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合集下载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语法是语言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规则。

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古代发展到现代,经历了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介绍语法的演变与发展,讨论古代语法的特点以及现代语法的变化。

一、古代语法的特点古代语法主要指古代汉语的语法。

古代汉语的语法在长时间的演变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1. 多音字和破音问题古代汉语中存在许多多音字,这给语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例如,“行”字在古代可以读作“háng”也可以读作“xíng”,这取决于上下文。

此外,古代汉语也存在一些破音问题,即声母和韵母在语音演变中丧失了区分意义,导致了一些语法现象的出现。

2. 语序的灵活性古代汉语的语序相对灵活,往往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联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更注重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结构的整体呈现。

3. 动词的形态变化古代汉语的动词在语法上有很多形态的变化,包括时态、语气和语态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通过动词的前后缀来表示,与现代汉语相比形式更加复杂。

二、现代语法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代语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词汇的丰富和新词的出现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新的事物、新的概念不断涌现,词汇量也随之增加。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相对于古代汉语有所不同。

2. 语序的固定性相对于古代汉语的灵活性,现代汉语对语序的要求更加固定。

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成为现代汉语的基本规则,也符合国际常见的语序。

3. 句式和句法结构的变化现代汉语的句式和句法结构相对古代汉语来说更加简明和规范。

例如,现代汉语的从句结构相对独立,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

4. 形态变化的简化现代汉语相对于古代汉语来说,在动词的形态变化方面进行了简化。

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多通过助动词或其他辅助结构来表达。

这样的变化使得汉语的语法结构更加简洁。

结论语法作为语言学中的重要分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研究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研究分析方法
如:照片放大了 一点儿。
1- 2主谓关系
照片放大了 一点儿。
1-2主谓关系
3-4述补关系
65-6述补关系
3.发现新的语法现象,揭示新的语法规律;
如: 父亲的 父亲的 父亲 父亲的 父亲的 父亲
2—(b)—1
按(a)切分,意思是 祖父的父亲”,即曾祖父;按(b)切分,意思是 父亲的祖父”,也
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划分方法呢?
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
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
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语义要素。
这里有两层含义:
1.如果离开具体句式,单纯从词汇角度概括一些词的语义特点,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一一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 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 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
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同,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 征分析法来解决问题。
如上述: 楼上演着戏。(a)楼上坐着人。(b)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句都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的句式,可是 动词表示的语法意义却不相同:
⑻式:名词[处所]+
动词+着+名词
动词表示活动,表动态
(b)式:名词[处所]+
①: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有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任;
②:现代汉语里不用 被”给”一类字的受事主语句有一个特点,即受事主语不能是人称代词;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原本非语法化、非规范化的表达方式逐渐变为语法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形态句法是语言中用来表达句子结构的形态成分,即词类、时态、语气等的变化和组合方式。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多种动因和机制的影响。

形态句法在汉语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汉语时期。

古汉语的形态构词比较简单,语法规则相对较为灵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汉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动因的影响。

第一,语言接触和借用。

汉语历史上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和借用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与阿拉伯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使得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变体。

例如,借用自阿拉伯语的“啊拉”、“穆斯林”等词语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形态句法功能。

第二,社会文化变迁。

社会文化的变迁和语言使用环境的改变也对形态句法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改革等,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形态句法不断发展和演变。

同时,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的出现也推动了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例如网络词汇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形态句法的变化更加快速和多样化。

第三,语言内部的逻辑演变。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受到语言内部逻辑演变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原本没有明确词性的词汇逐渐被赋予了特定的词类,并出现不同的形态变化规则。

例如,汉语中的副词“很”在古汉语中没有词性,但在现代汉语中被归类为副词,并出现了形容词短语“很好”、“很高兴”等形态的变化。

形态句法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变化和句法规则的调整。

首先,语音变化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变化,这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古汉语中的兼容性标记“而”逐渐变为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的”。

其次,语义变化也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

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

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工具也在不断演变。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语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和趋势,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汉语的语序变化在现代汉语中,语序的变化是最显著的。

传统汉语的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

然而,随着外来语的影响和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汉语的语序逐渐变得更加灵活。

例如,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序是“主谓宾”,另外还有“主宾谓”、“宾主谓”等。

这种灵活的语序使得表达更加丰富多样,能够更好地满足沟通的需求。

二、洪水猛兽式的借词现象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来词进入汉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些外来词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对汉语的语法产生了影响。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借词现象。

洪水猛兽式的借词使得汉语的语法结构发生了变化,如动词化、名词化、形容词化等。

这些借词的引入使得句子结构更灵活,表达更准确。

三、词类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一些词类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新的词类。

例如,“有点儿”、“真的”等表语副词被广泛使用,它们既可以修饰形容词,也可以修饰动词。

这些新的词类的出现丰富了词语的表达方式,使得汉语的语法更加灵活。

四、语体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的语体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书面语和口语之外,现代汉语还出现了新的语体,如网络语言、微信语言等。

这些新的语体在语法上往往更为简洁、直接,更注重表达的效果。

这些语体的出现使得汉语的语法变得更加多样化,适应了不同场景和用途的需求。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主要体现在语序的变化、洪水猛兽式的借词现象、词类的演变以及语体的多样化等方面。

这些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汉语的语法变化将会持续发展,形成新的趋势。

语言是活的,它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而我们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来适应和理解这些变化。

语法的演变

语法的演变

ຫໍສະໝຸດ 汉语史上动态助词产生
在汉语语法的演变中还产生了黏附在词末 表示语法意义的专用动态助词:“了”表 示行为动作的完成,“着”表示行为动作 的持续,“过”表示行为动作的曾经发生。 它们黏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成为这两个 词类的明显的标志。这种意义的 “了”“着”“过”是隋唐以后逐步发展 出来的,如王力先生指出,这是“近代汉 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各家对于汉语史的不同分期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提出的分期: 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入华以前) 过渡期:三----四世纪 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期) 过渡期:十二、十三世纪 近代: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过渡期: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现代:五四运动以后


疑问代词做宾语或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做宾语,应该放在动词之前, 这也是先秦时的正常的词序,例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子 罕》),“不吾知也”(《论语· 先进》)自汉魏以后,特别是南北朝 以后,代词宾语的位置逐步移到动词后面,和“动—宾”的基本格式 取得一致。
汉语偏正结构的形式演变
汉语的偏正结构在完全定型以前,经历了一个“偏正”“正偏”并存 的阶段。 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里有一种“小名+大名”的类型,小名在前,限 定后面的大名,例如“桑树”“北京市”,“桑”“北京”为小名, “树”“市”为大名。但是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此相反的词序, 这可能反映史前汉语的一些特点。在甲骨卜辞里可以找到不少大名冠 小名的地名,如“丘商”“丘雷” 清人俞樾在概括这类现象时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 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小名也。 《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孟子》言‘草芥’, 草其大名,芥其小名也。《荀子》言‘禽犊’,禽其大名,犊其小名 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三)。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词类划分及术语演变问题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词类划分及术语演变问题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词类划分及术语演变问题一、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回顾(一)30年代以前的词类研究:1898年,《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诞生。

受国内与国外语言学的双重影响,他提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这可以看出,该书以词汇意义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

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中,将词类分为9类,那时还未出现“词”这种说法,而是叫做“字”,故词类均称为“X”字,分别为实字和虚字。

这个体系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后来的一系列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这一基本格局之上,只有些许变动,数词和语气词分别从静字和助字中独立出来,增加了拟声词和量词。

黎锦熙先生的著作《新著国语文法》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本书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汉语语法,在汉语语法史上影响甚大。

黎锦熙先生提出“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1](P19)他开始引入句子成分这一标准,他认为要按照词在句子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来分辨词类,词类不能离开句子。

书中将词类划分为9类,和《马氏文通》里的分类大体一致,只是名称略有变动,有了“词”的叫法。

(二)30——40 年代的词类研究:20世纪30——40 年代的词类研究,主要受到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和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影响,主张以词汇意义作为词类划分的标准。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产生于这一时期,书中认为划分词类的标准在于意义的虚实。

吕叔湘先生按照意义和作用把词归为7类,他认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意义比较实在,归为实义词一类;并指出凡是意义不及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实在的,一概称为辅助词,属于这一类的有限制词(副词)、指称词(代词)、关系词、语气词;为了便利起见,还添列了一些名称,如方所词、时间词以及日期等等。

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既有规律的描述,又有理论的阐述,从而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汉语语法新体系。

关于词类划分标准,王力先生从意义出发,但虚词的划分考虑到了语法的意义。

他认为“汉语里,词的分类,差不多完全只能凭着意义来分。

现代汉语的变化与演变

现代汉语的变化与演变

现代汉语的变化与演变现代汉语作为汉语语系中最主要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变化和演变。

本文将从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对现代汉语的变化和演变进行探讨。

一、语法的变化与演变语法是语言的基础,也是语言变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在语法上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首先,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变得更加简洁明了。

与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减少了冗余的成分。

例如,在动词谓语中,现代汉语更倾向于使用单音节动词,而古代汉语中往往使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动词形式。

其次,现代汉语的语序发生了一些变化。

古代汉语以主谓宾的语序为主,而现代汉语则更加注重主谓宾的顺序变化。

例如,“我吃饭”在古代汉语中可能是“吾食饭”,语序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

再次,现代汉语的时态和语态系统相比古代汉语也有所演变。

现代汉语的时态和语态系统更加完善,增加了一些新的时态和语态形式。

例如,现代汉语中引入了表示现在进行时的“正在”、“在……中”等表达方式。

二、词汇的变化与演变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也是体现语言变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现代汉语的词汇经历了词义扩展、词义变化和新词的生成等过程。

词义扩展是词汇变化的一种常见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词汇的词义得到了扩展。

例如,“手机”原本指的是可以随身携带的电话,现在也可以指代可以上网、安装应用程序等功能的智能设备。

词义变化是词汇演变的另一种方式。

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些词汇的词义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酷”原本指的是温暖的、寒冷的,后来演变为形容时髦、时尚的意义。

此外,现代汉语也产生了大量新词。

新词的生成涉及到社会、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

例如,“微信”、“支付宝”等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新词,它们代表了新的概念和技术。

三、语用的变化与演变语用是语言实际运用中的一种变化和演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现代汉语的语用也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首先,现代汉语中逐渐出现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中文语法研究现状及趋势

中文语法研究现状及趋势

中文语法研究现状及趋势在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汉语的语法特点和结构不易于清晰表述。

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汉语语法研究者在寻求表述汉语语法特征和结构的方法时,主要采用了传统的类比、转换及影响分析等方式,而非及时探索汉语自身的语言规则。

这也让中文语法研究陷入了一个长期被动的状态。

然而,在新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不断涌现下,中文语法研究逐渐获得了新的机遇。

本文将从中文语法研究的现状及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中文语法研究现状中文语法研究现状可以从语法特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1. 语法特点中文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形态、语序、修饰关系、主谓关系等方面。

(1) 词汇形态:中文的词汇变化比较少,而且没有时制、语态等变化。

因此,在表达动作发生的时间和状态转换时,常常需要使用副词、助词以及特定的语序方式等手段来表达。

(2) 语序:中文的语序比西方语言更加自由。

尽管汉语的主语一般位于谓语之前,谓语动词位于句子的中心位置,但是在句子的不同部分中,词语的先后关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变化。

(3) 修饰关系:修饰关系在中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汉语中,一个名词可以被多个形容词修饰,或者一个形容词可以修饰多个名词。

(4) 主谓关系:和其他语言相比,中文的主谓关系比较紧密,同时,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其他成分可以插入。

2. 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来看,中文语法研究主要采用了传统的比较、归纳、类比等研究方法,而较少使用现代的语料库研究、实验研究和计算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

这是由于中文语言学研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相对较晚,而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

因此,对于中文语法研究来说,要尽快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拓宽研究方法的范围,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二、中文语法研究趋势中文语法研究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涉及众多分支领域,因此,未来的中文语法研究也将继续朝多元化、细分化方向发展。

1. 语言习得和教学语言习得和教学一直是语法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未来也不例外。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包括:
1. 聚合规则的演变: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现代汉语的聚合规则相对于古代汉语而言,实词的定义、界限和分类更加清晰,特别是量词的出现。

从先秦时期量词数量较少,到两汉时期开始兴起,南北朝时已经较为广泛使用。

此外,部分构词的词缀如“-子”、“-儿”、“-头”等以及表示体意义的
专用语素如“-着”、“-了”、“-过”等在隋唐以后逐步发展而来。

2. 类推作用:语言中存在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其中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称为类推作用。

3. 语法化:语言系统中一些实义词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变为较虚的成分,这是语法化现象。

根据语法化的过程和程度,语法化是一个有等级的序列,一般的等级序列是实词-语法词-粘着成分-屈折成分。

4. 连动结构:汉语中常将多个动词置于同一个句子中,这种结构称为连动结构,这也是汉语语法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之一。

5. 词类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词类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月牙儿”原本是名词,但在老舍的作品中用作动词,这种词类变化增加了汉语的表达灵活性和丰富性。

以上是汉语语法史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和多样。

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探究汉语语法的现代演变

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探究汉语语法的现代演变

现代汉语作为一门复杂而丰富的语言,其语法有着独特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语言的演变,汉语语法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探究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揭示汉语语法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转变。

首先,现代汉语语法注重主语的清晰表述。

与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注重主语的明确,强调谓语动词和主语之间的一致性。

这一特点在句子结构和句法关系的表示上得以体现。

例如,现代汉语中,主谓宾结构是最常见的句子结构,主语、谓语和宾语的语序相对固定,清晰而直接。

这一特点简化了句子结构,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准确和高效。

其次,现代汉语语法注重时态和语气的明确表达。

语法时态用于表示动作和状态发生的时间,汉语中通过动词的变化来表示不同的时态。

现代汉语中的动词时态系统丰富多样,可以表达过去、现在和将来等多种时态。

此外,汉语也注重语气的表达,通过词语的选择和语序的变化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如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命令语气等。

第三,现代汉语语法注重信息的前置和突出。

在句子结构中,现代汉语通常将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的前面,通过倒装、借宾补结构、主谓倒装等手法来突出重点内容。

这一特点反映了现代汉语注重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使得句子的意思更加明确和易于理解。

另外,现代汉语语法注重语法的简化和简洁性。

相对于古代汉语复杂的语法结构,现代汉语注重简化语法规则,使得语法更加简洁易懂。

例如,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系统相对较为简单,相对于古代汉语的繁杂助词系统,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使用较少,语法结构更加简洁。

最后,现代汉语语法注重语义的准确表达。

现代汉语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强调和修饰等语义信息。

例如,在修饰词语的选择上,现代汉语中存在多种形容词、副词的表达方式,可以准确地表达不同的语义信息。

总之,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

现代汉语注重主语的明确表述、时态和语气的明确表达、信息的前置和突出、语法的简化和简洁性,以及语义的准确表达。

这些特点使现代汉语成为了一门准确、高效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

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其原因

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其原因

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其原因作者:周翔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2期【摘要】通过从总体上评价了句子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等几种研究方法。

并梳理已有汉语研究方法的利弊得失,来考察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其演变原因。

【关键词】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一、句子成分分析法我国最早的现代汉语研究方法就是句子成分分析法,也称作中心词分析法。

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是我国最早将此法运用到汉语分析上的著作。

在汉语语法研究教学中,一直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作用:(一)这种分析法在一般的语言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它能够通过确定中心词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个句子的基本脉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更加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句子正确意思。

(二)成分分析法对于发现句子中的语病有一定的作用。

因为它将句子各个成分提出,所以便于检查句子成分有无缺失,搭配是否恰当。

(三)成分分析法有助于归纳句型。

事实上,要确定句型离不开成分分析法。

二、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在具体切分过程中采取二分法,故层次分析法也称作二分法。

它认为句子是由两个直接成分构成的,复杂句子有多层,每层同样是由两个直接成分构成。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一)层次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反映了语言结构的内部层次,具有科学性。

语言会依照时间顺序组合成一个结构序列,具有线性特性,但是句子结构是逐层组合而成,并不是一次组合而成的,层次分析法能够找出链式语言结构中有相互关系的多个组合成分。

(二)层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相比,更能够分化歧义句,消除歧义能力更强。

对于因结构关系相同而结构层次不同,或不止一种结构关系等原因所造成的歧义,具有很强的分化能力。

(三)层次分析法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

层次分析不仅可以用于句子分析,也可以用于词组分析,只要涉及到内部结构分析,都缺少不了它,由此可见适用范围相当大。

三、变换分析在中国,朱德熙先生是最早将变换分析引入汉语研究中。

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变化

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变化

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变化近现代汉语是指从晚清以来至今的汉语演变过程。

在这个时期,汉语发生了许多语法上的变化。

本文将从主要方面介绍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变化,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一、词序变化在近现代汉语中,词序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汉语中,一般采用主谓宾的词序,即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中间,宾语在后。

而在近现代汉语中,主谓宾的词序逐渐变为了主语+宾语+谓语的形式,这与欧洲语言的词序相似。

这种变化可能是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也可能是为了更加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需要。

二、虚词的使用虚词是连接句子成分或修饰其他词的词语,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

在近现代汉语中,一些虚词的使用发生了变化。

例如,动态助词“了”的使用范围扩大,不仅用于表示过去的动作完成,还用于表示现在的动作。

另外,一些介词的用法也发生了变化,如“对于”、“关于”等介词的使用频率上升。

三、动词时制的变化在近现代汉语中,时制的使用发生了变化。

传统汉语中,使用的是以“了”标志的过去时,但在近现代汉语中,过去时不仅可以用“了”来表示,还可以使用“过”、“过去”等表达方式。

此外,现在进行时的使用也逐渐增加,以表达动作正在进行的状态。

四、疑问句的变化在近现代汉语中,疑问句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汉语中,一般使用疑问代词或者疑问副词来构成疑问句,如“谁”、“什么”、“怎么”等。

而在近现代汉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吗”来表示疑问,如“你去了吗?”、“他赢了吗?”等。

这种变化可能是为了更加简洁明了地表达疑问。

五、句子结构的变化在近现代汉语中,句子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汉语中,常使用主谓宾的句子结构,但在近现代汉语中,出现了更多的主谓补结构、主谓状结构等。

这种变化可能是为了更加灵活地表达思想和观点。

六、词性的转化在近现代汉语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了转化。

比如,“快”可以作为形容词表示速度快,也可以作为副词表示动作迅速。

另外,“要”一词也发生了转化,可以表示意愿,也可以表示必要性。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五篇材料)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五篇材料)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五篇材料)第一篇: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

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

《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

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

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

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

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

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

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

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

汉语语法研究史

汉语语法研究史

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厚的语言,汉语的语法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主要讲述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语法研究
汉语语法研究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论语》和《孟子》等古籍,这些古籍中的句子大多是简短的俗语和格言,语法结构比较简单。

古代语法学家王力等人在研究这些古籍时,开始逐渐形成了对汉语的基本语法认识。

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开始发生巨大变革,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更广泛的研究对象。

郑张尚芳发表了《汉语语法概要》,其中以《复句》、《疑问句》为重点,这些文章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开篇之作。

三、汉语语言学发展
20世纪30年代,汉语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直接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

梅毓鸿、方言汇编等学者在语言变化的研究中大量使用了语法分析手段,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快速发展。

四、汉语语法描述研究
1950年代以后,研究者对汉语语法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从句法、词法、语音等各个层面分别展开研究。

这些研究促进了汉语语法描述研究的成熟。

五、现代语法研究
现代语法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即生成语法理论。

这种理论对汉语语法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这种理论将语言视为具有普遍规律和普遍特征的抽象的符号系统。

综上所述,汉语语法研究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汉语语法研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精彩的理论成果。

从汉语语法描述到现代语法研究,汉语语法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析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其原因

试析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其原因

试析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其原因作者:李红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2期摘; 要:本文主要就对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演变等进行重点探讨,其中会从多个分析方法深入分析有关现代汉语的几种研究方法,并对演变的原因给予归纳。

以此能够更好地了解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历史演变。

关键词:现代汉语;研究方法;演变及原因作者简介:李红霞(1982.5-),女,内蒙古卓资县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苏州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1针对现代汉语研究方法,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以及语言特征等。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有效利用,在了解现代汉语演变原因上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下文就针对现代汉语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所具有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是我国最早使用的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简称为中心词分析法。

对于句子成分分析法所具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证明,将这种分析法应用在语言教学中,具有的优势比较多。

具体来说就是能够对中心词进行确定的一种方式,帮助学生对某个句子的基本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对句子内部所存在的结构关系进行明确,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成分分析法可检测句子中所存在的语病。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能够准确提出句子中的各个成分。

主要检测句子成分有无缺失。

(三)成分分析法在归纳句型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中,对句型的确定必须阿要借助成分分析法。

二、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的应用,需要在具体切分过程中使用二分法,因而这种分析法也被称为二分法。

在使用层次分析法中,则认为句子是由两个直接成分构成。

而层次分析法的作用,具体如下:(一)层次分析法所具有的优势中,就包括对语言结构内部层次的是有效反应,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在实际中,现代汉语会在时间顺序的组合下逐渐形成相应的结构序列。

新中国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新中国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3、时态与句式丰富现代汉语时态和句式非常丰富,包括现在、过去、将来 等不同的时态,以及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不同的句式。这些时态和句式的 运用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语义和情感,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三、现代汉语语法的重要性
1、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掌握现代汉语语法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正确的语法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歧义和误解。同时,语 法规则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他人语言的深层含义,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
4、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现代汉语语法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也具有重要 意义。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正确的语法可以消除沟通障碍,增进 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同时,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也是提 高语言水平的关键。
总之,现代汉语语法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准确表达、连贯性 表达和降低歧义风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因此,我 们应该重视现代汉语语法的学习和运用,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奠定坚实 基础。
在研究语序的影响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的语言学家们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语言的语序差异,揭示了语序在表达语义和语用功能方面 的作用。在汉语中,语序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句子的意思和语气。例如,“他吃 了苹果”和“苹果被他吃了”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但语序的差异使得句子语气 有所不同。因此,对语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还可以指导汉 语教学和机器翻译等领域。
综上所述,新中国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参考内容
引言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丰硕成果。专家语法作为学术 界的热点,与教学语法之间存在密切。然而,二者间的关系仍未得到深入探讨。 本次演示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专家语法与教学语法关系的深入研究,为理解二者 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并为完善汉语语法研究提供借鉴。

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综述

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综述
如:
他们非常重视文明礼貌
⑶从意义上看,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相 互配合后构成的意义跟原语段的意义相 符,即不歪曲或改变原义。
如:
大红花
大红绸子
我最好的朋友
3、运用层次分析法应该注意的几 个问题
(1)切分不能根据语感; 鲁迅写的一篇文章
(2)切分不能根据语音停顿; 我昨天买了一件新大衣。
(3)每个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 分,其中一个如果是合成句法形式,即 不是词,那么这个合成句法形式不能是 该句式中独有的,必须能在别的句法结 构中再现。
层次分析法不仅可以用于句法结构的层次 构造分析,而且可以用于音节、合成词、单复 句、句群乃至篇章的构造层次。
另外,对于一些句子成分分析法对付不了 的句法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 则游刃有余。
⑵能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式
如:
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
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比原来大了一点)
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运用语义指向解释歧义现象:
(1)陈斌最喜欢游泳。 A:许多人都喜欢游泳; B:陈斌喜欢许多项运动。 (2)他又买了一件毛衣。 A:买了一件毛衣; B:借了一件毛衣; C:买了两件毛衣; D:买了一件皮衣。
练习:
用语义指向分析法解释: “老张有辆新车很得意。” “老张有条小狗很聪明。”没有歧义, 但“老张有个女儿很骄傲。”有歧义。
(三)语义特征:
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 征的最小成分就是语义特征。
例如:“揉”要求与之搭配的受事词语 必须具有[+固体]、[+柔软]的语义特征, 因此,能与“衣服”、“皮肤”、“面” 团搭配,而不能同“泉水”、“石头” 搭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

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

《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

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

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

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

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

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

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

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

这个时期的语法研究还有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即教学语法。

中国第一次有了全国统一使用的教学语法体系——“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它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往往对每类词的语法特点都详加说明,分析句子时采用中心词分析法,在确定主语宾语时不依据施受关系,而大体依据位置的先后。

到了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空前活跃,空前繁荣,空前深入,是语言学科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部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朱德熙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影响深远。

80年代以来,研究的实践越来越证明,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来说,“多角验证”的思路是既宽展又有效的。

90年代以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比以往更加活跃,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语法的各个方面,研究队伍更加壮大,取得的成果更加引人注目,新的理论、新的见解被提出来。

“三个平面”理论、本位理论、配价语法、汉语的时体研究等问题都成为二十世纪末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

这个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句法语义的研究和思索,开展了汉语形式语法学、汉语功能语法学和汉语认知语法学的研究,重视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语法问题的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中语法问题的研究。

二、各个阶段的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一)从重意义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我国早期的语法研究,重意义而轻形式。

其后受结构主义语法的影响,重视结构分析,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又忽略了意义。

近年来提出的“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主张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区别开来,在作具体分析时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以期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等著作的学术价值不可否认,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属于西方传统语法一类的。

传统语法理论在指导描写汉语的实际、建立汉语语法学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也有局限性,主要是过分重视意义而忽视形式。

划分词类凭意义(概念),分析句子凭意义,各有各的道理。

这样既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语法研究的发展。

五十年代的两次语法专题的大讨论,实际上是对传统语法理论过分偏重意义倾向的检讨。

1953-1955年问的词类问题的讨论,否定了单凭意义标准来划分词类,引进了结构语法的分布理论;1955-1956年问的主宾语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这些都是对以往研究片面性的纠正。

两场讨论都在客观上扩大了形式分析法的影响。

结构主义语法重形式,它的理论和方法比起传统语法来有着明显的进步,但是这个学派的一些学者,在实践上往往过分重视形式而忽略了意义,甚至回避了意义。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忽视甚至回避意义,单从结构方面去研究和分析,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朱德熙在《语法答问》中指出:“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

讲形式的时期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1985年,胡裕树、范晓在《新疆师大学报》上发表长篇论文《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前三部分分别论述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平面各自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四部分着重探讨了三个平面之问的关系,明确提出:“要使语法学有新的突破,在语法研究中必须自觉地把三个平面区别开来;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时,又要使三者结合起来,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描写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相互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这篇文章提出的研究方法比以往的进步之处在于更全面的审视汉语事实,充分考虑到各方面问题。

它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框架己初步形成。

从《新著国语文法》到“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从重意义到主张相结合句法、语义、语用相结合,更全面地研究汉语语法,可以说是很大的进步。

(二)从中心词分析法到变换分析法传统语法在对句子进行分析时采用“中心词分析法”,如教学语法和“暂拟系统”。

它的主要特点是:把主谓词组看作句子,认为句子总是由主谓词组组成的;遇到偏正词组时,首先找出中心语,遇到述宾述补词组时,也首先找到谓语中心语,即把主语和谓语看作句子的主干成分;设立句子的六大成分,并分为三个层次,主语谓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语是次要成分,定语状语是附加成分;每个实词和句子成分一一对号,只承认联合词组和主谓词组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

中心词分析法缺点明显,缺乏层次和关系观念,联合词组和主谓词组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其他却不行,必须以词的省份进入句子,导致句子成分有的是此有的是词组,在理论上不一致。

另外,把修饰成分看作是附加的,不重要的,致使在语义理解是出现错误。

1952年《中国语文》连载了丁声树等人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这是借鉴结构主义语法理论方法研究汉语的一部代表作。

该书分析句子采用层次分析法,从而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形成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形式分析法,具有明显的结构主义语法特点。

在这之后,结构主义语法的理论和方法风靡一时。

不过,结构主义语法真正取代传统语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地位是在八十年代初期。

其具体表现就是在1981-1982年间开展的析句方法讨论之后,层次分析法在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结构主义语法主张通过形式来谈意义,它的理论和方法比起传统语法来有着明显的进步;但是这个学派的一些学者,在实践上往往过分重视形式而忽略了意义,甚至回避了意义。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忽视甚至回避意义,单从结构方面去研究它,分析它,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1982年的析句方法大讨论之后,结构主义的层次分析法占了压倒的优势,基本上取代了传统语法的成分分析法。

但层次分析法的另一个局限也是明显的,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构造层次和“显性语法关系”即句法关系,不能揭示和句法结构相关的“隐性语法关系”即语义结构及其成分问的关系,不能用来分化歧义结构。

于是有人提出了变换分析法。

变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句子的结构,因此,他常用于区别歧义句。

有些歧义句运用显性语法规律区别不了,在变换式中却能够显现出来。

变换有助于辨析句法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发现造成歧义的词语的语法小类,不论组合上还是聚合上都把语法分析往深推一步,在分析上显然是更加细密了。

变换分析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发现造成歧义的词语的语法小类但是它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根本原因,而语义特征分析恰好弥补了变换分析这一方而的不足。

语义特征分析是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领域里开始采用的一种分析手段。

它着眼于分析概括同一句式中处于同一关键位置上的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以解释说明代表这此实词的句式之所以独具的某此特点,之所以将该句式跟与之同构的句式加以分化的原因。

对句法结构意义的分析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可能对语法形式的研究给予合理的解释。

语义指向理论可以帮助分析情况复杂的语法结构,重点是分析没有直接组合关系的语法成分间的语义关系。

如“他掉了朋友送的钱包”中的“掉”与“钱包”在语法关系与语义关系上是一致的。

而“他伤心地走开了”中的“伤心”与“走开”的语义关系与语法关系不一致,“伤心”是指向“他”的。

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用指向分析法进一步实现了形式与意义的结合。

从层次分析法到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分析法的过程,是汉语语法研究在句法、语义方面的分析逐渐走向深入、细致的过程。

这种方法论的演进体现了汉语语法在静态的语言单位研究中取得一些巨大的成绩。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从成分分析法到语义特征分析法不是句子的分析方法 ,而是短语的分析方法 ,充其量也只是对抽象的句子所作的句法分析 ,这种传统的所谓句子分析方法注重句法或语义 ,排斥语用 ,分析的“句子”实际上是排除句调以及“挂在句子身上的语用零碎”以后剩下的词语组合。

同一个句子强调的重点不同甚至表达的含义不同,这就涉及到语用。

句子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既可以分析抽象的句子 ,也可以分析具体的句子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析句子的方法。

(三)从一元到多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从开始的单纯引进西方传统语法理论,结合汉语特点借鉴结构主义的描写语法理论,到改革开放后扩展视野,多方位、多角度研究现代汉语语法。

形式语法、转换语法、功能语法、格语法、认知语法等各种各样的语法理论层出不穷,汉语语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最初以描写事实为主,近些年学者们试图寻找一些能解释这些汉语语法事实的深层机制,探寻汉语语法的本质、规律。

重视新的理论、方法的探索,尤其重视用认知学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汉语语法现象,以语用为基础,打破了过去研究局限于结构主义过分重视语言结构的静态描写而忽略语言的动态考察的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