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身疾病

合集下载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③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

心身疾病的发病率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

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

主要生理病理过程与特征是: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如持久的心理压抑、脾气暴躁或不良的生活习惯、急性或慢性的精神刺激、不良的生活环境等。

以躯体症状(器质性)表现为主,不仅存在多种症状且有相应的细胞组织形态学改变。

高血压、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各种心理和躯体的生理病理症状:如心慌、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皮肤瘙痒、麻木、灼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心身疾病的主要病因是: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三大因素所致心身疾病可涉及多个学科、多个系统、多个脏器的功能损伤,故人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断学习、修身养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积极预防心身疾病。

与心理生理密切相关的常见疾病列举如下:循环系统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性心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症、血管神经症、功能性期前收缩、雷诺病、二尖瓣脱垂症、原发性心动过缓症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惹综合征、喷门痉挛、慢性胰腺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神经性贪食、习惯性便秘等内分泌代谢系统肥胖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妇产科痛经、闭经、经前紧张症、月经失调症、功能性子宫出血、不育症、产后抑郁症、慢性盆腔疼痛、围绝经期精神障碍等神经系统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慢性疲劳症、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等骨骼肌肉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痉挛性斜颈、全身肌痛等泌尿生殖系统夜尿症、过敏性膀胱炎、阳痿、早泄、性欲低下、慢性前列腺炎等外科手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后综合症、整形术后综合症、肠粘连症等儿科哮喘、遗尿症、夜惊症、口吃、儿童紧张性头痛等皮肤科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银屑病、斑秃、荨麻疹、过敏性皮炎、慢性湿疹、酒渣鼻等耳鼻喉科咽喉异感症、失音、过敏性鼻炎、耳鸣、职业性喉病、梅尼埃病(内耳眩晕症)等眼科中心性视网膜病、原发性青光眼、飞蚊症、浅层边缘性角膜溃疡、眼疲劳、眼部异物感等口腔科口臭、口腔黏膜溃疡、口腔炎、原发性颞额关节痉挛、牙科畏惧症、口腔扁平苔藓等其他心身医学问题麻醉的心身医学问题、癌症的心身医学问题、疼痛的心身医学问题、艾滋病的心身医学问题女性常见心身疾病及心理问题原发性痛经、经前期紧张征、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功能性不孕症、围产期抑郁症、围绝经期综合征其他: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痛、外阴不适感国外对心身疾病的研究和分类根据美国心理生理障碍学会制定的心身疾病的分类如下:1、皮肤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神经性皮炎、搔痒症、斑秃、牛皮癣、慢性荨麻症、慢性湿疹等。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心身疾病是一类以心理因素为主要病因,导致身体功能异常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对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进行明确和规范,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症状表现,心身疾病患者常常表现为头痛、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泻等身体不适症状,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症状。

诊断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症状和心理症状,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2. 心理评估,心身疾病诊断需要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包括心理测验、心理问卷、临床面谈等多种方法,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

3. 生活事件,心身疾病的发病常常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等。

诊断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事件,排除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4. 排除其他疾病,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需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综合性,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症状和心理症状,不能片面地只关注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症状。

2. 严谨性,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不能因为无法找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而将病因归结为心理因素。

3. 个体化,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地套用标准化的诊断标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诊断。

4. 长期性,心身疾病的诊断需要考虑其长期性,不能仅仅停留在短期的症状表现,需要了解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1. 多学科参与,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的制定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包括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内科学等专业的专家,以确保诊断标准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2. 临床实践,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的制定需要结合临床实践,充分考虑医生和患者的实际需求,以提高诊断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简述心身疾病患者的常见特征

简述心身疾病患者的常见特征

简述心身疾病患者的常见特征
心身疾病是指在生理疾病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障碍,具有明显的身体症状和心理症状。

以下是心身疾病患者常见的特征:
1. 身体症状:心身疾病患者常表现出各种身体症状,如头痛、胸闷、胃痛、肌肉疼痛等,但常规医学检查往往难以找到明确的生理原因。

这些身体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或数年之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2. 心理症状:心身疾病患者往往伴有一系列的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恐惧症等。

这些心理症状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身体症状,并产生恶性循环。

3. 压力和情绪难以调节:心身疾病患者常常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情绪难以有效应对,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易怒、紧张等情绪反应。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是心身疾病的原因或结果,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4. 高度关注身体状况:心身疾病患者对自身的身体状况非常敏感,并对身体症状过度担心。

他们常常频繁就医、进行多次检查,但结果常常是阴性,导致进一步焦虑和困惑。

5. 社交和日常功能受损:心身疾病患者的社交能力和日常功能可能
受到明显影响。

他们可能因为身体症状而减少外出和与他人交往,导致社交障碍和孤独感。

6. 病程波动:心身疾病患者的病程常常呈波动性,即时好时坏。

他们可能会突然出现新的身体或心理症状,或是旧症状恶化,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综上所述,心身疾病患者常见的特征包括身体症状、心理症状、压力和情绪难以调节、高度关注身体状况、社交和日常功能受损以及病程波动。

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认识和诊断心身疾病,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和支持。

心身疾病的分类

心身疾病的分类

心身疾病的分类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与身体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心理因素对于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的影响,也包括身体疾病对于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

心身疾病的分类可以基于不同的标准,以下是常见的分类方法。

1.按照主要表现症状分类(1)心理因素相关的身体疾病:也称为心因性疾病、功能性疾病或躯体化疾病。

这种疾病通常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因,表现为身体上的不适或疼痛,常常伴随着心理上的烦恼和焦虑。

常见的包括慢性疼痛综合征、纤维肌痛、反应性关节炎等。

(2)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这种疾病往往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因,但是心理因素对于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有重要影响。

例如,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2.按照发生时期分类(1)儿童期心身疾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症状,如头痛、腹痛、呕吐、反复发热等,同时伴随着心理因素,如家庭关系问题、学业压力等。

(2)成人期心身疾病:在这个阶段,心身疾病通常与工作压力、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身体不适、疼痛等症状,同时伴随着心理上的问题。

3.按照疾病的临床特征分类(1)焦虑和恐惧相关疾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比如广泛性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

(2)躯体反应相关疾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身体上的不适或疼痛,如慢性疼痛综合征、头痛、肠易激综合征等。

(3)抑郁和心境相关疾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和消极,如抑郁症、心境恶劣障碍等。

(4)创伤后应激障碍: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遭受创伤事件后导致的一系列心理和身体上的反应,如闪回、恐惧、失眠等。

(5)心身疾病的高风险人群:这些人群有可能患有心身疾病,例如淘气、焦虑、神经质、沮丧、悲伤、哀痛、放任、抑郁、孤独、自我中心、刻板固化、强迫症等。

身体上,高风险人群也包括有抵抗力低下、再发患病史、不良照顾经历、缺少自我保健意识等。

总之,心身疾病是身体和心理上的复合问题,治疗需要多专业的协同合作,如医生、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等。

对于高风险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减少压力、增强抵抗力、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等措施都有利于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

第九章心身疾病

第九章心身疾病

第九章心身疾病第九章心身疾病因此,心身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必须兼顾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 我国城市,癌症已经位列人群死亡谱的前列,顺位超过心脑血管疾病。

...第九章心身疾病【引言】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又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是介于躯体疾病和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与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心身疾病,早在我国传统医学就有记载,将喜、怒、忧、惊、悲、思、恐的七种心理因素归纳入疾病的主要因素,故谓之“七情”病因说。

而近代心身疾病,是19世纪20年代由心身医学提出的心身疾病的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心身疾病”一词来源于西方医学,最早是由Halliday JL(1943年)提出的,而Alexander F(1950年)的特别关注使身心疾病一词得到大力推广。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顺位发生了明显改变,单纯生物躯体性疾病(生物感染性疾病)逐渐为心身相关的疾病(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所取代,心身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随着疾病死亡谱的改变以及现代医学模式和多因素发病理论的推进,心身疾病已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本章主要阐释以下几个要点:1.心身疾病的概述;2.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3.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4.常见心身疾病;第一节心身疾病的概述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

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等。

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疾病。

从定义可知,心身疾病是一种生理上的躯体疾病,但又与一般的生理性疾病不同,而且也不同于神经症,因为神经症只具有比较模糊的躯体症状,往往找不到具体的器质性改变。

第48讲:心身疾病

第48讲:心身疾病

第48讲:心身疾病大家好,我们现在来说一下心身疾病,如果非常简单的说心身疾病就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的疾病。

这个话说的实际上也有问题,为什么?因为我们如果把心身分开的话,当初分开的做法主要是为了理解和控制,但是现在看来这种分类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他导致了身心的剥离,以至于公众有很多人会自然的认为心理问题是心理问题,身体问题是身体问题。

但是实际上我们的身心是从来都没有分开过的。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一切身体的问题都可能伴随一些心理问题,哪怕是一个人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鼻子低了一点,眼睛小了一点,嘴唇薄了一点诸如此类的都可能导致一些心理的冲突,所以美容学家们实际上应该学一点心理学,因为他们需要知道这个人强烈的改变自己容貌的后面有一些什么样的动机。

如果这些动机是过度病理性的话,你怎么样改变他的容貌都不可能使他这样的病理性的心理缓解或者是消除。

我一般不喜欢说四平八稳或者是滴水不漏的话,我觉得有时候把话说的满一点,让人有深刻的印象然后再收回来,把它补充的更加全面一点,这个可能要更加有趣一点。

但是关于心身疾病呢,我现在想说一句滴水不漏四平八稳的话,就是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间,心理因素都起来不同程度的作用。

还有一个关于中医和西医之间的一个争论,有人说西医是治标不治本,而中医是治本的,这个显然是不真正了解医学状况的人所说的话。

中医的确是从哲学角度来说整体观要更加明显一些,但是它的治疗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比如说一个人发烧,这是一个症状,中医可能通过某种方式使这个发热的症状缓解,但是他可能不能够治疗因为细菌的感染而导致的发热。

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中医里面有什么直接可以起到大规模的杀死细菌的药物的存在。

但是西医就不一样,西医是直接针对一个人发烧的本质,比如说这个人感冒发烧是因为细菌或者病毒引起的,然后西医可以在这方面做些工作,不过对病毒做的工作等于我没说,因为到现在为止,虽然我们一直都想搞定病毒,但是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可以破坏病毒复制的药物。

第7章_心理应激之心身疾病__Psychosomatic_Disease

第7章_心理应激之心身疾病__Psychosomatic_Disease

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易患因子
3、疾病的进程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4、生理因素是发病基础,心理因素是触发因素
5、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效果更好
临床疾病的心身问题描述
(一)临床疾病的心理行为致病因素-trigger (二)临床疾病的心身作用类型 1、心理因素直接引起躯体疾病 2、心理与躯体共病 3、躯体疾病伴随心理症状(身心疾病) 4、躯体疾病过程结束后遗留的心理问题
第四节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
卢建新
心身疾病的定义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病、 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的心身疾病还包括躯体性功能障碍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也称心理生理疾病

(Psychophysilogical disease) 狭义: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 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 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 能性障碍。

心身相关概念对临床疾病防治的意义
有利于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有利于提高医疗水平
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降低医疗费用
有利于临床科学研究
流行病学特点
疾病:内科系统各科心身疾病发病率不同 心身疾病院外治疗占比例高 性别:总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3:2 溃疡病、冠心病、支哮相反 年龄:大于65岁和小于15岁,患病率低; 青年人高于中老年人; 顶峰年龄为更年期或老年早期。 职业: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特殊职业 人群发病率高(飞行人员因消化系统疾病停 飞者高) 社区:城市高于农村 国家: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心身疾病症对应心理深层分析

心身疾病症对应心理深层分析

心身疾病症对应心理深层分析心身疾病症对应心理深层分析作者:一明(心理师)心身疾病,就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由于它具有生理上的障碍,因此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

心身疾病是由于当事人对于发生在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中的各类事件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包括恶性事件的不良刺激,而对自我认识发生了改变,导致心理状态的不平衡,心理状态的不平衡最终影响了身体的生理变化,进而出现生理功能的障碍。

心身医学作为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结合的产物,是从心理和生理病理的关系出发对心身疾病的病因、易患因素和预后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近年来,随着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心身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开展。

然而,广大群众对心身医学尚未有足够认识。

患有心身疾病的人大多在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反复就诊而延误治疗,使其病情迁延不愈。

以下内容是我们长期在心身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部分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分析,分享给大家,大家可以根据对应心理去参解善化,有助于身体的康复,因每个体差异,此分析并非精确对应,仅供参考,衷心祝大家身心健康。

1、偏头疼---偏执,较劲,倔强,对新环境不适应,新领导,新事物不理解,看不惯,心理上产生排斥,厌烦,迷茫的情绪。

2、头胀痛---在工作上为了名誉,权力,职位的事情暗地里和同事或领导较劲,怕别人知道,事情很多很乱,压力大又不得不面对冲突。

对权威人物感到害怕,愤怒,敢怒不敢言。

3、太阳穴疼---因某件事情和工作或家庭中权威人物出现争执,结果让自己感到很没面子,受压抑,郁闷尴尬,想不开,愤怒但不敢表达,怕别人知道。

4、后脑勺疼---权威人物,地位,职位,名誉等事件感到烦乱,难处理,害怕背后人说自己坏话,负面评价自己,或怕别人背地里整自己。

5、记忆力下降---对生理衰老有恐惧,害怕老弱病衰的状态。

希望忘掉一些创伤事件。

对未来过于焦虑,恐惧,总是去思考如何应对,过于思虑。

6、失眠---觉得有很多事情比睡觉都重要,害怕无法完成而压在心上,敏感多疑,顾虑多,对自己的处理事的能力不自信,对某件事情感到恐惧。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 心身疾病

• 心理社会层面的干预可采取下列措施: • 1、改变环境 • 2、精神药物治疗 • 3、心理治疗
冠心病
头号杀手
冠心病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社会因素
起着重要的作用。
冠心病发作
• 研究证实: • A型性格的人容易发生冠心病
A型性格个体的主要性格特征
过分的抱负及雄心勃勃; • 过高的工作标准,常对自己的工作成就不满
应激源 躯体 心理 社会 职业
心理 应激
心理 生理 反应
器官 脆
弱性
致病因子 物理化学 生物遗传
心身反应 心身紊乱 心身疾病
躯体中介因素:遗传素质、生理特征、环境因素 心身疾病的应激机制
四、 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 治疗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 (一)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的预防不能只着眼于生物学因素, 要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强化人们的自我心理 保健意识,讲求心理卫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技术,学会行为的自我 塑造的技术。要综合考虑生物、心理、社会 因素,采取全方位的立体的措施,才能真正 收到预防的效果。
(三)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现代假 说
• 在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四个关键环节: (1)心理社会因素→(2)生理反应→(3) 器官脆弱性→(4)心身疾病。
• 1、心理社会刺激信息传入大脑。 • 2、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 • 3、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 • 4、心身疾病的发生。
心理中介因素: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体系等
3. 行 为 途 径
这条途径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学说或学 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认为,社会环 境刺激引发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 表现为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 高等,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或特殊 环境因素的强化,或泛化作用,使得 心理和生理反应被固定下来,最终演 变成为症状或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身体和心理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一类疾病。

它既包括对身体功能的影响,也包括对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心身疾病并非单一的器质性疾病,而是一系列的心理与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心身疾病的定义和特征心身疾病是一种综合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身体症状与心理问题相互关联,缺乏明确的器质性病因。

心身疾病的发生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包括心理压力、焦虑、抑郁、人格特质等。

同时,心身疾病也可以导致身体上的症状,如头痛、胃痛、肌肉紧张等。

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复杂而多样。

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长期的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等途径对身体机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此外,心身疾病的发生还受到个体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工作压力大、家庭争执频繁或者个体具有易受压力情绪化的性格特点,都可能增加患心身疾病的风险。

总结起来,心身疾病是一类身心相互作用导致的综合性疾病,具有以下特征:身体症状与心理问题相互关联,缺乏明确的器质性病因,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相互作用致病,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心身疾病的成因和机制心身疾病的成因和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理因素是导致心身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的心理压力、过度焦虑、抑郁和负面情绪的积累,容易引发身体的病理反应。

这些心理因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途径对身体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激活交感神经系统等。

生理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某些人体的生理结构、生理机能或者遗传基因的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发生心身疾病。

例如,某些人对某种刺激处理的机制不同,容易导致过度的生理反应,进而引发心身疾病。

环境因素也对心身疾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家庭环境的稳定性、社会支持体系、工作环境等都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第六章心身疾病第一节概述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又称心理生理疾患( 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 ),是一类在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方面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目前对心身疾病的认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躯体组织损害性疾病。

例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

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在目前文献中有时被混合使用,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之间本身也存在交叉和重叠。

一些著作中提到的心身障碍有时还会笼统包括一部分心身疾病和一部分神经症,故广义的心身障碍和广义的心身疾病有时几乎是同义语。

心身障碍( Psychosomatic disorders )是一组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例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

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心身医学工作者所重视,目前美国精神病学及心理学著作中逐渐改用( DSM-IV)的分类,以及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一一第十版》(ICD-10)的分类,对经典的“心身疾病”名称已不再使用。

但日本心身医学会仍然有心身疾病的分类。

目前所指的心身障碍是从引起躯体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及由躯体疾病产生的心理障碍两个方面来考虑。

这样,目前的心身障碍显然要比原来的心身疾病广泛得多。

因为它不仅是指疾病,而还指患者体验的心身不适。

但这要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

本章讨论的心身疾病主要以狭义的概念进行,归纳起来,心身疾病有以下主要特征:①主要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刺激,通过情绪和人格特征等作用而发病;②必须具有躯体症状和与症状相关的体征,有明确的器质性损害;③损害往往涉及的是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④区别于神经症和精神病;⑤大多数病人不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自身发病中的作用。

医疗心理学PPT课件

医疗心理学PPT课件
第七章 心身疾病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亦称心理生理疾患 (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 有关的躯体疾病或病理生理过程。心身疾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 和躯体功能障碍,狭义的心身疾病仅指那些与心理社会因素密 切相关的躯体疾病。
心理因素”中,它是指对医学疾患起不良影响的心理或 行为因素。 (5)WHO制订的ICD-10将传统的“心身疾病”分别纳入不同分 类, 归为“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F4),4
四、心身疾病的分类
世界各国均没有统一的心身疾病分类方法其实,心身疾病 不是一组独立的疾病单元,它已经包含在有关躯体疾病或其它 疾病分类体系之中。即使是同一种“心身疾病”,在不同的个 体身上,其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程度也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 现将常见的心身疾病罗列如下。
3.多具有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和体征,该躯体症状有 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具有已知的病理生理变化。
4.通常涉及的是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或内分泌 系统支配的器官。
5.在发生上和遗传、个性特征有一定的联系。 6.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7.不是神经症、精神病及心因性精神障碍。
2
三、心身疾病的发展历史
心身反应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短暂的生理反应。 心身障碍指长期的心理刺激引起躯体功能的持久变化,但 并不具有器质性的改变。
1
二、心身疾病的主要特点
1.发病原因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或者心理社会因素在 其发病中是重要诱因。情绪通常起引发作用。
2.心理社会因素的存在与心身疾病的发生有时间上的相关性, 病程的发展和转归与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成平行关系。

名词解释心身疾病

名词解释心身疾病

名词解释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影响个体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的复杂疾病,包括心理因素与生理机制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身体功能异常、症状或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种综合性疾病,其病因往往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个方面。

在心身疾病的发生中,心理因素可以作为一个触发和维持因素,加重了疾病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心身疾病的典型表现是身体上的疼痛或其他生理症状,但找不到明确的生理病因解释这些症状。

常见的心身疾病包括:紧张性头痛、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心身疾病的形成涉及多个因素。

首先,个体的心理压力可以导致身体上的生理和神经途径的改变,进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反应。

心理压力还可以通过影响行为习惯,例如饮食和运动,而进一步增加身体疾病的风险。

其次,人体的身心健康是相互关联的。

生理疾病可以导致心理症状,而心理压力也可能诱发身体上的生理反应。

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增加个体的压力水平,进而增加心理疾病的风险。

最后,心身疾病的发生还与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应对机制有关。

一些人具有更大的心理弹性和身体适应能力,他们更容易应对压力和适应心身疾病。

相反,一些人可能具有较差的应对机制,他们面对压力时更容易出现身体上的症状和心理疾病。

治疗心身疾病通常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旨在改善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

药物可以用于改善心理症状和身体疼痛,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和处理与心身疾病相关的心理因素。

行为改变方法旨在帮助个体调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增加运动和改善饮食习惯。

总之,心身疾病是一种由心理因素与生理机制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复杂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身体疼痛和其他生理症状,同时也伴随着心理症状。

心身疾病的治疗应当综合考虑身体和心理健康,并采取综合措施。

2020福州医学心理学资料:心身疾病的知识点总结

2020福州医学心理学资料:心身疾病的知识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资料:心身疾病的知识点总结在历年各类的医疗考试中,凡是涉及到医学心理学的知识点,经常会考到心身疾病的概念、特点和治疗原则。

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这部分知识点比较生疏,容易混淆,学生在做题时错误率较高。

因此中公教育的医疗考试研究院讲师给大家把涉及到心身疾病的相关知识点做了以下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

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道易激综合征等。

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要广些,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类型心身疾病特点①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②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③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④心理社会因素起“扳机”作用⑤发生于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⑥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心理干预目标①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②消除心理因素③消除生物学症状治疗方法①简易性心理治疗;②自我训练法;③森田疗法;④催眠治疗;⑤气功疗法;⑥默想疗法;⑦艺术治疗和音乐治疗;⑧药物治疗常见疾病①原发性高血压;②冠心病;③糖尿病;④支气管哮喘;⑤消化性溃疡;⑥肠道易激综合征;⑦经前期综合征【单选题】于女士,近日上腹反复疼痛,去医院检查为胃溃疡。

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得知于女士的情绪抑郁,诊断为心身疾病,开具药物后还指导其调整心情,下列不属于心身疾病的有:A.冠心病B.肺结核C.支气管哮喘D.经前期综合征【参考答案】B。

中公解析:常见的心身疾病有:①原发性高血压;②冠心病;③糖尿病;④支气管哮喘;⑤消化性溃疡;⑥肠道易激综合征;⑦经前期综合征。

故本题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
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②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③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

心身疾病的发病率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

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

主要生理病理过程与特征是:
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如持久的心理压抑、脾气暴躁或不良的
生活习惯、急性或慢性的精神刺激、不良的生活环境等。

以躯体症状(器质性)表现为主,不仅存在多种症状且有相应的细胞组织形态学改变。

高血压、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各种心理和躯体的生理病理症状:如心慌、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皮肤瘙痒、麻木、灼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心身疾病的主要病因是: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三大因素所致
心身疾病可涉及多个学科、多个系统、多个脏器的功能损伤,故人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断学习、修身养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积极预防心身疾病。

与心理生理密切相关的常见疾病列举如下:循环系统
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性心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症、血管神经症、功能性期前收缩、雷诺病、二尖瓣脱垂症、原发性心动过缓症消化系统
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惹综合征、喷门痉挛、慢性胰腺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神经性贪食、习惯性便秘等
内分泌代谢系统
肥胖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妇产科
痛经、闭经、经前紧张症、月经失调症、功能性子宫出血、不育症、产后抑郁症、慢性盆腔疼痛、围绝经期精神障碍等
神经系统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慢性疲劳症、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等
骨骼肌肉系统
类风湿性关节炎、痉挛性斜颈、全身肌痛等
泌尿生殖系统
夜尿症、过敏性膀胱炎、阳痿、早泄、性欲低下、慢性前列腺炎等
外科
手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后综合症、整
形术后综合症、肠粘连症等
儿科
哮喘、遗尿症、夜惊症、口吃、儿童紧张性头痛等
皮肤科
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银屑病、斑秃、荨麻疹、过敏性皮炎、慢性湿疹、酒渣鼻等
耳鼻喉科
咽喉异感症、失音、过敏性鼻炎、耳鸣、职业性喉病、梅尼埃病(内耳眩晕症)等眼科
中心性视网膜病、原发性青光眼、飞蚊症、浅层边缘性角膜溃疡、眼疲劳、眼部异物感等
口腔科
口臭、口腔黏膜溃疡、口腔炎、原发性颞额关节痉挛、牙科畏惧症、口腔扁平苔藓等
其他心身医学问题
麻醉的心身医学问题、癌症的心身医学
问题、疼痛的心身医学问题、艾滋病的心身医学问题
女性常见心身疾病及心理问题
原发性痛经、经前期紧张征、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功能性不孕症、围产期抑郁症、围绝经期综合征
其他: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痛、外阴不适感国外对心身疾病的研究和分类
根据美国心理生理障碍学会制定的心身疾病的分类如下:
1、皮肤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神经性皮炎、搔痒症、斑秃、牛皮癣、慢性荨麻症、慢性湿疹等。

2、骨骼肌肉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3、呼吸系统的心身疾病有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神经性咳嗽。

4、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疾病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或低血压、偏头痛、雷诺病。

5、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有胃、十二指肠溃
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压食、溃疡性结肠炎、幽门痉挛、过敏性结肠炎。

6、泌尿生殖系统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原发性痛经、功能性不孕症。

7、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

8、神经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

9、耳鼻喉科的心身疾病有梅尼埃综合征、喉部异物感。

10、眼科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

11、口腔科的心身疾病有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咀嚼肌痉挛等。

12、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有癌症和肥胖症等。

心身疾病的治疗
1.心、身同治原则: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

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

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综合的生物性救助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应对那些有严重焦虑和恐惧反应的病人实施床前心理指导;
又如对于过度换气综合征病人,在症状发作期必须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以阻断恶性循环,否则将会使症状进一步恶化,呼吸性碱中毒加重,出现头痛、恐惧甚至抽搐等。

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次,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

例如更年期综合征和慢性消化性溃疡病人,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应重点作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

心身疾病的心理干预手段,应视不同层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而决定,支持疗法、环境控制、松弛训练、生物反馈、认知治疗、行为矫正疗法和家庭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均可选择使用。

建议精神或心理科专业指导2.心理干预目标:
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治疗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
1)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2)消除心理学病因:例如对冠心病病人,在其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其对A型行为和其它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行为矫正,帮助其改变认知模式,改变生活环境以减少心理刺激,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心理病因学因素,修复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过程,使之向健康方面发展。

这属于治本,但不容易。

3)消除生物学症状:这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技术直接改变病人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疾病的康复。

例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能改善循环系统功能,降低血压。

心身疾病预防护理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预防也应同时兼顾心、身两方面;心理社会因素大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作用才会引起心身疾病(也有例外),故心身疾病的心理学预防应从早做起。

具体的预防工作包括:对那些具有明显心理
素质上弱点的人,例如有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向者应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加强其健全个性的培养;
对于那些有明显行为问题者,如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及A型行为等,应利用心理学技术指导其进行矫正;对于那些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应及时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对于那些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帮助加以疏导。

至于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如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压偏高)等情况者,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

总之,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方面的预防工作是多层次、多侧面的,这其实也是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心、身相互影响的心理后果
在心身疾病的研究中,往往比较注重“心-身”的联系。

而实际上,躯体疾病也可以成为心理应激源而导致心理反应,即存在着身心反应的问题。

这些心理反应不但影响病人
的社会生活功能,又可以成为继发的躯体障碍的原因。

⑴躯体疾病对病人感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除了疾病的性质、轻重及病程等因素外;病人的个性特征、年龄、社会角色等也均影响其感知。

⑵躯体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应包括:①自我意识转变;②对疾病的理智反应;③情绪反应。

⑶躯体疾病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影响分为两种:①原发性心理障碍,是指机能障碍引起的心理后果,如视力或听力或运动机能的丧失,任何机能障碍都可对个体心理带来限制,有人以“投石入水”譬喻,石头入水溅起的水花是机体障碍后的功能丧失,水面的层层涟漪则是一系列心理问题;②继发性社会后果,是指患病后社会关系改变引起的后果,如患病后与家人的关系,对学习工作的影响等。

⑷不同的躯体疾病可以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直接、间接作用而影响心理活动。

如脑血管意外或心脏并引起的脑缺氧;电解质代谢紊
乱导致的心理障碍,如高血钾可致意识障碍和知觉异常;高血钙可致淡漠、幻觉等。

以上各类疾病,均可在心理应激后起病、情绪影响下恶化,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心身疾病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康复措施,大家一定要转变观念,切莫谈“心”色变,才有助于病情的缓解和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