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与分析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
课程文献综述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结构和布局上的调整的长期计划,它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城乡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发、整理、整治,以期能够优化配置资源。然而,现在大部分城市农村地区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往往忽略不同阶级公众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也对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虽然不敢说成为最好的规划,但起码能降低一大部分社会矛盾,使一些错误降到最低程度。公共参与机制在西方伴随参与式民主的兴起成为众多国家在土地管理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和专家从国外引进相关理论,并开始在自己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由于政体制度不同、公众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等原因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机制。当今,随着人与土地矛盾的加剧,公众参与机制再一次成为土地管理决策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那么,公众参与机制在我国是怎样一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在基于国情的基础上完善和采用这种机制呢?
二、正文:
(一)土地利用过程中公众参与机制基本概念
相关文献中关于公众参与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刘志坚从古希腊的民主参与追溯到二十世纪的新公共行政学派的“公众参与”,他总结,这是“社会分层、公众需求多元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反应的是一种基层群众被赋权的过程。刘志坚与邓红蒂共同提到,加拿大安大略省土地利用规划规程中有关公共参与的解释是“同规划区有关的公民亲自参与规划过程,而不是只对决策作出反应”。这个定义包括了参与人员、范围、互动过程和结果,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最终让具有法律效率的规划文件成为社会各阶层在谋求自身利益是必须遵守的共同“契约”。
(二)关于公众参与的情况的分析
张继刚在《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中提到,公众参与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公众完全被动式阶段···第二,受约束的尝试阶段···第三,受引导的互动合作式阶段。”同时分析了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陈美球指出,我国公民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参与在整体上尚处于完善阶段;邓红蒂认为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已有了良好的开端,然而仍需要从遵循国情和土地利用发展的角度进行完善;刘志坚在具体研究之后也提出同其他学者类似的观点认为中国目前土地利用规划正处在不断发展完善时期,公众参与规划虽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仍停留在形式化的表象运作阶段,做到让公众说了算还有很长时间。
(三)公众参与机制的行为方式
在有关文献著作中,有对海外的研究也有对本国的案例分析。如:陈美球对公众参与的地位与作用、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行为方式与积极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在研究多国公民参与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9个阶段公众参与过程并提出7种参与的行为方式(被动式参与、通过给予信息参与,回答相关机构提出的问题、物质激励下的参与、功能式参与、互动式参与、自身主动参与),他指出,不同的公众参与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适用的环境不一样,但不论哪种参与方式,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重要。邓红蒂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了长江三角洲的织里镇的村庄用地布局,然后规划方案编制,让公众参与其中,最后确定了规划方案)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应体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集思广益、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的规划理念,并就此提出要要符合国情、侧重县、乡规划层次、强化实施管理工作的公众参与并给公众参与以法律保障、在规划中要明确参与活动中各方职责与权益。邓
红蒂的观点比较具体,是从微观方面来看的,但是显得比较松散。相比之下,刘志坚认为应该从思想观念、制度、技术是三个层面为公众参与提供基本的条件。欧名豪指出在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框架过程中,建立公众参与规划公示制度应具体体现在法律程序上,公众参与应是一种法定状态的权利和义务,在不同级别不同层次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形式内容应体现差异在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手段方面···陈锦富认为将城市规划主体分成三部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城市规划技术部门、社会公众,三者相互磋商讨论,既保证技术过关也保证社会公平,抽象为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决策模式,在此基础上要求确立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建立城市规划委员会、促进城市规划设计院企业化、改革城市规划编制程序。汪坚强提出公众参与走“民主化”之路:决策公开化、投资上的多元化、设计上的交互化和管理上的民主化,在此过程中转变思想观念、保障立法、建立相应的机构组织、保障操作方法的落实。
三、简要述评
综上文献所述,众多学者都认同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公民参与机制尚处在完善阶段,我也认同这种观点,不过,值得注意的事不同地区对这种机制的贯彻实施存在差异。在发达的城市,如北京等民主参与土地利用比其他城市、城镇更加完善,每个地区都有特点,所以在落实、制定规范文件和监督等一系列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同时,文献都对公民参与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不同方面的建议,像陈锦富的城市规划决策模式、陈美球的9个阶段和7个行为方式、邓红蒂根据案例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刘志坚从思想、技术、制度角度出发探讨未来发展之路。我认为,公众参与机制不仅要从含以上进行发展,更要延伸到从微观到宏观层面上具有操作性的社会发展变革,不仅要提高公众积极、从制度上保证实施,更要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找出公众参与机制存在的阻碍所在,进行改正。
参考文献:
1.陈美球、魏晓华、刘桃菊《海外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及其启示》地域研究与
开发 2008 12
2.邓红蒂,俞冠玉等《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实践与分析》中国土地科学,
2005 19
3.刘志坚《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公众参与》2001、11 中国土地
5.汪坚强《民主化的更新改造之路—对旧城更新改造中公众参与问题的思考》2002
Jul No.7城市规划
6.陈锦富《论公共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2000 07-03 城市规划
7.张继刚《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2000 07-02 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