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
《普通动物学教案》
《普通动物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概述1.1 课程定位《普通动物学》是生物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基本特征、分类、生命周期、行为和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掌握动物的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3)熟悉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适应性;(4)认识动物的行为和繁殖策略;(5)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实习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动物的多样性与分类(1)动物的多样性(2)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3)动物的分类系统2.2 动物的形态与结构(1)动物的基本结构(2)动物的器官系统(3)动物的适应性特征2.3 动物的行为(1)动物行为的分类与功能(2)动物的通讯与协作(3)动物的繁殖行为2.4 动物的生殖与发育(1)动物的生殖方式(2)动物的发育过程(3)动物的生命周期2.5 动物的生态与进化(1)动物的生态位(2)动物的生态关系(3)动物的进化历程三、教学安排3.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64课时,其中理论教学48课时,实验教学16课时。
3.2 教学进度安排(1)第1-8周:动物的多样性与分类(2)第9-12周:动物的形态与结构(3)第13-16周:动物的行为(4)第17-20周:动物的生殖与发育(5)第21-24周:动物的生态与进化四、教学资源4.1 教材《普通动物学》,张主编,科学出版社4.2 实验材料动物标本、模型、显微镜等4.3 辅助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网络资源等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
5.2 期末考试包括闭卷考试和开放性问题,占总成绩的60%。
5.3 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讲授通过PPT展示,讲解动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动物学的基本原理。
《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动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96 学时 6 学分(全学年)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普通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动物系列科学的基础主干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以动物适应机制为中心,系统发育为主线及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及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技能。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学好动物学,必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动物世界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会用动物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 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 了解华北地区的动物种类及分布,生物多样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动物资源的保护意识;4. 以生物多样性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线索,介绍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联系实际,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描述、比较和实验等常用的研究手段,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揭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系统发育等。
普通动物学知识
分类比较:涡虫纲的绝多数种类营自由生活,广泛分布在海水、淡水和潮湿的陆地中。常见种类有三角涡虫、枝肠涡虫等。涡虫纲的主要特征1、自由生活。2、皮肌囊上有纤毛和杆状体。3、生殖系统比较发达。4、再生能力强。
吸虫纲营寄生生活,包括外寄生和内寄生的种类。其形态结构与涡虫纲相似。吸虫对人畜等动物的危害很大。常见的有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肝片吸虫和布氏姜片虫等。吸虫纲的主要特征1、寄生生活,多数为内寄生。2、有吸盘、小钩和小刺,无纤毛和杆状体。3、消化系统简单。4、生殖系统发达。
四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威胁及原因: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森林大面积减少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空气、地面湿度降低,使许多植物尤其是阴湿植物减少或衰亡,同时由于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和食物,一些动物种类数量急剧减少,以致濒临灭绝。
2、人类的滥捕滥杀。非法盗猎造成藏羚羊等动物濒临灭绝。
3、环境的污染。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使水体富养化,藻类植物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遗体被分解时,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并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种类和数量锐减。
4、外来物种的侵入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灭绝。水葫芦疯长使其它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失去了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导致其它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
绦虫纲的主要特征1、寄生生活。为内寄生,寄生于脊椎动物的肠内。2、身体由多个节片组成。皮层的具有微绒毛。3、消化系统退化。直接利用寄主体内的营养物质。4、生殖系统特别发达。每个节片含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各一套。
六 昆虫纲的生物学特征概述?
答:昆虫纲是由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这两个亚纲及其33个目所组成。 体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不分节,是感觉与取食的中心,具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胸部分为3节,可能某些种类其中某一节特别发达而其他两节退化得较小。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3对足,一般成虫还有2对翅,也有一些种类完全退化;腹部应该分为11节,但也常常演化为8节、7节或4节。分节数目虽不相等,但都没有足或翅等 附属器官着生。腹部是生殖与营养代谢的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官及大部分内脏;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变态过程。根据这些外部形态特征,特别是足的数目,就不难将昆虫与其他被称为“虫子”的动物区分开来了。昆虫整个身体表面都硬化成体壁,这样包住身体的壳被称为“外骨骼”。这种象盔甲一样的含有几丁质的体壁,结构非常复杂,既坚硬、严密又有弹性,具有不透水、防御和骨骼支撑等功能,保护着里面柔软的身体和重要的内脏器官。由于昆虫的身体是分成一节一节的,每两节之间由柔软、能伸缩的膜相连,这样就可以在外骨骼的保护下,自由活动身体的各个部分了。由于坚硬的外骨骼不会跟着身体一起长大,许多昆虫随着身体的成长必须一次次褪掉它们的外壳,很多昆虫依靠它们身上漂亮的彩衣来吸引异性,繁衍后代。有的昆虫则专门积累某类物质,形成与周围环境一致的外衣颜色,将自己隐藏起来,避免被敌害发现,或示威避敌,形成“保护色”来保护自己。对有的种类来说,表面的色素沉着还可以防止紫外线的的害,使内部柔软的身体不受侵害。昆虫纲旧称“六足虫纲”,是整个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昆虫纲不仅是节肢动物门,也是整个动物界种类和数最多的一个纲。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昆虫在地球上约出现于3.5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节肢动物起源于类似环节动物的蠕虫,经历下列演进阶段:①各节腹侧生出附肢,以便行走;②头部发生触角、眼和口器,成为感觉和取食中心;③翅和足集中在胸部成为行动中心;腹部是内脏和生殖中心。 昆虫的起源有多种学说,一类学说认为系由水栖祖先演化而来,例如,三叶虫起源说和甲壳类起源说;另一类学说认为由陆栖祖先起源,如多足纲、唇足纲、综合纲是昆虫的近缘。
普通动物学重点讲解
绪论生物的界级分类五界系统Ⅰ.原核阶段⒈原核生物界Ⅱ.真核单细胞阶段⒉原生生物界Ⅲ.真核多细胞阶段⒊植物界⒋真菌界⒌动物界六界系统Ⅰ.非细胞生物⒈病毒界Ⅱ.原核生物⒉细菌界⒊蓝藻界Ⅲ.真核生物⒋植物界⒌真菌界⒍动物界研究动物学的基本方法1、描述法2、比较法3、实验法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种。
种或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方式。
分类的阶元即动物等级。
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双名法:由林奈创定的,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的命名方法,是指每一动物的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第一个字名大写,种名在后,第一字母小写。
拉丁文斜体排版。
属名+种名+人名原生动物门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1、原生动物的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故称单细胞动物。
这个细胞具一般细胞具有的基本构造。
2、原生动物在生理机能上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
但与高等动物不同的是这些机能不是由器官系统来完成,而是由细胞器完成的。
3、原生动物除单个细胞个体外,也有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群体,一般无细胞的分化或只有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化。
类器官:原生动物细胞质分化出来的,能完成各种生理机能,与多细胞动物的相应器官相当的结构部分为类器官。
呼吸和排泄: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行,但所有的淡水原生动物都具调节体内水平衡的胞器——伸缩胞。
生殖:有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1二分法2出芽法3裂体生殖即多分裂法、复分裂。
有性生殖:1配子生殖2接合生殖。
)鞭毛纲---------眼虫(体成绿色,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
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
不良环境中形成包囊,出囊前作一次或多次分裂。
伸缩泡除调节水中的平衡外,有一定的排泄作用,把水及溶于水的代谢物收集后排入储蓄泡→胞口→体外。
主要靠体表的渗透作用排泄。
)【鞭毛纲鞭毛作用:1运动2感觉3捕食】肉足纲---------大变形虫(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分为外质和内质,内质又分凝胶质和溶胶质。
《普通动物学教案》
《普通动物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动物学概述1.1 课程介绍动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动物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1.2 动物的分类动物的分类系统和等级动物的命名法则和符号1.3 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动物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方式第二章:无脊椎动物2.1 原生动物门原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原生动物的生活方式和适应性2.2 腔肠动物门腔肠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腔肠动物的消化系统和生殖方式2.3 扁形动物门扁形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和生殖方式2.4 线形动物门线形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线形动物的消化系统和生殖方式2.5 环节动物门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环节动物的生活方式和适应性第三章:脊椎动物3.1 鱼类鱼类的形态结构和分类鱼类的生理功能和适应性3.2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两栖动物的生理功能和适应性3.3 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爬行动物的生理功能和适应性3.4 鸟类鸟类的形态结构和分类鸟类的生理功能和适应性3.5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哺乳动物的生理功能和适应性第四章:动物的行为4.1 动物行为的分类和功能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动物行为的功能和意义4.2 动物的通讯和交流动物通讯的方式和特点动物交流的意义和作用4.3 动物的迁徙和节律行为动物迁徙的类型和原因动物节律行为的特点和适应性第五章:动物的适应与进化5.1 动物的适应性动物适应性的概念和原理动物适应性的形态和行为表现5.2 动物的进化和分类动物进化的理论和证据动物分类的原理和方法5.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和意义第六章:动物的生殖与发育6.1 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特点和比较动物的生殖策略和适应性6.2 动物的繁殖行为繁殖行为的类型和功能繁殖行为的生物学意义6.3 动物的发育过程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特点动物发育中的关键阶段和影响因素第七章:动物的生态关系7.1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与种内竞争的特点和影响种内关系的生态学意义7.2 种间关系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和类型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关系的特点7.3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动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动物在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演化中的角色第八章:动物的地理分布8.1 动物地理分布的规律动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动物分布的隔离与连通性8.2 动物分布与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和植被对动物分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动物地理分布的影响8.3 动物的特殊分布区极地、高山和深海等特殊环境的动物分布动物热点分布区的形成和特点第九章:动物遗传与进化9.1 遗传学基础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变异和遗传规律9.2 遗传技术的应用基因工程在动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分子标记和基因芯片技术在动物研究中的应用9.3 动物进化的证据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生物地理分布和生物适应性的进化解释第十章:动物的保护与利用10.1 动物保护的理由和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和动物保护的意义10.2 动物保护的措施和方法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旅游在动物保护中的应用10.3 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渔业、畜牧业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合理管理动物产品的人道利用和替代品的研究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动物的分类和命名法则:理解动物的分类系统和等级,以及动物的命名规则,对于学习动物学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普通动物学教案》
《普通动物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普通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动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殖发育和生态分布等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动物,并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本教案共包括十五个章节,分别为:动物的分类、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无脊椎动物、动物的生殖与发育、动物的行为、动物的适应与进化、生态系统的组成、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保护动物、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实验与观察。
1.3 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实验法、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第一章:动物的分类2.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分类系统,掌握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依据,能够识别常见的动物。
2.2 教学内容动物的分类系统、动物的主要特征、动物的分类依据、常见动物的识别。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结合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动物的分类知识。
三、第二章:哺乳动物3.1 教学目标了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哺乳动物的分类及常见哺乳动物。
3.2 教学内容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的分类、常见哺乳动物的识别。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结合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哺乳动物的知识。
四、第三章:鸟类4.1 教学目标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掌握鸟类的分类及常见鸟类。
4.2 教学内容鸟类的主要特征、鸟类的分类、常见鸟类的识别。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结合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掌握鸟类的知识。
五、第四章:爬行动物5.1 教学目标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爬行动物的分类及常见爬行动物。
5.2 教学内容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爬行动物的分类、常见爬行动物的识别。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结合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爬行动物的知识。
《普通动物学教案》
《普通动物学教案》word版一、教案概述1.1 课程背景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发育、行为等各个方面。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提高他们对动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识别和分类动物;(3)了解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特点;(4)认识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2.1 动物的分类和进化(1)动物的分类系统(2)动物的进化历程(3)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2 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1)动物的基本组织与器官(2)动物的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生理功能(3)动物的感应、运动和生殖等生理活动2.3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鱼类(2)两栖类(3)爬行类(4)鸟类(5)哺乳类三、教学方法3.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实例分析、讨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物学知识。
3.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动物园等,进行实地观察和操作,增强学生对动物学的直观认识。
3.3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4.1 教材《普通动物学》等教材和参考书籍。
4.2 辅助材料PPT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4.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五、教学进度安排5.1 第一周(1)课程介绍和动物学基本概念(2)动物的分类和进化5.2 第二周(1)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5.3 第三周(1)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两栖类)(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爬行类)5.4 第四周(1)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鸟类)(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哺乳类)5.5 第五周(1)复习课程内容六、教学评估与反馈6.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实验报告评价等方式,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课程设计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课程设计课程背景“普通动物学”是一门基础生物学课程,它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动物的起源、发展、分类和演化。
在本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解剖结构、生态习性、行为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学理论知识,具备观察、记录和解释生物现象的基本能力。
课程特点本课程以普通动物学为基础,重点探讨了动物的起源、发展、分类和演化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本课程也涉及到动物的生态习性、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既注重理论教学,又注重实践操作。
在课程中,将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动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程安排第一章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本章主要介绍了生命起源、进化和演化的基本概念,以及不同阶段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学生应该了解不同动物门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以及动物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第二章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本章主要介绍了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包括动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等方面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应该了解动物的体表构造、内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不同动物组织结构和器官的特点。
第三章动物的生态本章主要介绍了动物的生态特点和生态适应方式,包括动物的栖息地、食物来源、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应该了解动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适应方式,以及不同动物在生态环境中的角色和影响。
第四章动物的行为本章主要介绍了动物的行为特点和行为适应方式,包括动物的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应该了解动物的行为方式和行为适应策略,以及不同动物行为的种类和变化。
第五章动物的保护本章主要介绍了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包括动物的保护意义、保护方式和保护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应该了解动物的保护重要性和保护方式,以及不同动物的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主要包括考试和论文。
考试主要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等多种题型。
普通动物学教案
普通动物学教案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动物学的发展简史来讲述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动物学的发展及研究动物学的方法及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四个方面的知识,以使学生了解动物学所讲述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动物学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和我们学习动物学的根本任务。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一、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二、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及丧失的原因五大威胁: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能源消耗主要原因:人口的增加,造成对生物次源无止境的索取,使生物资源破坏严重。
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掠夺式的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农业和林业的品种单一化。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法规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明确保护对象和目的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和移(迁)地保护四、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现状2. 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具体目标:强化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研究、完善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网络、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的野生物种、保护作物与家畜的遗传资源、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就地保护、建立全国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发展。
第二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一、生物的分界:六界学说二、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绿色植物——食物的生产者(自养生物)动物——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微生物——食物分解者第三节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动物学(zoology)概念研究目的第四节动物学的发展及研究动物学的方法描述性阶段→比较、探讨和总结规律的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第五节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一、分类的方法: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二、分类等级和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物种(包括亚种和品种)品种:亚种:三、动物的命名:双命名法三名法命名四、现行动物的分门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门双胚层动物海绵动物门动物界- 腔肠动物门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门原口动物假体腔动物线形动物门无脊索动物真体腔动物环节动物门-多细胞动物三胚层动软体动物门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后口动物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动物门- 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动物亚门重点:生物的分界、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及研究动物学的方法和动物分类的知识难点:生物的分界和动物的命名方法讨论: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作业:1.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是什么?2.生物是如何分界的?举例说明物种命名的方法。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笔记
动物学(Zoology)第一讲概述?动物学定义?动物分类的原理与方法?动物学1.亲缘关系,建立正确的分类系统的科学。
它是动物科学的基础。
目前动物界中已描述过的动物种数约在150万种以上,如包括亚种可能超过200万种。
2.种的概念及分类阶元?种或物种(species)是分类系统所用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特征和一定的自然分部区的生物类群。
物种是繁殖单元,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即种间是生殖隔离的(生理学标准)。
?问题不同肤色的人是不是同一物种?马与驴能够交配并产生后代骡,马与驴是否为同一物种? ?亚种(subspecies)?级。
界。
?物间的相似程度和精确表达种的分类地位,常常是在前述的分类阶元之间加入一些阶元,即在原名称前加上拉丁前缀总(super—)或亚(Sub—)而形成。
于是就有了总目(Superorder)亚目(Suborder),亚种(Subspecies)等名称。
3.动物分类方法动物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类;?人为分类法:以外形辨认方便为基础,分类时不考虑动物的构造、发育、生理及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
?自然分类法:以生物的构造、发育及生理为分类基础,在分类时以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为基础。
如鲸与鱼如按不同的方法分类结果不同。
?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环节动物门(Annelida)?软体动物门(Mollusc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苔藓动物门(Bryozoa)?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前18?不同的学科有各自的要求,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
动物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1.观察描述法是动物学学习与研究中最经典的方法。
普通动物学 学习指南
1、课程简介:“普通动物学”为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为学生奠定生命科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基础的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研究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态度与观念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终目标为厚基础、强能力的精英型人才奠定见识的基础。
2、教学目标:激发浓厚兴趣,掌握基本知识,观察周围动物,了解类群差异,认识代表种类,理解进化主线,把握学科发展,注重实践案例3、教学内容和手段“动物学”是一门经典的学科,知识点多,内容庞杂。
如何让这门传统学科继续保持活力,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今动物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现在学生的负担非常重,注意力容易分散,如课堂上过多地介绍结构和分类,会让学生觉得动物学缺乏生机和新意,甚至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尤其近年来,动物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
教师要适应新形势,充分注重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积极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方面立足基本知识点的传授,通过生动的讲授、精美的视听资料展示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在经典内容中显新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注重追踪本学科最新优秀成果,将这些前沿知识精选后,揉入到课堂教学中。
如关于秀丽线虫的研究获得2002年诺贝尔奖后受到了同学的关注,我们就在原腔动物门一章中介绍其作为良好实验模型动物的特点;在讲授间日疟原虫时,则引入了近年关于疟原虫入侵红细胞机理方面的最新进展;在鸟类、爬行类起源演化等章节的讲授中,结合了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鉴于教学时数所限,许多问题不能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借助互联网技术并充分发挥同学的主动学习能力,可很好地弥补这一缺憾。
我们在教学网站上设立了教学论坛,同学们会就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同学们自己发现和提出的一些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普通动物学教案》
《普通动物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动物学基础1.1 动物的定义与分类介绍动物的定义和特征讲解动物的分类系统1.2 动物的细胞结构与组织介绍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讲解动物的主要组织及其功能1.3 动物的器官与系统介绍动物的主要器官和系统讲解各个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第二章:无脊椎动物2.1 原生动物门介绍原生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讲解原生动物的分类和生态习性2.2 腔肠动物门介绍腔肠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讲解腔肠动物的分类和生态习性2.3 扁形动物门介绍扁形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讲解扁形动物的分类和生态习性2.4 线形动物门介绍线形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讲解线形动物的分类和生态习性第三章:鱼类3.1 鱼类的特征与分类介绍鱼类的特征和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讲解鱼类的分类和代表物种3.2 鱼类的生态习性介绍鱼类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讲解鱼类的栖息环境和食物链位置3.3 鱼类的解剖与生理介绍鱼类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讲解鱼类的主要器官和功能第四章:两栖类和爬行类4.1 两栖类的特征与分类介绍两栖类的特征和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讲解两栖类的分类和代表物种4.2 爬行类的特征与分类介绍爬行类的特征和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讲解爬行类的分类和代表物种4.3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生态习性介绍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讲解两栖类和爬行类的栖息环境和食物链位置第五章:鸟类和哺乳类5.1 鸟类的特征与分类介绍鸟类的特征和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讲解鸟类的分类和代表物种5.2 鸟类的生态习性介绍鸟类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讲解鸟类的栖息环境和食物链位置5.3 哺乳类的特征与分类介绍哺乳类的特征和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讲解哺乳类的分类和代表物种5.4 哺乳类的生态习性介绍哺乳类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讲解哺乳类的栖息环境和食物链位置第六章:动物的生殖与发育6.1 动物的生殖方式介绍动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讲解不同动物的生殖策略和生殖器官6.2 动物的发育过程介绍动物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讲解不同动物的发育特点和发育阶段6.3 动物的生殖行为介绍动物的求偶、交配和繁殖行为讲解动物生殖行为的意义和适应性第七章:动物的行为7.1 动物的行为类型介绍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讲解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和进化意义7.2 动物的通讯与交流介绍动物的视觉、声音和化学信号通讯讲解不同动物的交流方式和适应性7.3 动物的防御行为介绍动物的逃避、伪装和攻击行为讲解动物防御行为的功能和适应性第八章:动物的生态关系8.1 动物的种间关系介绍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关系讲解竞争、共生、寄生和其他种间关系8.2 动物的种群生态介绍动物种群的数量动态和空间分布讲解种群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模型8.3 动物的群落结构介绍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层次结构讲解群落生态学和群落演替第九章:动物的地理分布9.1 动物的地理分布规律介绍动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讲解动物分布与环境因素的关系9.2 动物的生物地理学介绍动物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和生物地理分布图讲解动物分布的地理历史和进化意义9.3 动物的保护与利用介绍动物的保护区域和保护措施讲解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第十章:动物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10.1 动物学研究的技术与方法介绍现代动物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讲解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和其他研究手段10.2 动物学研究的进展介绍动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现讲解动物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10.3 动物学研究的趋势与挑战介绍动物学领域的研究趋势和挑战讲解动物学研究的未来方向和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动物的定义与分类:理解动物的分类系统是学习动物学的基础,需要重点掌握动物的分类等级和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普通动物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大纲普通动物学大纲段慧●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普通动物学是生物学主要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较系统的动物学知识,为后续学习生物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如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生态学等打下基础;为学生们今后进行动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学习方法指导教师在讲授本门课程时,主要介绍动物各类群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各类群的分类,内容庞杂。
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注意以以下三个生物学观点作为学习的指导原则: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进化论的观点。
同时,要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动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变化过程。
●本课程的重、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动物各类群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动物各类群的分类。
难点是如何掌握动物各类群的结构特征、他们之间的差民及分类的方法,了解动物的进化历程。
● 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第一章绪论(1课时,讲授1课时)【知识点提示】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动物学与其他学科和人类的关系;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重、难点提示】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种的概念和分类阶梯;动物的命名。
第一节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第二节动物学与其他学科和人类的关系第三节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一、生物的分类及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二、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三、种的概念和分类阶梯四、物种的命名和现行分类系统第二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机能;动物组织的类型、基本结构与机能;动物的器官和系统。
【重、难点提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其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动物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其机能。
第一节动物的细胞一、动物细胞的一般特征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三、动物细胞的增殖三、第二节动物的组织一、组织的概念二、上皮组织三、结缔组织四、肌肉组织五、神经组织第三节动物的器官和系统一、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二、动物十大器官系统概述第三章动物的繁殖与个体发育(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繁殖的概念及动物繁殖的方式;动物个体发育阶段的划分;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默写题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默写题
摘要:
一、普通动物学的概念与意义
二、刘凌云默写题的内容与特点
三、解题技巧与方法
四、总结与展望
正文:
一、普通动物学的概念与意义
普通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生态、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中生命的多样性,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刘凌云默写题的内容与特点
刘凌云默写题是一种针对普通动物学知识的考核方式。
题目内容涵盖动物的分类、形态特征、生理功能、生殖发育、行为习性等方面,旨在考查学生对动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内容丰富、知识点繁杂,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解题技巧与方法
1.熟练掌握动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为解题奠定基础。
2.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描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3.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逻辑推理和综合运用,力求简洁明了地回答问题。
4.做题过程中,可以先从自己熟悉的知识点入手,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提高解题效率。
5.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做练习题,加强模拟训练,提高应对默写题的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默写题是对学生动物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普通动物学》授课计划
《普通动物学》授课计划一、课程简介《普通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分类、解剖、生理、生态和进化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动物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分类体系和分类方法;2. 了解动物解剖、生理和组织结构的基本知识;3. 掌握动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4. 了解动物进化的基本原理,理解物种多样性的意义;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动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周:绪论1. 动物学的定义和分类2. 动物学的发展史和现状3. 普通动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4. 教学安排:实验课,观察常见动物的形态结构。
第二周至第四周:动物分类基础1. 动物的分类体系和分类方法2. 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等级3. 动物的命名和分类系统4. 教学安排:讲解常见动物的分类和特征,进行动物分类练习。
第五周至第八周:动物解剖和组织结构1. 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概念2. 肌肉、骨骼、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神经等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 细胞和组织的比较和联系4. 教学安排:讲解动物器官的组织结构,进行解剖操作和实验。
第九周至第十周:动物生态学1. 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 动物的栖息地、食物链、种间关系等生态学问题4. 教学安排:讲解动物的生态学意义,进行野外观察和调查。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动物进化论1. 物种多样性的意义和原因2. 进化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物种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和争议4. 教学安排:讲解物种多样性的意义和进化理论,进行讨论和思考。
第十三周:总结与复习1. 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 布置作业和考试安排3. 讨论学生的问题和反馈4. 教学安排:讲解重点和难点,进行答疑和指导。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演示,使学生了解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普通动物学教案》word版
《普通动物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动物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2. 掌握动物的分类及命名原则。
3. 了解动物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二、教学内容1. 动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动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3. 动物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分类和命名原则。
2. 教学难点:动物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分类和命名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动物学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分类和命名原则。
3. 案例分析:分析动物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动物学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特有的动物种类。
第二章:动物的形态与结构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动物的基本组织和器官。
2. 了解动物的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
3. 掌握动物的运动和感官系统。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的基本组织和器官2. 动物的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3. 动物的运动和感官系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的基本组织和器官,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运动和感官系统。
2.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运动和感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的基本组织和器官,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运动和感官系统。
2. 实物展示法:展示动物的器官和结构,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入动物的形态与结构,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动物的基本组织和器官,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运动和感官系统。
3. 实物展示:展示动物的器官和结构,引导学生直观感受。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动物形态与结构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动物的形态与结构的适应性。
浅谈《普通动物学》趣味与快乐授课方法的探索
浅谈《普通动物学》趣味与快乐授课方法的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普通动物学》是生物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到动物的分类、结构、生态、行为等内容,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传统的动物学教学往往以枯燥的讲授和大量的知识点为主,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程内容缺乏实际理解。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对于《普通动物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理解力,促进其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引入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提高《普通动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动物学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在《普通动物学》这门课程中运用趣味与快乐的授课方法,提高学生对动物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通过研究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手段,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最适合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动物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快乐和乐趣,激发他们对动物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学习动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实践探索,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有趣和有意义的动物学课程的启示和参考,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1.3 研究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方法的更新与创新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尤其是在动物学这一具有一定专业性和涵盖范围广泛的学科中,如何设计出一套趣味与快乐的授课方法,已经成为教师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索《普通动物学》课程的趣味与快乐授课方法,以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研究《普通动物学》趣味与快乐授课方法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采用趣味与快乐的授课方法还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校普通动物学教法探讨
高校普通动物学教法探讨摘要:普通动物学是高校生物类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动物相关课程学习的基础。
本文针对动物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探讨不同教学方法的选用,以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普通动物学;专业基础课;教法1讲好绪论,事半功倍绪论课是指每门学科正式教学开始前的前言课、简介课、概论课、导人课。
其内容主要是对该学科进行综合性的概括和介绍,使学生对这门学科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
绪论课重点讲述3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用三个英文疑问词What,Why,How来说明,第一方面的内容是:介绍什么是动物学(What),其间穿插动物学的发展历史,教师通过对动物学发展历史的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动物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还可以通过对其中的主要贡献者的简介,让学生为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所打动,进而产生学习该课程欲望和内在动力。
在此同时简要介绍各章节的关系,构建课程整体的学习框架;第二方面的内容是介绍动物学对科学发展及生产实践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学(Why),这部分内容也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所在,课程中单纯的知识点往往很抽象,如果把生产实践中是如何利用动物学知识的,讲解透彻,是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的。
第三方面的内容是针对动物学这门科学自身的特点,给出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如何学(How)。
学生通过了解该学科的学科特点、学习方法和教学内容,为今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良好沟通与配合奠定了基础。
绪论课是是第一堂课,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往往会通过这堂课对任课教师有一个初步的认定,如果任课教师知识渊博,旁征博引,学生对教师有了信任之后,就能达到“亲其师,敬其人,信其道”的目的[1]。
这样通过绪论的讲解,学生不仅构建了动物学学习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对动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反转课堂,人人参与反转课堂是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
早在19世纪初,美国西点军校就进行过相关尝试,只是未引起关注,这在当时的技术手段和资源背景下是可想而知的[2]。
《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
《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一﹑课堂学习大学《普通动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材越来越厚,而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学时却越来越少,针对这种情况,课堂教学方法必需要有所改变。
由于生物学本身的规律,在教材中不少内容不可避免是重复的,如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部分内容与人体解剖学是重复的;生理机能方面的部分内容与动物生理学是重复的;大学教材中的这些内容,许多与中学生物教学是重复的;不同纲动物身体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不少也是重复的。
这些内容又恰恰在《普通动物学》教材中占的篇幅较大。
这些在中学和大学的不同课程以及在同一教材中不同纲的重复内容,系统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了解的。
这一部分内容,要突出重点、特点,对最先讲述的代表动物,可以作较细致的讲解;对以后出现的代表动物,应主要讲述其特点。
而常规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可以不讲或少讲。
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要应用比较解剖学和比较生理学的方法。
通过比较,不但可以了解不同类群的共同特征,还便于了解它们的不同特征;既知道了一个新类群的特征,又复习了已讲过的类群特征。
在动物学教材中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动物的分类。
这一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讲门、纲、目及重要科的鉴别特征,而种的鉴别最好放在实验课中对照实物标本学习,如果在理论课中讲解,不但花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
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维跟着老师转,主要内容一般是能听懂的,但要将老师讲的全部内容在大脑中记下来,是比较困难的。
帮助记忆的主要方法是做好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主要记录老师的板书内容,老师的板书是文字非常简捷的各级标题以及重要的图表和示意图。
学生还可以记下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
所以课堂笔记是重要的学习提纲,它能给学生在课后复习阅读教材时提供重要的线索,便于抓住重点,节约时间。
记笔记还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组织思维,避免思想开小差。
在笔记中还能记下未搞清楚的问题,留待课后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一﹑课堂学习大学《普通动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材越来越厚,而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学时却越来越少,针对这种情况,课堂教学方法必需要有所改变。
由于生物学本身的规律,在教材中不少内容不可避免是重复的,如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部分内容与人体解剖学是重复的;生理机能方面的部分内容与动物生理学是重复的;大学教材中的这些内容,许多与中学生物教学是重复的;不同纲动物身体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不少也是重复的。
这些内容又恰恰在《普通动物学》教材中占的篇幅较大。
这些在中学和大学的不同课程以及在同一教材中不同纲的重复内容,系统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了解的。
这一部分内容,要突出重点、特点,对最先讲述的代表动物,可以作较细致的讲解;对以后出现的代表动物,应主要讲述其特点。
而常规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可以不讲或少讲。
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要应用比较解剖学和比较生理学的方法。
通过比较,不但可以了解不同类群的共同特征,还便于了解它们的不同特征;既知道了一个新类群的特征,又复习了已讲过的类群特征。
在动物学教材中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动物的分类。
这一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讲门、纲、目及重要科的鉴别特征,而种的鉴别最好放在实验课中对照实物标本学习,如果在理论课中讲解,不但花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
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维跟着老师转,主要内容一般是能听懂的,但要将老师讲的全部内容在大脑中记下来,是比较困难的。
帮助记忆的主要方法是做好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主要记录老师的板书内容,老师的板书是文字非常简捷的各级标题以及重要的图表和示意图。
学生还可以记下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
所以课堂笔记是重要的学习提纲,它能给学生在课后复习阅读教材时提供重要的线索,便于抓住重点,节约时间。
记笔记还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组织思维,避免思想开小差。
在笔记中还能记下未搞清楚的问题,留待课后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
学生通过课堂笔记,可以模仿老师在板书中概括问题的方式,提高在阅读中概括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效果。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和做笔记应该有正确的看法,老师讲课时不能只顾在黑板上不停地写,写满了就擦,擦完了又写,学生难以跟上,没有时间思考;学生不能只是埋头做笔记,而对所记的内容不求甚解。
老师应该注意板书的质量,学生应该把做笔记当作学习的一种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断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做好课堂笔记应注意以下几点:大学老师课堂讲授内容多,板书也多,学生要提高记笔记的速度,记笔记的速度要跟上老师板书的速度。
要培养边看边写、边听边思考的课堂学习能力;课堂笔记不同于会议记录,不必记录过多的细节,更不必将老师讲的话都记录下来,要是这样,学生就仅是记录员,没有思考的时间。
除了记下老师的板书以外,再记下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或弄不清楚的内容;大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许多是自己补充进来的,特别是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新发现,可以多记;而教材上有的内容可以少记;老师讲授的内容容易为自己接受的可以少记,而较难懂的内容,可适当多记,有助于课后复习时突破难点;部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记好笔记外,在课后复习中还补充进许多内容,将笔记重新整理抄写,使自己的笔记成为一份很漂亮的听课和读书的综述资料,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课堂笔记应以老师的板书为主,因为动物学老师在这一专业领域中,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经验丰富,所讲授的许多专业术语、定义和内容可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学生不可能随意改变。
但学生并不见得就一定要机械地照抄板书,他们可适当地对板书加以改变,搞出特色;现在的课堂教学由于信息量大而课时少,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不可能很详细、很连贯的讲解。
即使是教学时间够,也不能像对待中、小学生那样进行讲解,因为大学生应具备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常规的知识,都是讲1次~2次后,以后不再重复。
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是中心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是一种跳跃式的讲解,学生不进行课前预习,不对所讲解的内容事先有所了解,在上课时就无法将老师所讲的内容连接起来,课堂笔记也不可能记好。
课前预习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过于细致,花很多时间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试图掌握得很深,而事实上这些问题只要听老师的讲解后就会迎刃而解。
另外一种情况是过于粗放,课前预习只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也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二、课后复习动物学要学习的动物门类很多,内容既多又复杂,对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必须进行课后复习,并结合相应的实践学习,如实验、野外实习等,反复强化,巩固才能掌握。
课后复习要在上课后及时进行,因为此时印象较深,复习容易巩固。
有的学生把复习推迟到考试前进行,由于时间隔得久,许多内容已印象不深,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回忆起来,特别是一些没有及时弄懂的难点,积压到考试前再去解决,就不那么容易了。
考前的总复习是非常必要的,但它不能代替平时的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方法不当,即使花了时间,效果也不一定显著。
课后复习应先读笔记,可以从中找到本次课内容的主要结构,再到重点、难点、疑点,再阅读教材。
对重点、难点要反复阅读,不能对所有的内容平均用力。
有的同学时间抓得紧,整天都在读书,但所学的知识仍很模糊,成绩并不理想,就是因为没有抓住重、难点,造成学习效率不高。
课后复习不等于背书背笔记,死记硬背的效果不好,重要的是要理解,不理解,靠背是记不住的。
当然某些内容是需要记忆的,要区别对待。
对所学内容中的难点、疑点,要查阅参考书。
因为动物学教材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生态、起源与演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与这些内容相对应的各类专著或教材,对某一方面的内容论述更深入,当你阅读了这些书籍的相应内容后,一些疑问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要想使学的知识较深透,光靠精读教材还不够,必须参阅许多与动物学有关的参考书。
阅读参考书,也要做笔记,并将这些内容补充到课堂笔记中去,否则,时间一久,也会遗忘。
做习题是一种自我检测的好方法,本书所提供的一定量习题,应用不同的题型、从不同的侧面提出问题,让你回答。
如果某一个知识点掌握并不牢固,在几个相似的答案面前,很可能拿不定主意,最后选择一个错误的答案。
错误往往能够强化刺激,加深理解和记忆。
课后复习要应用比较的方法。
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类群的相同和差异之处,相同之处要记住,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那些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这样既花时间少,也搞清楚了问题。
如果不比较,一个类群一个类群的死记硬背,很容易混淆搞错。
课后复习除了要及时外,要采取循环记忆的方法,第一次复习后,再复习前面的内容时,时间可以逐渐缩短。
在复习新内容时,花较少的时间重复一下前面相似的内容,这样不会学了后面而忘了前面。
三、实验与实习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来源于实践。
所以动物学的实践学习(实验和实习)很重要。
其目的除了验证和巩固理论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包括基本技能、独立工作和培养进行动物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对学生今后在专业上的成功与否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重视动物学的实践学习,某些学校已将动物学实验在教学计划中列为一门课程,计算学分。
要上好实验课,必须按照实验指导书搞好预习,在做实验前对实验的目的、步骤、实验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所了解,做起实验来就会心中有数。
如果不进行预习,做实验时再看实验指导,就会影响实验速度,如果看错了实验步骤,就会使实验失败。
为了使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在实验室里必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
因为每一个实验的操作步骤,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失败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如果违反正常的操作规程,可能会重复前人的失败。
在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因为某些药品是有剧毒的,某些实验动物也有毒,一定要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事故。
物种分类是动物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
实验材料是各种动物标本。
部分标本在经过药物处理后,体色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如一些生活时体表呈绿色的动物,经过福尔马林浸泡后变成了蓝色。
久置的液浸标本和剥制标本,一些具有鉴别意义的体色特征也会产生变化或褪色。
遇到这种情况不能搞错,要掌握正确的分类特征。
这也说明,动物学的实践学习仅靠实验还不够,还必须参加野外实习学习。
在实验中往往会发现一些与书本知识不太吻合之处,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某一分类阶元的动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对于不同的个体,可能会存在一些小的差异。
书本上的知识是一种概括,是一种模式。
出现这种情况时,既不能怀疑书本,也不能否认所发现的事实。
所以学生在做实验时,要勤于动脑筋,独立思考,通过做实验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实验报告是实验操作的小结和提高。
对待实验报告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对实验操作很重视,但对写实验报告很马虎,久而久之,就成为只会做,不会写总结,不会提高到理论高度分析,不但影响学习深度,也不利于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是很重视写实验报告,在实验中用很多时间写实验报告,用很少时间动手操作,或仅看别的同学做实验,自己不动手,从实验一开始就写实验报告,将得到一个实验报告的高分作为实验学习的唯一目的。
上述两种不良倾向都必须纠正。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实践学习的条件。
如平时到郊外去游玩,可以进行观察和采集,然后将材料带回来进行分类鉴定,制成标本,或对校园内的某些动物进行观察统计。
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学习动物学不可缺少的途径。
因为动物与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环境里有不同的动物,不同环境在不同的纬度带和不同的季节又有不同的动物组成;不同的动物又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我们只有到大自然里去观察那些活生生的动物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再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才能学得更生动、更牢固。
要搞好一次动物学野外实习,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实习地点的选择很重要。
一个理想的野外实习点,它的生态环境要比较多样,不能太单调,最好是在不太大的范围内海拔高度的差别较大。
实习点的植被要比较复杂、覆盖率比较高。
在这样的条件下,动物的类群就会比较丰富,数量也会比较多,可以满足野外实习的专业要求。
此外,实习点要有较好的食宿和卫生条件,能满足实习师生在生活上的基本要求。
如果其他条件再好,不能解决食宿问题,也只好放弃。
所以在每次进行野外实习前,必须派人选择实习地点,在几个较好的地点中进行挑选。
实习以前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是物质的准备,如野外实习用品、药品,观察、采集、制作工具,野外实习指导书和有关的资料、图谱等;第二是人员的安排与分组以及大致的日程和实习内容安排。
野外实习中的注意事项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
学生在实习期间一定要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服从安排,不能随意单独行动,特别是在水域地区,不能下水游泳,还要防止毒蛇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