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观
除 更 “ 拉 克 战 争 前 后 石 油 价 格 的 波 动 ” 等 . 样 . 方 面 可 践 工作 中。 改 变学 生的课 桌 的摆 放 形式 外 . 重要 的是 伊 等 这 一 以帮 助学 生增进 对知 识 的理 解 。 了解 知识 的 价值 , 另一 方 注意 学 习环 境 的布 置与课 堂学 习氛 围的渲 染 比如 学 习
己、 正视 同学。如 在 学 习“ 航路 开辟 的意 义 ” 。 新 时 一位 同
情 感共 鸣 . 对教 师的 言行认 可 与接 纳 。如课 堂提 问时 , 应 学只发 表 了新航 路 开辟 对世 界 发展 的积极 意 义 .而 另一
鼓励 学 生大胆 直 言 . 真倾 听 学生 的意 见 , 护 学生 的奇 位 同学在补 充 时 。 认 呵 先是 对 第一 位 同学 的意 见做 了肯 定 。 然
向教 师 的 思 路 .如 果 学 生 答 不 出 或 讨 论 的 结 果 与 教 师 预 建 多元 互 动 的 立 体 评 价 体 制 。首 先 . 师 要 积 极 引 导 学 生 教 设 的 不 一 致 .教 师 则 会 赶 紧 或 想 方 设 法 引 导 学 生 说 出意 学会 自评 , 用 自评 建立 自信 。如 学生在 分析评 价 完某一 运 料 中 的 答 案 这 种 师 生 关 系不 是 真 正 的 民 主 关 系 . 际 是 历 史事件后 , 以让 学 生 自评 分 析 的质 量和 效果 。其 次 , 实 可
、
教 学 内 容 要 生 活 化
教 学 内容 生 活 化 是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理 念 之 一 在 历 史 生 选 择 自己 的 学 习 方 法 .更 重 要 的 是 要 和 学 生 一 起 制 订 课 堂 中。 社会 生活 中的鲜 活的题 材 引入课 堂教 学 中 , 把 将 明确的 “ 效合 作 规 范和要 求” 有 。教 师要 鼓励 学生运 用他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教学
观” 三位一体 的课 程功能 。比如 , 民版必 人
5构建 了全 新 的课 程体 系和科学评 价 历史课堂教学 的有 效性 , .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 。如在新课 改人民版必修三思想史 “ 人性
3 . 注重学科的联系和渗透
新课标打破 了单 纯强调历史学科 自身 与学 生 “ ” 学 的统 一 , 种统一 的实质是 交 这
逻 注重 同相关 学科 往 。既然是交 往 , 就应 该是平等的 , 学生也 养; 课程结构也存 在着 许多不合理 的地 方 , 的系统性 、 辑性 的局 限 ,
关 键词 新课 标 历史 课 堂 教 学
在实施新课标之前 , 教育课程存在着一 各 国、 各地区 、 民族 的文化传统。 各
新课标下的教学过程应该是“ 师生交往 , 共 同发展 ” 的互 动过程 , 教学是教 师的“ ” 教
定 的弊端 。它过分强调知识 、 技能 的传授 , 忽视学生的个性 、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
修 二“ 专题 四 中国近 现代社 会生 活 的变 机 制 迁” 一章 中 , 就要求 学生 能搜集身边 的一些
新 课标把“ 内容标准 ” 分为必修三 个模 的复苏 ” 的备课过程 中 , 我就紧 紧抓 住课 标
旧照片 , 旧物件 , 旧报 纸 , 过访 问身边 的 块 : 治 史 、 济史 、 想史 ; 修若 干 模 要求 , 通 政 经 思 选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人文精神的复 有针对性的设 置情境 。我首先让 老人 、 地 研究 等 方法 , 实 感受 近代 以来 中 块 , 供教师 、 生选 择 , 学 每个 模块 又分若 干 兴和 内涵 , 国社会 习俗和生活的变迁 , 从而体会科技发 专题 , 有效 整合 了知识 , 使学生在学 习过程 学生通过课本标 题一 “ 人性 的复苏 ” 的解 更多关注学 生生 读 , 住本课 的 中心 , 设情 境 : 抓 创 你对这 五 展 , 会进步 给人们 生活带 来的变 化 。这 中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 社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取代了呆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广大历史教师根据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在45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
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我从听课学习中发现,好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
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辩证关系:1、要坚持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决不放弃探究式教学的新途径。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以下三个优点:其一是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对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依赖性大于自主性,受动性大于能动性,继承性大于创造性。
其二是效率高,它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等以书本为载体的知识。
其三是传统的讲授式使用最广泛最成熟,有很强的包容性,有讲、有问、有答、有读、有议、有写、有启发引导。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缺点是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探究式教学的优点:一是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它主要用来打开重要知识网络中的一些“结”和“扣”,突破重难点,且经探究而获得的知识让学生体验更深刻、更透彻、更完整。
探究式教学的缺点是教学速度慢,而且效果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不利于组织纪律性的培养。
经过比较并结合当今教学改革的现状可以看出,有意义的讲授式教学仍然是重要的、可行的,仍然是当今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体会
电 七
七 七
电 电 电 七 七 七 七 . 七 4-
新 课 程 理 念 下 历 史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的 一 点 体 会
刘 俊 丽
新课程改革 和新教材对课 堂教学方 法 用 , 那样效果更好 。例如 : 在人教 版七年级 以先 将 中国古 代史 的发 展阶段 、 每个 阶段 8课 三 中教授 两次 的历史特征讲给学生 , 极 为重视 , 明确提 出教师要 转变角 色 , 教师 历史 第一 册 1 《 国鼎立 》 让学生头脑 中有个大 已不再单纯是知识 的传播者 了,教师更多 重大 战役 : 渡之 战 、 壁之战 的经 过时 , 致 的框 架 , 后再 具体 讲述 每一个 阶段 的 官 赤 然
课堂教学过 程中 , 设活动情 境 , 创 常用 立性 得到全面保护。最后 , 教师可 以大胆对 的课 堂活动形 式 , 如下几 种 : 有 分组讨 论 、 教 材进行整合 , 以便 更好地完成 教学 目标 。
小组搜集资料 、课 堂表扬及其 他课 堂活动 例 如初 中中国古 代史 的教学 , 学生 年龄小 ,
形式 。有时还可 以把 几种形式 结合起 来使 有 一些 抽象 的历 史概念 理解 不 了 , 师可 教
— —
1 7— 4 —
作者单位 : 源县新 源镇 中学 新
祖 国的感情 。 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 “ 传授型” 导向型” 向“ 转变 , 改变“ 一言堂” 式
堂 教学 中发挥的 巨大作用 ,极大 提高 了历 的授课方式 , 培养 学生 的学 习兴 趣 , 让他们 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 二、 创设活动情景 。 学生充分 参与 积极主动地 学习知识 。鼓 励学生 大胆发表 自己的见解 , 让他们 的好奇心 、 独创 性和独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摘要:要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才能上好历史课;要在历史课中加强素质教育,才能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些都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突出问题,需要教师去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更新方法如今,新课改的速度加快,我们不得不面对教学改革的问题。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作为历史老师,也应该与时俱进,把握机会,创新教学方法,以便全面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合理充分地利用教材,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家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放宽了各地区的教材制定规则,不少地区开始自行拟定教材,人教版教材就是其中之一。
人教版教材的针对性强,内容新颖丰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好的作用。
比如《必修2》,教材的主题有八个,主要是中国古代经济、现代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历程,研究现代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世界经济格局,以这样一种时代关系为主要编排走向。
新课改要求教材中的每一单元之间都应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连贯性地掌握知识。
人教版教材在课后习题、课后活动设计方面也颇费苦心,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活动,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扩展视野,为我们制订教学方案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作用,提高教材的利用率,有利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新课标要求我们通过历史必修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健康、高尚、正确的品德价值观,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全面完成素质教育。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丰富的人文情感,最突出的还是爱国热情,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分析教材,提升总结教材的精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讲到司马迁、曹雪芹、林则徐等人物时,除了介绍他们的生平,还要从他们的内涵思想上去感染学生。
司马迁在最后的岁月里不屈不挠,写成了《史记》;而曹雪芹则在食不果腹的日子里写出了《红楼梦》;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
当前,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展现了现阶段素质教育背景下历史教学研究的层次性。
然而,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以学生为本,将历史现象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深入挖掘教材,探究历史现象之下的真相与规律在新课改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气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但是不能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做一个历史知识的传授者,也应该是能力培养、品德教育的桥梁,并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应该正确地查找、筛选资料,适合教学内容的就用,不适合教学的坚决不用;还应该适时适度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一堂历史课也如同一首交响乐,抑扬顿挫、有舒缓、有高潮,这样课才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应有的效果。
于是我在备课时首先进行知识的梳理,理清重点和难点,把它们设计成高潮部分,让学生能在情感上有所触动,理解上有所突破。
教材所写的都是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而这些事件和现象的背后蕴涵着的规律、经验教训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的。
以前我在挖掘教材时只局限于“有什么”、“是什么”,即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内容、表现、发展过程以及其阶段性特征等。
后来我意识到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挖掘“为什么”,即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的背景或原因、目的、条件等,有时还需要具体分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等多种角度。
实际上这仍不够,教师还要挖掘“这说明什么”、“从中认识到什么”,让学生去客观评价某一史实,得出自己的历史结论、观点或启示。
二、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
在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注重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正在悄然地改变课堂教育教学理念,这种理念不但要求历史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向“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转变,而且要坚持终身学习,抛弃过旧陈腐的一些教育理念,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特别要求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教学行为必须适应学生的相关学习行为,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并根据不断变化的新趋势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以期达到师生“教学相长”、“教学双赢”的教育教学目的。
新课改理念的提出及不断实践,要求我们身出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要完成四大转变:第一,完成由单纯进行基础知识传授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转变;第二,完成由僵化的、呆板的、封闭式的思维模式向开放的、社会化的、现代化的思维模式的转变;第三,完成由研究普通的、一般的、共性的历史教育教学教法向研究特殊的、常态的、个性化的历史独立自主的学法转变;第四,完成以考察简单基础知识记忆为主向考察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能力拓展为主的评价体系得转变。
在这四种转变得落实实施过程中,肯定受着陈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
为应对这样的挑战,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和怎样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提高呢?笔者简要谈谈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一、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师德教师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有怎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怎样的教育行为。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这样概括教育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准确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遵循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这种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树立“教书育人”、“身正为范”的崇高的师德不仅历史教师要有爱国主义的情怀,有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奉献一切的信念,而且也包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虽 然不 多, 但足够他支付房 费、 水电开支 、 食物 和外出度假的汽 油费, 还能去观看拜仁 队的比赛, 生病的费用另算。于是很多德
以 德 国 为 例 。对 于 一 个 正 常 的 德 国 公 民来 说 , 失 业 后 的 他
思考讨论 , 从而使学 生认识历史事物 , 问题设 计上 以拓 展型 在
的 问题 为 主 。这 种 课 堂 教 学模 式 的初 衷 是 想 把 课堂 完 全 放 手 给
学生, 目的是 让 学 生 成 为 课 堂 的 真 正 主 人 。但 是 学 生 在 初 中阶
模式: 堂上基本不讲教材 , 课 以创 设 问 题 情 景 为 重 心 , 导学 生 引
问题三 : 动手制作。
图 示 经 营 者 革 命 前 后 资 本 主 义 国家 的 阶 级 结 构 , 分析 经 并 营 者革 命 的作 用 。 问题 四 : 析材 料 , 说你 的看 法 。 分 说
@ 吉林教 育
K C IGGAI E E HE、 l K
崭 程 下的 曼 得 堂教 雾践 罂 考
广 东省 东莞 市 大朗改革 实验 在 山东 、 广东 、 宁夏 、 南 海 四省轰轰烈烈展开。历史课程 标准指 出: 历史课程改革 的核心
是 课 堂 教 学 模 式 的 改 变 。 课堂 教 学 是 教 育 的主 阵地 , 是 教 学 也 改 革 的 瓶颈 所 在 。
一
二 、 学 实 录 教
经过近一年教学 的实践 , 我形成 自己的特 色课堂 。这是我
在 学 校 开 放 周 中 的 一节 公 开课 。课 题 是 历 史 必 修 I ( 麓 版) I岳 第
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断地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在实际的初中教学中我做了下面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加强历史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
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
做好历史学科的课前预习,好处很多: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
②预习中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带着疑难问题去听课,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
③经过预习,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消化,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当堂巩固,加强记忆。
④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教与学更好地统一起来。
但是,在实践中历史科的课前预习工作却遇到种种阻力,初中的学生受升学率的影响,视历史为“陪读”学科,重视不够。
在历史学科中考要求日益提高,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的今天,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作用,把课前预习与提高课堂效率有机结合起来,成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与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发掘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激趣指导。
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那么,如何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感觉不到老师的重视,产生消极思想,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
这些现象是学校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
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课教学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此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历史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长期以来,历史课一直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师按课本“一讲到底”、“满堂灌”,无视学生的兴趣、情感,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使学生始终被动学习,而失去应有的活力。
所以常听到学生说:“历史课好枯燥啊,就是讲讲故事。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所谓活力,即师生学习探究的活力。
新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共同探索世界的窗口。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通过“大家谈”,产生了许多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通过“活动区”,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表演天赋。
二、历史新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历史新课程标准倡导人文性,在人文关怀中体验历史,关注每一个学生。
人文的历史课堂,首先要尊重学生。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正在成长中﹑发展中的人看待,而不是一个成人,更不是一个载体、一个容器、一种工具。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历史教师要特别学会倾听,耐心地听学生讲话,把教学过程真正地当作平等对话的过程。
只有彼此尊重,社会生活才能和谐,大家才能心情舒畅,从而更好地学习。
其次,课堂上要对学生充满赏识。
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温馨,一种沟通和理解,一种信赖和祝福,可以使人具有成功感。
欣赏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欣赏学生,将使教学富有了人性的色彩。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让学生在赏识中快乐地成长。
再次,课堂上要对学生充满呵护,给学生积极进取的信心。
学习困难学生大部分对学习缺乏信心。
他们由于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因而自卑,渐渐地,他们与同学疏远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教 的 考 学 思
◎江苏怀仁 中学 王 军
中国教育的 出路在 于改革 , 改革 的 目标在 结论 的过程并重 。新教 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 留 :
依赖 , 实事求是 , 勇于创新 。把对教材的深入研
究 与教学 实践 相联 系 ,在教 学活动 中学 会探 究、 验证 、 思考 , 成为实践 的研究者 、 索者 。 探 第 四, 改革 师生互 动方 式 , 即改 变 以往学 生被动接受学 习 、 死记硬背 机械训 练的现象 。 我们要 改革 历史 课 堂教学 ,营造一 个实 事求 是 、 尚真理 、 崇 追求真 理的氛围 , 对学生提 出的 不同意见 、 看法 、 观点不 随便斥责或施 加压力 ,
模式 。
习、 自己探索 、 自己创新 。教师是在一步一步地 把学生 由幕后 推到 了台前 , 充分展 示 出学 生作 为一个学习主体形象 的优势 。这正好符合素质 教育观—— “ 目中有 人 ”,而排除 了应试教 育
观的 “ 目中无人”论。
第二 , 教师在创造 性使用教材 中应充分 认
20年5 5 09 月2 日
《 新课程 》
革 在我省全面启 动 , 与之相 适应 的是 新编 的历 史 教材 也打破 以往人 教版一统 天下的局面 , 实 行“ 一纲 多本 ”, 在这 种形势下 , 教师 在教学 中 更应 时刻树立通过 自己的实践来 验证 、 完善教 材 的意识 , 克服 权威 定势 中对 教材 、 参 的 要 教
于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旧课程 下 了较大 的思 维空间。例如 , 版必修 1“ 人教 鸦
・
功能过于注重知识 传授 , 纯追求学 生认知 的 : 单 片战 争”这一 节 , 正文里新教 材有 意识地 淡化 却通 过课后本 课 发展 ,而新课程强调 的是培养学生基 本技 能 ,: 鸦片 战争 对中 国产生 的影响 ,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探索篇•教学研究新课标改革,对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老师教学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1]。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关键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丰富教学模式,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初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提高。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一)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重视在中考的考试中,历史所占的比重并不大,而且还是开卷考试,所以学生和家长对于初中历史这门课并不重视,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一些历史老师在讲课时,为了应付考试,直接给学生画重点内容,缺少对历史内容的讲解,造成学生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对于历史课程的投入较少,一些学校的历史老师还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师资水平薄弱,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水平。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教学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沟通,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老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往往一成不变,只是讲课本上的内容,不对课外内容进行拓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新课标改革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初中生喜欢学习历史,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历史的过程。
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老师先给学生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然后给学生播放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历史老师就像一个说书先生,要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娓娓道来事件的背景、高潮以及结果,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记住了历史知识,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比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老师讲课就不能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当时抗日战争的艰难,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个英雄用鲜血换来的,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的课堂教学创新
同 层 次 去 设 置 问 题 , 导 学 生 去 发 现 、 找 与 之 相 关 且 联 系 密 切 的 知 识 点 , 教 引 寻 在
师的点拨下 , 使学 生深化对知识 的理解 , 激活学生思维 , 培养学生 的发散思维能
豳
I a天 国运动 的局 限I 空想性 与落后 生、 性。 通过评价太平天国运 动的得失 和功过 , 认识太平天国运 动与近代 民主革命 的
关系 , 认识 到农 民必须在先进阶级 的组织 领导下 、 在科学理论 指导下 , 才能正确 发挥 自身力量 , 推动 民主革命 取得胜利 。
力。 例如 , 在学 习“ 民主法制建设 的曲折发展 ” , 文化大革命” 时 由“ 期间民主法制 遭受严重践踏 , 给社会主义事业和人 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损失为例子 , 引申到法制 建设 的必要性 和迫切性 , 由此发散到强化立法工作 和普法 工作 、 全 民主法制 、 健 实施依 法治国方略等 问题 , 让学生系统地全 面理解 我国在民主法制 建设方面 的
学生实际 出发 , 以学生 为本 , 让学 生多说 、 问 、 多 多参与 、 多交流 、 多合作 , 就一
能找到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 模式, 新课程改革“ 为 添砖加瓦” ! 髓
-
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 苏联的解体是否说明社会主义失 败?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 中 国家又是社会 主义国家 , 如何 面对这一局势 ? 应 通过教师适度点拨 , 生充分 明 学 白东欧剧变 、 苏联解体不是社会 主义的失败 , 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优越 。 其教训 告诉我们 , 国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 国情的道路 , 我 以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其他高中历史教师提供参考。
一、引言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目标改革1. 知识目标: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方法改革1. 案例教学法: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改革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成绩评价:以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发展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
3. 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实践案例以某高中历史课堂为例,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法:教师选取了“百团大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
如何改革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单一传统模式,教师在有限的45分钟内,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效率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过程囿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框框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一、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师在课堂上变相地主讲,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
教师课堂设计是研究性教学或实践性教学,或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但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仍然习惯于主宰课堂,从头讲到底,即使让学生活动了,教师还是事无巨细,活动、理论都讲到位,学生其实是按教师说的一步一步去做,一步一下去理解答案,而不是自主地去探索理解,发现答案。
这样的课本质还是传统的讲授课。
2.以练代训。
有些教师以为学生活动为主,在课堂上,就是练习为主,讨论为主,怎么组织,只有以练习为主,把所有问题设计成练习、问题,让学生按图索骥。
有这种现象的教师,他其实没有理解新课标的教学精神与教学目标。
3.师生活动分离。
教师以为自己备好课,设计好活动、编好练习或问题,交给学生就可以了,课堂上只是看学生完成,然后检查纠正;学生也认为,自己只要按教师布置的去做,完成作业、不会的就讨论一下,就是课堂教学。
这种做法,其实是片面地理解了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的含义。
4.学生合作学习变成了学生个体独立活动。
新课标强调活动中学生合作性,互动性。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
之 技 .I 藕 嘀
一
l 4l一
体 目标 的具 体 体现 ,都 不应 该 忽 视 某 一 个方 面 。而 且 , 已经 取得 的成 绩 、存 在 的 问题 以及 具 体 的改进 方法 。
正是 由于 历 史本 身 所 包 含 的丰 富 内涵 ,才 使 得 历 史 教育
具有 感染 力和 生命 力 。
3 )单 元测 验 评分 。每 一 单元 学 习结 束 以后 ,采用 阅 卷 方 式 对 基础 知 识 进 行 测验 ,并 将 每个 学 生 的 成绩 等 级
/ 学园地 / 教
初 中历 史 新 课 程 改 革 中课 堂教 学 的一 些 粗 浅 认识
刘 占 富
课 堂 教 学是 中 学历 史 教 学 的主 渠道 ,因 而也 是 中 学历 史 教 学改 革 的主 战 场 。教 学 理念 和 观 点 的体现 、课 程 标准 的落实 、新编 教 科 书 的运 用等 ,往往 是 通 过课 堂 教 学 的实 践 和课 堂 教 学 的质 量展 示 出 来 。新 课程 改 革 以来 ,广 大历
问题 ,甚 至 很 难 展 开讨 论 。教 师这 样 安 排 , 可 能是 认 为 方 法 。教 师 在 课 堂上 不 仅 要 口头表 扬 回 答 精彩 的学 生 , 应 当 让 学生 来 建 构新 知 识 ,或 是认 为 讲 多 了 就会 使 学 生 而 且 在 下 课 后 , 还 要 按 等 级 记 录 在 学 生 的成 长 记 录 卡 处 于 被动 的地 位 。但 实 际 情 况 是 , 由于 学 生缺 少 必 要 的 中 。如果 时间允 许 ,可 以再 写上 简单 的评 语 。
要注 意避 免 对 教 学 目标 整 体把 握 上 的失 缺 , 要全 面 和 正 学 生 的思 维 ,不 断鼓 励 学 生 的 学 习表 现 , 充分 肯 定 学 生
初中历史新课改教案
初中历史新课改教案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课改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掌握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课改的认同感,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新课改的基本内容和特点(1)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3)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倡导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4)新课改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学生、教师、课堂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
2.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方法和技巧(1)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手段,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史料教学:运用史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新课改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1)讲解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教学目标。
(2)分析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阐述。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实践。
(4)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新课改的认识和体会。
3.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新课改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教师评价:注重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反思。
3. 课堂评价:关注课堂氛围、学生满意度等方面,以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课程标准教材《历史》。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有新的课程理念,要落实三维课程目标,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历史课堂教学就要根据课程目标进行课堂的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的核心理念也是引入教学设计,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呢?它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
教学设计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教学评价等要素和步骤。
特别是教学策略制定,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
教学组织策略由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顺序、呈现教学内容、使用教学媒体等环节组成;教学传递策略包括教学方法、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选用;教学管理策略是将以上两者协调起来,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它包括时间安排与组织、教学资源分配等。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现高效和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就要对历史课堂进行教学设计,下面就本人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想法,和同行们进行交流与分享!一、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各个单元知识的核心价值二、要进行设问置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就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选择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懂得根据具体的历史情境,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影响,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得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写出有血有肉又有史观的历史政论性小论文,提高学生获取信息与解读历史的能力。
三、要用学科的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与体系四、要实现师生的互动,注重知识的生成和内化现代课堂要实现高效和有效,就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教师实现课堂的互动,才能理解内化知识,生成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新的史论。
高中新课程改革下历史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创新教育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482015年的高考帷幕已经悄然拉开,对于这些战斗在一线的高三教师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新的征程,所以我们对高考的关注也将越来越多,对新课改的反思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
2009年河北省融入了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同时这也是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对广大历史教师而言,新课程改革充满了挑战,尤其是高三历史教师,他们如何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历史教学,是摆在每位高中历史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与旧教材比较,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删掉了历史旧版本教材中“繁、难、偏、旧”的内容,给历史教学增加了很多新内容,甚至包括一部分比较前沿的历史研究成果,使得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逐渐“活”了起来,充分显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无限活力。
然而,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时,很多历史教师产生了这样的困惑:该如何解决历史教材单元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而课时少、难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难题,初高中历史教学又该如何衔接?于是,不少高中历史教师发出感叹:高中历史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面对新课程,笔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困惑一: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缺陷。
新课标教材淡化通史观念,弱化了历史阶段特征。
学生对历史的掌握都是支离破碎的,但高考强调对历史整体及发展过程的把握,必做题涉及选修教材甚至初中教材内容也很正常。
不少试题看似孤立地考查某个考点,实则考查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考生无法正确把握历史进程和重大事件的阶段特征,就无法对试题做出正确解答。
教学能否注意弥补教材缺陷,已成为关系考生得失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困惑二: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
由于我们地区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学生在心理上处于放松状态,比较忽视,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把历史学习看作副科,认为考前突击一下就行了,很少有学生认真学习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以“学”为中心的导问式教学模式初探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陆续在全国实行,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所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改革,其意义是非同寻常。
这次改革不再像过去那样在维持旧课程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单纯改革课堂教学,而是采取先破后立的战略,即先打破旧的课程体系,然后依托新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扫清了道路。
作为历史课程实施主渠道的历史课堂教学,也必须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走好教改之路,关键在于教师。
作为历史教师,笔者在此不揣浅陋,以自身的教学实践摸索了以“学”为中心的导问式教学模式。
这种以“学”为中心的导问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和探究,完成目标教学和知识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活动程序。
1.以“学”为中心的导问式教学模式特点⑴本模式“导问”在前,学在后,以学为主,学问结合。
“导问”是指将学习要求和方法以问题方式引导或指导给学生,“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学和探究,“教”是指教师的讲解。
并且“学”、“问”相辅相成的,共同递进。
这不仅将因材施教和精讲精练原则落到实处,也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的节奏更加分明更富操作性。
⑵在教学方式上有提示型、讨论型、探索型、教师与学生协作学习。
体现出学生学习行为及其主要特征:学生在教师的“导问”下自由探索出奇制胜,学习的主创性得以发挥,既知道问为什么,又敢于问为什么,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促进素质教育。
⑶在教学中通常以“预习”、“自学”、“引导深化”、“小结”等,作为教学的主要环节。
以学生自学为主,给学生的自主发展以更广阔的空间和参与机会,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认知心理需要,有效地调动和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⑷在教学手段中体现现代教学,以计算机为中心,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
不仅能给学生的神经系统以新的“刺激”,造成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信息的传输更具“工艺化”。
顺应了时代“计算机与各学科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教改大趋势。
⑸在教学任务中以知识结构教学为重点,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探究、深化知识结构为主体,教学目标分步达成,这种教学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从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内容实施方面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2.导问式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与要求2.1导入新课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应当做到引人入胜,一锤定音,要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的放矢。
在这一过程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教学目标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设臵悬念,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境界,由悬念而产生疑问,它能使学生的学习意识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并产生刨根究底的热情和期望心理,促使学生“要问、要学”。
一般应以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新课的教学目标等为内容,展开提问。
但目标要体现教学大纲关于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的原则要求,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其形式要明确、简练,使学生一看便知,一听就明。
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先说一段引言:“19世纪后半期,在东方的海面上,曾经有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大的钢铁舰队”然后借用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序幕的画面:一只小纸船,在海边飘泊,一阵阵海浪打来,小纸船摇摇摇欲覆;海浪打在沙滩上,激起点点泡沫,瞬间泡沫就破灭了、消失了。
此情此景,使学生在小纸船和铁甲战舰之间,进而在沙滩上的泡沫和洋务派的强国梦之间展开联想,进一步探究此间因果的问题随即产生: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大贩钢铁舰队,可为什么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却是一只摇摇欲覆的小纸船和转瞬即逝的泡沫呢?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学和思的状态。
2.2学习新课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心,应充分体现出“教为主导,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做到知识、能力和思想的有机结合。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骤:2.2.1提出目标指导自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提取历史信息(包括发现、采集、优选的历史材料)、分析(包括:分类、综合、查错、评价)与加工(包括:整理、组织与总结)以适当“导问”式展示给学生,并进行简要的分析讲解。
内容的设计要有启发性、指导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的“心理移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充分发挥其个性和创造性。
同时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自学要求、具体内容和方法:包括时限、阅读理解、解决的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自学时,教师则巡视辅导,一方面检查学生督促学生自学,另一方面及时帮助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梳理和归纳学生的反馈信息,为下一步的教学实施作准备。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或论证,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分头去搜集信息。
然后由学生将讨论成果或答案自行总结。
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与教师、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比如:在讲授“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一目,教师把《春秋列国形势》与《战国形势》两幅教学图用多媒体显现,请学生在图上分析比较两幅图的变化。
教师依据事先设计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快速作答,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有什么不同?②在北方出现长城说明了什么?③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兴城市?有何特点?④兴修的水利工程在什么位臵?⑤从上述变化中你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从看到想到答,不仅从直接信息中掌握了知识,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锻炼。
2.2.2质疑释疑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完成的情况和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以完成理解基础上的认识目标。
其中重点应该是教材中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到位的历史现象、历史线索和历史结论、评价。
质疑释疑应具有双向性,质疑可以是教师问学生或学生问教师。
正如美国布鲁巴克的说法是精辟的:“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释疑,既包括学生释疑,也包括教师导学和讲解。
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在自学中的疑惑点、教材重点难点设计成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正确地观察、思考,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如:在“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一目中,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问题通常是“南北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分别是什么?”、“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什么?”这些问题比较直接、简单。
教师则可以进一步质疑:①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②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③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各有什么优点?如果把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交换一下行吗?为什么?④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与他们生活区域的气候和环境有关系吗?为什么?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把问题又交给学生,并指导学生重点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讨论。
在学生掌握了具体的知识内容后,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问题便产生:“南北农耕文化为什么具有的不同特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它对于这一阶段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也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体现了一定的水平,达到了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
最后教师总结提问:①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认为这句话对吗?说明你的理由。
②学习了这一课,你觉得人类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探索,问题的设计上引导学生从知识向理解向运用的层次发展。
师生合作,一起探究,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体现了“学”与“导问”的有机结合。
2.2.3引导探究思维深化。
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历史规律和历史本质蕴含于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些内容设计成综合性教学问题,用启发式教学,以提示思路和方法为主。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将对历史的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以达到从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明确向学生提出问题:当时中国面临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四大问题,确如教材上所说是“危机四伏”。
如你处于当时,你将提出什么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扭转国家的命运呢?第二步,进入讨论、设计方案阶段。
几分钟后,学生大多能设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说出其根据,预测其可能导致的结果。
第三步,重新回到课本,教师问:历史当事人林则徐、魏源、琦善等,他们各自提出计划实行的方案是什么?学生一一作答。
第四步,教师进一步问:把你的方案与当事人事实上选择的方案对比,何者为优?为什么历史当事人作出这种选择?从中能引出什么经验或教训?如何评价?上述臵疑,难度呈梯度增加,这就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使学生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化、活化了思维,有助于把握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促进系统的历史知识网络的形成,从而为发展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乃至于创造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2.4归纳小结这是教师和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
小结的方法和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其内容应该突出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的历史线索,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由学生自行完成,也可以师生共同完成。
2.3布臵作业既包括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性练习,也指新课的预习和研究性课题学习任务的准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将预习的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以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目的。
如“中日甲午战争”一课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先设计学习任务。
总任务是:探讨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和对中日两国的影响。
又按教材设计几个子任务:“中日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马关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同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要求学生按小组尽可能利用互联网到有关的网站查找、搜集相关资料,并就其中某个方面的研究专题,收集信息、组织材料,然后递交学习纪要。
3.一点体会根据我的教学经验,以“学”为中心导问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较轻松地记忆并理解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反观过去,展望末来”的历史意识,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最佳结合。
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学习,学会在思考中学,在合作中学,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使学生学会求知、合作、思考和做人,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功能。
当然,这一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若能与其他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