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校勘

合集下载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校勘技巧有哪些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校勘技巧有哪些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校勘技巧有哪些在古典文献学的领域中,文本校勘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它就像是为历史文献拂去尘埃,还原其真实面貌的精细工艺。

那么,究竟有哪些关键的文本校勘技巧呢?首先,我们得谈谈对校法。

这是一种最为基础和直观的方法。

就是将需要校勘的文本与其他可靠的版本进行对比。

比如,有一部古籍,我们找到了多个不同的版本,包括早期的刻本、后世的抄本等等。

通过逐字逐句的对照,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差异。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直接,能够快速发现明显的文字出入。

但它也有局限性,比如如果所依据的版本本身都存在错误,那就可能导致校勘的不准确。

接下来是本校法。

这种方法是基于同一文献内部的逻辑和行文规律来进行校勘。

比如说,在一篇文章中,前面提到了某个事件或人物,后面再次提及的时候,如果表述不一致,那就可能存在问题。

又或者,文中引用的典故、史实,如果前后矛盾,也需要进行考证和校正。

本校法需要对文献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逻辑漏洞和不连贯之处。

还有他校法。

这就需要我们广泛涉猎相关的其他文献资料。

比如校勘一部史书,我们可以参考同时代的其他史书、笔记、方志等。

通过这些旁证来判断文本中的正误。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多的参考依据,但也需要注意不同文献之间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理校法在文本校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当没有其他版本可对照,也没有相关的旁证时,就需要依靠校勘者的学识、经验和推理能力。

比如,根据文字的语法、语义,结合历史背景、文化常识等,对文本中的疑难之处进行判断和校正。

但这种方法主观性较强,需要校勘者具备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否则很容易出现误校。

除了这些主要的方法,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技巧也不容忽视。

比如,要注重对避讳字的研究。

在古代,为了避讳皇帝、尊长的名字,常常会对某些字进行更改或替换。

了解避讳制度,能够帮助我们判断文献的时代和版本的先后。

再比如,对字词的通假现象要有清晰的认识。

古代文字的使用相对灵活,通假字的存在较为普遍。

古籍校勘术语

古籍校勘术语

古籍校勘术语
古籍校勘是研究、整理和修订古代文献的一项学术工作。

在古籍校勘中,使用一些特定的术语来描述对文献的校勘过程和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籍校勘术语:
1. 辑佚(辑异):整理或搜集失传或散佚的文献,使之得以重新汇编或还原。

2. 考订:对文献中的文字、字形等进行考察和修订,以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异文(异文辨析):在不同版本或抄本中发现的不同文字,进行辨析、比较和研究。

4. 补缺:补充因历史原因遗失或缺失的文献内容。

5. 权衡:指在不同版本或抄本中发现矛盾的地方,通过权衡论证,确定正确的文字。

6. 点校:对文字的音韵、义理、文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点校和分析。

7. 甲乙丙丁:用于区分不同版本、抄本或刊本的编号,用来比较和辨析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

8. 图考:通过图表或图谱的方式来展示文字的演变、异同等情况,有助于读者理解。

9. 今文(今文学):在多个版本中,通过权衡考证后认定的正确版本,通常与传世的主流版本一致。

10. 古文(古文学):古代实际流传下来的版本,与今文有异同之处。

11. 辞证:通过对字词的考辨和证据的引用,确立或证实某一版本的文字。

12. 异文疏证:对异文进行详细的辨析和证据引用,以确定正确的文字。

这些术语反映了古籍校勘工作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在古籍学领域,校勘学家经常使用这些术语来描述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著名史学家陈垣所总结的四种校勘方法

著名史学家陈垣所总结的四种校勘方法

著名史学家陈垣所总结的四种校勘方法校勘是指对古代文献进行逐字逐句的比较、辨析和校正的一种方法。

在史学研究中,校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陈垣史学家总结了四种校勘方法,分别为:同异校勘、音韵校勘、形义校勘和时序校勘。

同异校勘是指对文献中相似字形、读音、用法的不同之处进行比对辨析。

同异校勘的主要目的是找出文献中的错误或是误解,以便更加准确地解读文献中的意思。

例如,在对《左传》进行同异校勘时,常会出现“吕”和“侣”这两个字形相似却用法不同的情况。

对于这种情况,校勘者需要通过细致的比较,确定是使用哪个字才符合文献的意思。

音韵校勘是指对文献中出现的音、韵进行比较,以保证文献的语音符合规范。

在汉字的字义中,音韵非常重要。

如果读音错误,就会导致文意模糊。

因此音韵校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古代文献中,因为那时候没有标准的拼音体系,所以需要依赖校勘者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校勘。

例如,在对《庄子》进行音韵校勘时,会涉及到“口”、“江”、“歌”等各种音韵的区别。

形义校勘是指对汉字在形状和意义方面的变化进行比较和校正。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和使用方式都会随着时间、地区、人群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因此,在校勘时需要对汉字的变化进行探究和校正。

例如,在对《三国志》进行形义校勘时,校勘者需要结合时代和地区等因素来判断汉字的意义和用法。

时序校勘是指对文献中涉及到的时间、事件、人物等进行比对和校正。

在研究历史文献时,了解时间和事件的顺序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史实。

例如,在对《史记》进行时序校勘时,校勘者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了解来判断各个事件的先后顺序,以便更加准确地还原历史。

总之,在史学研究中,四种校勘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文献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校勘方法,而校勘方法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校勘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进行校勘时,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文献校勘学

文献校勘学

程甲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上文次行第十 一、十二字为“进去”二字,三行第十一、十二 字亦为“进去”二字,抄录者粗心,跳过一行, 漏却二十四字,遂使宝玉为打扫之厮役。(欧阳 健《红楼新辨》 )
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然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 我病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疏疏散,也不可太过。 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起麻 黄、石膏、枳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 起麻黄、石膏、枳实的狼虎药。我和你们一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 里长的几十年的一棵老实等狼虎药。我和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 的那才开的白海棠是的,我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 的白海棠,连我禁不起的药,你禁不起的药,你们如何经得起?比 如人的家坟里的大杨树,看着枝叶茂们如何禁得起?”麝月等笑道: “野坟只有杨树不成?难道就没有松柏?盛,却是空心子的。”麝 月笑道:“野坟只有杨树,难道就没有松柏不 最嫌的是杨树,那么大笨树,叶子只一点子,没一丝风他也是乱 响,你成?最讨人嫌的是杨树,那么大树,只一点子叶子,没一点 风儿他也是偏比他,也太下流了。”(庚辰本第五十一回影印本第 1200 页) 乱响,你要偏比他,你也太下流了。”(程甲本影印本第 1352 页)
义似抄脱
意义近似,对理解几本无影响的情况下,抄脱双音节词、多音节 词、词组的尾字,或几个近义词之一等。 例:《汉书 · 朱云传》 “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 余。”王念孙校云:“‘佞臣一人’下原有‘头’字,而今本脱 之。”
繁复抄脱
因词句繁复造成抄脱,往往见于行文累赘,或论述某一问题多方论证, 不断重复同一句式的情形 例:《淮南子 · 说山训》 “ 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体?曰:‘以无为有为 体。’魄曰:‘无有,有形乎?’魂曰:‘无有。和得而闻也?’魂曰: ‘吾直有所遇之耳。’”王念孙指出:”‘何得而闻也’上本有‘魂曰 无有’四字,魄问魂曰:‘无有,和得而闻也?’故魂答曰:‘吾直有 所遇之耳。’今本脱此四字,则义不可通。“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应用领域
校勘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应用于历 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资料和 依据。
校勘成果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成果的存储、检索和 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可 以将校勘成果转化为电子格式,方便保 存和传播。
VS
网络化平台
网络化平台可以促进校勘成果的共享和交 流,通过建立学术网站、在线数据库等方 式,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 用校勘成果。
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校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 提高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望
未来校勘学将更加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 究,不断拓展校勘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应用价 值,为学术界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全面、准确 的服务。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校勘学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文献资源海量增长,需要更高效、 准确的校勘方法和工具来应对。
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便捷 的检索工具,提高了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跨学科合作
数字化时代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如计算机科学、 数据分析等,以开发更先进的校勘工具和方法。
未来校勘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校勘学概述 • 古典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 校勘实践与技巧 • 校勘成果的呈现与利用 • 校勘学的未来发展
01
校勘学概述
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学是一门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 校勘、考据的学科,旨在恢复文献原 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资料。
校勘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源流、内 容等方面的研究,纠正文献中的错别 字、脱漏、衍文等错误,提高文献的 准确性和可信度。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编辑与校勘技术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编辑与校勘技术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编辑与校勘技术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文本的学科,包括文本编辑和校勘技术。

文本编辑和校勘技术是古典文献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它们帮助学者恢复并研究古代文献的最原始的版本。

一、文本编辑的意义与方法论文本编辑的目的是恢复原始文献的内容和形式,消除传抄过程中的错误和变异。

通过文本编辑,学者可以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恢复古代文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好地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

文本编辑的思想方法包括古代文献的版本学和校本学。

古代文献的版本学:版本学是研究文献不同版本之间的关系和改动的学科。

它涉及到文献的传承和变异,常常需要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找出其中的修订和改动,确定最原始的版本。

校本学:校本学是研究文献原文和版本的对照及校勘情况的学科。

它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结合作者的笔记和其他参考材料,恢复文献的原貌。

校本学的主要手段包括校勘和注释。

二、校勘技术的重要性与具体方法校勘是文本编辑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校勘可以修正文献中的错误和疑点,恢复原始文本的内容和形式。

校勘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1.双校法:将两个或多个版本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和共同点,从而恢复文本的原貌。

双校法常常需要考虑版本的时代、语言习惯以及作者的用词风格等因素。

2.校正字法:通过对文献中出现的文字错误或异体字的说明和校正,恢复原始文本的正确形式。

校正字法主要依靠对古代文字的研究和对比来实施。

3.校勘指导:通过对作者的笔记、手稿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的研究,找出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错误和不明确之处,以及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意图和修改意见。

校勘指导能够帮助学者更好地理解文献的语言风格和背后的思想。

三、文本编辑与校勘技术的应用领域文本编辑与校勘技术主要应用于古代文献的研究领域。

其中,对《诗经》、《论语》、《荀子》等传世文献的校勘尤为重要。

这些作品对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经过了漫长的传抄和改编,原始文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往往受到了挑战。

古代文献的校勘与校对

古代文献的校勘与校对

古代文献的校勘与校对古代文献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素材,而其中的校勘与校对工作对于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校勘与校对是通过比较多个版本的文献,辨别不同版本的异同,并尽力还原原始文献的内容和形式。

一、校勘校勘是指对于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辨别、对比和分析的过程。

一份古代文献可能存在多个版本,由于时间和传承的原因,不同版本可能会存在差异。

校勘工作旨在辨别这些差异,并通过比较多个版本,找出最为接近原始文献的版本。

在校勘过程中,校勘者需要深入研究研究对象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文献的传承史。

通过了解文献的背景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版本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为后续的比对工作提供依据。

校勘工作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这需要对文献内容和形式进行细致入微的比对,有时甚至需要对语言使用、标点符号等方面进行考量。

校勘者需要通过对多个版本进行逐一比较,并结合校注等手段,将差异明确标注在文献中。

二、校对校对是在校勘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拼写、标点等方面的修正和校验。

在校对过程中,校对者需要注意文献中可能存在的错别字、字形模糊、排版错误等问题。

校对工作的目的是保证文献的排版准确、易读和美观。

在校对过程中,校对者需要仔细阅读文献,逐字逐句进行核对,并进行拼写、标点等方面的修正。

此外,校对者还需要检查排版问题,确保标题、章节、段落等的结构清晰合理。

在校对的过程中,校对者需要沉下心来,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以防止任何错误的出现。

同时,校对者还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使得校对后的文献在排版和表达上更富有魅力。

三、校勘与校对的重要性校勘与校对工作对于古代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校勘与校对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对多个版本的比对和修订,可以还原文献的原貌,并尽可能地消除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和误解。

其次,校勘与校对有助于研究者更深入地解读古代文献并发现其中的价值。

第4章-古典文献的校勘..知识讲解

第4章-古典文献的校勘..知识讲解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及识别
•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 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
•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 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
•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 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 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 校勘遂成一专门。”(《清代学术概论》)
• 2.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 接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 的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 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
•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说:“欲读书必先 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 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 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自序》也说:“以元本及 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 条。”
“此书乃校雠之楷模,岂独读《英华》者资其是 正哉!”(《思适斋集》卷15《书文苑英华辨证后》)
•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 其《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列举各种“误例” 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
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 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 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 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 “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 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以 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校勘并不是一 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人喜欢妄改 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事情。

古籍校勘术语

古籍校勘术语

古籍校勘术语摘要:一、古籍校勘的定义和意义二、古籍校勘的基本方法1.版本校勘2.内容校勘三、古籍校勘中的术语解释1.误字2.脱文3.衍文4.倒文5.异体字6.通假字7.古今字8.二次校勘四、古籍校勘术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五、总结与展望正文:古籍校勘是研究古籍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古籍的文字、内容进行比勘、分析和整理,以恢复古籍的本来面貌,挖掘古籍的价值,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准确、可靠的文献资料。

古籍校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古籍校勘的基本方法包括版本校勘和内容校勘。

版本校勘主要是对同一古籍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找出异同,辨别优劣,确定较好的版本作为底本。

内容校勘则是对古籍的文字、内容进行详细比勘,发现并纠正讹误,恢复原文。

在古籍校勘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

例如:1.误字:指古籍中的错别字。

这些错别字可能是由于刻版、传抄过程中的失误,也可能是作者的笔误。

2.脱文:指古籍中脱落了的文字。

这可能是由于刻版、传抄过程中的遗漏,也可能是原本就缺失的文字。

3.衍文:指古籍中多余的文字。

这些多余的文字可能是传抄者误加的,也可能是刻版时误刻的。

4.倒文:指古籍中文字的顺序颠倒。

这可能是由于传抄或刻版过程中的失误导致的。

5.异体字:指在古籍中出现的与规范字不同的字形。

这些异体字可能是古代书写习惯的体现,也可能是一种地方性的书写变异。

6.通假字:指在古籍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作者的笔误或传抄者的误解导致的。

7.古今字:指在古籍中出现的时代不同的字形。

这些字形可能体现了汉字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8.二次校勘:指在古籍校勘过程中,已经校勘过的内容再次出现错误,需要再次进行校勘。

在实际的古籍校勘过程中,古籍校勘术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挖掘古籍的价值。

例如,《史记》中的一段关于秦始皇的描述:“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庄襄王为质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在这段描述中,“质”字应为“质子”的简称,表示秦庄襄王作为人质被送到赵国。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课校勘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课校勘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课校勘学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 ?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校勘篇》:“校勘为读史先务,日读误书而不知,未为善学也。

”校勘及其简史古书致误的原因和类型校勘的流程与方法数字时代古籍校勘的拓展胡适《校勘学方法论》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2004。

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序》。

王念孙《读书杂志·读淮南子杂志书后》。

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下》。

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

推荐书目第一节校勘及其简史一、校勘概说二、校勘简史述略(一)“校勘”名义《说文解字》:“校,木囚也。

”《说文新附》:“勘,校也。

”勘亦作刊。

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古书用竹简,故校勘字作刊。

《广雅》刊训定。

《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

’义并与勘合。

”应劭《风俗通义· 古制》佚文:“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

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一、校勘概说《文选·左思〈魏都赋〉》:“雠校篆籀,篇章毕觌。

”李善注引《风俗通》曰:“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序》:“执卷唱读,案文雠对。

”注:湖南长沙晋永宁二年墓中出土的校雠俑,两人相向跪坐,一人读书,一人执笔校正讹字,十分形象地展现出当时人们校勘书籍的活动。

“校勘”一语,出六朝时期,乃稽核审定,评定是否与事实或制度相符之意。

–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宜选史传博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

” –《封氏闻见记·定謚》:“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已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议讫,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

”宋代以后,“校勘”开始逐渐专指校正书籍文字错误。

–《南宋馆阁录》卷三:“校雠式绍兴六年六月史馆修撰范冲、秘书少监吴表臣参定:诸字有误者,以雌黄涂讫别书;或多字以雌黄圏之,少者于字侧添入;或字侧不容注者,即用朱圏,仍于本行上下空纸上标写;倒置,于两字间书乙字。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校勘与版本学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校勘与版本学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校勘与版本学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及其传承和变异的学科,而文本校勘与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

文本校勘与版本学主要研究的是古代文献的传世文本,并通过校勘方法对文本进行比较、整理和修订,以形成版本,为学界及读者提供权威的文本。

在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校勘与版本学,首先需要明确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文本,二是版本。

文本指的是古代手抄本或刻板本中的文字内容。

由于古代文献的传世手抄本数量有限,因此需要对不同版本的文本进行比较,以确定最符合原文的版本。

文本校勘的基本原则是以多版本对照为依据,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异同,寻找原文的形态并进行整理、修订。

版本是根据文本校勘的结果形成的一种权威的文献版本,以供学界研究和读者阅读参考。

版本学主要研究不同版本的形成及其特点,以及版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版本学的研究对于还原原文和了解古代文献的历史传承至关重要。

文本校勘的方法包括重合法、补充法、重新拆换法等。

其中,重合法是指通过将多个版本的文本相互比较,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形成原文。

补充法是指在不同版本的文本中,通过补充漏掉的文字或修饰不当的文字,使文本更加符合原文的意思。

重新拆换法是指将手抄本或刻板本中的错置字,重新组合使之正确。

版本学的方法包括权衡法、统摄法、比较法等。

权衡法是指对不同版本的文本进行综合考量,判断其中较为准确的版本。

统摄法是指选取一批较为准确的版本,将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版本。

比较法是指对不同版本的文本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共同点和差异,为生成最准确的版本提供依据。

在文本校勘与版本学的研究中,学者常常需要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字学知识和文献学知识。

古代文字学研究的是古代文字的读法和意义,以便正确理解文献中的文字。

文献学研究的是古代文献的著作背景、传世情况、版本演变等,以便将校勘结果与文献背景相对照。

在当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校勘与版本学也在不断发展。

古代文献学中的编纂与校勘工作

古代文献学中的编纂与校勘工作

古代文献学中的编纂与校勘工作古代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与评析,揭示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与思想。

其中,编纂和校勘是古代文献学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工作。

本文将从古代文献学的角度探讨这两项工作的意义与方法。

一、编纂工作编纂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编辑的过程。

编纂工作的目的是恢复原文的真实面貌,还原作者的本意,为研究者提供可靠的文献资源。

编纂工作首先要对古代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

收集的过程需要广泛涉猎文献来源,包括古代图书馆、古代手抄本、考古发掘等不同渠道。

整理则是对文献的文字和内容进行系统分类和排列。

通过整理,不仅可以清晰地把握文献的层次结构,还可以便于后续的研究工作。

接下来,编纂工作需要对文献进行删减与补充。

删减是指在恢复古代文献的过程中,对不符合文献整体逻辑和特点的部分进行剔除,以保持原作的完整性。

而补充是指根据其他文献或历史背景来填补原文中的缺失或模糊之处,从而更好地还原古代文献的真实性。

最后,编纂工作还需要进行校对和标点符号的修正。

校对是指对编纂好的文献进行反复核对、检查错误和修正,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标点符号的修正则是对文献的标点进行规范化处理,以提升文献的可读性和整体美观。

二、校勘工作校勘是指对古代文献的文字、语句、注释等进行研究和辨析的工作。

校勘工作的目的是确定文献的真实版本,还原原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校勘工作首先要进行文献的比较。

通过对多个版本的文献进行对照,找出其异同之处,确定可靠的文本版本。

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到一系列的校勘技巧和方法,如异文考证、传抄关系分析等,以找到原文的真实性。

接下来,校勘工作需要进行修订与校勘注释的编写。

修订是指根据校勘结果对文献进行删减、补充和修改,修正其中的错误和疏漏。

而校勘注释则是对文献中的名词、典故、语言等进行解释和说明,以便读者理解和阅读。

最后,校勘工作需要进行校对和校勘体例的规范化。

校对是校勘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修订后的文献进行反复核对和修正,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古典文献学中的版本学与校勘研究

古典文献学中的版本学与校勘研究

古典文献学中的版本学与校勘研究版本学和校勘研究是古典文献学中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它们都致力于研究古代文献的各种版本和校订工作,旨在恢复原文的真实面貌,并破解其中可能存在的文字错误与变异。

本文将详细介绍版本学和校勘研究的概念、意义和方法,并探讨它们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版本学是指研究古代文献中各个版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差异的学科。

在古代手抄文献的传播中,由于抄写者的错误或主观干预,不同的版本之间会出现文字差异。

版本学通过对比各个版本的异同,试图恢复出原始文本的面貌,揭示文献传播和脱变的过程。

版本学研究的核心是编撰版本学目录,其中记录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和相关的文字变异。

校勘研究是版本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思考、比较和校对不同版本的文献,恢复其原始形态,并发现和纠正传承中的错误。

校勘研究需要利用各种方法和工具,例如文字学、比较学、校勘学等,对文献的版本和校对材料进行研究,并根据现有证据对文本进行梳理和整理。

通过校订工作,校勘学者可以辨别出传承中的错误,揭示文献的真实面貌,丰富和改正传世文本。

版本学和校勘研究对于古代文献的研究至关重要。

首先,它们能够纠正和揭示文献传承中的错误和变异。

古代文献在漫长的传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种种错误,例如字形变化、字序颠倒、字音混淆等。

版本学和校勘研究能够通过对各个版本的细致比较,找出这些错误,并通过编纂目录和校改工作,纠正传承中的错误,保留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其次,版本学和校勘研究能够揭示文献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文献的版本是时代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产物,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和学术观点。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研究,可以了解文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辨析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最后,版本学和校勘研究为古代文献的翻译和解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校对不同版本的文献,可以确定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文,进而为后续的翻译和解释工作提供准确的基础。

版本学和校勘研究在文献翻译和学术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古代文献学中的校勘与校对方法

古代文献学中的校勘与校对方法

古代文献学中的校勘与校对方法古代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其核心任务是还原文献的真实内容和意义。

在古代文献学的研究过程中,校勘和校对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献学中的校勘与校对方法,并探讨其在还原文献内容方面的作用。

一、校勘方法校勘是古代文献学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和比较,找出其中的错讹和漏洞,以还原文献的原貌。

校勘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古代文献辨伪:对古代文献的真实性进行评估和判断,确定其是否为真正的古代文献。

2. 校勘比较: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和错误,并进行排除和修正。

3. 刊刻文字校勘:对刊刻出来的古代石碑、铜器等文字进行校勘,判断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4. 刊校古籍校勘:对古籍进行校勘,包括分析其版本关系、整理其文字内容等。

二、校对方法校对是在校勘的基础上对古代文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修订工作,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校对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本文校对:对文献原文进行逐字校对,查找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和遗漏。

2. 校勘补遗:在已有版本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查找其他资料进行补充和修订,尽力还原文献的完整性。

3. 笔记校对:对作者的笔记、手稿等进行校对,找出其中的积极漏洞,并进行及时的修正。

4. 校对版本: 将校勘和校对的结果整理成版本文本,以便后来者对研究。

三、校勘与校对方法的意义校勘与校对方法在古代文献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还原文献原貌:通过校勘与校对的方法,可以找出文献中的错误和遗漏,还原文献的原始面貌。

2. 保证文献的准确性:校勘与校对的过程可以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并进行及时的修正,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3. 保持文献传承:校勘与校对的方法可以使文献得以保留和传承,使后人能够依据其进行研究和学习。

4. 提供研究依据:通过校勘与校对的方法,可以提供给后世研究者一个可靠的文献版本,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依据。

古代文献学中的编纂与校勘技术

古代文献学中的编纂与校勘技术

古代文献学中的编纂与校勘技术古代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其中的编纂与校勘技术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编纂是指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编辑,而校勘则是指对古代文献进行校对和修订。

这两种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献的精髓。

一、编纂技术的重要性在古代,文献众多,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很多文献已经因为年代久远等原因而失去原貌。

编纂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些文献能够得以整理并呈现在我们面前。

编纂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从大量的文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进行整合。

在编纂的过程中,他们还需要考虑文献的时代背景、语言风格等因素,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二、编纂技术的具体步骤编纂文献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步骤。

首先,研究人员需要对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

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相关的古代文献并将其记录下来。

接下来,他们会对文献进行筛选,去除掉一些无关的或次要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还可能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对文献进行分类和划分。

最后,他们会对文献进行整合和编辑,使其符合编纂要求并能够方便研究人员的使用。

三、校勘技术的意义和步骤校勘是指对古代文献进行校对和修订的过程。

校勘技术的应用使得古代文献得以更加准确地传承和理解。

校勘的具体步骤包括“笺注”、“对照”和“校勘”。

在“笺注”阶段,研究人员会将文献中一些不容易理解的词句进行解释和注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献的内容。

在“对照”阶段,他们会将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差异和错误。

最后,在“校勘”阶段,研究人员会对文献中的错误进行修改和修订,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编纂与校勘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编纂与校勘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在古代,编纂与校勘主要依靠人工的方式进行,研究人员需要亲自阅读和处理大量文献。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技术也被引入到了编纂与校勘的过程中。

例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而自动化的校勘工具则提高了校勘的效率和准确度。

论校勘在版本学中的重要性

论校勘在版本学中的重要性

论校勘在版本学中的重要性校勘作为版本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文献研究的基础,更是文本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版本学的研究中,校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校勘的定义、意义、步骤和方法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彰显校勘在版本学中的重要性。

一、校勘的定义校勘,是版本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古代文献的权衡考证,从而阐明文献的真实性、原始性和完整性。

校勘最初是古籍研究者在校对一部古籍的过程中逐字对照、核对各种版本的异同,以便辨别其可信度和真实性。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文字、字义等进行辨析和研究,还原古籍本来的面目,以期使其语义符合原意。

随着版本学的发展,校勘逐渐成为版本学的一个基本环节,成为版本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校勘在版本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校勘是还原古代文献原貌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对不同版本文献的对照,可以还原古代文献的原始面貌,恢复文献的原貌,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和意义。

校勘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文献的真伪。

通过对各种版本文献的对照研究,可以找出文献中的伪作部分,从而帮助我们从繁杂的文献中筛选出真实的部分,有利于文献研究者对古代文献的准确把握。

校勘可以促进版本学研究的发展。

在校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还原古代文献的原貌,还可以发现不同版本的异同,并加以比较和研究,这对于版本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校勘的步骤校勘,是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手段,其具体步骤包括:收集文献、比较异同、推论真伪、校证补缺。

研究者需要收集并整理各种版本的文献,包括不同的手抄本、版本、校本等。

对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逐字比较,找出其异同之处。

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推论文献的真伪,并辨别出各种版本中可能存在的伪作。

对文献内容进行校证补缺,还原古代文献的原貌。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逐步将古代文献的真实面目呈现出来。

四、校勘的方法在校勘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需要熟练掌握古代文字学、文献学、版本学等相关学科的中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

古籍校勘原则

古籍校勘原则

古籍校勘原则
古籍校勘是指通过比对多个版本的古籍文本,找出其中的差异,最终确定文本的准确版本。

校勘的原则是确保文本的忠实再现,以及正确理解和传承古籍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古籍校勘的基本原则:
1. 多版本比对原则:校勘时要尽可能搜集并比对不同版本的文本,以发现不同的异文、错讹。

这有助于确定文本的真实性。

2. 以古为正原则:优先采用较早的版本。

认为古代文献初版本较为原始,更忠实于作者的原意。

3. 以贵为正原则:有时较贵重、较受尊崇的版本被认为更有权威性。

4. 重要版本原则:重要版本的记载有时更被看重,因为它可能是在作者或时代较为接近的背景下保存下来的。

5. 上下文一致原则:考虑到整篇文献的一致性,尽量选择使得文意更加通顺的版本。

6. 词句合理原则:考虑语法、修辞、逻辑等因素,选择使得句子结构和词汇更为合理的版本。

7. 作者意图推测原则:在有歧义的地方,可以通过推测作者的意图来确定正确的版本。

8. 保留变异原则:对于一些有争议但又没有绝对证据排除的异文,可以保留变异,或
者在注释中说明不同版本的异文。

9. 参照通行版本原则:如果某个版本在历史上广为传播和通用,可以倾向于采用这个版本。

总体而言,古籍校勘的原则是确保文本的准确性、传承性和整体合理性。

在校勘的过程中,校勘者需要谨慎比对,注重上下文,以及尊重古籍的历史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搜集其他校勘资料
1、类书引文
虞世南编撰的《北堂书钞》、欧阳询等编撰的《初学记》 唐白居易撰、宋孔传续的《白孔六帖》 王若钦、杨亿等编撰的《册府元龟》、王应麟编撰的《玉海 》
2、注解引文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 水经注》、李善《文选》注、《十三经注疏》等。 原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世说新语>刘注引书引 得》《<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尔雅>注疏引书引得》《 <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等 段书安编《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
(二)增删字不以符号在正文中表示。
二、定本附校勘记 优点:既有定本之简明,又不至于读者不知定本文字所从出; 既便于阅读,又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各本的面貌。 三、底本附校勘记 这是发表校勘成果的主要形式。其优点是存真。 阮元:‚刻书者,最患以臆见改古书。今重刻宋板,凡有明 知宋板之误字,亦不使轻改,但加圈于误字之旁。而别撰校勘 记,择其说附载于每卷之末。俾后之学者,不疑于古籍之不可 据,慎之至也。‛ 四、单行的校勘记 单行校勘记的出现,或由于底本繁重,或由于底本习见易 得,所以发表时就只摘录有校文的部分。如清卢文弨《群书拾 补》。
从而排疑纠误。
吏六四十 月‛ 未满九个月不许预告迁转 上下文均作‚九十个 上下文均作‚千斤百 目作‚至元五年‛ 目作‚至元六年‛
户十二十三 裏河千里百斤 里‛ 刑七十四 刑八二 犯奸放火,大德五年 犯奸休和理断大德六年 以上至一百贯八十七下
取受枉法,二十贯以上至三十贯七十七下,三十贯 据表‚三十‛均应作
(5)误断文句妄加而衍 《战国策·赵策》:
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
(6)不懂修辞妄加而衍 《史记·匈奴列传》: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 高帝于白登,„„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 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四、倒文
倒文又称乙字,指抄刻时将文字的先后次序弄颠倒了 的现象。 (1)涉注文而倒
《正字通》:“言相雠对也。” 《韵会》曰:“犹校也。谓两本相覆校,如仇雠也。” “校雠”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别录》。 ‚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
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
(二)校勘
勘 《说文解字》:“校也。” 《玉篇》:“覆定也。” 校勘一词始见于齐梁时期。 《沈休文集》:‚宜选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 左民尚书,专典校勘。‛ 《五代史会要》卷八: 世宗显德二年( 955 )二月,中书门下奏:国子监祭
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
一、定本 即不写出校勘记,而把校勘成果直接运用于原文写成
定本。
一是所校之书前人已做过大量校勘工作,因而所作改 定有很大的把握。
二是普及读物的选注、选译本。
其具体做法有两种: (一)在原文中用一些符号表示校改。
如中华书局本《史记》就是这样做的,《史记·龟策列 传》:“今龟,大宝也,为圣人使,传之贤(士)[王]。”
第四章
古 文 献 校 勘
参考书目:
1.《校勘学释例》陈垣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2.《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张舜徽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
3.《应用校勘学》林艾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第一节 校勘及其意义
一、校勘与校雠
(一)校雠
校 《说文解字》:“校,木囚也。” 如《易·噬嗑》:‚初九:‘屦校灭趾。’‛
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 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 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 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 岂不善耶?‛
其次,校勘与古籍研究。
如《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云:‚冥卒,子振 立;振卒,子微立。‛ 《索隐》:‚《系年》作‘垓’。‛ 又《汉书·古今人表》作‚核‛。
日曰等,这些字在抄刻时极易发生讹误。古谚曰:“书经 三写,乌焉成马。”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
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 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 亥涉河也。‛
如日、曰的例子: 《老子》五十五章: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 祥,心使气曰强。‛ 河上公注: ‚人能知道之常行,则日以明达于玄妙 也。‛ 成玄英疏:‚多贪世利,厚益其生,所以烦恼障累, 日日增广。‛ 《经典释文》遇到这样的字也有注为二音的。 如《诗·七月》“曰为改岁”下,曰:‚‘曰’音越,一 读人实反。‛
三、他校法
陈垣:“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
四、理校法
理校法即推理的校勘方法,是校勘的补充方法。 陈垣:‚若元典章之理校法,祗敢用之于最显然易见之
错误而已,非有确证,不敢藉口理校而凭臆见也。‛ 吏五四 合无滅半支俸 ‚滅半‛当作‚减半‛ 户五三一 亡宋淳佑元年 ‚淳佑‛当作‚淳 祐‛ 户八一○一 押运犂耳七百两经由施仁门入城 ‚两‛当作 ‚而‛ 刑一四 江西省行准中书省咨 ‚省行‛当作‚行 省‛
后来引申为考核的意思。
如《荀子·君道》: ‚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 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 再引申为专用于对文字的考核。 如《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 《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

《说文解字》:“犹譍(应的异体字)也。” “譍,以言对也。”
《玉篇》曰:“对也。”
再次,校勘与古籍阅读和欣赏。
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全唐诗》作: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张孝祥词《西江月》一首作: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十里秋江,江神留我看斜阳,吹起 鳞鳞细浪。
第二节 古书中常见的错误类型
一、误字
1、形近而误
(1)一般的形近而误 汉字的形体有不少相差甚微,如戊戍戌戎戒、已己巳、
抮扶摇抱羊角而上
《淮南子·原道》:扶摇抮抱羊角而上。
高诱注“抮抱引戾也”。
(2)涉后世常语而倒 《汉书·严助传》:男子不得耕稼种树,妇人不得纺绩 织絍。
树种
若云天 (3)不懂训诂妄改而倒 《国语·晋语》:若无天乎?云若有天,吾必胜之。 (4)不懂语法赐地也。‛下高诱注引《左传》:‚平王东迁,晋、郑依 焉依 焉。‛ 《国语·吴语》: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 (5)不懂古音妄改而到 《荀子·解蔽》: 《诗》曰:‚凤皇秋秋,其翼若干, 其声若箫,有凤有皇,乐帝之心。‛
3、分合致误
①两字合为一字 《战国策·赵策》:‚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三 ②一字分为两字 《淮南子·道应》:军吏曰:‚原不过一二日将降矣。‛ 《孟子·公孙丑》:‚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 也。‛
龙言
4、避讳致误

《管子·霸言》: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谓贪者, 其大计存也。

二、脱文
原文在写刻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亦称夺文、 阙文。 从脱文的多少和脱文所在的书写材料看,有脱一字、 数字、一句、数句、脱简、脱篇(卷)、脱行、脱页等。 《逸周书·周月》:凡四时成岁,岁有春夏秋冬。 《战国策·秦策》: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孝公行之十八年。
底本:是用来进行校勘的工作本。 对校本:是用来与底本逐一比对的本子。 参校本:用来供解决某些问题需要时查对相关部分的本子。 1)选择底本 选择底本要选择最接近原本的本子,一般来说应以现
存最早的本子做底本 。
2)选择对校本和参校本 划分对校本和参校本的主要依据是这些本子对于校勘 底本的校勘价值的大小。
酒尹拙状称:准敕校勘《经典释文》三十卷,雕造印板, 欲请兵部尚书张昭、太常卿田敏同校。
校勘: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版本和有关材料进行比较核对,
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错误。
二、校勘的必要性
首先,校勘与古籍整理。
如《魏书·卢玄传》:卿等欲言,便无相疑难。 《北史·卢玄传》作‚卿等欲言便言,无相疑难‛。 又如干宝《搜神记》中的《李寄》一文中有段话:
第四节 校勘的方法
陈垣在《校勘学释例》卷六《校例》: 对校法 本校法 他校法
理校法
胡适:‚中国校勘学的一部最重要的方法论。‛
一、对校法
对校法是校勘的基本方法,即选定底本后以其他异本逐页 逐行逐字的对比。(此法的目的在校异同,不在校是非)
优点:一、保存古本原貌,二、是容易发现错误,二是可以找 到改正错误的依据 。 ‚校勘的需要起于发见错误,而错误的发见必须依靠不同 本子的比较。‛(胡适《元典章校补释例序》) 1、“有非对校决不知其误者,以其文义表面上无误可疑也。” 户六二 花银每两出库价钞二两五钱 元作‚二两五分‛ 户八十八 博换到茶货共一百三十斤 元作‚二百三十斤‛ 户八八六 一契约取四十五定 元作‚四五十定‛ 兵三廿六 小铺马日差二三匹 元作‚二三十匹‛ 刑一七 大德三年三月 元作‚五月‛
(2)不同书体相近而误
《左传·昭公十二年》: 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 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
乎?‛对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 敢不畏君王哉?‛ 三
《吕氏春秋·别类》:“ 小方大方之类也,小马大马之 类也。‛
犬 大 關
《公羊传· 定公四年》:阖庐曰:‚士之甚,勇之甚。‛ 《淮南子·兵略》:风雨可障蔽,而寒暑不可開闭。 《淮南子·天文》: 故祭祀三饭以为礼,丧祭三踊以为 节,兵革三罕以为制。
三、衍文
原文在传写过程中误增的字称为衍文,也称衍字、羡文。 (1)涉上下文而衍 《史记·扁鹊列传》:扁鹊曰:‚„„太子„„上有绝 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之色,已废脉乱,故形 静如死状。‛ 《尔雅·释地》: ‚北方有比肩民焉。‛ 汉代郭璞注: ‚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脚, 亦犹鱼鸟之相合。‛ 《荀子·王制》: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者也;管 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