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至后》译文及赏析

合集下载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唐]杜甫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作品赏析:【鹤注】许即任城许主簿。

当是开元二十五年至兖州,与许游南池时相先后。

今诗云“东岳云峰起”,则是在兖州甚明。

鲁訔年谱引公酹文云:“二十九年,在洛之首阳祭远祖。

”则至兖在二十九年之前。

梁权道编在天宝十三载,非。

盖是年公在长安矣。

走邀,遣人持诗往邀也。

东岳云峰起①,溶溶满太虚②。

震雷翻幕燕③,骤雨落河鱼④。

座对贤人酒⑤,门听长者车⑥。

相邀愧泥泞⑦,骑马到阶除⑧。

(单复注:上四对雨,五六书怀,七八走邀主簿。

)①“东岳”二句,即《公羊传》“泰山之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意。

《说苑》:泰山,东岳也。

谢道韫侍:“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庾肩吾诗:“雨足飞春殿,云峰入夏池。

”②《楚辞》:“云溶溶兮雨溟溟。

”《内经》:“太虚廖廓。

”③《国语》:“震雷出滞。

”《左传》:吴公子札聘于上国,宿于戚,闻孙林父击钟,曰:“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上。

”严有翼曰:幕非巢燕之所,此言其至危。

潘岳《西征赋》:“危素卵之累壳,甚立燕之幕巢。

”丘希范书:“将军鱼游鼎沸之中,燕巢飞幕之上。

”盖用此意。

邢劭《春宴》诗:“檐喧巢幕燕,池跃戏莲鱼。

”谢瞻《九日》诗:“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

”却是误用其文。

杜诗“震雷翻幕燕”,则仍合本意矣。

④《老子》:“骤雨不终日。

”《始皇本纪》:“八年,河鱼大上。

”注:“谓河水溢,鱼大上平地。

”《杜诗博议》:《汝南先贤传》:“葛玄书符着水中,大雨淹注。

复书符投雨中,须臾落大鱼数百头。

”暗使此事。

全大镛注:明万历丁酉,楚墩子湖忽龙起,是日雨如倾,鱼从云中散落百里,家家得鱼。

慈水姜氏曰:“骤雨落河鱼”与“细雨鱼儿出”照看自明。

雨细则鱼浮而上淰,雨骤则鱼落而潜伏也。

⑤《魏略》:“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2诗歌综合赏析(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22诗歌综合赏析(含解析)

诗歌综合赏析【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14题【母题原题】1.【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D【试题解析】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命题意图】诗歌鉴赏的第一题多从诗歌的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设计题目,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试方向】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得分要点】①明确考查内容。

“四选一”的客观题会涉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表达技巧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要关注这些方面;通过阅读诗歌题目、了解诗人背景、分析诗句意思以及把握表达技巧等明确诗歌描写的内容、营造的氛围、表达的情感等。

②分析选项的具体内容,与诗歌对比确定选项的正误。

分析选项的具体内容,确定选项的重要点,然后对应分析诗歌的相关内容,以此确定选项的正误。

【题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鼻城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杜甫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杜甫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杜甫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杜甫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杜甫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1[唐]杜甫朝光入瓮牖,尸寝惊敝裘。

起行视天宇,春气渐和柔。

兴来不暇懒,今晨梳我头。

出门无所待,徒步觉自由。

杖藜复恣意,免值公与侯。

晚定崔李交,会心真罕俦。

每过得酒倾,二宅可淹留。

喜结仁里欢,况因令节求。

李生园欲荒,旧竹颇修修。

引客看扫除,随时成献酬。

崔侯初筵色,已畏空尊愁。

未知天下士,至性有此否。

草牙既青出,蜂声亦暖游。

思见农器陈,何当甲兵休。

上古葛天民,不贻黄屋忧。

至今阮籍等,熟醉为身谋。

威凤高其翔,长鲸吞九洲。

地轴为之翻,百川皆乱流。

当歌欲一放,泪下恐莫收。

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沈浮。

作品赏析:【卢注】此诗诸家编入乾元元年春,公方在谏垣,此时两京复,禄山亡,诗中不得作长鲸吞、地轴翻等语,范氏编至德二载春,此时身陷贼中,岂能为令节之饮?且朝官降贼,岂得以公侯目之?断是天宝十五载,与《苏端薛复筵》为一时作。

是年正月,禄山遣其将寇潼关。

【鹤注】唐以正月晦日为令节,至德宗贞元五年正月,敕自今以后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代晦日。

朝光入瓮牖①,尸寝惊敝裘②。

起行视天宇③,春气渐和柔④。

兴来不暇懒,今晨梳我头⑤。

出门无所待⑥,徒步觉自由⑦。

(首叙晦日出游。

)①何逊诗:“窗户映朝光。

”《记·儒行》:“荜门圭窦,蓬户瓮牖。

”②尸寝,反用《论语》“寝不尸”。

惊敝裘,朝光入而惊起也。

③陶潜诗:“昭昭天宇阔。

”④阮籍诗:“春气感我心。

”王羲之《兰亭集诗》:“欣兹莫春,和气载柔。

”⑤秘康书:“性复疏懒,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

”【远注】兴来二句反用此语。

庾信诗:“梳头百遍撩。

”⑥陆机诗:“出门无通路。

”梦弼曰:无所待,谓不待车从也。

”⑦《淮南子》:“布衣徒步之人。

”《焦仲卿诗》:“汝岂得自由。

”杖藜复恣意①,免值公与侯。

晚定崔李交②,会心真罕俦③。

每过得酒倾,二宅可淹留。

喜结仁里欢④,况因令节求⑤。

此往寻崔李二家。

公侯皆非知己,故有免值之叹。

至后杜甫阅读理解答案

至后杜甫阅读理解答案

至后杜甫阅读理解答案《至后杜甫阅读理解答案》杜甫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饱含着对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富有感情的表达。

而《至后》这首诗,无疑是他其中一首风格独特、寓意深刻的作品。

它既是对时代的反思,也是对人生的触动。

通过阅读并解读《至后杜甫》,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杜甫的文学思想与情感表达。

首先,在理解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诗歌的题目,《至后》这个标题既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也蕴含着杜甫对于人生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将逐句解读这首诗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第一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境战争的景象,戍鼓悲壮的声音中,只有一声雁鸣,这个场景表现出了杜甫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第二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句诗让人们联想到自然界的景象,露水从今晚开始变得清白,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故乡。

通过这两句诗,杜甫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的向往。

第三句:“有人楚客思,落月满屋梁。

”这句诗表达了身在他乡的辽阔思绪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杜甫自号“楚人”,意味着他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的心情愈发浓烈。

第四句:“独坐故园草,悠悠卧故城。

”这两句诗呈现了杜甫思乡的忧伤心情。

他独自坐在故乡的草地上,静静地悼念着曾经的故乡和过去的时光。

第五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句诗呈现了另外一种情感,是对生活的思考和社会现象的关注。

鉴于杜甫时代社会的贫富差距和民众生活的艰辛,这句诗揭示了他对底层人民苦难的关注和同情。

通过对《至后杜甫》的逐句解读,我们能够感受到杜甫深邃的思考和浓厚的情感表达。

这首诗既是对时代变迁、战争贫困的思索,也是对家乡思念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怀。

杜甫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世态炎凉、民众苦难的思考,并渴望社会和人性能够有所改变。

总结起来,《至后杜甫》这首诗是一首富有思考和感情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的深入反思,杜甫表达了他对乱世的忧虑、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社会艰难的关注。

杜甫冬至诗词《小至》译文及赏析

杜甫冬至诗词《小至》译文及赏析

杜甫冬至诗词《小至》译文及赏析杜甫冬至诗词《小至》译文及赏析小至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译文】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

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注释】⑴小至:指冬至前一日,一说指冬至日的第二天⑵五纹:指五色彩线。

《唐杂录》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

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

⑶葭:初生的芦苇。

: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

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

浮灰:一作“飞灰”。

⑷腊:腊月。

⑸云物:景物。

乡国:家乡。

⑹覆:倾,倒。

【赏】由于冬至特定的节气和自然环境,诗人墨客们都会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讴歌冬至节。

诗圣杜甫《小至》诗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

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

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全诗紧紧围绕“小至”的时令,叙事、写景、抒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开篇二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是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

作者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冬至的诗题紧扣,作为总起。

杜甫七言古诗大全

杜甫七言古诗大全

杜甫七言古诗大全1.《登高》唐朝·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朝·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蜀相》唐朝·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秋兴八首》唐朝·杜甫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5.《客至》唐朝·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6.《小寒食舟中作》唐朝·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7.《宿府》唐朝·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8.《野望》唐朝·杜甫《野望》七言律诗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野望》五言律诗...9.《狂夫》唐朝·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10.《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朝·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古诗至后·冬至至后日初长翻译赏析

古诗至后·冬至至后日初长翻译赏析

古诗至后·冬至至后日初长翻译赏析《至后·冬至至后日初长》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前言】《至后》是杜甫在广德二年(764年)冬至前后所做的七言律诗。

此诗为故乡未平,诗人远羁剑外,触景伤情,故借诗咏怀。

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注释】①日初长:指冬至之后,白天逐渐由短变长。

②剑南:这里指蜀地。

因在剑门关以南,故称。

③青袍白马:此和《洗兵行》中所用不是一个意思。

这里指的是幕府生活。

庾信《哀江南赋》:“青袍如草,白马如练。

”东汉《张湛传》:帝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又谏矣。

④金谷、铜驼:邵注: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石崇《金谷诗序》:“余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

”陆机《洛阳记》: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头,夹路相对。

⑤非故乡:金谷铜驼,洛阳皆遭乱矣,物是人非。

⑥棣萼:《诗》:“棠棣之华,萼不韡韡。

”棣萼,以比喻兄弟。

⑦愁极:意为愁苦极时本欲借诗遣怀,但诗成而吟咏反觉更添凄凉。

【翻译】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

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

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

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

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

【赏析】“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

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而且与严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当年也正是在洛阳相识的。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的诗句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的诗句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的诗句1、小至(唐)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2、冬至(唐)杜甫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3、邯郸冬至夜(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4、冬至夜怀湘灵(唐)白居易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5、冬至宋朝:文天祥书云今日事,梦破晓鸣钟。

家祸三生劫,年愁两度冬。

江山乏小草,霜雪见孤松。

春色蒙泉里,烟芜几万重。

6、冬至宿杨梅馆(唐)白居易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7、冬至日遇京使(唐)杜牧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辈下惟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8、朔旦冬至摄职南郊,因书即事年代(唐)权德舆大明南至庆天正,朔旦圆丘乐七成。

文轨尽同尧历象,斋祠忝备汉公卿。

星辰列位祥光满,金石交音晓奏清。

更有观台称贺处,黄云捧日瑞升平。

9、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唐)戎昱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10、冬至日遇京使唐朝:杜牧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辈下惟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11、冬至夜怀湘灵唐朝:白居易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12、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唐)韦应物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

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

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

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

杜甫小至诗释义

杜甫小至诗释义

杜甫小至诗释义
《小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释义: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这首诗的首联写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从自然万物的变化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即将到来。

颔联通过描写妇女刺绣时添加丝线,和吹奏乐器时灰飞烟灭的细节,表现出了冬日里的生机和活力。

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岸柳将舒、山梅欲放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界的变化。

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虽然身处异乡,但对家乡的景物仍然记忆犹新。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春天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富有感染力,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含有葭管飞灰的古诗

含有葭管飞灰的古诗

含有葭管飞灰的古诗含有“葭管飞灰”的古诗之《至后》一、原文:《至后》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二、衍生注释:1. 至后:指冬至之后。

冬至这天,白昼最短,过后白昼开始变长。

2. 剑南:这里是指杜甫当时所在的蜀地。

3. 青袍白马:南朝梁时的侯景作乱,他着青袍白马。

这里指代一些战乱或不平静的事。

4. 金谷铜驼: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铜驼路是洛阳的一个地方。

这里指代洛阳的繁华之处。

表明洛阳虽好,但如今已不是自己这个漂泊之人的故乡。

三、赏析:-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

杜甫在冬至之后,感受到白昼变长,身在剑南却心系着洛阳。

通过对故乡的思念,以及自己漂泊境遇的描写,表现了浓浓的乡愁。

- 情感:诗中充满了感伤、凄凉和对故乡思念不得的愁苦情绪。

像“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一句,本想写诗消解愁闷,结果写完诗更加觉得凄凉。

- 表现手法:运用对比。

如以剑南(现蜀地)与洛阳对比,还通过描写眼前的“梅花欲开不自觉”的景象与思念中的故乡形成情感上的对照,借物抒情。

梅花将开,生命自然运转,而诗人却与兄弟天涯海角相隔,处处体现出他内心的惆怅。

四、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见证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巨变,其诗歌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以及国家的动荡不安,风格沉郁顿挫。

五、运用片段:例一:假设是在现代,一位在国外打工多年的游子,春节将至。

他在一个下雪的黄昏,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热闹的街景,但是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他就想起了杜甫的《至后》,然后深有感触地对身边的朋友说:“就像杜甫说的‘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啊,我现在远在异国他乡,虽然这儿看似繁华,可是我心里一直惦记着家里的亲人和故乡的一草一木。

”例二:在一个山区的支教老师,支教期满要离开那些虽然贫困但充满感情的孩子们,回到大城市自己的家中。

杜甫《至后》译文及赏析

杜甫《至后》译文及赏析

杜甫《至后》译文及赏析杜甫《至后》译文及赏析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杜甫《至后》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至后》原文: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至后》译文: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

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

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

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

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

《至后》注释:1、日初长:指冬至之后,白天逐渐由短变长。

2、剑南:这里指蜀地。

因在剑门关以南,故称。

3、青袍白马:此和《洗兵行》中所用不是一个意思。

这里指的是幕府生活。

庾信《哀江南赋》:“青袍如草,白马如练。

”东汉《张湛传》:帝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又谏矣。

4、金谷、铜驼:邵注,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石崇《金谷诗序》:“余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

”陆机《洛阳记》: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头,夹路相对。

5、非故乡:金谷铜驼,洛阳皆遭乱矣,物是人非。

6、棣萼:《诗》:“棠棣之华,萼不韡韡。

”棣萼,以比喻兄弟。

7、愁极:意为愁苦极时本欲借诗遣怀,但诗成而吟咏反觉更添凄凉。

《至后》赏析: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

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而且与严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当年也正是在洛阳相识的。

第二句中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

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

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

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这是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处名园。

杜甫《小至》原文译文鉴赏

杜甫《小至》原文译文鉴赏

杜甫《小至》原文|译文|鉴赏《小至》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小至》吧。

《小至》原文唐代: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译文及注释译文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

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注释⑴小至:指冬至前一日,一说指冬至日的第二天⑵五纹:指五色彩线。

《唐杂录》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

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

⑶葭:初生的芦苇。

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

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

浮灰:一作“飞灰”。

⑷腊:腊月。

⑸云物:景物。

乡国:家乡。

⑹覆:倾,倒。

赏析由于冬至特定的节气和自然环境,诗人墨客们都会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讴歌冬至节。

诗圣杜甫《小至》诗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

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

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全诗紧紧围绕“小至”的时令,叙事、写景、抒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杜甫的《小至》诗歌的赏析

杜甫的《小至》诗歌的赏析

杜甫的《小至》诗歌的赏析杜甫的《小至》诗歌的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的《小至》诗歌的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至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注释【按】诗写冬至前后时令变化。

不仅用刺绣女添线显示白昼延长,还用河边柳树年尽将泛绿,山上梅花欲放生动写出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气息。

【小至】冬至前一日【五纹】五色线。

《唐杂录》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

【吹葭】古代将苇膜烧灰放在律管内测示气候,第六管灰动,应冬至节。

冬至前灰飞向下,冬至后则灰飞向上,因冬至一阳生,阳气舒展故。

【浮灰】一作“飞灰”【云物】景物译文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的到来,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

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在夔州写的。

那时杜甫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

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

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

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076杜甫七律《至后》读记

076杜甫七律《至后》读记

076杜甫七律《至后》读记杜甫七律《至后》读记(小河西)至后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本诗是杜甫在广德二年(764)冬至后所做。

此时诗人正在严武那里做幕僚。

远羁剑外,触景伤情,借诗咏怀。

首联: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公历的12月21至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

大意:冬至之后白天开始逐渐变长。

我客居成都(剑南),思念故乡洛阳。

(白日渐长,工作无聊,杜甫想老家了。

)颔联: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青袍:青色的袍子。

唐时幕府六品官服深绿。

借指低品级的官员。

《遣闷奉呈严公》(唐-杜甫):“黄卷真如律,青袍也自公。

”(杜甫已赐绯,但毕竟为幕府从六品。

)白马:典“白马生”。

《后汉书-张湛(zhàn)传》:张湛字子孝,扶风平陵人也。

……建武五年,拜光禄勋。

光武临朝,或有惰容,湛辄陈谏其失。

常乘白马,上每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复谏矣。

”后因用作称赞谏臣之典。

《送裴邕之上京》(唐-皎然):“东观今多事,应高白马生。

”《寄杨八拾遗》(唐-刘禹锡):“闻君前日独庭争,汉帝偏知白马生。

”青袍白马:指自己担任的低级、悠闲的参谋职务。

杜甫担任幕府参谋,职责类似谏官,故称自己“白马生”。

青袍是说自己乃幕府从六品的小官。

金谷:指的是金谷园。

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

《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南北朝-何逊):“金谷宾游盛,青门冠盖多。

”铜驼:指的是铜驼街。

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

《洛阳道》(南北朝-徐陵):“东门向金马,南陌接铜驼。

”金谷铜驼:指代洛阳的名胜古迹,也指代洛阳。

大意:在幕府中做个悠闲寂寞的低级幕僚有什么意思?而我小时候生活的故乡洛阳几经战乱,已非往日。

(思洛阳的原因之一是“青袍白马”,显官儿太小;之二是洛阳已遭战乱,也不知成了啥样子。

《旧唐书·杜甫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杜甫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杜甫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杜甫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旧唐书·杜甫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杜甫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

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

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译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

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

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

【诗歌鉴赏】杜甫《后游》原文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后游》原文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后游》原文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杜甫《后游》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后游》原文翻译赏析杜甫《后游》原文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例如尚待,花柳更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至,舍此复何之。

杜甫《后游》注释翻译、后游:重游修觉寺。

2、怜:爱。

3、暄:冷。

4、此:指修觉寺。

5、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杜甫《后游》赏析杜甫于上元二年(76)春曾一度至新津,写下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为写下了这首《后游》。

《后游》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

全篇景象鲜明,理趣盎然。

“寺忆曾游等处,桥怜再涧时。

”寺和桥都就是曾游等之地,再游等时对桥和寺都Cattenom忧愁之情。

两句实行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及动词谓语“忆”与“婉”前,注重游览的除此,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带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

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真可谓人有意,物有情。

细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正如清人薛雪说“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

“野润烟光厚,沙暄日色晚。

”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内容描写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清早厚例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象洗去了酥油;傍晚撤离大地的余晖,迟迟不脱,沙地闪闪发光。

这两句说明了时间推移,诗人从早至暮在此,可知游走之长,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润字从薄字窥见,暄字从晚字窥见,写景条状。

”(《杜诗镜诠的》引张上若评者)“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象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

唐诗赏析-杜甫《小至》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诗赏析-杜甫《小至》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小至》原文翻译及赏析'由于冬至特定的节气和自然环境,诗人墨客们都会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讴歌冬至节。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杜甫的《小至》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唐代: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译文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

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注释⑴小至:指冬至前一日,一说指冬至日的第二天⑵五纹:指五色彩线。

《唐杂录》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

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

⑶葭:初生的芦苇。

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

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

浮灰:一作“飞灰”。

⑷腊:腊月。

⑸云物:景物。

乡国:家乡。

由于冬至特定的节气和自然环境,诗人墨客们都会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讴歌冬至节。

诗圣杜甫《小至》诗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

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

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全诗紧紧围绕“小至”的时令,叙事、写景、抒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

开篇二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是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

杜甫《至后》诗中“青袍白马”意寓辨析

杜甫《至后》诗中“青袍白马”意寓辨析

杜甫《至后》诗中“青袍白马”意寓辨析
陈佩佩
【期刊名称】《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3)1
【摘要】杜甫七律《至后》中使用的“青袍白马”意象的具体意寓,历代注家的注释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且各说其是。

其一认为老杜在此使用南北朝时期“侯景之乱”的典故,其二则认为老杜在此诗中用“青袍白马”指自己在严武幕府任职。

各注本中关于此诗“青袍白马”的意寓有不同的注释,导致读者在理解此诗颔联“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一句时产生困惑与异议。

因此,辨析“青袍白马”的意寓,有助于正确领会此诗诗意。

通过结合《至后》成诗背景、诗人当时境遇和心态进行辨析,按以“幕府任职说”为是。

【总页数】5页(P95-99)
【作者】陈佩佩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浅论杜甫晚年寓湘诗中的自悯意识
2.整中寓变拙中见巧——杜甫七言古诗中的对仗句例析
3.摹明丽之景,寓沉郁之思——杜甫《后游》赏析
4.杜甫《警急》诸诗
作意辨析——兼评《李白与杜甫》中的一个观点5.杜甫求仕长安期间投赠诗中的讽刺意味辨析——以《钱注杜诗》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至后》译文及赏析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一首杜甫《至后》,欢迎阅读!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译文】
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

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

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

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

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

【注释】
①日初长:指冬至之后,白天逐渐由短变长。

②剑南:这里指蜀地。

因在剑门关以南,故称。

③青袍白马:此和《洗兵行》中所用不是一个意思。

这里指的是幕府生活。

庾信《哀江南赋》:“青袍如草,白马如练。

”东汉《张湛传》:帝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又谏矣。

④金谷、铜驼:邵注: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石崇《金谷诗序》:“余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

”陆机《洛阳记》: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头,夹路相对。

⑤非故乡:金谷铜驼,洛阳皆遭乱矣,物是人非。

⑥棣萼:《诗》:“棠棣之华,萼不韡韡。

”棣萼,以比喻兄弟。

⑦愁极:意为愁苦极时本欲借诗遣怀,但诗成而吟咏反觉更添凄凉。

【赏析】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

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
那里做幕僚,而且与严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当年也正是在洛阳相识的。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

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

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

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这是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处名园。

铜驼,指的是铜驼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

故人们常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或者指代洛阳。

但洛阳城里的“金谷铜驼”并非故乡的典型特征。

诗中的“金谷”与“铜驼”,已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杜甫在剑南所思念的洛阳,是可肯定为其故乡的。

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

正如《杜诗详注》云:“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诗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

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堂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

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

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

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它。

(棠棣,有人以为就是郁李,以上为郁李花。

)诗人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