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面面观

合集下载

心源性猝死对社会的影响及防控策略

心源性猝死对社会的影响及防控策略

心源性猝死对社会的影响及防控策略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本身的原因,在短时间内突然停止跳动而导致的死亡。

这是一种突发的、意外的、非疾病性的死亡,不仅给个体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创伤,也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源性猝死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相关的防控策略。

一、心源性猝死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的公共卫生负担加重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性死亡,许多患者在事故发生瞬间就失去了生命,给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和急救措施的实施带来挑战。

每一起心源性猝死事件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对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系统都形成了压力。

2. 家庭和社会心理压力加大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对患者的家人和亲友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突然失去亲人会给他们带来深深的悲痛和悲伤。

同时,这种突如其来的死亡也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给家庭和整个社会增加了心理压力。

3. 社会经济损失心源性猝死导致的人力资源的损失和家庭经济负担的加重都会直接或间接造成社会经济的损失。

猝死患者大部分是在劳动年龄段,他们的突然离世会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防控策略1. 提高公众心肺复苏(CPR)意识心脏骤停时及时施行心肺复苏(CPR)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步骤。

社会应该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对于CPR的认识和技能,使更多的人具备抢救猝死患者的基本能力。

2. 心源性猝死筛查与早期预防通过心脏健康体检等方式,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对于有潜在心脏疾病风险的人,应该提前接受相关检查和治疗,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3. 增强急救体系和急救设备的建设社会应该加大对急救设备和仪器的投入,提高预警系统的覆盖范围,以便更快地发现心源性猝死的危险信号,并及时进行救治。

4. 加强心理援助和社会支持对于失去亲人的家庭,社会应提供心理援助和社会支持,帮助他们逐渐走出悲痛,重建生活。

同时,也要加强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推动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和支持。

5. 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通过媒体、医疗机构等多方面渠道,加强心脏健康教育与宣传,推动公众增加对心脏疾病的了解,自觉保护心脏健康。

心源性猝死的调查报告与模型

心源性猝死的调查报告与模型

心源性猝死的调查报告与模型近年来,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突发的心血管事件,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和发展机制,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本篇文章将通过调查报告和模型来对心源性猝死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一、调查报告为了深入了解心源性猝死的情况,我们开展了一项针对全国范围内心源性猝死发生率的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调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增加了近30%。

其中,年轻人群体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2. 心源性猝死的高发人群主要为中老年男性。

根据调查数据,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在50岁以上的男性中最高,尤其是具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男性。

3. 运动过度也是心源性猝死的一个重要诱因。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运动员在剧烈运动期间容易发生猝死,特别是在猝死前已经存在心脏病变的情况下。

4. 遗传因素也对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有一定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家族史中有心脏病的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模型分析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和发展机制,我们构建了一个心源性猝死模型。

该模型基于心脏病理学、心电生理学和心肌动力学等方面的理论,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综合考虑,以模拟心源性猝死的发生过程。

1. 模型结构我们的模型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心脏结构模块、心电活动模块和心脏血流动力学模块。

a) 心脏结构模块:该模块考虑了心脏的解剖结构,包括心房、心室和心脏瓣膜等。

它通过对心脏的结构参数进行建模,为后续的心电活动模块提供基础。

b) 心电活动模块:该模块通过模拟心脏电活动过程,包括心脏的起搏和传导过程。

模型基于离散时间和空间的心电传导方程,从而模拟出心脏的电信号传导过程。

c) 心脏血流动力学模块:该模块模拟了心脏的血流动力学过程,包括心脏的血液流速、压力和容量等。

模型考虑了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以及血液在心脏和周围血管中的流动。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猝死,700万人因脑卒中而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1、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300万人以上。

2、目前,我国脑卒中幸存者约有700万人,其中75%的患者留有永久性残疾(偏瘫、失语、意识模糊、昏迷、大小便失禁等状态)。

这些惊人的数据说明心脑血管疾病已经给我们全世界、全国、全社会以及全人类带来了沉重的恶果。

脑卒中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很可怕,但可怕得是患病之后被疾病的折磨,那种求生不能、求死也难的感受,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我们何必要等到病发的时候再去后悔去弥补,著名心脑血管疾病专家洪昭光告诉我们:花1元钱预防,可以减少100元的治疗费用。

心脑血管疾病,应以预防为主~很多不重视保健的人,30岁的人有60岁的血管,当然容易发生猝死,猝死发生率取决于血管质量。

血管是生命交通线,人体所需的营养和氧气都是通过血管川流不息地输送到全身各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动脉血管会发生硬化。

动脉硬化时血管内膜会形成粥样斑块,这就是血栓。

如同水管内年久会形成水垢及铁锈一样,血栓会越积越厚,阻断或减少了动脉血液的供应,导致患者因心肌梗塞或脑中风而猝死。

动脉硬化的血管也如同天长日久老化的塑料管一样,非常脆弱。

一旦病人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时候,极易发生破裂,所以心脑血管病人因脑血管破裂猝死在卫生间和牌桌上的事屡见不鲜。

猝死的发生率取决于血管质量。

好的血管极富弹性、血液清洁、管道通畅。

不好的血管内腔狭窄、硬化、脆化易破。

最危险的是:当血管堵塞60% 时人们是感觉不到的,70%时仅仅是有感觉,只有当血管阻塞达到75%以上的时候,患者才会有明显感觉,而这个时候已经非常危险了。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呈年轻化趋势。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因心脑血管疾病猝死的事件常见诸报端。

关于心脏性猝死及猝死急救的研究现状

关于心脏性猝死及猝死急救的研究现状

关于心脏性猝死及猝死急救的研究现状作者:彭逸群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06期【摘要】心脏性猝死是指相关急性症状发作后的1h内会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近年来,随着我国增高的心血管病发生率,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

当心脏性猝死发生时,科学的急救能降低死亡率。

本文主要討论猝死及猝死急救的研究现状,从其临床现状、急救措施、防治措施及现状等方面阐述,旨为今后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急救;现状猝死是指平时看似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外因直接引起的自然死亡,猝死由病因可以分为非心脏性猝死和心脏性猝死,其中心脏性猝死是最为常见的类型。

猝死会引起心搏呼吸骤停,这是临床最危急的情况之一,猝死发生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有很大威胁,抢救生命的关键措施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及时、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对于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院前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脏性猝死在我国发生的病例每年约54.5万。

基础生命支持应在心跳停止4 min内进行,并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在8 min内,则病人的生存率可提高至43%。

因此,心脏性猝死发生在黄金4 min内进行心肺复苏,则患者有32%的可能性被救活,在4 min后进行心肺复苏,只有17%可能性救活。

在我国目前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程度较低,在美国迄今为止已有约5000万人接受过心肺复苏的初步急救术,但我国心搏骤停时的急救成功率很低,甚至不到1%,这个数值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西方发达国家的急救存活率为60%,在美国的某些地区这个数值甚至高达74%。

有研究显示,在心肺复苏术普及率高的国家,每天幸免于死亡的人数有100多人。

目前我国CPR普及率仅为1%,和发达国家25%的普及率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在新西兰,日本等国家较为重视大学生的BLS训练,并且通过研究显示这种普及训练对旁观者的态度有所改变,他们会更加乐意去救助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人。

中国心脏性猝死的预防---现状与困惑-PPT课件

中国心脏性猝死的预防---现状与困惑-PPT课件
心脏性猝死类型
监测人群
北京 广州 山西 新疆 合计
1 52 31 33 25 141
2 19 11 24 4 58
3 13 15 5 6 39
4 19 13 2 12 46
合计 103 70 64 47 284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研究结果
第一次得出我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
SCD发生率41.84/10万
SCA的病因
5% 其他*
15% 心肌病
80% CAD
CAD已成为西方国家人群发生SCA的主 要病因
Huikuri HV. N Engl J Med. 2019;345:1473-1482. Myerburg RJ. Heart Disease, 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6th ed. W.B. Saunders, Co. 2019.
-流病调查 (阜外医院华伟等)
• 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第一次得出我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
SCD发生率41.84/10万
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
54.4万人/年
Hua Wei et al. JACC 2009,9,1111-1118
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
SCA的病因
中国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现状与困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华 伟
心脏性猝死
他们的猝然离世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小心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 流行病学
–图1 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的全球死亡率研究计划 显示,在非传染性疾病中心血管疾病是首要的死亡 原因,其占总死亡原因的30%。
心脏性猝死
SCA的触发机制: 短暂的缺血,血液动力学波动,神经心脏血管影响,环境因素

我国每分钟就有3人丧命心脏性猝死

我国每分钟就有3人丧命心脏性猝死

龙源期刊网 我国每分钟就有3人丧命心脏性猝死作者:来源:《养生阅刊》2020年第03期猝死,一个令人生畏的词,离我们究竟有多远?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近50~100万,平均每分钟就有3人因心脏疾病在发病1小时内死亡,而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0%。

近年来,猝死现象越来越频繁,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而其罪魁祸首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熬夜、暴饮暴食、吃得太油腻、经常喝饮料、长时间不喝水、抽烟等等,这些都是猝死的诱因。

媒体、IT、医生、警察、明星、网络店主等一些高压力行业的从业者,也成为猝死的高危人群。

而女性猝死患者中只有37%有冠心病病史,与女性猝死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运动、饮酒、抑郁或焦虑情绪、饮食及肥胖等。

专家指出,既往认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是导致猝死的主要疾病,但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也和猝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虽然疾病因素不可忽视,但不良生活习惯等猝死的诱发因素更应避免,只有及早树立健康生活理念,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斩断病源、远离死亡,让生命来日方长。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陈姝近年来,猝死现象越来越频繁,其中有不少中青年人,他们年富力强,平时看起来似乎挺健康,但依然被死神步步紧逼……专家指出,疾病年轻化的罪魁祸首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在年轻人经常熬夜、暴饮暴食、吃得太油腻、经常喝饮料、长时间不喝水、抽烟等等,这些都是猝死的诱因。

日前,多名心血管病专家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是从根本上斩断病源、远离死亡的最好办法,并且越早开始越好。

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近50-100万人,猝死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预谋”猝死,就是突然死亡的意思。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这样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张建伟说,这个“短时间”,就是从发病至死亡的時间,一般是6个小时。

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及其趋势分析

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及其趋势分析

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及其趋势分析心源性猝死是指在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下,突然死亡的现象。

这种疾病常常发生在没有任何预警症状的情况下,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巨大的震惊和悲痛。

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死亡率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及其趋势进行分析,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这一病症。

一、心源性猝死的定义和特点心源性猝死是指因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

其特点是患者在死亡前没有预警症状,死亡常常发生在短时间内,常伴有严重的心脏病变。

心源性猝死通常与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有关。

二、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是衡量这一病症危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占总死亡人数的15%左右。

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更高,甚至可以达到25%。

根据地区和人群的不同,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也有所差异。

在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等,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较高。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医疗条件落后、人们对心脏疾病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相对较低。

三、心源性猝死的趋势分析近年来,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心脏健康的关注以及心脏病预防措施的推广。

首先,医疗技术的进步在心源性猝死的治疗和抢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心脏除颤器的应用、心肺复苏技术的改进等,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了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

其次,人们对心脏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心脏病已经成为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体检等,以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最后,心脏病的预防措施的推广对降低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心脏病知识的宣传普及、心血管疾病筛查项目的开展等,提高了人们对心脏健康的认知,并能够及时诊断和治疗心脏疾病,减少心源性猝死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死亡率备受关注。

我国运动猝死调查分析

我国运动猝死调查分析

我国运动猝死调查分析关键字:运动猝死运动猝死是指与运动有关猝死(Exercise-related sudden death)的简称,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的有关资料,我们将运动猝死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

运动猝死是运动医学中最为严重的实际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

公元前492年,古希腊战士Phidipides将胜利的消息从马拉松平原带回雅典广场后突然倒地死亡,可能是国际上已知的最早一例运动猝死[1]。

近年来,美国[2]、芬兰[3]、西班牙[4]、英国[5]、东德[6]、日本[7]、以色列[8]等国家都报道了他们社会各阶层发生运动猝死的情况。

大多数研究表明,除了少量病例外,运动猝死都是有因可查的,运动猝死前有些人有先兆症状或者经过体检能够发现,所以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加以预防。

因此,只有通过对运动猝死的大量调查研究,掌握其规律,才有可能减轻它的危害,保护广大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的健康。

目前我国对运动猝死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最多例数的调查报告为46例[9]。

有关我国运动猝死的详细情况,包括发病率、病因学等尚不明确,尚无法对运动猝死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了解我国运动猝死的基本情况,以便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为选拔运动员和开展全民健身计划服务。

1.资料和方法1.1 调查范围和对象依据我国对运动猝死的定义,在全国范围内对建国以来可能发生运动猝死的高危人群(运动员、教练员、学生等经常从事运动训练和体育工作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1.2 调查方法①线索追踪:以课题组的名义向全国有关部门(主管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人事部门、各体工队的卫生部门以及部分大、中、小学校等)发函询问,寻找线索;根据线索,要求了解情况的人员依据统一的调查表格填写;必要时派人外出调查,并由各地的有关单位(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学院)协助开展调查。

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与发病趋势

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与发病趋势

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与发病趋势心源性猝死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心血管疾病,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大量的死亡案例。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心源性猝死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的发病趋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就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和发病趋势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昏迷,通常以心脏骤停为最终结果。

这种疾病往往出现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因此其发生具有很高的突发性和致死性。

二、年龄分布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根据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心源性猝死的中位数年龄为60岁,而且在60岁之后的风险呈上升趋势。

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患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越大。

此外,心源性猝死在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较为罕见,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心脏结构异常或遗传因素引起的。

在不同的性别中,男性更容易患上心源性猝死,而女性相对较少。

这与男性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性有关,因为男性在大部分生理指标上都比女性具有更高的风险。

三、发病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源性猝死的发病趋势也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由于进步的医疗技术和心脏疾病的预防意识提升,心源性猝死的总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心脏病患病率增加,也有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增加趋势。

此外,心源性猝死的发病趋势还与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例如,心源性猝死在寒冷的冬季发病率较高,可能是由于寒冷天气引起的心脏负担增加和血液循环改变导致。

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过度压力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四、预防和干预措施针对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和发病趋势,我们应采取一系列预防和干预措施,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首先,重要的是加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年龄较大、有家族病史、存在心脏结构异常等人群。

同时,鼓励大众进行定期体检,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方式早期发现心脏问题。

心源性猝死的年度统计及流行趋势

心源性猝死的年度统计及流行趋势

心源性猝死的年度统计及流行趋势心源性猝死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率和流行趋势对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大影响。

本文将就心源性猝死的年度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流行趋势,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一疾病。

一、年度统计数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数据,近年来心源性猝死的年度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统计显示,2010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为每10万人中约有5人,而到2019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每10万人中约有8人。

这说明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在过去十年间出现了显著的增长。

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年人群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在2019年的统计数据中,45岁以上的人群所占比例超过50%,其中男性的发病率较女性更高。

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往往承受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饮食和生活习惯也不够健康,这些都是导致心源性猝死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流行趋势分析心源性猝死的流行趋势与各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生活方式因素是导致心脏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生活方式的普遍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心源性猝死的流行趋势。

另外,遗传因素也是心源性猝死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某些基因突变和遗传疾病与心脏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心脏病患者,那么家族中其他成员也很可能患上心源性猝死。

因此,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评估和预防非常重要。

同时,心源性猝死的流行趋势还与环境因素有关。

例如,气温的变化、湿度、气候等因素都会对心脏病发病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寒冷的冬季和酷热的夏季,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因此,人们在不同季节中要特别注意心脏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

三、预防措施针对心源性猝死的流行趋势,人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降低心脏病的发生率。

首先,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改善饮食结构、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减少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与流行趋势

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与流行趋势

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与流行趋势心源性猝死,又称为心脏性猝死,是指因心脏原因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无脉搏和无自主呼吸的情况。

它常常发生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打击和困扰。

本文将探讨心源性猝死的年龄分布和流行趋势。

1. 年龄分布心源性猝死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

下面将对各个年龄段的猝死情况进行介绍。

青少年期:在青少年群体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据统计,青少年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先天性畸形和遗传性心脏病。

这些问题可能在早期发展阶段就存在,但由于缺乏明显的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

因此,对于具有家族病史或者其他相关风险因素的青少年,进行心脏健康的定期检查至关重要。

成年期:心源性猝死在成年期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中年人群中。

一项全球性研究发现,40-60岁之间的人群患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最高。

这主要是由于这个年龄段人体代谢逐渐下降,心血管健康问题逐渐累积。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都是中年人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因此,在中年期应该重视心脏健康的预防和管理。

老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的心源性猝死风险继续增加。

此时,心脏和血管系统的老化过程、代谢和药物的影响,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心脏问题。

此外,老年人中合并疾病的情况更加常见,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因此,老年人应该定期进行心脏功能检查,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治疗和管理。

2. 流行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心源性猝死的流行趋势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下面将介绍其中的一些趋势。

地理因素: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这可能与这些地区的医疗资源有限、心脏健康教育水平较低等因素有关。

然而,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这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增加、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我国心脏性猝死人数全球最多

我国心脏性猝死人数全球最多

我国心脏性猝死人数全球最多*导读:我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心脏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高达54.4万/年,位居全球各国之首。

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及难以预测的特点。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绝大多数猝死事件发生在医院外,抢救存活机会甚低,仅为1%以下。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导致的,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 小时内的自然死亡。

各种心脏疾病均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可能,最常见的病因为冠心病,占心脏性猝死原因的80%。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近年来上升很快,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的上升势头更超乎了我国学者的想象。

近年来,不少国家栋梁、社会名人、商界精英,在风华正茂之时,猝然离我们而去,究其死因,均为心脏性猝死。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最新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 万,心脏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高达54.4 万/年,位居全球各国之首。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澍教授表示,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及难以预测的特点。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绝大多数猝死事件发生在医院外,抢救存活机会甚低,仅为1%以下。

因此,心脏性猝死防治的有效性是降低心脏病死亡率的关键。

目前根据心血管病防治指南,我国已有针对心脏性猝死的一、二级预防标准和措施。

二级预防是对已发生过心脏猝死的患者实施预防,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防治心脏性猝死。

ICD和起搏器大小相仿,植入皮下,可持续监护患者的心脏状况。

当患者在任何情况下发生室速或室颤时,ICD 自动选择合适的方式包括释放有效的电击进行治疗,及时挽救患者生命。

然而,二级预防手段显然难以惠及整个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

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被普遍接受并应用的是一级预防标准,即通过临床诊断,发现潜在的高风险患者并尽早植入ICD。

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指出:“在我国,由于ICD 应用的医保政策以及国内循证医学数据的缺失等原因,一级预防工作并没有完全开展。

依据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率和庞大的人口基数,目前全国每年低于3000台ICD的临床应用,远远无法满足治疗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需求。

中国每年近百万人因心脏病猝死

中国每年近百万人因心脏病猝死

中国每年近百万人因心脏病猝死*导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加,现在心血管疾病在年轻人群中呈增多趋势。

每年,因心脏病猝死的人高达100万,可以想象,有多少家庭会被逼面临这样的现状,因此受到重创。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加,现在心血管疾病在年轻人群中呈增多趋势。

每年,因心脏病猝死的人高达100万,可以想象,有多少家庭会被逼面临这样的现状,因此受到重创。

80%的心脏性猝死由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现象绝大多数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其中尤以冠心病危险性最高,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憋气、浑身大汗、四肢冰凉、恶心呕吐、休克等,严重时就会发生猝死。

猝死是指发病后1小时内的死亡。

突发、不可预测的特性让人们看起来似乎总是对其难以掌控,事实上,猝死并不是偶发性事件,绝大多发生在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发生机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但的确也有一些人平时看上去非常健康,没有任何心脏病的症状,结果却一下子就迎来了死神。

这类人在心律失常性猝死中占到20%。

其实,这些人可能还是存在潜在心脏疾病或恶性心律失常的遗传及异常的电生理基础。

只不过,由于没什么症状,一般不会到医院检查,即使到医院,使用常规检查,有时也难以发现。

通常,只在有一些诱因时会发病。

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是诱因正常人心脏的跳动就向时钟的钟摆一样很有规律,不会太慢也不会太快。

一般情况下维持在60—100次/分钟左右。

当任何心脏疾病或由于心脏老化等导致心跳太慢或太快、无规律或心脏停搏,并由此导致头晕、记忆力下降、失眠、黑蒙、晕厥、抽搐等严重供血不足和胸闷、气短等心脏缺氧症状时,就有可能是前兆,如果此时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从事过强的体力及脑力活动,都有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以致导致猝死的恶果。

所以,年轻人一旦出现胸闷、心慌、气短尤其在运动后感觉更明显,或一次性的胃、牙、颈、肩、背痛等不典型心绞痛症状,不要满不在乎,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避免危险发生。

我国每年有54万人心脏性猝死

我国每年有54万人心脏性猝死
维普资讯
村 上 升 9 早 期 诊 %。
早 期 发 现 、治 疗 , 于 2 %。近 年 来 , 0 因而 恶 性 程 度 高 , 康 有 关 , 高 脂 如
紧张等 密切相关 。
数为 5. 4 4万 ,
发 生 率 男 性 高 于 女 性 , 性 为 4 ./ 0万 , 性 为 3 ./ 0万 。其 中 8 % 是 由 男 461 女 90 1 0 于 恶 性 心 律 失 常 , 室 性 心 动 过 速 或 心 室 颤 动 引 起 。专 家 建 议 , 强 对 恶 性 室 即 加 性 心 律 失 常 防治 和 快 速 反 应 救 治 体 系 、 展 全 民 心 脏 急 救 和 复 苏 培 训 至 关 重 要 。 开
l发 病 不 可 忽 视 的一 个 重 要 危 险 因 素 。

摘 自 《 康网》 健
54 保 健 医 苑
否 有 重 要 预 防 医 学 价 值 , 否 安 全 无 害 , 出 了严 重 质 疑 。据 计 算 , 次 腹 部 或 是 提 ~ 0 l 盆腔c 扫描, 道 , 美 国 ,T 在 C
已 f 扫描在 所有 致癌 危 险 因素 中约 占 2 且 不 断 扩 大 和 增 长 趋 势 , 经 成 为 癌 症 %, 有

心脏性猝死,中国防治任务艰巨而繁重

心脏性猝死,中国防治任务艰巨而繁重

心脏性猝死,中国防治任务艰巨而繁重据相关数据统计,美国每天约有1200人发生猝死,占自然死亡的15%~30%;心脏性猝死(SCD)在美国每年发生30万~40万例,其中,冠心病猝死占80%。

近日,就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现状和防治情况,记者专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内科、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副主任华伟教授。

华伟教授于1985年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工作。

1987年至1990年,他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医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他赴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医院心内科深造,进行临床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科训练;2001年至2003年,他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医学在职博士学位。

此后,又曾在美国Mayo Clinic心脏中心学习。

多年来,华伟教授孜孜不倦,在心血管领域辛勤耕耘,与这个突如其来并能置人于死地的“闪电刺客”——心脏性猝死,展开了长期的“斗争”,誓将这场“生命保卫战”进行到底。

中国SCD现状:发病世界之首,上升超乎想象2009年9月,由华伟教授和他的同事张澍教授牵头开展的我国“十五”攻关项目——关于我国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2009,54(12):1110)上发表。

华伟教授结合这次大范围的关于SCD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我国SCD现状。

华伟教授说:“以前,我们仅通过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变化来估计我国的SCD 现状,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因此,我们选定了我国的几个地区为代表,做了这次大规模的科学统计学调查,得出了我国关于SCD的客观依据。

”“我们的调查共涉及四个代表区,分别是山西盂县16.2万名农村居民和北京西城区20.6万名、广州越秀区14.9万名、新疆克拉玛依市16.0万名城市居民。

试论心脏性猝死的法医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试论心脏性猝死的法医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试论心脏性猝死的法医学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刘虎刘佳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10期摘要:关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无论对于医学界还是法医界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性。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与法医鉴定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笔者凭借自身在法医界从业多年的工作经验,从法医学的角度出发,对心脏性猝死在法医学领域的研究情况,以及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进行讨论,方便大家对心脏性猝死的了解。

关键词:心脏性猝死;法医学;现状与展望心脏性猝死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属于突发性自然死亡,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死者生前存在的心脏问题所致,由于心脏性猝死的死亡形式、时间、地点都无法进行预估和确定,且发病致死率不断上升。

因此,关于心脏性猝死的问题,逐渐引起了预防医学界、临床医学界、法医学界等领域的共同关注,并对其产生的原因、预防的方法及死因判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心脏性猝死的鉴定标准在通常情况下,法医学对于心脏性猝死的认定,是患者发病后的一到六小时之内发生的死亡,死亡形式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意外性死亡。

在国际上,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鉴定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欧洲巨大部分国家认为,死者由于自身的心脏病导致的意外死亡,如果二十四小时内无目击者或者在死后一小时内有目击者,均可判定为心脏性猝死;而美国以及欧洲小部分国家认为,法医接触心脏性猝死的死者一般都是在死亡发生后的一到六个小时之内,因此,在鉴定是否为心脏性猝死的标准为死亡事件发生后的一到六小时之内存在目击者或者是死者死亡后的二十四小时之内不存在目击者的情况,就被判定为心脏性猝死。

二、关于心脏性猝死的现状分析从法医学死因分析的角度上来看,心脏性猝死属于诱发死因。

我国关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对细胞水平来进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法医鉴定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也逐渐步入了高分子研究的时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国每年有54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年轻上班族靠复方丹参片续命

中国每年有54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年轻上班族靠复方丹参片续命

中国每年有54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年轻上班族靠复方丹参片续命在《中国心脑血管病报告》的数据中,目前,全国有心脑血管患者2.9亿人,其中心肌梗死患者约有250万人,心力衰竭患者约有450万人,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10万人次,每年我国心脏病猝死发病人数已经超过了54万人,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个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在这些可怕的数据面前,一些年轻上班族开始靠着复方丹参片续命,但是,仍有大部分年轻上班族不以为然,前段时间新闻报道了一名二十多岁的上班族,不肯相信医生给自己的检查结果,觉得自己年纪轻轻不可能患上冠心病,拒绝任何治疗。

殊不知,60%以上的心脏性猝死是发生在医院外,大大导致了施救难度,因为救治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就下降了10%。

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经过心肺复苏的生存率不到5%。

只是,心脏停跳是不会按照年龄区别化对待,更不会跟患者打一声招呼。

比起老年患者突发心脏性猝死,年轻的上班族患者心脏性猝死更难施救。

很大原因在于老年患者有就医经历,而且平时听从医生医嘱按时服用复方丹参片等药品,所以,比起倔强的认为自己还年轻的上班族患者更容易被施救。

作为上班族,如果出现了以下症状就需要注意了,比如,身体部位突然大量出汗,肢体出现麻木;出现肩颈疼痛、胸痛、背痛等情况,感觉呼吸困难,胸闷心慌,心跳突然加剧;即使睡眠充足,依旧感到疲惫;莫名头晕,出现剧烈咳嗽等,这些症状一旦出现就必须尽早就医。

并在医生的叮嘱下服药,一般来说,医生会推荐丹参制剂类药品。

比如,已经被广泛运用多年的复方丹参片,而且复方丹参片在预防、干预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有着多年经验积累。

尤其是白云山复方丹参片,方中以丹参为君药,苦而微寒,入心、肝二经,具有活血化瘀、养心安神等功效。

三七为臣药,味甘、微苦而性温,入肝、胃经,具有化瘀止血、行滞止痛、通络补虚等功效,善治瘀阻诸痛。

佐使以冰片,具有芳香通窍,清热醒脑之效。

除此之外,很多年轻上班族年纪轻轻就已经有三高症状,但是,作为年轻人总觉得不当事,尤其是高血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面面观来源:中国循化杂志作者:郭继鸿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出现一小时内发生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死亡的时间与形式都在意料之外。

90%的心脏性猝死因心律失常所致,其80%由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引起,20%由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

另外10%的心脏性猝死由其他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破裂,心包填塞、急性左心衰竭等。

现代医学对猝死的认识相对肤浅尽管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让人刮目相看,很多领域已出现突破性进展,但相比之下,现代医学对猝死的认识仍相对滞后、十分肤浅。

最近一项猝死人群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仅有1/3的猝死罹难者生前被医学确定为猝死高危者,这些人生前就医时,已检出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等。

根据检出的心血管毋常,再结合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明确将患者认定为猝死高危者。

还有1/3猝死患者生前也就过医,也检测出一定的异常,但这些异常对猝死的预警属于低预测性,属于非特异性标志,因而被认定为猝死的低危或中危者。

另有1/3的猝死患者,生前无任何不适而从未就医,猝死是其首发临床事件。

这项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当今医学对心脏性猝死的认识水平,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仍十分肤浅,仍面临着挑战,即现在医学在一般人群中筛选与识别猝死高危个体的能力有限,这使心脏性猝死在世界范围内仍是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

目前,临床已有20多项筛选猝死高危者的检测技术与指标,但在猝死危险分层中的实际作用仍然有限,仅能筛选出部分猝死高危者。

此外,引发猝死的有些原因或诱因临时、一过性出现,现有的检测技术难以识别、难以捕捉、难以预测,尤其对原发性心电疾病者,其心电异常多为隐蔽不露;平素很少有异常表现,而临时出现的诱因将使患者发生灾难性后果。

如果这些诱因当时不出现,患者一生是否能躲过猝死这一劫难尚属谜团。

但多数心脏性猝死都与猝死黑三角有关,其由心脏基质病变、心电基质与体内内环境的不稳定性构成了心脏性猝死黑三角。

这三大因素可独立引起猝死,也能相互组合,相互影响而引发猝死(图1)。

在心脏基质性因素中,意指患者存在猝死高危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衰、猝死既往史、心肌病等,其猝死的发生率将比一般人群增加5-10倍,属于猝死高危者。

当患者同时兼有几种疾病,特别当伴有LVEF<40%,甚至<30%时,其猝死的几率将进一步增加。

心电基质包括心室除极与复极异常,这些都是室速、室颤发生的基质。

心室除极异常包括QRS波增宽、有碎裂波、心室晚电位等;而复极异常包括QTc延长、Tp-Te间期延长、T波电交替、病理性T 波等。

这些心电基质可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能发生在遗传性心电疾病者。

猝死的内环境因素不仅常见,而且多变易变,并有隐袭性。

猝死发生时,其既能充当病因,又能充当诱因,令人防不胜防。

内环境的不稳定,主要指自主神经的不稳定,多为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迷走神经功能的低下,而电解质紊乱最多见的是低钾血症。

对于心脏性猝死,低钾血症的作用不能低估。

在心脏性猝死、经复苏成功的生还者中,约50%的人存在低钾。

低钾能引起多种心电异常:包括细胞膜电位极化不全、负值变小,Ikr通道的电流减弱,抑制钠钾交换,激活钠钙交换引起钙超载、迟后除极等。

目前尚不知,这些反复发生低钾血症者,是获得性低钾血症,还是本身就存在钾代谢异常,而发生了低钾猝死综合征。

总之,认识猝死,征服猝死是现代医学面对的一个长期而巨大的挑战。

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十分严峻当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常难以精确统计,因精确的发生率只能经设计严密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的研究中获得。

而目前多数家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与发生率均属回顾性分析与估计的结果。

美国心脏性猝死的计算与估计则依据回顾性死亡证明的分析和急诊抢救数据库的二项研究中获得。

其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30万。

35岁以上的人群中,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0.19%-2%,欧洲的发生率与美国相似。

中国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资料尚少,以猝死为研究内容的项目远远不够。

经现有的少量资料分析后可知,中国心脏性猝死的现状相当严峻。

我国年猝死总人数居世界之首我国一项国家十五攻关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41.84/10万,发生率约为一般人群的0.04%,这一发生率低于欧美国家,但以中国13亿庞大人口进一步推算时,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每年总人数为54.4万人,位居全球各国之首。

美国每年猝死总人数30万人,即每分钟将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而中国猝死总人数是美国的2倍,这意味着我国每分钟将有2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资料还提示:随着我国人口的进一步老龄化,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随着慢性心血管病发病人数的递增,中国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还将进一步增高。

男性猝死明显高于女性各国资料表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大体随冠心痛的患病率而变化,而女性绝经前受到雌激素的保护而不易患冠心病,故在青年与中年人群中,男性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危险是女性的4"7倍,雌激素有生理性预防猝死的保护作用。

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男性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病率为10.5/10万,女性为3.6/10万,男性高出3倍,与国外资料相近。

绝经后女性冠脉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心脏性猝死的危险也随之增加,逐渐与男性持平。

猝死伴发的心血管病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及伴发的心血管病的相关研究较少,几项小样本猝死病人尸检的资料表明,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病因依次为冠心病(45%-50%)、心肌病(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20%)、风湿性心脏病(15%)、高血压心脏病(10%)等。

而小儿猝死的主要病因依次为结构性心脏病、原发性心电疾病(如LQTS综合征)、获得·l"k心脏病、心脏震荡、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术后等。

猝死伴发的心律失常各种心血管病或原发性心电疾病导致心脏性猝死的过程中,最后通道几乎都经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引发猝死,这使猝死发生时多伴快速性(80%)或缓慢性(20%).心律失常。

国内相关资料表明,心脏性猝死伴发的心律失常为: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81.2%),包括心室颤动(53.1%),室性心动过速(28.1%),以及缓慢性心律失常(18.8%),包括窦性停博(15.6%)和高度房室阻滞(3.1%)。

猝死伴发心律失常的总体情况与国外十分相似。

干预流行病学的警示干预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新分支,是指在有效干预的前提下,通过流行病学了解干预的有效性,干预在不同人群的不同结果,干预效果的动态变化等。

经心脏性猝死干预流行病学的回顾与评价,.可以总体评估我国干预性防治的实际情况,通过比较发现差距。

找到不足。

猝死的干预策略,一是强调预防,尤其针对猝死高危人群的预防,二是及早救治,时间就是生命。

既往资料表明,心脏性猝死有效防治的各种措施中,最有效的措施包括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ICD)、公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β受体阻滞荆以及猝死现场及时的心肺复苏等四大项。

以下分析我国猝死防治中该四大环节的真实情况。

猝死高危者的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治疗根据现代医学对猝死的认识,可将防治人群分为猝死的高、中、低危三个亚组。

对于猝死高危者,需用ICD预防心脏性猝死,其疗效肯定,证据充分。

猝死高危患者包括猝死生还者,这些患者已发生过心脏性猝死,因及时抢救而幸免罹难,其一年内再发猝死高达47%,ICD常用于这组人群猝死的二级预防。

资料表明,ICD治疗可降低33%的患者猝死。

因此,已有充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ICD能降低高危者的死亡率。

另一部分的猝死高危患者是指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其猝死发生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出5-10倍,ICD对这组人可行猝死的一级预防。

资料表明,ICD在一级预防中能使患者猝死的危险性降低28%。

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心脏性猝死的相对风险降低67%。

因此,ICD在猝死的一级与二级预防中都有肯定价值。

中国的ICD应用情况不尽人意,美国每年猝死30万人,其ICD的年植入量高达20万台,我国心脏性猝死总人数为55 万人.,但每年新植入的ICD仅1 000台,是美国植入量的1/400,ICD的应用远未到位。

公众体外自动除颤器心脏性猝死仅少数发生在医院内,而80%发生在家中或公众场所。

针对猝死发生的这一特征,公众体外自动除颤技术应运而生(AED)。

这一技术在西方国家也曾走过不少弯路,最初认为电除颤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治疗措施,只有医务人员才能使用AED。

但现代AED应用过程已高度自动化,使用方法日趋简单,完全能经未受过或仅受过有限培训的非医务人员正确使用。

目前,多数西方国家已在公众集聚的场所装备了相当数量的AED,不少城市的AED与消火栓一样密布与普及。

此外,很多国家每年都有社会公众的AED培训。

过去美国院外猝死救治成功率仅为50%,而当今在充分装备了AED、并有一定普及与培训的美国大城市,院外猝死救治成功率已高达50%-70%。

中国应用AED防治猝死的工作远不尽人意,2008年奥运会期间,在参赛国强烈要求下,中国体育的比赛、训练场地、重要的公众场所也装备了一定数量的AED。

近5年来,仅美国ZOU一家公司就在中国销售了2 500台AED,其他公司也有一定量的销售。

保守估计,中国现已装备了约4000台AED。

但调查结果表明,AED在中国的实际使用次数仍为零次,这不仅造成了上亿元资金的浪费,也使很多猝死者得不到应有的救治。

以北京机场为例,北京国际机场每年都有10人以上的猝死,而机场已装备的百台以上的AED丝毫无用武之地。

中国AED零应用的主要原因:①AED理念落后了20年,仍规定AED须由医务人员使用;②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不保护使用AED救治猝死者的行为;③平素对AED无宣传、无科普教育、民众对之根本不了解。

猝死有效的药物防治ICD主要适用于猝死高危者,而人数更庞大的猝死中、低危患者的一级预防主要依靠药物与生活方式的干预。

药物治疗不仅能减少和终止室速与室颤的发作,还能对引发室速与室颤的各种心血管病进行上游治疗。

①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降低心脏性猝死的药物,其降低猝死的幅度为40%-65%,主要经有效阻断周围交感神经的活性及中枢性抗心律失常作用而防治猝死。

此外,其还能减少缺血事件,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同时又是心衰治疗的基础用药,这使β受体阻滞剂既能降低总死亡率,还能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其适用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猝死防治,还适用于所有的遗传性、原发性心电疾病者。

中国各种心血管病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但服用的剂量偏低,不少未能达到治疗的靶目标。

而将β受体阻滞剂用于中、低危猝死患者的防治方面,对其必要性,服药的剂量,治疗的靶目标仍强调与重视不够。

②胺碘酮:多项随机、双盲,设有对照组的循证医学已证实,胺碘酮能减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也能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