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道高考题说起
谈谈几道有瑕疵的高考题
谈谈几道有瑕疵的高考题甘志国(北京丰台二中ꎬ北京100071)摘㊀要:本文对八道高考题提出了商榷ꎬ都是以前的文献中未曾出现过的ꎬ其中包括2022年高考上海卷第12题.关键词:瑕疵ꎻ高考题ꎻ商榷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16-0034-06收稿日期:2023-03-05作者简介:甘志国(1971-)ꎬ男ꎬ湖北省竹溪人ꎬ硕士ꎬ中学正高级教师ꎬ特级教师ꎬ从事数学解题研究.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学会 十三五 教育科研滚动立项课题 数学文化与高考研究 (项目编号:FT2017GD003)㊀㊀一年一度的高考是考生㊁老师㊁家长㊁学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高考试题有解法常规㊁情景新颖㊁杜绝偏怪㊁引导教学㊁服务选才等特点ꎬ这也与新课改之精神㊁教育乃培养人的活动㊁数学本来应当是人人能够喜爱的美的科学合拍.但笔者也发现了少数有瑕疵(值得商榷)的高考题.虽然原题不会太影响(实际上ꎬ还是有影响)考生正确答题ꎬ但作为高考题的权威性及引用的广泛性ꎬ还是要确保无误ꎬ尽可能地做到严谨㊁完美.题1㊀(2022年高考上海卷第12题)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0ꎬ+ɕ)ꎬ值域为Afꎬ且满足f(x)=f11+xæèçöø÷.若a>0ꎬ且yy=f(x)ꎬxɪ[0ꎬa]{}=Afꎬ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题1是试卷填空压轴题.笔者估计命题专家的解答是:由题得yy=f(x)ꎬxɪ[0ꎬa]{}=Afꎬ即f(x)xȡ0{}=f(x)0ɤxɤa{}.由题设ꎬ可得f(x)xȡ0{}=f(x)0ɤxɤa{}ɣf(x)xȡa{}.再由f(x)xȡa{}=f11+xæèçöø÷xȡa{}=f11+xæèçöø÷0<11+xɤ11+a{}=f(x)0<xɤ11+a{}ꎬ可得f(x)xȡ0{}=f(x)0<xɤ11+a{}ɣf(x)0ɤxɤa{}.所以f(x)xȡ0{}=f(x)0ɤxɤa{}⇔f(x)0ɤxɤa{}ɣf(x)0<xɤ11+a{}=f(x)0ɤxɤa{}⇔f(x)0<xɤ11+a{}⊆f(x)0ɤxɤa{}⇔11+aɤa(a>0)⇔aȡ5-12.因而所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5-12ꎬ+ɕ[öø÷.解答错了ꎬ错在哪里?若函数f(x)的值域Af是单元素集ꎬ则f(x)0<xɤ11+a{}⊆f(x)0ɤxɤa{}⇒11+aɤa(a>0)不成立.因而上述解答不正确.事实上ꎬ若Af是单元素集ꎬ则所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0ꎬ+ɕ).因而原题是错题ꎬ可把原题修正为:若对于定义域为[0ꎬ+ɕ)ꎬ值域为Afꎬ且满足f(x)=f11+xæèçöø÷恒成立的所有函数f(x)ꎬ均有yy=f(x)ꎬxɪ[0ꎬa]{}=Afꎬ则正数a的取值范围是.对于修正后的题目ꎬ解答如下:由题设ꎬ可得yy=f(x)ꎬxɪ[0ꎬa]{}=Afꎬ即f(x)xȡ0{}=f(x)0ɤxɤa{}.记5-12=αꎬ可得1α+1=α(α>0).(1)由已知可验证函数f(x)=0ꎬxɪ[0ꎬα)ɣ(αꎬ+ɕ)1ꎬxɪα{}{满足f(x)=f11+xæèçöø÷恒成立.再由f(x)xȡ0{}=0ꎬ1{}ꎬ可得若f(x)xȡ0{}=f(x)0ɤxɤa{}ꎬ则aȡα.(2)当aȡα时ꎬ下证由题设可得f(x)xȡ0{}=f(x)0ɤxɤa{}.事实上ꎬ由题设可得f(x)xȡα{}=f11+xæèçöø÷xȡα{}=f11+xæèçöø÷0<11+xɤ11+α{}=f11+xæèçöø÷0<11+xɤα{}=f(x)0<xɤα{}.所以f(x)xȡ0{}=f(x)0ɤx<α{}ɣf(x)xȡα{}=f(x)0ɤx<α{}ɣf(x)0<xɤα{}=f(x)0ɤxɤα{}.综上所述ꎬ可得所求正数a的取值范围是5-12ꎬ+ɕ[öø÷.注㊀本题是会影响考生作答的:考生若只考虑Af是单元素集的特殊情况ꎬ就会把答案填成 (0ꎬ+ɕ) .题1的情形在以前的高考题中也出现过.题2㊀(2005年高考全国Ⅰ卷理科第15题)已知ΔABC的外接圆的圆心为Oꎬ两条边上高的交点为H.若OHң=m(OAң+OBң+OCң)ꎬ则实数m=.笔者估计命题专家的解答是:由OHң=m(OAң+OBң+OCң)ꎬ可得AHң=(m-1)OAң+m(OBң+OCң).再由AHңʅBCңꎬ可得AHң BCң=(m-1)OAң BCң+m(OCң+OBң) (OCң-OBң)=(m-1)OAң BCң+m(|OCң|2-OBң|2)=(m-1)OAң BCң=0.所以m=1.解答错了ꎬ错在哪里?当OAʅBC时ꎬ由(m-1)OAң BCң=0ꎬ并不能得到m=1ꎬ只能得到mɪRꎻ当ΔABC是正三角形时ꎬ可得OHң=OAң+OBң+OCң=0ꎬ因而也只能得到mɪR.建议把题2改述为以下四道题目之一(它们的答案均是1):(1)已知ΔABC的外接圆的圆心为Oꎬ两条边上高的交点为H.若对于任意的ΔABCꎬOHң=m(OAң+OBң+OCң)恒成立ꎬ则实数m=ꎻ(2)已知ΔABC不是正三角形ꎬ其外接圆的圆心为Oꎬ两条边上高的交点为H.若OHң=m(OAң+OBң+OCң)ꎬ则实数m=ꎻ(3)已知ΔABC的外心O与垂心H不重合ꎬ若OHң=m(OAң+OBң+OCң)ꎬ则实数m=ꎻ(4)若ΔABC的外心O与垂心H不重合ꎬ则当实数m=时ꎬOHң=m(OAң+OBң+OCң).下面再分析几道有瑕疵的高考题.题3㊀(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理科第11题)双曲线C的两个焦点为F1ꎬF2ꎬ以C的实轴为直径的圆记为Dꎬ过F1作D的切线与C交于MꎬN两点ꎬ且cosøF1NF2=35ꎬ则C的离心率为(㊀㊀).A.52㊀㊀B.32㊀㊀C.132㊀㊀D.172解法1㊀可不妨设F1(-cꎬ0)ꎬF2(cꎬ0)分别是双曲线C:x2a2-y2b2=1(a>b>0)的左㊁右焦点ꎬ过左焦点F1作圆D:x2+y2=a2的切线ꎬ切点为Pꎬ连接OP(O是坐标原点)ꎬ则OPʅMN.包括图1与图2两种情况:可得OP=aꎬOF1=cꎬF1P=b.作F2QʊOP交MN于点Qꎬ则F2QʅMNꎬF2Q=2OP=2aꎬQF1=2F1P=2b.图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2(1)如图1所示ꎬ两个交点MꎬN均在双曲线C的左支上.由cosøF1NF2=35ꎬ可求得NF2=52aꎬNQ=32a.所以NF1=NQ-QF1=32a-2bꎬNF2=NF1+2a=72a-2b.再由NF2=52aꎬ可得a=2b.所以双曲线C的离心率e=1+baæèçöø÷2=52.(2)如图2所示ꎬ两个交点MꎬN分别在双曲线C的左支㊁右支上.由cosøF1NF2=35ꎬ可求得NF2=52aꎬNQ=32a.所以NF1=NQ+QF1=32a+2bꎬNF2=NF1-2a=2b-12a.再由NF2=52aꎬ可得3a=2b.所以双曲线C的离心率e=1+baæèçöø÷2=132.解法2㊀(1)如图1所示ꎬ两个交点MꎬN均在双曲线C的左支上.可得OPʅNF1ꎬOP=aꎬOF1=cꎬPF1=b.设øF1NF2=αꎬøF2F1N=βꎬ由cosøF1NF2=35即cosα=35ꎬ可得sinα=45ꎬsinβ=acꎬcosβ=-bc.在әF2F1N中ꎬ可得sinøF1F2N=sinπ-α-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45ˑ-bcæèçöø÷+35ˑac=3a-4b5c.在әF2F1N中ꎬ由正弦定理可得NF2sinβ=NF1sinøF1F2N=2csinα=5c2.所以NF1=5c2sinøF1F2N=5c2ˑ3a-4b5c=3a-4b2ꎬNF2=5c2sinβ=5c2ˑac=5a2.再由双曲线的定义ꎬ可得NF2-NF1=5a2-3a-4b2=a+2b=2a.即a=2b.所以双曲线C的离心率e=1+baæèçöø÷2=52.(2)如图2所示ꎬ两个交点MꎬN分别在双曲线C的左支㊁右支上.可得OPʅNF1ꎬOP=aꎬOF1=cꎬPF1=b.设øF1NF2=αꎬøF2F1N=βꎬ由cosøF1NF2=35即cosα=35ꎬ可得sinα=45ꎬsinβ=acꎬcosβ=bc.在әF2F1N中ꎬ可得sinøF1F2N=sinπ-α-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45ˑbc+35ˑac=3a+4b5c.在әF2F1N中ꎬ由正弦定理可得NF2sinβ=NF1sinøF1F2N=2csinα=5c2.所以NF1=5c2sinøF1F2N=5c2ˑ3a+4b5c=3a+4b2ꎬNF2=5c2sinβ=5c2ˑac=5a2.再由双曲线的定义ꎬ可得NF1-NF2=3a+4b2-5a2=2b-a=2a.即3a=2b.所以双曲线C的离心率e=1+baæèçöø÷2=132.注㊀得到的结果是所求双曲线C的离心率为52或132ꎬ与本题是单选题不符.建议把本题的题干改述为:已知双曲线C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ꎬF2ꎬ以双曲线C的实轴为直径的圆记为Dꎬ过焦点F1作圆D的切线与双曲线C的两支分别交于点MꎬN.若cosøF1NF2=35ꎬ则双曲线C的离心率为(㊀㊀).A.52㊀㊀B.32㊀㊀C.132㊀㊀D.172题4㊀(2009年高考全国Ⅱ卷理科第14题)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ꎬ若a5=5a3ꎬ则S9S5=.解析㊀由{an}为等差数列ꎬ可得S9S5=9a55a3=9.商榷㊀题4有不严谨之处:当an=0(nɪN∗)时ꎬ满足题设但不满足结论.把题4中的 等差数列 改为 各项不全为0的等差数列 即可(改动后答案不变).题5㊀(2017年高考上海卷第6题)设双曲线x29-y2b2=1(b>0)的焦点为F1ꎬF2ꎬP为该双曲线上的一点.若|PF1|=5ꎬ则|PF2|=.解析㊀由双曲线的定义ꎬ可得||PF1|-|PF2||=|5-|PF2||=6ꎬ得|PF2|=11.商榷㊀我们先证明结论 双曲线x2a2-y2b2=1(a>0ꎬb>0ꎬc=a2+b2)左支上任一点P到左焦点F的距离PF的取值范围是[c-aꎬ+ɕ)ꎬ右支上任一点Q到左焦点F的距离QF的取值范围是[c+aꎬ+ɕ) .设点P(xꎬy)(xɤ-a)ꎬ可得PF2=(x+c)2+y2=(x+c)2+b2x2a2-b2=c2a2x+a2cæèçöø÷2.由xɤ-aꎬ可得PF的取值范围是[c-aꎬ+ɕ).同理可证ꎬQF的取值范围是[c+aꎬ+ɕ).建议把题5中的 焦点为 改为 两个焦点分别为 .接下来ꎬ解答该题时ꎬ可不妨设F1ꎬF2分别是双曲线的左㊁右焦点ꎬ由证得的结论可得|PF1|=5ȡ9+b2-3ꎬ0<bɤ55ꎬ还可证明当bɪ(0ꎬ55]时ꎬ均满足题意.因而题目 设双曲线x29-y2b2=1(b>55)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ꎬF2ꎬP为该双曲线上的一点.若|PF1|=5ꎬ则|PF2|=的答案是 不存在 .故建议把题5中的 b>0 改为 0<bɤ55 .题6㊀(2006年高考浙江卷第19题)如图3所示ꎬ椭圆x2a2+y2b2=1(a>b>0)与过点A(2ꎬ0)ꎬB(0ꎬ1)的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Tꎬ且椭圆的离心率e=32.图3(1)求椭圆方程ꎻ(2)设F1ꎬF2分别为椭圆的左㊁右焦点ꎬ求证:|AT|2=12|AF1| |AF2|.商榷㊀第(1)问的答案是x22+2y2=1.在本题中还可得F2(32ꎬ0)ꎬT(1ꎬ12)ꎬ所以点T应在点F2的左上方ꎬ所以题6的原图(即图3)有误ꎬ这会影响考生答题(考生算出正确答案后ꎬ对照图形检验时却以为自己算错了ꎬ会又算一遍ꎬ ).题7㊀(2010年高考重庆卷理科第20题)已知以原点O为中心ꎬF(5ꎬ0)为右焦点的双曲线C的离心率e=52.(1)求双曲线C的标准方程及其渐近线方程ꎻ(2)如图4所示ꎬ已知过点M(x1ꎬy1)的直线l1ʒx1x+4y1y=4与过点N(x2ꎬy2)(其中x2ʂx1)的直线l2ʒx2x+4y2y=4的交点E在双曲线C上ꎬ直线MN与两条渐近线分别交于GꎬH两点ꎬ求әOGH的面积.图4解析㊀(1)(过程略)双曲线C的标准方程为x24-y2=1ꎬ其渐近线方程为xʃ2y=0.(2)由 两点确定一直线 可得直线MN的方程为xEx+4yEy=4.分别解方程组xEx+4yEy=4ꎬx-2y=0ꎬ{xEx+4yEy=4ꎬx+2y=0ꎬ{可求得两点G(4xEx+2yEꎬ2xE+2yE)ꎬH(-4xEx+2yEꎬ2xE+2yE).因为点E在双曲线C上ꎬ所以x2E-4y2E=4.进而可得SәOGH=12(8x2E-4y2E--8x2Ex-4y2E)=8x2E-4y2E=84=2.商榷㊀下面将指出题7的原图(即图4)的错误:因为点E关于x轴的对称点Eᶄ(xEꎬ-yE)也在双曲线C上ꎬ而双曲线C在点Eᶄ处的切线方程为xEx4-(-yE)y=-1ꎬ即xEx+4yEy=4ꎬ也即直线MNꎬ所以直线MN与双曲线C应当相切ꎬ而不是相离.题8㊀(2017年高考北京卷文科㊁理科第8题)根据有关资料ꎬ围棋状态空间复杂度的上限M约为3361ꎬ而可观测宇宙中普通物质的原子总数N约为1080.则下列各数中与MN最接近的是(㊀㊀).(参考数据:lg3ʈ0.48)A.1033㊀B.1053㊀C.1073㊀㊀D.1093分析㊀题8中的3361与1080均应看成是准确数(1ˑ1080ꎬ1.0ˑ1080均可认为是近似数ꎬ它们分别精确到1080ꎬ1079)ꎬ也可均看成是精确到1的近似数.而围棋状态空间复杂度的上限M与可观测宇宙中普通物质的原子总数N均为正整数ꎬ所以由Mʈ3361ꎬNʈ1080可得M=3361ꎬN=1080.而事实却是围棋状态空间复杂度的上限M<3361ꎬ可观测宇宙中普通物质的原子总数N<1080.权当这是本题的一点不严谨吧.下面就按照M=3361ꎬN=1080来求解. 解法1 ㊀由lgMN=lgM-lgN=lg3361-lg1080=361ˑlg3-80ʈ361ˑ0.48-80=173.28-80=93.28ꎬ可得MNʈ1093.28ꎬ所以MN>1093>1073>1053>1033ꎬ进而可得答案.对 解法1 的分析㊀若答案是Dꎬ则需证明MN-1073>MN-1093ꎬ33611080-1073>33611080-1093ꎬ3361-10153>3361-10173ꎬ由3361>(37 32)40=(2187 9)40>(2000 5)40=10160>10153ꎬ可得3361-10153=3361-10153.接下来ꎬ还需比较3361与10173的大小.由lg3ʈ0.48ꎬ可得3361ʈ10173.28ꎬ再由此得出3361>10173是没有道理的.好比 由2.5ʈ3ꎬ3>2.9ꎬ并不能得出2.5>2.9 是一个道理(由近似值及其精确度只能得出真值的取值范围).由3361>10173.28(它等价于lg3>0.48)可以得出3361>10173ꎬ而由 lg3ʈ0.48 不能得出lg3>0.48.所以 解法1的理由不充分.根据近似数的理论ꎬ lg3ʈ0.48 的意义就是把lg3(精确到0.01)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得到的结果是0.48ꎬ比如2014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理科第21(3)题 已知1.4142<2<1.4143ꎬ估计ln2的近似值(精确到0.001) ꎬ答案0.693就是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得到的结果.因而ꎬlg3ʈ0.48⇔0.475ɤlg3<0.485.由0.475ɤlg3<0.485⇔171.475ɤ361lg3<175.085⇔10171.475ɤ3361<10175.085可知ꎬ不能比较出3361与10173的大小.说明按此思路不能继续作答ꎬ得出答案D也是没有道理的.解法2㊀C.其理由是:(1)1073<33611080<1093ꎻ(2)33611080-1073<1093-33611080.证明如下:在 解法1 中已严格证得3361>10160ꎬ所以33611080>1080>1073.还可得2401012=(210103)4=1.0244< (1.12)2=1.212<(54)2<53ꎬ即3ˑ240<5ˑ1012.又因为3361=3ˑ(39)40=3ˑ1968340<3ˑ(2ˑ104)40=3ˑ240ˑ10160<5ˑ10172<10173ꎬ所以33611080<1093.所以1073<33611080<1093.得结论(1)成立.前面已证得3361<5ˑ10172ꎬ所以2ˑ3361<10173.所以2ˑ3361<10173+10153.所以33611080-1073<1093-33611080.得结论(2)成立.对解法2的分析㊀虽然解法2中没有用 (参考数据:lg3ʈ0.48) ꎬ但是 参考数据可不用 是常识.解答2014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理科第21(3)题时ꎬ就可不用题设 1.4142<2<1.4143 .早年的高考数学试卷前面写的 参考公式 也不是解题时必须要用的.因此ꎬ解法2正确.对题8的改编㊀根据有关资料ꎬ围棋状态空间复杂度与3361有关ꎬ可观测宇宙中普通物质的原子总数与1080有关.下列各数中与lg33611080最接近的是(㊀㊀).(参考数据:0.470<lg3<0.478)A.33㊀㊀B.53㊀㊀C.73㊀㊀D.93解析㊀由0.470<lg3<0.478及lg33611080=361lg3-80ꎬ可得33<53<73<lg33611080<93.再由lg33611080-73>93-lg33611080⇔lg33611080>83⇔361lg3>163及361lg3>361ˑ0.470=169.67>163ꎬ可得lg33611080-73>93-lg33611080ꎬ故本题的答案为D.注㊀由这道改编题及其解法可知ꎬ 已知a㊁b㊁cɪR.若a比c更接近于bꎬ则10a比10c更接近于10b 是假命题(由图5可理解此结论正确).比如ꎬ以上改编题的结论是93比73更接近于lg33611080ꎬ但不能由此得出1093比1073更接近于10lg[3361/1080]即33611080ꎬ因为在以上解法2中已严格证得1073比1093更接近于33611080.图5参考文献:[1]甘志国.对一道联考题的完整解答[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23(07):2-6.[责任编辑:李㊀璟]。
高考物理真题滑雪
高考物理真题滑雪滑雪是一项受到许多人喜爱的冬季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还能让人在风雪中感受到与众不同的乐趣。
在高考物理中,也常常会出现与滑雪相关的真题,考察学生对滑雪运动背后的物理原理的理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道典型的高考物理真题,一起来揭开滑雪运动的物理奥秘。
1. 2018年全国卷Ⅲ物理题题目描述:雪橇公园里设有一条用冰块铺成的斜坡,小孩可从斜坡顶端出发向下滑,下面有一段地面让他们滑行。
小孩顶端以0速度出发,斜坡与水平方向连线的交角大约是30°,小孩从斜坡顶端下滑到水平地面后仍未达到呈恒定速度的滑行速度。
题目要求:1)简述小孩滑坡过程中所受的力。
2)当小孩在斜坡上快速滑行与匀速滑行时,小孩所受的摩擦力分别有何异同。
解析:在这道题中,考察了小孩在斜坡滑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首先,当小孩位于斜坡上时,他会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等多个力的作用。
尤其是下滑过程中,重力会使小孩沿着斜坡方向滑动,而摩擦力会阻碍他的运动。
当小孩达到水平地面后,摩擦力会起到减速作用,直至最终达到匀速直线运动。
2. 2017年北京卷物理题题目描述:某校的操场上一道斜坡,斜坡的下端有一块稀薄的坡帆,两端各悬有不同质量的物体A和B,小李匀速地拉动质量为m的箱子C,从斜坡底端垂直上拉,在拉力方向上与斜坡维持20°角,箱子沿斜坡上行,到达斜坡上端时速度为v1,而物体A,B仍悬于空中。
已知箱子C静止时箱子和斜面的摩擦力为f0,当箱子C做匀速运动时,箱子斜面的摩擦力为f,则有:f>f0。
箱子C通过坡顶后,进行完整磨擦匀速运动,在箱子C下端速度v1的情况下拉竖直方向的力值为T,请讨论物体A质量小而物体B质量大的物理现象。
题目要求:①讨论拉力T与质量m的关系;②讨论箱子通过坡顶后做匀速磨擦运动与无磨擦势力状态的比较。
解析:在这道题中,需要考生分析箱子在斜坡上运动过程中各种受力情况,特别是在箱子通过坡顶后做匀速磨擦运动时,受到摩擦力和拉力的共同影响。
由2008年江西高考理科数学最后一题说起
由2008年江西高考理科数学最后一题说起周湖平年年岁岁卷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
2008年是江西省高考数学自主命题的第四年,今年全省理科平均分为69.37 比去年了降了19.87,特别是理科压轴题的难度系数为0.11,属于超难题。
2007年考生满面笑容,2008年考生叫苦连天。
2008年的理科压轴题是一道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题,一改前两年以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题为压轴题局面,避免了老师和学生猜题压宝,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压轴题基于公平的原则体现了试题选拔功能,其设计之新颖,立意之深隧,技巧之高难,把选拔功能体现得酣畅淋漓。
本文以08年江西省高考数学理科压轴题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1考查能力好载体题目 函数()f x =x +11+a +11+8+ax ax ,x ∈(0,+∞). (1)当8a =时,求()f x 的单调区间;(2)对任意正数a ,证明:()12f x <<.解 (1)略(2)对任意给定的0>a ,0>x ,因为ax a x x f 8111111)(+++++=,若令axb 8=,则8=abx ① ba x x f +++++=111111)( ② (一)先证1)(>x f :因为x x +>+1111,a a +>+1111,bb +>+1111 又由x b a +++2≥8244=abx ,∴x b a ++≥6所以(2).再证2)(<x f :由①、②中关于x ,a ,b 的对称性,不妨设x ≥a ≥b ,则0<b ≤2, (Ⅰ).当a+b ≥7,则a ≥5,∴x ≥a ≥5111<+b ,16261611111<=+≤+++a x1)1)(1)(1()()(1)1)(1)(1()()(9)1)(1)(1()(23111111111111)(=++++++++++=+++++++++≥+++++++++=+++++>+++++=b a x abx ax bx ab x b a b a x ax bx ab x b a b a x ax bx ab x b a b a x b a x x f∴2111111)(<+++++=b a x x f(Ⅱ)若a+b<7,由①得ab x 8=,∴811+=+ab ab x ③ 因为222))1(21()(41111b b b a b b b b +-=+++-<+ ∴)1(2111b b b +-<+ ④ 同理得)1(2111a a a +-<+ ⑤,于是 )8211(212)(+-+++-<ab ab b b a a x f ⑥ 今证明8211+>+++ab ab b b a a ⑦ 因为)1)(1(211b a ab b b a a ++>+++,则只要)1)(1(2b a ab ++82+>ab ab 只要ab b a +<++8)1)(1(,即证ab ab b a +<+++81,即a+b<7,而这显然成立。
从四道高考英语试题看would的用法
从四道高考英语试题看would的用法would是众多英语词汇中含义丰富,用法较为灵活的单词之一,也是中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较难掌握的一个词。
它既可以当助动词也可以作情态动词。
would更是高考英语试题中经常出现的考点之一。
一.would在历年高考英语试题中的用法1. MET1985Put on more clothes. You ____ be feeling cold with only a shirt on.A. canB. couldC. wouldD. must此题的含义为“多穿点衣服吧,如果仅仅只穿一件衬衫,你会感到寒冷的。
”根据题意,应该选择答案C。
would作助动词,用于虚拟语气时,它构成一种委婉,温和,谨慎的语气。
例如,I think you would be safer if you keep away from her .(我认为如果你离开她,你会更安全)I would think the journey will take something like two weeks.(依我看,这次旅程大约需要两个星期)I would look at the problem a little differently.(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略有不同)I might see her personally. It would be better. (我可能亲自去看她,那样更好些)(=It would be better if I saw her personally.)She’d be stupid not to accept. (她不接受那才笨呢)(=She would be stupid if s he didn’t accept.)2.MET1992---Shall we go skating or stay at home ?---Which____do yourself ?A. do you ratherB. would you ratherC. will you ratherD. should you rather根据句意“我们去溜冰还是呆在家里?你自己宁愿选择哪一项?(你自己愿意做何选择?)不难选对答案would you rather。
高考历史说题比赛
高考历史说题比赛
高考历史说题比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比赛,旨在提高教师和学生对高考历史题目的理解和解析能力。
比赛中,参赛者(通常是教师或学生)需要选取一道或几道高考历史题目,然后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参赛者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说题过程中,参赛者通常会强调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找到对应知识点,并突出重点,逐一排除错误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他们还会就历史推理型做题方法进行解读,指出选项常见的错误类型,如不符合题干、以偏概全、不符合史实、绝对化、颠倒关系、无必然因果联系等。
此外,参赛者还需要展示他们的教学或学习技巧,例如怎样审题解题,以及如何进行巩固拓展延伸。
他们需要以清晰、精炼的语言阐述题目的特征和解题规律,以便让学生或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总的来说,高考历史说题比赛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活动,它不仅能够提高参赛者的历史知识和解题能力,还能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考历史题目。
要扎扎实实上好“梳理探究”课——从2009年一道高考题说起
绣 锦 : 兰 绕 阶 座 凝 香 ” 芝 ) 、
这 道 题 , 语 文 能 力 角 度 上 看 . 查语 言 表 达 的 连 从 考
版 高 中语 文 教 材 的 同 行 , 本 着 对 学 生 、 国家 负 责 的 请 对
态 度 . 扎 实 实 上好 “ 理探 究 ” ! 扎 梳 课 『 者 通联 : 徽 宿 州市 祁 县 中学] 作 安
学 生 的 问 题 意 识 、 究 意 识 、 新 意 识 及 能 力 , 而 实 探 创 从 现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知识与能力 、 过程 与方 法 、 度 态 情 感 与 价 值 观 的 “ 维 目标 ” 全 面 提 升 学 生 的 语 文 素 三 . 养 。 不 仅 是 学 生 终 身发 展所 必需 的 . 是 我 国 社 会 发 这 更 展和民族振兴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
基 于 以 上 阐 述 。 者在 此 郑 重 呼 吁 . 用 人 教 课 标 笔 使
万 山金 )组 成 两 副 七 字 对 联 , 副新 春 对 联 . 副 教 师 , 一 一
办 公 室 对 联 . 明 确写 出每 副对 联 的 上下 联 f 案 分 别 并 答
是“ 翠柳 迎春 千里 绿 : 牛 耕 地 万 山 金 ” “ 李 满 园 春 黄 和 桃
是新 课 程 改 革 在 实 施 过 程 中 向现 实 妥 协 的 结 果 . 不 它 利 于 新 课程 改 革 的深 化 .更 不 利 于 学 生 的 全 面 发 展 和
个性 化 学 习 。
教 材 的 5册 必修 本 均 由 “ 读 鉴 赏 … 表 达 交 流 … 梳 理 阅 ‘ ‘
探 究 ‘ 著 导读 ” 大板 块 构 成 : 必修 1的 “ 理 探 名 四 而 梳
重要内容 !
从2009高考几道作文题谈作文试题的命制
年的 道材料十 目的作文题其实也属新材料作文类型 ,这样 , 题
新材料作文 占 强 ,成为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主流 。
材料作文久 已有之 , 但 因为以观点命题 而引人垢病 , 年全 国卷率先推 出新材料作文 ,之后的三年间成为高考命题 的 主要形式 。 新材料作文可贵之处是其立意具有开放度 ,只提供
语文思维能力 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基本功能 ,而变成政治学科的
文 , 旨 体现开放 性 ,让学生有 话可说 ,命题形 式则显现 多元 在 化 ,共有 四种类 型 。 新材料作文
题作文
道 ,半命题作文
道。 新材料作文的标题可有可无 ,今
附庸 ,从根本上偏离 了语文科考年“ 谈科学家 的创新与创造 ” 、 年“ 图书 阅读率 调查 ” 、 年的“ 泣川地震 ” 爱心捐 助 、
生常谈 的话题 ,而材料的形式则 以寓言和事例材料 为主 。寓言
材料往往具 有丰富的寓意 ,但材料 的思 想内涵及指 向性 ,决定
了材料 的品质 。 全国卷喜欢用小动物的材料 ,并且寓意带有道
德教育意味 ,显现 出低幼化 的倾向 。 事例材料则大多是 议论文 《
论据大全 》 之类 的作文应试素材 中常见 的 ,有的材料虽然是 当 年的时事热点 ,貌似新鲜 ,但其 内容实质则依然 陈旧 ,学生在写
材料 ,要求学生在材料 的规定性 中 自由立 意 ,有利于考查学生 的抽象思维能力 , 考查学生能否从材料中形成 自己的观点 ,形 成的是怎样 的观点 ,有利于学生从 不同角度立意 。 全国卷连续 四年 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 年 全国卷 提供 图画的材料作文 一个小孩跌 倒了 ,周 围站着三个人 ,分 别代表 了社会 、 家庭和学校 ,三个人异 口同声地说“ 出事了 ” 。 这 道题的图画本质上是一则叙事材料 , 在当下各地不断探索作
如出一辙的几道高考试题给予的启示
若此磁 场仅分 布在 一 个 圆形 区域 内 , 试求 这 圆形 磁
场区域 的最小半 径. 力忽 略不计. 重 解 : 点在磁 场 中做半径 为 R的 圆周 运动 , 质 有
2
q B v
解 : 子在 磁场 中受洛伦 兹力 作用 , 匀速 圆周 粒 做
运动, 设其半 径 为 r有 ,
所 笔者多 年来对 高 考命 题 的研 究 实践 表 明 , 年 是 以 MN连线 为直 径 的 圆周. 以本 题 所求 的 圆形 每 高考对 原高考试 题 进 行 变式 、 陈 出新 一 直 是 高考 磁场 区域 的最小半 径为 推
对主干知 识进行 考 查 的重 要 命 题 特点.因此研 究 历
强磁场 的分 布 区域 是 以坐标原 点 0为 圆心的 圆形 区 域. 本题 解答 的难 点 在 于 需要 满 足 所 求 圆形 磁 场 区
域 的面积为最 小. ・
质量 为 m, 电荷 量 为 q 以平 行 , 于 轴 的速 度 从 Y轴上 的 / 7 ,
点 射入 图 中第 一 象 限所 示 的 区 域. 了使 该质 点能从 轴上 的 为
分 布在 以 0为 中心 的一个 圆形 区域 内. 个 质 量为 一 m、 电荷 量 为 q的带 电粒 子 , 由原点 0开始运 动 , 初速 为 U方 向沿 X , 正方 向. 后来 , 子经过 Y 粒 轴上 的 P点 , 此时速度方向与 Y 轴的夹角为 3 。P到 0的距离为 0,
己 如 图 3所示 . , 不计 重力 的影 响. 求磁 场 的磁感 强 度 B的大小 和 y平面 上磁场 区域 的半径 尺 .
21 0 0年第 5期
物理通报
竞赛 、 考试 与评 价研 究
如 出一辙 的几 道 高 考试 题 给 予 的启 示
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高考题剖析
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高考题剖析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是物理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高考物理考试中经常涉及的内容。
这两个概念在解题时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其物理意义和应用方法。
下面我将通过几道高考题来剖析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应用。
题目一:一个质点质量为m的物体,自高度为H处自由下落,下落过程中不发生任何能量损失。
下列关于该物体运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从高度H下落到地面,物体动能增加,动量不守恒B. 物体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加,动量守恒C. 物体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加,机械能守恒D. 物体下落过程中动能不变,动量守恒答案解析:在这道题中,我们需要考虑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概念。
当物体自高度H处自由下落时,由于只受重力作用,物体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和)守恒。
动能增加的过程是因为势能转化为动能,而动量守恒是因为重力做功的过程中没有外力对物体做功,所以动量守恒。
因此,选项C“物体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加,机械能守恒”是正确的答案。
题目二: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水平抛射,高度为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抛射时动量守恒,落地时动能守恒B. 抛射时机械能守恒,落地时动能守恒C. 抛射时动量守恒,落地时机械能守恒D. 抛射时动量守恒,落地时动量守恒答案解析:这道题考察了抛体运动中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应用。
在物体水平抛射时,受到的只有重力和空气阻力,这时动量守恒,即动量在抛体运动过程中守恒。
而在物体落地时,动能守恒,即动能在抛体运动中守恒。
因此,选项A“抛射时动量守恒,落地时动能守恒”是正确的答案。
通过以上两道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深刻理解这两个概念,正确运用它们,才能准确回答物理题目。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些题目的剖析,加深对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理解,更好地应对高考物理考试。
从一道高考题说开去
从一道高考题说开去今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卷第22题的3个填空格,让该省64.4万考生中的13万人拿了零分。
这道戴着“数学面具”的语言应用题让众多考生没了方向——其实这是一道半开放的考题,考察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后、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众多考生没能在这道题上得分,这为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
而如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为了传统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割裂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割裂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密切联系的现象,克服传统教学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阻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怎样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这是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近段时间,从报刊杂志上阅读了不少行家俚手的精辟阐述,再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也想谈一点肤浅体会。
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我觉得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一、课前准备活动是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它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必要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准备资料的过程,它决定着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成效。
因此,安排好课前准备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到三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上网查资料,到校内外收集资料,并明确组员职责、活动主题、活动方式等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使学生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流、社会生活、大自然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提取图表背后的历史信息——以几道高考历史试题为例
作者: 李铜玉
作者机构: 广州市天河中学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页码: 99-101页
主题词: 高考;中国;历史教学;课程标准;图表信息
摘要:一、高考对提取信息能力的要求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对学生学科能力提出的要求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2004年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将要求进一步细化:“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从几道2008年高考化学试题引发的思考
的离子方程式 )要求运 用多步 反应 的化学方 程式计算 技能 ,
进 行 实验 数 据 处 理 。配 平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方 程 式 和 化 学 计 算 在 近 年高 考 试 题 中 出 现 不 多 、 求 不 高 。有 些 考 生 在 平 时 学 要 习 或 复 习 阶段 . 注 重 考 试 命 题 走 向 的 猜 测 . 这 些 内 容 疏 太 对 于 学 习 , 考场 上 心 理 和 知 识准 备不 足 . 在 只能 遇 “ ” 难 而退 。
液 , 晶得 到 深 紫 色 的针 状 K ( 结 Mn ̄。试 回答 : ( ) 锰 矿 制备 K Mn 的 化学 方 程 式 是 1软 2 O4
;
— —
[ 3 ( 例 3 理综全国卷 I 2 第 8题 )取化学式为 MZ的黄 : 色粉末状 化合 物进行如下 实验 。将 MZ和足量 的碳粉 充分 混合物, 平铺在 反应管 a中, b瓶 中盛足 量澄 清石 灰水 。 在
方 式 . 出 中 学 化学 教 学 、 考 备 考和 高考 化学试 题命 制 需 要 思 考 和注 意 的一 些 问 题 。 提 高 关 键 词 高 考 化 学试 题 分 析 与 质疑 高 考 要 求 备 考 策 略 2 0 高 考理 科 综 合 能 力 测试 全 国 卷 I卷 I 和海 南 等 08年 、 1 ( ) 化合 物分 别 是 V 15种
溶液出现 白色浑 浊。待 反应完 全后 , 止加热 , 继续通 氮 停 仍
气 , 至 反 应 管 冷 却 。 时 , 中 的熔 融 物 凝 固城 银 白 色 金 直 此 管
属 。根 据 以上 叙述 回答 :
( ) 素 Z是 1元
么?
;
—
—
“等效重力”思想的应用——从一道高考题说起
等效重力 思想的应用 从一道高考题说起陈笃杰(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㊀363000)摘㊀要:本文应用 等效重力 思想解答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第18题ꎬ并以此为母题进行变形拓展ꎬ探讨了 等效重力 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的简捷性.关键词:等效思想ꎻ等效重力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19)04-0063-03收稿日期:2018-11-15作者简介:陈笃杰(1977.11-)ꎬ男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㊀㊀一㊁2018年全国Ⅰ卷第18题的探讨原题:如图1ꎬabc是竖直面内的光滑固定轨道ꎬab水平ꎬ长度为2Rꎻbc是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的圆弧ꎬ与ab相切于b点.一质量为m的小球始终受到与重力大小相等的水平外力的作用ꎬ自a点处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ꎬ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小球从a点开始运动到其轨迹最高点ꎬ机械能的增量为(㊀㊀).A.2mgR㊀㊀B.4mgR㊀㊀C.5mgR㊀㊀D.6mgR分析㊀本题用很基本㊁简洁的物理模型来考查物理规律和思维方法ꎬ这也是全国卷命题的特点之一.学生对熟悉的物理情景容易上手ꎬ解题的关键是小球始终受到一个水平恒力ꎬ对文字表述 运动到其轨迹最高点 要细心审题ꎬ避免跳进 陷阱 .此题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㊁功能关系等核心考点有机融合ꎬ突出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解法一㊀设小球运动到c点的速度大小为vcꎬ如图2ꎬ小球从a到c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F 3R-mgR=12mv2c又F=mgꎬ解得vc=2gR.小球离开c点到轨迹最高点的过程中ꎬ由运动的分解得竖直方向上:小球只在重力的作用下ꎬ速度从vc匀减速到0所需的时间t=vcg=2gR水平方向上:小球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ꎬ加速度a=g水平位移大小x=12gt2=2R小球从a点开始运动到其轨迹最高点的过程中ꎬ总水平位移大小为5R由功能关系得:小球机械能的增加量ΔE=F 5R=5mgR该解法中规中矩ꎬ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然而作为一道选择题我们可以寻求较简捷的方法.等效重力 概念㊀以本题为例ꎬ等效重力 以力的叠加法则为基础ꎬ因小球始终受到与重力大小相等的水平恒力的作用ꎬ故可以把水平恒力和重力合成ꎬ合力等效为一个新的重力ꎬ并称之为 等效重力 ꎬ如图3.其大小:mgᶄ=(mg)2+F2ꎬ方向:与水平方向成45ʎ斜向右下方ꎬ其中gᶄ为 等效重力加速度 .解法二㊀我们可以设想ꎬ整个轨道模型处在一个与水平方向成45ʎ斜向右下方的 等效重力场 中ꎬ四分之一圆弧的中点可称为 等效最低点 .如果在c点上方再补上一段竖直光滑轨道ꎬ如图4ꎬ从 等效重力场 的角度观察ꎬ呈现了我们熟悉的情景 伽利略理想实验 的两个对接的斜面.根据对称性ꎬ小球从a点静止出发 沿斜面滚下 经圆弧后又会 沿斜面滚上 相同的 高度 ꎬ即恰好到达d点ꎬcd=2R.36再撤去竖直光滑轨道ꎬ小球从c点抛出后ꎬ由于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ꎬ按分运动的 独立性 可知ꎬ小球离开c点后到其轨迹最高点的竖直高度也为2R.又因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分运动具有 对称性 ꎬ容易得出小球达到轨迹最高点时的水平位移也为2Rꎬ则从a点开始的水平总位移为5Rꎬ由功能关系得小球机械能的增加量ΔE=F 5R=5mgR.解法二强调的是 物理思想 的应用ꎬ等效重力场确定后只要简单分析和推理ꎬ基本上无需数学计算就能快速得出结果ꎬ提高了解题效率.下面以这道高考题为母题ꎬ通过一些简单的变形来探讨 等效重力 的应用.㊀㊀二㊁一题多变㊁拓展延伸拓展一㊀在原题的基础上改为求:小球从c点抛出后经多少时间动能最小?最小动能为多少?解法一㊀如图5ꎬ设从c点抛出后经过时间t动能最小ꎬ由原题已得vc=2gR竖直方向上:做初速度为vcꎬ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运动vy=vc-gt水平方向上:做初速度为零ꎬ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运动vx=gt小球上抛后的速度vt=v2x+v2y=(gt)2+(vc-gt)2=2(gt)2-2vcgt+v2c=(2gt-vc2)2+v2c2当2gt-vc2=0时ꎬvt有最小值vmint=vc2g=Rg㊀vmin=vc2=2gR最小动能Ekmin=12mv2min=mgR该解法运用二次函数求速度极值较繁琐ꎬ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能力.解法二㊀如图6ꎬ由于等效重力 与水平方向成45ʎ斜向右下方ꎬ可知小球从c点开始的运动可视为抛射角为45ʎ的斜抛. 等效重力加速度 gᶄ=(mg)2+F2m=2g设小球斜抛到 等效最高点 d点的时间为tꎬ有最小速度vmin由原题已得vc=2gRt=vcsin45ʎ=Rgvmin=vccos45ʎ=2gR最小动能Ekmin=12mv2min=mgR可见ꎬ解法二应用 等效重力 解题ꎬ思路清晰㊁过程简洁.拓展二㊀如图7ꎬab是光滑水平轨道ꎬ一半径为R的竖直光滑圆形轨道与ab相切于b点.整个装置处于一个水平向右㊁场强大小为E=3mg4q的匀强电场中ꎬ一质量为mꎬ带电量为q的小球自a点处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ꎬ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为使小球能够在圆轨道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ꎬ求ab的最小距离S.解㊀如图8ꎬ小球受电场力qE=34mg 等效重力mgᶄ=(qE)2+(mg)2=54mg 等效重力场 (gᶄ)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αtanα=Fmg=34ꎬα=37ʎ设ab距离为S时ꎬ小球恰能做完整的圆周运动ꎬ小球在经过 等效最高点 c点时ꎬ对轨道压力恰好为零ꎬ即小球在c点只受 等效重力 mgᶄꎬcO方向与竖直方向夹角也为α.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ᶄ=mv2cR由动能定理得qE S=12mv2b-mgᶄR(1+cosα)=12mv2c-12mv2b解得S=236R拓展三㊀如图9ꎬ光滑的水平轨道和圆弧轨道在b点相切ꎬ整个装置处于一个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带电小球在c点平衡ꎬoc与竖直方向夹角α=30ʎ.(1)要使小球运动到b点时速度46为零ꎬ则小球由静止释放的位置与O连线与竖直方向夹角β为多少?(2)若αɤ5ʎꎬ则小球从静止释放到达b点的时间为多少?解㊀(1)由于带电小球在c点平衡ꎬ可知c点为 等效最低点 ꎬ 等效重力 mgᶄ方向沿Ocꎬ如图10ꎬ根据对称性ꎬ小球应从c点右侧的bᶄ点静止释放ꎬbᶄ点与b点关于Oc对称.因此ꎬObᶄ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2α=60ʎꎬ小球从bᶄ点静止出发后将在bbᶄ之间往复运动.(2)若αɤ5ʎꎬ则小球将在bbᶄ之间做简谐振动等效重力mgᶄ=mgcosα得gᶄ=gcosα从静止释放后到达b点的时间t=12T=122πR=πRcosαg㊀㊀ 等效重力 是等效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一种具体应用ꎬ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利用类比法把一些复杂的㊁生疏的问题等效为我们熟知的㊁经典的重力场问题ꎬ使解题思路更加豁然开朗ꎬ减少繁琐的数学计算ꎬ达到 柳暗花明 的效果.在重力场和匀强电场组成的复合场中ꎬ可应用 等效重力 处理的常见问题有: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㊁单摆的对称性问题㊁求解抛体运动速度(动能㊁动量)极值的问题等.㊀㊀参考文献:[1]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卷Ⅰ)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ꎬ2018ꎬ47(13):58-62.[2]温春奎. 等效重力 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J].物理通报ꎬ2012(6):59-62.[责任编辑:闫久毅]物理学习应把握学生的思维起点顺势而为林泽伟(福建省安溪恒兴中学高二1班㊀362400)摘㊀要:高中物理学习对学生的思维有很高的要求ꎬ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进行物理思维方面的活动.本文从多角度思考问题㊁找准思维中的分歧点和进行思维的扩展这三个方面说明了高中物理学习中思维的提升的方法ꎬ这对增强学生的物理做题能力和物理应用能力有所帮助.关键词:物理学习ꎻ高中物理ꎻ思维起点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19)04-0065-02收稿日期:2018-11-15作者简介:林泽伟(2002.9-)ꎬ男ꎬ福建省安溪人ꎬ在校学生.㊀㊀高中物理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现阶段的物理教育认为:激发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用脑是物理学习的一大关键.只有不断地训练物理思维ꎬ我们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增长自己在物理方面的能力.以下对物理学习过程中把握并应用思维起点的方法做出说明.㊀㊀一㊁多角度思考问题ꎬ激发思维活性爱动脑㊁多动脑ꎬ我们的动脑能力才会逐步得到增强.在学习的过程中ꎬ很多人总是浅尝辄止.例如:解决某一物理题的方法有很多种ꎬ但是有的人在了解一种方法后就会放弃这个问题ꎬ他们都不愿意去考虑其他解题方法.固然ꎬ这种学习方法能够在短期内取得较好的学习效益ꎬ但是其长期收益却比不上那些愿意多思考问题的人.思考物理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既能够锻炼学习者的思考能力ꎬ其还能够让学习者遇到其他类似的问题时有更多的选择ꎬ因此考虑多种解题方法同学在物理解题中的速度往往比只考虑一种解题方法的同学要快.而真实的物理学习中有很多题目就具备着多种㊁灵活的解题方法.例如有这样一道物理题: 一小球从O点开始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小球运动的过程中ꎬ其依次经过A㊁B㊁C㊁D四点.其中ꎬAB的距离为2mꎬBC的距离为3mꎬCD的距离为4m.且小球经过AB段㊁BC段㊁CD段的时间相等.现问OA段的距离是多少 .在遇到这个问题后ꎬ很多人都会采用公式法.通过对公式组V=V0+at㊁V0=0m/s㊁tab=tbc=tcd的应用ꎬ我们能够推导出来OA的距离为9/8m.虽然公式法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ꎬ但56。
解析几道以迭代数列为背景的高考题
解析几道以迭代数列为背景的高考题薛红利(长春第六中学ꎬ吉林长春130000)摘㊀要:迭代数列的极限是数学分析中的重要内容ꎬ而以迭代数列为背景的高考试题不在少数.文章先介绍数列的有关知识和迭代数列的极限ꎬ然后深度解析高考试题的高数背景.关键词:高考题ꎻ数列ꎻ迭代数列ꎻ极限ꎻ高数背景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4)04-0028-03收稿日期:2023-11-05作者简介:薛红利(1972.5-)ꎬ女ꎬ吉林省安图人ꎬ本科ꎬ中学高级教师ꎬ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㊀㊀高考题一般都是大学老师命制的ꎬ所以高考题尤其是高考压轴题ꎬ有高等数学背景也是常有的事.这就要求一线教师不仅要会做高考压轴题ꎬ还要弄清楚高考压轴题的高数背景ꎬ这样才能看清试题的命制思路和背景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1预备知识定义㊀称xn+1=f(xn)ꎬn=1ꎬ2ꎬ 为迭代数列ꎬ称其中的f(x)为迭代函数.(以下均假设f与n无关)[1].定理1㊀设数列{xn}满足迭代公式xn+1=f(xn)ꎬn=1ꎬ2ꎬ ꎬ且已知limnңɕxn=cꎬlimnңɕf(xn)=f(c)ꎬ则极限c是方程f(x)=x的根(即f(x)的不动点).㊀注㊀条件limnңɕf(xn)=f(c)在f(x)于点c处连续时就成立.定理的证明是显然的ꎬ但定理提供了一种方法ꎬ即在研究迭代数列时ꎬ先假设它收敛ꎬ看极限是什么ꎬ然后再证明这就是该数列的极限.定理2㊀设函数f(x)在区间I上单调ꎬ数列{xn}满足迭代公式xn+1=f(xn)ꎬnɪN∗ꎬ且xnɪIꎬnɪN∗ꎬ则只有两种可能:(1)当f(x)为单调递增时ꎬ{xn}为单调数列ꎻ(2)当f(x)为单调递减时ꎬ{xn}的子列{x2n-1}和{x2n}是具有相反单调性的两个单调子列.其几何解释如下图:图1㊀定理2几何解释2高考试题及其背景分析例1[2]㊀(2014年重庆卷理)设a1=1ꎬan+1=a2n-2an+2+b(nɪN∗).(1)若b=1ꎬ求a2ꎬa3及数列{an}的通项公式ꎻ(2)若b=-1ꎬ问:是否存在实数c使得a2n<c<a2n+1对所有nɪN∗成立?证明你的结论.82解析㊀(1)a2=2ꎬa3=2+1ꎬan=n-1+1. (2)解法1㊀设f(x)=(x-1)2+1-1ꎬ则an+1=f(an).令c=f(c)ꎬ即c=(c-1)2+1-1ꎬ解得c=14.下面用数学归纳法加强命题:a2n<c<a2n+1<1.当n=1时ꎬa2=f(1)=0ꎬa3=f(0)=2-1ꎬ所以a2<c<a3<1成立.假设当n=k(kȡ1)时命题成立ꎬ即a2k<c<a2k+1<1.因为f(x)在(-ɕꎬ1]上单调递减ꎬ所以c=f(c)>f(a2k+1)>f(1)=a2.所以1>c>a2k+2>a2.所以c=f(c)<f(a2k+2)<f(a2)=a3<1.所以c<a2k+3<1.因此a2(k+1)<c<a2(k+1)+1<1ꎬ即当n=k+1时命题也成立.综上ꎬ存在c=14使a2n<c<a2n+1对一切nɪN∗成立.背景分析㊀在解法1中ꎬ为何设f(x)=x2-2x+2-1?又为何设c=f(c)呢?本题以迭代数列为背景ꎬ考查迭代数列的极限.由定理1ꎬ先求出f(x)的不动点ꎬ即令c=f(c)ꎬ再证明a2n<c<a2n+1对一切nɪN∗成立.考查函数f(x)=x2-2x+2-1ꎬ易知f(x)在[0ꎬ1]上单调递减ꎬ且当xɪ[0ꎬ1]时ꎬ有f(x)ɪ[0ꎬ1]成立.因为a1=1ɪ[0ꎬ1]ꎬ由数学归纳法可知anɪ[0ꎬ1].根据f(x)在[0ꎬ1]上单调递减ꎬ且anɪ[0ꎬ1]ꎬ知本题的高数背景是定理2的情况(2)ꎬ即{a2n}和{a2n-1}是两个具有相反单调性的数列.利用极限知识求出它们的极限即可ꎬ具体操作如下:计算可知ꎬa2=f(a1)=0ꎬa3=f(a2)=2-1.即有a1>a3成立.又因为f(x)在[0ꎬ1]上单调递减ꎬ所以a2=f(a1)<f(a3)=a4.同理可得ꎬa3=f(a2)>f(a4)=a5.一直下去ꎬ可得:a1>a3> >a2n-1>a2n+1(nɪN∗)ꎬa2<a4< <a2n<a2n+2(nɪN∗).即{a2n-1}ꎬ{a2n}分别是两个单调有界的数列ꎬ利用单调有界定理可得:limnңɕa2n=Aꎬlimnңɕa2n+1=Bꎬ且a2n<Aꎬa2n+1>B(nɪN∗).实际上ꎬ这里A=B=14.下面利用数列极限知识计算AꎬB的值.因为a2n+1=a22n-2a2n+2-1ꎬa2n+2=a22n+1-2a2n+1+2-1ꎬ对以上两式两边取极限ꎬ可得B=A2-2A+2-1ꎬA=B2-2B+2-1.解得A=B=14.因此存在c=14使得a2n<c<a2n+1对一切nɪN∗成立.解法2㊀当b=-1时由题意ꎬ得(an+1+1)2=(an-1)2+1.从而得到(a2n+1+1)2=(a2n-1)2+1.①假设存在实数c使得a2n<c<a2n+1对所有的nɪN∗都成立ꎬ又an+1+1ȡ1ꎬ则(a2n+1)2<(c+1)2<(a2n+1+1)2.由①式得(a2n+1)2<(c+1)2<(a2n-1)2+1.由(a2n+1)2<(a2n-1)2+1ꎬ解得a2n<14.由①式得(a2n+1+1)2=(a2n-14)2-32a2n+1516+1>-32a2n+1516+1>-32ˑ14+1516+1=2516.解得a2n+1>14.综上ꎬ得a2n<14<a2n+1.故存在c=14使得a2n<c<a2n+1对一切nɪN∗成立.92例2㊀(2012年大纲全国卷理)函数f(x)=x2-2x-3.定义数列{xn}如下:x1=2ꎬxn+1是过两点P(4ꎬ5)ꎬQn(xnꎬf(xn))的直线PQn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1)证明:2ɤxn<xn+1<3ꎻ(2)求数列{xn}的通项公式.解析㊀由题意得xn+1=4xn+3xn+2.(1)参考答案用的是数学归纳法.(2)xn=3-43 5n-1+1.过程略背景分析㊀由x1=2ꎬxn+1=4-5xn+2知ꎬ2ɤxn<4.由于f(x)=4x+3x+2=4-5x+2在[2ꎬ4)上单调递增ꎬ根据定理2的情形(1)ꎬ知数列{xn}单调递增.由单调有界定理ꎬ知limnңɕxn存在ꎬ不妨设limnңɕxn=Aꎬ则limnңɕxn+1=A.对xn+1=4xn+3xn+2两边取极限ꎬ得A=4A+3A+2ꎬ即(A+1)(A-3)=0ꎬ解得A=-1(舍)ꎬA=3.所以2ɤxn<xn+1<3.例3㊀设数列{an}满足:a1=1ꎬan+1=b1+anꎬnɪN∗.(1)若b=-14ꎬ令bn=an+12ꎬ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ꎻ(2)若b=1ꎬ问:是否存在实数c使得a2n<c<a2n+1对所有nɪN∗成立?证明你的结论.解析㊀(1)bn=36n-4.(2)方法类似于例1的解法2.背景分析㊀由于数列为正项数列ꎬ因此迭代函数f(x)=11+x在(0ꎬ1]上单调递减ꎬ且anɪ(0ꎬ1].由c=f(c)求出不动点ꎬ得c=5-12.根据以上分析ꎬ其高数背景是定理2的情形(2)ꎬ即需证子列{a2n}和{a2n-1}分别单调ꎬ且收敛于同一极限c.a2=11+1=12ꎬa3=11+a2=23<a1=1.即0<a3<a1=1由f(x)在(0ꎬ1]上单调递减ꎬ得a2=f(a1)<f(a3)=a4.即0<a2<a4<1.进而ꎬa3=f(a2)>f(a4)=a5ꎬa4=f(a3)<f(a5)=a6ꎬ一直下去ꎬ可得a2<a4<a6< <a2n<a2n+2ꎬa1>a3>a5> >a2n-1>a2n+1.即{a2n-1}ꎬ{a2n}分别是两个单调有界的数列ꎬ故limnңɕa2n=Aꎬlimnңɕa2n+1=Bꎬ且a2n<Aꎬa2n+1>B(nɪN∗).因为a2n+1=11+a2nꎬa2n+2=11+a2n+1ꎬ对以上两式两边取极限ꎬ可得B=11+A且A=11+Bꎬ解得A=B=5-12.3结束语站得高ꎬ才能看得远.作为教师ꎬ应该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ꎬ这其实就是我们大学本科四年学习的基本功ꎬ这样ꎬ遇到压轴题才能轻松应对ꎬ游刃有余.在具体操作上ꎬ可先分析出试题的高数背景ꎬ获得答案ꎬ这时就得到了解题的方向ꎬ然后再用高中知识和方法去书写解题过程.由此可见ꎬ掌握一定的高数知识ꎬ弄清楚高考题的高数背景和命制思路是非常必要的.参考文献:[1]王晖.数列很重要㊀综合常考到[J].中学生理科应试ꎬ2020(12):5-10.[2]李鸿昌.高考题的高数探源与初等解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ꎬ2022.[责任编辑:李㊀璟]03。
让解题思路来的更自然些——从两道高考题说起
2 0 1 4年 2月
解 法 探 究
学 谋
由罗 比达法则得
—
= l i a r
e~ — J l + Zx
一
2,
发, 以基础知识 为依托 、 以基本方法 为技能 , 按照既定 的
步骤 ,逐步推 出问题 和解答 ,解法思想顺乎一 般思维规
所 以l i m h ( x ) = 一 3 , 故口 ≤一 3 .
。 e 一
+ x V ( ) ] = 兰e 可得 ( ) = ^ ( 2 ) = 0 , 掰 ( ) t > 0 , 选择
,
s i 似 ) , 下 面
D 项.
逐 一验证“ ( ) > 0 , ( ) > 0 , 这样 w i 得出 ( ) > 0 , 函数 ( ) =
一
题1 ( 2 0 1 3 年辽宁理 1 2 ) 设函数厂 ( ) 满足 2 厂 ( ) +
2 玎( ) : , - 厂 ( 2 ) = e z 则 > O , 时, , ( ) (
,
X2
一
1
—
2 c 。 , ∈
) . ( 0 , 1 ] 最小值 即可.
解析 1 : ( 2 ) 不等式恒 成立 问题 , 朴实 的想法是 : 首先 ,
面 的“ 特技 ” , 不 注重对学生通性通法 的指导 , 使 学生受到
潜移默化 的影 响所致 ,学生看 到这些题 目时首先考虑 的 不 是通性通法 , 而是特殊 技巧 , 思路 混乱 , 解题 时一 旦遇 阻就 毫无章法. 借此 笔者谈谈在数 学解 题 中怎样使 解题
解 析2 : , ( ) ≥g ( ) 恒 成立 , 一 般可 以转 化 为,( ) 一
从几道学科融合类试题谈起
样的装饰ꎬ而是令人惊异的纯真ꎬ具有最伟大的艺
术品所显示的完美. ”
例 1 古希腊时期ꎬ人们认为最美人体的头顶
至肚脐的长度与肚脐至足底 的 长 度 之 比 是
(
5 -1
2
5 -1
≈0. 618ꎬ称为黄金分割比例) ꎬ著名的“ 断臂
2
维纳斯” 便是如此. 此外ꎬ最美人体的头顶至咽喉
图1
在所有重卦中随机取一重卦ꎬ则
该重卦恰有 3 个阳爻的概率是
( )
5
11
21
11
A. B. C. D.
16
32
32
16
(2019 年全国数学高考卷Ⅰ理科试题第 6 题)
点评 中学师生对« 周易» 的了解一般停留在
“ 太极生两仪ꎬ两仪生四象ꎬ四象生八卦” 一段ꎬ以
此来加深对实数轴、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空间直角坐
能力ꎬ新意突出ꎬ贴近生活ꎬ对目前的中学数学教学
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笔者欲从以下 3 个方面谈
谈关于学科融合的看法:
1 学科融合之考题再现
1. 1 数学与艺术
数学与艺术都是美丽的ꎬ艺术的研究受到数学
发展的影响ꎬ而数学的发展又从艺术中汲取营养.
罗素说过:“ 数学ꎬ从正确的观点来看ꎬ它不仅是真
理ꎬ而且是至上的美丽———一种严峻的美ꎬ雕刻的
业取得又一重大成就. 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需要解
决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是地面与探测器的通讯联
系. 为解决这个问题ꎬ发射了嫦娥四号中继星“ 鹊
桥” ꎬ鹊桥沿着围绕地月拉格朗日 L 2 点的轨道运
行. L 2 点是平衡点ꎬ位于地月连线的延长线上. 设
地球质量为 M 1 ꎬ月球质量为 M 2 ꎬ地月距离为 RꎬL 2
从两道化学高考题论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
从两道化学高考题论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关键词】高中化学归纳能力培养策略归纳能力是化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
化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知识点多而散。
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度。
通过对相似知识的总结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形成立体式的知识网络结构,既有利于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从总结出来的规律中探究和发现新的事物。
在化学发展历史当中,很多重大发现都是通过归纳总结已知知识规律得到的。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探究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从两道高考题来谈谈如何加强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
题一:(2006全国高考i理综27)置换反应的通式可以表示为:单质(1)+化合物(l)=化合物(2)+单质(2)。
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②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
【分析】本题要求书写置换反应。
刚看题会感觉这应该是比较容易的题目,但细细研究题目的要求就会发现,写出符合要求的三个方程式并不是那么简单。
不少考生写出两个方程式后就发觉很难写出第三个符合要求的置换反应。
笔者曾以这道题对本校去年刚进入高三学习的成绩较好的3个班级进行了一次测试,限时7分钟完成。
最终在限定的时间内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能完全正确地写出。
题目答案为:三个方程式都是中学化学常见的。
为什么学生却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完成呢?这是值得思考的。
假如在复习到化学反应类型时,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置换反应类型作一个系统的总结归纳,让学生对置换反应有个全局性的把握,完成这道题就比较容易了。
(如下表)题二:(2008年·全国理综)V、W、X、Y、Z是由周期表中l - 20号元素组成的5种化合物,V、W、X、Z均为两种元素组成。
上述五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1)5种化合物分别是v____w____X____Y____Z____(2)由上述5种化合物的某两种化合物反应可生成一种新的化合物,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3)V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分析】这是高考中典型的无机推断框图题,向来是高考中的热点和难点,很多考生比较害怕这种题目。
如出一辙的几道高考试题给予的启示
如出一辙的几道高考试题给予的启示
赵坚;赵双立
【期刊名称】《物理通报》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 高考备考复习阶段,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习题进行强化训练,对于提高备考复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常听到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种或那种类型的习题给学生训练了不少,但一考试效果却不佳.实际上,给学生多做题主要能够提高的是解题的技巧,技巧熟练当然对提高成绩有一定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作用,特别是现在市面上许多复习资料质量很差,有的热衷于将试题的内容和解题的方法用一些所谓的模式加以固定,让学生反复操练这些基本套路,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其实这种希望通过大量解题来包围考试题的做法,只能是一种高消耗、低效率的办法.【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赵坚;赵双立
【作者单位】昆明市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云南,昆明,650031;昆明市第十四中学,云南,昆明,6501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重温高考经典,感悟试题真谛——几道与向量有关的高考试题的解法赏析与感悟[J], 刘胜林
2.聚焦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解题教学思考\r——以几道高考试题为例 [J], 陈莉红
3.例谈几道2018年高考试题 [J], 张梅
4.从几道高考试题谈动能定理与图象的结合 [J], 许文
5.文化育人,素养导向——从几道高考试题分析数学文化命题趋势 [J], 郭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几道高考题说起
发表时间:2018-11-21T17:23:43.3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3期作者:周维奇[导读] 高考命题素养立意悄然而来,化学学科证据推理素养亮相高考试卷,而此核心素养恰恰是我们教学实践中薄弱的部分。
本文仅结合参加的培训谈谈对化学证据推理素养的肤浅认识。
周维奇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四川省芦山中学 625600
【概要】高考命题素养立意悄然而来,化学学科证据推理素养亮相高考试卷,而此核心素养恰恰是我们教学实践中薄弱的部分。
本文仅结合参加的培训谈谈对化学证据推理素养的肤浅认识。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证据推理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3-125-02我们先来看看2017全国卷的几道题,它所体现的高考命题导向值得玩味。
例题1.【2017新课标2卷】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实验结论
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氯化碳
B 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
C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D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
例题2.【2017新课标2卷】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实验现象结论
A 向2 mL 0.1 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足量铁粉,
振荡,加1滴KSCN溶液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溶液颜色不变还原性:Fe>Fe2+ B 将金属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集满CO2
的集气瓶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瓶内有黑色颗粒产生 CO2具有氧化性 C 加热盛有少量NH4HCO3固体的试管,并在
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石蕊试纸变蓝 NH4HCO3显碱性 D 向2支盛有2 mL相同浓度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分别
加入2滴相同浓度的NaCl和NaI溶液一只试管中产生黄色沉淀,另一支中无明显现象
例题3.【2017新课标3卷】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目的操作
A. 取20.00 mL盐酸在50 mL酸式滴定管中装入盐酸,调整初始读数为30.00 mL后,
将剩余盐酸放入锥形瓶
B. 清洗碘升华实验所用试管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
C. 测定醋酸钠溶液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
D. 配制浓度为0.010mol·L-1的KMnO4溶液称取KMnO4固体0.158 g,放入100 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这几道来自2017全国卷的高考选择题,题并不难,然而学生在做此类题时常常犯难,哪怕是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
皆因它有一个明显的提示,化学高考命题确实已经转向到了学科核心素养立意。
这几道题体现的是化学学科证据推理素养立意。
证据推理是核心素养之一,它可以基于多学科知识载体培养。
基于化学学科知识培养证据推理素养就是化学学科证据推理素养。
化学学科证据推理素养无可争议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依据华东师范大学王祖浩教授的观点:中学化学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有4个层次水平划分。
水平1 能从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中提取证据,对有关的化学问题提出假设,能依据证据证明或证伪假设;能识别化学中常见的物质模型和化学反应的理论模型,能将化学事实和理论模型之间进行关联和合理匹配。
水平2 能从宏观和微观结合上收集证据,能依据证据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推出合理的结论;能理解、描述和表示化学中常见的认知模型,指出模型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运用于理论模型解释或推测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
水平3 能从定性与定量结合上收集证据,能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步骤推出合理的结论;能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异同,能对模型和原型的关系进行评价以改进模型;能说明模型使用的条件和适用范围。
水平4 能依据各类物质及其反应的不同特征寻找充分的证据,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能对复杂的化学问题情境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以建构相应的模型,能选择不同模型综合解释或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能指出所建模型的局限,探寻模型优化需要的证据。
证据推理素养的培养恰恰是“双基”教育缺失的部分,也是“能力”教育薄弱的部分。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去培养证据推理素养?我认为应该明确几点:
1、证据推理素养更主要的是一种思维方法,需要建立相应的思维模式。
由证据证明或证伪结论。
化学证据推理的一般考查模型:通过实验操作、实践认知获取证据,证据往往是宏观的现象;给出结论,结论往往是性质、结构、微观本质或者基本概念;运用基于化学的知识判断证据能否证明或证伪结论。
如果证据是小范围且能够推导出大范围事件的结论,那么就能够由证据证明结论,或者说如果证据成为结论的充分条件则证据就能够证明结论。
或者表述为,如果依据现象得出的结论包含于所给的结论内,那么现象就可以证明所给的结论,它们就存在着因果关系。
2、化学“双基”的教育过程可以很好开展基于化学知识的证据推理素养培养。
开展“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课时教学设计”探索实践,基于素养去设计我们的教学。
设计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化学方程式的教学、电解质概念的教学等基础知识教学时,把验证性实验设计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假设、拟定证据收集的种类。
依据结论去找它可能的充分条件;依据充分条件去设计实验操作采集证据。
采取这么一种途径,引导建立思维模式,长期坚持也许可以达到培养化学证据推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水平探索》.王祖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2]“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郑长龙.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3]“证据推理于模型认知”解读.杨玉清.雅安市教科所化学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