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19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18张PPT)
彩陶鱼纹盆
半坡遗址碳化谷物
01 02
原始人定居生活 03 04 磨制石刀
简要说明
根据所学分析新石器 时代有哪些特征?
出现陶器
从事原始农业, 开始定居生活 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
10
归纳总结:
1、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 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2、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 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 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二、从部落到国家
关于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较常见的一种说法是: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三皇
颛顼
帝尧
黄帝
帝喾
帝舜
13
三、商和西周
1、夏朝的建立——早期国家的产生
1
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都于亳。
2
盘庚迁殷
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从此稳定
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国际公认
5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使用的打制 石器(砍砸器、刮 削器等)
原始人的渔猎 采集生活场景
山顶洞人的生活 场景(使用火)
6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基本可以分为中原、海 岱(齐鲁)、燕辽、江 浙(吴越)、江汉 (楚)、甘青、雁北、 华南、岭南、巴蜀10个 区域。后四个区域相对 次要,因三星堆—宝墩 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才选录巴蜀区。
下来,商朝又称殷朝。
历史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稿
5.最后,我会介绍夏商周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就,如甲骨文、青铜器、礼乐制度等,并引导学生探讨这些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三)互动方式
1.师生互动:在讲授过程中,我会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以检验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2.生生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探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以上互动方式,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课后评估教学效果,我将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来评估。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了解。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反思和改进措施:
1.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
2.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更多个性化指导。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1.历史图片:展示史前文化遗址、甲骨文、青铜器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视频资料:播放与夏商周时期相关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3.互动软件:利用互动软件设计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丰富教学形式,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教学难点: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过程的理解,尤其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此外,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针对这些难点,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法、情境创设等,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39张ppt)
坛、神庙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原始 人群
母系 氏族
父系 氏族
出土于元谋人遗址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
一层位中发掘出的少量石制品、大量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当时元
B 谋人已经( )
A.大量使用陶器和从事原始农业
B.会制造简陋的工具和使用火
C.村落聚居和学会用火
D.从事渔猎和掌握了养蚕缧丝技术
级 矛 盾 不 可
国 家 产 生
调
和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
国家具有两个最根本的特征:第一,它造成了一种公共权力;第二,它第一次不依亲
属集团而依共同居住地区来划分人民。
——摘编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
【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意味着我国进入文 明社会”的证据。
特点:①星罗棋布,多元并发,分布广泛; ②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大河文明,黄色文明)
陶寺遗址(山西)具有从燕山北侧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综合体性质:其典
型陶器具有山东、河南、江汉、西北和关中地区龙山时代文化因素;玉琮、
玉璧和大型厨刀继承了良渚文化的传统;透雕兽面玉佩受到湖北石家河文化
的影响;鳄鱼皮制作的“鼉鼓”来自山东龙山文化;铃和齿轮形器等铜器则
业器 礼仪
时代 旧石器
时代
新石器 时代
大致时间
区分 标准
生活方式
文化遗存 社会组织
约300万年 前—约1万
年前
约1万年 前—约 5000年前
打制
打磨 结合
渔猎、采集 群居、用火
元谋人 北京人
早中期:
陶器、原始农 仰韶文化
业(南稻北粟)大汶口文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共18张ppt)(完美版下载)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 一、考古遗迹溯文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 二、神话传说探起源——从部落联盟到国家的建立 • 三、文字记载揭面纱——商和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
一、考古遗迹溯文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石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 (打制方法)
器
时
代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4千年
问题探究:1.举例 说明分封的对象有 哪些?
王族子弟(主体)、功 臣、前朝贵族
2.实行分封制的目 的是什么?
巩固统治
三、文字记载揭面纱——商和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
问题探究:阅读P7宗法制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国人暴动
1.宗法制的基础:
血缘关系
2.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
互为表里:政治上的君臣隶属关系;血缘上的父子兄弟关系。
三、文字记载揭面纱——商和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手工业:青铜器种类繁多 绢帛的出现
农业:井田制
左:四羊方尊(商,中国国家博物馆) 右:三羊尊(商代后期,故宫博物院)
生产工具:木、石、骨、蚌,极少青铜农具
(打磨结合)
早期:距今约1万——7千年 中期:距今约7千——5千年 晚期:距今约5千——4千年
一、考古遗迹溯文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
已经学会用火
问题探究:1.中国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 人类主要有哪些?
2.我国早期人类分 布的基本特点是 什么?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氏族社会)
江西万年仙
母系氏族社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不等式类型及其解法: 一.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类型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开口,判别式,求根,画图,写解集) 1.解下列不等式:(1)022<--x x ; (2)0322>-+-x x 。
(3))2(3)2(2+<+x x x (4)21212≤-+≤-x x2.(湖南)不等式x 2-5x+6≤0的解集为______. 类型2:解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问题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若二次项系数为常数,可先考虑分解因式,再对参数进行讨论;若不易因式分解,则可对判别式分类讨论,分类要不重不漏。
若二次项系数为参数,则应先考虑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然后再讨论二次项系数不为零时的情形,以便确定解集的形式;其次,对相应的方程的根进行讨论,比较大小,以便写出解集。
分类讨论:讨论自己求自己先交后并,讨论别人求自己不交不并,各写各的。
二次不等式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 (一)、按方程02=++c bx ax 的根21,x x 的大小来分类,即212121,,x x x x x x <=<; 例1解不等式06522>+-a ax x ,0≠a(二)、按判别式∆的符号分类,即0,0,0<∆=∆>∆; 例2: 解不等式042>++ax x练习: 解不等式()()R m x x m ∈≥+-+014122(三)、按2x 项的系数a 的符号分类,即0,0,0<=>a a a ; 例3 解不等式:()0122>+++x a ax练习1: 解不等式()00652≠>+-a a ax ax类型3:已知不等式的解集求参数(恒成立问题: 设)0()(2≠++=a c bx ax x f ,(1)R x x f ∈>在0)(上恒成立00<∆>⇔且a ;(2)R x x f ∈<在0)(上恒成立00<∆<⇔且a 。
) 1.若不等式012>-+bx ax 的解集是}43|{<<x x ,则实数.__________,==b a 2.若不等式04)2(2)2(2<--+-x a x a 对R x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3.若不等式13642222<++++x x mmx x 的解集为R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二:解分式不等式(1)解分式不等式时,要注意先移项,使右边化为零,要注意含等号的分式不等式,分母不为零。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定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时期,认识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位置。
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古代遗址、文物、文献等史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认识。
3.历史解释: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及其特征,理解这些因素对中华文明后续发展的影响。
4.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表现。
•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如夏朝的建立)及其特征。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阐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如何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古代遗址、文物图片及视频资料(如二里头遗址、甲骨文等)。
•相关历史文献摘录(如《史记》中关于夏朝的记载)。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动画演示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系统讲授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化理解。
•史料分析法:运用史料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古代生活场景或决策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远古先民生活的故事,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引出远古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中华文明的萌芽。
•设问引导: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吗?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1.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性阐述:介绍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展示其独特的陶器、玉器、建筑等,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环境因素分析:结合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如河流、气候、资源等)。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
北方: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南方: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仰韶文化(以半坡遗址为例) 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 地点:今陕西省境内(黄河中上游地区) 生产活动:渔猎、采集、农业、畜牧 社会组织:母系氏族社会 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主要建半地穴式房屋;普遍 地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彩绘陶器等。培育出了粟。
● 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 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 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 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 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母系氏族公社转向父系氏族公社的原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 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34张PPT)
导入新课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 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34张PPT)
他们生活在什么年 代? 这一时期的人类是 如何生活的? 经历了怎么样的演 变过程? 社会组织形式是怎 样的?
石磨盘、石磨棒 骨锥、骨针
骨镞、骨镖
石斧、石凿
原始群落
母系氏族
渔猎、采集
渔猎、农业、畜牧业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父系氏族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距今约5000年
旧石器(打制石器)
元谋人
北京人
新石器(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辽 河 上游:红山文化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彩陶
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文化 时间:距今约7000年 地点:今浙江境内(长江下游地区) 生产活动:渔猎、采集、农业、畜牧 社会组织:母系氏族社会 干栏式的房子,定居生活,挖掘水井。制造陶器。还制作 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养蚕缫丝。种植水稻。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3张ppt)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妇女主导 集体劳动,成果共享、 财产公有,平均分配
男子主导 私有制产生、贫富差距, 阶级分化、部落联盟形成
早期国家 夏商西周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三皇五帝
神话传说是古人对世界起源、 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简单
1、三皇: (1)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
(2)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厚
的历史事实。
2、五帝:
(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炎黄部落联盟:炎帝与黄帝被后世
共尊为华夏始祖
(3)禅让制:
概念: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他人
标准:才能
性质:公天下
(二)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2、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3、政治: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标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实质:家天下 (2)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 机构与职官 (3)地方: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间接统治 4、文化:历法—《夏小统治
1、建立: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文字: 甲骨文
3、政治制度: (1)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中央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 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3)地方制度: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 ji)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特点:
①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 ②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影响: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礼乐制
含义
“礼”: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22张ppt)
人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初中知识点: 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
特征。 4.生产状况:①采集狩猎 ②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二、从部落到国家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 成。太古以来,诸族 错居,接触交通,各 去小异而大同,渐化 合以成一族之形,后 世所谓诸夏是。
——梁启超《饮冰室 合集》
二、从部落到国家
4.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 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2)统治:夏王是 最高统治者,夏朝社会仍是聚族而居。①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 构与职官。②部族: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 族进行间接统治。(3)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历法《夏小正》。
人面鱼纹彩陶盆类和文化遗存
玉蟾岩出土的稻谷
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刻符龟甲和骨笛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 化粟和黍
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
河姆渡遗址出 土的猪纹陶钵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山东龙山文化遗 大汶口遗址出 址出土的高柄杯 土的白陶鬶
良渚遗址出 土的玉琮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时空定位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按生产力水平(劳动工具材质)分期
(1)旧石器时代1)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 时代。2)代表:元谋人(约公元前170万年)、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中华文明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达百万年、漫长且不断发展的结果。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是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的教学内容,展示了我国从原始社会走向早期国家的过程。
从我国境内的考古发掘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华文明具备大河流域文明产生、发展,由低级走向高级的一般特征,同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过程也有鲜明的特点。
将教材的小标题调整后联结起来,本课的内容结构非常清晰,呈现如下:石器时代金石并用古人类和文化遗存→部落到国家→早期国家的发展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①结合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考古出土文物、文化遗存、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以及文献史料,在时空情境中感知、探究历史发展进程的速率,思考生产工具制造、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的变化规律,进而了解、认识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与早期国家形成的道路,掌握早期国家政治建设历程与特点及生产生活成就。
教学目标:原始社会部分:1.观察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知道在中华大地上很早就有人类生存,如星星之火且发展愈加多元;2.通过考古出土文物,如石器、手工工具及制品的比较分析,与教师互动探究原始社会发展的原因;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比较姜寨聚落与良渚古城,同时观察对比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陶寺遗址的位置分布和文物特征,思考、认识中国古代原始社会诸多文化遗存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身份地位不平等、阶级分化的现象趋势;4.通过解读时间轴,探讨历史时间变化速率,深刻理解生产力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夏、商、西周部分:1.结合时间轴,梳理国家管理制度;2.结合地图,观察三代统治疆域的变化;3.运用教材相关内容和教师提供的材料,比较、分析、探究夏、商、西周的制度变迁,认识、理解国家管理及治国思想的进化发展,体会国家形态不断发展的趋势,感悟这一时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封制
诸 侯天子
大 夫
嫡长子(嫡长孙)嫡长子(嫡长孙)嫡长子(嫡长孙)嫡长子士
大宗 (宗主)小宗大宗小宗大宗小宗
含义: 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 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 子继承制特点: 周王既是最高的统治者,又 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即最大的 族长。意义: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补充, 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利和财产 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维护周天 子统治。
华夏族的传说
炎帝黄帝
炎黄部 落联盟
华夏始祖
黄 帝华 夏 部 落 木爱禹苗蛮
夷蚩尤部部落
2、 万邦时代
势
租。
黄海
国家产生的背景及概况背景: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 家夏朝。
3、 国家的产生
概况:禹死后,启继位,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官理: 聚族而居, 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 间接统治。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 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 .未定国界省、自治区.直辖市界 — - - - 特别行政区界注:图中所有要素为今内容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红 费o生河梁 回 北京 韵
南 海
澳喝
南诸
二、从部落到国家
1、 华夏的始祖
(2)天文和历法 夏朝历法《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 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商朝的历法相当完善,为阴阳合历。干支纪日是 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纪日方法。
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与井田制血缘纽带(里)分封制 宗法制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知识讲义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统编版(2019)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石器时代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识导航:重难点题型分值重点识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选择题、非选择题2-4 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认识西周分封制。
知识精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遗址名称距今年代发现地点所属流域巫山人约200万年重庆巫山长江元谋人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陕西蓝田黄河蓝田人约70万~115万年北京周口店海河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金牛山人约28万年辽宁营口辽河长阳人约19万年湖北长阳长江安徽和县长江和县人约19万~15万年马坝人约13万年广东韶关珠江丁村人约5万~10万年山西襄汾黄河左镇人约2万~3万年台湾台南—北京周口店海河山顶洞人约3.4万~1.6万年材料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探究】(1)材料一中人类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2)与材料一相比,新石器时代,我国文化遗址在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1)起源早。
早在200多万年前,我们的先民即开始生活在我国的广袤大地上,我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远流长。
多元化。
不仅黄河、长江流域,而且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2)从多元走向一体,逐渐集中于中原。
知识点击: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 旧石器时代:(1)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性遗址: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蓝田人等。
(3)特征:打制为主;群居生活;渔猎、采集;学会用火。
(4)社会形态:母系社会。
(特点: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分享。
)2. 新石器时代:(1)概念:新石器时代是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总体特征:打磨结合;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定居生活);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注:这一时期也成农业革命时期,人们从采集者转化为生产者,从依赖自然不断发展为利用、改造自然。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教科书内容分析本课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题,其中“中华文明的起源”部分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
“早期国家”部分缕析了夏商西周国家机构的完善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富于理想、乐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向上。
但是,一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不深,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本课内容量大,时空跨度大,从史前文明一直讲到西周灭亡,这对缺乏相应知识储备的高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有必要确定课题主旨,围绕核心概念搭建历史学习能力框架。
三、教学目标1.全面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历史。
通过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特征等入手,分析并论证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
2.对比新石器时代的姜寨聚落遗址和陶寺遗址,掌握早期国家产生的一般条件。
3.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内容,概括早期国家的特征。
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史料实证的基本原则,为高中的历史学习奠定初步基础。
4.了解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认识中华文明从古至今绵延不绝,产生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中华文明的起源。
五、教学设计思路主题聚焦——科学取舍,引领深度学习;时空建构——自我探究,理顺历史逻辑;比较论证——同读共研,侧重问题解决;情感浸润——文明为线,涵养家国情怀。
具体教学内容:以文明为主线,展开三个话题:大河源头,文明曙光(回顾史前历史的分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走出蜜光,迈向文明(重点分析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之间的关系);王朝时代,千古回响(概括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六、教学过程环节一大河源头,文明曙光(视频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境内分布着丰富的古人类进址和文化遗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课程
中外历史纲要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高一年级学习 (合格性考试)
选修I课程
选修II课程
模块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校本课程
(学校自主开设)
模块2
经济与社会生活
建议模块1
史学入门
模块3
文化交流与传承
建议模块2
史料研读
高二年级学习 (等级性考试)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
设问: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
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
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你认为需要具
备什么基本条件?
旧
新
强大的征服能力
①使用打制石器 ②过着群居的生活 ③从事渔猎和采集 ④已经学会使用火
约公元前 1046年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黄河流域: 龙山文化(黄河
仰韶文化、 中下游);
大汶口文 红山文化(辽河
化;
上游);
长江流域: 良渚文化(长江
河姆渡文 下游)
化
世袭制; 二里头 遗址
内外服制度; 殷墟、甲骨 文; 青铜器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犬戎破京
二 • 显微镜下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①使用打磨石器 ②种植作物与饲养家畜 ③大量使用陶器 ④养蚕缫丝 ⑤使用玉器 ⑥城墙、祭坛和神庙
稳定多样的食物 供给
固定的生存环境 阶级分化
出现公共权力
二 • 显微镜下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 从部落到早期国家
早期国家
(
变革)
部落战争
争夺 和权力
制作者:揭西县河婆中学 陈艳婷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
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
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一 • 望远镜下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
通过自主学习,请用你的笔尖描绘你从远而近看到的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
打制石器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
打磨石器
1、按劳动工具材质(生产力水 平)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 时代
2、按照社会组织(生产关系) 阶段发展特征分: ①原始人群: ②母系氏族社会: ③父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1万年以前)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至4000年左右)
玉琮,象征权力
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 城。……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
石器时代
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 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 从部落到早期国家
墓葬随葬品丰富……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 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 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
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①大河附近、平原地带、分布 广泛 ②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 核心的方向发展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二 • 显微镜下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
1965年5月1日,中国地质力学研究所钱方先生在 元谋县大那乌村进行地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两枚人类 门齿化石,经古地磁学鉴定为距今170万年,命名为直 立人元谋新亚种,是亚洲最早的直立人,简称元谋人。
人面鱼 纹尖底 陶器 新石器 时代 陕西临 潼姜寨 遗址出 土
仰韶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考古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的地区及其边缘地区。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 为主的遗址。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 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反映了尚 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
旧石器 时代
原始社会
新石器 时代
夏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商 西周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第2课:诸侯纷 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
战
国
秦
朝
第4课:西汉与东 汉——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巩固
两 汉
第3课:秦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 家的建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二 • 显微镜下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
左图的”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红山文化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造型、纹饰设计质朴精美,数 量多寡不一,表明玉器的功能已不仅是简单的饰品,更 是等级、地位、权力的象征。处于中心的大墓唯玉为葬, 而墓地越向边缘规格越低。这说明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 等级制度严格,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很大, 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经形成了原始的国家。
从良渚文化墓地看贫富分化非常明显,等级差别已经出现,大墓
中的琮、璧等成组玉器的出现,表明已有了严格的礼仪等级制度。城 墙,是氏族社会和文明社会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良渚文化的一些 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 接近了早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二 • 显微镜下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上层统治者) 设立公共权力
政府 军队 文字
下层(被统治者)
的发展
剩余产品产生 (
贫富 分化
阶级 出现
新石器时代(打磨)
旧石器时代(打制)
知识链接
国家产生的两大基本条件: 阶级分化的出现:私有制产生——墓葬规模与居住规格等差异 公共权力的设立:军事的需求——内部的阶级分化与外部战争
二 • 显微镜下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早期发展各个阶段的情景,找出重要时间、事件或历史人物,做成时间轴
原始社会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夏朝
奴隶社会
商朝
西周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距今约 170万年
距今约 70—20
前
万年前
距今约 1.8万 年前
距今约 距今约七
1万年 千年至五
前
千年前
距今约 5000年 前
约公元前 约公元前 2070年 1600年
1、三皇五帝时期: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 从部落到早期国家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 调、八卦);
神农氏(炎帝:为我国农业始祖和 医药始祖)
1、三皇五帝时期:
五帝
从
华
世禅 袭让
夏
制制
始
到
祖
大禹治水
二 • 显微镜下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2、夏朝: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