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被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
唐诗之王维:青溪
唐诗之王维:青溪王维 (AD 701年– AD 761年) 是唐朝时期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作品被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诗作构思清新,婉约淡雅,典雅流畅。
在他的作品中,青溪被写得十分动人,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一。
青溪的背景王维生于洛阳,八岁时随父母迁到长安。
年少时即有好学之心,家境优越,得以广泛接触文化艺术,尤擅长诗歌、画画。
隋唐转变时期,文学艺术空前繁荣。
唐朝开国后,社会经济繁荣,文学艺术也得到广泛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表现了一种高峰式的艺术境地,王维也被视为这一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青溪诗来源于王维生活中的真实景致,青溪又称龙门山,位于陕西省洛南县。
王维赴金州任长史期间,曾到龙门山游览,得到了动人的感受,写下了这首《青溪》。
青溪的文化背景从诗句来看,青溪是一个美丽的山峰、溪流,但它的美不仅仅体现在景色上,而是真正的融合了文学与自然。
青溪这个地方一直被文人墨客所倾心,不仅仅因为这里美景如画,更因它曾经为众多文人所灵感,成为了许多优秀诗歌的象征。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到:“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其中的“转朱阁,低绮户”和“照无眠,不应有恨”等不少知名片段都指的是青溪山的景观和背景。
王维也对青溪这个地方非常着迷,他认为文学创作在自然的充分体验下更为丰富,这也是他不断前往自然山水中观察和体验的重要原因。
他在《游龙门》中写到:“白石崖下一泓泉,石间有盆桃李圆。
霞帔闲簇青峰前,一摘阴桃万口香。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高云淡望长安。
”从这些诗句来看,王维深刻领悟到了东方美学中的“山水意境”,即通过人们审美的反应,进入一种意境状态,此情此景、此境此意相互融合,产生出一种直抵心灵的美感。
这种美学思想贯穿于他的诗作之中,从而成为他的一个重要写作特色。
青溪的诗意“青溪”这首诗,除了地理价值和文化价值之外,还具有非常浓郁的哲学意味。
诗佛是指哪位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被称为什么称号最有名的十首诗
王维被称为诗佛的原因王维以诗才闻名于唐开元天宝年间,当时有“天下文宗”之称。
他写了一些富有积极意义的诗,许多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其山水田园诗更是令人大开眼界,与孟浩然等被人们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王维早年即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随着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趋于消极,晚年更是奉佛长斋,衣不文采,居蓝田别墅,与道友裴迪往来,“弹琴赋诗,傲啸终日”,正如他自己写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后期的不少诗作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佛老消极思想浓厚,有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
王维最有名的十首诗1、《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5、《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6、《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8、《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9、《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0、《送别/山中送别/送友》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第三稿)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摘要:王维是一个艺术修养很高的诗人,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尤深,他融合各家之长创造了水墨山水,被推为南宗始祖。
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也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
他把绘图的技法应用于山水诗的创作中,力求勾勒一幅画面。
其具体表现:一、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结构美;二、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色彩美;三、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神韵美;四、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手法美。
五、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禅意美。
关键词: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点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维的名和字都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
是继孟浩然之后,将山水田园诗推向艺术高峰的杰出诗人,他天资聪颖,多才多艺,对诗文、绘画和音乐都很精通。
玄宗开元九年考中进士,任右拾遗,吏部郎中等职。
四十岁以后,他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在盛唐时代,王维以他流布环区的秀句和诗书画乐俱臻佳妙的才华而享誉海内。
他的山水诗造诣尤精,在推重诗歌神韵的一派诗论家看来,他的作品是最受尊崇的艺术典范。
王维是一个艺术修养很高的诗人,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尤深,他融合各家之长创造了水墨山水,被推为南宗始祖。
就艺术言之,一代有一代之风尚,一时有一时之体裁。
院体画与文人画,往往被人称为北宗与南宗。
以明末董其昌等特提此二宗之对立关系后,迄至今日,凡秉笔述画之始者,莫不依从其说焉。
即以李思训为北宗之祖,而王维为南宗之祖。
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也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
他把绘图的技法应用于山水诗的创作中,力求勾勒一幅画面。
《旧唐书》本传说王维的画“笔纵浅思,参于造化”①。
又说他“画思入神”②。
可见他的画是渗入了思想性格的。
这也就是“画中有诗”的意思。
大诗人苏东坡读王维诗时,禁不住连连赞叹,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见东坡志林》)③。
这两句话突出地强调文艺作品既要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般;又要有深涵,如诗之有味。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王维的艺术影响
“ 传神写照 ”审象 求形” “ 王维 的这些论述 , 不仅仅是绘画命
题, 而且 是融入到他的诗歌写作之 中的诗学命题 。 在这样的
艺术意境之 中, 即是事 , 即是理。 理 事 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 , 互 应互证 , 融彻贯注 。 一切他者均为自我 。 ” 一切客体均为主 体, 但是 , 一切之 自我 , 一切之主体 , 毕竟都依赖于他者与客 体, 这便是王维诗 “ 中有画 , 诗 画中有诗 ” 的要义。
认为诗 、 是时间的艺术 ; , 画 是空间的艺术 , 它们是两种性质 不同的文艺形式 。唐徐凝《 观钓台》 图画诗 已道 出 :画 人心 “
维开创了新生命 。 王维率先采用“ 破墨 ” 新技法 , 以水墨的浓 淡渲染 山水 , 打破 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 的束缚 . 大大发展
了山水画 的笔墨新意境 ,初步奠 定了中国水墨 山水画的基 础 。“ 破墨” 是指一种用浓淡墨色相破 、 渗透掩映 , 以达到滋 润鲜活效果的用 墨技法 , 法所作 山水 , 此 叫做“ 破墨 山水” 。
水墨 山水画 , 为其所作的《 传 山水诀 ) “ 云 夫画道之 中 , 墨 水
尽, 故右丞始用笔正锋 , 山披 水 , 廓分 轮 , 以细点 , 开 解 加 名 为芝蔗皴 , 以充全体 , 遂成开基之祖 , 而山水始有专学矣。 从 而学之者 , 谓之南宗 。” 《 (画学心法 问答》 ) 王维半宫半隐 , 实则更多应体现在 隐士 的思想上 。 后世 的文人画家大多如此 ,他们或者对 国家和 人民不抱有责任 感, 或者干脆屏弃 功名利禄作画只为 自娱 , 或者失 意于官场
何在此生 世上过一无依附 , 自由自在的生活。 禅宗的偈颂有 了生活情趣和心 灵感受的抒写 , 这是禅 的天然本色 , 王维的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
如何理解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述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与探讨影响深远。
在他的诗歌批评中,常常提及王维这位唐代大诗人。
苏轼赞誉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意味着王维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和意境表现力。
在苏轼看来,王维的诗与画相融合,颇具意境,堪称诗画合一的理想典范。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歌赞赏源自于他对诗画的深刻理解。
苏轼自幼酷爱文学,对于诗歌艺术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把握。
他认为,诗与画同源自于意境之美,都是表现生活、描绘景物的艺术形式。
王维的诗歌作品以灵动的笔触、深邃的境界、细腻的情感赢得了苏轼的青睐,在他看来,王维的诗句仿佛是一幅画,让人感受到画面的明快绝妙。
而王维的画作同样以清新淡雅、意蕴悠远闻名于世,苏轼认为这种诗画相融合、相互映衬的艺术风格正是王维作品的独特之处。
苏轼对于王维的评价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学与绘画之间的关系的深刻认识。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诗与画一直被认为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两种艺术形式。
苏轼认为,诗歌与绘画均是表现生活美学的手段,二者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内在的审美情感却有着契合之处。
王维的诗歌作品如画,画作如诗,诗画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共同彰显了王维所追求的文学艺术境界。
苏轼认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因为他将诗歌与绘画融为一体,赋予作品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蕴。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画联触评价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创新意识。
在宋代文人中,苏轼以其对于文学的追求和创新的独特见解著称于世。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超越一般的表面形式,力求达到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境界。
王维的诗歌作品正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典范,他将诗歌与绘画相融合,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艺术模式,为后人树立了文学艺术的新标杆。
苏轼对于王维的赞誉不仅仅是对于一个诗人的赞美,更是对于文学艺术创新的鼓励和呼唤,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苏轼对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体现了他对于文学艺术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王维古诗《青溪过青溪水作》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的素愿。
以青溪之淡泊,喻⾃⾝之素愿安闲。
下⾯是⽆忧考分享的王维古诗《青溪/过青溪⽔作》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青溪/过青溪⽔作》 唐代:王维 ⾔⼊黄花川,每逐清溪⽔。
随⼭将万转,趣途⽆百⾥。
声喧乱⽯中,⾊静深松⾥。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上,垂钓将已矣。
(磐⽯⼀作:盘⽯) 【译⽂】 进⼊黄花川游览,每每都去追逐那条青溪。
溪⽔随着⼭势,百转千回,经过的路途,却不⾜百⾥。
⽔声在⼭间乱⽯中喧嚣,⽔⾊在深密的松林⾥幽静深沉。
⽔草在溪⽔中轻轻摇荡,芦苇清晰地倒映在碧⽔之中。
我的⼼⼀向悠闲,如同清澈的溪⽔淡泊安宁。
但愿我能留在溪边的盘⽯上,在垂钓中度过我的⼀⽣。
【赏析】 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的素愿。
以青溪之淡泊,喻⾃⾝之素愿安闲。
这是⼀⾸写于归隐之后的⼭⽔诗。
诗的每⼀句都可以独⽴成为⼀幅优美的画⾯,溪流随⼭势蜿蜓,在乱⽯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静静流淌,⽔⾯微波荡漾,各种⽔⽣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上,垂钓⽼翁消闲⾃在。
诗句⾃然清淡,绘声绘⾊,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穷。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下,描绘了溪⽔⼀幅幅各具特⾊的画⾯。
你看,当它在⼭间乱⽯中穿过时,⽔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喧哗。
“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以如闻其声的感受。
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条青溪却⼜显得那么娴静、安谧,⼏乎没有⼀点声息。
澄碧的溪⽔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相映,融成⼀⽚,⾊调特别幽美、和谐。
这⼀联中⼀动⼀静,以动衬静,声⾊相通,极富于意境美。
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开阔地带后,⼜是另⼀番景象:⽔⾯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植物,⼀⽚葱绿,⽔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姿;再向前⾛去,⽔⾯⼜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
诗中有画,画中有道——2003全国卷王维《过香积寺》赏析
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他少年得志,即进入官场,诗歌也早就享有盛誉。
早年颇有远大抱负,显得英气逼人。
中年后因官场倾轧,灰心失意,经安禄山之乱后,思想更加消沉,欲求归隐而不可得,便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退朝之后,焚香烛坐,以诵禅为事。
”(《旧唐书?王维传》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每日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自得其乐。
晚年则沉湎在寂静的禅境。
诗题《过香积寺》,是访问,探望香积寺。
既是去访香积寺,却有着一“不知”,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趣。
正因“不知”,所以要去寻找,行不数里,便来到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下。
诗人表面写云峰,实则映衬香积寺的幽邃深远。
二、三两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
先看三、四句,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耳边传来隐隐的钟声,这钟声没有冲淡环境的幽静,反而增添了几份“鸟鸣山更幽”的僻静。
但这钟声又是从哪儿传来的呢?“何处”一词,巧妙的写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第三联经过苦苦搜寻,诗人在天快黑时终于找到了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空潭”这里的“空”,正如“空山新雨后”的“空”,不能理解为一无所有,而含有宁静幽寂的意思。
诗人面对“空潭”。
不由想起一则佛教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有一毒龙,屡屡伤害百姓。
佛门高僧以无边佛法降服了毒龙,还百姓一方平安。
诗人运用这个典故,不是为了卖弄学说,哗众取宠,而有其深刻的用意,那就是宣扬佛法无边,佛法万能的观念。
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是“诗中有道”,这点在他晚年的诗歌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静迷人,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
这中间过度浑然天成,不露一丝刻意的痕迹。
从这个角度讲,本诗不愧是王维山水诗的典范作品,难怪受到命题人的青睐,把它选为今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阅读材料。
附: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苏轼高度评价王维的山水诗、山水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点评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形体虽小,却能反 衬空间的阔大。寥寥几笔,却使景物极富 韵味。
点评三:有画一样的构图,背景阔大, 景物层次丰富。有画一样的线条,长短、 大小、点线等交替变化,简洁概括。有水 墨的色调,有留白,有墨痕。纯粹是中国 画中的山水画,富有意境。
西湖雪景:淡雅脱俗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维城、 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代浙江山阴(今浙 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于官宦之家,明末清 初文学家。明亡以后,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 时时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著有小品 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作者心境:
独
痴
特立独行、不随流俗、淡淡哀愁 极度迷恋西湖雪景
苏轼高度评价王维的山水诗、山水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 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西湖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 岱
湖 心 亭 看 雪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 易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西湖奇景, 试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点评。
提示: 1、抓住关键字进行点评。三个‚与‛ 叠用,再辅以 ‚一白‛一词有怎样的表达 效果? 2、抓住数量词进行点评。 3、抓住‚‘文’中有画‛的特点进行 点评。
点评一: 三个‚与‛ 叠用,一气呵成,把天、云、 山、水四种物象连缀起来,给人天衣无缝的 感觉,和‚一白‛相映成趣,写出了天、云、 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景象。
作者志趣:高雅脱俗 湖心亭巧遇: 衬托高雅脱俗的志趣
江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作和绘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释义:细细品味王维的诗,仿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欣赏王维的画,又有如一首诗一样美好。
)王维不仅是文学上的天才,也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极好的音乐家。
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长期在森林中的生活经验,使得他对自然美有着敏锐的、独特的、细腻的感知,所以他的诗歌中的景物,充满了意境,颜色的对比鲜明而优美,把景物的动静联系在一起,尤其擅长于把光线和声音的细微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
人物生平:1、才华早显:王维于武则天时期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
才华早显,幼年聪明过人。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王维离家赴京城,希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
由于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开元五年(717年),在长安,其间有时至洛阳。
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京城求仕:开元七年(719年),在长安,七月应京兆府试。
有诗《李陵咏》《西施咏》等。
开元八年(720年),在长安,常从岐王李范等游宴。
春就试礼部,落第。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
然而供职仅数月,就因属下伶人舞黄狮子而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黄狮子舞是专供皇帝享用的,故伶人私自作舞为不敬,累及王维得罪贬官。
赴济州途中作《宿郑州》等诗。
3、半官半隐:开元十四年(726年),离济州司仓参军任。
开元十六年(728年),隐居淇上。
开元十七年(729年),开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
冬孟浩然还襄阳,行前,有诗相赠。
开元十九年(731年)前后,王维妻子去世。
之后再没有续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闲居长安,秋赴洛阳,献诗张九龄求汲引,隐居于嵩山。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官拜右拾遗,离嵩山至东都任职。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冬十月,随唐玄宗回长安。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他的画作也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王维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于画的描绘和艺术的表现,反之亦然。
这种诗画相通、相互交融的表现形式,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王维诗画并茂的艺术境界。
从王维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对画的描绘和表现。
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里生动描绘了春日里山居的景象,其中“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杨柳婀娜的姿态,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被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诗中对画的描绘,使得王维的诗作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画中一般。
而在王维的画作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诗的意境和抒情。
他的画作以山水画为主,擅长用墨线勾勒出山石、树木和水流的形态,烘托出一种意境悠远、空灵超凡的境界。
例如《远山图》中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给人以空灵超然之感,恍若身临其境。
这种画中有诗的表现方式,使得王维的山水画更加具有超脱尘世、意境深远的韵味,让观者仿佛置身于诗意画卷之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王维诗画并茂的艺术特点。
这种诗画相通的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王维卓越的文学和艺术才华,更让人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能够有声有色地感受到他笔下的意境,体味到他所追求的诗意境界。
正是这种诗与画相得益彰的表现方式,使得王维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传世佳话。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他在诗歌和绘画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使得他的艺术作品永存人间、流传千古。
无论是在诗中描绘画,还是在画中表现诗,都展现了王维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跨界表现,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
结语:王维的诗画并茂,传世千古,激发了无数后人的艺术创作灵感,也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欣赏他的诗作和画作时,我们不妨用心感受其中的诗意和画意,体味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境,让我们与王维的艺术作品在心灵深处相遇,从而获得一场意境非凡的艺术盛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经典诗歌20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经典诗歌20首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迁至蒲州,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展开剩余78%《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送沈子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齐州送祖三》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田园乐七首·其三》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富有禅意,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所谓“诗中有画”。
而《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晚年的力作,整幅画就如同一首山水田园诗,意境悠远,富有哲理,所谓“画中有诗”。
标签:王维《山居秋暝》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隐逸王维,字摩诘,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多才多艺,工绘画,通音律,尤其善于描写自然景物,是写景的圣手。
他的山水田园诗,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非常准确地揭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山居秋暝》就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雨后的山显得很空荡,空气也很清新,秋天的傍晚天气微凉。
松林间洒下斑驳的月光,清泉缓缓地流淌着。
浣洗衣服的姑娘们唱着歌回来了,小船划动着,莲花也随着不断轻轻颤动。
这里的美景随处可见,美不胜收,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过着闲适的生活。
王维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因此,在他的山水诗的创作中糅进了许多绘画的因素,使得他的诗在山水景物的刻画上,达到了一般诗人难以具备的艺术特色。
色、光、态是绘画的因素,声是音乐的因素,王维却能将这些放入自己的诗中。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字既表现出了山的空旷和寂静,也表现出了雨后清新的空气让人感觉非常宁静,“天气晚来秋”介绍了这首诗写作的季节、气候和温度,这样的天气不显得热,也不冷,这个季节万物开始沉寂。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它的“色”表现在“松”上,作者虽然没有赋予它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字眼,但是,提起“松”人们就会联想起“松柏常青”。
它的“声”表现在“清泉”“流”上,提起泉水流动,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潺潺、淙淙、叮咚等象声词,想象出泉水流动的形态和声音。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价值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价值美术学院[摘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包含的诗画在功能上的互补性是它们不可缺的美学内涵,然而两者在功能方面的意义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
从功能上讲,"诗中有画"主张诗歌应发挥绘画的愉悦情性的娱乐作用,它改变了诗唯雅正是尊的历史传统,避免了诗歌主题过于严肃、缺乏生活情味的弊端,体现了孔子"游于艺"的文艺功能思想。
"画中有诗"则强调给绘画注入诗性特征,使绘画诗化、雅化,进而改善绘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利于更好地发挥绘画的社会作用。
诗,画这两个词的运用实际表达了一种美学上的辩证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的提评,涉及诗画“二艺”,苏轼在其个人之艺术立场思想上对王维的诗及画所作的评述。
创造了诗与画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王维;美学价值;一、“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物我合一,天人感应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极致,以其或飘逸、或顿挫、或空灵、或譎怪的诗风建构了汉语诗歌最辉煌绚烂的鼎盛。
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散发着强烈的浪漫气息,不同的生活道路与态度,使得他们或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成为热情的出世者,或者因时而变,兼而有之。
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变幻的浪漫的精神面貌。
关于诗与画的关系问题便在王维的诗中凸现出来,并引起了众多诗人批评家的关注。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言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摩诘之诗。
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苏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关乎诗与画的美学特质的交叉,人们对诗画的联系是普遍承认的。
在中国山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认识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又汉魏晋时期的“极视听之娱”(王羲之《兰亭集序》),即满足自然景物的外在形式;到怡神悦志即通过感官获得一种超感官的享受;最后才到探究山水的内在意蕴和意趣。
论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论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认为,在王维的诗画作品中,诗中有画的境象,画中有诗的意味,诗与画皆达到情景交融。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他的绘画思想,充满了“诗中有画”的境界。
同时,他首创了中国山水画中优美独特的“禅境”表现,能以诗意入画,又能以画表现诗意.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为例向我们阐释何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第一句中读者便可于脑海中形成一幅雨后秋山图,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第二句更是以“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烘托出山中的幽谧之境,在第三句中又描述了洗衣归来的浣女在竹林间嬉笑玩闹,出航打渔的扁舟划破层层莲叶的场面,为这幅清幽静谧的图景增添动态感。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写闲、“夜静春山空”,写静、“月出惊山鸟”,写动、“时鸣春山中”,写声。
没用任何绘画技巧,但在中国人眼中它仍能出画。
因为它符合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画创作中没有相应的形象思维方式。
王维诗中的画是合乎中国文人精神、迎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的画,而不是具有空间色彩透视等视觉效果的景色如画的画。
王维还精于绘画。
他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更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
所作破墨山水,笔迹劲爽,“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由此可见其绘画技艺之不凡。
宋苏东坡称“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谓“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
”然而王维的诗意,却又无处不渗透着禅理。
为此可以不问四时,在《袁安卧雪图》中,把雪与芭蕉同置一处,画中禅意,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假如雪里芭蕉含蕴什么‘禅理’,那无非像井底红尘、山头碧浪等等。
传世的《雪溪图》,图下方一座木拱桥将观者引入白皑皑一片冰雪世界,树木凋零,人烟稀少,小溪的两岸有茅屋四五间,溪中有一叶篷船,有船夫撑篙而行。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经典诗歌20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经典诗歌20首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迁至蒲州,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展开剩余78%《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送沈子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齐州送祖三》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田园乐七首·其三》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他的画作有什么特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他的画作有什么特点?本文导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出自苏轼之口,那他究竟是看了谁的作品,竟然给出如此之高的评价呢?这个人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
我们在学生时期应该都在课本上学过王维的诗,但对于他的画了解就比较少了。
不过王维不仅精通诗画,对禅道、音乐等也都有着很深的理解,可以说王维的才能的确是世间少有。
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王维的一生,以及他的画作究竟是有何独特之处。
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
文学史上有名的辋川,位于蓝田县南十余里,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不仅是秦楚要冲、三辅屏障,而且是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心醉神驰的风景胜地。
此处原本是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的别业,后被王维购得,从此,他在此过起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闲适生活。
在宋之问别业基础上,王维随势赋形,植花木、堆奇石、筑造亭台阁榭,建起了孟城坳、华子冈、竹里馆、鹿柴寨等二十处景观,把二十余里长的辋川山谷,修造成了一处兼具耕、牧、渔、樵的文人园林典范,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二十一岁的王维状元及第,怀揣积极的政治抱负和做出一番事业的远大理想,从家乡蒲州(今运城永济市)施施然走进大唐的经济文化中心长安。
开始的时候,在张九龄的提携下,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天宝年间,又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可谓顺风顺水。
安史之乱中,他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经过这番磨难,王维逐渐消沉下来,看开了世间之事。
四十岁以后,他基本侍奉母亲以半官半隐的状态在辋川度过。
王维母亲去世后,葬在东面山坡,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王维逝世后,又葬在母亲墓南面的小沟旁。
王维当年住所叫“文杏馆”,今已不存,唯有门前空地上,他亲手栽植的一棵银杏树,依然枝叶茂盛,就像他在诗中赞美过的那样:“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盛凤姝来源:《美与时代·中》2019年第11期摘要:苏轼曾这样评述王维的《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从美学角度极大地肯定了王维的艺术美学。
诗人将所观景物富于情感,转化为表达情境的诗歌,而欣赏者又能够从绘画作品中感受他的美学思想。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往今来,人们大多从王维的诗和画的角度来分析该理论。
文章尝试以“诗画本一律”的原则入手,从苏轼的诗画艺术作品出发,分析苏轼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美学理论及思想,感受他的绘画美学造诣。
关键词:绘画 ;诗画一律;美学思想;苏轼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诗的崇拜有增无减,认为诗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表现方式,是文人墨客表达思想情感、理想抱负、人格品性的一种方法。
在苏轼之前,汉代王充、西晋陆机、唐代张彦远都曾将诗和绘画联系在一起,或是为了达到教化功能,或是为了提升绘画作品地位,从而批判诗歌的地位,然而这都没有站在一个辩证的角度去看待诗与画的正确关系。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他认为王维诗歌的创作悄无声息地渗透了王维的绘画美学思想,我们在读“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时,身临其境般处在一个萧瑟清冷的情景中。
欣赏者能够感受到王维自然清新的文人画风,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而“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却能使我们从画中感受到画家内心孤傲的心境以及超凡脱俗的禅学思想,诗人用诗将画中的美学意境表达出来。
王维独创的山水画“禅境”的艺术美学风格,使欣赏者能够感受到“画中有诗”。
这才是一幅真正的好画,能够暗示或启发欣赏者写出这种绝美的诗句。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柳二首》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他认为绘画作品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然之美,无需多少技巧与表现方式雕琢成一幅“画工画”,是一种浑然天成、平淡自然中夹杂含蓄的光,有着内在精神或是气节,追求清新自然之美,如同“玉”的美一樣。
对“诗中有画”观的超越——王维《山居秋暝》教学解读
文学2019.10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收入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
教师在讲解这首作品时,往往都会引用苏轼对王维的一个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在教学中,基于这个评价对王维的诗歌进行分析,有正面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基于《山居秋暝》一诗,谈谈其中的缘由。
一、“诗中有画”视角下的《山居秋暝》借助“诗中有画”的评价,我们至少可解读出《山居秋暝》的三个特点:第一,景物丰富。
一幅“画”的主体是山水人物等具体的形象,既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被称为“诗中有画”,那么他诗中的景物密度自然是比较大的。
《山居秋暝》正是如此,其中景物有“空山”“新雨”“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十种——这些景物都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也是画家经常采用的。
清代学者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中认为《山居秋暝》“写景太多,非其至者”[1]。
“非其至者”的论断未必全面,但这条批语点出了《山居秋暝》一诗中“景多”的特点。
第二,直观形象。
“画”中的景物和人物是非常直观、形象的,观者可以从视觉上直接获取事物特征。
而《山居秋暝》中的景象在光色、位置两个方面也都具备直观、形象的特点。
从光色来说,《山居秋暝》中既有“画”中之光,也有“画”中之色。
先说光,“晚来秋”三个字写出秋日傍晚时分苍茫的暮光;“明月”二字写出洁白的月光;若将“明月”与“新雨”“清泉”联系在一起,读者又可以想象出露珠上晶莹剔透的清光和泉水表面粼粼的波光。
再说色,空中的“明月”是白色的,林中的“松竹”是绿色的,水中的“莲花”是粉色的。
从位置来说,《山居秋暝》这首诗直观、清晰地表现出了景物、人物的位置特征。
“明月松间照”写出了明月藏于松林之后的位置特征;“清泉石上流”写出了石头散立于泉水中的位置特征;而“竹喧归浣女”写出了浣女隐于竹林之间的位置特征;“莲动下渔舟”则形容出莲叶亭亭在上,渔船隐藏于其下的位置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王维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
宋·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这一评价很好的体现了王维诗的一个特点。
王维具有多种才艺,不同艺术相互渗透对其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以画入诗,使其山水诗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基本特征。
比如在《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全诗以淡淡的笔墨,清醇的意趣,澹泊的韵味,渲染成一幅春山夜景的水墨小品,展现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幽静境界,在这一境界中,我们既可以体味到诗人心灵的空寂闲静和精神的超然出尘,又能感悟到情与景在诗中融为一体。
再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
雨,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
(《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
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再竹里馆弹琴长啸,景清幽,人超然,一排闲适。
以“弹琴复长啸”来映竹林深处之空寂,以“明月来相照”映悠然独坐之神韵,色籁俱清,物我两忘,臻于化境。
空灵隽永,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
《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
其中,写乡村景物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充满着牧歌情调,表现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
如《渭川田家》,《春中田园作》。
更多的作品着重写农村美丽如画的风光,《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山居秋暝》写暮雨方霁,山村呈现的美景。
王诗中那些描绘大自然幽静恬美的山水诗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如《青溪》:言入黄花川,第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没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通篇以心照水,用水衬心,物我融成一片,反映一种内在的对美的追求。
王维的诗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来源于他高超的写景艺术而他出神入化的写景技术来自于对自然地明锐感觉,这使他看到了四季美丽的景色、最生动的场景。
这些诗就像一幅幅水墨淡彩,没有刻意雕琢,没有五彩纷呈,只是淡淡写来,自然朴素,却优雅隽永,耐人寻味。
从诗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生活的情。
而对佛教虚幻寂灭的思想的对现实的无奈让他将全身心投入到山水之中,因此有些山水田园诗着力渲染空寂意境与落寞情怀。
如
《竹里馆》、《辛夷坞》情走淡薄,旨归静趣。
这无疑会对后世山水诗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