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面面观

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面面观
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面面观

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面面观

来源:中国循化杂志作者:郭继鸿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出现一小时内发生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死亡的时间与形式都在意料之外。90%的心脏性猝死因心律失常所致,其80%由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引起,20%由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另外10%的心脏性猝死由其他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破裂,心包填塞、急性左心衰竭等。

现代医学对猝死的认识相对肤浅

尽管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让人刮目相看,很多领域已出现突破性进展,但相比之下,现代医学对猝死的认识仍相对滞后、十分肤浅。最近一项猝死人群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仅有1/3的猝死罹难者生前被医学确定为猝死高危者,这些人生前就医时,已检出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等。

根据检出的心血管毋常,再结合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明确将患者认定为猝死高危者。还有1/3猝死患者生前也就过医,也检测出一定的异常,但这些异常对猝死的预警属于低预测性,属于非特异性标志,因而被认定为猝死的低危或中危者。另有1/3的猝死患者,生前无任何不适而从未就医,猝死是其首发临床事件。

这项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当今医学对心脏性猝死的认识水平,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仍十分肤浅,仍面临着挑战,即现在医学在一般人群中筛选与识别猝死高危个体的能力有限,这使心脏性猝死在世界范围内仍是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

目前,临床已有20多项筛选猝死高危者的检测技术与指标,但在猝死危险分层中的实际作用仍然有限,仅能筛选出部分猝死高危者。此外,引发猝死的有些原因或诱因临时、一过性出现,现有的检测技术难以识别、难以捕捉、难以预测,尤其对原发性心电疾病者,其心电异常多为隐蔽不露;平素很少有异常表现,而临时出现的诱因将使患者发生灾难性后果。

如果这些诱因当时不出现,患者一生是否能躲过猝死这一劫难尚属谜团。但多数心脏性猝死都与猝死黑三角有关,其由心脏基质病变、心电基质与体内内环境的不稳定性构成了心脏性猝死黑三角。这三大因素可独立引起猝死,也能相互组合,相互影响而引发猝死(图1)。

在心脏基质性因素中,意指患者存在猝死高危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衰、猝死既往史、心肌病等,其猝死的发生率将比一般人群增加5-10倍,属于猝死高危者。当患者同时兼有几种疾病,特别当伴有LVEF<40%,甚至<30%时,其猝死的几率将进一步增加。

心电基质包括心室除极与复极异常,这些都是室速、室颤发生的基质。心室除极异常包括QRS波增宽、有碎裂波、心室晚电位等;而复极异常包括QTc延长、Tp-Te间期延长、T波电交替、病理性T 波等。这些心电基质可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能发生在遗传性心电疾病者。猝死的内环境因素不仅常见,而且多变易变,并有隐袭性。

猝死发生时,其既能充当病因,又能充当诱因,令人防不胜防。内环境的不稳定,主要指自主神经的不稳定,多为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迷走神经功能的低下,而电解质紊乱最多见的是低钾血症。对于心脏性猝死,低钾血症的作用不能低估。

在心脏性猝死、经复苏成功的生还者中,约50%的人存在低钾。低钾能引起多种心电异常:包括细胞膜电位极化不全、负值变小,Ikr通道的电流减弱,抑制钠钾交换,激活钠钙交换引起钙超载、迟后除极等。

目前尚不知,这些反复发生低钾血症者,是获得性低钾血症,还是本身就存在钾代谢异常,而发生了低钾猝死综合征。总之,认识猝死,征服猝死是现代医学面对的一个长期而巨大的挑战。

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十分严峻

当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常难以精确统计,因精确的发生率只能经设计严密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的研究中获得。而目前多数家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与发生率均属回顾性分析与估计的结果。美国心脏性猝死的计算与估计则依据回顾性死亡证明的分析和急诊抢救数据库的二项研究中获得。

其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30万。35岁以上的人群中,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0.19%-2%,欧洲的发生率与美国相似。中国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资料尚少,以猝死为研究内容的项目远远不够。经现有的少量资料分析后可知,中国心脏性猝死的现状相当严峻。

我国年猝死总人数居世界之首

我国一项国家十五攻关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41.84/10万,发生率约为一般人群的0.04%,这一发生率低于欧美国家,但以中国13亿庞大人口进一步推算时,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每年总人数为54.4万人,位居全球各国之首。

美国每年猝死总人数30万人,即每分钟将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而中国猝死总人数是美国的2倍,这意味着我国每分钟将有2人发生心脏性猝死。资料还提示:随着我国人口的进一步老龄化,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随着慢性心血管病发病人数的递增,中国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还将进一步增高。

男性猝死明显高于女性

各国资料表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大体随冠心痛的患病率而变化,而女性绝经前受到雌激素的保护而不易患冠心病,故在青年与中年人群中,男性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危险是女性的4"7倍,雌激素有生理性预防猝死的保护作用。

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男性心脏性猝死的年发病率为10.5/10万,女性为3.6/10万,男性高出3倍,与国外资料相近。绝经后女性冠脉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心脏性猝死的危险也随之增加,逐渐与男性持平。

猝死伴发的心血管病

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及伴发的心血管病的相关研究较少,几项小样本猝死病人尸检的资料表明,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病因依次为冠心病(45%-50%)、心肌病(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20%)、风湿性心脏病(15%)、高血压心脏病(10%)等。而小儿猝死的主要病因依次为结构性心脏病、原发性心电疾病(如LQTS综合征)、获得·l"k心脏病、心脏震荡、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术后等。

猝死伴发的心律失常

各种心血管病或原发性心电疾病导致心脏性猝死的过程中,最后通道几乎都经致命性心律失常而引发猝死,这使猝死发生时多伴快速性(80%)或缓慢性(20%).心律失常。

国内相关资料表明,心脏性猝死伴发的心律失常为: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81.2%),包括心室颤动(53.1%),室性心动过速(28.1%),以及缓慢性心律失常(18.8%),包括窦性停博(15.6%)和高度房室阻滞(3.1%)。猝死伴发心律失常的总体情况与国外十分相似。

干预流行病学的警示

干预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新分支,是指在有效干预的前提下,通过流行病学了解干预的有效性,干预在不同人群的不同结果,干预效果的动态变化等。经心脏性猝死干预流行病学的回顾与评价,.可以总体评估我国干预性防治的实际情况,通过比较发现差距。找到不足。

猝死的干预策略,一是强调预防,尤其针对猝死高危人群的预防,二是及早救治,时间就是生命。既往资料表明,心脏性猝死有效防治的各种措施中,最有效的措施包括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ICD)、公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β受体阻滞荆以及猝死现场及时的心肺复苏等四大项。以下分析我国猝死防治中该四大环节的真实情况。

猝死高危者的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治疗

根据现代医学对猝死的认识,可将防治人群分为猝死的高、中、低危三个亚组。对于猝死高危者,需用ICD预防心脏性猝死,其疗效肯定,证据充分。猝死高危患者包括猝死生还者,这些患者已发生

过心脏性猝死,因及时抢救而幸免罹难,其一年内再发猝死高达47%,ICD常用于这组人群猝死的

二级预防。资料表明,ICD治疗可降低33%的患者猝死。

因此,已有充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ICD能降低高危者的死亡率。另一部分的猝死高危患者是指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其猝死发生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出5-10倍,ICD对这组人可行猝死的一级预防。资料表明,ICD在一级预防中能使患者猝死的危险性降低28%。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心脏性

猝死的相对风险降低67%。因此,ICD在猝死的一级与二级预防中都有肯定价值。

中国的ICD应用情况不尽人意,美国每年猝死30万人,其ICD的年植入量高达20万台,我国心脏性猝死总人数为55 万人.,但每年新植入的ICD仅1 000台,是美国植入量的1/400,ICD的应用远未到位。

公众体外自动除颤器

心脏性猝死仅少数发生在医院内,而80%发生在家中或公众场所。针对猝死发生的这一特征,公众

体外自动除颤技术应运而生(AED)。

这一技术在西方国家也曾走过不少弯路,最初认为电除颤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治疗措施,只有医务人员才能使用AED。但现代AED应用过程已高度自动化,使用方法日趋简单,完全能经未受过或仅受过有限培训的非医务人员正确使用。

目前,多数西方国家已在公众集聚的场所装备了相当数量的AED,不少城市的AED与消火栓一样密布与普及。此外,很多国家每年都有社会公众的AED培训。过去美国院外猝死救治成功率仅为50%,而当今在充分装备了AED、并有一定普及与培训的美国大城市,院外猝死救治成功率已高达50%-70%。

中国应用AED防治猝死的工作远不尽人意,2008年奥运会期间,在参赛国强烈要求下,中国体育的比赛、训练场地、重要的公众场所也装备了一定数量的AED。

近5年来,仅美国ZOU一家公司就在中国销售了2 500台AED,其他公司也有一定量的销售。保守估计,中国现已装备了约4000台AED。但调查结果表明,AED在中国的实际使用次数仍为零次,

这不仅造成了上亿元资金的浪费,也使很多猝死者得不到应有的救治。

以北京机场为例,北京国际机场每年都有10人以上的猝死,而机场已装备的百台以上的AED丝毫无用武之地。中国AED零应用的主要原因:①AED理念落后了20年,仍规定AED须由医务人员使用;②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不保护使用AED救治猝死者的行为;③平素对AED无宣传、无科普教育、民众对之根本不了解。

猝死有效的药物防治

ICD主要适用于猝死高危者,而人数更庞大的猝死中、低危患者的一级预防主要依靠药物与生活方式的干预。药物治疗不仅能减少和终止室速与室颤的发作,还能对引发室速与室颤的各种心血管病进行上游治疗。

①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降低心脏性猝死的药物,其降低猝死的幅度为40%-65%,主要经有效阻断周围交感神经的活性及中枢性抗心律失常作用而防治猝死。

此外,其还能减少缺血事件,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同时又是心衰治疗的基础用药,这使β受体阻滞剂既能降低总死亡率,还能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其适用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猝死防治,还适用于所有的遗传性、原发性心电疾病者。

中国各种心血管病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但服用的剂量偏低,不少未能达到治疗的靶目标。而将β受体阻滞剂用于中、低危猝死患者的防治方面,对其必要性,服药的剂量,治疗的靶目标仍强调与重视不够。

②胺碘酮:多项随机、双盲,设有对照组的循证医学已证实,胺碘酮能减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也能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

③心脏性猝死的上游治疗:业已证实,不少心血管病的治疗药物有间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后,能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国内应用这些药物治疗各种心血管病的情况并不逊色,但单独作为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性治疗尚存在主动性应用不够。

猝死现场的心肺复苏

院外发生的心脏性猝死,过去救治成功率很低,美国仅方蹴,欧洲为5%,不发达国家院外救治成功率<3%。近年来该情况已有改善,这与公众场所AED的大量装备与应用有关,与心肺复苏新流程的推广有关,也与更加普及的公众复苏教育有关。

最新的心肺复苏流程更加强调救治开始的黄金时间:即指4 min内开始初级复苏。资料表明,从猝死发生到首次电击时间<4 min时,患者生存率可高达60%-75%。

而间隔时间较长才得到有效治疗者(电除颤及有效心肺复苏),救治的成功率仅为15%,除颤治疗因故延迟实施时,及时、规范和有效的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更为至关重要,这能部分缓解患者在室颤持续时心输出量为零的情况,使有效救治时间拉长。

心肺复苏技术在国际早已标准化,并被广泛普及。不少国家的初级心肺复苏的普及率已占全国人口的10%以上,这种普及与培训可使猝死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及时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我国心肺复苏的普及教育仍不理想,这与各职能部门充分重视不够有关,而且国内尚无法律、法规保护猝死第一目击者实施

病例报告的心肺复苏行为。普通大众,甚至专门培训过的人员也担心招惹是非而袖手旁观,这使心肺复苏被延迟。被自动放弃,这是我国心脏性猝死防治工作中的软肋、薄弱环节、迫切需要改进的死角。

总之,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居世界之首,猝死的多项有效防治工作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仍需全社会各界力量不断提高重视程度与精诚合作。征服心脏性猝死,仍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摘自《中国循环杂志》2013年9月第28卷第5期

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面面观

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面面观 来源:中国循化杂志作者:郭继鸿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出现一小时内发生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死亡的时间与形式都在意料之外。90%的心脏性猝死因心律失常所致,其80%由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引起,20%由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另外10%的心脏性猝死由其他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破裂,心包填塞、急性左心衰竭等。 现代医学对猝死的认识相对肤浅 尽管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让人刮目相看,很多领域已出现突破性进展,但相比之下,现代医学对猝死的认识仍相对滞后、十分肤浅。最近一项猝死人群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仅有1/3的猝死罹难者生前被医学确定为猝死高危者,这些人生前就医时,已检出了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等。 根据检出的心血管毋常,再结合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明确将患者认定为猝死高危者。还有1/3猝死患者生前也就过医,也检测出一定的异常,但这些异常对猝死的预警属于低预测性,属于非特异性标志,因而被认定为猝死的低危或中危者。另有1/3的猝死患者,生前无任何不适而从未就医,猝死是其首发临床事件。 这项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当今医学对心脏性猝死的认识水平,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仍十分肤浅,仍面临着挑战,即现在医学在一般人群中筛选与识别猝死高危个体的能力有限,这使心脏性猝死在世界范围内仍是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 目前,临床已有20多项筛选猝死高危者的检测技术与指标,但在猝死危险分层中的实际作用仍然有限,仅能筛选出部分猝死高危者。此外,引发猝死的有些原因或诱因临时、一过性出现,现有的检测技术难以识别、难以捕捉、难以预测,尤其对原发性心电疾病者,其心电异常多为隐蔽不露;平素很少有异常表现,而临时出现的诱因将使患者发生灾难性后果。 如果这些诱因当时不出现,患者一生是否能躲过猝死这一劫难尚属谜团。但多数心脏性猝死都与猝死黑三角有关,其由心脏基质病变、心电基质与体内内环境的不稳定性构成了心脏性猝死黑三角。这三大因素可独立引起猝死,也能相互组合,相互影响而引发猝死(图1)。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1.定义和病因 心脏骤停系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心室颤动,其次是快速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电机械分离。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突然死亡。病人过去可有或无心脏病史,在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骤停,导致脑血流的突然中断,出现意识丧失病人如经及时抢救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心脏性猝死是突然自然死亡的最常见原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美国所有心脏性猝死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征所致者高达80%以上。心肌病占10%~15%。其余5%~10%的心脏性猝死可由各种病因酿成。 2.临床表现 心脏性猝死的经过大致分为4个时期,即前驱期、终末期开始、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 不同病人各期表现有明显差异。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病人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及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但亦可无前驱表现,瞬即发生心脏骤停。终末期是由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至发生心脏骤停,持续约1小时以内。此期内可出现心率加快,室性异位搏动与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下列体征有助于立即判断是否发生心脏骤停;意识丧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如听诊心音消失更可确立诊断。以上观察与检查应迅速完成,以便立即进行复苏处理。 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心室颤动发生后,病人将在4~6min内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持续性室速引起者时间稍长些,但如未能自动转复或被治疗终止,最终会演变为心室颤动或心搏停顿。心搏停顿或心动过缓导致的心脏骤停,进展至生物学死亡的时间更为短促。 3.心脏骤停的处理 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1)识别心脏骤停: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颈、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是心脏骤停的主要诊断标准。 (2)呼救: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设法通知急救医疗系统。 (3)初级心肺复苏:主要措施包括开通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即ABC三部曲)。 1)开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重要一步,可采用仰头抬法。 2)人工呼吸:经上述处理无效,判断病人无呼吸,必须立即开始人工通气。判断及评价时间不应超过10秒。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气的最好方法。当时间与条件不允许时,口对口呼吸不失为一项有效而简易的人工通气方法。两人进行心肺复苏时,迎每5秒使肺扩张一次;单人15次:连续2次,交替进行。 3)胸按压;胸外按压之前,也可先尝试拳击复律。是建立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人工胸外按压的正确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处。使胸骨压低约3~5cm,速率约100次/分。 胸按压的并发症包括;肋骨骨折、心包积血或心脏压塞、血胸、气胸、肺挫伤、肝或脾破裂以及脂肪栓塞等。 (4)高级心肺复苏 1)纠正低氧血症。 2)除颤和复律:中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一旦心电监测显示为心室颤动,应立即用200J能量进行直流电除颤,若无效可立即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除颤,能量分别增至200~300J和360J。如果连续3次除颤无效提示预后不良,应继续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并同时给予1mg肾上腺素静脉注射,随之再用360J 能量除颤一次。上述可重复。此时应努力改善通气和矫正血液生化指标的异常,以利重建稳定的心律。 3)药物治疗:在继续复苏的过程中可通过静脉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达到稳定心电的作用。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1~1.5mg/kg,静脉注射),无效可给予胺碘酮或溴卞胺治疗。急性高钾血症引起的顽固性心室颤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与护理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与护理 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脏意外的引发意识骤然丧失、死亡。一般不超过1小时,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科急症,由于猝死前病情稳定,又缺少预兆,处理不当可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 此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了解猝死的基本知识,掌握对猝死的症状与病情的判断以及基本的急 救知识与护理。 据研究:心跳停止3-5秒正常人可感到头晕,10-20秒可发生晕厥,40秒左右可出现抽搐,瞳孔散大,60秒呼吸可停止,大小便失禁,4-6分钟脑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因此要 使病人在此阶段复苏,避免脑细胞的损伤,就需要分秒必争,力争在5分钟之内进行有效的 复苏,实践证明,抢救的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一、急救与配合 1 心跳骤停的急救加强心肺复苏的培训,掌握各种抢救方法,患者一旦发生心搏骤 停,要总出正确的判断,若情况紧急,应在现场就地行徒手心肺复苏,其抢救可按ABC 程 序即:A开放气道,要判断神志是否有意识存在,立即使病人处于仰卧位,松开衣领腰带, 清理口腔、鼻腔分泌物,将其头后仰,使其呼吸道保持通畅,再次确定呼吸是否存在,及时 通知其他医务人员参加抢救。B人工呼吸,对呼吸停止的病人应行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亦可用简易呼吸器。C胸外按压,病人呼吸心跳停止无意识时,则应行胸外按压以建立有效 的循环,其按压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频率成人100次∕min,按压深度成人为 胸廓下陷4-5cm,5-13岁儿童为2-3cm ,婴幼儿为1-2cm,按压与呼吸的比值是30:2即按压 30次吹气2口 2医护的配合 在复苏的现场护士不仅要掌握各种抢救流程,及时准确的完成各项操作,执行医生的医嘱,为抢救争取时间,还要在病人到达之后妥善安置,要询问发病史,家族史,详细病情, 熟悉抢救室各仪器的操作,药品的剂量、用法,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各种急救药,保 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气管插管,呼吸机的使用,动态心电监护的应用,必要时用电除颤, 并详细记录抢救过程和病情变化,医护要熟练配合,做到忙而不乱,又序的抢救。 二、复苏后的护理与体会 1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1)生命体征的观察,复苏后的病人病情尚未稳定,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瞳孔、尿量、意识、末梢循环等。(2)持续心电监护,能够及 时提示心脏的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各种变化,防止再次出现心搏骤停。(3)建立两条静脉通 路,因为此类病情发展快,用药复杂,只有保持两条静脉通路才能及时有效的用药,一路静 脉通路输注抗心理失常药物,一路静脉通路输注营养心肌等药物。 2 脑复苏的护理恢复脑功能是复苏成功的标志,血液循环停止,中枢神经细胞因 缺氧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在复苏成功后要继续治疗脑复苏,防止脑缺血与再灌注的 损伤,要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1)降温,应用冰帽,保护脑组织。(2)脱水,减轻脑 水肿,一般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3)防止抽搐。(4)高压氧治疗,增加血氧含量,提 高组织的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 3 一般护理(1)饮食,给予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刺激性食 物,少量多餐。(2)绝对卧床,严禁搬动,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是复苏成功的重要步骤。(3)持续氧气吸入,以改善心肌缺氧,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胸闷、气促等症状(4)保持口腔、皮肤清洁(5)避免用力排便,训练病人在床上排便,保持大便通畅,解释用力排便可使心 脏负荷加重心肌缺血血氧,诱发心律失常,因此要避免过度用力或屏气,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4 心理护理由于心源性猝死发病急,抢救过程中可有多处损伤,病人会处于极度紧 张、恐惧甚至频死状态,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耐心细致的观察,主动与病人沟通、交流,使 其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恐惧,避免外界刺激,增强治疗信心,并告知家属保持愉悦的必要性,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考点总结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一、定义 心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二、临床表现 1.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但亦可无前驱表现。 2.终末事件期: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 3.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 4.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三、心电图表现 ①心室颤动:系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②室性心动过速; ③心脏停搏; ④无脉电活动。 四、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 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心肺复苏又分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 (一)识别心脏骤停 ①意识消失; ②颈、股动脉搏动消失; ③呼吸呈叹气样或抽气样; ④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

⑤心音消失。 早而可靠的确立心脏骤停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 (二)呼救 (三)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 1.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强调胸外按压在CPR中最重要,与抢救成功率息息相关,高品质CPR可明显提高存活率。 2.开放气道。 3.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首先给予2次人工呼吸,建议按压通气比例为30:2。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的最好方法。 高品质CPR要点 ①以100~120次/分的速率实施胸外按压。 ②按压深度至少达为5~6cm。 ③每次按压后让胸部完全回弹。 ④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 ⑤避免过度通气。 (四)高级心肺复苏 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 1.通气与氧供 2.电除颤: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采用双向波电除颤可以选择150~200J,使用单项波电除颤应选择360J。 起搏治疗:对有症状心动过缓者考虑起搏治疗。如患者出现严重症状,尤其是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在希氏束以下时,应立即施行起搏治疗。 3.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是CPR的首选药物。 用于电击无效的室颤及无脉室速、心脏停搏或无脉性电生理活动。常规给药方法是静脉推注1mg,每3~5分钟重复1次。 给予数次除颤加CPR及肾上腺素之后仍然是室颤或无脉室速,考虑给予抗心律失常药。常用药物胺碘酮、利多卡因。 当室颤或无脉室速与长QT间期的尖端扭转型室速相关时,应用硫酸镁稀释后推注。

心脏性猝死的急救

心脏性猝死的急救 2004-11-16 22:51:36 心脏性猝死是指健康人或在已有的疾病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心跳骤停,呼吸也很快停止,脑的供血供氧立即中断的情况,又称急死,多数来不及抢救。猝死主要原因是冠心病。有人观察10年统计证实,在1小时内猝死的463例中,冠心病占91%。从发作至猝死的时间尚无定论,短者1小时,长者24小时(WHO)定为6小时之内死亡者为猝死),有心脏病者占75%,男女之比约为4~5:1。年龄在35~70岁之间,成人和6个月内婴儿均可发生。年龄愈高并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者发病率愈高。 一、诱发因素 触电、溺水、严重的创伤等也可引发猝死,但主要原因是冠心病、高血压、吸烟、肥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剧烈活动、气候寒冷、饱食。 二、症状 发和猝死后心音消失,测不到血压,脉搏触不到,继之呼吸停止,意识消失,四肢厥冷,抽搐,瞳孔散大。心电图可见心搏停止。 三、判断 1.心跳呼吸停止。 2.患者知觉丧失,高声呼唤其姓名或摇动其身体无反应。 3.大动脉搏动消失,用手的拇、食指在颈前喉结两侧可摸到有搏动,表示心跳未停,如无搏动表示心跳停止。 4.心音消失,用耳朵直贴在左胸心前区(锁骨中线与4~5肋间横线交叉处),如听不到心音,表明心跳停止。 5.心跳停止数稍、数分钟,呼吸也停止。也有呼吸先停而心跳后停者,临床上很难分开。

6.心跳停止45秒钟,瞳孔开始散大。 7.测量血压变为零,即测不出血压。 四、急救 急救原则是就地立即实行心肺脑复苏急救,分秒必争。 1.立即使病人仰卧硬板床或平地上,头应放低,清除口腔异物和分泌物。 2.实行胸外心脏挤压法、胸前叩击法等复苏技术。 预防 猝死后数分钟或数秒钟,症状尚未出现,就突然死亡者,称即刻死亡。我国每年约有15万人死于猝死,其中50%~60%发生在家中,且多在床上,6%发生在厕所,8%~12%发生在工作时间,2%~3%发生在体力活动时,也有发生在进餐、看电视、聊天时者。男女之比为10:1。 1.中老年对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有心、脑疾病的人,应常有人照料,特别是在夜间与蹲厕时等。 3.平时每天分多次口服阿司匹大0.3~0.6毫克,有预防冠心病的功效。 4.减肥防胖,心情愉快,情绪稳定,保持不急不躁。 5.戒烟酒,饮食勿过饱,保持大便通畅。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诊疗指南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诊疗指南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常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 1 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临床表现】 其临床经过可分为四个时期: 1.前驱期:有些患者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2.终末事件期: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 1 小时不等。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 3.心脏骤停: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 4.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将在4~6

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辅助检查】 由于发病急骤,只有在医院内发生时才有可能在心肺复苏的同时行辅助检查,主要是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明确室速/室颤抑或心室停顿。 【诊断】 主要诊断标准: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尤其是心音消失。 【治疗】 一、紧急处理: 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顺序如下: 1.识别心脏骤停:见上述诊断。 2. 呼救:在实施CRP的同时,应设法通知急救医疗系统。 3. 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支持(BLS)应立

即进行。主要措施包括:开通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简称ABC (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 4. 高级心肺复苏:即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 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电除颤转复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 主要药物包括: 对心室颤动:肾上腺素1mg iv,必要时每3~5 分钟重复; 利多卡因 1.5mg/kg iv, 3~5分钟重复; 胺碘酮150mg iv(10min),1mg/min维持。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室停顿:肾上腺素1mg iv,必要时 每3~5 分钟重复及阿 托品1~2mg iv 或异丙 肾上腺素(15~20μ g/min)静脉滴注。若有 条件,应争取施行临时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 A.心室颤动 B.室性心动过速 C.电机械分离 D.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E.心室停顿 『正确答案』A 病理生理机制 最常见的是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 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PEA)。 心脏骤停早期诊断最佳指标是 A.瞳孔突然明显散大 B.测不到血压 C.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 D.呼吸停止 E.面色苍白和口唇发绀 『正确答案』C 识别心脏骤停 ①意识消失; ②颈、股动脉搏动消失; ③呼吸呈叹气样或抽气样; ④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

⑤心音消失。 早期诊断临床征象是: 意识突然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 三大消失: 循环 呼吸 意识 一名52岁男性在健康中心锻炼后倒下了,为了确定他有无心跳,你应检查循环体征,包括脉搏检查,在成人,脉搏的最佳检查部位是 A.腕部的桡动脉 B.肱动脉 C.颈动脉 D.心前区 E.足背动脉 『正确答案』C 关于初级心肺复苏的顺序正确的是 A.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开放气道 B.人工呼吸—开放气道—胸外按压 C.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D.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开放气道 E.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正确答案』C 早期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救治顺序 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初级心肺复苏的步骤 循环是关键! 当进行胸外按压时,你应将手放在患者 A.胸骨上半部分 B.胸骨正中线左侧的心前区 C.胸骨下半部分,剑突上 D.胸骨中下1/3部分 E.胸骨中上1/3部分 『正确答案』D 胸外按压 病人体位:置水平位,头部应低于心脏水平。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剑突为定位标志,将食、中指两指放在剑突上方,手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位为按压处。部位简易确定:

2006年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

2006年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于2006年9月正式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Circulation和European Heart Jo urnal杂志发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SCD)预防指南,ACC (https://www.360docs.net/doc/158299450.html,)、AH A (https://www.360docs.net/doc/158299450.html,)、ESC (https://www.360docs.net/doc/158299450.html,)网站发布全文。这是第三个美国和欧洲联合发表的指南,其他两个是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和心房颤动治疗指南。 该指南是美国和欧洲主要心脏病组织ACC、AHA、ESC合并和更新过去有重叠、差异的包括室性心律失常和预防SCD的19个临床指南和4个专家共识,依据目前医学上能提供的最佳的医疗手段,共同制定的一个新的意见一致的指南,指南包括的诊断过程、治疗和管理或特殊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预防SCD的策略推荐均来自临床证据和专家共识。指南不推荐医疗实践者,像对待教科书一样,对室性心律失常和SCD风险患者的评估和治疗必须逐条按推荐执行。在具体执行指南推荐的治疗原则时,可因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差异的情况有所改变。 指南的室性心律失常主要指起源于心室的快速心律失常,常常会导致SCD。指南内容包括有或可能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评估包括非侵入性和侵入性检查,包括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等。逐步介绍了药物治疗、ICD和CRT+ICD装置、导管消融(破坏受累区域)、外科手术和冠脉血管成型术的治疗选择;指南也指出,个体除了临床表现外,器质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症状负荷决定治疗和预后;指南除了详细的对特殊心律失常急性治疗策略推荐外,也论述了特殊病理、心肌病和心力衰竭以及遗传等情况下的策略推荐,还对心脏结构正常特殊人群如运动员、孕妇、老人和儿童的治疗推荐。即指南从室性心律失常、疾病、患者、治疗手段几个方面交叉性的全面论述,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指南的一个关键的更新是对植入装置ICD、CRT+ICD的选择按射血分数划分,正常的左室射血分数范围是50-70%。 指南首先根据欧洲ESC和美国ACC/AHA发布的指南如ACC/AHA/NASPE 2002的埋置心脏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器指南、ACC/AHA 2004 ST抬高心肌梗死指南、ESC 2001,2003预

第四章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第四章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O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l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有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以上,而且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男性较女性多见,北京市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脏性猝死的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10.5/10万,女性为3.6/10万。减少心脏性猝死对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病因] 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中约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心肌梗死病史。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预测因素;频发性与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存在,亦可预示心肌梗死存活者发生猝死的危险。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约占5%~15%,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35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如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此外还有离子通道病,

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病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理表现。病理研究显示在心脏性猝死患者急性冠脉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64%,但有急性心肌梗死表现者仅为20%左右。 陈旧性心肌梗死亦是常见的病理表现,心脏性猝死患者也可见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可与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同时存在。 [病理生理] 心脏性猝死主要为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它们的发生是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的结果。但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产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最终机制尚无定论。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是心脏性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其电生理机制是当窦房结和(或)房室结功能异常时,次级自律细胞不能承担起心脏的起搏功能,常见于病变弥漫累及心内膜下普肯耶纤维的严重心脏疾病。 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所占比例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导致。 无脉性电活动,过去称电-机械分离(electrornechanical dissociation,EMI)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相对少见的原因,其定义为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功能,常规方法不能测出血压和脉搏。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室破裂、大面积肺梗死时。

警惕心脏性猝死(新编版)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警惕心脏性猝死(新编版)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警惕心脏性猝死(新编版)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相当数量的心脏病患者可能会以猝死作为首发表现。猝死事件一旦发生,存活机会甚低,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 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以冠心病为最主要的原因,在西方国家可能占心脏病猝死原因的70%~80%,约20%~25%的冠心病会以猝死为首发表现。发生心脏性猝死患者中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占75%。心脏性猝死的第二大病因要数各种心肌病。此外一些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e综合征、马凡氏综合征等是猝死的原因。 心脏病导致猝死的直接过程是急骤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室速和室颤。此时心脏停止收缩,失去排血功能,医学上称之为心脏骤停。这类心律失常自行转复可能性甚小,如能及时救治,部分患者可成功复苏。简单而有效的救治方法是心肺复苏术———即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尽管如此,医院外死亡率仍高达85%,原因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除颤治疗———即用直流电电击颤动的心脏使其转复为正常心律。 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呢?研究表明从心脏骤停到除颤的时间与存活率呈负相关,3分钟内得到除颤,存活率可达74%,3分钟后存活率下降至49%。成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重点在于下面4个环节:①快速拨打救护电话;②尽早心肺复苏;③尽早除颤;④尽早得到加强生命支持。而目前在大多数国家,从目击者发现病人发生心脏骤停到专业急救人员赶到现场为患者除颤的时间平均为9分钟。事实上医生们早就认识到仍然有绝大部分心脏骤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除颤治疗。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的Mirowski医生就着手研制可植入到人体内部的自动除颤器(ICD)。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该系统能自动识别心律失常,并在10~20秒内释放电击除颤,

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华伟 SCD发生率 西方在西方国家,80%的心脏性猝死(SCD)由冠心病导致。以美国为例,SCD发生率为30~40万例/年,而SCD是西方国家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 中国近期一项十五攻关项目首次公布了我国SCD流行病调查结果。该调查显示,我国SCD发生率为41.84例/10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的SCD发生率约为54.4万例/年。总SCD人数多于美国。此外,该调查还发现,我国男性SCD发生率高于女性,分别为44.6例/10万人和39.0例/10万人。 ★心脏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疾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SCD多数由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 ★目前用于筛选SCD高危患者的检测方法和指标不尽完善 ★联合多项指标进行SCD风险综合评估似乎更为科学 ★预防性应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明显提高心肌病中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生存率 SCD高危患者识别 一般人群中,SCD年发生率低于2‰,因此在一般人群中筛查SCD高危患者并不现实。目前,SCD危险分层主要针对结构性心脏异常患者,特别是有心肌梗死(MI)或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 左室射血分数 在所有SCD非侵入性评价方法中,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最为常用,也是最强的SCD和全因死亡预测因素。然而,LVEF作为预测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是很高,阳性预测值仅为16%。如应用LVEF作为入选标准,约有七成ICD置入者在随访3~5年内,并未发生ICD放电。 纽约心功能分级 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不失为一个简单、有效的床边SCD危险分层指标。随着NYHA分级升高,总死亡率上升,但SCD在所有死亡形式中所占比例却呈下降趋势。 西雅图心衰模型 西雅图心衰模型(SHFM)是一种预测心衰患者死亡原因的新方法。与NYHA 分级相比,SHFM模型能更好地预测心衰患者的死亡形式,不过尚需更多研究证实SHFM对心衰患者接受ICD治疗效果,以及费效比的评估作用。 T波电交替 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联合美国心脏学会(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表明, T波电交替是唯一判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否发展为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指标(Ⅱa类推荐),而平均信号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压力反射敏感性,以及心率震荡等为不可靠的检测技术(Ⅱb类推荐)。 QT动态性 QT动态性是通过计算机Holter系统,计算QT/RR斜率来评估SCD风险的新型电生理指标。研究发现,QT动态性与SCD发生率增加有关,然而该指标的预测价值尚待更多研究证实。 心室晚电位 研究显示,心室晚电位预测MI伴恶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为58%~92%,特异性为72%~100%,但其阳性预测准确率偏低,有一

揭秘心脏性猝死的真相

揭秘心脏性猝死的真相 下面用我读过的一篇文章里的文字开头: “你有没有想过 今天可能是你 最后一次加班 最后一次做手术 最后一次送孩子上学 最后一次和家人团聚 ······ 今天有朋友跟我说,他的邻居坐车探亲路上突发猝死,感觉太突然了。但是,详细了解后得知,这位邻居常年血压波动于190/100mmHg左右,并且拒绝服用降压药,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 猝死 貌似一个突发事件 但其实 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谋已久” 心脏性猝死真相(一):每年有5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Hua等在国内建立了3级疾病上报和确诊体系进行SCD调查,结果显示我国SCD发病率(40/10万至50/10万)。 我们按此发病率计算,我国每年有5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有540000个家庭饱受创伤和痛苦。每年54万人发生猝死,也就是每天有1500多人发生猝死,心脏性猝死的救治成功率不足1%,相当于每天有4架波音747坠毁,天天如此。 唐山大地震致死人数:242769人 汶川大地震致死人数:69227人 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540000人,相当于每年发生2次唐山地震或每年发生8次汶川地震。。。。。。 心脏性猝死真相(二):一半以上(63%)的心脏病患者会发生心脏性猝死美国CDC2002公布:1999年的统计数字 ?心脏病死亡728743 ?心脏性猝死462340(63%) ?院外心脏性猝死341780 (47%) 心脏性猝死真相(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有50%以上是“健康人” 2003年AHA统计资料:心脏性猝死患者中,50%的男性,63%的女性过去无症状(AHA.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3 update )。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有50%以上是之前从未被诊断过心脏疾病的“健康人”。 “健康人”真的健康吗?答案是否定的。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生前都普遍存在严重的心脏疲劳现象,心脏疲劳指数绝大多数(90%以上)都大于80(小于30为正常),这种严重疲劳现象在猝死事件发生前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就可以被检测出来。 根据目前的随访资料:心脏疲劳指数小于30的健康人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为“零”。想一下,您是真的健康人吗?您的心脏存在疲劳现象吗? 心脏性猝死真相(四):心脏性猝死,男女有别 在年轻和中年人群中,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5-7倍。 一项美国研究发现:约9例男性中就有一例会发生心脏性猝死,其中大多数在70岁前发病且发病前无症状;而女性的发生概率为1/30。(J Am Heart Assoc.2016,5:e002398)。 心脏性猝死真相(五):猝死患者是否能够得救与医疗水平无关 心脏性猝死事件一旦发生,患者是否能够得救不取决于医生的技术水平,如果得当,非医务人员也可以救命。 猝死患者能否获救,与SCD转复时间时间密切相关,每延迟1分钟将减少7-10%的成功机会。 拉斯维加斯赌场心脏性猝死的救治成功率为74%,依赖于及时的AED除颤。 美国AHA的统计数字: ?40% SCD发生在睡眠或没有旁人在现场的情况下 ?80% SCD发生在家里 ?95%心脏性猝死病人来不及到医院,死在院外 在心脏性猝死事件发生时,最有可能挽救患者生命的是患者身边的家人。 想一下:您需要为身边的人或是您自己做些什么? 心脏性猝死真相(六):心脏疲劳现象的产生 疲劳(疲乏、乏力)是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非特异性症状之一,是约80%疾病早期的首发症状,也可以是生理性的,如过度劳累等。任何组织或器官只要工作强度过大、休息时间不足、营养供给不足、疾病损伤等都可以导致疲劳的产生,心脏也不例外。 导致心脏疲劳的因素: 1、心脏工作强度过大(也可以说心脏干的活太重):最常见原因是高血压; 2、心脏工作数量过多(也可以说心脏干的活太多):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动过速,如: 吸烟、酗酒、焦虑、发怒、过度紧张、运动过度、睡眠不足、甲状腺机能亢进、服用兴奋性饮品或药物等; 3、心脏营养或能量供给不足(也可以说心脏空着肚子干活):营养不均衡、能量代谢 异常(糖尿病、高血脂症等)、缺血(冠状动脉狭窄、贫血等)、缺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低氧环境、冠状动脉狭窄、贫血等); 4、心肌损伤(也可以说心脏本身生病了):感染性心肌损伤(病毒性心肌炎等)、免疫 性心肌损伤(风湿性心肌炎等)、缺血缺氧性心肌损伤(冠心病、肺心病等)。 心脏产生疲劳的患者需要在大夫的帮助下,找到存在的致疲劳因素,并控制或去除致疲劳因素,心脏的疲劳状态会逐渐得到改善和恢复,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愿大家都有一颗健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评估

杨延宗教授:心脏性猝死的危险评估 来源: 卫生部CAI课件--心律失常诊治新进展作者:杨延宗刘金秋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猝死的流行病学 猝死是世界范畴的健康问题,以美国为例,每天发生猝死的人数可达1 200例,每年猝死者可高达40~50万,占各种自然死亡原因的15%~20%。而且大多数发生于中老年人。在引发猝死的各种疾病中,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最为常见,年发生数在美国为30~40万,男性多于女性。我国报道的SCD发生率相对低于西方国家,但在猝死中仍居首位,并有上升趋势。SCD中一半以上为冠心病所引起,SCD已成为当前心血管病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2SCD的定义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不能预测的突然性内因性死亡,凡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死亡者均称为猝死。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欧洲心脏病学会发表共识,第十次修订了SCD的定义:发生在院外、急诊室或者在运往医院途中,任何心脏疾病引起的、症状发作1小时内的死亡。死亡原因可以是室颤、室速、心脏停搏或者非心律失常原因。但是可以进行危险分层的SCD特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因为这部分患者经干预治疗(体内或者体外除颤)可逆转。具体心律失常包括:非持续性室速、持续性室速、束支折返性室速、双向性和尖端扭转型室速以及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室颤)等。 3心脏性猝死的危险评估 大部分SCD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占多数,其他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患者等也是SCD的高危人群。5%~10%的SCD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包括:遗传性长QT 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短QT综合征(short QT syndrome,SQTS)、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S)、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剖析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预测、预防及治疗 豫西协和医院李秦予 1猝死概述 1.1 概念:指外表似乎健康的人,因内在疾病而发生的急速、意外的死亡。 男性多于女性,其原因: (1)、与体内性激素有关; (2)、男性嗜烟酒、暴饮暴食以及性情急躁者; (3)、男性体力负荷重、户外活动多、社会交往广、精神和生理应激较为复杂。猝死的两个高峰期:1、出生后至6个月;2、30-50岁。 1.2猝死的特点 (1)、死亡急促 从症状的发生或恶化到死亡之间的时间短暂,24小时内。 (2)、死亡发生出乎意料 指死亡发生是其家属、甚至经治医生都未预料到的。 (3)、死亡是自然疾病(排除人为因素) 猝死的根本原因是潜在的、能致死的自然疾病。 1.3猝死的原因 1.3.1 成年人猝死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占首位,呼吸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次之。 新生儿和婴幼儿猝死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1.3.2据统计: 心血管疾病猝死40-50% 呼吸系统疾病猝死16-22% 神经系统疾病猝死15-18% 消化系统疾病猝死8-10% 泌尿生殖疾病猝死5-10% 其他疾病猝死5- 8% 1.3.3常见疾病: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炎、主动脉瘤、原发性心肌病、心内膜炎、心瓣膜病、肺动脉栓塞、心包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性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暴发型脑膜炎、癫痫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肠梗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大块肝坏死、胃肠道出血、胃溃疡穿孔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 生殖系统疾病:异位妊娠、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后出血、子宫破裂 其他:外伤、药物中毒或药物反应、暴发性感染(包括流行性脑膜炎菌血症)、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甲状腺功能减退、淀粉样性变、白血病、内分泌腺功能障碍。 1.3.4 原因不明的猝死 1.3.4.1 青壮年猝死综合征 特点:①死于睡眠中;②多为青壮年,主要在20-49岁;③绝大多数为男性,男女比例13.3:1;④死者生前多身体健康,发育、营养良好,死前多无明显诱因;⑤死亡迅速,多为即时死;⑥尸体解剖多无明显致命性病变,共同性改变为急性心功能衰竭。

2020版警惕心脏性猝死

2020版警惕心脏性猝死 By learning safety knowledge, w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knowledge in daily life. Safe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fe and life. ( 安全常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2020版警惕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相当数量的心脏病患者可能会以猝死作为首发表现。猝死事件一旦发生,存活机会甚低,是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 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以冠心病为最主要的原因,在西方国家可能占心脏病猝死原因的70%~80%,约20%~25%的冠心病会以猝死为首发表现。发生心脏性猝死患者中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占75%。心脏性猝死的第二大病因要数各种心肌病。此外一些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e综合征、马凡氏综合征等是猝死的原因。 心脏病导致猝死的直接过程是急骤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

常———室速和室颤。此时心脏停止收缩,失去排血功能,医学上称之为心脏骤停。这类心律失常自行转复可能性甚小,如能及时救治,部分患者可成功复苏。简单而有效的救治方法是心肺复苏术———即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尽管如此,医院外死亡率仍高达85%,原因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除颤治疗———即用直流电电击颤动的心脏使其转复为正常心律。 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呢?研究表明从心脏骤停到除颤的时间与存活率呈负相关,3分钟内得到除颤,存活率可达74%,3分钟后存活率下降至49%。成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重点在于下面4个环节:①快速拨打救护电话;②尽早心肺复苏; ③尽早除颤;④尽早得到加强生命支持。而目前在大多数国家,从目击者发现病人发生心脏骤停到专业急救人员赶到现场为患者除颤的时间平均为9分钟。事实上医生们早就认识到仍然有绝大部分心脏骤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除颤治疗。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的Mirowski医生就着手研制可植入到人体内部的自动除颤器(ICD)。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该系统能自动识别心律

心脏猝死的现场急救

?主持:近年来,我们时常可以听到“某某活的好好的,忽然死亡了,这样令人震惊的消息。 ?那么这样的事件主要是什么疾病? ?医生:这种疾病叫猝死,所谓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它的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随后呼吸停止。猝死发生前可能胸疼,气急,也可毫无预兆就突然发生。在成人发生的全部猝死中,心脏性猝死占80%以上。大家可以看这张图片,猝死发生后,如果在2—4分钟内没有得到有效的抢救,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超过8分钟就可能会出现脑死亡。 ?主持:由于猝死事件的突发性、凶险性、抢救的时间性,必须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尤其有心脏病患者的家庭成员,掌握心复苏术。 对挽救患者生命能够起到及时的作用。 ?医生:心搏骤停后,能否尽早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是生与死的关键,判断心搏骤停,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防止脑缺氧,尽早恢复心脏泵血和呼吸功能。 ?主持:没错。据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居民只有9.7%的人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而心脏骤停的患者每救治每拖延一分钟,那么复苏成功的几率会下降7~10% 那么您能简单介绍一下现场急救的措施吗? ?医生:如果发现病人突然意识丧失,随后呼吸停止;病人两眼瞳孔随后散大。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么在场的人要立即争分夺秒地抢救。最短的时间内判断意识,呼救以寻求更多人帮忙,立刻启动急救医疗体系,拨打120或联系附近的医疗机构。。。。 ?主持:最粗快速的判断和呼叫是也关键的。那么怎么判断有没有呼吸呢? ?医生:将病人平卧于硬板床或地面。 ?首先开放气道。开放气道的办法多采用按额抬颏法。 ?判断病人有没有呼吸,就像这张图片一样,用眼睛看病人的胸廓有没有起伏,耳朵听有没有呼吸音,脸颊感觉有没有气体流动。?如果没有呼吸,那么维持气道的同时,去除口腔内可能存在的异物,比如义齿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