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练习题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万州响水中学的后操场有大量的庄稼地,庄稼地里生长的农作物和各种杂草,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农作物和各种杂草属以下什么关系A.种内互助B.种间竞争C.种内斗争D.种间捕食2 . 谚语“清明麦子窜三节”,不是主要影响小麦“窜三节”的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水C.空气D.温度3 . 在实验室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步骤是()A.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B.配制培养基——接种——恒温培养C.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D.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高温灭菌——恒温培养4 .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所示,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不会变蓝色B.②③对照,可探究“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C.①②对照,可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D.①②对照,②号试管为对照组5 . “草盛豆苗稀”,草是影响豆苗生长的()A.生物因素B.非生物因素C.寄生者D.分解者6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中所指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A.寄生B.竞争C.合作D.捕食7 . 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A.生物影响环境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适应环境D.环境改变生物8 . 下列有关生物实验及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应当选择尾鳍色素浓的小鱼B.“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中,需用显微镜观察青霉孢子的颜色和着生部位C.“制作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时,需要加碘液染色以看清细胞的各结构D.“扦插材料的处理”实验中,薄荷茎段只保留两个节且上下方切口都是水平9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B.生物因素只有动物和植物C.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D.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10 . 以下谚语或俗语,与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相符的是()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具有遗传的特征B.大雁南飞﹣﹣﹣光对生物生活的影响C.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能影响其周围的环境D.鱼儿离不开水﹣﹣﹣生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11 . 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A.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潮湿环境中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C.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D.左右两侧的光照可以不同12 . 下列实例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仙人掌叶进化为刺B.小树林空气湿度比裸地大C.蛇进入秋季后冬眠D.竹节虫体色、形态与竹枝相似二、填空题13 .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在一起形成的。
了解生物圈 习题(含答案)
了解生物圈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中主要描写了生物圈中的因素是A.水B.季节C.生物D.人类2.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该生态系统C.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D.若某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3.萝卜、葱、蒜等植物地上部分呈绿色,而地下部分呈白色,这是因为( )A.叶绿体只存在于地上部分中B.地上部分能见到光,形成叶绿素C.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的营养丰富D.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的呼吸旺盛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由于地震、火山爆发属于自然现象,因此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B.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生物因素既有绿色植物,也有各种动物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D.开荒造田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是A.农田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6.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竹节虫拟态B.陆生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于C.企鹅皮下具有厚厚的脂肪D.植被丰富的山中空气清新7.鱼的背部颜色深,而腹部颜色浅。
这说明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C.生物能适应环境D.生物能够改变环境8.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海洋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生物圈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B.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的主要标志是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绝对稳定C.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D.生产者、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10.下列叙述能体现出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骆驼能生活在干旱缺水的荒漠中B.很多植物种子具有休眠特性C.海豹有很厚的皮下脂肪D.森林能保持水土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B.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C.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D.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1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B.城市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生物圈13.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物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A.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C.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14.通过生物学的学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是生物圈中的普通一员。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考试题
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考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17题,每题3分,共51分)1 . 下列各项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不对应的是()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B.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形象地说明生物影响环境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蝉→螳螂→黄雀”D.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间的竞争关系2 . 将大小两种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它们会由于争夺食物,最终导致其中一种死亡,这两种草履虫之间的关系是()A.捕食B.竞争C.合作D.寄生3 . 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一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A.仙人掌叶特化为刺B.骆驼刺有非常发达的根系C.蚯蚓改良土壤.D.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4 . 在草原中羊吃草、狼吃羊……形成了复杂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除动植物外,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必须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B.狼的数量增减只与羊的多少有关,与草的数量无关C.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写成阳光→草→兔→狼D.在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中,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5 . 某兴趣小组选取了校园内三个不同的地点,在早、中、晚三个时间点进行了空气湿度的测量,并绘制成图。
其中,裸地、草地、灌木丛所对应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③②①6 .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稻、昆虫都属于生产者B.该图可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C.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D.青蛙和鸟是捕食关系7 . 久置空气中的烤面包片,难以生出霉菌。
小林同学观察到这一现象,提出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属于实验法研究步骤中的()A.发现并提出问题B.作出假设C.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记录D.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8 . 现存生物中,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是因为这些生物能()A.制约环境B.影响环境C.改变环境D.适应环境9 . 生物圈中制造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是()A.海洋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D.湿地生态系统10 .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
七年级上册生物: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业练习
图1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生态因素中,属于非生物因素是( )A.蚜虫B.田鼠C.阳光D.蚯蚓2.图1中的植物最可能分布的环境是 ( )A.农田中B.池塘边C.树荫下 D 沙漠里3.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一组是( )A.猫和老鼠B.水稻和杂草C.螳螂和蝉D.七星瓢虫和蚜虫4.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 )A.寄生B.竞争C.捕食D.合作5.海洋由浅至深依次生长着绿藻、褐藻、红藻,影响藻类植物这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B.水分C.阳光D.空气6.某同学设计表1探究 “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下列对该实验改进建议不合理的是( )A.营养液温度统一为25℃B.统一用稻草浸出液体C.草履虫数量改为20只D.增设一组用清水作为培养液形成对照7.表2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鼠妇生活环境时在不同地点发现的鼠妇数量,可推测适合鼠妇生活的环境是( )A.阴暗潮湿B 高温干燥C.空气混浊D.阳光充足8.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大树底下较凉快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表2C.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D.人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9.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A.春风又绿江南岸B.葵花朵朵向太阳C.春江水暖鸭先知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0.西藏野牛休息时,体态与岩石相似,有利于捕食和御敌。
这体现了()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改变环境C.环境适应生物D.环境改变生物二、非选择题11.请运用所学知识将下列空格填写完整:(1)蚯蚓能从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获得营养,这说明生物能环境。
同时,蚯蚓的活动又使土壤缝隙增加,肥力提高,这说明生物能环境。
(2)屎壳郎在牛粪成堆的地方生活,它们不仅吃牛粪,还能滚粪球改变土壤,这个例子说明生物既能___________环境,也能__________环境。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了非生物因素中的会影响生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第一单元第2章了解生物圈检测试题 (3)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2章了解生物圈检测试题一、选择题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体现了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 水B. 阳光C. 温度D. 土壤【答案】A【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详解】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述了水滋润着生物,影响了生物的生活,使生物开始萌发。
因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句中描写的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分。
A正确。
【点睛】对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可结合着具体的实例掌握。
2. 滦县森林公园里所有的生物与它们的生活环境一起构成了()A. 食物链B. 食物网C. 生态系统D. 生产者【答案】C【解析】【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详解】食物链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A错误;多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就构成食物网,B错误;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
故滦县森林公园里所有的生物与它们的生活环境一起构成了生态系统,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D错误。
【点睛】明确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重点掌握。
3. 夏天正午蝉鸣叫的最厉害,气温降到24℃以下就停止鸣叫,影响蝉鸣叫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 阳光.B. 水.C. 温度.D. 空气.【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绝大部分动物需要消耗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存,它们在生物圈中承担的角色是()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不是2.为了探究某一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小明选择了生长状况相仿的三株幼苗,观察、记录,10天后结果如下表:从中可看出探究的非生物因素和对照组分别是()A.水分、2号B.水分、1号C.阳光、3号D.阳光、1号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阳光空气和水C.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D.植物动物和非生物部分4.下图是以一条食物链中每个营养级生物数量的多少绘制成的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各营养级的生物。
下面各食物链中,与该金字塔最相符的是①草②树③植食性昆虫④兔⑤食虫鸟⑥狼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①→③→⑥5.深圳的梧桐山、风凰山、羊台山每天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它们属于()生态系统。
A.城市B.草原C.森林D.湿地6.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下列现象中,属于影响环境的是A.根深叶茂 B.大雁南飞C.秋风扫落叶 D.大树底下好乘凉7.煤黑色的金子,是古植物的遗体形成的化石燃料。
你认为煤中贮存的能量归根结底来源于()。
A.光能 B.地热 C.土壤 D.地壳8.某生物小组探究“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实验方案如下,你认为下列实验方案需要修改的选项是()A.温度B.空气C.土壤湿度D.光照9.沙漠狐的耳朵很大,有利于散热,而北极狐的很小,毛也很多,有利于保温.导致它们形体差别的最重要因素,你认为是()A.阳光B.水分C.空气D.温度10.下列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一片农田里的所有农作物 B.一座山上的所有大山雀C.一条河流里的非生物部分 D.一片森林的生物与环境11.下列属于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海洋生态系统12.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对4个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数目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_第一单元_第2章_了解生物圈_单元检测试卷(有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2章了解生物圈单元检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是影响水稻的生物因素()A.水B.阳光C.温度D.害虫2.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一片农田B.一块草地C.生物圈D.一条河中的鱼3. 正确表述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的是()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影响环境D.包括、、4. 在研究“响尾蛇如何跟踪它放走的猎物”的实验中,科学家提出了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踪受伤的猎物的看法。
这应属于实验探究中()的步骤。
A.提出问题B.作出假设C.收集相关信息D.分析实验现象5. 人类及所有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是()A.生物圈B.岩石圈C.水圈D.大气圈6. 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地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以上内容反映的是()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7. 人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份()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8. 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一项是()A.仙人掌的叶变化成叶刺,大大降低水分的蒸腾B.鱼的身体左右侧扁,呈梭形C.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调查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B.调查过程中应尽量记录自己喜欢的生物,不喜欢的不记或少记C.为了采到合适的标本,到偏僻的地方冒一下险也是可以的D.调查时看到自己满意的东西就应该采集回来10.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的是下列哪种生态系统出现的景象()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农田生系统D.城市生态系统11. 孵化温度能决定扬子鳄生“男”还是生“女”,这一事例说明()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12. 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A.鸟类的迁徙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竹节虫的形态像竹节D.旗形树13. 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A.农田生态系统B.荒漠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14. 下列是生物影响环境的()A.沙漠里生长的植物根系发达B.毒蛇一般具有鲜艳的斑纹C.七星瓢虫捕食蚜虫D.保护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可以减少泥沙流量15.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A.光B.温度C.湿度D.周围的环境16. 在大自然,生物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列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B.大旱引起植物死亡C.鱼儿离不开水D.鸟类迁徙17.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了生物圈中的哪种非生物因素?()A.季节B.水分C.阳光D.空气18. 俗语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把它写成正确且完整的食物链是…()A.蝉螳螂黄雀B.蝉黄雀C.树木蝉螳螂黄雀D.树木蝉螳螂黄雀19. 养花时,我们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放在光下,天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内,而且一个花盆一般只栽种一株植物.其中体现出的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依次为()①营养物质②空气③阳光④适宜的温度⑤一定的生存空间⑥水分.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⑤②⑥C.⑥①③②⑤④D.⑥①②③④⑤20.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计划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对蛙卵孵化的影响,下面是他们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中需要改进的是()A.取蛙卵枚,平均分成等份B.将它们分别放入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纯净水C.将各烧杯中的水的温度分别控制在、、和D.将各烧杯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记录日内各烧杯中卵的孵化数2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正取的是()A.草原上的所有生物就是一个生态系统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的C.草原生态系统的能源最终来自于生产者草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22. 下列实例中反应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竞争关系的是()A.初冬,大雁南飞B.荒漠,植物稀少C.春天,燕子归来D.田野,蜜蜂采蜜23. 人类及动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A.有机物B.植物体C.光能D.无机物24. 下列属寄生关系的是()A.猎豹与羚羊B.菟丝子与大豆植物C.豆科植物与根瘤菌D.白蚁与肠内的鞭毛虫25. 下列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一片树林中所有的树B.一个花园C.一块农田中所有生物D.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26. 下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中你认为错误的是()A.生物圈的范围约是海平面上、下各千米之间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C.生物圈是由全部的动物、植物、细菌病毒和真菌组成的D.形形色色的生物和维持生命的空气、阳光、水等条件组成生物圈27. 下列实验不需要计算平均值的是()A.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B.探究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C.测定种子的发芽率D.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二、填空题28. 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30.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________法两种.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在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时,对动物要尽可能不施加任何________.31. 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1)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2)该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环境,以便对照.(3)每个实验装置中放入只鼠妇,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和阴暗土壤中的鼠妇数目,统计次,计算次统计数的________值.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________.(4)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5)如果“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则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需要给鼠妇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环境.32.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________.33. 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总称为________,它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34. 被喻为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的圈层是岩石圈________.(判断对错)35.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中,活动数据记录如下,请回答.三种不同地点的空气湿度平均值(1)用干湿计分早中晚测三次(裸地、草地、灌丛)湿度时,小亮每次在一处测一次,小红每次在一处测三次,算出平均值后,作为这次测量的数据.在记录数据时,谁的做法科学?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2)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3)比较数据,能说明的问题是________.(4)通过此探究可以证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依赖环境.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2章了解生物圈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1.【答案】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2.【答案】D【解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3.【答案】D【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同时环境也影响生物.4.【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实验的方法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了解生物圈》章练习 同步测试卷【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生态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统一发展的自然系统。
关于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A.习总书记提到的“山水林田湖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的C.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和是生物圈,它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D.我们应该科学统筹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和治草等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A.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B.某些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不断地积累C.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D.生物圈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海洋生态系统3.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保护生物圈,我们责无旁贷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B.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最多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独立5.下列对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B.为了保护羊而把狼全部猎杀,这对草原生态系统没有影响C.人类的生产活动过度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6.为了消灭蚊子,人们向其生活的湖里喷洒杀虫剂。
只要杀虫剂含量在950ppm以下,都不会对脊椎动物有毒害作用。
然而第二年人们发现大量食鱼鸟死在湖中。
根据下表(第二年测得的湖中生物体内杀虫剂含量)和能量金字塔,分析错误的是()A.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是生产者,浮游动物、鱼、食鱼鸟是消费者B.“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食鱼鸟”是该湖泊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C.由能量金字塔可推断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D.食鱼鸟营养级别最高,杀虫剂通过食物链在其体内积累超过致死量7.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B.图中最高等的动物是猫头鹰C.不同食物链中,猫头鹰的营养级不同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图中蛇体内汞的含量最高8.如图为某生态系的食物网简图。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 测试题(解析版)
第2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地区中,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一片草原B.一片草原所有的动物C.一个湖泊D.一片森林2.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丁能够进行光合作用B.甲、乙、丙都是消费者C.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D.若甲的数量增加,则丁的数量将减少3.沼气的主要成分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甲烷4.越南某县境内有毒蛇咬人,于是人们全都起来捕捉这些蛇,直至把蛇全部消灭。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蛇消灭后老鼠猖獗起来,造成大片农田减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蛇是天然的猎手,它能吃掉老鼠,使庄稼生长很好B.蛇和鼠都属于消费者C.庄稼、鼠、蛇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D.人们不采取措施的话,鼠的数量会一直增加下去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
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B.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细菌C.若河水被污染,一段时间后小鱼体内污染物含量最多D.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6.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是()A.各级相等B.逐级减少C.逐级增加D.反复循环运动7.蚯蚓穴居于土壤,以植物枯叶朽根和其它有机物为食,在土壤中活动时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出物又可增加土壤肥力,这是()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即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8.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出生物影响环境()A.大树底下好乘凉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9.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环境对生物的制约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0.对“植物→鼠→蛇→山鹰”这个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是生产者B.鼠是第一营养级C.蛇是次级消费者D.保护蛇可以抑制鼠11.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生存都会因食物关系对别的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地点或区域,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一片草原 B.一片草原上所有的动物 C.一个湖泊 D.一片森林2.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数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丁能够进行光合作用B.甲、乙、丙都是消费者C.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D.若甲的数量增加,则丁的数量将减少3.沼气的主要成分是()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甲烷4.越南某县境内有毒蛇咬人,于是人们全都起来捕捉这些蛇,直至把蛇全部消灭.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蛇消灭后老鼠猖獗起来,造成大片农田减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蛇是天然的猎手,它能吃掉老鼠,使庄稼生长很好B.蛇和鼠都属于消费者C.庄稼、鼠、蛇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D.人们不采取措施的话,鼠的数量会一直增加下去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
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B.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细菌C.若河水被污染,一段时间后小鱼体内污染物含量最多D.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6.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是()A.各级相等 B.逐级减少 C.逐级增加 D.反复循环运动7.蚯蚓穴居于土壤,以植物枯叶朽根和其它有机物为食,在土壤中活动时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出物又可增加土壤肥力,这是()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即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8.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出生物影响环境()A.大树底下好乘凉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9.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0.对“植物→鼠→蛇→山鹰”这个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是生产者 B.鼠是第一营养级C.蛇是次级消费者 D.保护蛇可以抑制鼠11.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生存都会因食物关系对别的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章节汇总练习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章节汇总练习题1.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蝉在火热夏天的正午鸣叫得最厉害,可是当气温降到24℃以下时,蝉就停止鸣叫。
这个现象说明影响蝉的这一生活习性的环境因素是( )A.温度B.阳光C.空气D.水2.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B.“草盛豆苗稀”C.“雨露滋润禾苗壮”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3.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可以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状可以适应环境C.噬菌体和它侵染的大肠杆菌之间存在寄生关系D.捕食使大量个体死亡,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4.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照对蚯蚓分布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其中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A.蚯蚓数量B.光照条件C.温度D.土壤5.广东温暖潮湿,生物种类和数量比新疆要多。
影响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和水C.植物D.土壤和空气6.新疆棉以纤维长、质地柔软、弹性好闻名于世。
我市某纱厂厂长为降低运输成本,曾试图引进新疆棉在本地栽培,结果种植后性状表现与本地棉相差无几。
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7.企鹅能生活在南极,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能影响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D.环境能适应生物8.某兴趣小组选取了校园内三个不同的地点,在早、中、晚三个时间点进行了空气湿度的测量,并绘制成下图。
其中,裸地、草地、灌木丛所对应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③②①9.用针灸疗法对100名感冒患者进行治疗,有42名患者的鼻塞、流涕症状明显缓解。
关于该实验能否证明针灸对感冒有治疗效果,下列选项判断正确的是( )A.能,样本数量足够多B.能,实验观察指标具体明确C.不能,未设置对照组D.不能,症状缓解者数量太少1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A.竞争关系B.寄生关系C.捕食关系D.共生关系11.麦田里的稗草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与小麦争夺水、肥,这种现象体现了植物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单元检测卷1.2了解生物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检测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它有一个圈层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这个圈层是( )A.大气圈的底部B.水圈的大部C.岩石圈的表面D.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2.大气圈的空气主要含有______等气体( )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氮气④氢气⑤一氧化碳A.①②③B.①⑤④C.②③④ D.⑤④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 A.光 B.温度C.水 D.空气4.在水圈中,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 )A.150米以内的水层中B.100米以内的水层中C.150米以外的水层中D.100米以外的水层中5.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使岩石腐蚀,说明生物体( )A.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B.都能适应环境C.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D.都能生长和繁殖6.在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作为该实验变量的是( )A.光 B.水C.温度 D.湿度7.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长着一种散发清香的“神农香菊”。
若把它移栽到别处,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8.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与环境中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 )A.秋天植物落叶B.蛾类夜间活动C.苍耳果实的表面生有倒钩D.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9.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是( )A.鱼儿离不开水B.蚯蚓能疏松土壤C.候鸟迁徙D.骆驼生活在缺水的荒漠中10.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不必测量下列哪个环境的湿度?( )A.灌丛B.草地C.水洼 D.裸地11.仙人掌的茎变成肥厚的、富含汁液的肉质茎的原因是( )A.抵御动物侵袭B.生长的环境缺水C.生长的环境寒冷D.生长的环境阳光太强12.黄巢的著名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初一秋季《生物学》(人教版)第2章 了解生物圈 第2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2课时-练习题
教育部资源课后练习喷洒杀虫剂利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图中未显示阳光等非生物成分的信息登革热、黄热病等在世界范围的卷土重来。
下表是给植被喷洒过DDT的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甲、乙、丙、丁个体体内DDT的浓度。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生物种类甲乙丙丁体内DDT浓度/毫克▪升-10.1 0.05 26 5A. DDT沿着丙→丁→甲→乙的方向积累B. 丙是三级消费者,其含DDT最多C. DDT很难被分解D. DDT被积累的结构基础是食物链二、识图作答与传统稻田管理相比,引鸭入田,能增加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如图为某稻鸭共育生态系统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6-9题:6.由图可知,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空气、及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属于___________关系。
7.该稻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除阳光、空气、水等物质外,稻田的非生物成分还有土壤中的__________ 。
8.该稻田的物质和能量是沿_________________流动的。
因为生态系统中的空气、水、无机盐等物质可以被____________,所以物质流动的方向特点是_____________流动。
因为生态系统通过生产者吸收储存在有机物中,只向外界释放热能,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特点是___________流动,且每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总量的特点是___________。
9.引鸭入田后,鸭对_________________有制约作用,可减少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等有毒物质,还节约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
鸭粪富含有机物,排入稻田后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被再利用。
可见,鸭还能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三、资料分析有人详细统计了一公顷草地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见下表),并绘制了该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图解(见下图),请据图分析回答15—20题:10.表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___的关系形成食物链。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一、单选题1.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B.图中生物再加上分解者可以构成生态系统C.若某一残留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乙体内该物质的含量最高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2.某同学根据下图书写了四条食物链。
其中正确的是()A.鹰→蛇→鼠→草 B.草→鼠→蛇→鹰 C.草→蛇→鼠→鹰 D.土壤→草→鼠→鹰3.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以下哪类动物一般不适于陆地生存()A.长有羽毛的动物B.用鳃呼吸的动物C.四肢发达的动物D.长有外骨骼的动物4.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A.消费者B.生产者C.分解者D.捕食者5.“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用食物链来表示,正确的是A.大鱼→小鱼→虾B.阳光→水藻→虾→小鱼→大鱼C.虾→小鱼→大鱼D.水藻→虾→小鱼→大鱼6.关于生态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B.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C.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部分组成D.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组成B.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C.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8.如图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那么甲、乙两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捕食、合作B.捕食、竞争C.合作、捕食D.竞争、合作9.通常位于一条食物链第3个环节的生物是()A.肉食性动物B.绿色植物C.微生物D.植食性动物10.下列能正确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因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的是()A.昆虫→青蛙→蛇B.草→昆虫→青蛙→蛇C.草→兔→狼→细菌D.阳光→草→兔→狼11.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生物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综合测试(含答案)
第一单元第二章综合测试班级:姓名:成绩:一、选择题1.生物相互之间关系错综复杂。
下列彼此间表现相互有利的一组是()A.人与艾滋病病毒 B.水稻和杂草C.大豆与菟丝子 D.蜜蜂与槐花2.鱼儿水中游,鸟儿天上飞,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这体现了()A.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B.与食性相适应的现象C.与体型相适应的现象 D.以上三项都正确3.下列各项中属于共生现象的是()①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②黑粉菌导致玉米形成黑粉瘤③某些藻类与真菌形成地衣④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供植物光合作用⑤牛胃内的瘤胃细菌,可以帮助牛分解和利用纤维素⑥红色毛癣菌导致人患足癣和手癣A.④⑤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①②③4.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A.油菜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日照时间变短有关B.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C.石门坊的黄栌树叶在秋天因温度降低而变红D.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C.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适应干旱环境D.“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6.“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A.1只 B.10只 C.100只 D.多少只都行7.下列生物属于捕食关系的是()A.狼与羊B.蜂巢中的两只蜜蜂 C.狗与其身上的跳蚤 D.松树与水杉8.下列属于生物因素的是()A.玉米地里的土壤 B.降雨量 C.玉米螟虫 D.光照强度9.下列现象中,反映生物对光照强度变化适应的是()A.蛾类在夜间活动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大雁往南方飞D.菟丝子的叶片退化10.对生活在草原上的野兔而言,环境就是()A.草原上的植物、狼等 B.阳光、水、温度、土壤C.草原上的细菌、真菌等 D.以上都是11.下图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据此判断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A.草属于生产者,其他都属于消费者B.蚱蜢、螳螂、蜥蜴属于消费者C.通常情况下,蜥蜴的数量最少D.箭头表示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1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池塘中的所有生物B.一片森林中的树木C.水田中的水稻D.一个池塘13.关于生态系统槪念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B.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相同和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C.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D.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14.澳大利亚曾发生牛粪太多破坏草场现象,后来从中国引进一种动物﹣﹣蜣螂,有效地解决了牧场上大量牲畜粪便堆积问题.请问,蜣螂在生态系统中属于()A.生产者B.分解者C.消费者D.消费者和分解者15.如图为贺州园博园全景图,可见图中有人工河、小树林、草地、城池等.另外,河中有鱼儿嬉戏,林中有鸟儿鸣唱…据此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食物网 D.食物链16.如图中能较好反映生态平衡时某生物数量变化情况的是()A. B.C. D.17.在食物链草→鼠→鹰中,如果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鼠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则草的数量会()A.增加B.减少C.变化不大D.不确定18.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蘑菇 B.河蚌 C.水草 D.鼠妇19.下列能够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一片菜地上的所有生物及其环境 B.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植物C.一片草地上的所有无机环境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20.图中的食物网是由()条食物链构成的A.4条B.6条C.7条D.9条21.下列被称为“绿色水库”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淡水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2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水圈 B.大气层 C.生物种类 D.生物圈23.生物圈是指()A.地球上的全部动物B.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C.地球上的全部植物D.地球的整个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24.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废弃物带离南极,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废弃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 )A.人迹罕至,没有消费者B.缺乏必要的治污设施C.微生物(分解者)很少D.废物利用或研究需要25.下列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淡水湖及其中的全部生物B.毛竹林中的全部竹子C.动物园中全部生物D.农田中全部的白菜和菜青虫26.自然界中的任何生态系统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其主要原因是()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反复进行B.具有较复杂的营养结构C.生产者的数量多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27.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丙是消费者B.甲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C.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D.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28.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小的是()A.锡林郭勒草原B.亚马逊热带雨林C.亚寒带的针叶林D.极地苔原带29.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A.城市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30.在一块稻田里,稻卷叶虫、蝗虫是危害水稻的害虫,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练习题【精选文档】
七年级上生物学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练习题班级:学号:成绩:一、选择题(2X30=60分)()1、白天蝴蝶花间舞,夜晚蛾子灯下飞。
影响这两种动物活动的非生物因素是()A、光B、温度C、水分D、空气()2、葱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A、水分B、空气C、温度D、阳光()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影响桃花开放的环境因素是( )A、空气B、温度C、水分D、阳光()4、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处都是不毛之地,而云南的西双版纳却植物繁茂,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带D、水分()5、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之间形成的关系是()A、合作关系B、捕食关系C、竞争关系D、寄生关系()6、我国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往往降雨较多,而且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生存B、生物能适应环境C、生物生存依赖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7、北极熊的体色与白雪皑皑的环境相似,体现了()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改变生物( )8、下列实例中,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沙漠中的骆驼排尿少B、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C、蚯蚓能疏松土壤D、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的生物学意义与下列吻合的是()A、竞争B、合作C、共生D、捕食()10、小蚂蚁总是齐心协力把食物搬回家,这反映了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A、捕食B、合作C、共生D、竞争( )11、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种现象说明()A、环境能影响生物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C、环境能适应生物D、生物能适应环境()12、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与环境温度相适应的是()A、沙漠的骆驼尿液很少B、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C、荒漠的骆驼刺根很长D、山顶树木形成骑形树冠()13、地衣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使岩石不断风华。
这说明()A、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有关B、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关系C、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D、生物的生存对环境一定的影响()14、微山湖有“日进斗金”的美誉,下列关于微山湖的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微山湖中的水B、微山湖中的荷花C、微山湖中的全部鲤鱼D、微山湖()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B、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和非生物的两个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少的C、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D、非生物部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16、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其组成成分都包括()A、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B、植物、动物、细菌、真菌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阳光、空气、水( )17、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你认为秸秆变为肥料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劳动者( )18、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类的粪、尿等废弃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分解者B、没有消费者C、温度太低D、缺乏必要的治污设施()19、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其中所包含的食物链是()A、水→藻类→虾→小鱼→大鱼B、藻类←虾←小鱼←大鱼C、阳光→藻类→虾→小鱼→大鱼D、藻类→虾→小鱼→大鱼( )20、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B、沙漠生态系统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针叶林生态系统( )21、下图表示一个常见的食物网,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B、该食物网有的食物链包括5个环节C、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不可能减少D、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22、下列属于生物圈范围的是()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的表面B、大气圈底部、水圈和岩石C、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D、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2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农田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生物圈()24、收看新闻联播时,首先看到转动的地球呈现绿、白、蓝三种色彩,它们分别是生物圈的( )A、岩石圈、大气圈、水圈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D、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引入外来物种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B、森林比草原的食物网复杂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6、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作用,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肾"的生态系统()A、草原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 )27、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
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单元巩固练习题及解析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一、选择题1.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组成应包括()A.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 生物成分、食物链、食物网C.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非生物成分2.某草场为保护牛羊,大量猎杀狼,狼的减少使野兔的数量大增,致使牧草被过度啃食,草场退化,牧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
该事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是()A.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 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毛皮C. 帮助种子传粉、传播种子D. 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A. 共生关系B. 捕食关系C. 竞争关系D. 合作关系4.下列措施中,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A. 减少消费者的数量B. 平衡植物和动物的数量C. 增加物种的数目D. 减少分解者的数量5.下列关于植被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组成草原的植物大多是适应半干旱气候条件的草本植物B. 荒漠中植被稀疏,这里生长的植物十分耐旱C. 热带雨林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的地区D. 落叶阔叶林分布在夏季温凉、冬季严寒的地区6.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圈的组成成分( )A. 大气圈底部B. 水圈的大部C. 岩石圈表面D. 大象体内7.生态系统中,属于食物链组成的成员是()A. 生产者消费者B. 生产者分解者C. 消费者非生物成分D. 分解者非生物成分8.稻田中的水稻来说,它的生存环境指的是()A. 稻田里的杂草等植物B. 稻田的害虫、蛙等动物C. 阳光、空气、水分等非生物因素D. A,B,C的总和9.下列均属于植食性动物的一组是()A. 狮子、老虎、豹子B. 牛、马、羊C. 斑马、草鱼、鲤鱼D. 猪、鸡、狼10.生态系统是指()A. 所有生物的总和B. 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C. 所有动物总和D. 生物的生存环境11.下列各项中,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 太平洋B. 赣江C. 吉安市D. 一群羊1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初一生物了解生物圈试题
初一生物了解生物圈试题1.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和生物圈”的研究计划,其目的是( )A.防止环境污染B.控制人口数量C.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协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答案】D【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是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必须的基本条件是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人与生物圈计划,简称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门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生物圈保护区是MAB的核心部分,具有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研教学、培训、监测基地等多种功能.其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结合,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政治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的结合,对生物圈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人与生物圈”的研究计划,其目的主要在于协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故选D.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的条件?“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了人类什么启示?【答案】【解析】(1)解:生物圈中的动物、植物等所有的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2)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科学家将它称为生物圈Ⅰ号.生物圈Ⅱ号是科学家模拟生物圈Ⅰ号建造的一个实验基地,虽然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技术想办法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等条件,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它用事实告诉我们,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唯一家园.故答案为:3.岩石圈是人类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答案】对【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生物学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练习题班级:学号:成绩:一、选择题(2X30=60分)( )1、白天蝴蝶花间舞,夜晚蛾子灯下飞。
影响这两种动物活动得非生物因素就是()A、光B、温度C、水分D、空气()2、葱得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颜色不同,造成这种差异得主要环境因素就是A、水分B、空气C、温度D、阳光()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影响桃花开放得环境因素就是( )A、空气B、温度C、水分D、阳光()4、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处都就是不毛之地,而云南得西双版纳却植物繁茂,影响植物分布得主要因素就是()A、阳光B、空气C、温带D、水分()5、稻田里得杂草与水稻之间形成得关系就是( )A、合作关系B、捕食关系C、竞争关系D、寄生关系()6、我国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往往降雨较多,而且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A、环境影响生物生存B、生物能适应环境C、生物生存依赖环境D、生物能够影响环境()7、北极熊得体色与白雪皑皑得环境相似,体现了()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改变生物()8、下列实例中,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得就是( )A、沙漠中得骆驼排尿少B、荒漠中得骆驼刺根系发达C、蚯蚓能疏松土壤D、寒冷海域中得海豹皮下脂肪厚()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得生物学意义与下列吻合得就是()A、竞争B、合作C、共生D、捕食()10、小蚂蚁总就是齐心协力把食物搬回家,这反映了生物之间得关系就是()A、捕食B、合作C、共生D、竞争( )11、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种现象说明()A、环境能影响生物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C、环境能适应生物D、生物能适应环境()12、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与环境温度相适应得就是( )A、沙漠得骆驼尿液很少B、寒冷海域得海豹皮下脂肪很厚C、荒漠得骆驼刺根很长D、山顶树木形成骑形树冠()13、地衣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使岩石不断风华。
这说明()A、生物得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关B、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关系C、生物能适应环境与影响环境D、生物得生存对环境一定得影响()14、微山湖有“日进斗金"得美誉,下列关于微山湖得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得就是()A、微山湖中得水B、微山湖中得荷花C、微山湖中得全部鲤鱼D、微山湖()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得叙述,错误得就是()A、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组成B、生产者与分解者就是联系生物与非生物得两个重要环节,就是不可缺少得C、所有得动物都就是消费者D、非生物部分就是指生物以外得一切非生命得物质与能量()16、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其组成成分都包括()A、生物部分与非生物部分B、植物、动物、细菌、真菌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阳光、空气、水()17、秸秆还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环境污染。
您认为秸秆变为肥料得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就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劳动者()18、到南极考察得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类得粪、尿等废弃物带离南极,这就是因为南极()A、缺少分解者B、没有消费者C、温度太低D、缺乏必要得治污设施( )19、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其中所包含得食物链就是( )A、水→藻类→虾→小鱼→大鱼B、藻类←虾←小鱼←大鱼C、阳光→藻类→虾→小鱼→大鱼D、藻类→虾→小鱼→大鱼()20、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得就是()A、草原生态系统B、沙漠生态系统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针叶林生态系统()21、下图表示一个常见得食物网,有关叙述正确得就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B、该食物网有得食物链包括5个环节C、沿着食物链传递得能量不可能减少D、最长得食物链就是:草→鼠→蛇→鹰()22、下列属于生物圈范围得就是()A、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得表面B、大气圈底部、水圈与岩石C、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D、大气圈底部、水圈得大部分与岩石圈得表面()23、地球上最大得生态系统就是()A、农田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生物圈()24、收瞧新闻联播时,首先瞧到转动得地球呈现绿、白、蓝三种色彩,它们分别就是生物圈得()A、岩石圈、大气圈、水圈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D、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得说法错误得就是( )A、引入外来物种不会破坏当地得生态系统B、森林比草原得食物网复杂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得自动调节能力D、生物圈就是最大得生态系统()26、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作用,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肾”得生态系统()A、草原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27、2月2日就是世界湿地日。
我国目前有2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海阳市小孩儿口湿地公园就是其中之一。
以下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得就是( )A、湿地就是多水与过湿得环境条件下形成得B、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得作用C、湿地就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得生态系统D、沼泽就是最典型得湿地生态系统( )28、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得就是()A、浮游植物B、肉食鱼类C、浮游动物D、大型鱼类()29、在从来都没有使用过DDT得南极地区得企鹅身体里也发现有DDT 存在,这说明()A、生物之间有密切得联系B、生态系统就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干得C、生态系统就是多种多样得D、生物圈就是一个统一得整体()30、“无边落木萧萧下",秋天来了,落叶会打着璇儿飞舞.植物落叶体现了生物得那一特征()A、对外界得刺激会产生反应B、能进行呼吸C、能排出体内产生得废物D、生活需要营养二、填空题(1X29=29分)1、生态因素分为:(1)生物因素:;(2)非生物因素: 。
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得影响时,所进行得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她条件都相同得实验,叫作。
在探究过程中,还需要排出得影响。
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原则,即所要探究得条件为变量,其她条件都相同。
在设计探究实验时,所用得实验材料得数目要用多只或多个,而不能就是1个或一只,原因就是;在探究过程中要计算全班人各组得平均值得目得就是.3、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就是、得关系。
4、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得不断变化,各种得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但就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得与所占得就是相对稳定得。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得,但这种调节能力就是得。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得生物种类,营养结构就,自动调节能力就,就越。
5、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得作用,有“”之称;森林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之称。
三、主观题(1X11=11分)1、鼠妇,又称为潮虫、西瓜虫,它们经常躲在阴暗潮湿得地方,如石块得下面、花盆得底部,以及放置擦地墩布得角落.当人们移开花盆、搬开石块或挪开墩布后,鼠妇就会很快地爬到其她隐蔽得地方去。
这就是光在影响它们得生活吗?现在提供鼠妇10只,硬纸壳、湿泥土、记录本、计时器、手电筒、黑纸板等实验材料,请您设计一个探究光照就是否影响鼠妇分布得实验。
(1)实验假设:。
(2)实验步骤:A、在硬纸盒内铺一层湿泥土,左半侧盖上黑纸板,右半侧,并将硬纸板盒置于手电筒得光照之下。
B、在硬纸板右半测得湿泥土上放入10只鼠妇,一段时间后观察,并作好记录。
C、实验结束后,应将全部鼠妇放回。
2、下面就是某同学写得一篇小作文中得一个片段,分析回答:我家有一个鱼缸,里面有假山、水草、沙滩与许多贝壳。
在灯灯光得照射下,波光粼粼、五光十色,就像一个小小得海底世界。
在这个美丽得世界里住着三个可爱得小家伙——三条小金鱼。
大得那条长得又肥又壮,叫肥肥。
最小得那条最机灵,叫聪聪.还有一条颜色特别美丽,所以叫它美美。
它们三个与睦相处,就像一家人。
(1)文中影响金鱼“肥肥”生活得非生物因素有.(2)金鱼“美美"与“聪聪”之间存在得生物学关系就是.(3)鱼缸中得水温对金鱼得呼吸频率有没有影响?为探究这一问题,该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试分析回答:变量就是。
B、在步骤3得设计中,对每种情况得操作均同时设置了两个重复组,其目得就是.C、烧杯①②与烧杯③④两组设计中,那组更科学、更严谨? .试说明理由。
D、烧杯⑤⑥组得作用就是.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ADBDC6-10DBCDB 11-15BBCDC 16-20ACADC 21-25DDDAA26-30BCADC二、填空题1、影响某种生物生活得其她生物光、水、温度等2、对照实验偶然因素单一变量排出偶然因素得影响,使结果更加准确减少误差3、相互依存相互制约4、生物数量数量比例一定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得越多越复杂越强越稳定5、净化水质蓄洪抗旱地球之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三、主观题1、(1)光就是影响鼠妇分布得环境因素(2)不盖鼠妇得分布情况自然环境2、(1)假山、沙滩、贝壳、灯光(2)竞争(3)A:水温B:排除偶然因素得影响,避免实验得偶然性C:③④①②由于加入热水增加了变量导致变量不唯一D、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