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年岁别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女子年龄古称古代女子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女子年龄古称古代女子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女子年龄古称古代女子不同年龄段的称呼女子在古代的年龄都有哪些称呼?本文整理了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女子古代年龄称呼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

古代女子有哪些别称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

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

如唐代韩愈《醉赠张祕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

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

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

青娥:指代青年女子。

娥,“蛾眉”的省称。

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

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

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巾帼: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成为智慧出众的妇女的代称。

如清代湘灵子《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

古文中十二个月的称呼

古文中十二个月的称呼

古文中十二个月的称呼一月:瑞月二月:花月三月:桐月四月:梅月五月:蒲月六月:荷月七月:兰月八月:桂月九月:菊月十月:阳月十一月:辜月十二月:霜月古文中年龄的称呼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年龄尚小用文言文怎么说

年龄尚小用文言文怎么说

年龄尚小用文言文怎么说1. 文言文如何说年龄一.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二.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大全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大全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大全静谧岁月 11月27日古时候的人们都好温文尔雅,无论多通俗的名词都有许许多多的雅称,年龄也不例外。

在中国古代,年龄在不同的阶段,甚至不同的性别,都有各自不同的说法。

度:又称“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后来也引申为“生日”。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赤子、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小孩开始学话,指1岁的小孩。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童龀【chèn】:指儿童少年时期,《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意思是指男孩8岁,女孩7岁,此时乳牙脱落,长出恒牙。

总角:原指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后代称儿童时代,也就是8、9岁至13、14岁的少年。

九龄:指九岁,典故名,典出《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也指九十岁,后引申为长寿。

黄口:指10岁以下的儿童,还有另一层意思是指雏鸟的嘴,借指雏鸟。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后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外傅是指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与内傅相对。

《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古代女孩到了12岁要带钗,金钗就是作为代称。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豆蔻:指女子13、14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由于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古人年龄段的称谓表示

古人年龄段的称谓表示

古人年龄段的称谓
表示古人对年龄段的称谓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两至三岁的儿童。

垂髫:三至四岁至八至九岁的儿童。

总角:八至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女。

束发:十五岁左右的男子。

及笄:十五岁左右的女子。

弱冠: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而立:三十岁的男子。

不惑:四十岁的男子。

知命:五十岁的男子。

耳顺:六十岁的男子。

古稀:七十岁的老人。

杖朝之年:八十岁的老人。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的老人。

鲐背之年:九十岁的老人。

期颐之年:百岁之人。

这些称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反映了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和意义的认识。

古代年岁别称

古代年岁别称

古代年岁别称不满周岁——襁褓(qiǎng bǎo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

2~3岁——孩提;“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提,是指可以提抱,指其小。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

”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女孩7岁——髫(tiáo)年;龆龀(tiáo chân )(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引伸以指童年)男孩8岁——龆(tiáo)年;龆龀(tiáo chân ) (儿童换牙之年。

引申幼年)幼年泛称——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

借指童年:把帽子除下,丢在路旁,油光光露个总角儿10岁以下——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

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20岁——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

原本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jí jī)之年;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15岁——志学: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时女子年龄称谓。

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20岁(女)——桃李年华;出自陆游的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24岁(女)——花信年华;开花时期,花期。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别称古代年龄的别称中诗文中讲到人的年龄时,除直接用多少岁来表示外,还有一些特别的表示方法,有的是用人相貌的某些特征表示其年龄,有的属于用典,有的则属于析字……如果不知道来龙去脉,就难明其义,甚或理解错了。

下面就跟同学们谈谈古诗中比较常用一些的年龄称谓。

1.赤子:刚初生的婴儿。

因为婴儿刚出生时为赤色,故言赤子。

如韩愈《行难》:“吾不忍赤子之不得乳于其母也。

”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2.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襁褓本来是指背负婴儿的包裹或者被子,后借指一岁以下的婴儿。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3.孩提:2~3岁的幼儿。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的幼儿。

“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小儿笑的意思。

如:《道德经》:“我独泊兮之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这里的“孩”即“啼笑”。

正如颜师古(隋唐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对孩提的注解:“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

孩者,小儿笑也。

”孩提也作“孩抱”和“提孩”。

如《孟子》有言:“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4.龆龀:儿童。

龆龀(tiáo chèn)也叫龆年、童龀。

龆、龀均是指儿童换牙齿。

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

所以用“龆龀”代表儿童。

如《水浒传》有言:“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

”5.垂髫(tiáo):儿童。

古代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旧唐书》:“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

”6.总角:儿童。

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即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状就像两个羊角,故称作“总角”。

因而后来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儿童阶段。

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东坡文集》:“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1. 古代称谓:
- 童子/童女:指未成年的儿童。

- 少年/少女:指青春期的年轻人。

- 壮年:指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中年人。

- 老翁/老妪:指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2. 现代称谓:
- 婴儿:指出生不久的幼儿。

- 学龄儿童:指适龄上学的儿童。

- 青少年/青年:指处于青春期和初入社会的年轻人。

- 中年人:指事业和家庭稳定的中年阶段。

- 老年人/长者:指退休或年事已高的老年人。

3. 其他称谓:
- 新生儿:指刚出生的婴儿。

- 少男/少女:指尚未成年的青春期少年。

- 老小子/老姑娘:俗语中对中老年人的戏称。

- 人到暮年:形容年事已高,步入晚年。

不同的称谓往往蕴含着对该年龄阶段的期望和态度,反映了社会对年龄的理解和尊重程度。

随着时代变迁,年龄称谓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精编]古代对女子的称呼古代年龄称谓古代年岁的别称

[精编]古代对女子的称呼古代年龄称谓古代年岁的别称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古代年岁的别称杨权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古代对不同年龄女子的称呼

古代对不同年龄女子的称呼

古代对不同年龄女子的称呼1、古代女子1岁,别称“牙牙”。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袁枚(清)——《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释义: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儿,在你死后出生,才只有一周岁。

2、古代女子2岁,别称“孩提”。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指2——3岁的儿童。

韩愈(唐)——《符读书城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释义:两家生的孩子是一样的聪明。

3、古代女子7岁,别称“童龀”[chèn]。

童龀: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龀”,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

许慎(东汉)——《说文》:“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释义:女孩子出生七个月长乳牙,7岁长出恒牙。

4、古代女子10岁,别称“幼学”。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孔子(春秋)——《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释义:男子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

5、古代女子12岁,别称“金钗之年”。

金钗之年: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代称和别称。

梁武帝.萧衍(南北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释义:莫愁头上光彩熠熠,金钗排成十二行。

脚下轻踏丝绣鞋,五彩斑斓描出花纹状。

6、古代女子13岁,别称“豆蔻年华”。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7、古代女子15岁,别称“及笄[jī] 之年”。

及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孔子(春秋)——《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释义:女子到了15岁,用簪子结发,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仅从网上复制整理,原出处不详)耄耋之年màodié耄耋: 八九十岁。

耄,音“冒”,耋,音“迭”。

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 年岁别称婴儿:人初生襁褓:0岁孩提:2至3岁、垂髫:童年髫年:女孩7岁韶年:男孩7岁黄口:10岁以下舞勺:13岁至15岁舞象:15岁至20岁豆蔻:女子13岁及笄:女子15岁弱冠:男子20岁而立:30不惑:40知天命:50花甲,耳顺:60古稀:70仗朝:80耄耋:90期颐:100部分农村地区在人死亡时称呼年龄0——20岁为夭折21——30岁为短寿31——40岁为强寿41——50岁为艾寿51——60岁为周寿61——70岁为稀寿71——80岁为耋寿81——90岁为耄寿91——100岁为期颐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

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耄耋”之年是什么意思,每个年龄段的名称都是什么?古代年龄称谓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

古人关于年岁的称呼集锦

古人关于年岁的称呼集锦

古人关于年岁的称呼集锦导语: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人关于年岁的称呼,欢迎阅读!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舞勺之年:13至15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 60岁——花*、平头*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耳顺、花*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古稀:七十岁。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有很多,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
1. 少年:指年纪较轻的男子,大约指20岁到30岁左右的年龄段。

2. 少女:指年纪较轻的女子,一般指未婚或未成年的女子。

3. 童子:指年幼的男孩,一般指未满10岁的男童。

10. 白发苍苍:指年纪已经很大,头发已经变得白色。

11. 耄耋之年:指年纪非常大,已经很老,一般指80岁以上的老人。

12. 十年寿:指一个人活了10岁,形容年龄尚幼。

13. 不惑之年:指男子到了40岁,女子到了30岁,已经不再迷惑,形容年纪稍大。

14. 及笄之年/冠礼之年:指女子到了15岁,男子到了20岁,都是成年的标志。

这只是一部分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古代社会中有许多用来表达不同年龄段的词语,它们不仅仅是年龄的概念,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古代15岁男子别称

古代15岁男子别称

古代15岁男子别称01志学之年男子15岁古代年龄称谓是志学之年,表示他们已经具备了15年的学识和才华。

这个称呼体现了他们年轻、有朝气和热情的年龄阶段。

02束发男子15岁古代年龄称谓为束发。

束发即系结头发,表示少年时期。

这个称谓代表着年轻、稚嫩和成长的过程。

03及笄之年男子15岁古代年龄称谓为及笄之年,表示他已经在15岁的时候,具备了成人成人的能力和责任。

这个称呼象征着他的成长和责任,也代表着他对社会的担当和贡献。

04舞勺之年舞勺之年是指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学习勺舞。

舞勺是一种乐舞,代表少年时期,学习舞蹈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能力。

05童十五岁被称为“童”,在古代是指男孩子从童年到青春期之间的阶段。

这个年龄阶段,男孩子还没有接受正式的教育和考试,通常还处于青春稚嫩的状态。

06弱冠之年男子15岁古代年龄称谓为弱冠之年。

在古装剧中,弱冠之年经常被用来指代行弱冠礼的男子。

这个称呼体现了古人认为男子还未能完全展现其雄壮的体魄,刚成人的阶段。

07王侯之子王侯之子是古代社会中贵族子弟最具代表性的年龄,他们通常在15岁开始接受教育,并被称为“公子”。

这个年龄标志着他们进入社会,开始步入成年,并开始面对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08知命男子15岁古代年龄称谓为“知命”,即男子到了15岁时,开始了解自己的命运和天命。

这个称呼体现了人们对命运的认知和接受,也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和总结。

09少年骑士少年骑士是15岁的男子,他们已经开始接受正式的训练,并学习了骑马、武术和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在欧洲文化中,骑士被视为勇敢和荣誉的象征。

10少年郎少年郎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常见的称呼,用来称呼十五岁的男子。

这个称呼可以显示男子处于少年阶段,年轻有为。

11少年侠客少年侠客是在古代中国,十五岁的男子一种非常特殊的群体。

他们通常是出身贫寒的家庭,但是他们却有着非凡的武艺和勇气。

12公子男子15岁古代年龄称谓为公子。

在古代社会,贵族子弟的地位非常高尚,他们从十五岁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学习礼仪、文化和武艺等方面的知识。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下面为大家带来古代的年龄称谓,希望大家喜欢!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背之年,90岁期颐(jīyí)之年,100岁1.初度:生日之时。

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古文中十二个月的称呼

古文中十二个月的称呼

古文中十二个月的称呼一月:瑞月二月:花月三月:桐月四月:梅月五月:蒲月六月:荷月七月:兰月八月:桂月九月:菊月十月:阳月十一月:辜月十二月:霜月古文中年龄的称呼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古文中年龄的称谓汇

古文中年龄的称谓汇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

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

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

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

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

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

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古文中年龄的称谓汇

古文中年龄的称谓汇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

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

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

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

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

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

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古代年龄的词,和意思

古代年龄的词,和意思

古代年龄的词,和意思
在古代,人们采用的年龄词汇和现代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古代年龄词及其意思:
1. 孺子:指未满七岁的儿童。

2. 童生:指已经上了私塾、正在读书学习的儿童,通常指七岁
至十四岁左右。

3.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即成年之前。

4. 耳鼻生花:指男子三十岁,女子二十岁左右,此时身体最为
健康。

5. 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女子三十岁左右,此时应该已经成为
有社会地位的中年人。

6. 壮年:指男子四十岁至六十岁,女子三十岁至五十岁左右。

7. 耄耋:指七十岁以上的老人。

这些古代年龄词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人生阶段的划分和认知。

虽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与古代有所不同,但这些古代年龄词依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年岁别称
古诗文中,表示年岁的别称多种多样,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很容易出差错。

区分了解这些别称,有助于我们阅读的翻译方言文。

下面笔者说不同别称比婴儿到老年依次作分析说明:未孩:指初生婴儿。

小儿笑曰孩初。

生婴儿,还不懂笑。

曰未孩。

李商隐诗《行次西郊一百韵》中:“尔儿生未孩,弃之列惨颜。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

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

又如《齐风·甫田》总角宴兮,总是束扎,古代未成年的人,头发束成两个髫,左右各一,形成牛角丫,叫总角。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也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表童年。

如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裙,垂髫总发。


另外髡,髦也表示童年。

髡指头发下垂之状。

髦指古时未成年时的发式,即头发从中间分,梳双髻,垂在两边。

《诗经》中《诗·庸风·柏舟》髡彼两髦,实维我特。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十五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结发:指成年,古时男女成年都把头发结上。

古制:男二十两冠,女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这时可以结婚嫁娶了。

如《焦仲卿妻》并序》: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语出《礼记内则:“古有五年两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下曰弱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孔颖达疏:“二十成年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左思咏史诗之:“弱冠养柔翰,卓尔观群书。

”白行简《李娃传》中,“知天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双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女:妇女,特指未嫁的。

《诗·氓》:“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未婚男子。

与女相对。

《诗·召南·扌票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又如《诗·溱洧》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


丁壮,指青壮年男子。

唐朝最初以二十一岁为丁,后改为二十三岁,白居易时以二十五岁为丁。

白居易《观刈麦》中即有:“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而立:指三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方之年。

《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基金,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四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惑”。

以后用不惑作四十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中身:指中年。

《尚书·无逸》中:“女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艾:指五十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曰:“……我年以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知命,亦指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指六十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之如弄珠。


黄发,头发由白转黄,特指高寿。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闷宫》:“黄发台背。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园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发台背。

”台与鲐通用。

如《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谓老人身上生斑如鱼。

眉寿:长寿。

人老,眉长有毫毛,叫秀眉,故称高寿为眉寿。

《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避不眉寿!”
胡考: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周颂·载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诗·周颂·丝农》中:“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古稀:指七十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此为下寿。

古代有“三寿”,除此,八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

《鲁颂闷宫:》,如冈如陵。

“耋:八十岁。

《秦风·东效》“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防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