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治指南(2012版)
腹壁切口疝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腹壁切口疝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021407431b765ce05081438.png)
腹 壁 切 口疝 是 腹 部 手 术 并 发 症 之
一
,
其 发生率 列各 种腹外 疝第 3 位 ,约
开 。 常规 抗 感 染 治疗 ,术 后 拆线 1 0~
l 6 天 ,平均 1 4 天。 结 果
少 引起 切 口感染 发生 的诱发 因素 :① 术 中严格 无菌操作 ,保证切 口创面完善 止 血 ,减 少 渗 出 。② 避免 电凝 过 深 、过 多 ;缝 合前 清 洁伤 口 ;做 到严 密缝 合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6 1 4 x . 2 0 1 3 . 1 9 . 2 8
行腹腔 内C o mp o s i x 复 合 补 片修 补 ,手
术 均 用 张 力 缝 线 。 术 后 均 以 腹 带 绑 扎 保 护 腹 部 , 以 防 止 因 张 力 过 高 而 裂
开 是疝 形成 的重要 原 因。疝 一旦 发生 ,
所有手 术患者均痊 愈 出院 ,术后 随 访2 ~8 年 ,随访期 内无 1 例复发。
讨 论
不 残留死腔 ,防止积液 。③ 对切 口易渗
血 或 皮 下 脂 肪 丰 富 的肥 胖 患 者 , 因 易 发
生切 口渗液存 留 ,可行皮 下置橡皮 片引 流 ,术 后 2 4~3 6 小时拔 除。④腹 腔引流
同步放化 疗组 总有 效率 8 6 . 5 7 %,明显 高 于单纯放 疗组 的 6 1 . 4 9 %。同步放化 疗组
因素 :切 口疝 多 发 生 于前 腹膜 、鞘膜组 织
的纤 维 方 向多 为 横 向 , 纵 向 切 口必 然 要
口 I期愈合 。⑤ 合理使用抗 生素 。( 4 ) 腹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b79ff5e90c69ec3d4bb751a.png)
手术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1)非急诊的腹股沟疝属无菌手术,因此,凡手 术区域存在感染病灶者应视为手术禁忌证。 (2)相对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存在引起腹内压增 高因素者,如严重腹水、前列腺肥大、便秘和慢 性咳嗽等,术前需要行相应的处理,以减少术后 早期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对腹壁缺损巨大和疝囊腔巨大病人,推荐采 用多学科治疗模式。请整形科、呼吸科及重症监 护科等多学科会诊,共同参与、制订手术方案, 预防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的发生。 (4)手术风险评估,推荐使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的目的包括: (1)准确的描述病情;
(2)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3)比较及评价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分类
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 1.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分类 1.3 特殊类型的疝
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 腹股沟疝可分 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 (1)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 上类型的疝。 (5)股血管周围疝:位于股血管前或外侧 的疝,临床上较为罕见
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 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还增加了“指南”中的部 分附件(腹股沟疝的常规修补方法和腔镜修补方 法),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 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
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 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 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 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诊断和鉴别诊断
1 诊断 典型的腹股沟疝可依据病史、症状和 体格检查确立诊断。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订阅通知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订阅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df1427ddc1c708a1284a4479.png)
似 的效果 。局麻 下开放 式腹 膜前腹 股 沟疝 修补术 的 手术 时 间会更短 、 手术 费用会 更低 , 更符 合 局部解 剖 和生 理 , 后无 异 物感 和不 适 , 复更 快 , 术 恢 复发 率 更
中华 疝 和腹 壁 外科 杂 志 ( 电子版 ) 阅表 ( 印有 效 ) 订 复
姓 名 性 别 身份证 号码
通讯地 址
单位名 称
邮政 编码
科
电
室
话
传
真
订阅总 金额
E i ma l
汇 款 日期
订 阅份数 பைடு நூலகம்
a dte t n fig ia eni. n rame t n un lh r a Am ug,1 8 1 7:3 -3 . o JS r 9 9,5 313 3 2 Gi r AI l t e b ,Grh m a a MF,Vog J it .A i yrp thd vc o g i W bl e ac e iefri u- a n
和腹壁外 虑 ( 电子版)0 7年 l月第 1 20 1 卷第 2 试刊 (i J tl 期 1n ti A a n Ta
W l 醒( a l Ⅱ曲
豳i ,oe b r 0 7 V l1N . ・7 ∞)N vm e 0 , o , o2 2 9
局部 神经 阻滞麻醉 下开放 式腹 膜前 腹股 沟无 张 横 筋膜 时勿伤及 精 索上 的 血管 、 经 和输 精 管 ;6 神 () 腹 横筋膜 薄弱 或 缺损 较 大 时 , 腹横 筋 膜 要 行修 补 或 力 疝修 补手术 的特 点 : 膜前 间 隙 因注 射 了高 浓 度 腹 的加有 肾上腺 素的麻药 分离更 加容 易 、 痛 轻 、 疼 出血 折 叠缝合 , 以防补片外 突 。 少; 避免腹 腔镜手 术 的缺 点 , 少对腹 腔 内脏 器 的损 减 开放 式腹膜 前腹股 沟疝修 补术 实 际上 与腹 腔镜 伤 机会 ; 应证 宽 , 适 腹压 高 并 非 手术 绝 对 禁 忌 ; 复 下腹 膜前 疝修 补术 的修 补位 置 相 同 , 是 通过 不 同 为 只 的途 径进 入腹膜 前 间隙 , 与腹 腔 镜 下 手 术具 有 相 而 发性 腹股 沟疝提 供 了一 种安全 、 快捷 、 有效 的术式 。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征稿启事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征稿启事](https://img.taocdn.com/s3/m/1e4906e0998fcc22bcd10d70.png)
( 稿 日期 :0 0—0 0 ) 收 21 9— 3
( 文编辑 : 本 程
林)
dsae rsl rm teT RC td J . eprCi C r i s : ut f h O H Su y[ ] M JR si r ae e e so t
李世 明 . 入 舒 利 迭 对 重度 稳 定 期慢 性 阻 塞 性 肺 疾 病 的 肺 功 能 临床 分 析 [/ D] 中华 肺 部 疾 病 杂 志 : 吸 JC . 电子 版 ,0 0 3 6 2 1 ,( )
电子版) 21 1 3 0年 2月 第 3 卷第 6期 C i J hn b DsEe i Eio i l ̄mc d n ( c t i
・
2 - 7
肺 疾病 诊断 和治疗 指南 ” 出 , 提 吸人 L B A A与 IS的 C 混 合制 剂能更 有效 改善 肺 功 能 , 别 是在 F V 占预 特 E 计 值 的 百 分 比 <5 % 患 者 中 , 并 用 药 效 果 最 明 0 合 显 。因此沙 美特 罗/ 替 卡松 吸入 是 稳 定 期重 度 氟 CP O D患者 的一种 有效 安全 治疗 。
参 考 文 献
Me , 0 8, 8 4) 3 2 3 8 d 2 0 1 ( : 3 .3 . 7
P mg e DW , a t 1 u e a .An ii l m mtr f cs 0 t. d a r o e f t f y e
s l t r l f tc s n . t to i m/ u ia o e o t t p u a me e o/ l ia o e u i r p u f t s n r i r i m i o l c o o n
42 —42 7 9.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精校版本)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精校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d076d353bed5b9f3f90f1cba.png)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为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互相协作,从2013年着手准备,于2014年初组织修订,反复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
本“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版)》[1],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还增加了“指南”中的部分附件(腹股沟疝的常规修补方法和腔镜修补方法),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
1 定义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
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病因和病理生理2.1 病因(1)鞘状突未闭。
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腹腔内压力。
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3)腹壁局部薄弱。
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4)其他。
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
若为肠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
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出现水肿、渗出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 分类与分型对腹股沟疝进行分类与分型的目的包括:(1)准确的描述病情;(2)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3)比较及评价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介绍欧洲疝学会的腹壁疝分类——兼谈其分类依据及意义
![介绍欧洲疝学会的腹壁疝分类——兼谈其分类依据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3155662561252d381eb6e00.png)
c ey,An r w n s o t it d e Ki g n rh,a h 9 t ne a in lCo g e s o e tt e2 h I t r to a n rs ft n h
E r p a r i o it u o e n He n a S c ey,2 0 0 7,At e s h n ,Gr e e ec.
41 4.
3 Ko e k v M ,P u rn o a lA,S u ra d S,e 1 a eln t .Cls i c t n a d s r i a a a sf ai n u gc l i o
te t n fi cso a r i .r s l fa x e t i e ig ra me t n iin l o hen a e u t o n e p r ne tn .La g n— s s ne b c sAr h S r 2 01 3 6: 5- . e k c u g, 0 , 8 6 73
2 外 侧 区域 : 上界 为 肋 缘 ; 界 为 腹 股 沟 韧 . 其 下
作者单位 :1 10 广州 中山大学 附属孙逸仙 纪念 医院 胃肠胰 502 腺外科 、 华南疝外科治疗培训中心 通讯作者 : 双 , - almdhn@yho cr 陈 E m i c es ao.o : n
带; 内界 为腹直 肌 鞘外侧 缘 ; 外界为 腰 区。 外侧 区域 又进 一步 划分 为 4个 亚群 ( 3 : 1 图 ) ()
L, 1 肋下 区( 骨下 缘 至 脐 上 3c 水 平 线 问) ( ) 肋 m ;2
,
胁 区( 直肌鞘 外缘 外侧 , 上 3el 腹 脐 n 及脐 下3e m
・
2 ・ 中华 疝和腹壁 外科杂 志( 电子版 )o1 2 第 5 第 1 Ci JHri bo a Ws u ( cm i Eio)F bur 0 1V l , o1 2i 年 月 卷 期 h e aAd ̄nl ] Sr He n d n ,eray 1 ,o 5 N . n n l g t c t i 2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征稿启事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征稿启事](https://img.taocdn.com/s3/m/56b221e1172ded630b1cb685.png)
・
消 息 ・
《 中华疝 和腹 壁 外科 杂 志 ( 电子版 ) 征稿 启 事 》
《 中华疝和 腹壁 外科 杂 志( 电子 版 ) 是 由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卫 生部 主 管 , 》 中华 医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办 , 首都 医科 大 学
附属北 京朝 阳 医院承 办 , 中华 医学 电子 音像 出版社 出版 的疝 和腹 壁 外科 实用性 专业 电子 学术期 刊 , 以 多媒 是 体 光盘 附纸质 导读本 发行 的“中华 医学会 电子版 系列 杂志” 一 。 电子杂 志 突破 纸 载体 的局 限 , 之 运用 丰 富 的 影 视语 言和全 方位 的 多媒 体技 术 , 实现 了图文声像 并茂 , 时互 动 , 频 与文本 文件相 结合 , 括 光盘和 纸质 实 视 包 导读 本 。 电子 版充 分发 挥其超 大 信息容 量 的优势 , 医学视 频信 息进 行数 字化处 理 , 医学学术 交流扩 展 了 将 为
无限 空间。本 杂 志编 辑 部设在 首都 医科 大 学附属 北 京朝 阳医 院 , 陈杰 教授担 任 总编辑 。 本 刊为季 刊 , 季 中 出版 。本 刊 宗 旨是贯 彻 党 的卫生工 作 方针 、 策 , 映我 国疝和 腹 壁 外科 领域 临床 逢 政 反 及科 研工 作 的重大进 展 , 促进 国 内外疝 和 腹 壁 外科 医学 学 术交 流 , 存 疑 、 辨 、 鸣 、 证” 旗 帜 , 终 以“ 思 争 求 为 始 坚持 “ 尊重学 术 自由, 提倡 学术 争 鸣 ” 办刊 原 则。 主 要 刊登 疝 和 腹 壁 外科 领 域 的科 研 成 果 和 临床 诊 治经 的 验 、 术研 究、 学 技术 改进 , 以及 对疝 和腹壁 外科 临床 工作 , 其 对初 、 尤 中级 临床 工作 者 有指 导作 用 的 实用 性 的 专 家评论 、 术会议 专 家讲座 、 术过程 录像 等。本 刊 主要栏 目有 专 家述 评 、 学 手 论著 、 短篇 论著 、 经验 交流 、 病例
(插图)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的规范化操作指南
![(插图)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的规范化操作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ccad1fd524de518964b7d2a.png)
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的规范化操作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2012年6月29日,在重庆召开的第七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年会上,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共同合作,成立了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
学院的目的是推广最新的腔镜疝修补理念,培训相关技术、规范操作流程、推动学术学科发展。
此后,学院根据各位专家的经验、并结合最新的国内外文献,制定了《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的规范化操作指南》,经过反复的专题讨论,于2013年4月29日在济南召开的第一次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工作会议上完成全面修订,现公布如下。
一、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术前准备与开放式手术相同麻醉和体位建议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头低脚高10~15度平卧位。
术者位于患侧的对侧进行操作,助手位于患侧或头侧持镜。
监视器置于手术台下方正中(图1-1a,图1-1b)。
手术步骤一、套管穿刺脐孔穿刺,建立CO2气腹至15mmHg。
常规置入三个套管:脐孔置10-12mm套管放置30度腹腔镜头,患侧腹直肌外侧平脐水平和对侧腹直肌外侧脐下水平分别置入5mm套管作为操作孔(图1-2)。
双侧疝时两侧的套管应置于对称的位置。
二、腹腔探查进入腹腔后,首先要辨认5条皱襞和3个陷窝:位于中央的是脐中皱襞,这是中线的标志。
脐中皱襞的两侧是脐内侧皱襞,脐内侧皱襞的外侧是脐外侧皱襞,其后方是腹壁下动静脉。
这5条皱襞将该部位的腹膜前区域分成三个陷窝:①膀胱上窝:位于两条脐内侧皱襞之间,后方有膀胱,前方有腹直肌保护;②内侧陷窝:位于脐内侧皱襞与脐外侧皱襞之间,是腹股沟直疝突出的部位;③外侧陷窝:位于脐外侧皱襞的外侧,是腹股沟斜疝突出的部位(图1-3)。
其次观察疝的部位、大小、内容物等以及有无对侧“隐匿疝”,并记录疝的类型和分型。
三、腹膜切开在疝缺损上缘自脐内侧皱襞至髂前上嵴切开腹膜,游离上、下缘的腹膜瓣,进入腹膜前间隙,所有的操作均在腹横筋膜后方进行,不切开腹横筋膜。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疗指南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52a2275710a6f524ccbf8592.png)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疗指南(2012 年版)发表者:丁印鲁(访问人次:29)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前言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 2001 年和 2003 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
为此,学组在 2011 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 5 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现公布如下:1、定义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
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2.1 病因2.1.1 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
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
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分类与分型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果。
3.1 分类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简介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9990462011ca300a6c390b0.png)
中华疝 和 腹 壁外 科 杂 志 ( 电子 版 ) 介 简
. . 消 息
中华 疝 和 腹 壁 外科 杂 志 ( 电子 版 ) 由中 华人 民共 和 国卫 生 部 主管 , 是 中华 医学 会 主 办 , 都 医科 大 学 附 属 北 京 朝 阳 医 院 承 首 办, 中华 医学 电子 音 像 出 版社 出版 的 疝 和腹 壁 外 科 实 用 性 专业 电 子 学 术 期 刊 , 以多 媒 体 光 盘 附 纸 质 导 读 本 发 行 的 “ 华 医 是 中
l 9 .1 0. 9 3 7
4 KlietHE, AltrC , d n l ,e 1 en r mc i e G Mc 0 adCJ ta.A r ia v lain s ci cleau t t o
的临床应用 [] 实用手外科杂志 ,o 3 l ( ) l517 J. 2 o ,7 3 :5 —5 . ( 收稿 日] :0 8 _5 朗 2 o 8o )
4 4. 5
参
考文献 来自l 陈超 , 1 邵新中, 刘德群. 指背逆行筋膜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 J.
实 用手 外 科 杂 ,o 7,1 3 :3 一3 . 2 0 2 ( ) 18l9 1 巨积辉 ,侯瑞兴 ,金光哲. 2 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指端缺
l 裴国献 , 王澍寰, 钟世镇. 显微手 外科学 [ . M] 山东 : 山东科 学技
S ,9 2,5( ):4 45 . u l9 4 6 4 3 3
。 外 科 杂 志 ,0 2 l( )2 92 O 20 ,8 4 :0 —l. ,
2 o . 7 4 4 o 1 4 3. 7 .
下腹正中切口开放式腹膜前修补术对腹股沟复发疝的疗效分析
![下腹正中切口开放式腹膜前修补术对腹股沟复发疝的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6722aab0717fd5360cdca1.png)
下腹正中切口开放式腹膜前修补术对腹股沟复发疝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下腹正中切口开放式腹膜前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腹股沟复发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下腹正中切口开放式腹膜前修补术,对照组行前入路修补术。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vypro-ii补片(美国强生公司),补片大小为15 cm×l5 cm。
1.3 方法两组患者均应用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取平卧位。
观察组采用下腹正中切口开放式腹膜前修补术,切口为原切口,顺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分开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横筋膜,切开腹膜,剪开腹横筋膜,使腹壁下血管、髂外血管和髂耻束耻带等暴露于外,在腹膜前间隙中找到疝囊,并明确疝的种类。
若为斜疝,充分游离疝囊,如疝囊较小可拉出整个疝囊,直接回纳;如疝囊较大在内环口处切开腹膜,将疝囊内容物还纳后,在疝囊颈部高位离断,连续缝合关闭腹膜。
若为直疝,将疝囊游离后,折叠连续内翻缝合。
靠内环处切开提睾肌,将精索自内环水平的腹膜提起,无论直疝还是斜疝,均需要将精索壁化。
在腹壁下血管下方,以手指轻推,钝性分离腹膜前间隙,个体化选补片[3],将补片放入腹膜前间隙展平,展平后确认补片覆盖整个耻骨肌孔缺损。
对照组采用前入路修补术,切口为原切口,钝性分开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横筋膜,切开腹膜,剪开腹横筋膜,在腹膜前间隙中找到疝囊。
小疝囊拉出整个疝囊,直接回纳,大疝囊离断后近端结扎封闭,远端旷置。
游离疝囊至颈部,沿内环口处环形切开腹横筋膜1圈,以手指轻推,钝性分离腹膜前间隙,将补片放入腹膜前间隙展平,展平后确认补片覆盖整个耻骨肌孔缺损。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刊期变更通知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刊期变更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7d5f40b41a37f111f1855b45.png)
前 间隙 内易 于展 平 , 并 能 更 好 的覆 盖 整 个 耻 骨 肌 孔 区, 有效地降低疝复发率 ; ( 3 ) 补片的上层平片较大 , 可根 据术 中具 体 情 况进 行 剪 裁 , 有 效 加 强 整 个 腹 股 沟管 后壁 的强 度 , 防止疝 复 发 ; ( 4 ) 产 品制 作 较细 腻 , 与其他 国产产 品相 比 工 艺水 平 有 所 提 高 , 也与进 口 同类 产 品水 平 相 当。在 本 研 究 中 , 二 组 患 者 术 后 体 温、 阴囊肿 胀积 液 、 术后 疼 痛 、 局 部 异 物感 发 生 例 数 , 差 异均 无 统计 学意 义 。术后 复 发率 是 判 断疝 修 补 片 临床有 效 性 最 重 要 的 指 标 。补 片植 人 人 体 后 , 应 有
的临床研究 ( 附3 0例报 告 ) [ J / C D] . 中华疝 和腹 壁 外科 杂 志 :
7 申英 末 , 陈杰 , 王振军 , 等. 疝修补材料 的发展 与新进展 [ J / C D ] .
中华 疝 和腹 壁 外科 杂 志 : 电子版, 2 0 0 7 , l ( 1 ): 5 6 - 5 8 . 8 时德 , 赵渝 . 疝修补材料特征与新概念 [ J / C D] . 中华疝 和腹壁 外
中华 疝 和腹壁 外科 杂 志 ( 电子版 ) 2 0 1 3年 4月 第 7卷 第 2期 C h i n JH e ni r aA b d o mi n a lWa l l S u 璎( E l e c t r o n i c E d i t i o n ) , A p r i l 2 o 1 3 . V 0 l 7 。 N o . 2 ・2 3・
2 孙立 , 陈杰 , 申英末 , 等. 精索护垫补片在腹股 沟疝修补术 中的应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1735cc626fff705cc170a6d.png)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前言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2001 年和2003 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
为此,学组在2011 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5 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现公布如下:1、定义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
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2.1 病因2.1.1 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
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
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分类与分型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果。
3.1 分类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斜疝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订阅通知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订阅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294b11f30242a8956bece474.png)
S s v 2 0 l CDO 1 8 y tRe , 0 3, : 0 7 5.
中华疝 和 腹 壁外 科 杂 志 ( 电子版 ) 阅通知 订
中华疝 和腹 壁 外 科 杂 志 ( 电子 版 ) 阅须 知 : 订
中华 疝 和 腹 壁 外 科 杂 志 ( 电子版 ) 阅表 ( 印 有效 ) 订 复
姓 名 性 别 身 份证 号码
通 讯 地 址
单 位名 称
科
室
腔镜 手术 时间长 于开放 式 手术 ( P<0 0 1 , 改 良 .0 ) 本
4l 4 1 2 8.
6 姚琪远 .腹腔镜疝修补手 术常 见并发症 及处理. 国实用 外科 中
杂 志 ,0 7,7:0 -1. 20 2 7 87 0
手术 因不 剥 离疝 囊 , 较 经典 T P 故 A P手术 时 间缩 短
7 郑 民华 , 李健文. 腔镜腹股沟疝修 补术中的若干 问题探 讨. 腹 腹
部外科 ,04,7:11 . 20 1 l.2
8 陈 双 . 股 沟 疝 外科 学 . 州 : 山大 学 出版 社 ,0 5 3 . 腹 广 中 20 .5
9 Mc o ma k K ,S ot NW ,G Cr c ct o PM ,e 1 L p r s o i e hn q e t a . a a o c p c tc i u s
了近 一半 , 较开 放式 手术 时间短 。综 上 所 述 , 良 也 改 腹 腔镜 经腹 腔腹 膜 前 ( A P) 股 沟 疝 修 补 术 方 法 TP 腹 简单 、 果确 切 、 伤 小 、 发症 少 、 用 低 , 得 临 效 创 并 费 值
外科学 腹外疝
![外科学 腹外疝](https://img.taocdn.com/s3/m/5b2ef6b0b9f3f90f76c61b96.png)
补片放置位置有腹腔内、腹膜前聚四氟乙烯( e-PTFE ) , 聚丙 烯(prolene),聚酯( polyester )
32
平片: Lichtenstein 疝环充填式:Rutkow(Mesh-plug) 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GPRVS, Stoppa 腹膜前间隙和腱膜上:UHS, PHS
2020/12/22
21
鉴别诊断
❖睾丸鞘膜积液 ❖交通性鞘膜积液 ❖精索鞘膜积液 ❖隐睾 ❖急性肠梗阻
22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Groin Masses
• Inguinal hernia
Hydrocele鞘膜积液
• Inguinal adenitis淋巴结炎 Varicocele精索静脉曲张
• Pelvic: Obturator,Sciatic,Perineal
• Posterior: Lumbar:Superior triangle Inferior triangle
• Diaphramatic
2020/12/22
4
2020/12/22
5
• 上腰三角(Grynfeltt三角,GrynfelttLesgaft氏三角 ) :位于第12肋与竖脊肌 的夹角内,在下腰三角的上前方。内界是 竖脊肌外缘,上界为三角的底边鶒,由第 12肋和下后锯肌的下缘组成,外界为腹内 斜肌后缘。
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而无需进腹,相当于开放式Kugel手术。钉合方 法与TAPP相同
经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ntra Peritoneal Onlay Mesh,
IPOM):在腹腔内将补片钉合在疝缺损的腹膜上。适于切口疝、某 些腹股沟疝。为防止腹腔粘连,必须使用聚丙稀和聚四氟乙稀复合材 料(如Composix Mesh)或膨体聚四氟乙稀(e-PTFE)双面材料 (如Dual Mesh),补片价格较贵
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
![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d5026330912a21614792944.png)
中华 医学 会外 科学 分会 疝 和腹 壁外 科 学 组 曾于 硬 。特别 是某 些 部位 的切 口疝 , 如 剑 突下 、 肋缘 下 和
2 0 0 3年组 织编 写 了《 腹 部 手 术切 口疝 手 术 治疗 方 案 耻骨上 , 其缺损边缘的一部分仅为骨性或软骨组织 。 ( 草案 ) 》 ( 以下简称方案) 。这一方案对我 国疝外科 2 . 2 . 3切 口疝 的疝 囊 容 积增 大 对 全 身 的影 响
腹 壁切 口的愈 合 , 是 形成 切 口疝 的 因素之 一 。
2 . 2病理 和病 理生 理
1 . 腹 壁切 口疝 定 义
腹 壁 的正 常功 能是 由腹 壁 的 4对肌 肉( 腹 直肌 、 腹 外 斜肌、 腹 内斜肌 和腹 横肌 ) 与 膈肌 共 同维持 。胸 腔 和 腹 腔压 力 相互 影 响 和 协 调 , 参 与 并 调 节 呼 吸 和 回 心 血 量等 重 要 的 生 理 过 程 。 当腹 壁 有 缺 损 ( 切 口疝 ) 时, 缺损 部 分 的腹 壁失 去腹 肌和膈 肌 的控 制 和 约束 。 若 为小 切 口疝 , 腹 壁 的缺 损 靠其 余 的腹 肌 与膈 肌代 偿 。但 在胸 、 腹 压力 持续 不 断 的作 用 下 , 随着 病 程 的 延续 , 切 口疝 ( 疝囊容积) 逐 渐 增 大 。若 未 获有 效 的
的发展和规范起到 了举足轻重 的作用。 目前 , 随着 修 补技 术 和材 料 学不 断 发展 以及 临床 证 据 的 累积 , 原 方案 中的一些 内容 已不 能适 应 目前 腹 壁切 口疝 诊 疗要求。为此 , 中华 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 和腹壁外 科 学组 在 2 0 1 1年就 上 述方 案进 行 了反 复 的讨论 , 于 2 0 1 2年 5月完成修订 , 并将其 更名为《 腹部切 口疝 诊疗 指 南 ( 2 0 1 2年版 ) 》, 现 公 布如下 。
疝(hernia)
![疝(hernia)](https://img.taocdn.com/s3/m/f97a2c2f4b73f242336c5f0b.png)
2012-7-29
【治疗】目前仍可采用保守疗 法(非手术疗法)与手术疗 法。各有其适应症和优缺点。 (一)保守疗法 适用 于初发的外伤性腹壁疝,凡
疝孔位置高于腹侧壁的1/2
以上,疝孔小,有可复性, 尚不存在粘连的病例,可试
作保守疗法。
2012-7-29
(二)手术疗法
1.保定与麻醉 马侧卧保定,患侧在上,行全身麻醉。牛可 站立保定或侧卧保定,作局部浸润或腰旁神经传导麻醉,
2012-7-29
【诊断】应注意与脐部脓肿和肿瘤等相区别,必要时可慎重 地作诊断性穿刺。 【治疗】保守疗法适用于疝轮较小,年龄小的动物。可用疝 带(皮带或复绷带)、强刺激剂(幼驹用赤色碘化汞软膏, 犊牛用重铬酸钾软膏)等促使局部炎性增生闭合疝口。但
强刺激剂常能使炎症扩展至疝囊壁以及其中的肠管,引起 粘连性腹膜炎。 幼龄动物可用一大于脐环的、外包纱布的小木片抵住 脐环,然后用绷带加以固定,以防移动。若同时配合疝轮 四周分点注射10%氯化钠溶液,效果更佳。
可复性阴囊疝的切口
2012-7-29
【手术方法】 依次切透皮肤、 肉膜、筋膜和 睾外提肌,不 要切透总鞘膜。
仔细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钝性剥离总鞘膜至外环上方
2012-7-29
切开外环,沿总鞘膜分离至内环,确实还纳肠管后, 将带有精索、睾丸的总鞘膜扭转360~480°。
2012-7-29
用10#双股丝线在 近内环处贯穿结扎 总鞘膜
2012-7-29
奶牛脐疝手术疗法 1、保定
犊牛脐疝,一后肢向后方转位保定,充分显露脐疝
2012-7-29
犊牛脐疝,侧卧保定
2012-7-29
脐疝,仰卧保定,术部剃毛消毒
2012-7-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专业指南(2012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2012年6月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前 言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
为此,学组在2011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5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现公布如下: 1、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
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2.1.1 鞘状突未闭 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内压力 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 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 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
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
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 分类与分型 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 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 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5) 股血管周围疝:进入股血管前侧或外侧的疝,临床上较为罕见。
3.1.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可分为: 1) 易复性疝:疝常在站立活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回纳腔。
2) 难复性疝:疝不能完全回纳,但疝内容物无器质性病理改变。
滑动性疝是难复性疝的一种,指腹腔内脏(如盲肠、乙状结肠、膀胱等)构成疝囊的一部分。
3)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不能还纳,但尚未发生血运障碍。
4) 绞窄性疝:嵌顿疝病程的延续,疝内容物出现了血运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因肠穿孔、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3.1.3 特殊类型的疝 由于进入疝囊的内容物相对特殊,对疾病的发展和疗有一定的影响,包括: 1) Richter疝: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虽有嵌顿或发生绞窄,但床表现可无完全性肠梗阻。
2) Littre疝:嵌顿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为Meckel憩室)。
此类疝亦易发生绞窄。
3) Maydl疝:一种逆行性嵌顿疝,两个或更多的肠袢进入疝囊,其间的肠袢仍位于腹腔,形如“W”状,位于疝囊内的肠袢血运可以正常,但腹腔内的肠袢可能有坏死,需要全面的检查。
4) Amyand疝:疝内容物为阑尾,阑尾常伴有感染、脓肿出现而影响修补。
3.2 分型 迄今国内外已有十余种腹股沟疝的分型,这些分型主要是描述腹壁缺损的状况,均有人为划分的色彩,目前仍有使用的有CHARTS、Nyhus、Bendavid、Stoppa、EHS及中国疝学组(2003年)等分型系统,但尚无某一种分型被广泛地接受和应用,在诸多分型中也无一种具备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目前学组在腹股沟疝的分型中也未达成统一的共识。
4、诊断和鉴别诊断 4.1 诊断 典型的腹股沟疝可依据病史,症状和体检确立诊断。
诊断不明确或有困难时可辅助B型超声,MRI/CT等影像学检查,帮助建立诊断。
通过影像学中的疝囊重建技术常可对腹股沟疝获得明确诊断。
4.2 鉴别诊断 4.2.1 腹股沟区存在包块时需要鉴别的疾病有:肿大的淋巴结、动脉瘤、静脉曲张(大隐静脉)、软组织肿瘤、脓肿、异位睾丸、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4.2.2 局部有疼痛不适症状时需要鉴别的疾病有:内收肌肌腱炎、耻骨骨膜炎、髋关节炎、髂耻滑囊炎、辐射性腰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5、治疗 成人疝不可自愈,手术仍是目前唯一的治愈方法。
关于疝手术方式,从偱证医学角度来看,并不存在适用于所有类型疝修补的所谓“黄金术式”。
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术者所掌握的技能加以选择。
5.1 治疗原则 5.1.1 无症状的腹股沟疝,可随诊观察。
但若为股疝(出现嵌顿和绞窄机率较大)或近期发现疝囊增大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对因年老体弱等原因不能耐受手术者,可选择疝托进行保守治疗。
5.1.2 有症状的腹股沟疝,应择期手术。
5.1.3 嵌顿性及绞窄性疝应行急诊手术。
5.1.4 无张力疝修补是目前外科治疗的主要方法。
证据医学表明,无张力修补可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恢复时间,降低疝复发率。
补片植入需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对嵌顿疝急诊手术是否使用补片仍有争议,对已污染手术创面不宜使用机体无法吸收的补片进行修补。
5.1.5 复发疝的手术治疗 避开前次手术创伤所造成的解剖不清和手术难度增加是优先考虑的因素。
如前次手术为常规开放手术,复发后再次手术采用后入或腹腔镜手术修补。
另外,术者的经验是复发疝治疗选择需要考虑的又一因素。
5.2 手术方法 按手术原理及修补层次,腹股沟疝手术方法可分为以下诸类: 5.2.1 加强腹股沟后壁的经典缝合修补:如Bassini、Shouldice等术式。
5.2.2 加强腹股沟后壁的无张力疝修补:如单纯平片修补(Lichtenstein、Trabucco等)术式和网塞加平片修补(如Rutkow、Millikan等)术式。
5.2.3 腹膜前间隙的无张力疝修补:如Kugel、Gilbert、Stoppa等修补术式。
5.2.4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 1) 经腹膜外路径的修补(TEP)。
2) 经腹腔的腹膜前修补(TAPP)。
3) 腹腔内的补片修补(IPOM) 5.3 围手术期处理 5.3.1 一般处理 1) 术前除常规的术前检查外,对老年患者需了解并检查心、肺、肾功能和血糖水平。
2) 伴有慢性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应该在手术前对其危险性加以评估,尤其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疾患者,需治疗和处理后再进行手术。
3) 存在引起腹内压增高因素者,如严重腹水、前列腺肥大、便秘和慢性咳嗽等,术前要给予积极的内科处理以获得症状缓解和改善。
4) 如疝缺损巨大和内科情况不稳定者宜推迟手术治疗。
5.3.2抗生素使用 常规腹股沟疝手术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素目前尚有争论。
有证据表明,对高危人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减少感染机率。
1) 存在感染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肥胖、慢性呼吸道感染、多次复发疝、化疗或放疗后和其它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原因。
2)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时机应在切开皮肤前30min-45min开始静脉给药 5.4 并发症 5.4.1 早期并发症 包括手术部位的血肿和血清肿、阴囊血肿、阴囊积液、膀胱损伤、输精管损伤、尿潴留、早期伤口疼痛、切口感染伤等。
5.4.2 晚期并发症 慢性疼痛、精索和睾丸并发症(缺血性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等。
5.4.3 复发 目前现有的各种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疝仍有复发的可能,总体手术复发率在1%左右。
疝复发的原因可归纳为手术操作和患者自身两个方面:手术中疝囊分离不彻底,补片固定不妥当,术后血肿、感染等均为复发的因素;患者有胶原代谢障碍、慢性代谢性疾病以及腹压增高等也是复发的因素。
6、版本与更新 本指南在2012年完成和发布,故称之为"成人腹股沟疝的诊疗指南(2012年版)"。
今后随着医学进步和临床证据的累积与更新,学组还将定期对指南进行讨论、修订和更新,新一年代的版本将代替上一年代的版本。
7、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成人腹股沟疝、股疝和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2003年修订稿). 中华外科杂志, 2004,42(l4):834-835.(2)Simons MP, Aufenacker T, Bay-Nielsen M,et al. European Hernia Society Guidelines on the treatment ofinguinal hernia in adult patients.Hernia.2009,13(4):343-403.(3)Bay-Nielsen M, Kehlet H, Strand L,et al.Quality assessment of 26,304 herniorrhaphies in Denmark: aprospective nationwide ncet. 2001,358(9288):1124-1128.(4)van Veen RN, Wijsmuller AR, Vrijland WW,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non-mesh versus mesh repair of primary inguinal hernia. Br J Surg. 2007,94(4):506–510.(5)Sanchez-Manuel FJ, Seco-Gil JL . Antibiotic prophylaxis for hernia repair. Cochrane DatabaseSyst Rev.2004,18(4):CD003769.(6)Lau H, Fang C, Yuen WK, et al. Risk factors for inguinal hernia in adult males: a case–control study.Surgery.2007, 141(2):262–266.(7)Kraft BM, Kolb H, Kuckuk B, et al.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inguinal hernias.SurgEndosc.2003, 17(12):2021–2024.(8)陈双、杨斌、江志鹏等欧洲疝学会《成人腹股沟疝治疗指南》的解读《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 ,5(2):251-255(9)Bittner R, Arregui ME, Bisgaard T,et al. Guidelines for laparoscopic (TAPP) and endoscopic (TEP)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International Endohernia Society (IEHS).Surg Endosc. 2011,25(9):2773–2843.(10)Mizrahi H, Parker MC. Management of asymptomatic inguinal herni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rch Surg.2012,147(3):277-281.8. 附件(详见另文) 附件1 腹股沟疝的解剖要点和修补方法附件2 腹股沟疝的腔镜修补方法附件3 腹股沟疝修补材料附件4 腹股沟疝的分型撰稿人:陈双、唐健雄、马颂章参加编写讨论人员:李基业,田文,陈思梦,雷文章,王小强,克力木. 阿不都热依木,刘昶,杜晓宏杨福全,郑启昌,周建平,赵渝,李健文,国永生,孙惠军,陈革审订专家:赵玉沛,王杉,龚家镇,吴肇汉,肖乾虎,时德,秦新裕,刘永峰,窦科峰,冷希圣,郑树森,田利国,杨子民,刘荫华,张忠涛,李宁,郑民华,任建安,陈规划,张太平,姜可伟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 前 言 2003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组织编写了《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这一方案对我国疝外科的发展和规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