此外,市场需求的不对称也给年轻人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一方面,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巨大,而另一方面,却存在大量的低技能工作。
许多年轻人在找工作时发现,市场上的大部分职业要求多年工作经验,而他们刚从学校毕业,经验相对较少,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位。
这种市场需求与实际供给不平衡的情况,使得年轻人在就业市场上遇到了困难。
此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为年轻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压力。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许多传统行业受到了冲击,许多工作岗位因此被淘汰。
同时,互联网行业的崛起也增加了年轻人的就业选择,但这也同时增加了竞争压力。
许多年轻人在就业时面临着互联网公司的门槛和要求,需要具备更多相关技能和经验,这也让年轻人的就业愈发困难。
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兴起背后的深层根源
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兴起背后的深层根源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兴起了“打工潮”,然而,当前我国农民外出打工的原因已经迥异于传统时代的小农社会。
除了为了赚取收入,维持农村家庭的体面生活外,另一原因则是为了赚取进城生活的积蓄,或获得逃离村庄的资本。
由第一种原因向第二种原因转变具有必然性。
但是,如果国家不考虑城市吸纳能力(提供稳定就业和稳定收入的能力),片面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甚至允许农民通过土地交易获得进城买房资金的政策,中国可能会因为出现远远超过城市新增就业机会的农村人口进城,而降低进城农民的生活质量,致使中国城市就业丧失弹性,从而危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靠打工富起来的英山农村湖北省英山县雷店镇程咀村的村民郑长球对自己眼下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
膝下有一子一女,儿子在县城工作,女儿在苏州打工。
这样的生活虽算不上小康,可毕竟也算是衣食无忧、生活自得了。
搁80年代,他是想都不敢想的。
2000年以前的程咀村还是个相当贫穷的小村子,村里大多是砖瓦房,还有一些是土墙瓦房。
1990年代初期,村里一些不安于现状的人开始外出打工。
1995年前后,那些外出打工的村民用自己赚到的第一桶金率先在村里建了最早的几栋楼房,乡亲们都眼热了,于是在村里出现了一个加速的外出打工潮。
目前,程咀村有503户约2000人,常年有400多人在外打工,平均一家有一人在外打工。
春节回来时,每个人平均能带回来7000—10000元,算下来程咀村每年共有300万元左右的打工收入,这比土里刨食不知强了多少倍。
程咀村的情况只是英山县农村的冰山一角。
1990年代以前的英山农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经济条件相当差,农民生活仅仅维持在温饱的水平。
1990年代以来,英山农民开始大量外出打工经商,主要从事建筑、装修和轻纺行业。
在当前英山农民的收入结构中,外出打工收入至少要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也许数字不是说明英山县农民通过打工致富的有力证据,但村里那竖起的一栋栋三层小楼,驰骋在村间小路上的摩托车,还有依偎在门口晒太阳的七旬老翁脸上欣慰的笑容和村中嬉戏打闹的孩童,最能说明外出打工的甜头。
三大原因助推用工荒倒逼企业提升农民工薪资福利
这一轮 “ 用工荒” 究竟是短期现 象, , 还是 长期趋 势?中国农村 劳动 力资 源经过 2 0多年的持
续 输 出 , 否 正 从 过 剩 转 向 紧 缺 ? “ 工 荒 ” 放 出 了哪 些 新信 号 ? 是 用 释
在订单 回升 、 季节性用工难 、 劳动力求 职人数下降等多种 因素 的作用下 ,珠三角 近来持续 “ 找工难” 。在东莞、 山、 佛 深圳等
是输入地由原来的以珠三角 地区为主 ,
逐步缩 小 , 加上 国家出台 的一 系列 惠农和
入当地政府 的管理 范畴。而 目前我国还没
浙 江省 劳动和 社会 保 障研 究 院院 长
陈 诗 达 认 为 ,尽 管 从 全 国 范 围 看 , 用 工 “
劳动 力不愿 意从 事流水 线 的一线 普工 工 作, 就业 流动性 加大 , 成 了局部 地 区出 造
现 用 工 紧张 。
— —
的影 响。要增 强对求职者 的吸引力 , 提供 好相关 的综合服 务 , 障其合法权 益才是 保
社 会发展 ◇ :
三大原 因助推 用 工荒 倒 逼企 业提 升农 民工薪 资福 利
长三角缺工人 ! 珠三 角缺工人 ! 节刚过 , 春 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 区似乎在拉 响新一轮 “ 用工
警 报 ” 一 边 是 堆 积 的 订 单 让 不 少企 业 提 前 到初 八 初 九 开 工 , 一 边 却 是 人 员短 缺 使 得 企 业 开 : 另
—
—
求职人数 同比下降 , 求职群体 出
已经 大幅 追 加 了农 民工 的工 资 水 平和 各项
到制造业、 工产 业、 化 批发零售 业、 餐饮服 现结构性 变化。专家分析指 出 , 目前劳动 福利保障。
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原因
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原因1.提高生活水平1.1 经济压力大作为农村的崽儿,我们生活的日子过得挺窘迫的,家里的经济压力山大,可嘞!农活虽然辛苦,但是收入却有限,总是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钞票就跟大侠江湖再无踪影似的,不见了!这个时候,我们老大不小了,想努力改变家里的境况,拓宽家庭的收入来源,脑子里自然而然地闪现出一个字:“外出打工!”1.2 晋升机会少在农村泡了这么多年的茶,发现晋升机会简直比天上掉馅饼还少!想要在农村混出点名堂是越来越难了,不论你有多出色。
你能干过比先生更会耍官场的老头?还是那句老话,“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大山里的人总是想遇到更高的山嘛,那就努力往天上飞!2.追求梦想2.1 丰富社交圈我们农村的兄弟姐妹虽然努力做出了成绩,可是大山里有不少宝贝儿和牛郎织女一样,机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社交圈狭窄得让人窒息。
外出打工,可以开阔眼界,结交各方人马,随处可见亲们,让我们的社交圈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此过上了热闹非凡的生活,不再是世外桃源那么寂寞了。
2.2 实现个人价值是不是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是农田里的一棵小青菜,茁壮成长又无处安放?出去打工,不仅可以实现个人价值,让我们的才华在大千世界中发光发热,还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成就一番事业。
人生嘛,好比一场游戏,只有大千世界才能让我们享受到更多的游戏乐趣,“跳出水面看世界!”3.寻找爱情3.1 拓宽对象选择范围农村的姑娘二十几岁不结婚就像过了保质期似的,大家都焦虑什么时候能抱得美人归。
外出打工不仅可以放眼望远,大胆追求城市里的姑娘,还能相对缩小我们在农村的女性选择范围,这不正是融会贯通诸子百家的真谛吗?“瞪眼看妞!”就是这么洒脱!3.2 找到爱情的神秘缘分说实话,我们这些农村娃在旧社会还真不太能涉足人家的圈子,好多时候只能干着急。
而随着我们外出打工,被绞尽脑汁的“绣花”派特技的同时,某个她也许就在那边卝巳噗通砰地从电影里蹦出来了,突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嘘,那是不是爱情的神秘缘分,“有缘千里来相会”呀!总之,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的原因有很多,不仅可以提高生活水平,还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拓宽社交圈,寻找爱情。
外出务工原因调研报告
外出务工原因调研报告外出务工原因调研报告外出务工是指农村劳动力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或其他地区从事工作的现象。
该调研报告旨在分析外出务工的原因。
在我国,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存在。
通过调研发现,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
首先,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农村地区就业机会相对有限,但人口密集,导致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与农村相比,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工资也相对较高。
因此,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很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来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他们希望通过在城市从事工作来实现经济独立和财富积累的目标。
其次,教育因素也是导致外出务工的原因之一。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较低。
许多农民家庭希望通过外出务工的方式来寻找更好的教育机会和资源,以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给自己的子女。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最后,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导致外出务工的原因之一。
农村社会观念中存在着一种“出去闯一闯”的思想。
很多农民希望通过外出anyak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
外出务工也赋予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自由梦想的机会。
然而,外出务工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劳工经常面临各种风险和不稳定的工作环境,包括低工资、长时间工作、缺乏社会保障等。
此外,外出务工也造成了农村家庭分离和农民工子女关爱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农村地区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加强对外出务工群体的法律保障,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保护。
第三,建立健全的农民工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最后,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和质量。
综上所述,外出务工是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问题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
经济、教育和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
然而,外出务工也面临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相关措施来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和改善他们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民工潮
个人对“民工潮”的看法和评价近几年,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的扩大,城市经济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民工潮”一词在近年逐渐流行起来。
所谓“民工潮”,顾名思义,就是指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
从根源上来看,“民工潮”的实质根源于我国的特殊的社会结构,是城乡对立的一种必然的现象,也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滞后的必然的结果。
从我国的人口分布来看,我国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城市里,约有20%;剩下的80%分布在农村地区。
但是,由于我国乡村的发展速度在目前远远落后于城市,所以导致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收入差,地位低,就业机会少,文化生活贫乏,难以提供供养这80%庞大人口的物质基础,这使得农村的大量的劳动力充满了危机意识,于是,他们走出乡村,来到发展机会和物质条件都更好的城市,寻求新的发展之道。
那么,城乡差距是怎么造成的呢?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1、建国以来,中国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重工业的上面,在城市的发展上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政策支持,忽略了农村地区和人口的发展,导致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
2、提前完成了“五年计划”的设想后,20世纪60年代,我国逐渐建立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在政策方面,对城市实行一套政策,对农村则实行另一套政策。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逐步形成了固定的体制,形成了“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
这种格局的长期存在极大地加大了城乡经济方面的差距。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新一代领导人邓小平的带领下,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了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受此政策的影响,从这之后的20多年里,中国政府一直将发展的中心放在沿海地区,在这些地方逐渐建立起了优良的工农业设施。
这些对于广大的农民来说无疑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和冲击力。
在了解了形成“民工潮”的原因之后,我们对这一现象又该持什么样的观点呢?从中,我们又能得出怎样的认识呢?我认为,“民工潮”这一现象反映的是大量劳动力的转移,这是我们未来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大学生暑期务工热背后的风险调查报告(5篇范文)
大学生暑期务工热背后的风险调查报告(5篇范文)第一篇:大学生暑期务工热背后的风险调查报告一、题目:大学生暑期务工热背后的风险调查二、调查背景大学生“务工热”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和维权的意识,给自己和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能够抓住机会,利用自己所学,能够学以致用的人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增加了知识和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和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综合来看,有些人在寻找工作时,因一时求职心切,难免有时会上当受骗。
还有一些缺乏社会经验和一些知识,如不了解一些合同法的基本知识,会以为一些不合理的规定而使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
再有,一些大学生缺少维权意识,在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损害时,不能及时、合理、有效地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权利,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合理维权的意识,因此我们认为,做一次关于大学生假期务工现状的调查很有必要。
三、调查方式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双管齐下,以便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
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人,分别找了老师、在校大学生做了采访。
四、调查结果分析1、我们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务工原因原因,有58%的人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30%的人为了单纯的赚钱,8%的人是在打发时间,其他的原因不明,占4%的比例,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为长远打算,积累社会经验,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谈到大学生务工的风险,最主要的就是利益受损,利益受损又分多种情况。
据有过打工经历的人介绍,16%的被骗各种费用,42%的被拖欠克扣工资,故意延长劳动时间占30%,其他不明风险占12%,这表明大学生务工的风险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拖欠克扣工资现象比较严重。
民工潮与民工荒成因分析
民工潮与民工荒成因分析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不断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民工背井离乡,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工潮现象。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与民工潮截然相反的民工荒现象,大量企业一再提升工资但依旧无法招到足够的员工。
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民工潮现象的出现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改革开放吸引外资不断涌入,对务工人员需求增加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在沿海地区试点开放,因资源丰富,并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很快中国就吸引了大量外资前来投资,这些外资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员需求巨大,而沿海地区人口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劳务需要,这就促成了沿海企业大规模向内地招工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世纪来中国逐渐发展成了“世界工厂”,制造业的繁荣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务的需求,最终推动了民工潮现象的产生。
二、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改革开放最早是对农村的改革,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即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支配自己劳动时间和优化劳动要素配臵的权利,这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以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导致了有限的土地上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
这些富余劳动力有解决就业的要求,进城打工就成了选项之一。
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外出打工不仅解决了闲臵人员的就业问题,还能获得比务农更高的收入,农村甚至一度出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诱人景象。
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受此鼓舞,源源不断地走出家乡,进入城市,最终涌动成潮。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促使人员流动加大有政策原因,因沿海地区先行改革开放,也有地理原因,物流便捷成本更低,导致中国经济一直呈现城乡发展失衡和东西部地区发展失衡的特点,这种失衡促进了贫困地区人口向富裕地区的流动。
中国农民向来乡土观念很重,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一般很少会背井离乡出去打工。
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的原因
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的原因近年来,我国外出务工人数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呢?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的原因。
首先,经济因素是导致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许多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状况。
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机会更多,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这促使更多的人选择外出务工。
其次,社会因素也是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外出工作的机会和条件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工具,劳动力可以方便地获取就业信息,了解工作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情况,这使得外出务工变得更加容易和可行。
同时,城市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生活条件较好,吸引了更多人选择外出务工。
此外,人口因素也是导致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足,这为外出务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多,但农业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这导致了大量农民选择外出务工。
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的劳动力需求也越来越大,这进一步推动了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
此外,一些个人因素也促使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
一方面,许多人选择外出务工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也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技能,丰富个人经验,这也是吸引人们选择外出务工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进步和人口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人的选择和追求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外出务工已成为许多人改善生活状况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外出务工人数有望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
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的原因
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的原因
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的原因可以有多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就业机会增加: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政府政策的影响等都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们外出务工。
2. 收入增加:许多人发现在城市或其他地区找到工作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尤其是与农村地区相比。
3. 教育和技能需求:一些工作可能需要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技能,而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培训机会相对有限。
因此,人们可能选择外出务工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技能培训。
4. 就业机会限制:某些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例如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可能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而城市或其他地区可能提供更多种类的就业机会。
5. 生活条件改善:城市或其他地区的生活条件可能更好,例如基础设施、医疗保健和教育资源等,这也可以成为人们外出务工的动力。
6. 人口流动政策:政府可能实施吸引人口流动的政策,例如城市化政策和产业园区政策等,这会鼓励人们外出务工。
7. 家庭压力:一些家庭可能面临经济压力或其他压力,需要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计。
外出务工可以为家庭带来额外的收入。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原因可能在不同地区和家庭中的重要性有所不同。
较高的外出务工人数也可能导致一些问题,例如家庭分离、就业歧视和社会不稳定等。
因此,在外出务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相关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的原因
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的原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机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城市和发展中的地
区。
外出务工可以为劳动力提供更广阔的就业选择,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
2.收入增加:外出务工通常能够获得比农村地区更高的工资和收入水平。
务工者通过外出
打工能够提升自己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并支持家庭的经济需求。
3.教育和技能培训机会:外出务工也提供了获取更好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机会。
劳动者可以
通过在城市工作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4.农村经济压力:农村地区可能存在农业收入不稳定、就业机会缺乏等问题,这促使人们
外出寻找其他收入来源。
务工可以减轻家庭在农业方面的经济压力,并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收入渠道。
5.阶层流动和社会发展:外出务工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社会阶层流动的机会。
通过外出打
工,人们可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社会地位,提升生活质量。
6.信息传播和社交网络: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劳动者可以了解到
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务工信息。
此外,外出务工也构建了劳动者之间的社交网络,他们可以通过朋友、亲戚等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和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的原因可能因国家、地区以及经济社会背景而异。
此外,外出务工也带来了家庭分离、社会问题等挑战,需要综合考虑和管理。
现代社会的就业压力是如何引起的?
现代社会的就业压力是如何引起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现代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攀升。
它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的职业生涯,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代社会的就业压力如此巨大呢?一、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压力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个好的经济环境不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也对追求成功的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就业市场对于劳动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使得人们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
在现代社会中,技术的升级和市场的竞争也加剧了就业压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职业被取代,这导致了许多人职业转型的困难。
虽然技术的进步在未来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现在却是造成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教育体制带来的就业压力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是现代社会的就业压力来源之一。
大学生占据着就业市场的一部分,但其对于市场的适应能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受到很大的考验。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职业教育的缺乏也成为就业压力的重要来源。
许多人选择走传统的学术道路,在就业市场里面的竞争力明显不足,这就使得人们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压力。
三、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带来的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结构性问题也是现代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的一个原因。
就业的现实是存在结构性问题的。
一些高需求行业就业岗位严重短缺,而一些传统行业却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这种现象导致了许多人的就业选择存在问题,成为了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也导致了人们在就业上的压力。
四、社会状况带来的就业压力社会状况的变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社会的风气不断变化,从而造成了不同的就业需求和就业压力。
文化的萎靡不振、浮躁的社会氛围以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等都导致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就业压力是由多个因素导致的。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减轻或者消除就业压力,从而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用工荒出现的原因
用工荒出现的原因直接原因与更深层次的原因用工荒有出口订单恢复增长、企业纷纷扩大生产的直接原因,但从用工荒本身的出现以及发展趋向看,它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中国发展模式的结构瓶颈甚至财富分配的调整都有莫大关联。
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建立了一个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支撑它的就是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优势。
这种优势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口多的现实,另一方面也缘于国人易于满足、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还有打工者对自身权益认识不足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靠着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
如今,这种模式遭受了挑战,用工荒也算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回应。
虽然很多企业为找不到工人而着急,但我们应该更看重用工荒的必然性和它的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用工荒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以永远持续的神话,也将促使那些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变在国内一味压榨本国劳动力、在国际上压缩自己利润空间的生产模式。
同时,用工荒也会促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使得整个社会正视几十年大发展中被忽视了的人群的正当权益,正视不同群体之间巨大、不合理的收入差异。
中国的崛起不能只依赖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也不能只把自己变成世界的加工厂。
用工荒是民工潮的一个反向运动,从经济领域看,它提醒我们: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时不我待;从社会生活领域看,它会把我们从“为了发展而发展”中解放出来,促进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认识,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发展、繁荣共享的社会环境。
[5]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专家称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是“民工荒”根本原因。
一项对珠三角五市1500余名农民工的最新调查表明,2021年加班费收入为0元者为839人,但工作时间为1至8小时者有640人,也就是说有199人有加班,但是没有加班费,工作时间更长,收入却没有增加。
另外,从2021年开始,农民工每月、每周、每天的工作时间均值都在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11月/27日/第003版深度“打工潮”背后的深层根源特约记者贺雪峰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兴起了“打工潮”,然而,当前我国农民外出打工的原因已经迥异于传统时代的小农社会。
除了为了赚取收入,维持农村家庭的体面生活外,另一原因则是为了赚取进城生活的积蓄,或获得逃离村庄的资本。
由第一种原因向第二种原因转变具有必然性。
但是,如果国家不考虑城市吸纳能力(提供稳定就业和稳定收入的能力),片面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甚至允许农民通过土地交易获得进城买房资金的政策,中国可能会因为出现远远超过城市新增就业机会的农村人口进城,而降低进城农民的生活质量,致使中国城市就业丧失弹性,从而危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靠打工富起来的英山农村湖北省英山县雷店镇程咀村的村民郑长球对自己眼下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
膝下有一子一女,儿子在县城工作,女儿在苏州打工。
这样的生活虽算不上小康,可毕竟也算是衣食无忧、生活自得了。
搁80年代,他是想都不敢想的。
2000年以前的程咀村还是个相当贫穷的小村子,村里大多是砖瓦房,还有一些是土墙瓦房。
1990年代初期,村里一些不安于现状的人开始外出打工。
1995年前后,那些外出打工的村民用自己赚到的第一桶金率先在村里建了最早的几栋楼房,乡亲们都眼热了,于是在村里出现了一个加速的外出打工潮。
目前,程咀村有503户约2000人,常年有400多人在外打工,平均一家有一人在外打工。
春节回来时,每个人平均能带回来7000-10000元,算下来程咀村每年共有300万元左右的打工收入,这比土里刨食不知强了多少倍。
程咀村的情况只是英山县农村的冰山一角。
1990年代以前的英山农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经济条件相当差,农民生活仅仅维持在温饱的水平。
1990年代以来,英山农民开始大量外出打工经商,主要从事建筑、装修和轻纺行业。
在当前英山农民的收入结构中,外出打工收入至少要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也许数字不是说明英山县农民通过打工致富的有力证据,但村里那竖起的一栋栋三层小楼,驰骋在村间小路上的摩托车,还有依偎在门口晒太阳的七旬老翁脸上欣慰的笑容和村中嬉戏打闹的孩童,最能说明外出打工的甜头。
1997年,程咀村有了第一台摩托车,2007年底,全村已购买400多台摩托车。
2007年,记者到程咀村时发现,全村503户中已建起了260栋楼房,其中绝大多数是三层楼房。
农民工能在城市扎根吗英山县只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兴起打工潮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目前中国进城打工的农民数量在1.5亿-2亿之间,接近西方七国集团就业劳动力总数的一半。
1980年代分田到户以后,中国绝大多数农村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因为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仅仅依靠种地,农民不能获得高的收入。
1970年代,沿海农村出现了离土不离乡、兴办乡镇企业的高潮,大量农民转移进入乡镇企业,农民收入有了提高。
乡镇企业较快的发展集中在沿海地区,拉开了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农民收入的差距。
到1980年代末,沿海工业快速发展,城市经济有了极强地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全国劳动力市场开始形成,中西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土又离乡,向沿海城市转移。
进城打工经商收入高于一般农村农民从务农中获得的收入。
自此,中国出现一波又一波农民进城打工经商潮。
进城农民工能真正在城市安家吗?从当前农民工的总体状况来看,农民工的绝大多数不能在城市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机会,他们离不开村庄的生活,他们在城市打工经商,而在农村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在城市赚钱,而在农村实现人生目标。
这样一来,农民工进城打工经商,就是通过劳动力的输出带来资源的输入,农民工不断地从城市打工获取收入,以此供养农村的家庭生活。
从1980年代末至今,大规模农民进城打工经商已有20年时间,第一代进城打工经商的农民,有些已经在城市买房安家了,比如一些建筑业的包工头,在离土又离乡的进城中获得了大量机会,赚了不少钱。
但对于绝大多数进城打工经商的农民来说,他们并没有获得足以在城市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积累。
20年一代人,到现在,除极少数人以外,绝大多数将不得不返回农村,而他们的子女接替他们成了第二代农民工。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成为不了城市的主人,为什么在满足温饱之后,这些农民依然还选择留在城市继续打工,而不选择早日回到妻儿老小温馨团圆的家中呢?贴补家用之外的“面子竞争”到程咀村随便走走,就能发现,那些掩映在绿树中的三层小楼的第三层其实只有半层,不能住人,可以起到隔热作用,但建第三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面子上好看。
这种要求“好看”的心情诉求表现在程咀村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郑长球只是普通农民,并无特别多的收入,他为女儿置办嫁妆,看起来不能比别的村民差,在用卡车拖嫁妆的时候,卡车必须装得满满当当。
女孩出嫁时,接新娘的不能只是一台拖嫁妆的卡车,要用两辆以上的轿车来接。
结婚典礼之前,新娘新郎要到县城花几百上千元拍结婚照,要在县城或镇上给新娘化妆,结婚典礼时要请专门的摄影公司录相并刻光碟留念。
这种攀比不仅仅发生在建房和婚礼庆典上。
在英山农村,送礼是村民极大的负担,程咀村老支书张太平已有68岁,他与妻子一年摘茶叶总收入不足3000元,每年送礼就得花上1000多元。
一般农户一年送礼的钱在3000-4000元。
英山农村红白事、建房子、孩子上大学、做生日等事都要办酒席,本村邻里都得送礼,亲戚朋友更得送,而且礼金由改革开放前的1-2元涨到现在的30元。
英山农村并不富裕,尤其是像老支书张太平,很有限的收入,却不得不花费相当部分用于人情送礼上。
令人费解的是,虽然无论是办酒席的收人情一方,还是送人情一方,都不能从人情往来中得到好处,现在却仍然看不到人情消减的趋势。
按照常理,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可以追求体面的社会关系。
问题在于,英山农村在建房、红白事、送礼等方面的支出,似乎攀比的成分太高了点。
无论是盖三层楼房还是办婚事,都超出农民的实际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而英山农民外出打工经商更强化了这种“面子竞争”。
“面子竞争”是村中任何一个人都难以逃脱的命运,除非甘愿被排除在村庄主流以外。
老支书张太平之所以用全年总收入的1/3来参加村庄的人情循环,就是因为他不愿被排除在村庄主流以外。
有些比张太平书记更困难的老人终于不再有能力参加人情循环,他们在村庄内就被排除在外,社会性地“死亡”了。
人情循环虽然年年要出钱,却是相对较少的钱。
农民最大的支出压力是建房子,一栋二层半的楼房要花10-13万元,对于英山农村来讲,这么多钱显然是不容易积攒的。
据记者了解,程咀村60%以上建楼房的农户是靠借钱建的。
这样一来,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对英山农村农民的生活状况就起到了十分有趣的作用:农民外出打工经商的收入,不仅提高了农民在村庄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居住环境,而且刺激了农民在村里的竞争。
在农民大规模外出打工经商之前,英山农村农民的收入相差不大,村庄经济分层不明显。
但到了1990年代,大批农民外出打工经商,用赚到的一笔相对当地农民很高的收入,做到了那些分层中处于上层人士可以做成的事情,从而提高了他们在当地的声望和地位。
这样,外出打工行为就会引发连锁效应,越来越多农民外出打工经商,不只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家庭经济现状,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赚钱来维持在村里的地位和面子。
随着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赚钱,村内就会越发强烈地感受到相互竞争的压力,村民就越是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来应对这种压力。
由此形成了一个为了维持在村庄的“面子竞争”和维持相应社会分层位置而外出打工赚钱的逻辑。
这样,在英山农村,农民强烈地投入到提高收入的竞赛中,而提高收入的目的是在村里维持“面子竞争”。
农民在赚取收入方面的精打细算和花费方面的浪费形成了鲜明对照,且精打细算地赚取收入的行为是服从于浪费性的消费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的收入服从于村里相对传统的“面子竞争”需要,农民从城市获取了较高的收入,从而刺激带动了农村传统的各种消费、竞争及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英山农村的农民将打工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带回村里。
村庄对他们来说是打工赚钱的最终目的地,而进城务工只是获得安稳生活的手段。
村里的财产和人员并未全方位流出,外出打工农民越来越多,英山农村似乎更加繁荣起来。
积攒进城资本在英山农村,现在有两种类型的外出打工人员,一种是已在外打工多年的,绝大多数是中年男子,他们是村中较早外出打工的,或因其他人外出打工,而不得不外出打工的,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赚钱补贴家里收入的不足。
这些人外出打工前往往已经结婚生子,妻子留在家中务农。
另一种是未结婚的年轻人,尤其是初中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他们可能在打工的地方谈情说爱,就产生了跨地区的婚姻。
这些没有结婚就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打工收入当然要为今后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准备,不过,这些年轻人与已婚再外出打工者不同的是,他们可能会在到底是将打工赚的钱投入到村庄中的面子竞争,还是在城里买房中进行选择。
已婚再外出打工的农民,除非有了报酬极高的工作,可以在城市重新买房,否则他们一般是将打工收入投入到农村的生活与消费中。
未婚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则有更多的选择。
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们更可能在城镇买房子。
未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对村庄本身的生活缺少如已婚再外出务工农民那么强的认同感,他们还没有介入到村庄“面子竞争”中去(虽然他们的父母是在这种逻辑中生活的),他们更可能具有跨地区的婚姻,结婚后夫妻双方仍然一起在城市打工经商。
年轻人有更多到城市生活的向往与选择,问题是他们有没有能力在城市或镇上买房子或找到工作从而生活下来的能力。
还有一些有条件的年轻人,面临着到底是在村中建房,还是在城镇买房的难题。
最终大多数还是选择后者。
英山县程咀村已有10多户农民在县城买了房,还有若干户在镇上买房,更多农户迁出原来居住交通不便的村庄,搬到交通方便的公路边上。
年轻人一旦有选择空间且开始有人到城里买房而不在村中建房,则这部分人就不会把村里的“面子竞争”看的那么重要了,而如何维持将来在城市的生活就变得重要了。
因此,他们外出打工经商,赚了钱就会为城市生活做准备。
这样,这部分外出打工经商的年轻人就不只是人离开了村庄,他们在外务工赚的钱也不会流回村庄。
这些准备离开村庄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外出打工原因的起点与终点离村庄越来越远。
最终,村庄的人财都开始外流,村庄变得萧条起来。
与英山农村开始出现农民依靠打工收入到城镇买房相类似,但比英山农村更为彻底的,是辽宁大古村。
最近10年,村里大部分男青年在结婚前,都被女方要求在城里买单元房,一个只有约200户人家的村庄,已有50多户在城里买了房子。
农民不在村中建房而到城镇买房,不只是人财资源流出农村,而且是村庄本身不再构成农民生活的目的地,不再能代表农民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