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苏教版语文八上《枣核》word学案(一

合集下载

《枣核》(展示课)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展示课)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展示课)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核》(展示课)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枣核》(展示课)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淮河畔的风光与人文景观,感受南京的历史、文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开阔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视野。

3.借助《枣核》这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

4.通过展示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课文阅读2.秦淮河畔的文化3.南京市的历史、文化三、教学方法1.展示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如:图片展示、诗歌朗诵、视频播放、手抄报展示等。

2.让学生参加文艺活动,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如:朗读比赛、诗歌创作等。

3.通过寻访历史文化、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4.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和认知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秦淮河畔的文化2.南京市的历史、文化3.文学作品的阅读,如:《枣核》五、课前准备1.教师整合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学生提前准备展示稿件、手抄报等。

六、具体实施1.导入环节(1)教师介绍课题,简述秦淮河畔、南京市等文化背景;(2)教师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南京市的历史和文化;(3)导入文学作品《枣核》。

2.阅读环节(1)学生阅读《枣核》及相关文献,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展开讨论,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等。

3.文化背景环节(1)学生了解秦淮河畔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景观;(2)学生分组制作手抄报,展示秦淮河畔的风光和人文景观。

4.南京市历史环节(1)学生了解南京市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2)教师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走近南京市的历史文化。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第一至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人物形象分析和心理描写。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入分析。

3. 作品主题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枣核》,了解课文内容,查找生僻词语的含义。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第六至第十章)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第六至第十章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必修的一篇文言文阅读,作者崔护,内容主要讲述了晋代名士潘安与徐干之间的关系以及潘安的生活经历。

本文的难点在于词句的理解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潘安的生平和徐干与潘安的关系;(2)掌握本文中的重要名词、谚语等文化知识;(3)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文中的句子和词语。

2. 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能够在阅读文言文时对陌生词语和句式进行分析理解;(3)培养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展示一些古代文物,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丰富性。

2. 预习指导(15分钟)(1)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材料中尝试阅读一些文言文,提高其阅读能力。

(2)让学生准备一些与古代文化有关的知识,如古代诗词,古代典故等等。

3. 阅读分析(30分钟)(1)师生共同分析文章,使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结构,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2)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的材料,讨论其中的文化背景和涵义。

4. 口语表达(2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并彼此辩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本文的读后感,可以是评论或者总结,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2. 分析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在讨论中反复思考文化和文言文的关系,理解其中的含义。

3. 讨论法-通过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彼此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 图文配合-通过展示古代文物,让学生更贴近古代文化,并对文言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枣核》是生动、形象的小品,描绘了一个贫困山区女孩艰苦生活、顽强求学的过程,展现了她所具有的坚韧和勇气,为学生的性格建设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榜样。

本次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枣核”这一主题,为学生搭建一个全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探究。

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贫困山区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平等、互助、助人为乐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小事做起,积累向上的力量。

一.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能够简要介绍文化大革命时期彝族地区孩子的生活情况;2.能够理解“枣核”中孩子们为度日而奋斗、学习的艰辛与汗水所换来的美好生活;3.能够通过本文深化对勤奋和毅力的理解,特别是敢于追求梦想的执着品质;4.能够等价转化与抽象转化两个方面对本文的语言进行深化认识,训练语言分析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 必须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影响,掌握彝族孩子的生活情况。

2. 理解“枣核”中孩子们为生存而努力寻找资金的苦难历程,深刻体会勤奋努力和毅力的重要性。

3.感受到人类对于自然的敏感度和素养的重要性。

掌握等值转化与抽象转化两个方面对本文语言特征的分析和理解。

通过对本文语言的分析能够提高学生语言意识。

二.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

“枣核”故事的情景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奋斗、勇气和毅力的典型案例。

为了将这一情景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需要考虑到情境的修辞,即应该如何将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巧妙地融合。

2. 问题驱动教学。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定期地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将问题与事实相关联,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所学内容。

3. 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将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各种难度层次的小步骤,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3)掌握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文分析,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正义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角色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 掌握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2. 准确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枣核》2. 生词和短语列表3. 相关背景资料4. 写作练习纸张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枣核》,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3. 分析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4.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列表,学生自主学习。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运用生词和短语。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角色形象分析和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

《枣核》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枣核》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优化教学内容
在保证教学内容全面性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 好,适当删减或增加部分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需求。
创新教学方法
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具有互动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 辩论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加强学生参与
通过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提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 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
期末考试成绩评价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对《枣核》相关知识的掌 握程度。
思维能力
考试中的分析、判断、归纳等题型可以评估学生 的思维能力。
表达能力
考试中的写作或简答题可以评估学生的文字表达 能力及对《枣核》相关内容的理解深度。
07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总结本次教学经验教训
01
教学内容安排
本次教学中,对《枣核》一文的背景、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情境导入
通过描述与枣核相关的场景或故事, 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展开做好 铺垫。
问题导入
提出与枣核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讲解背景,理解文意
时代背景
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
文章大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小组合作能力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是否积 极参与,与小组成员合作 完成任务,体现出团队合 作精神。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作业完成率
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完 成率是否达到要求。
作业质量
学生的作业是否整洁、规范,是否 有明显的错误或疏漏。
作业创新性
学生是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表现 出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提出自己独 特的见解和想法。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6《枣核》教案 苏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6《枣核》教案 苏教版.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6《枣核》教案苏教版互动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感受作者饱含深情的语言。

互动学习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

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二)、自主学习案的学情反馈三)内容分析(一)本文按照记叙文的文体去学习,首先我们将六要素找到,其次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

1.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 本文中具体的要素分别是时间:访美时地点:旧时同窗的家中人物:“我”和旧时同窗事件:美籍华人索要枣核寄思乡之情。

(二)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1. 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枣核2. 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揭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

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置悬念:用途蹊跷。

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

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

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

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

第6课《枣核》学案(苏教版初二上)1doc初中语文

第6课《枣核》学案(苏教版初二上)1doc初中语文

第6课《枣核》学案(苏教版初二上)1doc初中语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导入我先朗诵一首诗,假如有明白这首诗的同学,能够和我一起朗读?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有没有同学明白这首诗的意思?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一个人离开家乡专门久,又专门远,时刻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她〕,也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确实是萧乾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这首诗表达的是想念家乡的感情。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想念家乡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如何样的故事,表达了如何样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读课文,作概括。

〔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形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

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作圈点,排疑难。

3研读课文〔1〕具体讲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些情况是如何融为一体的?〔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一一如获至宝讲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么地点?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

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4布置作业〔1〕找一篇具有以小见大、以某物作为线索之特点的文章,与之比较。

〔2〕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

教学反思枣核〔2〕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导入?枣核?是一篇淳朴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异的华人思乡文章。

这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听讲21、这篇文章表达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显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枣核》学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枣核》学案(新版)苏教版

六、枣核【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设置的悬念,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

2.品读课文,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感情。

【重点难点】1.通过诵读,把握构思上的特点和文章的主题。

2.透过词语字面意思,联系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它们的深刻含义。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并抄写两遍。

蹊跷.()殷.()切嫣.()红山坳.()萧乾.()玛瑙.()()睡lián( ) fàn( )舟心jìng()qián()艇蜻tíng() qiā()指一算2.朗读课文两遍,标好小节号。

一、导入课文,疏通字词。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三、质疑问难,明确深意,把握感情。

四、品味语言。

五、探究引申【课后作业】1.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

姑娘在哈佛教书。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A.饭菜的滋味 B.兴趣C.意思 D.特色(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___ ____。

(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_______ ________。

2.1《枣核》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 (1)

2.1《枣核》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 (1)
(四)拓展延伸: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乡土情结。
请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中描写游子思乡的名句。
(五)创意表达:
1、教师创设情境:读完这篇课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让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利用电子贺卡捎去我们的祝福。电子贺卡的封面我已经绘制好了——一株枝繁叶茂的枣树。现在请同学们将你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下来,作为内页的祝福感言送给美籍华朋友,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国的美妙乡音。
5、以《枣核》为题有何作用?
6、提出本组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
教学构想及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饱含深情的语言
②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精巧构思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主线,联系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领会人物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师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重点突出课文精巧的结构。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预习和刚才选读的精彩句段,思考“枣核”在本文中有何作用?可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再作答。
3、精读课文:
跳读法: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细节,选读某些章节、语句就可以了。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思考: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跳读课文,找出体现友人思乡之切的的词句,试作评点。学生找出后分小组进行活动,相互讨论。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民间故事,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和价值。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和友情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民间故事的特点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枣核,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和运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课堂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民间故事的特点和价值。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进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学生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民间故事特点和价值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语文八上枣核word导学案.doc

苏教版语文八上枣核word导学案.doc

六《枣核》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体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感情,了解中华民族“思乡”的文化传统。

2、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学习重点: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以及与本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2、积累本课的字词枣核()屢瞬()殖()红令()量运()舟圣ddn ()镶qidn ()感kdi ()篱ba()国ji()蹊跷: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嫣红:学习过程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C1)本文是一篇散文,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 ,文中揭示中心的一句话是C2)画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分析本文的结构,列出本文的结构图。

C3)文中的美籍华人是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2、浏览全文,探究构思(1)本文篇幅不长,却尺水兴波,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j结合具体例子体会一下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

C2)用简介的语言概括5——10段内容,说说该文段在文中什么作用?C3)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为题?3、本节课我的收获:当堂检测:基础训练P22—至四题。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简介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表现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1、精读课文,品味语言C1)本文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全文去未出现“思” “恋” 一类的词语, 请从文中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妙在何处。

C2)体味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敢弄客庫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朋友有点否好韋禺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那是我开车到从十里纠夕卜,-W*手挑选,诳谷厅买丁,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也许是復世區,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2、探究总结本文表现主题的方法。

3、拓展延伸,提升能力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4、小结本文.谈谈我的收获:当堂检测:阅读课文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枣核》教案1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枣核》教案1

《枣核》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感受海外华人强烈的思乡情、爱国情。

2、领会作者以“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的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能理清并且说出文章的大致思路。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

《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散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并查字典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本文写了一位旧时同窗久居国外,尽管家庭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越思乡,总是想起故乡院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看她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来,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

3、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三、精读课文,体悟情感: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情感的词、句,体会妙处所在,并说说你的理解。

“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

“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

“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

“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

“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

“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八上《枣核》 (一)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八上《枣核》 (一)

枣核教案课时1课时1、能读懂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

3、学习本文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设置悬念的写法。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尝试给自己喜欢的语句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枣核》。

教学预设个性化备课一、导入了解游子的含义,引导体会游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导入课文《枣核》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2、找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用三个字概括出关于“枣核”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明确:索枣核——托枣核——揣枣核——话枣核——议枣核】3、由此可见“枣核”是文章的线索、思考线索的作用【明确:“以“枣核”贯穿全文, 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有助于阅读理解。

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4、作者的旧时同窗生活如何?她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5、跳读课文,找出体现友人思乡之切的的词句,试作评点。

【明确:“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再三托付、已经在站上等了”“旧时同窗当年的调皮劲”。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5、总结:文章“枣核”是一条叙事明线,而同窗的“思乡之情”则是本文的感情线索。

三、研读课文、思考探究1、“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

课文中从哪几方面来写它的呢?2、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如没离题,叙写它们有什么作用?(课文第五自然段)【明确:1、文章是用中国化的景物、独特的人物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我们分析课文时是恰好相反,是透过具体的描写,来得出概念。

苏教版语文八上枣核word学案一

苏教版语文八上枣核word学案一

六枣核预案制作时刻:2010-9-7 姓名:一、预习目标一、借助工具书,积存字词。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旧知铺垫一、乡土情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长的民族,炎黄子孙从来有着高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想念和酷爱,不管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老是始终萦绕在心头。

过去,有些预备漂洋过海谋生的人在背井离乡时,总要怀揣一把“乡井土”,并永生永世收藏起来。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咱们先人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偏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以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非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从一般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人,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其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二、作者简介萧乾(),原名萧秉乾,蒙古族,闻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1910年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前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另外,还出版过量种英文高作。

1999年2月11日卒于北京。

三、整体感知一、字词积存,注记拼音。

蹊跷..嫣.红倘.若山坳.掀.启镶嵌..玛瑙..草坪.萧乾.厂甸.二、火眼金睛,辨识字音。

(1)踏.访踏.实(2)殷.实殷.红(3)核.桃枣核(4)劈.柴劈.头盖脸(5)荷.花负荷.(6)匀称.名称.3、通读课文,畅谈收成。

(1)请你用简练的语言归纳课文内容。

(2)你是如何明白得题目“枣核”的?(3)文章围绕“枣核”都写了哪些事?请你用小题目的形式归纳课文的行文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枣核预案
制作时间:2010-9-7 姓名:
一、预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旧知铺垫
1、乡土情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

过去,有些准备漂洋过海谋生的人在背井离乡时,总要怀揣一把“乡井土”,并永生永世珍藏起来。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蒙古族,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1910年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
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

1999年2月11日卒于北京。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注记拼音。

蹊跷
..嫣.红倘.若山坳.掀.启
镶嵌
..草坪.萧乾.厂甸...玛瑙
2、火眼金睛,辨识字音。

(1)踏.访踏.实(2)殷.实殷.红(3)核.桃枣核
(4)劈.柴劈.头盖脸(5)荷.花负荷.(6)匀称.名称.
3、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题目“枣核”的?
(3)文章围绕“枣核”都写了哪些事?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的行文思路。

4、自主展示
在阅读中,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写在下面与同桌分享。

四、尝试练习
根据你的阅读印象,请你独立、快速完成《练习册》第六课一至六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五、归纳疑点
《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

读完后必会引发你对“思乡”的深刻理解,那么,请你把你对乡思的认识和关于乡思的诗词写下来。

你对乡思的认识:
你积累的关于乡思的诗句: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黎阳科达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