幔源油气理论
石油天然气藏幔汁加氢和碱交代成因的再认识
wa t e r i n t h e Or d o s o i l ie f l d a n d Li a o h e
O i l i f e l d ( Ou Gu a n g x i , 2 0 0 7 )
元 素 鄂 尔 多斯 辽 河 油 田 元 素 鄂 尔 多 斯 辽 河 油 田
河两 个 油井 同一原 油样 品对 其 中的水 和油 分别 分析
( 欧光 习 , 2 0 1 3~2 0 1 4 o) 。此 等 热 液 铀 矿 经详 细研
究 证 明是碱 交 代 作 用 成 因 ( 强烈钠长石化 、 绢 英 岩
化、 碳 酸盐 化 ) 。另 外 气 液 包 裹 中 H 浓 度 相 当 高 ,
油 田
Cu Be C r V Z n 3 8 2 3 1 O 5 9 1 2 3 1 2 6 5 1 1 4 8 T i Ag Ni U Th
油田
3 1 2 9 2 4l 7 6 1 7 5 2 7 3 6 0 0 6 8 6 6 7 1 2 1 3 3
1 ) 核工 业北 京地 质研 究 院 , 北京 , 1 0 0 0 2 9; 2 ) 中 国石 油勘 探开 发研 究 院西 北 分 院 , 兰州 , 7 3 0 0 2 0
内容提要 : 油气成 因问题争论 已有多年 。本文 在过去的无 机成 因论的基 础上 , 现在再增加一 些 自己工作和 国内 外新进展进一 步论证 石油天然气藏的热液作用成 因。此热液是地幔流体 ( HA C O N S 简 称幔汁 ) 在玄武 岩事件 中沿 盆 地底部深 断裂 上涌减压降温的相变产物 , 通过加氢 和碱 交代 作用形成油气矿藏。
注: 本 文 为核 工 业 地 质 项 目的 成 果 。
论油气壳_幔非生物成因的物质基础及运移动力_张恺
论油气壳-幔非生物成因的物质基础及运移动力张恺(教授级高工石油地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和运移动力是油气壳-幔非生物成因说必须回答的二个基本问题。
作者从宇宙天体演化角度出发,论证了地球内部是富含氢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氢在地球内部的不同深度呈气态、凝固态、结晶体、半金属或金属等相态存在;在各类板块边界由岩石圈板块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挤压力、拉张力,由地球固体潮所造成的地壳脉动式运动以及盆地沉积盖层中的运移动力(静压力、重力、水动力)是造成壳-幔系统油气运移的三个基本动力。
主题词无机成因油气生成油气运移板块边界地壳运动脉冲静压水动力条件收稿日期1997-07-10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与发展给油气成因二元论带来了新的活力。
作者所以主张油气成因二元论,是因为板块构造理论能令人信服地阐明两种成因的油气都是自然界的客观产物,能把两者的成因机理在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油气的两大起源及其演化模式也和地球其他层圈一样,随着地球演化的四个阶段的发生、发展而变化[1,2]。
笔者把油气生物成因的各种模式与板块构造各种类型的活动带联系起来[1,2];也把油气非生物成因的各种模式与板块构造各种类型活动带联系起来[3,4],这样,油气两大起源的各种模式很自然的被看作是各种类型板块构造活动带的自然产物。
据此,笔者探讨了全球油气分布,富集规律的五种地质模式,提出了三度空间多套油气源叠合、富集的理论[4],以及油气成因二元论与油气勘探新准则[5],并提出了板块构造旋回与中国含油气盆地分类、评价的新方案[6],以及板块构造旋回与全球含油气区类型划分,油气资源展布[7]。
本文拟从宇宙、天文学角度探讨地球内部富含氢问题,以及壳-幔深部非生物成因油气运移的动力问题。
前者涉及到油气非生物成因的物质基础问题,后者涉及到油气在壳-幔深部运移的动力和方式问题。
期望引起同行们的关注与讨论。
松辽盆地南部幔源C02与油气充注时序——来自含片钠铝石砂岩的证据
第3 2卷 第5 4期
O L& G S G O O Y I A E L G 21 0 1年 1 2月
文 章 编 号 :2 3—9 8 (0 10 0 7 —0 05 9 5 2 1 )6— 8 3 9
松 辽 盆 地 南部 幔源 C O2与 油 气 充 注 时 序
来 自含 片 钠 铝石 砂 岩 的证 据
LuL Ho i n ,i N Y n udn L ua n uZ i a i i, uQj Lu a , agH io g ,i l a dY hc o u F i h
( .C lg at Si c ,inU i r t,h neu ,in10 6 ,hn ; 1 ol eo r c ne Jl n e i C a ghn Jl 3 0 1 C i e fE h e s i v sy i a
2 e o hn inOle o p n ,og un Jl 0 1 C ia .P t C iaJl i l C m a y Sny a ,in18 0 ,hn ; r i f d i i 3
3e o hn inOle o p n ,og un Jl 30 1 C ia .Epo t n ee p et e r Istt P t C iaJl i l C m a yS ny a ,in18 0 , hn ) r o o e h ie r i f d i i
摘 要 : 积 盆地 中 慢 源 C 的充 注 时 间是 进 行 C :一 岩 相 互 作 用 以及 C 一原 油 相 互 作 用 研 究 的基 础 。 一般 将 C 气 沉 O O 砂 O O
藏附近火 山岩 的喷发年龄视 为幔源 C ,的充注 时间, O 但是 , 一思路 明显不适合 于具有 多期火 山活动 的含 油气盆 地。通 这 过成岩共生序列和流体包 裹体 的系统研 究 , 在松辽 盆地 南部 含片钠铝 石砂岩 中解读 出两期油 气和一期 C 充注 记录 , O 其 中, 第一期和第二期油气充注记 录主要 以液 烃包 裹体和 气 液烃包 裹体 形 式赋存 于 自生矿 物和 碎屑 矿 物的裂 隙中, 幔源 C , O 充注 的记 录为片钠铝石 自生矿物和赋存于碎屑矿物裂 隙中的含 C 包裹体 , O 慢源 C 的充注略晚于第二期 油气充注 O
第二章 油气成因理论概述
第二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其发展
第二节 早期有机成因说
早期有机成因说的主要证据
99% (1)99%以上的石油产自于与有机质密切有关的沉积 岩 , 产油的储层岩系与富含有机质的细粒岩石有密切 的关系。 的关系。 许多生物标记化合物 如卟啉、异戊二烯型烷烃、 生物标记化合物, (2)许多生物标记化合物,如卟啉、异戊二烯型烷烃、 甾烷、萜烷, 甾烷 、 萜烷 , 在原油中的普遍存在及石油的旋光性强 烈支持其有机成因。 烈支持其有机成因。 上述具有特征、 上述具有特征、复杂结构的生物标记化合物只可 能由生命过程合成。 能由生命过程合成。无机过程虽然也能合成具有旋光 性的手性碳原子结构,但它所合成的左旋、 性的手性碳原子结构,但它所合成的左旋、右旋结构 一般相当,从而表现不出旋光性, 一般相当,从而表现不出旋光性,只有生命体中才能 选择性的合成单一的结构,而体现出旋光性。 选择性的合成单一的结构,而体现出旋光性。
第二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其发展
油气从哪里来?或者说什么是油气的先质? 油气从哪里来?或者说什么是油气的先质? 这些先质是如何转化为油气的? 这些先质是如何转化为油气的?这些问题是从油 气被发现以来, 气被发现以来,就摆在油气勘探开发工作者面前 的重大课题。是油气地球化学必需面对、 的重大课题。是油气地球化学必需面对、油气成 因理论必需回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因理论必需回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 仅具有阐明油气成因的理论意义, 仅具有阐明油气成因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油 气勘探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 气勘探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其发展
第二节 早期有机成因说
尽管也有人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 坚持认为(Willson,1990) 坚持认为(Willson,1990),石油主要 是有机质在浅埋的早期阶段生成并运移、 是有机质在浅埋的早期阶段生成并运移、 聚集、成藏的, 聚集、成藏的,现今多数油藏显示成熟 的特征是它们在储层中进一步熟化的结 果,但绝大多数的证据并不支持大量石 油的早期生成。 油的早期生成。
幔源油气:喷薄欲出的非化石能源——将给人类带来光明和美好远景的朝阳产业
并 也 从 地 质 学 理 论 , 地 质 科 学 和 国 民 经 济 的 运 动 是 多元 的 , 是 有 序 的 和 谐 的 , 中 脊 板 块 构 造 。 认 为 该 塑 性 层 是 许 多 为 、 于 发 展 作 出 了不 朽 的 贡 献 。 中 近 代 构 造 而 得 到 了 美 的 享 受 。 是 他 提 出 了多元 动 内外 生矿 藏 的 矿 源 层 ” 地 热 的重 要供 其 震 力成 因观 、多层 次 构 造 观 和 多阶 段 演 化 给 层 、 源 的 集 中 层 对 大 陆 构 造 演 化 过 以 创 张 文 佑 先 生 的 断 块 构 造 理 论 陈 国 达 先 观 , 东 方 人 的 整 体 思 维 , 立 了大 陆 层 程 和 大 陆 地 壳 的 稳 定 性 起 着 关 键 性 的 重
论 谁 解 大 陆构 造 之 迷
:
已有百年历史
与烃碱流体 地球化学理 论
油气无 机成
.
7
.
: 想
到地 震地 质条 没 想 到资料采
因 理 论 相结 合而 形 成 的幔 源 油 气 理 论
人 们 常 把 地 球 比作 鸡 蛋
地壳即蛋 地 壳 有3 3
.
g
.
犹 如 将要 出生 而 躁 动于 母 腹 的婴 儿 和 将
维普资讯
域正在吹起
j气
一
股
国 东秦 岭 大 别 造 山带 石 油 资源 前 景 评
,
要 好 好 地 爱 护 这 个 家 园 了解 这 个 星 体
、
.
理论 与实践相结
价 不 久 前 已 拉 开 惟 幕 油 气 资源 蕴 藏丰 富
,
因为这 样
,
她 或许 可 以 源 源 不 断 地 再 生
油气地质勘探将从烃源岩时代进入幔源油气新时代
油气地质勘探将从烃源岩时代进入幔源油气新时代
林隆栋;袁学诚;李玉琪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33)2
【摘要】简要梳理了人类石油勘探发展历程,分析并研究了国内外25个油田(或盆地、油区)的勘探资料,得出结论:石油地质勘探经历过的第一个阶段是背斜(构造)勘探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第二个阶段是烃源岩勘探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今),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幔源油气勘探时代。
依据幔源油气理论,提出了创新的“盆-壳-幔镜像叠置成藏模式”。
【总页数】8页(P70-77)
【作者】林隆栋;袁学诚;李玉琪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09
【相关文献】
1.烃源岩矿物组成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以中上扬子古生界海相优质烃源岩为例
2.烃源岩生烃期次与油气成藏——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长7烃源岩为例
3.世界深水含油气盆地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及对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的启示
4.造缝产烃还是改质造烃?——论含油气源岩层系的储集层属性和烃源岩属性
5.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煤系烃源岩生烃模拟及高探1井油气源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石油无机成因说的结论
关于石油无机成因说的结论关于石油无机成因说的结论文/李寻据我们的观察,可以对百年以来的石油有机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的争论做个结论了,简单地说:石油有机成因说基本上已被证伪,而无机成因说已获得基本的证实;一切基于有机成因学的石油地质科学知识需要重写;未来的勘探开发实践应该以石油无机成因理论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
当然,有机成因论所积累下的合理的成分应得到科学的继承,而无机成因说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
下面对上述结论进行详细的解释。
1 石油有机成因说基本上已被证伪总结起来,石油有机成因说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证据作为支柱:1、石油馏分具有旋光性。
2、石油中发现有生物成因标志的有机化合物,如卟啉、姥鲛烷、植烷和甾烷等。
含生物有机质的沉积坳陷地区,如盆地等。
4、干酪根热降解模型的实验室证明,地下的干酪根可以生成油气。
5、油气有机成因说成功地指导了油气勘探开发实践,没有有机论的指导,怎么能找出这么多的油气田呢?上述这五条证据均不能成立。
1、关于石油馏分的旋光性。
曾几何时,人们把旋光性当作生物有机物质的特有属性,但近几十年的研究证明,人工合成的很多物质也有这种特性,故旋光性不能作为石油由生物降解演化而来的证据。
2、关于卟啉、姥鲛烷、植烷及甾烷等生物成因标志物。
这也是过去认识水平上的陈旧结论。
卟啉曾一度被视为只有动植物才有的东西,近十几年来,在陨石中和地幔捕虏体中也发现了卟啉等,说明无机物中一样也可以带有卟啉。
(关于上述两条,崔永强博士的采访记录中有更专业、更准确的描述。
)物化石和有机物的沉积坳陷环境中。
不错,这是一个事实,但是,这种分布并不一定能推导出石油来自于生物化石的沉积与演变的结论。
李扬鉴先生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证明,沉积坳陷的原因是上地幔的隆起,杜乐天先生的研究指出随着地幔隆起和“幔汁”的喷射,来自地幔的无机物可以进入盆地等坳陷中,形成油气藏。
(关于这方面详细、准确的解释可参照李扬鉴、杜乐天等人的学术专著,本人在这里的表达只求简明、通俗,可能失之准确。
石油和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和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对油气形成原因,学术界有三种不同观点:油气无机成因说、油气有机成因说和油气成因多元论。
不同的观点在不同的时期占有不同的地位和起了不同的作用。
一、油气是由无机物变来的--油气无机成因说无机物就是与生命活动无关的东西。
无机成因说出现于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叶,这一类假说认为石油的生成是由宇宙天体中简单的碳氢化合物或地下深处岩浆中所含的碳和氢以无机方式合成的。
地球形成初期,这些简单的碳氢化合物被岩浆或岩石吸收,然后转入地壳深处,经高温高压和复杂的化学作用,逐渐使分散的、少量的碳氢化合物集合起来,当岩浆上升冷凝时,分离出石油,这些石油沿裂缝、断裂运移到地下各处形成油藏。
油气无机成因说可以大致被归纳为两类:一是地球深处无机合成说。
这类成因说认为油气是在地球深处,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由水、二氧化碳、氢等简单无机物反应形成的。
该学说由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1876年提出。
他认为在地球内部水与重金属碳化物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碳氢化合物。
由于无法证实地球的深部存在金属碳化物,所以,这种学说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但这是最早提出的有关油气形成的无机假说。
二是泛宇宙说。
该派学说认为包含烃类在内的有机化合物是在宇宙天体的无机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球也不例外,在其形成时就包含有有机物。
陨石和行星中普遍发现了有机化合物,地球火山喷发和幔源岩浆岩中存在有机包裹体等,是这一类成因说的主要证据。
该学说由俄国化学家索可洛夫于1889年首次提出。
他认为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形成的早期阶段就已形成了,后来被岩浆所吸收,当岩浆进一步冷却和体积收缩时,包含在其中的碳氢化合物就沿裂缝分离出来,即人们见到的石油、天然气。
地球深处合成说和泛宇宙说的共同点是:石油、天然气都是由无机物形成的,从地球深处而来的。
所不同的在于,地球深处合成说认为,地幔深处并没有现成的有机烃,而是由无机物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烃的。
而泛宇宙论认为早在地球形成的宇宙年代中,有机烃已经形成,缩入在地幔深处。
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之争不仅仅是理论之争
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之争不仅仅是理论之争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
会上,来自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崔永强博士的《用幔源油气理论指导石油工业》报告引起与会者热烈反响,再次引发理论界对石油成因是无机还是有机的深入探讨和关注。
石油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之争不仅仅是理论之争,还涉及到国家石油战略和石油安全。
为了让读者对石油成因理论有更多的了解,中国化工报记者对崔永强博士等业界专家进行了采访。
有机成因理论被质疑“石油有机成因的3个主要理论依据已经动摇,即石油具有生物分子特有的旋光性,石油具有生物分子特有的生物标记化合物,99%的石油发现于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盆地。
因为在地幔岩捕虏体和陨石中萃取的有机分子同样发现了旋光性和生物标记物,这说明所谓的生物标记物及有机分子的旋光性并非生物所特有。
”崔永强开门见山地说,而99%的石油发现于沉积盆地,是因为发现石油的沉积盆地对应巨厚的上地幔软流层隆起,且软流层隆起幅度越高,上覆盆地含油性越好;上地幔软流层隆起幅度低或不隆起,其上覆沉积盆地则是贫油盆地。
上地幔软流层隆起幅度与盆地含油性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决定盆地油气丰度的根本原因是地幔流体而非沉积层中的有机质。
崔永强还表示,石油有机说最具代表性的是干酪根热降解生油模型,需要将干酪根加热到200~250℃以上。
这在沉积盆地的沉积层中是难以实现的,大庆油田的所谓生油层温度只有60℃,有的盆地更低。
而且,干酪根热降解模型是一个吸热模型,而这又不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
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要求自然发生的过程必须是放热的、熵增的,但干酪根本身作为异常复杂的高分子团,通过吸热形成高度有序的烃类、石墨,是个熵减的过程。
此外,干酪根热降解模型把干酪根描述为分散有机质,它在沉积层中是高度分散的,它形成的烃类也是高度分散的,而我们在油气藏中看到油气是高度集中的,由地层中高度分散的有机质到高度集中的油气藏,这个过程仍然是一个熵减的过程。
对石油有机成因与三次采油地质合理性的质疑
据我们 的研 究 ,恰恰 是这 一现 象把 石油 的来源 引
向地球 深 部 。 所谓 沉积岩 区 即沉积 盆地 。沉 积盆地 是 区域
旋光性 指 当平面 偏振 光通 过手性 化合 物溶 液
后 ,偏振 面 的方 向就 被旋 转 了一个 角度 ,这种 能
石 油无 机成 因假 说挑 战石油 有机 成 因假 说超 过一个 世 纪 ,但 始终 没有 动摇有 机成 因 的主 导地 位 。 管塔 里木 盆地 塔深 1 在 8 m 深处 发现 液 尽 井 k
的 。2 0世 纪 4 ~ 5 0 0年 代 ,石 油勘 探 的 实践 表
明 ,某 些 地 区 的 油 气 田并 不 与 煤 共 生 ,罗 蒙 诺
18 0
化
工
矿
产
地
质
21 0 2往
来沉 重 的负担 。
4 结 论
截至 目前 ,石 油有 机成 因说 仍然 无法 解释 拥 有 世界 6 % 量 的波斯 湾地 区 的石油 来源 。波 斯 0储 湾 面积 2 × 0k 4 l m,周边 8国总面 积 4 1 1 m, 8 × 0k 仅 占世 界 陆地面积 3 , % 是什 么动 力让 全世 界 的生 物 集 中到那 里死亡 、堆 积 、埋藏 并形 成丰 富 的石
于沉积 层 中是否 包含 有机质 。
“ 生物 标记 物 ( imak r)” bo res ,作 为石 油生物
起 源证 据之 一 ,不但从 陨石 萃取 的有机 质 中被观
察 到 ¨ ,也从地 幔 岩捕 掳体 萃取 的有 机物 中被 观 察 [ 发现 在天 然石 油 中的卟啉 、 异 戊二烯 、 9 1 0 类 萜 烷 、绿 素 ,在 至少 5 %陨石 的萃取 物 中被观 察 4 到 ,这些 陨石 的类型包 括 过渡类 型 陨石 、铜色 陨 石 、四类碳 质球 粒 陨石 、顽火辉 石 陨石 、紫苏 辉 石 陨 石 、 铁 陨 石 等 。 在 吉 林 陨 石 中 除 发 现 n 7 C 1 烷 烃 、 多烷 基 取 代 芳烃 、植 烷 、姥 C。n 3 正 一
颠覆传统找油理论的林隆栋
■ 陈伟力在2016年4月中旬科技部的一次会上,有负责同志谈到,作为国家重大工程的载人航天工程实施20多年来,成功发射飞船和目标飞行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取得载人航天“十全十美”的成绩时,随即问在座的地学界同志:天上这么热闹!你们“地下”有什么新突破和颠覆性技术啊?机缘巧合,于首个“中国航天日”(4月24日)前夕,我应邀出席了“第五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自然灾害学术研讨会”,从中获悉“地下”油气源头进行创新性的勘探找油新模式。
它另辟蹊径与传统找油模式协调并进,以有机、无机说“一家亲”的两条腿跑步,携手共享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油气资源。
传统找油模式侧重于侏罗系、二叠系等的生油层或盆、湖沉积生油凹陷,即有机生油。
换言之,油气是由藻类等漂游生物的尸体而生。
这一理论的应用,自19世纪中叶到人类开始采油至现今,国内外一直沿袭了长达170年;而具有源头驱动模式创新的找油理论,专注于沉积凹陷+盆地基底研究,并着重于区域构造背景上壳、幔深部构造的研究,找到地壳内低速高导层(或岩石圈地慢柱、软流圈侵入体)深大断裂后,再找圈闭择优上钻。
换言之,传统模式是从上往下找油气,而创新模式是从地球深部、盆地基底自下向上找油气。
后者多一套盆地基底含油系统,勘探广又深、预测把握性强、省钱、省力,且承认有机物在来自深部无机流体的加温、加氢、催化作用下也能转化成油气。
找油新模式的提出者和践行者林隆栋教授,从1959年至今,究其寻油经历,堪称攻坚克难地踩着礁石挺进在下有急流暗涌的深沟河道上,并一直不离不弃地奋斗在新疆石油地质勘探一线长达57年。
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油田,给当时四亿五千万人民带来莫大的鼓舞。
可是,五年后的1960年代其产量逐渐下滑,1976年油田到了萎缩期,勘探队伍陆续调往内地。
1979年参加百日泉油田开发、勘探会战的林隆栋教授,惊奇地发现克乌断裂与20多年来传统认识截然不同的新情况并提出了新建议。
幔源油气理论
幔源油气理论
幔源油气理论
幔源油气理论认为,石油和天然气主要来自地球深部的无机合成。
从上地核上升的H流(包括一部分C),进入中、下地幔,和地幔岩发生能量交换和物质反应后逐渐变成氢型幔汁,氢型幔汁进入上地幔软流层演变为碱型幔汁(深部的C、H体系在地幔的高温、超高压下,聚合成超临界态烃碱流体,这是油气最主要来源),碱型幔汁进入上地壳进一步演化为氧型幔汁。
深部上来的H、CO在铁族元素催化作用下(温度300-400℃,压力200Mpa),在中下地壳的低速高导层(幔源底辟)进行费-托反应,合成烃形成幔源油气。
烃碱流体不仅直接生成幔源油气,还可以通过加温提高沉积盆地的有机物生烃的转化率。
松辽盆地南部幔源CO2与油气充注时序——来自含片钠铝石砂岩的证据
松辽盆地南部幔源CO2与油气充注时序——来自含片钠铝石砂岩的证据刘立;侯启军;刘娜;杨会东;李福来;于志超【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1(032)006【摘要】沉积盆地中幔源CO2的充注时间是进行CO2 -砂岩相互作用以及CO2-原油相互作用研究的基础.一般将CO2气藏附近火山岩的喷发年龄视为幔源CO2的充注时间,但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于具有多期火山活动的含油气盆地.通过成岩共生序列和流体包裹体的系统研究,在松辽盆地南部含片钠铝石砂岩中解读出两期油气和一期CO2充注记录,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油气充注记录主要以液烃包裹体和气液烃包裹体形式赋存于自生矿物和碎屑矿物的裂隙中,幔源CO2充注的记录为片钠铝石自生矿物和赋存于碎屑矿物裂隙中的含CO2包裹体,幔源CO2的充注略晚于第二期油气充注或与其大致同时.根据含片钠铝石砂岩的成岩共生序列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结合已有的油气成藏时间和构造裂缝发育时间判断,松辽盆地南部形成片钠铝石的幔源CO2的充注时间可能为白垩纪末(明水期末)-古近纪.【总页数】9页(P873-881)【作者】刘立;侯启军;刘娜;杨会东;李福来;于志超【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61;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吉林松原 13800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61;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松原 13800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松辽盆地南部红岗阶地和华字井阶地含片钠铝石砂岩中的黏土矿物特征 [J], 王力娟;刘立;杨会东;田海龙;刘娜;孟繁奇;于淼2.松辽盆地南部红岗油田青山口组砂岩中片钠铝石的形成温度 [J], 于志超;刘立;曲希玉;杨会东;邵明礼3.松辽盆地南部幔源 CO2充注成因次生油气藏深、浅层分布差异 [J], 明晓冉;刘立;于雷;于淼;曲希玉;杨会东4.高岭石与片钠铝石成因联系的岩石学证据:以松辽盆地南部含片钠铝石砂岩为例[J], 桂丽黎;刘立;于志超;杨会东;于淼;吴凡;李福来5.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与松辽盆地孤店CO2气田含片钠铝石砂岩的岩石学特征[J], 高玉巧;刘立;曲希玉;刘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幔源油气是可再生能源
幔源油气是可再生能源崔永强;张洪明;张丙山【期刊名称】《化工矿产地质》【年(卷),期】2012(34)3【摘要】The deep layer gas in Xujiaweizi fault depression of Songliao Basin has been proven to be from the mantle. This geological fact suggests the industrial prospects of mantle hydrocarbon. Earth evolvement i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Earth degassing. The study on oil and gas geochemistry analysis,hydrocarbon occurrence modes and measurement of earth degassing indicates that mantle hydrocarbon is renewable energy. Mantle hydrocarbon is an inevitable product on the rising process of the Hydrocarbon Alkali-Fluids, and its distribution could be forecast by the principles of the Continental Layer-Controlled Tectonic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newable Energy Law,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antle hydrocarbon should be obtained the national support.%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已经被证明来自地幔,这一地质事实预示幔源油气具有工业前景。
罗布泊地下卤水中幔源稀有气体及其意义
罗布泊地下卤水中幔源稀有气体及其意义伯英;刘成林;焦鹏程;叶先仁【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12(39)4【摘要】Gas samples whose R values (R=3He/4He) are higher than R values of the air were collected from underground brine in the Lop Nur within eastern Tarim Basin of Xinjiang. This shows the contribution of a fluid source with higher R values. It is also revealed that there exis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rust fluid and the mantle fluid in the depth of the Lop Nur. The mantle fluid may ascend through active fault belts (for example, the giant Altun fault belt). Besides, the 4He/20Ne ratio of the gas released from the underground brine in the Lop Nur is between 0.572 (a little bit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ir) and 2.105 ( six times higher than the air 4He/20Ne ratio),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brine is relatively open to the atmosphere, i.e., it is contaminated by near-surface fluid or the air. For comparison, two ga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Kuqa Basin (depression)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arim Basin, and the analytical result shows lower R value than that of the air, and the 4He/20Ne ratio is 84.8 and 585.3 respectively (dozens of times to several hundred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ir). This shows that underground brine in Kuqa Basin comes from the stable deep crust, and its R value hasn't been changed by near-surface fluid. What's more, the 40Ar/36Ar ratio is close to that of the air (295.5) inall noble gas sample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near-surface fluid more or less joins in the transfer and formation of deep original brine, but such effects in Kuqa Basin is not too obvious to change its R value. If the contamination from atmosphere (from the shallow fluid) had been deducted, the R value in underground brine in Lop Nur would have been much higher than the analytical result. This furth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ntle source fluid plays a grea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underground brine in the Lop Nur. The crust in northwest China is very thick and stable, so mantle source fluid isn' t apt to come out to the surface. However, the mantle source fluid can carry material and heat through fault belts, thus aff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uid in the crust.%采集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泊地区的地下卤水中稀有气体具有高于大气的值,显示出有高3He/4He值源区流体的贡献.这揭示了该区域深部存在壳-幔流体相互作用,深部地幔流体可能沿活动构造断裂带(比如阿尔金断裂带)上涌.其卤水释出气的4He/20Ne比值在0.572~2.105,略高于大气值至7倍于大气值,这表明罗布泊的地下卤水对大气是比较开放的,即受到近地表流体或大气的混染.同时,采集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盆地(又叫库车坳陷)的2件样品具有远低于大气的R值,其4He/20Ne比值为585.3~84.8,是大气值的数百倍,说明该区地下卤水源自于构造稳定的深部地壳,近地表流体对卤水的改造不明显而没有强烈地改变其R值.样品的40Ar/36Ar比值均接近于大气值(295.5),这揭示了近地表流体参与了源区卤水的运移与改造,只是库车盆地地下卤水受到近地表流体改造的程度较低.如果扣除大气(来自浅层流体)的混染,那么罗布泊地下卤水的R值将会比实际检测到的值更高,这进一步揭示了地幔流体参与了罗布泊地下卤水的形成演化.中国西北地区具有地壳厚、盆地长期稳定的特点,因此地幔流体活动不易出露于地表,但地幔流体所携带的地幔物源和热源会通过断裂带而影响地壳流体的特征.【总页数】7页(P978-984)【作者】伯英;刘成林;焦鹏程;叶先仁【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7【相关文献】1.罗布泊钾肥工程地下卤水采输方案探讨 [J], 江梅2.Surfer软件在罗布泊地下含钾卤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J], 马宝成;李文学3.罗布泊盐湖地下含钾卤水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李文学;赵亮亮;马宝成4.新疆罗布泊罗北凹地地下卤水化学场特征研究 [J], 陈国栋;蔡娜;刘继梅;汤启云5.大椅山玄武岩中幔源透辉石岩的辉石出溶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J], 罗照华;苏尚国;刘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威远气田:幔壳混源成因的典型范例
四川威远气田:幔壳混源成因的典型范例王佩业;宋涛;真允庆;吴金凤;巫静【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年(卷),期】2011(26)1【摘要】Weiyuan gas field in the south of Sichuan Basin is a large gas field with the most ancient reservoir in China and even the in the world controlled by axis of Leshan-Longnusi anticline. Dolomite and thin interlayers of mudstone of Proterozoic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and mudstone of Doushantuo Formation are the gas accumulation strata. Direct cap rock is mudstone of Cambrian Jiulaodong Formation. The cap and accumulation strata are all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rocks. Granite of Late Proterozoic Chengjiang period is the basement. All strata and fracture in granite contain natural gas in the region. The gas field is characteristic of:①gas controlled by the anticline axis southward shift;② showing natural gas R0 value and He, Ar accumulation effect with ageing of the stratum;③ high correlation among C2 H6, He, H2S,CO2 and N2, CH4, the main component of natural gas; ④ similar δ13 C1,δ13 C2 and δ13Cco2 value; ⑤ high He and Ar content; ⑥ multiple fluid flowing and trapping; ⑦ mantle-crust-derived water under;⑧ asphalt geochemistry of mantle-crust mixture%威远气田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受乐山-龙女寺背斜轴部构造控制.储集层为元古界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夹薄层泥岩和陡山沱组泥岩,直接盖层为寒武系九老洞组泥岩,两者均为烃源岩,构成寒武系-震旦系含油气系统,基底为新元古代澄江期花岗岩.区内所有地层和花岗岩的裂隙中皆见有天然气.该气田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储集层最古老的大型气田,具有如下特征:①背斜轴部南移控气的规律;②天然气R0值和He,Ar含量随地质年代增大呈现积累效应;③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H4与C2H6,He,H2S,C02,N2相关性显著;④δ(13C1),δ(13C2)和δ(13Cco2)同位素非常相似;⑤天然气具有高氦、高氩含量;⑥多期流体活动成藏印迹明显;⑦气藏水具有深层混源成因特点;⑧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等特征表明威远气田为深部幔壳混源成因类型.【总页数】11页(P63-73)【作者】王佩业;宋涛;真允庆;吴金凤;巫静【作者单位】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210093;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814队,江苏,镇江,212005;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210093;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814队,江苏,镇江,212005;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210093;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814队,江苏,镇江,212005;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三局,太原,030002;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210093;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814队,江苏,镇江,212005;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京,210093;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814队,江苏,镇江,212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1【相关文献】1.幔源宝石中的一种典型的高密度不混溶流体包裹体 [J], 赖勇2."威远气田的气源以有机成因气为主"--与张虎权等同志再商榷 [J], 戴金星3.下扬子断陷带中壳幔混源型产铀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J], 章邦桐;翟建平;凌洪飞4.中国阿尔泰造山带花岗岩Pb同位素组成特征:幔源成因佐证及陆壳生长意义 [J], 童英;王涛;洪大卫;韩宝福5.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风化壳混源气成藏分析 [J], 程付启;金强;刘文汇;陈孟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幔源油气理论
幔源油气理论认为,石油和天然气主要来自地球深部的无机合成。
从上地核上升的H流(包括一部分C),进入中、下地幔,和地幔岩发生能量交换和物质反应后逐渐变成氢型幔汁,氢型幔汁进入上地幔软流层演变为碱型幔汁(深部的C、H体系在地幔的高温、超高压下,聚合成超临界态烃碱流体,这是油气最主要来源),碱型幔汁进入上地壳进一步演化为氧型幔汁。
深部上来的H、CO在铁族元素催化作用下(温度300-400℃,压力200Mpa),在中下地壳的低速高导层(幔源底辟)进行费-托反应,合成烃形成幔源油气。
烃碱流体不仅直接生成幔源油气,还可以通过加温提高沉积盆地的有机物生烃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