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图赋第四段赏析【明代】王世贞骈体文

合集下载

超然楼赋第四段赏析【明代】孙绪骈体文

超然楼赋第四段赏析【明代】孙绪骈体文

作品赏析
•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以此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 最为天下贵也。” 明 王守仁 《答陆原静书》:“岂良知復超然於 体用之外乎?”
• 《韩诗外传》卷九:“夫凤凰之初起也,翾翾十步,藩篱之雀,喔 吚而笑之。及其升少阳,一詘一信,展羽云间,藩篱之雀超然自知 不及远矣。”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尊号》:“ 贞元 初,主上超 然觉悟,乃下詔去其徽号,直称皇帝,合於古矣。”
蓋偪側咫尺於窮簷,宜塵氛堆盈於庭戶。自吾之有斯樓也,洞 視層霄,俯閲萬象。沆瀣夜下,旭日朝上。
……………………………………………………… ………………………………………………………
据《历城县志》记载,元代学士李泂在泉城济南的大明湖水面亭后建超然楼。此后,明清两代许 多名家在此留下诗作。但原楼久已不存。江北第一楼——超然楼,位于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大 明湖畔。是一座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名楼,始建于元代。超然楼建筑面积5673平方米,坐落在宽大 的汉白玉基上,顶覆铜瓦,楼高51.7米,上下共分七层,气势非常宏伟,号称"江北第一楼"。超然 楼里“宝贝”众多。有高达8米的“江北第一木雕”,也有传承近百年的“万马奔腾”,也有极其 珍贵的古老拓片。
国学 骈体文
超然楼赋
第四段
明代 孙 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品赏析
• 汉 班彪 《王命论》:“超然远览,渊然深识。” 宋 王安石 《送李宣叔倅漳 州》诗:“超然万里去,识者为不乐。”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盘山》:“登 舍利塔,诸山皆隐没出其下,徘徊指点,大地空茫,真足驱使羣峰超然雄视 矣。”
• 《楚辞·卜居》:“寧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 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象》:“圣人之所以超然,虽欲从之,末由 也已。” 宋 陆游 《哭杜府君》诗:“超然众客中,可慕不待揖。” 清 姚鼐 《祭朱竹君学士文》:“海内万士,於中有君。其气超然,不可辈羣。”

石赋第四段赏析【南宋】释居简骈体文

石赋第四段赏析【南宋】释居简骈体文
• 《水经注》载:“孤石壁立,大三十围,顶上四开,状似千叶莲花.”成书稍晚一些 的《钱塘记》中亦载,莲花峰“峰顶有孤石,可四十围,顶上四开,状似千叶莲花.” 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西天竺僧人慧理游历至此,叹飞来峰如“天竺灵鹫 山之小岭”,即在此开山建寺。
• 《石赋》描述了“飞来讲徒,聚石以供”之事 。僧侣赏石至清代亦被文人所咏, 嵇宗孟有诗:“碧殿金铺十二重,讲筵坐绕万芙蓉。道人不解风幡论,独爱门前六六 峰。
THANK YOU!
南金室邇兮其何能,及石遠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無傭。直屹如林兮若拱 而揖,百夫睨兮無用其力。
……………………………………………………… ………………………………………………………
《天竺山志》载:“东晋咸和初,慧理来灵隐卓锡,登武林警日:“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 何年飞来此地耶?”由此,山名“天竺”,峰称“飞来”;后人把峰南所建各寺称“天竺寺”, 分上、中、下三竺,慧理遂成灵懈、天竺开山祖师。至今龙泓洞口有理公岩、理公塔,塔内葬有 慧理骨灰。古时,灵、竺山间猿猱居多,峰上有“呼猿洞”,相传系慧理蓄猿处。南朝刘宋时 (420-479年),灵隐寺住持智一禅师亦曾养猿山间,他能呼啸招猿,人称“猿父”。古代诗人 也有“施饭聚猿鸟”、“猿猱扰钟声”、“猿啼一声松子落”等诗句。“冷泉猿啸”成为古代钱 塘十景之一。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年),字敬叟,号北涧,潼 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 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 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 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 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 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有《北涧文集》十 卷、《北涧诗集》九卷、《外集》一卷、《续集》一卷及 《语录》一卷。《补续高僧传》卷二四、《净慈寺志》卷 八、《灵隐寺志》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七进图记第四段赏析【元代】吴师道七体赋骈体文

七进图记第四段赏析【元代】吴师道七体赋骈体文

THANK于盘置刀, 一帯叶橙一醯器,一捧以献。 ……………………………………………………… ………………………………………………………
《礼部集》记载:“竹隐老人名祖仁,字亨父。子奕,女玫,子京、方、奇、育、亮七人”。 “奕后名良佐,字致君,赠通奉大夫,畴(按为“畴”之误), (字)德郫,其子也:京后名良贵,字 义荣,一字子贱,由舍法中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第二人,官至左朝奉大夫、徽猷阁待制、中书舍 人兼侍讲,自号默成居士;方后名良瑗,字仲严,终太学生;奇后名良翰,字叔倚,绍兴十五年(1 145年)进士,官至太府寺丞,卒平江府;亮后名良知,字叔愚,早卒;育后名良能,字季成,登 绍兴五年(1135年)第,历官秘书省正字,江州卒;默成尝自称兄弟六人,又云‘吾母生子十有二 人’,长女适钱经国。
七体赋 骈体文 七进图记 第四段
元代 吴师道
作品赏析
• 《七进图记》中不仅评价道:“竹隐论及登科才人、先贤节士,几 乎延续了《七述》文规模仿叔而藻丽出新意,书以汉隶亦工,每 诸 篇所遵循的“七”辞格局。 然而这种创作的借鉴与传承并不意味着 有考也。”且又详载潘氏子弟官位名氏,而《四明七观》自身特色 的消无,事实上,恰恰是 出“尊贤尚德之心将竦然而生,顾不美欤” 的感 王应麟个人渊博的学识,以及其对于故乡深厚 之情感赋予了 是文更为浓郁的人文气质。文章再如与王应麟同为庆元鄞县人的元 代学 不仅以绚丽的辞采铺陈当地的物产景观,更以 袁桷,少时甚 至“从戴表元、王应麟、舒岳祥近半数的篇幅罗列家乡的先贤才士, 并最终以 诸遗老游”。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吴师道(1283—1344年),字正传。元婺州兰溪(今属浙 江金华兰溪)人。至治元年进士,授高邮县巫,再调宁国 路录事。迁池州建德县尹。召为国子助教,寻升博士。其 为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许衡之成法。后因丁内忧而归, 以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师道弱冠,因读宋 儒真德秀遗书,乃幡然有志于为己之学。尝以持敬致和之 说质于同郡许谦,谦答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此造履益深。 其学大抵务在发挥义理,而以辟异端为先务。所著有《易 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 乡录》及文集二十卷。

愁赋第四段赏析【明代】王世贞骈体文

愁赋第四段赏析【明代】王世贞骈体文
• 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笔下,又翻新意出新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白发三千丈”更为深远广阔,不仅有了 长度,还有了动态。不可见的愁绪成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
• “若问此愁深浅,天阔浮云远。”郑域将愁绪引向高远莫测的苍穹, 写出了愁的新意境。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 (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 家。
中肠隂窄,骈胁徐露。邻死尺寸,厌生万端。抚 膺搏颊,聊举其凡。
………………………………………………………
………………………………………………………
“愁,忧也,从心秋声。”(《说文解字》)从结构看,“愁”为上下结构,上“秋”下“心”, 真是“心”上有“秋”或“秋”上“心”头即为“愁”。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 人”。在《诗经》中秋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般的苍凉,在《离骚》中它是“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幅衰败的景象。宋玉被文学界尊为“悲秋之祖”,他在《九辩》中慨叹: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从而开启了中国文人的秋愁情结和文学中的秋 愁母题。汉武帝《秋风辞》、曹丕《燕歌行》、曹植《秋思》、何瑾《悲秋夜》、郁达夫《故都 的秋》等都与《九辩》一脉相承。
THANK YOU!
•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 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 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 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 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 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 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

洞庭春色赋第四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洞庭春色赋第四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 拖尾有元人张孔孙。明人黄蒙、李东阳、王辞登、王世懋、王世贞、张孝思题跋,以及乾隆皇 帝的题跋和题诗。乾隆时入清内府,在此之前,流传有绪,钤诸家鉴藏印记数十方。《平生壮 观》、《书画记》、《墨缘舡观》、《石渠宝笈续编》、《壮陶阁书而录》等书著录。并刊刻 于《秋碧堂帖》、《敬一堂帖》、《三希堂帖》、《壮陶阁帖》等丛帖中,有影印本传世。
作品赏析
•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 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明张孝思云:“此二 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 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 ,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 以墨猪迹之可也。”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 ,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 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糅以二米之禾,藉以 三脊之菅。忽云烝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
……………………………………………………… ………………………………………………………
橘中之乐:语出《玄怪录.巴邛人》,巴邛人在自己的桔园中,发现有两个桔子特大,剖开后看到 每个桔子里有两个白发红颜老人在其中游戏,以为桔中之乐,不减商山四皓,只可惜不能根深蒂 固,以致被愚人摘下。他们随即从袖中抽出一草根,化为飞龙,四人乘龙高飞远去。作者由此得 出结论,人生是虚幻的,世界之大,其实只是一个斑点,一片枣叶,可以纳入小小的芥子之中: “吾闻桔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余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 班;举枣叶之有余,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这是地地道道的佛家观点。 尚在太守任上,苏轼已陷入佛家的泥潭中去了。

风过箫赋第四段赏析【清代】王鸣盛骈体文

风过箫赋第四段赏析【清代】王鸣盛骈体文

THANK YOU!
骈体文
风过箫赋 第四段
清代 王鸣盛
作品赏析
• 空山寥寥,无人采樵。策杖独往,葛衣飘摇。 • 自有天籁,如风过箫。幽人结庐,左箪右瓢。 •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浙江富春江山水,自两汉
魏晋起便为文人雅士所推崇,名士严子陵隐居富春,以垂 钓为乐的渔父之境,更是为富春山水增添了独特的人文魅 力。到了元代,元四家之一黄公望于风格纯熟的暮年创作 《富春山居图》,将山水的清丽隽永和士人的风雅情怀糅 为一体,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其跌宕起伏的收藏流转 故事,更为富春山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22年7月4日—1798年1月18日),清史学家、 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 西江。江苏嘉定(属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 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 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 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
笙堪为佐,昔流咏于雅诗,曾托歇于楚些。何蘋末之鲜猋。拂 管端而轻过,琤琤细响,逗紫玉而频敲。苒苒凉飔,掠霜筠而 相和。
………………………………………………………
………………………………………………………
月光下,蜿蜒的河水如玉石一般散发着神秘的清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大地沉 寂无言,似有天籁,如风过箫。我们独自面对大自然的庄严圣洁,沉默而敬畏。我们的鸢飞戾天 之志,经纶世务之心,我们永不止息的求索之欲,都消散在这无边的江水月色之中,荣辱皆忘, 不知今夕何夕。有人用同样的主题造了一个处处有画家个人印记的“有我之境”。他用地平线将 天空大地平分开来,不像库因茨那样压得很低以求空间的空旷浩渺,他不要空间不要透视,所有 的物像都出现在一个平面上。云朵没有层次阴影,还任性的镶上一圈白边,看上去像矗立在远方 的巨兽,连河床的轮廓也得屈从画家喜欢的样子,我们理性的眼睛会以为河流深埋在地下,可它 偏偏倒影着天空和月亮。

竹林七贤图赋节选【明代】王世贞骈体文

竹林七贤图赋节选【明代】王世贞骈体文

THANK YOU!
骈体文
竹林七贤图赋 节选
明代 王世贞
第一段
• 友人尤子求作竹林七贤图遗余,既感其事而悲其深旨也, 因为赋之遂薄。荫淸洛之泝沿兮,带层 印以回络。云芊眠而欲归兮,风鏦铮而相搏。商金凄其徐 动兮,大火恧以前却。上扶疎而不覩白日兮,下泠泠度乎 涧湍。披凤尾之漓漇兮,抽龙鳞而怒蜿贞。干俨以造天兮, 秀色婉其可餐。泻淇园之猗猗兮,掩夹池之檀栾。实葳蕤 以芬丼兮,将以待夫栖鸾。
第三段
• 粤有磊块酒人,隗俄玉山,命俦挈侣,夷犹其间。蹙苏门之淸啸兮, 孤凤噭以龢音。奏广陵之哀散兮,苍龙赠吰而长吟。指九阳而晞发 兮,灵飔飘飖而荡襟。屏心目而靡所营兮,任鱼鸟之高深。彼山公 之胜度兮,腹冯冯贮乎沧海。向冥心于理窟兮,寄庄生之■〈禾龟〉 水。咸悠然而黜思兮,乃研覃工乎人伎伶。餔醩啜醨兮,曾不知二 豪之所在。何浚冲之把臂兮,遂忘年以齐尚。目烂烂其若电兮,神 翛翛而独王。散斗枢之元精兮,摘天杓以挹浆。盼黄公之酒垆兮, 曾不恡夫鹔鹴。
第四段—第六段
省略
作者简介
•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 (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 家。 •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 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 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 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 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 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 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

越问其七右越酿第四段赏析【南宋】孙因七体赋骈体文

越问其七右越酿第四段赏析【南宋】孙因七体赋骈体文
他幼时读书,“有银瓯一枚,贮山阴甜酒。” • 唐宋时期, 绍兴酒酿造技艺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并成为天下闻名的“酒乡”。 • 元明清时期,绍兴酿酒业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清初,沈永和、云集、王宝和等大型酿坊创立。康熙
《会稽县志》有“越酒行天下”之说。 • 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赞美:“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孙因,南宋慈溪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仕至朝请大 夫。他编著的地方志是《越问》1卷,凡序1编,赋15篇, 皆论会稽事。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云:此书“叙述 有法,条理缜密,因当与前志并骖,不容轩轾者也。”现 有嘉庆十三年(1808)刊本(附刊《宝庆会稽续志》中)。
THANK YOU!
• 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发动民众围堤筑成“鉴湖”,将会稽山的山泉集聚湖内,从而为绍兴地方 的酿酒业提供了优质、丰沛的 水源,也为提高绍兴酒质以及日后绍兴酒驰名中外奠定了基础。
• 魏晋时期,绍兴名士云集,酿酒、饮酒之风大盛。 • 南北朝时期,绍兴出产的黄酒已被列为贡品。梁元帝萧绎(508—554)在其所著《金楼子》一书中记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调鼎集》中把绍兴酒与其他地方酒相比认为:“像天下酒,有灰者甚多, 饮之令人发渴,而绍酒独无;天下酒甜者居多,饮之令人体中满闷,而绍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 故嗜之者为上品,非私评也”。并对绍兴酒的品质作了“味甘、色清、气香、力醇之上品唯陈绍兴酒为 第一”的概括。这说明绍兴酒的色香味格四个方面已在酒类中独领风骚。
七体赋 骈体文 越问其七右越酿 第四段
南宋 孙 因
作品赏析
• 绍兴酿酒的历史书面记载已有2500多年。《吕氏春秋·顺民》载:“越王苦会稽之耻……有甘肥,不足分, 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史称“箪醪劳师”。“醪”是一种带糟的浊酒,可见,早在2500 年前的战国时代,绍兴地区酿酒业已很盛行了。

公子对序文第四段赏析【明代】方孝孺七体赋骈体文

公子对序文第四段赏析【明代】方孝孺七体赋骈体文

作品赏析
• “对”,乃文体之一种,《文心雕龙》有《议对》一篇,说它是用来 “陈政”、“献说”的。最早的作者是西汉的晁错和董仲舒,他们 的作品是“辞裁而辨,事通而赡”,既“非迂缓之高谈”,又“非 刻薄之伪论”,堪称这种文体的楷模。迨魏晋以九品用人,这种文 体因以衰落;唐宋以对策取士,因而它又逐渐繁荣起来,柳宗元的 文集就编有“对”一卷,“对”中往往设为问答,互相辩难,使事 理愈辩而愈明,论点愈析而愈深,其中的《天对》、《愚溪对》和 《设渔者对智伯》等,寓意深远,析理透彻,一直流传众口,具有 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明清继续推行科举制度,这种文体也得到了进 一步的繁荣,方孝孺就是擅长这种文体的。《蚊对》、《鼻对》和 《公子对》,虽是他20多岁时的作品,但却理明辞达,言简意丰, 文采风流,才华横溢,读来令人爱不忍释。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 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 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 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 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燕王朱棣誓师“靖难”, 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宫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 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方孝孺 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明史》 中为施以凌迟。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猛虎赋第四段赏析【明代】王廷相骈体文

猛虎赋第四段赏析【明代】王廷相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猛虎赋
第四段
明代 王廷相
作品赏析
• 正德年间宦官刘瑾,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改姓刘,净 身入宫当了宦官。 弘治年间犯罪被赦免后侍奉朱厚照,以进献飞禽 走兽来博取明武宗的欢心,得以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 被时人称为“八虎”之首。后被同为“八虎”之一的张永带头揭发, 明武宗朱厚照下令以“反逆”罪凌迟处死。
胡恣行而远出,乃于人而肆凶?惨细物之莫报,智加尔 夫奚容?驱虞人以掩袭,火山泽而远攻。
……………………………………………………… ………………………………………………………
虞,形声字,读作yú。甲骨文尚未发现,西周中期青铜器恒簋铭文有虞字,篆文整齐化,隶变后, 楷书写作虞。本义人假扮老虎。老虎是山中王,人假扮老虎在山林狩猎,因此古代就把管理山泽 的官吏叫做虞。如,虞人(又称虞师、虞官,掌管山泽苑囿的官),虞旗(又叫“虞旌”。虞人在汇 集所获物时所用的旗帜),虞罗(虞人所张设的网罗)。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商不出则三宝绝, 虞不出则财匮少。(如果商人不做买卖,粮食、物品和财富就无法流通;如果虞人不开发利用资 源,那么财富就会减少。)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王廷相(1474-1544年),字子衡,号浚川,世称浚川先生,河南 仪封(今兰考)人,祖籍潞州。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明朝文坛“前七子”之一。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王廷相幼年聪慧奇敏,好为文赋诗,且留心经史。《明史》称他 “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 之书,皆有论驳” 。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 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前七子”)。嘉靖二十年(1541年) 因涉郭勋案,王廷相罢官归里,闭门著书,名《归田稿》。嘉靖二 十三年(1544年)病逝,年七十一,葬于仪封城东二里许(即今仪 封乡老君营村南),谥“肃敏”。,南京兵部尚书等职。他曾在严嵩当政 残杀异己、满朝文武噤不敢言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上疏抨击弊政, 以致被诬,斥为平民。王廷相品行端知正,生活俭素,为官廉洁, 办事公正,敢于同权奸斗争,是封建官僚中比较正直、有远见的知 识分子。但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官僚,与人民革命势不道两立,曾 多次镇压农民起义,并因有功而不断升迁。

焚香赋第四段赏析【南宋】陆游骈体文

焚香赋第四段赏析【南宋】陆游骈体文
• 陆游《焚香赋》,描写那“绵绵如皋端之息,霭霭如山穴之云……散天葩之奇芬,既卷舒而缥渺,复聚 散而轮困”的烟云。可知古人喜欢的不仅仅是香的气味,也极爱欣赏那漂浮无定、变幻缥渺的烟云美。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0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作品赏析
• 古人烧的香,都是天然香药和合而成,可祛病抗邪,培养人体正气。陆游《山中作》就说,在病中扫地 焚香,辅以清淡的蔬食,不久便不药而癒:朱墨纷纷讼满庭,半年初得试山行。烧香扫地病良已,饮水 饭蔬身顿轻。以宋代文人的用香习惯,山居生活用香宜古朴清雅,不宜奢华。带有山林气质的“山林四 和香”与“柏子香”,是山居生活必备香品。
•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 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 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 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 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 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 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 儿》。
•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 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 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 《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 寒帖》等。

一江赋第四段赏析【明代】祝允明骈体文

一江赋第四段赏析【明代】祝允明骈体文
• 祝允明的科举仕途颇为坎坷,十九岁中秀才,五次参加乡试,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中 举,后七次参加会试不第。甚至其子祝续也在前一科中进士,于是祝允明绝了科举念头,以举 人选官,在正德九年(1514年),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年),转任为应天 (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
• 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 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 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北京大学 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于旭、素,但在宋人影响下, 又自成一格”。其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所书“六体书诗赋 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皆为传世墨宝。
作品赏析
• 由祝氏《一江赋》观之,完全具备别号书之特征,是一件典型之作。然若确立“别号书”之概念,当不 宜仅有此孤例,因条件所限,仅作初步梳理,认为数件可以归纳其中(依作者时代、年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序):
• 在文征明看来,祝允明的文章诙奇险奥,好比汉代扬雄,唐代樊宗师,只有为文佶屈聱牙,用字冷僻生 涩的韩愈,纔能赏识。由此可见祝氏文章语言之艰深古奥程度。《一江赋》可以说是祝氏文章特点的最 好脚注。
• 文章从黄琳的郡望谈起,黄氏出生于闽藩甲族,能力超凡,文武双全,其长相是“骨相应图,眉目如 画”。因其建功立业,被皇帝用为股肱之臣。得登高位又能“成章具,列善政,敷施表,正影随”,绝 私奉公,朝野上下以其族胄、位业、才学、志度都是大而有本,若要统于一名,因物类人“则有如一江 而在天地间也”,以此阐明黄氏别号“一江”的来源。

竹泉春雨赋第四段赏析【清代】邵齐焘骈体文

竹泉春雨赋第四段赏析【清代】邵齐焘骈体文
,题为“竹泉春雨赋”,人皆不知为御画,宗伯作独称旨,特取一 等一名,擢阁学。其赋天语褒奖,即写入御笔画卷之后,装潢成轴。宗伯因赋诗纪恩云:“赋 比相如定不如,却登玉轴五云书。武皇纵叹凌云笔,只听傍人诵《子虚》。”宗伯之从兄周华, 性怪诡,为逆犯吕留良讼冤,锢刑部狱数年。乾隆元年恩赦出,至湖北为道士。子某迹至武当 山,迎之归,年逾六十,乖僻如故。自作诗文,署地舆字,隐以配吕之天盖楼,宗伯戒之不听。 会熊中丞至台,周华突出献书,有狂悖语,劾奏,置周华极典,宗伯坐是落职。
• 《诗经·卫风·淇澳》赞美卫武公的德行说道:“你看你看,那淇水的岸边,青翠的绿竹长得多么 的茂盛!文质彬彬的君子,对自己的修养,像治骨角、治玉石一样,不断地切磋琢磨,精益求 精。严密而刚毅,光明而盛大;有品德的君子,真教人难忘啊!”像治骨角般的切磋,说明他 求学的工夫;像治玉般的琢磨,说明他自修敦品的工夫;严密而刚毅,是他戒慎恐惧的态度; 光明而盛大,是他正直不阿的仪表。有品德的君子,真教人难忘,是说明他高尚的品德,达到 至善的境地,人民不可能忘了他。
• 《诗经·卫风·淇澳》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 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是那样严谨,胸怀 宽大,是那样的光明煊赫。这样一个 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以忘怀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 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 “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严谨宽大”,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 所戒惧;说他“光明煊赫”,是指他仪表堂堂;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以 忘怀啊”,是指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邵齐焘(1718~1769年),字荀慈,号叔山,江苏常熟人。生于清圣 祖康熙57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年52岁。幼异敏,读书晓大 义。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 修。居词馆10年,纂修书局者再。尝献《东巡颂》,时称为班、扬 之亚。性夷旷,年未40,即罢官归。自颜其堂曰“道山禄隐。”主 讲常州龙城书院,黄景仁、洪亮吉皆从受学。齐焘善为骈体文,意 欲矫陈维崧、吴绮、章藻功三家之失,故所作以气格排奡、色泽斑 驳为宗。著有《玉芝堂诗文集》9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归去来赋第四段赏析【南宋】王十朋骈体文

归去来赋第四段赏析【南宋】王十朋骈体文
•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 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 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 《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 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 “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 以明心志。
虽吾归之不若人兮,不能衣锦而乗肥。吾将以此 而易彼兮,学何蕃其庶几。
……………………………………………………… ………………………………………………………
船只逆行,绕过江湾,江岸上杨柳依依,风景入画,船夫告诉大家,这里便是陶渊明当年罢官后 回来隐居的五柳弯。王十朋遥望“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渊明故居,想自己归居故里的愿 望仍很渺茫,而如今扶病远就,不觉心内惨然。忧郁之中写了《过五柳弯》一诗: 出守江湖日念还,又扶衰病入巴山。 不能早作归田计,愧过渊明五柳弯。
• 乾道七年(1171年),王十朋逝世,年六十。绍熙三年(1192年), 追谥“忠文”。有《梅溪集》等。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归去来赋
第四段
南宋 王十朋
作品赏析
•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指归隐乡里。出自晋·陶渊明《归去来 辞》。
• 溪名旧矣,莫知所自,予植梅以实之,虽然来历连王十朋都不清楚, 却是他的一大成才基地,使他名列日后的乐清三贤、临安五贤、雁 山七贤。明《永乐乐清县志》记载县东北永康乡里,“笔架(峰)在 南,文(笔)峰在北,宋王十朋所居之地”。
• 王十朋也跟诸葛亮一样,未遇其主前隐居乡野耕读,区别在于,诸 葛亮自述不求闻达于诸侯,王十朋渴望学优则仕,因此,当年的梅 溪草堂难免被劳碌的王十朋荒废。但王十朋不是没有闲情逸致,从 7岁开蒙到46岁中进士,近四十年的寒窗生涯中,他做了很多旧时 足称风雅的事。 居家的王十朋以诗文自娱,消遣着漫长的白衣岁月。 出外求学赶考,访亲寻友,王十朋也把诗歌当日记来写。

春思赋第四段赏析【唐代】王勃骈体文

春思赋第四段赏析【唐代】王勃骈体文
• 作者思路纵横驰骋,但处处紧扣“春思”而作,将烂漫的春光和浓烈的思绪交织在一起。写普 天下民众思春的同时突出作者自己的心志,由面及点,由彼及己,点面相互交融而又重点突出, 绘制出一幅浩浩荡荡、春意盎然的春思图。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 唐朝文学家,儒客大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 唐四杰”。
THANK YOU!
• 王勃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尽 管如此,他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此赋可认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实反映,是 对理想和功业执著追求的见证。
• 全篇词采富丽,气象万千,行文波澜壮阔,而又开阖有 度。作者描写春景时间长、地域广。 时间上,从“霜前柳叶衔霜翠,雪里梅花犯雪妍”的霜雪迎春、梅花怒放到“银蚕吐丝犹未暖, 金燕衔泥试学飞”的早春图景, 从“章台接建章,垂柳复垂杨。草开驰马埒,花满斗鸡场” 的北国之春到“凤凰山上花无数,鹦鹉洲中草如积”的江南之春,处处春满人间,春光四溢。 把春天的渐 变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不同景象描写得精细而清晰,让人感觉到春天好像正迈 着轻盈的步伐缓缓走来,越走越近,万物也随之复苏、生长。地域上,从“蜀川风候 隔秦川, 今年节物异常年”的蜀地早春到“昭阳殿里报春归,未央台上看春晖”的帝乡春晓,从“龙沙 春草遍,瀚海春云生”的春回边塞到“叶犯露而争密,花牵风 而乱下”的关东之春,神州大 地春意正浓,春潮激荡。
• 王勃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秘书监颜 师古《汉书注》,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进士及第,授朝 散郎、沛王(李贤)府文学。写作《斗鸡檄》,坐罪免官。游览巴蜀山川景物, 创作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授虢州参军,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石韫玉赋第四段赏析【清代】王鸣盛骈体文

石韫玉赋第四段赏析【清代】王鸣盛骈体文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也需要聚精会神、光彩照人的 “眼睛”,古人将其叫做“诗眼”或“文眼”。它是全篇 的聚焦点,是全文最为光芒四射的地方。所以寻找到聚焦 点,也就确立了文章的灵魂。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王鸣盛(1722年7月4日—1798年1月18日),清史学家、 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 西江。江苏嘉定(属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 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 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 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
Hale Waihona Puke 骈体文石韫玉赋 第四段
清代 王鸣盛
作品赏析
• 陆机的《文赋》里说道:“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 媚。” 山,之所以倍增光辉,不是因为它本身绽放光彩,而是因 为其中蕴藏着美玉;水,之所以更加秀媚,不是因为它本 身清秀,而是因为里面含着珍珠。
• 人,之所以魅力无限,不是因为他外表有多么漂亮,而是 因为躯壳里有一个至善至美的灵魂。
惟宝玉之异质,托介石而弢奇。有美在中,藏晶光于闇澹。含 章叶,吉秘符,采之葳蕤,宛似椟中,敛其沃若,恍如涧底, 葆厥祎而原夫。
……………………………………………………… ………………………………………………………
晋代陆机的《文赋》: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 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 于集翠。“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意思是:平淡无奇的山川因有了璞玉和宝珠的存在, 便拥有了光彩和可爱,拥有了令人神往的魅力。
THANK YOU!

别赋第四段赏析【清代】朱筠骈体文

别赋第四段赏析【清代】朱筠骈体文

T段
清代 朱筠
作品赏析
• 古人送别,情感浓烈,郑重其事,具有仪式感。秦汉时期为驿传信 使提供馆舍和给养服务,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之后便成为游人驻足 和送别的场所。“长亭”不仅是信使驿站,更是情感驿站,成为饱 含浓郁情感内涵的送别符号。《西厢记》有一折戏“长亭送别”, 老妇人说道:“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接着 是一段著名的小令:“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 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古时的长亭送别诗很多,现代大文人 李叔同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起首就是“长亭外,古道边,芳 草碧连天……”。
雖吞聲於死別,難飲恨於生離。或乃黃烏赋秦,良臣從死(文六年,左传 云秦伯壬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国 人哀之,為之賦黃烏)。
……………………………………………………… ………………………………………………………
饯行送别,古代旅行习俗的一种。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工具不发达,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 船,或骑马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且露宿风餐,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 故自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王维请酒送行, 古谓“饯饮”,是古代最为常见的一种送别方式,至今仍流行。这种送别方式一般在远行者上路 前举行,最早源于先秦时已流行的一种叫“祖”的风俗“祖”,原本是出行时祭祀路神的行为, 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称:“祖者,行神,送行之祭,故曰‘祖’也。” 后来干脆将送行喝酒称为“祖”,东汉学者郑玄即称:“将行而饮酒,曰‘祖’。”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朱筠(1729-1781),字竹君,又字美叔,号笥河, 祖籍今萧山城厢镇城南办事处黄家河村,因其祖辈、 父辈在外做官,侨居北京大兴县,故入籍顺天府。 清代著名学者,人称“竹君先生”。

老妇赋第四段赏析【明代】王世贞骈体文

老妇赋第四段赏析【明代】王世贞骈体文
•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有山东道士蓝道行以善于扶乩闻名于燕京,徐阶将蓝道行介绍给 世宗,一日蓝道行在扶乩时称“今日有奸臣奏事”,刚好严嵩路过。世宗对严嵩父子日久生厌。 最终,严氏父子的权势被蓝道行的几句话推倒。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严世蕃被判斩首, 在行刑前大哭一番,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月 二十一日,严嵩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终年八十七岁。他死的时候,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 更没有前去吊唁的人。
国学 骈体文
老妇赋
第四段
明代 王世贞
作品赏析
• 严嵩成为内阁首辅后,继续小心侍奉世宗,世宗赐“忠勤敏达”银印。后来,严嵩年老,提拔 其子严世蕃协助掌权,严世蕃成为工部侍郎。严世蕃收买世宗左右宦官,把他的日常生活、起 居饮食、一举一动都汇报严世蕃。大臣干脆叫他们为“大丞相”与“小丞相”。有大臣讥称 “皇上不能没有严嵩,严嵩不能没有儿子。”
• 《老妇赋》描绘了一个形貌丑陋、举止龌龊的败媪形象。借规谏楚王好老的隐语故事,以夫妇 喻君臣,以家庭喻国家。实则暗指嘉靖朝世宗宠信奸臣1561年),吏部尚书吴鹏致仕,严嵩指使廷推他的亲戚欧阳必进。世宗厌恶此 人,见名单大怒,掷之于地。严嵩上密启,“谓必进实臣至亲,欲见其柄国,以慰老境”。世 宗碍于情面,答应了他。严嵩密启的内容传出,许多官僚大为吃惊,有人说他“与人主争强, 王介甫(王安石)不足道也”。几个月后,世宗命欧阳必进致仕,是对严嵩的严重警告。其子 严世蕃是他的得力助手,但自从严嵩的夫人去世,他就不能再参政。严嵩接到世宗的诏书,往 往不知所云。
• 严嵩父子权倾天下二十年,天下怨恨。严世蕃狂妄至极,甚至在家中宝库内大笑说“朝廷无我 富!”众多大臣加以弹劾,皆赖世宗包庇。在严嵩一伙的把持下,“政以贿成,官以赂授。” 每一开选,视官之高下而低昂其值,及遇升迁,则视缺之美恶而上下其价。如七品州判,售银 三百两,六品通判售银五百两;刑部主事项治元,用银一万三千就可转任吏部稽勋主事,贡士 潘鸿业用银二千二百两,就当上了临清知州。武官中则指挥售银三百两,都指挥七百两,夺职 总兵官李凤鸣出银两千两,起补蓟州总兵,老废总兵官郭琮出银三千两,使督漕运。

荷赋第四段赏析【明代】徐渭骈体文

荷赋第四段赏析【明代】徐渭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荷赋
第四段
明代 徐 渭
作品赏析
• 《群芳谱》曰:“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 窍玲珑,亭亭物华,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后有周敦颐 的《爱莲说》,把莲和各种类型的人物联系起来,“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莲花 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君子形象。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莲花象征纯净、纯洁:在中国,莲花被尊为君子,《群芳 谱》中说 “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 万窍玲珑,亭亭物华,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 后有周敦颐的《爱莲说》,影响深远。
• 《荷赋》言: “渭既赋牡丹与菊,仲敬复请曰: ‘天有四时,花 有四品,夏荷冬梅,子独无意乎? ……’余不得辞,因复命 笔。”
逼而就之,欲语不语,徐察其意,若有告诉。吾凌波之 逸卿,而拥盖之公路也。
……………………………………………………… ………………………………………………………
莲花,简称莲,别名有:荷花、芙蓉、芙蕖、菡萏、水芝、灵草……等等甚多。在我国的文化故 事中很早就已出现了莲花的形象。《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比泽之陂,有薄与荷”、“比 泽之陂,有薄菡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离骚》中也有这样的诗句:“芙蓉始发 杂芰荷,紫茎屏风文绿波”。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人们与莲花的渊源。
图片欣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者简介
• 徐渭(1521—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 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 月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钱塘七述其二雄观殊乐第四段赏析【北宋】晁补之七体赋骈体文

钱塘七述其二雄观殊乐第四段赏析【北宋】晁补之七体赋骈体文

作品赏析
• 《钱塘七述》由颖川孺子慕名求访,欲以眉山先生之乐为乐开篇, 引出杭之山川人物的对话主题,进而借先生之口,分陈山川形胜、 雄观殊乐、妙工绝巧、食饮之珍、盐积民富、钱江之潮诸事,对杭 州风土风物作了铺叙。至于评判标准,在于君子修身处事的原则。
• 《钱塘七述》序云:“予尝获侍于苏公,苏公为予道杭之山川人物 雄秀奇丽,夸靡饶阜,名不能殚者。且称枚乘、曹植《七发》、 《七启》之文,以谓‘引物连类,能究情状’。退而深思,仿其事 为《七述》,意者述公之言,而非作也。”。序言中,表明了晁补 之创作《七述》的动机和原由,即述写苏轼眼中的“杭之山川人物 雄秀奇丽,夸靡饶阜,名不能殚者”,晁补之则是“仿其事为《七 述》,意者述公之言,而非作也”,由此,《七述》中的“述”是 苏轼的所讲所述,彰显得也是苏轼的个人思想和情志。
• 据《宋书》记载,晁补之“从父官杭州,倅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 谒州通判苏轼”。 眉山先生即苏轼,颖川孺子即作者本人晁补之。文中,作 者虚构眉山先生和颖川孺子两个人物展开对话,从山川形胜、雄观殊乐、妙工 绝巧、美食、盐利、钱塘潮等六个方面对杭州的风物作了铺叙。描写了杭州的 风土人情,第七事归结为:“盖闻达人不忘身而先利,志士不贪时而后义。隐 之所尚,得全于天也。孺子不敏,乃今得闻出、处之际”,点明了作者创作 《七述》的主旨:述怀明志,表明了苏轼当时的思想情感及政治处境,体现了 苏轼自劝、劝人的精神境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七体赋 骈体文 钱塘七述其二雄观殊乐 第四段
北宋 晁补之
作品赏析
•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于杭州。当时的杭州,治在 钱塘,辖钱塘、钱江、盐官、余杭、富春、桐庐、于潜、新登、横 山、武康十县。。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 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 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烦干 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 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 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 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 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 东北面到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 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 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
THANK YOU!
•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 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 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 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作品赏析
•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 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 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 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 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但在当时年代不失为明哲 保身的无奈之举。
国学 骈体文
竹林七贤图赋 第四段
明代 王世贞
作品赏析
• 《竹林七贤图赋》是为友人著名画家尤子求的《竹林七贤图赋》所作的怀古赋。 •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
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云台山百家岩景区境内 。《晋 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 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 贤’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陈留阮籍、谯国嵇康、 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 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上扶疎而不覩白日兮,下泠泠度乎涧湍。披凤尾之漓漇 兮,抽龙鳞而怒蜿贞。
……………………………………………………… ………………………………………………………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 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和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交界一带) 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 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 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 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 竹林七贤之名的由来,学界存在争议。东晋孙盛《魏氏春秋》文云:“(嵇)康寓居河内之山 阳县(今河南省焦作),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 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一般认为“竹林七贤”之 名与“集于竹林之下”的竹林之游有关。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 (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 家。
•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 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 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 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