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社会化与个性化讲解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化

两难故事示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 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 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 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 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 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 把药偷走了。 提问,汉斯应该偷药吗?他有义务和责任这么做 吗?为什么?


不该偷的理由“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的义务,这 不是正常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成部分。海因茨已 经为救妻子命尽了全力,无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 的办法解决问题,但他还是去偷药了,这是一种 超出职责之外的好行为。”该偷的理由“法律禁 止人偷药,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 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 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 该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 后世俗水平:社会制度和良心的道德定向阶段
或习俗的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 家商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他们不违反大多数 人的意愿与幸福,也不用单一规则衡量行为。 B)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时不仅考虑到 适合法律的道德原则,同时考虑到抽象的、超越 法律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及道德的本质,而 非具体的道德准则。这些原则包括对全人类的正 义和个人尊严。
为一个人行为正确与否在于其是否被别人喜欢, 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到赞扬。
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社会秩
序依赖于“尽本份”和尊重已建立的权威。为了 维护社会秩序,完成自己的义务,就要遵守不变 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别人也遵守。
后世俗水平(13岁以后) 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开始意识到有许多比法律 还重要的道德原则。 A)社会制度和良心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法律

新媒体用户研究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新媒体用户研究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新媒体用户研究第五章知识点整理第五章矛盾的新媒体用户第一节个性化还是社会化?一、信息消费的个性化趋向及其支持机制1.个性化信息:①获取:网站或客户端服务的提供者通过技术了解个体用户的需求偏好及行为特点,为用户推送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体中的社会关系,即通过他人的筛选,来获得个性化信息满足。

②个性化信息的缺陷:使个人局限在个人偏好里,共同话题减少,社会整合出现障碍。

③启示:对于信息分发者而言,在满足个性的同时,应该提供公共信息的供给,保持个性信息与公告信息的平衡。

二、信息消费的社会化的加剧1.网络信息消费的社会化①含义:个人信息消费行为与社会化信息消费行为融合,形成强大的社会效应;作为个体的网民受到社会氛围影响。

②表现:1)个体的信息消费行为汇聚成社会行为并作用于信息生产。

点击率评论形成传播效果评估的指标反过来影响信息生产,这种指标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一个动态过程。

2)用户间的相互引导会对用户信息消费产生重要影响。

信息超载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寻找显而易见的信息,朋友圈、问答、知乎等平台不仅带来了信息的分享,也促成了人们的相互信息引导。

信息消费的群体性氛围影响着个体态度与行为并形成群体效应。

人们对信息的最终评价,往往不是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而是与他人互动的一种结果。

③作用:网络信息消费也会成为个体能量聚合为社会能量的一个重要方式。

李佳琦和朱广权的合作为湖北拼单聚集了网友的正能量为湖北拼单。

第二节主动还是被动?一、新传播模式赋予的主动性与人的本性固有的被动性1.新技术赋予的主动性与人被动性的矛盾①新传播模式下用户的主动性。

进入新媒体时代,用户的选择以及媒介消费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更多的自主性。

新媒体的互动技术使用户的主动性提升,用户可以建构自己的网络信息,特别是对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会呈现出很强的主动性。

②人的本性中固有的被动性。

1)“懒惰”带来的被动性。

人们总是原意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报偿,特别是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三章 社会化
• 个人的社会共同性通过个性中所具有的社
会意识及一定的与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 的行为方式得到体现,而个人的独特性则 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通过稳定而特殊的个人能力、气质 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第三章 社会化
• 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同
时实现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 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随着身体 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变化, 其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加。
第三章 社会化
所谓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 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 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 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 织的基础。通俗地讲,就是社会舞台上特 定角色的表演者,即有着特定的权利、义 务、行为规范的人。
第三章 社会化
•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
第三章 社会化ຫໍສະໝຸດ • 这些技能的掌握对于成年的和未成年的个
人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未成年的人必须 首先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并在此基础上逐 步掌握专业技能;成年的人除了不断深化 专业技能外,也需要不断发展基本生活技 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 会,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与专业技能对所有 人几乎都具有相同的意义。也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角色学习过程应当包括基本生活 技能的学习和专门技能的发展,以及与此 同时出现的对角色的理解。
第三章 社会化
心理学者侧重于社会化过程中个人成 长,关注人格的自我形成及学习过程;社 会学与人类学侧重于研究社会是如何将个 人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成员。总的来说, 对社会化的研究都是集中在研究人是如何 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 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 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社会化在心 理学领域又叫做发展,使个体在社会影响 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 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 式,其目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育社会化与个性化教育

教育社会化与个性化教育

教育社会化与个性化教育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途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不断变革,目的也在不断调整。

从最开始的传统教育,到现在的普及教育,人们对于教育的期望和需求一直在不断演变。

教育因为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改变。

而社会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则是教育领域中比较新的两个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分别代表了教育的两个方向。

1. 社会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社会性,也就是培养个体为社会的一分子做出贡献。

在传统的义务教育中,社会化教育的方向就比较明显。

义务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知识和技能对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义务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化教育的内容主要以道德、文化、法律知识培养等为核心,这些内容都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的能力和素养。

在这个阶段,学生是通过学校对社会的介绍和教育,来认知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积极向上的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在高等教育阶段,社会化教育的重点则更加明显。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阶段,其培养目标是社会化的、实用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因此,高等教育的内容往往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多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让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知识创新和创业精神,无论是在国家还是企业中都可以有所作为。

这就需要大学教育在加强学术研究的同时,扩大国际交流,引导创新文化,培养特别是极具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则是建立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培养个体潜能和特长的一种教育方式。

个性化教育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在个性化教育中,教育者需要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关于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是个体与教育关系问题的关键,是教师招聘考试时候容易以单选题和辨析题进行考查的一个知识点。

因此,必须要对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化和社会化有着深刻理解,并且能够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个性化和社会化是人自身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

(一)个体个性化
个体个性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
个体的主体意识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

教育正是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

人通过接受教育形成道德观念,促进知识、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个体的特征就是个体的差异性,主要是指人的兴趣、爱好、智能结构、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征。

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教育内容与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实现的。

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人的个体价值是针对人对社会的贡献与作用而言的。

教育使人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一般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可得社会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即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
2.教育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社会化
3.教育促进人的职业和身份社会化。

社会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社会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目前教育领域研究的关键词。

社会化学习意味着人们通过社交媒体,流媒体,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互相分享信息,交流学习经验,以便实现共同的目标。

而个性化学习则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开发他们个别发展计划中的技能。

本文旨在探究这两种学习方法的理论基础并分析其实践意义。

社会化学习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文化学习。

我们所学的语言、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等,都来自于我们所在社会层及家庭的文化土壤。

社会化学习是其中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人们个人的经验和研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来进行共享。

社会化学习可以帮助个人扩大知识面和扩大社交圈,而且可以提供网络上的多样性和可面临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它还可以促进新的想法和主题的出现,通过开放学术交流来加强创意和协作,以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而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基础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特点。

个性化学习根据相应的兴趣、知识、能力、学习风格及个性考虑,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这种学习方式将学生视为独立的学习者,让他们参与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决策中。

学生可以更容易地分辨通过完成任务所获得的鼓舞和自信,而把学习看成一种掌控自己未来的工具。

在实践方面,社会化和个性化学习仍然具有着很大的潜力和巨大的挑战。

对于社会化学习,教育者要学会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落入网络上的误导、乱套以及保存学生的隐私。

同时,个性化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实施这种教学方法。

它需要提供学生个体化的教学计划,而在确定计划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和社交习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

这就需要教育领域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人力物力和时间和资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

总之,社会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被广泛认为是教育领域未来的潮流。

社交平台可容纳到大量的个性化学习,并且能了解并满足学生的需求。

如果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两种学习方式需要作出的努力,就能够使得学生从这两种方式中得到最大化的收益,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罗计服(河北省宁晋教师进修学校)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全面性,开放性和教育价值的多元性好与信息社会的多样性相吻合.此,在确定素质教育价值取向时,应该融合教育目的”个性本位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的精髓,达到个性化和社会化协统一的理想境界,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在现文教育实践中,许多人一提到教育,强调的就是人的个性化,甚至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只要发展了人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性格,气质,就以为达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目的;只要激起了人的兴趣,引发了人的多种需要,爱好,铸就了人的坚强意志,抑制不良情绪,就以为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诚然,人的个性发展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多样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众所周知,教育有两种功能,即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有两种责任,即对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和社会本身负责任,促进人的发展仅仅是教育完成了培养人的任务.我们知到,人的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人的个性化不等于社会的个性化,因为社会不是个体简单机械的总和,自有其发展的复杂性.在强调入的个性化的同时,也应强凋共性,即人的社会化.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目的强调人的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往往交替着占据主导地位.当强调社会化功能时,就出现统一的教育目标,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考核,学生在统一的模式中铸就,压抑了个性和创造性,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也就失去了独立性,最终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当强调个性化功能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日标,教学大纲,教材,甚至教师都成了发展学生个性的条件和工具,教育缺乏必要的控制,学生呈自由发展趋势,多元化,个性化不能与统一性有机结合,结果致使伦理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意识减弱,人际关系冷淡, 缺乏合作,理解,认同的精神,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这同样不适合信息社会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所以不管在哪一个社会,哪一个阶级统治,社会在要求个人个性得以发展的同时,又对人的个性发展有所规范和制约,要求人的个性沿着礼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当然强调共性.不是像应试教育那样使人才的标准统一化,模式化,共性化, 而是促使多样化的个性社会化.如何使人的个性和共性得以和谐统一的发展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建立个性和共性统一发展的教育目标多样化的社会需要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个性化.个性化的基本途径是自主,人的自主意味着自立,自由,社会的自主意味着社会体系的独立和文化上的独特性,只有自主的主体才能有创造性,摆脱外界的束缚,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但自主本身容易陷入狭隘的个人主义,地方主义,缺乏与外界的联系,最终将束缚自身的发展,这就要依靠共性的合力作用来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达到共性的途径是一体化或者说是人的社会化.它指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同时一体化还指每一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光强调人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那就无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一体化,同时个性和共性的发展不能以相互牺牲为代价.具体到教育领域, 也就是发展能力不能以降低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为代价,发展个性不能以伦理道德的丧失为代价.因此,在教育系统内部应确立一个使受教育者在个性和共性方面都得以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素质教育价值目标的多元性才能实现. 二,调整课程内容促使人的社会化人首先是社会的人,然后才是他的发展.因此,教育存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人,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延续,所以学校除开设尽可能多的课程供学生发展自身的能力,志趣,个性外,还应开足使学生社会化,一体化的课程.现任哈佛大学校长就痛感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的低落,从而提出要设立专门的伦理课程.使他们庄严而有目的地生活,明确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培养他们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精神,接受新的参与形式,新的文化与道德规范,认识共同利益,克服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一体化思维.三,社会实践活动是个-陛向共性发展的中介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在长期民主教育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现在许多学校成立了”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有些学生也在假期安排了一些活动,这只能算是对社会实践的巨大作用的表层认识,有些活动还是流于形式,规模也太小.以后,应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将权力的要求与责任和义务的承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认同,合作,理解的态度使个性存社会实践中逐渐向共性转化,又在实践中培养和磨砺个性,增强竞争意识,最终使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有机地融合起来。

个性自由与社会化

个性自由与社会化

从黛、钗二人的悲剧来看社会化与个性自由摘要:《红楼梦》中最具有争议性和话题性的两位女性——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人生可以说都是一出悲剧,生可以说都是一出悲剧,她们纵有千般才情,她们纵有千般才情,她们纵有千般才情,万般美貌,万般美貌,万般美貌,最后还是免不了悲惨的最后还是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命运,一个郁郁而死,一个郁郁而死,一个郁郁而死,一个早年守寡,一个早年守寡,一个早年守寡,都不曾享有真正的幸福。

都不曾享有真正的幸福。

都不曾享有真正的幸福。

她们悲剧的根源她们悲剧的根源当然是万恶的封建制度,当然是万恶的封建制度,然而,然而,然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二人的人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二人的人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二人的人生,可以发现,可以发现,可以发现,二二人的人生经历反映了社会化与个性化之间的深刻矛盾。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化社会化个性化个性自由矛盾悲剧林黛玉薛宝钗正文:我们都知道人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存在与发展,我们都知道人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存在与发展,同时,同时,每个人都是具有主体性和独特性的个体,即是个性化的存在。

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相伴而行,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个性化需要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中进行,社会化是个性化的现实基础,基础,而社会化本身就是人们在对象化活动中,而社会化本身就是人们在对象化活动中,而社会化本身就是人们在对象化活动中,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个性、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个性、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个性、发展发展个性的过程,正是个性化丰富了社会化的内涵,使得社会化成为一种蕴含着差异的社会化,个性化的实现程度也是衡量社会化水平的高低。

离开个性化来讨论社会化,会化,每个人都将是一模一样的复制品,每个人都将是一模一样的复制品,每个人都将是一模一样的复制品,离开了社会化来谈个性化,离开了社会化来谈个性化,离开了社会化来谈个性化,每个人会变每个人会变成毫无联系的封闭个体,这都是不可能的。

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

个性化和社会化统一

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全面性、开放性和教育价值的多元性正好与信息社会的多样性相吻合。

因此,在确定素质教育价值取向时,应该融合教育目的“个性本位主义”和“社会本位主义”的精髓,达到个性化和社会化协调统一的理想境界,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在现实教育实践中,许多人一提到教育,强调的就是人的个性化,甚至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只要发展了人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性格、气质,就以为达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目的;只要激起了人的兴趣,引发了人的多种需要、爱好,铸就了人的坚强意志,抑制不良情绪,就以为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诚然,人的个性发展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多样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对培养人的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众所周知,教育有两种功能,即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这就决定了教育有两种责任,即对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和社会本身负责任,促进人的发展仅仅是教育完成了培养人的任务。

我们知到,人的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人的个性化不等于社会的个性化,因为社会不是个体简单机械的总和,自有其发展的复杂性。

在强调人的个性化的同时,也应强调共性,即人的社会化。

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目的强调人的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往往交替着占据主导地位。

当强调社会化功能时,就出现统一的教育目标,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考核,学生在统一的模式中铸就,压抑了个性和创造性,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也就失去了独立性,最终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

当强调个性化功能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甚至教师都成了发展学生个性的条件和工具,教育缺乏必要的控制,学生呈自由发展趋势,多元化、个性化不能与统一性有机结合,结果致使伦理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意识减弱,人际关系冷淡,缺乏合作、理解、认同的精神,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这同样不适合信息社会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社会化与个性化

社会化与个性化

一、社会化与个性化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竞争的压力、生存的焦虑、发展的期许、情感的困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当发现在实际得到的和期许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

加之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对身体的伤害,以至对生命的放弃。

只要懂得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很多问题自己就可以化解。

1.所以我们应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从而健全人格合理和稳定性。

合理的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偏激的看待事物,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人生。

2.在我们顺应社会化的同时,也尊重个性化。

我们用我们的个性化为社会化做贡献。

在不违背社会化的前提下,坚持我们的个性。

不盲目的被社会化同化,有自己的观点见解。

3.做到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效的统一,加强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眼界,强化自己对外界的认识。

二、偏见当我们走进思想的误区时,看法偏激,往往会激发起负面情绪。

高中的时候班里后转来一个新的同学,衣着怪异,打扮新潮。

出于对新生的好奇于是我和几个比较好的哥们就上前去打招呼,可他总是对我们不理不睬的。

我们一起打篮球他也不去,平时很少跟我们有交集。

于是我们都把他看做怪人,不和他来往,也不主动搭理他。

有一次在回家途中碰见几个流氓欺负女生,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上前,可是他们人太多我明显处于劣势。

正巧那个新生路过。

他二话没说撇开书包就来帮我把流氓打跑了。

我以自己的偏见对待一个无辜的人,但是经过这件事我改正了自己对他错误的认识,平时会主动约他打篮球,吃饭。

他现在是我少有的几个最铁的兄弟。

三、归因大学忙碌的生活我尽全力去适应各种改变。

努力考前突击可有时也并不是有效。

有次流力考试,我前一周奋笔疾书,狂做笔记。

可是分数很低,刚刚级格。

室友考前一晚匆匆突击结果走运押对了题考的空前的高。

消极归因:我努力准备没考好,证明我没有学流力的思维,为此我感到很抱怨不满。

也不会对流力有太大期待反正也学不会,及格万岁。

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成长社会化与个性化-精选资料

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成长社会化与个性化-精选资料

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成长:社会化与个性化如果说反思教学是反思型教师成长的起锚点, 那么反思教师成长的理论和探索教师成长的规律则应是反思型教师的港湾。

因为教学反思往往是一种实践性的行动思维, 而理论反思则是一种规律性的本质抽象。

教师成长的理论反思有不同的学科视角, 其中多以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视角为主, 本文则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教师成长进行探索和尝试,以期找到教师成长的特殊规律, 有效促进教师成长。

一、教师成长理论的心理学分析有关教师成长的理论颇多, 粗略概括主要有专业化、社会化和个性化三种。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主张教师成长专业化, 他们针对教师“半专业”、“准专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而容易产生较大职业可替代性的现状, 提出教师成长其实就是教师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专业化过程, “其间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单向度的和一直向前的” , 因而可以根据其特点的不同进行阶段划分①。

主张教师成长社会化的学者却认为“教师成长就是教师学会教学, 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 这一过程也可分为“初任教职的探索”、“迅速发展和稳定”、“停滞和退缩”以及“持续成长”四个阶段②。

而主张教师成长个性化的人则认为“过于专门的训练和终身社会的专门化职能越分化, 而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越来越少” , 教师成长的实质是个性化③。

撇开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一个教师其实就是一个人、一个个体,一个血与肉、身与心紧密结合的鲜活整体――人, 因此, 教师成长的心理学实质就是作为一个人的成长发展。

如果对人的成长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影响人成长发展的因素不外乎就是遗传和环境。

遗传因素是指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内在的因素, 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

环境因素就人类个体成长来说, 它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 如食物营养、山川河流、气候等; 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即人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

1 社会化与个性化

1 社会化与个性化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人成年之前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这为人的早期社会化提供了条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各种社会关系都可以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影响到
儿童。父母对儿童的权威性和支配作用非常大。 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也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
行为、成就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 和谐、民主的家庭容易培养孩子自尊、友善、健康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 自私、偏狭、暴力倾向的父母往往容易使孩子产生敌视、冷漠乃至反社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社会互动,学习和掌握社会生 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规范和经验,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所接受,成 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定义的六个要点:
(1)主体——个体 (2)场所——一定的社会背景 (3)条件——社会互动 (4)内容——学习、掌握社会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规范和经验。 (5)目标——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所接受,成为合格社会成员。 (6)性质——过程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厄盖赖尔(1965)对儿童“自私”行为的研

研究者让4—16的儿童分核桃,核桃是单数,如5、9、 11、13、15,要求被试和另一位儿童分。
研究者发现他们有三种分法:①丢掉一个成偶数后两人 平分;②给自己多分一个;③给对方多分一个。
孩子的妈妈闻讯赶来,看见自己的孩子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你认为这个妈妈可能会怎么做?
A. 斥责那个工作人员一顿 B. 直接向她的主管投诉 C. 很生气地将小孩带走,再也不参加这里的活动了 D. ???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社会化与个性化

社会化与个性化

一、社会化与个性化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竞争的压力、生存的焦虑、发展的期许、情感的困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当发现在实际得到的和期许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

加之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对身体的伤害,以至对生命的放弃。

只要懂得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很多问题自己就可以化解。

1.所以我们应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从而健全人格合理和稳定性。

合理的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偏激的看待事物,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人生。

2.在我们顺应社会化的同时,也尊重个性化。

我们用我们的个性化为社会化做贡献。

在不违背社会化的前提下,坚持我们的个性。

不盲目的被社会化同化,有自己的观点见解。

3.做到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效的统一,加强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眼界,强化自己对外界的认识。

二、偏见当我们走进思想的误区时,看法偏激,往往会激发起负面情绪。

高中的时候班里后转来一个新的同学,衣着怪异,打扮新潮。

出于对新生的好奇于是我和几个比较好的哥们就上前去打招呼,可他总是对我们不理不睬的。

我们一起打篮球他也不去,平时很少跟我们有交集。

于是我们都把他看做怪人,不和他来往,也不主动搭理他。

有一次在回家途中碰见几个流氓欺负女生,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上前,可是他们人太多我明显处于劣势。

正巧那个新生路过。

他二话没说撇开书包就来帮我把流氓打跑了。

我以自己的偏见对待一个无辜的人,但是经过这件事我改正了自己对他错误的认识,平时会主动约他打篮球,吃饭。

他现在是我少有的几个最铁的兄弟。

三、归因大学忙碌的生活我尽全力去适应各种改变。

努力考前突击可有时也并不是有效。

有次流力考试,我前一周奋笔疾书,狂做笔记。

可是分数很低,刚刚级格。

室友考前一晚匆匆突击结果走运押对了题考的空前的高。

消极归因:我努力准备没考好,证明我没有学流力的思维,为此我感到很抱怨不满。

也不会对流力有太大期待反正也学不会,及格万岁。

创新教育中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创新教育中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创新教育中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和改革实践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发展个性。

这一倡导对我国教育过去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社会适应性是一种挑战。

而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适应社会,成为一定社会的合格成员。

我国教育如何实现由注重被动适应到注重主动创新的转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本文试从社会化与个性化关系的角度来阐述创新教育。

1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即适应与创新的关系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相对的,前者是个体的社会共同性、适应性,后者则是个体自身的独特性、个别性。

我们所提倡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注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独创性的过程就是个性化的过程,其关键是要发展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不是共性,这种教育势必与强调适应性的教育有所不同。

然而,二者又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共存于个体这一有机统一体之中,具有统一性与依存性。

教育的本质功能就在于完成世代间的文化传承。

教育的过程就是使个别的人逐渐社会化的过程,这不仅不妨碍个性的发展,而且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个性丰富共性,共性规范个性。

共性和个性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离开了共性教育这一基础去搞个性化教育只会是缘木求鱼。

没有社会化也就不存在个性化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越丰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会越充分地社会化,同时他的个性也发展得越充分。

个性是人的潜质的自由发展,只有社会化程度最高的个体,其个性才会得到最大的发展和体现。

社会化与个体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1社会化与个性化

1社会化与个性化

早期社会化
? 人从出生到基本学会和掌握了社会生存所需的知识、技 能、规范和经验,初步具备了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心理 与行为模式的过程,称之为“早期社会化”过程。这个 过程是在青少年时期完成的。
?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 学校是系统社会化的场所 ? 社会是终生社会化的场所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 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
社会是终生社会化的场所
? 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 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也是影响青少 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各种价值观 、行为方式和社会现象对人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
– 雷锋战友乔安山及类似事件引发的思考
? 问题: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它对人的社 会化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估?
– 和谐、民主的家庭容易培养孩子自尊、友善、健康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 自私、偏狭、暴力倾向的父母往往容易使孩子产生敌视、冷漠乃至反社
会的人格特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要克服的不良心理和行为阻碍通常要比一般人大且多。
《当代? 社会故心事理讨学》论·社
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
? 思考题:中国的儿童情形会如何呢?横断/纵向研究?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 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 人成年之前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这为人的早期社会化提供了条件 。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各种社会关系都可以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影响到 儿童。父母对儿童的权威性和支配作用非常大。
? 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也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 行为、成就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 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
继续社会化
? 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早期社会化完成之后,在 未脱离原社会背景 的情形 下继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

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关系的哲学阐释

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关系的哲学阐释
断地 丰 富 和 完善 的过 程 。
[ 键 词 ]个 人 ; 会 ; 性 化 ; 会 化 关 社 个 社 [ 图 分 类号 ]B 2 中 8 [ 献标 识码 ] 文 A [ 文章 编 号 ]10 - 7 9 20 )6 0 8一 5 0 14 9 (0 6 0 — 6 1O
在 马 克思 主 义 哲学 的 视域 中 , 人 与社 会 的关 系是 统 一 的 : 个 社会 是 由个 人 组成 的 , 实 的 、 体 的 、 现 具 有生 命 的个人 是 社 会 的 主体 , 历史 的前 提 和 出发 点 ; 人 叉依 赖 于 社 会 , 会 是个 人 赖 以存在 和 发 展 是 个 社 的 基础 , 为个 人 的 个性 发 展 提供 了现 实 的 活动 条 件 ; 人 的发 展 和社 会 的 发展 相 一 致 , 随着社 会 的发 个 伴
有 的心 理 特征 , 包括 个 人 的一 些意 识倾 向与 各种 稳定 而独 立 的心 理 特征 的 总 和。 会学 家 通常 所说 的 它 社
人 的个 性 是与 群 体相 对应 的个别 性 。哲 学在 人 的个 性 概念 上 与心 理 学 、 会学 具 有 相 同之 处 , 社 都是 指 个
行 . 性 化 依 赖 于 社 套 化 , 会 化 是 人 的 个 性 化 的社 会 化 ; 个人 的发 展 历 史 看 , 性 化 与 社 会 化 处 于相 互促 进 个 社 从 个 的 动 态发 展 过 程 中 ; 整 个人 类发 展 的 历 史 看 , 的 发 展 就 是 人 的 社 会 化 程 度 不 断提 高 的过 程 , 是 人 的 个性 不 就 人 也
展 , 人必 将成 为 具有 自由个 性 的全 面发 展 的 个人 。 个 因此 , 的个性 化与 社 会化 也具有 了这 种 相互联 结 、 人

教育的社会化与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社会化与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社会化与教育的个性化教育是一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一种传承和传播知识的方式,也是培养个体能力和塑造个性的途径。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社会化与教育的个性化亦成为了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教育的社会化和教育的个性化两个方面阐述它们的特点和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教育的社会化是指教育系统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一方面,社会对教育有着明确的期望和要求,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与社会的需要相契合。

例如,在一个倡导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社会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教育也是社会的一种重要规范和约束力量。

它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校的纪律使学生遵守社会规范,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然而,教育的社会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如果过于强调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可能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认知、兴趣、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育的社会化需要兼顾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关注。

与教育的社会化相对应的是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的个性化是指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实现学生的个人发展。

个性化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通过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兴趣,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成果和个人成长。

教育的个性化要求教育者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这需要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敏感性和观察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同时,教育者还需要有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育的个性化也并不意味着完全忽略社会化的因素。

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个体的发展需要在这个环境中进行。

因此,教育的个性化需要与教育的社会化相结合,找到一个平衡点。

教育者既要关注个体的需求和发展,又要培养其与他人合作和交往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为了实现教育的社会化与教育的个性化的平衡,我们可以思考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引导。

创新教育中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创新教育中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创新教育中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和改革实践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发展个性。

这一倡导对我国教育过去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社会适应性是一种挑战。

而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适应社会,成为一定社会的合格成员。

我国教育如何实现由注重被动适应到注重主动创新的转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本文试从社会化与个性化关系的角度来阐述创新教育。

1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即适应与创新的关系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相对的,前者是个体的社会共同性、适应性,后者则是个体自身的独特性、个别性。

我们所提倡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注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独创性的过程就是个性化的过程,其关键是要发展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不是共性,这种教育势必与强调适应性的教育有所不同。

然而,二者又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共存于个体这一有机统一体之中,具有统一性与依存性。

教育的本质功能就在于完成世代间的文化传承。

教育的过程就是使个别的人逐渐社会化的过程,这不仅不妨碍个性的发展,而且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个性丰富共性,共性规范个性。

共性和个性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离开了共性教育这一基础去搞个性化教育只会是缘木求鱼。

没有社会化也就不存在个性化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越丰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会越充分地社会化,同时他的个性也发展得越充分。

个性是人的潜质的自由发展,只有社会化程度最高的个体,其个性才会得到最大的发展和体现。

社会化与个体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个性化社会的名词解释

个性化社会的名词解释

个性化社会的名词解释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人们对于社会的需求也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满足,更多地追求对个体的尊重和关注。

这样的变化使得社会逐渐演变成一个个性化社会。

个性化社会是指以个体的差异化需求为导向,注重个体自由发展和多样性的社会模式。

一、个性化社会的观念演进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同质化、规模经济和集体主义,个体的差异性被忽视甚至抹平,个体的需求被整体化的生产和服务方式所统一满足。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多样化的个体需求个性化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注重满足个体的多样化需求。

个体面临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因此对于教育、医疗、消费等方面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个性化社会注重从个体出发,提供符合个体需求的服务和产品,以满足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三、个体自由与发展个性化社会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传统社会中,个体往往受到家庭、社会、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和塑造,难以实现真正的自我。

而个性化社会鼓励每个人发掘和发展自己的潜能,追求自身的兴趣和追求,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四、多元化的价值观在个性化社会里,人们的价值观念十分多元。

个性化社会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偏见和陈规旧俗。

无论是性别、种族、宗教、性取向等方面,个性化社会都注重保护和尊重个体的权益和多样性。

五、个性化社会的机遇和挑战个性化社会为人们带来了诸多机遇和发展空间。

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兴趣进行发展,选择与自己个性契合的职业,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多元化。

同时,个性化社会也带来了挑战,如如何保障个体权益,如何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中实现社会和谐等问题也需要深入探讨。

总结起来,个性化社会是一个关注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的社会模式。

它体现了人们对于个体权益和自由发展的追求,注重满足个体多样化的需求。

但同时,个性化社会也需要思考如何处理多元化带来的挑战,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人的突然离去或亡故虽然会导致个人生活环境的重大变化, 但个体的其他社会关系并未发生大的改变,此时人所面临的是 继续社会化而非再社会化。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再社会化情形的讨论
再社会化情形讨论
1. 2. 3. 4. 5.
被拐卖的儿童,在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重新适应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是从青少年时期早期社会化完成之后到人的生命终结之
日前的一个漫长的时期。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再社会化


由于生活环境发生突然改变,个体必须在新环境中重新 学习新的社会知识、技能、经验和规范,重新适应新的 社会环境并被重新接受为社会成员的过程,称为“再社 会化”。 社会环境的突然改变,是再社会化的前提。这里所说的 社会环境,是指包含个体大量外部社会关系的整体的社 会环境。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早期社会化完成之后,在未脱离原社会背景的情 形下继续进行的社会化过程。


所谓“未脱离原社会背景”,是指人在早期社会化完成之后,未因 个人或社会的原因脱离原来的社会环境。

是否脱离原社会背景,是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区别所在。

故事讨论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故事讨论

在一次儿童活动中,粗心的工作人员把一个4岁的孩子丢在了偏远 的活动场所,等年轻的工作人员发现人数不对赶回去找到孩子时, 孩子已哭得声嘶力竭。


孩子的妈妈闻讯赶来,看见自己的孩子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你认为这个妈妈可能会怎么做?


思考题:中国的儿童情形会如何呢?横断/纵向研究?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人成年之前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这为人的早期社会化提供了条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各种社会关系都可以通过家庭这个中介影响到 儿童。父母对儿童的权威性和支配作用非常大。

– –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社会化受文化的影响 社会化状况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志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社会互动,学习和掌握社会生 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规范和经验,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所接受,成
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定义的六个要点:
(1)主体——个体 (2)场所——一定的社会背景 (3)条件——社会互动 (4)内容——学习、掌握社会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规范和经验。 (5)目标——适应社会生活并为社会所接受,成为合格社会成员。
(6)性质——过程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社会是终生社会化的场所

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也是影响青 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各种价
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现象对人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
的影响。

雷锋战友乔安山及类似事件引发的思考

问题: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它对人的
社会化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估?
厄盖赖尔( 1965)对儿童“自私”行为的研


研究者让 4—16 的儿童分核桃,核桃是单数,如 5 、 9 、 11、13、15,要求被试和另一位儿童分。

研究者发现他们有三种分法:①丢掉一个成偶数后两人 平分;②给自己多分一个;③给对方多分一个。
研究结果表明,自私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4—6岁 儿童中有 67% 给自己多一个, 9 岁左右有 23% 的儿童给自 己多一个,12岁以后没有一个儿童表现出自私行为。儿 童在成长中学会了与他人和谐相处。
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也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 行为、成就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 –

和谐、民主的家庭容易培养孩子自尊、友善、健康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自私、偏狭、暴力倾向的父母往往容易使孩子产生敌视、冷漠乃至反社 会的人格特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要克服的不良心理和行为阻碍通常要比一般人大且多。
A. 斥责那个工作人员一顿
B. 直接向她的主管投诉
C. 很生气地将小孩带走,再也不参加这里的活动了 D. ???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故事答案D

这位妈妈蹲下来安慰自己 4 岁的孩子,并且告诉他: “已经没事了。那个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并 且十分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个姐姐, 安慰她一下。” 于是,那个脸上还带着泪珠的孩子踮起脚尖,亲了亲蹲 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不 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这个妈妈教会孩子的是什么?
因触犯刑律被关进监狱的人。
刑期较长,社会环境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后刑满释放的人。 长期服役后转业的军人。 因工作或生活需要,突然置身于一种异文化环境中的人,如出国工作的人,到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校是系统社会化的场所

人进入学校后,开始系统地接受社会文明和文 化教育,系统地学习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知
识、技能、观念、规范、思想和文化等等,学
会和形成社会认可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社会化与个性化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
第二节 社会化的内容
第三节 个 思 考 性 题 化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
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早期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二、社会化概念的理解
– –
社会化目标、内容与过程的多元化 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过程
早期社会化

人从出生到基本学会和掌握了社会生存所需的知识、技
能、规范和经验,初步具备了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心理
与行为模式的过程,称之为“早期社会化”过程。这个 过程是在青少年时期完成的。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 学校是系统社会化的场所

社会是终生社会化的场所
《当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个性化·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阎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