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图示
防排烟系统原理CAD图
20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重要消息: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将从今天开始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 ?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于2018年05月01日联合发布,2018年08月01日实施。
前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录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防烟系统设计3.1 一般规定3.2 自然通风设施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3.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4 排烟系统设计4.1 一般规定4.2 防烟分区4.3 自然排烟设施4.4 机械排烟设施4.5 补风系统4.6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 系统控制5.1 防烟系统5.2 排烟系统6 系统施工6.1 一般规定6.2 进场检验6.3 风管安装6.4 部件安装6.5 风机安装7 系统调试7.1 一般规定7.2 单机调试7.3 联动调试8 系统验收8.1 —般规定8.2 工程验收9 维护管理附录A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附录B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附录C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附录D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附录E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附录F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附录G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本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1 总则1.0.1 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
2018《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_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2018
2018《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_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2018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防烟系统设计3.1 一般规定3.2 自然通风设施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3.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4 排烟系统设计4.1 一般规定4.2 防烟分区4.3 自然排烟设施4.4 机械排烟设施4.5 补风系统4.6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 系统控制5.1 防烟系统5.2 排烟系统6 系统施工6.1 一般规定6.2 进场检验6.3 风管安装6.4 部件安装6.5 风机安装7 系统调试7.1 一般规定7.2 单机调试7.3 联动调试8 系统验收8.1 —般规定8.2 工程验收9 维护管理附录A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附录B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附录C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附录D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附录E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附录F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附录G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本标准用词说明1 总则1.0.1 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
对于有特殊用途或特殊要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当专业标准有特别规定的,可从其规定。
1.0.3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应结合建筑的特性和火灾烟气的发展规律等因素,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备,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有关准入制度的产品。
1.0.5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防烟系统通过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火灾烟气在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内积聚,或通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阻止火灾烟气侵入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的系统,防烟系统分为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标准特点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特点
1. 标准编制当初原则以上海地方标准为基础的,并 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2. 主要观点,火灾的排烟量主要是由燃烧物的种类 及多少决定的,不是简单与面积有关
不同净高的条件,储烟量不同,不能按一个标准 划分防烟分区
保证一定的清晰高度,就能保证人员的安全,这 个与空间大小储烟仓的厚度直接相关
4.排烟系统设计
其中强制性条文9条
其中强制性条文0条
5.系统设计
6.系统施工
7.系统调试
8.系统验收
9.维护管理
条 文 182 条 , 强 制 性 条 文 19
条
最大的变化:由原两个规范单纯设计扩展到设计、施工、调试、 验收、维护管理全过程管理。
区域能源规划与设计研究室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编制 编制历史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编制
3. 新的国家标准《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今年8 月1日执行,这个标准起草至今历时十几年。
区域能源规划与设计研究室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编制
编制历史
4.规范的变化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
区域能源规划与设计研究室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介绍 这个新的规范涉及建筑、电气、控制等专业,因此是一个各专业都要学习
和遵守的规范,有些内容不是暖通专业的工作,就如同很多建筑规范中 的其他专业内容一样,不是专业间的条件关系。
区域能源规划与设计研究室
介绍方式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介绍
(1)基本上按新规范的章节顺序介绍 (2)重点介绍设计及审查中要注意的问题 (3)重点介绍强条
GB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目录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防烟系统设计3.1 一般规定3.2 自然通风设施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3.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4 排烟系统设计4.1 一般规定4.2 防烟分区4.3 自然排烟设施4.4 机械排烟设施4.5 补风系统4.6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 系统控制5.1 防烟系统5.2 排烟系统6 系统施工6.1 一般规定6.2 进场检验6.3 风管安装6.4 部件安装6.5 风机安装7 系统调试7.1 一般规定7.2 单机调试7.3 联动调试8 系统验收8.1 —般规定8.2 工程验收9 维护管理附录A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附录B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附录C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附录D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附录E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附录F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附录G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本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1 总则1.0.1 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
对于有特殊用途或特殊要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当专业标准有特别规定的,可从其规定。
1.0.3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应结合建筑的特性和火灾烟气的发展规律等因素,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备,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有关准入制度的产品。
1.0.5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防烟系统通过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火灾烟气在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内积聚,或通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阻止火灾烟气侵入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的系统,防烟系统分为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年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51251-2017前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 77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及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参编单位: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设计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迈联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泰昌消防工程有限公司长春阔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王炯张洁玉寿炜炜刘激扬沈纹张磊马恒李彦军朱鸣夏令操刘文利徐稳龙尹航周强韩峥王钊彭琼朱晔盛袁昕廖坚卫张兢刘卫江李德品盛伟军刘建宏黄德祥主要审查人:罗继杰倪照鹏刘国祝马伟骏周敏金丽娜王厚华张旭赵克伟易岚薛亚群祁晓霞张兴权张树平条文说明编制说明《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经住房城乡建设部2017年11月20日以第1741号公告批准发布。
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2018 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重要消息:2018 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将从今天开始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于2018 年05 月01 日联合发布,2018 年08 月01 日实施。
前言▼▼▼▼▼▼▼▼▼▼▼▼▼▼▼▼▼▼▼▼▼▼▼▼▼▼▼▼▼▼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注: 1表342-1?表3424的风量按开启1个2.0m X 1.6m的双扇门确定。
当采用单扇门时,其风量可乘以系数0.75 计算。
2 表中风量按开启着火层及其上下层,共开启三层的风量计算。
3 表中风量的选取应按建筑高度或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量等因素综合确定。
3.4.3 封闭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30m3/h 计算。
避难走道前室的送风量应按直接开向前室的疏散门的总断面积乘以 1.0m/s 门洞断面风速计算。
3.4.4 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满足走廊至前室至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 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Pa? 30Pa;2 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Pa? 50Pa;3 当系统余压值超过最大允许压力差时应采取泄压措施。
最大允许压力差应由本标准第3.4.9 条计算确定。
3.4.5 楼梯间或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Lj =L1 + L2 (3.4.5-1)Ls =L1 + L3 (3.4.5-2)式中:Lj ——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Ls——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L1 ——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m3/s);L2 ---- 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其他门缝漏风总量(m3/s);L3――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m3/s)。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_2017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GB51251-2017前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 77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及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参编单位: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设计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迈联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泰昌消防工程有限公司长春阔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王炯张洁玉寿炜炜刘激扬沈纹张磊马恒李彦军朱鸣夏令操刘文利徐稳龙尹航周强韩峥王钊彭琼朱晔盛袁昕廖坚卫张兢刘卫江李德品盛伟军刘建宏黄德祥主要审查人:罗继杰倪照鹏刘国祝马伟骏周敏金丽娜王厚华张旭赵克伟易岚薛亚群祁晓霞张兴权张树平条文说明编制说明《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经住房城乡建设部2017年11月20日以第1741号公告批准发布。
GB51251-2022《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3]
GB51251-2022《建造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一、概述《标准》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22年12月29日发布,2022年5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适合于新建、改建或者扩建的各类民用建筑和公共建造的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管理。
第1章:总则,规定了本标准的适合范围、引用标准、术语和定义等;第2章:设计原则,规定了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目标、设计依据、设计分类和设计要求等;第3章:防烟分区,规定了防烟分区的原则、方法和要求等;第4章:排烟系统,规定了排烟系统的类型、功能、参数和配置等;第5章:送风系统,规定了送风系统的类型、功能、参数和配置等;第6章:控制系统,规定了控制系统的类型、功能、参数和配置等;第7章:电源系统,规定了电源系统的类型、功能、参数和配置等;第8章:施工与验收,规定了施工与验收的普通要求、施工质量控制、验收方法和验收标准等;第9章:维护管理,规定了维护管理的普通要求、维护内容和周期、维护记录和报告等;附录A: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示例;附录B:防烟排烟系统检测方法;附录C:防烟排烟系统验收报告格式;附录D:防烟排烟系统维护记录格式。
正文:按照《标准》的各个章节进行编写,详细说明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验收方案和维护方案等内容,并提供相应的图表、数据和计算过程等支撑材料;附录:按照《标准》的附录进行编写,提供防烟排烟系统设计计算示例、检测方法、验收报告格式和维护记录格式等内容。
页边距:上边距25mm,下边距20mm,左边距30mm,右边距20mm;页脚:页码居中,宋体,小五号;标题:按照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的顺序进行编号,编号格式为“1.”、“1.1”、“1.1.1”等,标题内容居左,宋体,一级标题为小三号,加粗;二级标题为四号,加粗;三级标题为小四号;正文:正文内容两端对齐,宋体,小四号,行距为固定值20pt;图表:图表应有清晰的标题和编号,编号格式为“图1-1”、“表1-1”等,图表标题居中,宋体,五号;图表内容应清晰可辨,图形采用CAD制图软件绘制,表格采用Word制表软件制作;公式:公式应有清晰的编号,编号格式为“(1-1)”等,在公式右侧标注;公式内容应清晰可读,采用Word公式编辑器编辑;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按照引用顺序进行编号,编号格式为“[1]”等,在正文中引用时在右上角标注;参考文献的内容应按照国家标准GB/T 7714-2022《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著录。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总25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焦点释疑千呼万唤始出来!8月1日正式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终于压轴正式公布!大家一直非常关注新标准的具体内容将对今后的设计和施工带来哪些影响。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专业副总工/研究员李向东老师(文中“笔者”)曾在其个人微信号“木子暖通”中发布过“《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百问”,对新标准中的一些疑问进行了解读,得到不少朋友的反馈。
此次,《暖通空调》杂志社特别邀请李老师针对大家反映比较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再梳理,希望有助于大家对标准的理解和学习。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李老师在“百问”中的解读,还是本文的“释疑”,都是仅作为参考。
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知道,即使是规范编制专家的答复,也不能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
工程设计的依据只能是正式出版的规范条文、以规范组名义的书面答复和当地消防局的解释等。
加压送风部位标准/规范原文当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1) 采用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2) 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独立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2.0㎡,合用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3.0㎡。
释疑:不设防烟系统的意思,就是没有自然通风条件的楼梯间也可以不设置送风系统。
当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及共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释疑: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无论楼梯间是否具备自然通风条件,均应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指在走道进入前室的门口上方,设置类似于风幕的送风口,风口长度宜较门宽各超出100mm。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
表A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
续表A
表B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X1o4
3∕h)
rn
续表B
注:1本表仅适用于排烟口设置于建筑空间顶部,且排烟口中心点至最近墙体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倍排烟口当量直径的情形、当小于2倍或排烟口设于侧墙时,应按表中的最大允许排烟量减半。
2本表仅列出了部分火灾热释放速率、部分
空间净高、部分设计烟层厚度条件下,排烟口的最大允许排烟量。
3对于不符合上述两条所述情形的工况,应按实际
情况按本标准第4.6.14条的规定进行计算。
表C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表
表DT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表A3防烟、排烟系统分项工程施工过程检查记录
表E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控制资料检查记录
表F-2防烟、排烟系统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表G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图示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图示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是建筑物消防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迅速排除烟气,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并为消防人员的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必须符合一定的技术标准,以确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进行图示说明,以便相关人员更加直观地了解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工作原理。
1.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图示。
1.1 防烟楼梯间示意图。
防烟楼梯间是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应符合《建筑防火规范》的相关要求。
图示中应包括防烟楼梯间的布局、通风口的设置、排烟风机的位置等关键信息,以便工程师和施工人员能够清晰地了解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布置。
1.2 排烟风机及管道示意图。
排烟风机及管道是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核心部件,其设计和安装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图示中需要包括排烟风机的型号、数量、安装位置以及排烟管道的布置方式和材质要求,以便实际施工中能够按照标准进行操作。
1.3 防烟门及防护舱示意图。
防烟门和防护舱是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中的重要设施,其设计和设置应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
图示中需要清晰展示防烟门的位置、开启方式、密封性能要求,以及防护舱的布置和通风要求,以便施工人员能够准确地进行安装和调试。
1.4 烟气探测器及控制系统示意图。
烟气探测器和控制系统是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智能化管理部分,其设计和设置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图示中需要包括烟气探测器的布置位置、控制系统的连接方式和操作界面,以便工程师和施工人员能够清晰地了解系统的控制逻辑和运行状态。
2. 结语。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图示的编制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加直观地了解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工作原理,提高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质量,保障建筑物的消防安全。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并不断完善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图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建筑消防安全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7轴对称型烟羽流axisymmetric plume上升过程不与四周墙壁或障碍物接触,并且不受气流干扰的烟羽流【图示】。
〖注释〗H——空间净高(m);Z——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火焰极限高度(m)。
Z12.1.8阳台溢出型烟羽流balcony spill plume从着火房间的门(窗)梁处溢出,并沿着火房间外的阳台或水平突出物流动,至阳台或水平突出物的边缘向上溢出至相邻高大空间的烟羽流【图示】。
〖注释〗1.此烟羽流仅仅是一种形式,主要针对悬挑楼板等。
2.图中符号:H——空间净高(m);——燃料面至阳台的高度(m);H1——从阳台下缘至烟层底部的高度(m);ZbW——烟羽流扩散宽度(m);w——火源区域的开口宽度(m);b——从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m),b≠0。
2.1.9窗口型烟羽流window plume从发生通风受限火灾的房间或隔间的门、窗等开口处溢出至相邻高大空间的烟羽流【图示】。
〖注释〗——窗口开口的高度(m);Hw——窗口开口的顶部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
Zw2.1.11储烟仓smoke reservoir位于建筑空间顶部,由挡烟垂壁、梁或隔墙等形成的用于蓄积火灾烟气的空间。
储烟仓高度即设计烟层厚度【图示】。
〖注释〗1.图中符号:H——空间净高(m);h——储烟仓高度,即设计烟层厚度(m)。
2.储烟仓高度应根据清晰高度确定。
3.本标准视吊顶开孔率大于25%的为通透式吊顶。
2.1.12清晰高度clear height烟层下缘至室内地面的高度【图示】。
〖注释〗1.本页是对单个楼层空间的清晰高度的图示。
2.图中符号:H′——排烟空间的建筑净高度(m);——清晰高度(m)。
Hq1.图中符号同本图集第10页,是针对高大空间的。
的取值方法同单个楼层空间2.本页2.1.12图示c中所示着火层的清晰高度Hq清晰高度。
图中符号同本图集第10页。
〖注释〗1.本图示意的是楼层数较多的高大空间的烟气蔓延形态,通常这种空间的烟层多因阳台型烟羽流形成,当烟温不够高时,会悬浮在半空中。
2.图中符号同本图集第10页。
2.1.19独立前室independent anteroom只与一部疏散楼梯相连的前室【图示】。
2.1.20共用前室shared anteroom(居住建筑)剪刀楼梯间的两个楼梯间共用同一前室时的前室【图示】。
2.1.21合用前室combined anteroom防烟楼梯间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时的前室【图示】。
3防烟系统设计3.1.1建筑防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高度、使用性质等因素,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或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2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第3.1.2条〖注释〗1.本条文为强制性条文。
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疏散楼梯间是建筑物内部人员疏散的通道,而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等是消防队员进行火灾扑救的起始场所。
因此火灾发生时首要的就是控制烟气进入上述安全区域。
对于高度较高的建筑,其自然通风效果受建筑本身的密闭性以及自然环境中的风向、风压的影响较大,难以保证防烟效果,因此需要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将室外新鲜空气输送到疏散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以阻止烟气向这些安全区域蔓延。
2.设计要点机械加压送风应满足走廊—前室—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Pa-30Pa。
防烟楼梯间、封闭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Pa-50Pa。
3.1.3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除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外)及消防电梯前室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不能设置自然通风系统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防烟系统的选择,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独立前室或合用前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楼梯间可不设置防烟系统:1)采用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图示1】;2)设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且独立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2.0m2,合用前室两个外窗面积分别不小于3.0m2【图示2】。
〖注释〗3.1.3图示2c中楼梯间的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的前室不宜合用,合用时,还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第5.5.28条第4款的规定。
2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图示3】;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注释〗本条文之所以要求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其目的是为了形成有效阻隔烟气的风幕;而将风口设在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是为了形成正面阻挡烟气侵入前室的效应。
3当防烟楼梯间在裙房高度以上部分采用自然通风时,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裙房的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且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送风口的设置方式应符合本条第2款的规定。
然通风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图示】。
3.1.5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00m的住宅建筑,当采用独立前室且其仅有一个门与走道或房间相通时,可仅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图示1】;当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独立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当采用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图示2】。
别独立设置【图示3】。
〖注释〗3.1.5图示3中楼梯间的共用前室与消防电梯的前室不宜合用,合用时,还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第5.5.28条第4款的规定。
3.1.6封闭楼梯间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图示1】,不能满足自然通风条件的封闭楼梯间,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图示2】。
当地下、半地下建筑(室)的封闭楼梯间不与地上楼梯间共用且地下仅为一层时,可不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但首层应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1.2㎡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外的疏散门【图示3】。
〖注释〗1.封闭楼梯间靠外墙设置时,满足以下条件的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烟:1.1当地下仅为一层,且地下最底层的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小于10m,当其首层有直接开向室外的门或有不小于1.2m2的可开启外窗。
1.2封闭楼梯间地上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有效面积不小于2.0m2,并应保证该楼梯间最高部位设有有效面积不小于1.0m2的可开启外窗、百叶窗或开口。
2.当封闭楼梯间不具备上述自然通风条件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进行防烟。
3.1.7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场所,楼梯间应设置常开风口,前室应设置常闭风口;火灾时其联动开启方式应符合本标准第5.1.3条的规定。
3.1.8避难层的防烟系统可根据建筑构造、设备布置等因素选择自然通风系统或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3.1.9避难走道应在其前室及避难走道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图示1】,但下列情况可仅在前室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1避难走道一端设置安全出口,且总长度小于30m【图示2】;2避难走道两端设置安全出口,且总长度小于60m【图示3】。
3.2自然通风设施3.2.2前室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可开启外窗或开口的面积不应小于2.0m²【图示1】,共用前室、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m²【图示2】。
3.2.3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的面积不应小于2.0m ²【图示】。
〖注释〗1.以此图为例,自然通风的避难层(间)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自×2%然通风的总有效面积F应满足:F≥Fm2.对每个朝向上的开窗面积做出规定,除保证排烟效果外,也是为了满足避难人员的新风要求。
3.2.4可开启外窗应方便直接开启,设置在高处不便于直接开启的可开启外窗应在距地面高度为1.3m〜1.5m的位置设置手动开启装置【图示】。
〖注释〗本图是借助于开窗装置开启高处不便于直接开启外窗的方式。
3.3机械加压送风设施3.3.1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图示】。
〖注释〗1.条文的制定:本条强制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送风系统担负楼层数太多或竖向高度过高,防烟楼梯间压力分布过于不均匀,影响防烟效果。
2.设计要点2.1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应按本标准第3.4.5条~第3.4.8条的规定计算确定。
2.2采用常开式加压送风口时,机械加压送风机的出风管或进风管上需加装电动风阀,以防止平时状态时因自然拔风造成的冷空气侵入。
2.3送风机的设置位置优先选择设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下部。
3.3.2除本标准另有规定外,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应分别设置送风井(管)道,送风口(阀)和送风机。
3.3.3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50m的建筑,当楼梯间设置加压送风井(管)道确有困难时,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高度大于32m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楼梯间两点部位送风的方式,送风口之间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1/2【图示1】;2送风量应按计算值或本标准第3.4.2条规定的送风量增加20%;3加压送风口不宜设在影响人员疏散的部位【图示2】。
〖注释〗由于机械加压送风口的风速较高,其送入口如设在楼梯平台的下部,会阻碍人员的疏散,因此,加压送风口应设置在楼梯平台的上部。
第3.3.3条〖注释〗1.条文的制定:本条文制定的目的是解决不具备设置加压送风井(管)道条件的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问题。
2.设计要点2.1对于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32m的建筑,楼梯间直灌式送风可采用单点位送风方式;但对于建筑高度大于32m且小于或等于50m的高层建筑,其直灌式送风应采用两点送风的方式,考虑楼梯间的压力分布均匀性,要求送风口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建筑高度的1/2。
2.2为了弥补漏风,本标准要求直灌式加压送风机的送风量应比本标准第3.4.2条表中的送风量增加20%,即直灌式加压送风机的送风量应按本页表3.3.3-1、表3.3.3-2中的数值选取。
2.3由于楼梯间通往安全区域的疏散门(包括一层、避难层、屋顶通往安全区域的疏散门)开启的概率最大,为避免大量的送风从这些楼层的门洞泄漏,导致楼梯间压力分布均匀性差,布置直灌式加压送风口时应远离这些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