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了解物权法的几个知识点
物权法法律知识点
![物权法法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5df1fd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a3.png)
引言:物权法是指以物为对象的权利,是指个人或者法人对物上享有绝对权利的法律制度。
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公平交易、保护个人和社会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物权法的法律知识点,包括物权的基本概念、物权的取得方式、物权的内容和限制、物权的保护以及物权的终止。
一、物权的基本概念1. 物权的定义及特征- 物权的定义:物权是指个人或者法人对某种物质对象拥有的绝对支配权利。
- 物权的特征:绝对性、直接性、排他性、处分权、追索权。
2. 物权的法定原则- 物权的平等原则:任何人在民法上享有平等的物权。
- 物权的公示原则:个人或法人对物权的行使应当向公众公示,以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 物权的出让原则:物权可以依法转让或者处分。
3. 物权的主体和客体- 物权的主体:具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 物权的客体:具有经济价值的可体现物质对象。
二、物权的取得方式1. 物权的合法来源- 原始取得方式:包括依法承继、依法赠与、依法继承等。
- 转移取得方式:包括买卖、交换、捐赠、抵偿债务等。
2. 对抗取得和无因管理- 对抗取得:在无需征得原物权人同意的情况下,新的物权人以善意取得物权。
- 无因管理:指对抗取得的物权因无效而丧失的情况。
3. 物权的以物抵债和强制执行- 以物抵债:债务人将其拥有的物质对象转移给债权人作为偿还债务的方式。
- 强制执行:在违约情况下,债权人可以依法要求法院对债务人的财产进行强制执行,包括查封、扣押、拍卖等措施。
三、物权的内容和限制1. 物权的内容- 使用权:物权人拥有对物体使用、收益的权利。
- 支配权:物权人拥有在法律范围内对物体支配的权利。
- 担保权:物权人将物质对象作为担保物的权利。
- 资产权:物权人有权享有物体带来的资产收益。
2. 物权的限制- 公共利益限制:国家依法对公共利益进行限制,如征地拆迁、环保限制等。
- 个人和社会利益限制:法律对个人和社会利益进行限制,如限制烟草销售、管制毒品等。
(完整版)物权法知识点
![(完整版)物权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f325b52d5bbfd0a78567383.png)
第一章物权总论第一节物权的概念与特征一、物权的概念(一)物权概念的发展(词源)1.物权一词起源于罗马法(当时确认了所有权、抵押权、质权等物权形式),但没有明确物权的概念。
2.物权一词是中世纪注释法学派在研究、诠释罗马法时创造的。
3.法律上正式使用物权概念的是1811年的《奥地利民法典》。
4.《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正式使用了物权一词《奥地利民法典》第307条:物权,是属于个人的财产上的权利,可以对抗任何人。
《德国民法典》中,首次将“物权”作为民法典分则的独立一编,对物权制度作了系统、完整的规定。
其后,物权概念为多数国家的立法所接受,物权法也成为了现今各国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对物权概念的不同界定民法理论上,对物权的概念应如何认识,有着诸多不同的学说主张。
1、对物关系说:即物权是人对物的关系。
2、对人关系说:是人与人的关系。
3、权利归属说:权利主体对物直接支配、享受物之利益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物权概念: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
《物权法》第2条第3款: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三)物权的地位物权是债权、继承权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债权、继承权的归宿。
二、物权法律特征(与债权的区别)(一)物权是绝对权是以不特定的任何人为义务主体的民事权利。
债权是相对权,其义务主体是特定的债务人,债权的实现必须依赖债务人的行为(二)物权以物为客体债权的客体要比物权的客体更为广泛1.物权的客体必须是特定物因为只有特定物才可以行使支配权例如:甲、乙合同约定,甲卖给乙10吨大米,这时的10吨大米是种类物,乙对甲享有债权。
当甲将10吨大米交付给乙时,因其特定化了,乙对10吨大米才享有物权2.物权的客体必须是独立物即经济、法律上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物。
例如:如果不能独立存在的物,如房屋的门窗,是物的一部分或物的构成部分,不能成为物权客体3.物权的客体必须是有体物权利作为客体是他物权中的例外(三)物权是支配权物权以对物进行直接支配并享受物的利益为内容。
物权法知识汇总50
![物权法知识汇总50](https://img.taocdn.com/s3/m/c2c0b02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b.png)
物权法知识汇总50一、物权法概述物权法是指明法定主体对特定物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
它是以物为对象,以权利关系为内容,以保护权益为目的的法律制度。
在我国,物权法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基础进行规范和保护。
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权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具有以下基本原则:1. 权利平等原则:物权法保障了所有权人的平等地享有和行使物权。
2. 保护优先原则:物权法强调对无过错取得权利的当事人进行保护。
3. 公示登记原则:物权法要求对不动产等特定物权采取公示登记制度,确保权益的公示和合法性。
4. 善意取得保护原则:物权法保护善意取得者对不动产等特定物权的合法性。
5. 合法性原则:物权法要求所有权的取得和行使必须合法。
三、物权的分类和内容根据物权法的规定,物权可以分为担保物权和非担保物权。
担保物权是指债权人以债务人的特定动产或者不动产为担保对象,取得的关系,担保的权益在损害由担保物承担。
非担保物权则是指除担保物权以外的其他所有物权,如所有权、用益物权等。
四、不动产权的取得不动产是指无论土地、离合同物件的树木和建筑物等。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动产权的取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 占有:占有不动产一定时间后,可以取得所有权。
例如,购买土地建设房屋后对其占有。
2. 法定取得:根据法律规定,如继承、遗赠等方式。
3. 契约约定:通过签订不动产买卖、赠与等契约书面约定方式,取得不动产权。
4. 公示登记:通过登记机关进行公示和登记,确立权益。
五、动产权的取得动产是指一切物理上可以移动的物体。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动产权的取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 占有:占有动产并具备保留意愿的行为即可取得所有权。
2. 法定取得:根据法律规定,如继承、拾得等方式。
3. 契约约定:通过签订买卖、赠与等契约书面约定方式,取得动产权。
六、物权的保护物权法规定了对物权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违法侵害:对侵害物权的行为采取法律制裁,如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并可以要求停止侵权行为等。
物权法知识点
![物权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3896f1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4.png)
物权法知识点一、引言物权法是指对具有价值的物体所具有的权利,是民法中关于物品及其归属关系的专门法律规范。
本文将介绍物权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具体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权法。
二、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物权是指人们对物体直接支配、使用和排除他人干涉的法律地位。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绝对性:物权是相对于特定的人对物体的支配权,而不是相对于其他人的权利。
2. 直接性:物权是直接对物体产生效力的权利,不需要通过他人的介入。
3. 独占性:物权的享有人可以单独支配和使用物体,并排除他人的干涉。
4. 继承性:物权可以通过继承或者其他合法方式转移给他人。
三、物权的客体和权利种类1. 物权的客体:物权的客体可以是具体的有形物体,如房屋、车辆等,也可以是无形的财产权益,如知识产权、股权等。
2. 权利种类:根据物权的内容和性质,可以划分为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所有权是最典型的物权形态,即占有、使用和处分物体的权利;用益物权是指对他人所有物体占有、使用和享有收益的权利;担保物权是指债务人将其动产或者不动产设定为债权人的担保。
四、物权的取得物权的取得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1. 原始取得:即通过占有、制造、发现等方式取得物权。
2. 转让取得:即通过合同、遗赠、继承等方式转让物权。
3. 资格取得:即通过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取得物权,如拍卖、竞买等。
五、物权的保护与限制为了维护合法权益和公平交易,物权法对物权的保护和限制都做出了规范:1. 物权的保护:物权法确保所有权人的优先权,保护其对物体的占有、使用和处分权利,并规定了物权的保护期限和救济措施。
2. 物权的限制:物权法对物权的行使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如界定了对他人权益的保护、公共利益的限制等。
六、物权的终止物权的终止是指物权在法律上终止或消灭的情况,常见的终止方式有:1. 放弃:所有权人自愿放弃对物体的权利。
2. 丧失:由于某种原因,所有权人失去了对物体的支配权。
物权法知识点
![物权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b69b1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3.png)
物权法知识点物权法定原则是指物权的存在、内容、效力、公示方式等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进行,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例如,一个人只有在依照法律程序取得所有权后,才能对该物进行支配和处分。
二、物权保护原则:物权保护原则是指国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物权,维护其合法权益,防止侵犯。
例如,如果某人侵占了他人的所有权物,国家将依法保护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三、物权自由原则:物权自由原则是指权利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物权进行自由支配的权利。
例如,所有权人可以自由地处分其物权,包括出售、赠与、抵押等。
四、物权合法性原则:物权合法性原则是指物权的存在、内容、效力、公示方式等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公序良俗,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例如,如果某人通过欺骗手段获得了他人的所有权物,其所获得的所有权是非法的,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五、物权平等原则:物权平等原则是指不同人的物权在法律上应当平等,不得存在特权和歧视。
例如,无论是个人还是法人,其物权在法律上应当平等,不得因为其身份或地位的不同而存在特权和歧视。
六、物权公示原则:物权公示原则是指物权的内容、效力、变动等应当通过公示方式进行,以便于他人了解和识别。
例如,房屋所有权的变动应当通过房地产登记机构进行登记,以便于他人了解该房屋的所有权归属情况。
文章没有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但可以进行小幅度改写:一、物权法律效果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变动要件、效力、保护方法也是重要的方面。
如果设立没有规定的物权,则是无效的;如果部分违反,则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如果物权行为无效,则不影响原因行为(如合同)的效力。
二、一物一权主义原则遵循一物一权主义原则,物权的客体只能是独立的特定之物。
一物之上只能设定一个所有权,而且一物之上不能同时存在两个或以上性质、内容、效力相互排斥的物权。
三、公示公信主义原则公示原则是指物权的变动经过公示才会生效,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在不动产登记中,登记生效主义规定不动产物权的变动经登记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民法典》第二编《物权》应知应会知识点梳理
![《民法典》第二编《物权》应知应会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98427f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6f.png)
《民法典》第二编《物权》应知应会知识点梳理一、物权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权利1.物权的概念与特征-物权是法律规定的、对特定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有限权利。
-物权具有专有性、绝对性和绝对效力的特征。
2.物权的基本权利-占有权:对物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使用权:对一个或多个物进行其中一种行为的权利。
-收益权:对物产生的自然和法律收益享有的权利。
-处分权:对物经济价值实现的权利。
二、不动产和动产1.不动产的概念及种类-不动产是地面、地底和空中的物权对象,包括土地、建筑物和与土地紧密连接的设施等。
-不动产按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商业用地、工矿用地等,按性质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
2.动产的概念及种类-动产是一切可以转移的物权对象,包括货币、有价证券、机动车、动物等。
-动产可分为标准动产(货币、有价证券、票据等)和非标准动产(机动车、动物等)。
三、担保物权1.担保物权的概念及种类-担保物权是以债权为担保的物权。
主要包括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
-抵押权是指债务人将不动产或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物件进行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的权利。
-质权是指债务人将动产交付给债权人保管,并在债务履行期限内享有保管人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
-留置权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未履行到期债务时,以债务人负有的动产暂时占有作为担保。
2.抵押权的设立和变更-抵押权的设立:采取形式合同的方式,通过合同约定并办理登记。
-抵押权的变更:设立抵押权后,抵押权人和债务人可以在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变更抵押权。
四、共有和共同共有1.共有的概念和种类-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对同一物享有共同权益的制度。
-共有可分为同物共有和单位共有。
-同物共有是指多个权利主体对一个物拥有共同的权利和义务。
-单位共有是指多个权利主体对一个物按份额拥有独立的权利和义务。
2.共同共有的主要特征和效力-共同共有的主要特征是共有共享、互利共担、受益共享、分割不得拒绝等。
物权法必备知识点
![物权法必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3d10c1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0.png)
物权法必备知识点物权法是指保护人们对物体的占有、使用和处分权利的法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涉及物权的问题,因此了解物权法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物权法的一些必备知识点。
一、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物权是指人们对物体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物权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绝对性:物权是绝对的权利,即物权人可以对物体享有排他的支配权,其他人不得干涉。
2.直接性:物权是直接的权利,即物权人可以直接行使对物体的占有、使用和处分权利。
3.继承性:物权是可以继承的权利,即物权可以通过继承或其他方式传承给继承人。
二、物权的种类物权根据物体的性质和权利内容的多少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物权包括:1.所有权:所有权是物权的最高形式,即物权人对物体享有最全面的占有、使用和处分权利。
2.使用权:使用权是指物权人可以使用他人所有的物体,但不具有占有和处分的权利。
3.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指物权人可以占有和使用他人所有的物体,并从中获得收益,但不具有处分的权利。
4.地役权:地役权是指对他人的土地享有一定的占有、使用和处分权利,用于满足自己的利益。
三、取得物权的方式物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取得,常见的方式包括:1.依法取得:物权可以通过购买、继承、赠与等方式依法取得。
2.压缩取得:例如,在紧急情况下,为了拯救他人生命或财产,可以强制占有他人物体。
3.定性取得:例如,在长期占有他人物体而未被所有人主张权利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定性程序取得物权。
四、物权的保护物权的保护是物权法的核心内容,保护物权的方式包括:1.公示登记制度:物权的公示登记可以保障物权人的权益,防止他人对物体提出权利主张。
2.追索权利:物权人可以依法追索他人侵占或损坏其财产的行为。
3.救济权利:物权人可以寻求法律救济,请求法院采取强制措施保护其物权。
五、物权的限制物权的行使存在一定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利益限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法律规定了对物权的限制,例如限制对某些特定地区的所有权行使。
物权法知识汇总5
![物权法知识汇总5](https://img.taocdn.com/s3/m/9e84724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7.png)
物权法知识汇总5物权法,是指规范公民和法人享有、处分物的权利和保护物权的法律规定。
它是我国民法典的一部分,对于物权关系的建立、变更、转让、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以下将就物权法的相关知识进行汇总。
一、物权法的基本概念物权法是指规范人们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法律。
物权法的基本概念包括“物权”、“动产”和“不动产”等。
1. 物权:物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特定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物权的性质是绝对权利,享有物权的人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物进行自由支配。
2. 动产:动产是指可以移动的物体,不包括土地和建筑物等不动产。
比如家具、车辆等都属于动产。
3. 不动产: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的物体,包括土地、房屋、矿权等。
不动产的转让需要进行登记手续。
二、物权的设立与取得物权的设立与取得主要有合同订立、依法发生等几种情况。
1. 合同订立:物权可以通过订立合同来设立和取得。
比如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等。
在合同的约定下,物权得到法律保护。
2. 依法发生:某些情况下,物权可以不经过合同订立而依法自动发生。
比如通过继承、法定继承等方式取得物权。
三、物权的内容与限制物权的内容主要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
然而,物权并非绝对的,存在一定的限制。
1. 占有权:占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物体实际占有并支配的权利。
所有权人有权拥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该物体。
2. 使用权:除所有权人外,其他人可以享有物的使用权。
但使用权人必须尊重所有权人的权利,并依法行使使用权。
3. 收益权:收益权是指在不损害所有权人权益的前提下,占有者有权从占有物中取得利益。
4. 处分权:处分权是指所有权人对占有物处理的自由,包括处分、转让、出租等。
然而,物权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比如法律规定的限制、公共利益的限制等。
四、物权的保护物权的保护是物权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法律为保护物权设立了多种制度和措施。
1. 登记制度:不动产的转让和设立需要进行登记,登记制度可以保护物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物权法法律知识点
![物权法法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ddc0ce8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a8.png)
物权法法律知识点《物权法法律知识点》作为一部关乎财产和权益保护的重要法律,物权法是我国民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规定了人们对物的权利的产生、变动和消灭等相关事宜,为保障公民和法人的财产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下面将从几个关键的法律知识点入手,对物权法进行一定的介绍。
一、物权的基本概念和权能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物所享有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其中,使用权指的是权利人占有、使用和收益特定物的权利;收益权是指权利人享有以特定物获取收益的权利;处分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物可以进行出卖、赠与、抵押等处理的权利。
二、物权的设立和取得物权的设立主要是通过占有来实现的。
占有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实际控制物的行为,可以是直接占有或通过他人代为占有。
通过占有可以取得对该物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此外,还存在一些通过契约、法定方式、公示等途径取得物权的情况。
三、物权的内容和限制物权的内容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物行使的权利,一般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方面。
然而,物权并非绝对的权利,它受到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限制。
比如,法律规定了房屋所有权的最长占有期限,对土地使用权进行了限制,以此保护公共利益和环境。
四、物权的保护和救济保护权利人的物权是法律的基本职责。
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保护和救济。
主要的救济方式包括请求追回物、请求停止侵害行为、请求消除危险、请求赔偿损失和请求恢复原状等。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相应的追溯效力和补救措施。
五、权利的限制和排除在特殊情况下,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保护他人权利,物权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或排除。
例如,国家对土地资源实行有限制的管理和使用;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可能导致一部分土地使用权被排除。
这些限制或排除应当依法进行,并提供相应的补偿或救济机制。
六、物权的终止和转移物权的终止一般包括两种情况,即权利人主动放弃或物权的目标物不复存在。
权利转移是指权利人将自己的物权转让给其他人。
物权法重点归纳
![物权法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09f9f4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a.png)
物权法重点归纳物权法是指规定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法律规定,其中人指拥有和使用物品的个体或群体,物指具体的物品或无体物品。
物权法涵盖了个人、团体、政府等各种主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对于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物权法的重点归纳:一、物权的权利属性物权包括拥有权、使用权和处分权。
拥有权是指占有物品并有支配权,使用权是指占有物品并有使用权,处分权是指对物品的转让、出租、抵押、赠与等权利。
物权的三个权利属性是不可分割的,但可以分开行使,例如可以将物品租给他人使用,但仍保留拥有权和处分权。
二、物权的取得方式物权的取得方式包括原始取得(独占、捡得、制造、出土)和衍生取得(依法取得、依约取得、依违法取得)。
其中,依法取得包括买卖、遗赠、赠与、承受债务等方式,是最广泛的取得方式。
衍生取得可能存在法律纠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三、物权的保护法律规定,物权所有人有权利要求其他人保护其物品,不得干涉其占有、使用、处分权利。
同时,物权所有人也有义务保护自己的物品,防止他人侵犯。
对于侵权行为,物权所有人可以要求返还、补偿、恢复原状等,还可以要求对侵权行为进行制止。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不同情形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四、物权的限制物权的限制主要包括公共利益、他人的利益和自然条件等方面。
例如政府可以基于公共利益限制物品的占有、使用、处分权利;他人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建立抵押权、担保权等,限制物品的处分权利;自然条件如土地、山林等资源可能存在法律规定的特殊制约条件。
物权所有人在行使权利时需要遵守法律规定的限制,并在必要时寻求法律支持。
当物权受到侵犯或有可能被侵犯时,物权所有人可以要求法院对其物品进行保全。
保全的种类包括财产保全、行为保全和证据保全。
财产保全指对物品本身进行保护;行为保全指防止他人继续侵害物权;证据保全指保护证据,以利于后续维权。
保全是物权的重要保障,帮助物权所有人维护其权益。
物权法学知识点总结
![物权法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b74cc2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a.png)
物权法学知识点总结一、物权法概述物权是指对于特定的物的支配和利用权,它是我国民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物权法是指规范人们对物的支配和利用的法律规则,包括物权的取得、转让、限制和消灭等内容。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物权法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物权的主体物权的主体是指在物权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包括物权人和义务人。
1. 物权人物权人是指在物权关系中享有支配和利用特定物的主体,是物权关系中的权利享有人。
物权人应当依法行使和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自己的物权,并依法保护他人物权。
2. 义务人义务人是指在物权关系中应当依法履行义务的主体,是物权关系中的义务承担人。
义务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义务,尊重和维护物权人的权利,遵守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物权的客体物权的客体是指物权行为的对象,即受到法律保护的特定物。
1. 动产动产是指可以移动的物品,包括货币、证券、珠宝、家具、电器等。
动产的物权规则适用比较广泛,适用范围较广。
2. 不动产不动产是指不能轻易移动的土地和附着于土地的建筑物、植物等物品。
不动产的物权规则也适用比较广泛,但其转让和利用可能受到更多的限制。
3. 权利物权利物是指象征权益的标记物,如合同、证券、股权等。
权利物作为物权法客体的一种新型物品,其法律地位和保护也逐渐得到了加强。
四、物权的取得物权的取得是指物权人依法获取对特定物的支配和利用权。
物权的取得可以通过法定方式、合同约定和其他途径进行。
1. 法定方式法定方式是指根据法律规定,依法获取对特定物的支配和利用权。
常见的法定取得方式包括依法遗赠、依法继承、依法占有及依法返还等。
2. 合同约定合同约定是指物权人依据合同协议,通过双方自愿的方式取得对特定物的支配和利用权。
合同约定的取得方式具有合法性和约束力,受到法律保护。
3. 其他途径除了以上两种途径外,物权的取得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如公示、侵占、拾得等。
但这些方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否则将可能受到法律制裁。
物权法知识点总结
![物权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fe00e5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64.png)
物权法知识点总结一、物权的取得1.通过占有取得物权占有是物权的取得方式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方式。
占有是指行使物权人对一定对象实际支配、使用和收益的行为。
占有的对象可以是不动产、动产或者其他类型的物。
2.通过依法取得在我国法律中,还规定了通过依法取得物权的方式,如通过无偿赠与、继承、通过对保留物的基础交易等方式。
3.通过侵占在我国物权法中,规定当一个人的物权利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侵占侵权人的物权。
二、物权的行使和保护1.物权的行使对于物权的行使,主要包括了所有权的行使、用益物权的行使、担保物权的行使等。
所有权的行使包括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用益物权的行使包括对物的使用和收益等;担保物权的行使包括对债务人的债务履行进行担保等。
2.物权的保护在物权的保护方面,主要包括了物权的侵权行为处理,物权的保全,物权的排除干扰,物权的恢复和物权的追索等。
对于侵权行为的处理,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或者进行调解等方式进行保护。
三、物权的转让1.移转和消灭物权的转让主要包括了移转和消灭两种情况。
移转是指权利人将其所有权转移给他人;消灭是指权利人的物权利益在一定条件下被取消。
2.依法转让在法律上规定了通过出售、赠与、继承、交换等方式来实现物权的转让。
在进行转让时需要满足一定的规定和条件,否则转让行为可能会被视为无效。
四、物权的限制和其他规定1.物权的限制在物权法中,规定了对物权的限制。
这些限制包括了对物权的限制在时限上,限制在空间上,限制在数量上等。
此外,还对于对事物上的限制进行了规定,如国家对一些特殊的物品进行了国家所有制的规定。
2.物权的设立和变动物权的设立和变动是指权利人对物权利益进行设立和变动的法律行为。
在这方面,物权法规定了一些设立和变动的规定。
如对于物权利益的设立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对于物权利益的变动需要满足一定的程序。
3.物权的保留和担保在我国法律中还规定了对物权的保留和担保。
对于物权的保留是指权利人对其物权利益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保留的行为。
物权法基础知识点总结
![物权法基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c8b56b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14.png)
物权法基础知识点总结一、物权法的基本概念物权是指权利人对一定的物的绝对支配和利用的权利。
物权法是规定了人们对于物的支配和利用权利的法律,是用以保护和规范物权关系的法律。
1. 物权的构成要素物权的构成要素包括权利主体、物、物权。
权利主体是指享有物权的主体,即拥有物权的主体。
物是指客体,是物权的客观内容。
物权是权利主体对于物名下享有的绝对支配和利用权利。
2. 物权的内容物权的内容包括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占有是指在权利范围内对物进行支配和利用的权利,使用是指对物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支配的权利,收益是指权利主体因为物而获得的经济利益,处分是指将物转让给他人的权利。
二、物权的种类物权根据其内容和方式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主要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
1. 所有权所有权是指权利主体对物享有的最充分、最完备的权利,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所有权是物权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其他物权的基础。
2. 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指在所有权范围内对物进行合理使用和支配的权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筑物使用权等。
3. 担保物权担保物权是指将债务人的债权或他人的债务作为担保,以债务人的物权入股为担保主张的一种物权。
三、物权的取得和转让1. 物权的取得物权的主要取得方式包括依法依约、继承和侵占等。
依法依约是指通过依法合同的方式取得物权,例如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
继承是指通过继承取得物权,侵占则是指通过侵占他人财产的方式取得物权。
2. 物权的转让物权可以通过买卖、赠与、继承等方式进行转让,主要的形式包括买卖合同、赠与契约等。
四、物权的保护1. 物权的行使物权的行使是指权利主体对于物权进行支配和利用的过程,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
权利主体在行使物权时,应当遵守法律的规定,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 物权的保护物权的保护是指对于物权进行保护和维护的行为,包括依法保护和自我保护。
依法保护是指通过法律的方式保护物权,例如通过起诉、仲裁等途径进行维权;自我保护是指通过自己的方式保护物权,例如通过围堵、抗议等方式进行维权。
物权法知识点归纳
![物权法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b84a34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3.png)
物权法知识点归纳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权法作为一门重要的法律学科,对于保护个人和企业的财产权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物权法是指规定人对物的支配和利用的法律规则的总称,其目的是规定人们对于自己财产的权益和义务。
以下是物权法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1.物权的定义与性质:物权是指人们依法拥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物的权利。
物权具有主体物的特性,即物和权利是主体物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2.物权的内容:物权的内容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占有权是指拥有物的实际控制权;使用权是指对物的合法使用和支配权;收益权是指拥有物所产生的利益的权利;处分权是指依法处分拥有物的权利。
3.物权的设立方式:物权的设立方式包括依法取得、产生和设定。
依法取得是指通过承担义务、达成协议、继承等方式取得物权;产生是指物权从无到有的过程,如法定取得、因物的自然生成和人工创造等;设定是指将已有的物权作为担保物设定为债权的担保物权,如抵押、质押等。
4.物权的限制和负担:与物权相对应的是物权的限制和负担。
物权的限制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物权的行使进行限制;物权的负担是指权利人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5.物权保护的原则和方式:物权保护的原则包括保护物权的目的和内容、保护物权的合法行使、保护物权的公平和保护物权的效力。
物权保护的方式主要有法律救济、行政救济和自助救济等。
6.不动产权的登记:不动产权的登记是指以登记方式确认和保护不动产权益的制度。
不动产权的登记包括不动产登记和不动产权证书的颁发。
7.动产交易:动产交易是指主体以物权为基础进行的交易行为。
动产交易主要包括出卖、转让、租赁和担保等。
8.动产抵押权:动产抵押权是指以动产为担保物设定给债权人的担保物权,债务人在不清偿债务的前提下对债权人有限制其支配该动产的权力。
9.担保物权的实现:担保物权的实现是指债务人未按期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依法进行的对担保物的处分或以该物抵偿债权。
10.物权的保全和救济:物权的保全是指债权人请求法院采取措施保障其行使物权的正常活动;物权的救济是指债权人请求法院依法作出判决或裁定,保护其物权。
物权法重要知识点
![物权法重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8e9c60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70.png)
物权法重要知识点一、物权法概述物权法是民法中的一部分,主要规定了人们对物的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消灭等法律关系。
物权法对于保护人们的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物权的种类根据物权法的规定,物权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所有权:所有权是最完备的物权,所有者对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 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例如佃权、借权等。
3. 担保物权:担保物权是指债权人依法取得的债务人财产上的权利,以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得到履行。
4. 依法设立的其他物权:根据法律规定,可以设立其他特殊的物权,例如典礼物权、失业保障金物权等。
三、物权的设立根据物权法的规定,物权的设立需符合以下条件: 1. 合法的物:物权必须是合法的、可以占有的物体,不能是违法的物或者是无主的物。
2.合法的主体:物权的设立必须由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来行使。
3. 符合法定的形式: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某些物权的设立需要符合特定的形式要求,例如不动产的转让需办理房地产登记手续。
四、物权的变更和转让根据物权法的规定,物权的变更和转让需经过以下程序:1. 协议达成:物权的变更和转让一般需要双方达成书面的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 符合法定的形式:变更和转让的物权需要符合物权法的规定,例如房地产的转让需办理相关的登记手续。
3. 物权的交付:物权的变更和转让还需要进行相应的物权交付,确保受让人能够有效地占有和支配该物。
五、物权的保护物权法对于保障物权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 禁止侵占:任何人不得侵占他人的物权,侵占物权的行为将承担法律责任。
2. 保护所有者的权益:物权法保护所有者对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其他人不得干涉。
3. 信义原则:物权法强调了当事人的信义原则,保护他人的善意取得物权。
4. 担保物权的保护:债权人可以通过担保物权来保障债权的履行。
民法物权法知识点总结
![民法物权法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a64d36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0.png)
民法物权法知识点总结一、实物权1、定义:实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利用和处分的权利。
2、分类(1)占有:占有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对特定的物行使直接支配、利用和处分的权利。
(2)所有权:所有权是指人对特定的物享有最广泛的支配、利用和处分权。
(3)地役权:地役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土地所具有的管辖权,即依法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处分的权利。
(4)抵押权:抵押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不动产或动产设定为债权人的担保物。
(5)留置权:留置权是指有关合同债务的债务人在没有得到履行债务的保证时,依法对债务人的动产或者占有物享有的权利。
3、取得:实物权的取得可以通过依法取得、合法占有、遗失拾得以及合法取得等方式。
4、侵权:实物权的侵权主要包括侵犯占有、侵犯所有权、侵犯抵押权、侵犯地役权以及侵犯留置权等。
5、保护:实物权的保护主要通过处分保护、追索保护、排除妨害以及排除危险等方式。
二、担保物权1、定义:担保物权是指为了保障债权的实现,债务人或第三人将自己的财产给予债权人的,以保证债务的清偿的物权。
2、种类(1)抵押权:抵押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不动产或动产设定为债权人的担保物。
(2)质权:质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自己的动产移交给债权人作为担保物。
3、设定:担保物权的设定主要是通过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的。
4、行使:担保物权的行使包括出质人履行义务、质权人利用质物、质权人与第三人交易以及质权人给与质权等。
5、变更和灭失:担保物权的变更和灭失主要是通过债务履行、解除合同、拍卖处分和追索等方式进行的。
三、担保物权与担保合同1、关系:担保物权与担保合同之间主要是一个以他人财产为担保的实体法律关系和一个法律行为。
2、异同:担保物权与担保合同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以财产为担保,后者则是以法律行为为担保。
3、关系转换:担保物权可能转换为担保合同,而担保合同则能够形成担保物权。
四、查封、扣押和冻结1、定义:查封、扣押和冻结是以保障民事诉讼活动的进行和追索公共债权为目的,对特定的物权进行一定期限的限制。
物权法重点归纳
![物权法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ec543c2ccbff121dc36834f.png)
物权法重点归纳物权法重点归纳考点1:物权的种类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法第2条),其中用益物权包括: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担保物权包括:地役权、抵押权、质押权、留置权。
考点2:物权的保护物权的民法保护方法主要包括确认产权、返还原物、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损害赔偿等。
1、物权的确认物权的确认,是指利害关系人在物权归属发生争议或者权利状态不明时,请求人民法院确认物权归属、明确权利状态。
2、物权请求权物权的请求权是指基于物权而产生的请求权。
物权请求权是依附于物权的独立请求权,只能在物权受到侵害或者有遭受侵害可能等物权圆满状态受到破坏时行使。
包括:1)返还原物的请求权,是指所有人对无权占有或侵夺其所有物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所有物。
2)妨害排除请求权,是指当所有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占有以外的方式妨害时,所有人对妨害人享有请求其排除妨害的权利。
3)消除危险请求权,也称妨害预防请求权。
3、债法上的请求权损害赔偿,指侵害物权所导致侵权责任的适用,采用金钱的方法赔偿损害。
适用损害赔偿必须符合侵权法的要件:过错、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
恢复原状,是指行为人导致他人财产损害后,应当进行修补,使财产恢复原有的状态。
如果被毁损的物并不是替代物而是特定的、在市场上难以购买到的,则采用损害赔偿的方法并不一定对受害人有利。
注意;物上请求权与侵权之债请求权的区别(1)过错:物上请求权不要求妨害人有过错;侵权之债要求加害人主观过错(2)损害:物上请求权不要求有实际损害;侵权之债又损害才有赔偿(3)时效:物上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侵权之债适用诉讼时效考点3:物权的变动1、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必须公示)公式:合同+公示=物权变动1)公示生效主义:公示作为物权变动要件2)公示对抗主义:公示作为对抗第三人要件(1)动产抵押权(2)土地承包经营权(3)宅基地使用权(4)地役权(5)机动交通工具2、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无须公示)包括:判决、裁决、征收、继承、建造法律后果:事实完成则物权变动,未登记前不得处分考点4:物权的变动的公示方法1、不动产的公示:登记注意:异议登记、预告登记异议登记: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异议登记。
物权法知识汇总4
![物权法知识汇总4](https://img.taocdn.com/s3/m/216a683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c.png)
物权法知识汇总4物权法是指规定和调整人们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法律规则。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是物权法的基本法律。
本文将对物权法的相关知识进行汇总,包括物权的定义、种类、取得方式、内容和保护等方面内容,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物权法。
一、物权的定义物权是指主体对特定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益。
物权法将物权规定为权利的一种,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是物权权利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物权的种类1. 绝对物权:即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益,绝对独立存在,不受他人干扰。
如所有权、地役权等。
2. 相对物权:即对物权的相对性,其行使需要以他人的利益为限制或约束。
如财产担保权。
三、物权的取得方式1. 原始取得:即个体在无人占有的情况下,通过合法的占有方式取得物权。
2. 衍生取得:即通过依法对现有物权进行处分、转让等方式获取物权。
3. 依法取得:即根据法律规定,通过特定的方式和程序获取物权,如购买、继承等。
四、物权的内容1. 占有权:物权的基本内容之一,即主体对物的占有和普通使用的权利。
2. 使用权:物权的基本内容之一,即主体对物利用的权利。
3. 收益权:物权的基本内容之一,即主体对物所产生的新价值享有的权利。
4. 处分权:物权的基本内容之一,即主体对物进行转让、赠与、抵押等处理的权利。
五、物权的保护1. 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为物权提供了法律保护,对物权的行使和保护进行了具体规定。
2. 保护措施:法律对于侵犯物权行为进行了禁止,并规定了赔偿和排除侵害的措施。
3. 诉讼途径:当物权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物权法的适用范围物权法适用于我国全境的物权关系,包括土地、房屋、汽车、财产等各个领域的物权事务。
总结:通过本文的物权法知识汇总,我们了解到物权的定义、种类、取得方式、内容和保护等重要内容。
物权法在我国的应用十分广泛,涉及着公民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应了解物权法的几个知识点
全国人大审议并高票通过的《物权法》将从今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共5编19章247条,涉及公私财产平等保护、住宅建筑用地70年后自动续期、不动产统一登记等。
这部万众瞩目的法律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哪些重大影响?本文结合《物权法》条文,就老百性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解读,以期读者有所收益。
一、什么是物权?
物权的概念以法律形式加以界定还是首次。
《物权法》第二条第三款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物权法》对物权的法律属性规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制度:即一是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种类及其内容由本法和其他有关物权的法律规定;二是物权公示原则:公示就是对物权所有人对其所享有的物权信息公开表示;三是物权优先于债权的原则:动产或不动产,既是物权的支配物,又是债权的标的物,优先保护物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四是不动产的登记制度。
通俗地讲,大到房屋、车子,小到一针一线都属于物权的范围,受法律保护,他人不得非法破坏、哄抢、私分和截留。
二、不动产物权采取登记公示制度对老百姓会有什么好处?
此次出台的《物权法》明确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
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当事人之间订立的不动产物权的合同效力。
此外,签订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
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
同时,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事项错误的,可以申请更正登记。
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异议登记。
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15日内不起诉,异议登记失效。
有了严格的物权登记规定,开发商想要“一房多卖”基本没戏,而购房者在产权登记的保护下,无疑将大大地避免私有财产受到侵害。
而另一个细节就是,物权法中规定,不动产登记费按件收取,不得按照不动产的面积、体积或者价额的比例收取,具体收费标准将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会同价格主管部门规定。
三、70年后,老百姓的房子怎么办?
建设用地使用权问题一直是购房者关注的话题,特别是近两年关于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后如何办的讨论日益热烈。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最高期限,住宅用地为70年,工业和综合用地均为50年,商业用地则为40年;而对于到期后的各类型物业该怎么办却没有规定。
作为“保护个人私有财产不受侵害”的一个重要体现,施行的物权法做出了明确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
尽管物权法中并没有对续期的
土地使用费支付标准和续期年限,以及如何续期等细节问题予以规定,但“自动续期”意味着自己拥有的房产不会在期满后被收回,物权恒定、百姓才有恒心。
四、不动产(房屋)预告登记是怎么一回事?
《物权法》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或者其它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关申请预告登记。
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
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
这一条规定的颁布明确了预告登记的效力,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可以大大遏制现实生活中,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一房二卖”的情况。
此前,购房者与卖房人签订买卖合同,支付了部分房款后,等待房产证下达。
期间,有一些卖房人又把房子转卖给了别人,并给别人办出了房产证,结果就造成了多位购房者抢房,并和房产公司打起了连环官司。
今后,购房者在和卖房人签订了买卖合同后,可以到房屋登记机构办理预告登记,在付完房款后,再进行产权登记。
这样就可以避免“一女二嫁”“一房多卖”了。
要注意的是,从可以办理登记之日起3个月内要登记,否则预告登记就失效了。
另外物权效力的消灭并不一定导致当事人之间约定的合同效力,如出现合同当事人一方违约,另一方仍可以以违约之诉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对方依法律规定或者双方约定予以赔偿。
五、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村民权益被侵害是否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以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以集体名义作出的决定,或者这些组织负责人作出的决定,认为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只能通过信访等行政途径解决,而不能进入司法程序,由于种种原因权利人的权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久不决。
《物权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对权利人权利被侵害后的救济途经作出了明确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其负责人作出的决定侵害集体成员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集体成员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因此,这类人员以后权利被侵害后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六、城里人能否在农村购买宅基地?
《物权法》出台前,城里是否可以在农村购买宅基地倍受社会关注的,物权法草案提出“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
这一草案条文遭到了代表们的一到反对。
最终没有被正式写入物权法。
主要原因一是“禁止规定”与物权法物尽其用的原则相违背,二是给缩小城乡差别设置了法律障碍,既然农民工进城务工可以购买城市商品房,为什么城里人就不能在农村购买宅基地使用权呢?三是我国存在不少商家到农村建房子、办企业,如果法律对此作出禁止性规定符合我国现状,也不利于市经济机制的培育。
因此,物权法对此未作明确的规定,以给法律的实施留有一定余地。
七、动产交易什么时候生效?
过去,我国民法通则对动产交易发生效力的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物权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例如:甲与乙约定,甲将一头牛卖给乙,当即乙将牛牵回家,乙于第二天将款项支付给
甲。
不幸的是乙将牛牵回家的当晚被雷击死。
按照物权法规定,这一损失只能由乙自己承担。
八、拾金不昧会变味吗?
物权法第112条规定:“所有权人等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
所有权人等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该条文规定与我国传统拾金不昧的道德观念相抵触,是此次人大审议物权法出现较大争议之一;考虑到我国国情,物权法没有承认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
但是,对于拾得人在保管遗失物的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物权法本条明确规定,拾得人有权要求失主予以偿还。
这样规定的理由在于:拾得人或者保管遗失物的机关对遗失物处于无因管理人的地位。
依据无因管理法律关系,管理人有权要求本人偿还其从事管理事务所支付的费用以及赔偿所遭受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