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书笔记

当我读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大概这是第一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吧。经过多番阅读发现在纲领中,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的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并指出这种人本主义的认识基础、社会基础和历史局限。同时指出人的本质,实践的问题及“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伟大观点。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因为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由于他诉诸于感性直观,这就无法理解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的抽象思辨的王国,他要

坚持唯物主义,但他没有掌握辩证法,这也正是他的局限性所在。在他看来,要么像唯心主义那样把人归结为精神,要么把人归结为自然,至于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它是不理解的。

其次,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这一观点。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并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这也正是资产阶级的眼光。在资本主义发展到那个年代,人和人之间变成了物的关系。费尔巴哈的“感性的直观”没有这种深入社会本质的能力。正如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看成是永恒不变的、天然合理的东西一样,他们也相应地把人看作是抽象的不便的、自然的人。诚然,费尔巴哈也讲“社会性”即男女之间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但其实他讲的现实的人其实还是抽象的人。人所以为人,是由于他的具体历史的社会性。即使是“宗教感情”本身也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贴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不是解释世界而是认识世界。马克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当他抢挑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时,他不了解环境正是有人来改变的;当他强调少数“立法者”、天才人物对环境起决定作用时,他又否定了环境(客观条件)对人的意见的制约。而人的正确意见正是通过改造环境的实践而形成的。总的来说,他否认在实践的基础上任何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实行成人、形成社会的基础。所以,它只能用种种方式来解释世界,而不能成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武器。而问题在于哲学家的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正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理论。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对象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