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
沂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沂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摘要】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各国人民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事件,灵敏、高效、经得起实战检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应急处置体系可以显著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此类事件给人民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本文通过对沂南县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现状简要总结,提出今后完善该体系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为突发性、群体性、危害严重性、处理综合性和系统性[2]。
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成为人群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威胁。
应急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事件所采取的预防响应,恢复与计划[3]。
其主要目标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出有效预警,控制疫情蔓延,减少此类事件造成的人民健康损害和社会经济损失,迅速恢复正常状态。
完善的应急处置体系在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减少其损害方面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重大传染病疫情、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如2003 年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2007 年太湖水污染、2008 年汶川大地震和2009 年甲型h1n1流感暴发等。
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的重视[4]。
完善的应急机制是妥善处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本保证。
本文通过对沂南县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完善该体系的合理建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1.1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财政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必须迅速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目前来看沂南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经费投入水平偏低,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的提高。
关于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规划及措施研究

关于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规划及措施研究摘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直接关系到社会大众的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近年来食品中毒、实拍安全等引发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屡有发生,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和经济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就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原则及措施作如下探讨研究。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370-02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影响与危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即人类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发不明原因传染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食品安全,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由于我国地广人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发展进程1、我国国家卫生部设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建设应急指挥中心。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普遍设立了应急指挥机制,如果地方出现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即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并及时向上级政府汇报。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平台。
按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级别建设规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平台要包括重大疾病监测报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医疗救治信息反馈和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实行国家卫生部统一规划、实施,在监管上则有重点强化各级单位管理职责。
3、建设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需要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便于对各省、市(地)、县(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管,一旦遇到重大疾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第一事件处置、对疫情信息收集整理汇报、对控制结果检验、评价,做好社会大众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完善国家公共卫生职能,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应急能力和水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机构应急救治体系

2.跨区域支援与合作
(1)建立跨区域医疗支援机制,实现医疗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整体应急救治能力。
(2)推动医疗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共享救治经验和技术成果。
六、科技支撑与信息化建设
1.科技支撑
(1)加强应急救治相关科研工作,推动新技术、新方法在救治中的应用。
4.人员培训与演练
(1)开展应急救治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
(2)定期组织应急救治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四、保障措施
1.落实医疗机构应急救治体系建设所需资金,确保救治设施设备完善。
2.加强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的储备与供应,确保救治需求。
3.建立救治专家库,为应急救治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4.强化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和防护意识。
(2)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2.激励机制
(1)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工作的激励机制,表彰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
(2)鼓励创新和改进,提高整体救治水平和效率。
十九、持续改进与创新发展
1.持续改进
(1)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对应急救治体系进行评估和优化。
(2)鼓励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救治能力。
5.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本方案旨在为我国医疗机构应急救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各级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不断提高应急救治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贡献力量。
五、资源整合与调度
1.医疗资源整合
(1)建立医疗资源数据库,实时掌握各级医疗机构的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状况。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一、工作目标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旨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威胁,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
(2)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
(3)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1)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依法开展。
(2)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协调、指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
(3)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高效有序。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
(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业务水平。
(3)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工作,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组织管理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指导、协调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
2、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成立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协调、指挥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
3、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等工作。
4、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物资保障、社会秩序维护等工作。
5、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6、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应建立健全应急值守制度,确保24小时值班,及时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XX行动,促进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做好公共卫生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等工作,根据**部署,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全面落实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认真总结疫情防控中形成的好经验,夯实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基础,着力弥补我市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薄弱环节,以问题为导向,大力加强XX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到202C年,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联防联控、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执法监督、支持保障体制机制,初步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反应快速的防控救治工作格局。
到202D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全面提升,社区防控、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人才和物质保障体系健全有力,建立体系健全、分工明确、反应快速、保障有力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达到国家各项规定和标准要求。
三、基本原则(一)统一指挥,联防联控。
健全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完善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强化部门职责、属地责任、社区管控、社会动员,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二)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早期预警,关口前移、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服务大局,加强资源和能力储备,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
(S)医防兼顾,合理布局。
根据XX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强化专业化疫情防控救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疫情防控救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网络。
(四)快速反应,有效处置。
建设机动性强、保障有力的疫情防控救治队伍,及时、准确掌握疫情防控救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相关信息,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响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疫情防控救治工作。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4.27•【字号】浙发改规划〔2021〕141号•【施行日期】2021.04.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突发事件应对正文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浙发改规划〔2021〕14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有关单位: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浙江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4月27日附件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为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现实基础“十三五”期间,浙江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提升应急防范能力、救援能力和保障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取得明显的成效。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成具备实时指挥和专家会商功能的卫生应急指挥网络体系,强化平战结合、监测预警、应急指挥、联防联控、精密智控、“三情”联判和医防融合等应急工作机制。
形成覆盖全省的公共卫生应急救援网络,建成五大区域卫生应急综合保障基地和八大省级卫生应急专业救治基地,国家应急救援队能力显著提升,实现省内跨区域公共卫生应急1小时快速响应圈。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在浙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管理办法》,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卫生厅《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卫生厅《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3.12.15•【字号】苏政办发[2003]123号•【施行日期】2003.12.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卫生厅《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03]12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省卫生厅编制的《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规划(省卫生厅2003年11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我省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疾病预防控制及医疗救治体系,并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应当看到,我省公共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仍然不相适应。
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亟待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相对滞后,医疗救治机构基础设施条件需要改善,特别是在今年上半年的非典防治工作中,暴露出我省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还不健全。
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配置各类卫生资源,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
歙县昌仁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方案

歙县昌仁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方案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加强和完善我院医院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能力,特制定歙县昌仁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方案。
一、成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领导小组组长:汪杏福副组长:徐文武成员:朱敬宇方微娟范世昌王旭东吴跃进方相全冯韶辉潘雪云职责:1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进行统一指挥,统一协调,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严重程度、性质等作出相应的对策,采取相应措施;2 对全院的卫生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统一调配。
3在最短的时间内向一级主管部门报告疫(灾)情,为上级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二、成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小组1、传染病组:徐文武冯韶辉胡吉亮王永胜吴跃进潘雪云2、食物中毒组:汪杏福冯韶辉汪保华方微娟余玲叶勇3、创伤组:朱敬宇范世昌方相全黄振鹏方霞职责:(1)负责对因突发公共事件致病者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2)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3)收治传染病病人、凝似传染病人依法向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采取医学观察措施;(4)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5)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指定的医疗机构。
三、紧急救治的要求1建立信息沟通网络,确保院内、院外的信息通畅。
2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求援呼叫时,立即奔赴现场开展施救工作,并同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
3要配备必要的救治器材,并配齐必备的抢救药品和器材,提高抢救水平。
4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贯通,建好绿色生命通道。
内、外、传染、急诊科要按规范要求建立重症监护病房,配备必备的监护人员和设备。
5建立完善各项急救规章制度,规范应急救治工作流程和抢救操作规范。
歙县昌仁医院2011年5月12日。
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201号——成都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

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201号——成都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4.08•【字号】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201号•【施行日期】2019.05.09•【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突发事件应对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令第201号《成都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已经2019年3月26日市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5月9日起施行。
市长2019年4月8日成都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依据)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术语含义)本办法所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
第四条(工作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依法开展、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第五条(工作职责)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含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下同)应当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工作。
市指挥部由指挥长、副指挥长和相关成员单位组成。
指挥长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市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区域公共卫生应急救治标准化建设内容

《中国质量监管》2021年第11期 | 工作研究88近年来, 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发, 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因此,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医疗中心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方案,规范建设标准,切实提升区域医疗中心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其主要建设内容标准如下:一、成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医疗中心建设标准化项目小组为切实加强对区域医院公共卫生应急医疗中心标准化项目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明确救治体系中各核心相关部门职责,并构建区域公共卫生应急医疗中心建设标准框架,标准框架图1所示。
图1 区域公共卫生应急医疗中心建设标准框架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区域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建设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三级(P3)水平的实验室,具备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
建设内容包括:1.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配置,满足现场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需要。
2.提升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升级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建设,统筹满足区域内快速检测需要。
3.加强和完善区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装备配置。
参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查缺补漏、填平补齐,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和建设规模提升专业人员占比,改革完善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明确功能定位。
加强疾控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学科联合优势,加强高校公共卫生专业教育,建设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三、全面提升下级医疗单位救治能力适度超前规划布局,改善下级医疗单位基础设施条件,筑牢应急事件救治第一道关口。
建设内容包括:1.指导下级医疗单位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装备,完善停车、医疗废弃物和污水处理等后勤保障设施,提升医疗单位诊疗环境。
2.提高医疗单位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重点指导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完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置,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定期安排诊疗专家坐诊,并举办邀请医护人员参加学习相关医疗救治讲座。
生命至上: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

生命至上: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生命至上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核心价值观。
在这样的事件中,及时、准确地采取行动,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阐述采取生命至上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公共卫生体系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
对此,我们需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医疗救治体系、专家咨询体系以及预防控制体系。
首先,我们要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医疗救治、善后处理等各个环节,要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信息畅通,让人口密集地区和场所的应急资源得到充分调配。
其次,我们要加强公众的公共卫生教育。
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要及时发布官方信息,向社会公众提供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指导公众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防止事件传播和蔓延。
二、强化医疗救治措施医疗救治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
对此,我们要在急救中心设立临时医院,及时救治患者,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进行心理疏导,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我们要加强专家咨询,邀请相关专家参与医疗救治工作,为医疗救治方案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提高医疗救治水平,赢得更多的时间和成功的机会。
三、全面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管理工作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必要环节。
对此,我们要全面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应急资源充实,确保应急响应及时有效,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我们要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急响应能够及时有效、科学有序开展。
要及时修订应急预案,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要,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此外,我们还要全面做好善后管理工作,对因突发事件受到影响的群众及时进行安抚,妥善处理事件引发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生命至上,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的价值观。
我们要牢记,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我们的生命至上。
卫生部、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

卫生部、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0.06.11•【文号】卫应急发[2010]57号•【施行日期】2010.06.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卫应急发[2010]5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发展改革委:卫生应急体系是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维护群众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就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加快提升卫生应急能力提出如下意见:一、提高认识,扎实推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有增无减,每年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2000起以上,其中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峻挑战;洪涝、台风、地震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
各类突发事件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做好卫生应急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关系民生,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和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扎实推进卫生应急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和新要求,积极探索,以规划制定和实施为抓手,突出重点,夯实基础,在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上下功夫,使我国卫生应急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是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识别、监测、预警和应对的重要举措。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效率,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原则与主要措施1. 建设以预防为基础的体系。
重点加强疾病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做好公共卫生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强公共场所消毒、健康教育等措施。
2. 建设协同互助的体系。
强化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应急响应协同机制,形成政府、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社区组织等的协同作战力量。
3. 建设资源调配的体系。
加强疫情防控物资的储备和调配能力,建立统一的物资储备管理机制,保障抗疫物资的供应和配置。
4. 建设信息共享的体系。
加强信息收集、整合和共享工作,建立信息通报和发布机制,提高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三、具体实施步骤1. 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组织架构。
成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部门,明确部门职责、权责关系和内部机构设置,建立专业化的应急队伍,提升应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 制定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和标准。
根据不同级别的公共卫生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标准,明确应急响应级别、责任单位和工作流程,做到应急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3. 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
组织定期的应急演练,包括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过程,加强应急演练对公众、职工及各类应急机构的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4. 建立应急资源储备和调配机制。
建立储备体系,包括医疗物资、药品、防护用品等,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到位,规避物资短缺的风险。
5. 加强信息共享与公众宣传。
建立公共卫生信息收集、整合和共享平台,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浅谈城市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浅谈城市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摘要: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民生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在跨市、跨省甚至跨国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世界正在逐步实现“地球村”的构想,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重大流行性疾病的产生频率、传播速度、感染规模也越来越大。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以及今年的新冠病毒等越来越多的重大流行性病毒肆虐,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越来越严重,而新冠病毒疫情至今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等各级部门多次强调需加强针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的医疗体系建设。
因此,有效防范和救治重大流行性疾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加快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之需求愈加迫切。
面对本次新冠病毒,我国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为世界各国作出良好表率,高密市人民医院在多次防治疫情过程中,对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的建设也有一些经验总结,汇总应急医疗救治预案体系建设,应急医疗救治基础建设,以及一些前瞻性工作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重大流行性疾病;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新冠病毒;应急医疗;医疗体系建设;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1.应急医疗救治预案体系建设本次新冠病毒疫情再一次让人们认识到作为疫情救治的主战场,医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针对疫情的不确定性、早期风险识别及早期风险预警、以及后续治疗等环节,迫切需要改进,更需要多部门、多系统的协同操作,以提高风险意识,完善应急机制,加强监测预警,加强规范化计划管理等方面来提高疫情分析判断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安全。
[2]建设完善的应急医疗救治预案体系,是面对重大流行性疾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
普通的医疗机构缺乏针对突发灾难的应急预案和救治方案,也缺少对人员进行专业的应急救援训练,因此组建专业的应急医疗队,并对应急医疗队的建设进行总结和研究,对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完善应急预案的过程就是完善体系的过程,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设备设施、建设布局、人员调配等方面的指导意义尤为突出。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林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林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玉林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3.20•【字号】玉政发〔2023〕4号•【施行日期】2023.03.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林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园区管委,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玉林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玉林市人民政府2023年3月20日玉林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为健全玉林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及医疗救治能力,加快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西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广西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等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结合玉林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绩。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持续完善。
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初步建立起“市—县(市、区)—乡”三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市级疾控中心—县(市、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
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认真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报告工作,建成以各级党委政府为核心,以市、县(市、区)疾控中心为枢纽,以市、县(市、区)、乡镇各级医疗机构为网底、覆盖全市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网络。
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体系,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玉林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玉林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试行)》等预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预案评估方法
综合评估法
对预案实施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包括预案的完整性、针对性、科学 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目标达成度评估法
针对预案实施结果进行目标达成度 评估,以评估预案的有效性和达成 预定目标的能力。
专家评审法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预案进行评审 ,从专业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进 一步完善和改进预案。
工作流程设计
接警
接到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 急预案,迅速组织人员赶往事发地 点。
现场勘查
到达事发地点后,应急救援队应迅 速对现场情况进行勘查,制定救治 方案。
救治和转运
按照救治方案对伤员进行救治和转 运,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救援进 展情况。
结束和总结
在救援工作结束后,对应急预案进 行总结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 修订和完善。
针对不同突发事件类型,制定相应的医疗卫生救援方案,包 括救援组织、通讯联络、现场作业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保障能力建设
1
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提高急救医疗机 构的数量和服务覆盖范围。
2
加强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应急 反应能力和专业素质。
3
加强医疗物资储备和调配,确保应急物资的及 时供应和调配。
制定意义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01
制定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可以明确各方职责、程序
和协调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减少灾害损失
02
通过提前规划和准备,可以更加迅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减少灾害损失。
增强社会信心
03
制定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可以提高公众对应急响应
体系的信心,增强社会凝聚力。
预案范围
。
建立后勤保障组
国家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

国家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国家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是我国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一个全面规划。
一、背景介绍新冠病毒自2020年初在中国武汉爆发以来,迅速蔓延至全球多个国家,成为一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
面对这一疫情,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同时,政府也意识到了公共卫生防控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
二、方案内容国家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设立疫情防控机构。
这是保障公共卫生防控的关键步骤。
政府将设立各级疫情防控指挥机构,负责疫情监测、信息传递、应急响应等工作。
2. 加强预防控制能力。
政府将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建设,同时提高防疫用品生产和库存能力。
此外,政府还将加强公共场所消毒、防控宣传等工作。
3. 提升医疗救治能力。
政府将加大对疫情重点地区的医疗物资供应,支持医疗机构加强对疫情的应对和防控,提高疫情救治的水平。
4. 建立中医药应用体系。
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将加强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科研和实践,建立中医药应用体系。
5. 提升国际合作能力。
新冠疫情是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因此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政府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建设。
三、总结国家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对于我国的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方案从各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有望为防控疫情和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带来积极影响。
希望政府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督和落实,积极推动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发展改革委卫生部二○○三年九月九日加强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提高救治能力和水平,是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性举措。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现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以下简称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
第一章 现状分析第一节 成 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公共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常见传染病得到了较好控制,总体上处于低发水平。
全国2 6种甲、乙两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6000/10万-7000/10万下降到2002年的180.4/10万,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有效控制了丝虫病、疟疾等,传染病的病死率和死亡率不断下降,传染病控制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区(科)、专科防治机构、院前急救机构和职业中毒与核辐射救治机构相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救治水平逐步提高。
到2 002年底,全国传染病床位数达到7.8万张(其中传染病专科医院病床为2.5万张,综合医院传染病病床为5.3万张);有153个地市以上城市建有急救中心(站)。
第二节 问 题现行医疗救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救治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装备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短缺,应急反应和救治能力不强;2.救治机构布局不合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大多数医疗救治资源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城市;3.医疗救治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管理事权划分不清,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区域内资源优势互补的合力,整体运行效率不高;4.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自独立运行,缺少信息沟通与工作协调,不能及时预测、预警和进行有效处置。
上述问题在这次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过程中暴露比较明显。
第三节 挑 战我国医疗救治体系面临新的挑战:一些已基本控制的传染病有重新抬头趋势,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常见传染病的威胁;全球新发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引起的群体性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以及因有毒化学品泄露造成的职业中毒事件屡有发生;核辐射源分布广,应用数量增多和强度不断增大,存在着核辐射和核恐怖的威胁;频发的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增加了疫情发生的风险。
因此,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仍十分艰巨。
抓紧制定和实施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十分重要而迫切。
第二章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第一节 指导思想规划的编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贯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宗旨,坚持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以加强医疗救治机构能力为目标,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运行机制相结合,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实现建设目标。
第二节 建设目标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升专业人才技术能力等措施,基本建成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应对重大传染病、新发突发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屏障。
第三节 建设原则一、依法办事,科学决策。
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汲取医疗救治工作的历史经验,特别是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经验教训,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决策的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
二、合理布局,整合资源。
通过结构调整,合理规划传染病病床总量,适度调减城市传染病病床数量,增加面向农村服务的县级救治机构传染病病床数量,实现传染病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
传染病医院(病区)或后备医院、紧急救援中心、职业中毒和核辐射救治基地等医疗救治机构的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增加医院数量和城市病床总量,坚决防止重复建设。
三、中央指导,地方负责。
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实行中央宏观指导、地方具体负责。
中央规划指导,制定政策、原则和标准,控制床位总量规模,审核项目建设方案,下达补助投资。
地方按照中央的指导意见,承担建设的责任,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及稠密分布、距离城市远近及交通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种类和特点、现有卫生资源等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建设布局、建设方式、建设项目和投资安排的实施方案,经中央有关部门审核后组织实施。
四、统筹兼顾,平战结合。
医疗救治体系的建设要统筹考虑平时和突发重大疫情时的双重需要。
规划建设的医疗救治机构,平时要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加服务供给,保持正常运营,发挥投资效益。
同时做好救治设施、专业技术队伍和物资的储备,定期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和技术培训。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必须保证应急需要。
五、坚持标准,规范建设。
医疗救治机构要按照现代医疗服务模式的要求,以人为本,科学设计,进行标准化建设和装备。
传染病医院(病区)或后备医院建设必须符合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工作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置设施,并根据机构功能和任务要求配置医疗设备。
六、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
规划方案不仅要应对非典型肺炎等传染性疾病,而且要应对中毒等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面向城市,而且要面向农村;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改革管理体制和完善运行机制,构建起一个具有全面应对能力的框架体系,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
第三章 医疗救治体系框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框架由医疗救治机构、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和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组成。
第一节 医疗救治机构医疗救治机构包括急救、传染病和职业中毒、核辐射救治及后备医院等机构。
1.急救机构。
包括紧急救援中心和医院急诊科,构成纵横衔接的急救网络。
●紧急救援中心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建立紧急救援中心,原则上独立设置,也可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
紧急救援中心接受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指挥、调度本行政区域内医院的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紧急救援中心,在紧急状态下,经授权具有指挥、协调全省(直辖市)医疗急救资源的职能。
必要时,紧急救援中心(120)可以与公安(110)、消防(119)等应急系统联合行动,实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
县级紧急救援机构一般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医疗机构建立,负责服务区域内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医院内医疗救治,向上级医院转诊重症病人,必要时接受所在市紧急救援中心指挥。
边远中心乡(镇)卫生院负责服务区域内伤病员的转运。
●医院急诊科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根据需要选择若干综合医院急诊科纳入急救网络,负责接收急诊病人和紧急救援中心转运的伤病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并向相应专科病房或其他医院转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接受所在市紧急救援中心指挥、调度,承担伤病员的现场急救和转运。
2.传染病救治机构。
包括传染病医院、医疗机构传染病病区和传染病门诊(含隔离留观室)或后备医院。
在几个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建设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中心;其他直辖市、省会城市、人口较多的地级市原则上建立传染病医院或后备医院;人口较少的地级市和县(市)原则上指定具备传染病防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建立传染病病区。
市(地)级传染病医院(病区)承担防治任务,负责传染病疑似病人、确诊病人的集中收治和危重传染病病人的重症监护。
直辖市和部分省会城市、中心城市传染病医院还要具有传染病救治领域的科研、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区域内技术指导职能;县级传染病病区,要具备收治一定数量常见传染病人的条件,并具备对烈性传染病隔离观察的能力,对重症患者及时转诊。
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传染病门诊和隔离留观室,对传染病可疑病人实施隔离观察和转诊。
3.职业中毒、核辐射救治基地。
建立完善职业中毒医疗救治和核辐射应急救治基地,承担职业中毒、化学中毒、核辐射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中定点收治任务。
第二节 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包括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
通过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网络,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第三节 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省、市(地)两级政府应从当地医疗机构抽调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人员,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
其组成人员平时在原医疗机构从事日常诊疗工作,定期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演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接受政府卫生部门统一调度,深入现场,承担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卫生部统一制定医疗救治专业技术培训计划和教材,并按区域指定具备条件的紧急救援中心和传染病医院作为医疗救治培训中心,负责医疗救治专业技术队伍的培训工作,力争2-3年完成全员培训,并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第四章 2003至2004年的建设任务综合考虑需要与可能,2003-2004年的建设任务主要是:一、紧急救援中心。
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根据服务人口和医疗救治需求,分别建立或改扩建1个规模不同的紧急救援中心,建筑面积800-5000平方米,拥有救护转运车4-50辆(其中负压车1-5辆)。
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紧急救援中心宜装备卫星定位系统。
二、传染病医院(病区)。
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选择1所现有医疗机构进行改扩建,建立不同规模的传染病医院或后备医院;地级市根据服务人口,改扩建1所病床规模不等的传染病医院(病区)或后备医院;在现有县级医院内通过改扩建设置不同规模的传染病科和相对隔离的传染病病区。
传染病医院(后备医院)病床规模6 0-600张不等,建筑面积3000-48000平方米,按病床数的4%-6 %设置重症监护病床;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的传染病医院设置4-20间负压病房;县级传染病病区设置病床8-40张,建筑面积320-1800平方米。
在上述传染病医院(病区)按照不同规模配置必要医疗设备,并配套建设污水处置设施。
三、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及职业中毒、核辐射应急救治基地。
在充分利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增配必要的设备,开发软件,实现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行政部门信息网络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