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41玉鹄横向开料痕迹说起红山文化玉-CUHK
红山文化中的玉雕发展
红山文化中的玉雕发展作者:张琦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1期摘 ; 要:红山文化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地区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明痕迹,是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的文明遗迹。
红山文化在发掘的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并出土了号称是“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龙。
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以龙等神话生物为代表的玉器造型,并且其造型十分美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美学意义和学术价值,在玉雕发展的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红山文化中的玉雕是目前已知的最为成型的、并且具有一定特色的玉雕作品,其所代表的先民的生产水平、制造水平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对红山文化中的玉雕发展进行研究,就是对玉雕发展进行追根溯源的探讨,对研究和指导今天的玉雕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玉雕;玉雕发展中图分类号:K878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025-01一、红山文化与玉雕红山文化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地区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明痕迹,是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的文明遗迹。
红山文化所代表的社会形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母系氏族社会,一个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度的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在今天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
同时,红山文化在经济形态上主要体现为农业的发展,当然也包含放牧、渔猎和狩猎几种食物采集方式的并存。
这些方面都说明了红山文化较之于以前的许多文化遗址,已经是非常先进的,非常接近有历史记录的先民时代,这种情况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洪山文化的这种先进与发达在其出土的玉雕中体现的也非常明显。
红山文化中出土了号称是“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龙,红山玉龙由于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寓意独特的玉雕造型,一经出土就引发了世人的关注,其特殊地位也造就了红山玉龙的独特研究价值。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雕。
这些玉雕制造精良、形制优美,同时,其造型与我国远古神话体系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学界对于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雕非常重视,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雕也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红山文化玉器鉴别
红山文化玉器鉴别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至6000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玉器后期抛光因为手工和机械的关系,也会呈现不同:手工抛光玉器的阴槽里和光面的线比较乱,有深有浅、有长有短,有点状的、有断续的,现代机械抛光的痕迹是非常的细密均等。
“真品红山玉十分难求,目前已知的存世量还不到200件。
”据说,1996年就有一件红山玉器以253万元人民币拍卖成交。
目前市场上大量出现赝品红山玉和其中的暴利有关,是真品和赝品间的巨大价格差异直接导致了造假者的蜂拥。
“专家对红山玉的了解程度不够,对是否有砣加工才能称玉的业内争议不断,这两方面的原因给了制假者以理论和技术上的空间,不少赝品被当成真品出现才成了可能。
”目前这些赝品已经源源不断地流入古玩市场。
一件价值在几十到几百元的新料青白玉,经过一定浓度的氢氟酸溶液浸泡,然后打孔、打磨、抛光后,几周内就能变成一块似乎是埋于地底数千年的红山古玉。
造假者一旦出手,其价格往往高至几十万元。
因为红山古玉的器型非常简单,其材料也很容易寻找,所以在古玩市场里,红山古玉的仿制品数不胜数。
而这些赝品的仿制水平、真实度之高让行内人士甚至包括专家都难分辨。
记者了解到,近5年来,浙江的各大拍卖公司都没有拍过红山古玉,有部分拍卖行甚至拒绝接受红山玉拍品。
“仿制的水平太高,加上又没有太多的真实样品作参考,拍卖行都不敢拍红山玉。
”拍卖业内一人士说,不用说拍卖行的鉴定师,连专业机构的人员都会频频走眼。
民间玉猪龙收藏者捧出稀世“天下第一龙”有人对红山古玉的鉴别分为12个字来鉴定,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方法,他们是“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净”,玩过古玉的人都知道,玉出土是干净的,老玉出土要吐浆,要吐白浆、要吐黏浆、要吐灰。
它为什么干净呢?玉埋在土里会发生变化,它会吸收土壤中的元素,它遇水遇汗也会发生变化。
它会和它周围的东西结合,会生成二次生成的次生物,我这个方法也叫次生物之说。
浅谈红山文化中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
天工|2020年第5期文 姜 庆[摘 要]红山玉器是中国最早的玉器代表,红山文化中孕育出大量的玉器,这些玉器玉质精美、题材丰富、造型传神,使用功能多样,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有着光辉的一笔。
红山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早期代表,红山玉器更是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以研究红山文化中的玉器为主,重点分析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强调其功能性与文化价值,希望以此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红山玉器、了解红山玉器、喜欢红山玉器。
[关键词]红山文化;红山玉器;艺术特点;艺术美;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 TS932.1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0)5-0022-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姜庆.浅谈红山文化中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 [J].天工,2020(5):22-23.浅谈红山文化中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红山玉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红山文化,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与文明发展,从玉器的形态上便可以发现红山先民的精神生活与审美价值,反映出生产生活的经济体系。
所以,在红山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玉器的造型、特色及精神内涵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古代先民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体现。
一、红山玉器的起源 红山文化最早起源于石器时代,后经时代的发展进入辉煌时期,而红山文化便是这个时代的巅峰代表,红山玉器便是最为典型的特征,可以说它开启了玉器的一个新时代,是中国玉器文化的鼻祖。
红山文化专家陶松林先生曾经说过:“红山文化是中华民族中重要的一个文化时代,红山玉器更是开创了艺术的先河,很多玉器的造型与纹饰都是有着不可思议的魅力,更是从它们身上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故事。
”红山文化是在新石器时代形成的远古文化,它主要的地理位置分布于内蒙古和辽宁的边界地区,主要文化由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组成,后形成了自己的红山文化。
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便是玉器了,红山玉器因其造型独特、材质惊奇、寓意深远和雕工精致深受大众的热捧,体现出了红山文化下的独特底蕴和特殊的内涵,因此了解红山玉器就是剖析红山文化,它是红山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更是红山文化历史的见证。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物理现象)(1)盘磨一般来说,收藏家都会盘带古玉,而古玉也会在盘带后发生各种物理变化,有的可能还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据有关研究表明,人体本身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场,比如温度场、磁场、电场,从而形成一个“生物信息场”。
这个“生物信息场”会产生一种相应波谱,被称为“生物波”。
“生物波”可产生生物电,它有一种奇特的效应,即光电效应。
同样,经科学仪器测试,玉石也具有这种特殊的“光电效应”,在略施加压力、切削以及精加工的打磨过程中会使这种效应聚蓄,能形成一个“电磁场”并放射出一种能被人体吸收的远红外线波,进而诱发人体内细胞水分子的强烈共振,使之轻微按摸,改善微循环系统,从而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和新陈代谢提升,活化细胞组织,调节经络气血的精确运转,增强快速反应,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故有中医说:“有的病吃药并不能医好,而经常佩带玉器却能治好”,道理或许就在于此。
我们可能说得比较玄虚了一些,但是,这种场的影响加上人体的温度、湿度以及人体气味和汗水中的物质,也会对佩带在身上的玉器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的综合作用,就会使玉器,特别是受沁的玉器发生颜色和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培养玉器爱好者心情的十分有效的办法,也是盘磨玉器的有效办法。
读者完全没有必要天天观察玉器的变化,往往几个月或者半年以后,玉器自会产生令人惊奇的变化,这时,你的心情一定会十分的舒畅。
所以说,养玉其实是在养人。
(2)气味这是一个很难用文字和图案来表达的鉴定方法,但却是不少玉器收藏家经常使用的鉴定方法。
我们在这里列上一个特殊的红山文化玉龙,这是一件被沁成鸡骨白的玉龙,在其上翘的长鬃旁边还露出原先的玉色,就在这个还露出玉色的钻孔内,用鼻深呼吸,还能闻到一股呛人的土腥味,其味道,就如出土不久的陶器,喷上水所散发出的腥味一样。
另外,在下面介绍的玉璜的处理中,也就是把一些出坑不久的玉器放在水中煮,时间一长,如果玉器中散发出一种尸臭的味道,那么,这种玉器应该是一件出土的真品。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知识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知识1,如在树皮上划一刀或人的皮肤划破后,都会有胶原物质溢出来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结合成结晶体,修复伤口,形成包浆状。
这种现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也许是几乎所有的文物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都不同程度会有包浆的原因,如铜器、木器、瓷器、牙器等都是如此。
天然包浆摸着温润,手感好,光线晶亮柔和而不耀眼,用水煮几小时或用喷焰式火机烧5~10秒钟,不褪色不走光。
2,由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直接取决于所使用的工具,利用现代工具无论如何也仿不出古代工艺痕迹,“钻孔”是红山文化玉器鉴识中又一重“点”所在,不可忽视。
3,了解和认识玉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后,便不难理解玉石的腐蚀受沁的形成,以及应该从哪些方面掌握真品老化特征的标准。
要从受浸蚀方面辨别真伪,首先要经过对上万件实物进行大量的考查,用对玉石材料基本特性的了解,确定真品的特征标准和证据。
4,红山文化玉器的仿制主要由以下几个特点:1:仿制的红山文化玉器多是以市面上十分罕见的器型为主。
2:制作工艺十分的粗糙 (包括材料,雕工和沁色),制造的数量十分泛滥。
3: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都是使用质地很差的玉料进行以次充好!4: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的器型,纹饰和款识多数是仿制者自己杜撰出来的,如果熟悉红山文化玉器所处年代的器形特征就能够对红山文化玉器做一个初步的判断(比如:从战国到汉的玉璜的结构布局都是为中轴对称。
)。
5: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的皮色都是通过人工进行染色或者做旧方式做出来的,所以这也是一个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手段之一。
5,通过蚀斑断真假红山文化玉器蚀斑的形成一般需要上千年的时间,这就是蚀斑多出现在唐代以前的红山文化玉器上、宋代以后的红山文化玉器蚀斑很少见的原因。
携带蚀斑的红山文化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器的象征,但并不是所有带蚀斑的红山文化玉器都是真的红山文化玉器器,首先要区分是天然蚀斑还是人为仿造蚀斑。
天然蚀斑是红山文化玉器或玉石长时间受环境的腐蚀发生溃烂并受微生物侵蚀后形成的自然斑点或溃洞。
红山文化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工艺试析-CUHK
红山文化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工艺试析邓聪(香港中文大学)刘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前言近世是中国学术飞跃发展时代,考古发现使中国古代史的景象完全改观。
当前考古对中国玉文化认识, 同样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古代中国科学智慧的早熟,充分表现于东北地区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真玉(软玉)文化的发现。
然而,其后继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之玉器群,如横空出世,玉质精美,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往往让人有不敢置信的感觉。
其中,尤以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更是中国史前玉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重要器物之一。
从200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在赤峰开展了国家科技部支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II--红山文化玉器工艺项目”课题。
其后此项目在赤峰和沈阳等地顺利开展,取得极其丰硕的成果,初步完成了第一期的工作。
我们在2009年完成的“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玉器制作技术研究”初步报告,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袁靖先生统筹发表,此外正式详尽的报告,计划以分册专项形式,公诸于世。
然而,近来由于涉及此项课题中之一内蒙翁牛特旗博物馆馆藏C形玉龙(又称为黄玉龙,与赛沁塔拉碧玉龙对应),受到学术界及社会普遍热切的关注。
因此,我们把有关此玉龙工艺研究的初步成果,个别抽出提前发表,以飨告国内外红山文化玉器同好殷切的期待。
我们相信,学术界应将最新知识,迅速传达到社会广大民众之间。
而学术界亦因此与广大社会群众会有更紧密的联系,从而又得到社会更大力的支持。
2008年8月15至16日,我们在翁牛特旗乌丹镇翁牛特旗博物馆内,对C形黄玉龙进行多角度的拍摄及硅胶微痕复制。
其间,据悉过去此玉龙出土地点,一直未能确定。
我们恳请翁牛特旗文化局及博物馆同仁,核实此玉龙出土准确地点。
经过近近两年多努力,探访相关人士百人次,在相关遗址采集实物标本上千件,直至在2010年10月下旬,由学界最终确认此件玉龙出土地点为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捧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图版一)。
中国古玉文化-红山文化玉猪龙
谈红山文化玉猪龙金融1008班于孟平 2010160891 红山文化是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一种文化现象,因为首次被发现的时候是在一座红色的山上,所以叫红山文化,赤峰也是因此而得名。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和河北北部,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最主要的文化现象就是这个玉器文化,红山文化玉器有玉猪龙、玉龙、玉鸟、勾云形玉佩、玉蝉、棒形玉等等,而玉猪龙是红山文化龙形玉器的典型代表,其双耸大耳、圆睛、鼻间有阴刻皱纹,吻部稍突,其雕刻风格质朴、洗练。
红山文化玉器大部分都是当时高等级的神职人员在进行宗教活动中使用的,材料来源主要是辽宁省岫岩县透闪石。
龙形玉器是红山文化代表性的玉器,也是红山文化玉器组合中的重器。
而红山玉猪龙,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红山文化玉器举世瞩目,研究者众,研究视角全,研究成果多。
玉猪龙,又名玉兽玦,红山等地发现的玉器。
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玉猪龙的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饰物系绳佩挂。
据出土时成对位于死者胸前的情况看,用作佩饰的可能性极大。
但高度达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猪龙,就其重量来说已不适合佩带。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玉猪龙不仅仅是一种饰物,而应是一种神器,一种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
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龙,雕琢精细,造型古朴雄浑,为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龙,极其珍贵,有“华夏第一玉龙”的美称。
玉猪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古人视猪为一种吉祥之物,具有祈求吉祥,护身的作用。
古人在祈天、求雨的祭祀活动中,以猪为沟通人神间的信物,从而出现了被神话的猪的传说。
一般来说,原始人的图腾大多来自于某种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动植物,而原始艺术大多是对自然物的一种模仿。
而“玦”形玉猪龙的发掘地牛河梁等地,主要处于辽河流域平原地带。
在当时,远古人的创造力有限,他们所塑造的龙必然有日常生活中的动物的痕迹。
中国古玉(一):红山文化篇
中国古⽟(⼀):红⼭⽂化篇 C形⽟龙 红⼭⽂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峰市郊的红⼭后遗址⽽得名。
红⼭⽂化是中国新⽯器时代北⽅史前⽂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6500年,主要分布在北⽅西拉沐伦河,西辽河流域,被誉为“中华⽂明的曙光”。
从“泛红⼭⽂化”的概念来看,从距今8200年前的兴隆洼⽂化⽟器到距今3500年前的夏家店下层⽂化⽟器都属红⼭⽂化⽟器范畴。
带齿兽⾯形⽟佩 红⼭⽂化⽟器⼀般采⽤辽宁岫岩软⽟(河磨⽟),矿物成分主要为粗细不均结晶状透闪⽯,⽟料有青⽟,黄⽟,碧⽟,青黄⽟,墨⽟,偶尔也有⽩⽟,⼀般硬度在6-6.5,⽐重2.9-3.1。
红⼭⽂化⽟器所采⽤的⽟料中,还包括部分蛇纹⽯类⽟材,巴林⽯,绿松⽯,煤精⽯以及⼀些硬度较⾼的细⽯料。
勾云形⽟佩 由于岫岩⽟⼭料产地岫岩县离红⼭⽂化分布区域较远,故红⼭先民们就地取材的可能性较⼤。
笔者多年在考察西拉沐伦河,西辽河流域所采集到的河磨⽟料和红⼭⽂化⽟器的⽟料如出⼀辙,⽽现代采集的岫岩⽟⼭料则和红⼭⽟器⽤料相差较⼤,这也佐证了“就地取材”的观点。
鸟形⽟佩 ⼀般看到的市场上很多仿红⼭⽂化⽟器的⽟料都是岫岩⽟⼭料,看起来⽐较接近红⼭⽂化⽟器⽤料,故收藏爱好者们应当注意。
红⼭⽂化⽟器的制作⼯艺⽐较复杂,先进。
⽟料的切割多采⽤线切割和⽚切割的⽅式,常见的线切割多表现在玦⼝和⽟箍形器内孔上。
⼀般简单的透雕,宽槽,粗阴线,打洼⼯艺常见,线拉⼯也很少,纹饰⼀般都是⽤玛瑙或⽯英⼯具加⽔和解⽟砂磨制⽽成。
三孔形⽟梳背 钻孔⼀般有单⾯钻、双⾯对钻和倾斜对钻三种表现形式,使⽤桯钻和管钻的⽅式。
由于加⼯⼯具原始,转速较慢,所以在钻孔的过程中就完成了打磨,所有孔道上都可看见不规则的螺旋痕迹,包浆⾃然。
⽽现在仿古者功利⼼强,没有古⼈那种铁杵磨成针的毅⼒,⼀般现代电动⼯具痕迹⽐较明显,孔道⼲涩,此乃⼀鉴定⼩窍门。
⽟佩 ⽟器的打磨、抛光⼗分讲究,多呈腊状光泽。
从⽬前发现的红⼭⽂化⽟器上,尚没有有⼒的证据可以证明红⼭⽂化早、中期有砣具的出现,直到红⼭晚期的夏家店下层⽂化时期才出现了⽐较成熟的砣具,因此,对有明显砣痕的红⼭早、中期⽟器要当做仿品处理。
谈论红山文化
论红山文化玉器的风格特征及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两大玉文化中心。
因为最早是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区一座叫红山的山后面发现的大量出土的精美玉器,因而得名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不容置疑,是对历史一次史无前例的补充,红山文化以玉闻名于世,玉器在红山文化中处于研究的核心位置,如果不研究玉器,研究红山文化也就无从谈起。
在红山出土的玉器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动物性圆雕,一是装饰性佩饰。
猪首龙玦、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是典型器物。
玉器多为扁平体,剖截面多呈椭圆形。
造型概括、简练、质朴,讲究神似和对称,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最有特色的装饰技艺是打窪和线刻。
纹饰运用十分慎重。
器物一般都光素无纹,喜用碾磨技术磨薄边缘,着重大块面抛光,极具装饰效果。
简明扼要地施用线刻雕琢花纹,有的也只是在象征口、眼的细部,且线刻纹尽量随形而走,与光素的玉器表面谐调,相得益彰。
不见复杂的纹饰。
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
据介绍,玉猫头鹰在红山文化出土数量最多,最大的达到十几厘米高;姿态各异,有仿真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动物的组合也是千变万化。
而猫头鹰是红山文化主要图腾崇拜物。
红山文化玉器处于原始玉雕的成熟阶段它源于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兴隆洼文化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勾云形玉饰、猪龙形玉饰等与河南安阳墟商代妇好墓玉器中的同类器形相似,这说明红山文化玉器与商代文化玉器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红山文化的玉器颇具神韵到目前为止,已出土数十件之多。
其中蚕形玉器被认为与地神有关玉龟被认为是水中之神;玉鸟被认为是凤起源的重要证据;与云形玉器酷似各种神灵的复合体玉箍形器似为神职人员的用具。
红山出土的众多玉器中,最具有代表的是大型玉猪首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鬃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作者:姝雯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9期摘要:近年來,随着红山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红山文化玉器大量出土,这些玉器大部分出土于积石冢中心大墓,是红山先民们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反映,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近年来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主流观点进行总结,目的是实证论史,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鲜明特点。
相信红山文化定会成为中华民族提升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9-0001-07从1986年7月25日,《光明日报》头版发表了这样一则消息:“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找到新线索,辽西发现五千年祭坛、女神庙(图一)、积石冢群址。
考古学界推断,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把中华古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展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而且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积石冢群结构严谨、规模宏大,墓葬中多随葬玉器,极少见石器和陶器,这种“唯玉为葬”的思想观念,向世人展示了古老民族传统的尚玉习俗。
王国维解释甲骨文的“礼”字为盛有两串玉于豆器之上,为事神之事,也就是说二玉示神之器,这种“唯玉为葬”的习俗,与王国维先生阐释“礼”字的初意为“以玉事神”极为吻合,同时也表明了“玉”与“礼”的特殊密切关系。
本文试着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研究现状简略总结,因为这些玉器上不但包含了红山先民的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审美取向等信息,重要的是与中华文明起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玉礼器的出现,对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情况20世纪80年代以后,红山文化可谓异军突起,有诸多的考古发掘、研究成果问世,见于报道的玉器数量达几百件,本文中笔者仅对出土位置、地层关系明确,并经过调查发掘的玉器进行总结。
(一)赤峰地区1971年春,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社员在村北岗造林时挖出1件大型碧玉雕龙,这件玉龙高26厘米,玉呈墨绿色,龙身呈C字型,细卷身素面磨光,头较小,长嘴吻部前伸,略向上翘,上下唇以一条阴刻线隔开,前面有两个圆洞为鼻孔,双眼突出于额顶,头顶至颈背有一条长21厘米的长鬣,玉龙背部有对穿的单孔,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解读红山文化“跳刀”痕及羽工痕
解读红山文化“跳刀”痕及羽工痕跳刀痕:在这件形器中, 除了在中间有着一种史前的独有工痕, 跳刀来雕外, 在在右上角的凹线内, 可见第一种的工中工痕。
种后世根本无法可以用任何电动或手动工具能在一些极烦覆而又超威细而不足0.02mm 的纹线内再以这种跳刀来雕出红山王权的神徽, 这种神徽的工艺, 也许在几百万年前的红山先祖(PS:这个数严重的错误,应该是8000到1万年左右才对), 早就预料到今天的后人会因为不懂如何看懂他们的文物, 而早就在这些玉器所雕出的独有工痕, 这是目前后世无法可以仿出来的精密工痕.(虽然作者的观点,我并不认同,但是出土的良渚玉器上的这种极为细微工整的阴线是如何加工出来的,是到目前为止无法解释的,在当今乃至今后很长时间内,由于学术混乱,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大师,今后估计几百年内,只要不是战乱推倒重来,将不会再有大师出现,我想也是无法解释,或者这种解释是无法被认可的,对于良渚玉器的工艺解释,可能将会永远是不解之谜,因为即便有人解释了,也很难普及这一观点)跳刀是红山史前玉器中, 王权神徽的一种失传而又无法可以仿出来的特有工痕, 而这种工痕, 是在一些红山的王权迁移去良渚后的王权一族, 被后世出土在良渚当地, 就被称为'良渚文化' ,而在约五年前, 华夏红山文化研究协会已在群培训中开始发表研究, 证实良渚文化是源自红山文化,回说到这些所谓良渚神徽, 在不同的神徽中, 都出现一些很奇特的工痕, 这些工痕, 既非后世的汉八刀, 以一刀切来雕出直线, 而是在一些比穿衣针还要幼细的线凹线内, 以很多跳跃的线来勾挖出来。
有些更出现在良渚有方框的边位如下图:世上原来根本无任何电动或计算机工具能仿出以这种跳刀来雕一条凹线, 况且, 由于世人根本不懂也不知道有这种跳刀, 故根本无必要这样烦覆地在每条不足0.02mm 的凹线内, 更要做出这样的奇妙跳刀. 故今天不单是无法可以仿, 就算想仿也仿不出跳刀来.所以, 当大家清洗好你的玉器后, 以高像素放大来细拍这些跳刀痕后, 你除了会惊叹史前的红山先祖, 怎会有能力来雕出这种跳刀.也许红山先祖, 早就预测到我们后世的今天, 会有很多不懂扮懂的狗屁砖家会因他们水平低而拒絶承认这些红山真品, 也预知今天化们会胡说, 故特意在雕工时, 特以这种跳刀来给家留有一手, 而我们也要谢谢红山先祖特意留下这跳刀痕来给我们来学习。
红山文化玉器沁象特征辨别真伪
7、石化:由于土壤中多种原素对其长时期浸蚀而发生的玉石质变。质变后的玉石松软,土浆随之浸入,使之呈半透明的玉石不再透明,状如石头。这种石化玉器其色极不易仿制。目前也未见仿制者。
关键词: 红山文化玉器
6 、白化:又被称为钙化,是玉器受生石灰浸蚀而形成。白化了的玉器,因玉质遭受严重破坏,变得疏松、脆弱。白化呈两种情况,一种为玉器的局部白化,另一种为整体白化。玉器的整体白化较易仿制,而局部白化不易仿制。因为局部白化,应可见玉器表面所反映出的明显白化过程,就是我们所说沁象的过渡性。它是沁象缓慢完成过程的真实展示,沁象鲜活、灵动而不呆板。 目前所掌握玉器白化做伪有这样几种方法:一种为,将制作完成的玉器包裹生石灰在压力锅或高压釜内通过高温烧烤使其迅速白化。这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温度和时间过高过长,玉器表面则出现烧裂,通常我们称之为“火劫纹”。整体作白化多为中小型较厚和圆雕玉器,而不适用于板状或片状玉器。另一种是将大块玉原石切割成板块状,或将较小块玉石放入高压釜内高温烧烤,使其白化逐渐深入玉理,然后再根据玉器制作需要,将这些玉石进行切割,多制作簿板状和片状类玉器。经过烧烤已白化了的玉石切割后因为白化深浅程度不同,看起来似有明显的白化过渡变化,对不明真象的人来说,多以为自然白化所成,所以常常被此所蒙蔽。以此法所制作白化玉器,白化处多连成大片,而且白化化多在玉器边缘,器中心处白化较轻微。认真观察,缺少细微过渡变化。除以上两种方法外,还有将制作好的玉器埋置于生石灰土坑中,让其慢慢发生玉质变化。以这种办法作伪需要较长时间,而短时间效果不大,白化程度较浅簿,所以目前已不多用。
目前所见仿制古玉包浆多用浸蜡方法,将制作好的玉器浸泡在热蜡中,待凉却后再将蜡除去,以降低和消除玉器表面光亮度。但浸过蜡的玉器表面手感滞涩,缺少润滑感,经过一段时间盘化,或以温水烫之,光亮依然恢复如初,露出本来面目。还有以酸、碱性化学品对新制玉器表面进行退光处理者,退光后的玉器尽管看起来有些与真包浆相接近,但往往在玉器孔洞和背角处留下不易除去的白灰,嗅之有刺鼻的化学品气味。有些被长时期把玩过的新制玉器,由于油、汗的浸入,经过冷热不同温度的变化,可以出现较簿包浆。本人曾做过实验,将含有一定水分的新制玉器放在电褥子下,经过一个冬天不间断的冷热变化后,玉器表面则出现包浆。但这种人为制造出来的包浆非常簿,经不起长时间盘化,就会逐渐退去。从仿制红山文化古玉情况来看,单纯为玉器制造包浆者较少,而大部分与做伪沁同步进行,并且不是十分重视包浆与其真实性。正因为包浆形成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特殊的条件,对于急功近利的做伪者来说,望尘莫及。 凡无包浆玉器,皆为赝品。凡真品古玉器皆有较厚包浆,看起来有一种熟透了的感觉。所以包浆的存在与否,包浆的真实性已成为我们鉴定真伪古玉器的重要依据。
红山文化出土玉器
红山文化出土玉器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国发现玉器最早的地方是兴隆洼遗址距今约8000年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也有很多“玉玦”年代搞不定就去做下碳十四吧碳十四测年设备玉环上的沙绳切割痕迹“砂绳切割技术”,最典型的特征是在玉器的切割表面会留下弯曲条形的痕迹。
这也是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发现最早的“砂绳切割技术”显微镜下的玉器钻孔痕迹此时,测年的结果已经出来了,确定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遗存的时代居然距今约9200-8600年。
参考之前说到的兴隆洼遗址是距今约8000年,而小南山遗址是距今约9200-8600年,这样一来,中国使用玉器的传统被大大提前了近1000年。
可以想见,在漫长的历史上,小南山遗址的玉器与玉器制造技术,在中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形成了中华文明独具特色的“玉文化”。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第一期文化的遗物以打制石器与烧成温度较低的陶片为主。
可以看出,此时先民的生活状态还较为落后,可能还处于旧石器-新石器交替的时期。
年代大约距今17000-13000年。
小南山遗址第一期出土的石器第二期文化便是出土玉器的文化了。
这一期的文化遗存较为丰富,有两片墓葬区,墓葬是竖穴土坑墓,墓内有人骨,保存状况不佳,随葬有玉、石、陶器。
有特点的是,在墓葬上方还有封土积石,最大的重400斤。
可想而知当时建造墓穴的工程之浩大,人力之耗费。
专家推测,此时可能已经产生了具有组织能力的社会结构了,年代距今约9200-8600年。
第二期墓葬上的封土积石果然冰冻三尺非一日寒红山玉器也不是凭空产生的目前我们对古玉的了解还是知之甚少在中国的商、周古墓中,常见有红山玉器的出土,由此可见,红山玉器最少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流失。
1895年至1909年,日本人鸟居龙藏先后三次到中国东北进行“考查”,亦是满载而归。
1910年和1911年鸟居龙藏将他三次到中国东北考查的结果写进了《南满洲调查报告》和《蒙古旅行》等书中发表,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材料鉴定红山玉石的第一步就是看它的材料。
红山玉器一种是用老岫岩玉,主要产自辽宁省一带。
老岫岩玉的硬度较低,有5到6度,达不到6度那么硬。
再一种就是新的岫岩玉,还有一些是杂玉、玛瑙和水晶。
周南泉认为,如果材料不对,再好的做工和玉料也不可信。
例如,冒出像和田玉的制品,即使材料再贵重,也不是红山文化玉器。
工艺在红山文化时期,穿孔工艺是用棍子带动解玉砂磨制出来,据现有资料了考证,红山文化时期尚未使用金属工具,制作时是不可能使用金属工具直接或间接去完成的。
红山文化玉器打磨,主要使用的物质是皮革,不是通常那样用它们包在轮子上,用器具带动轮子转动,直接在玉器表面摩擦,而是用手拉动皮革两端压住砂浆在玉器表面来回拉动琢磨。
因此,红山文化玉器边缘较薄,多有刃状感。
另外,红山文化玉器的阴线刻纹,主要是用动物骨或棍条拉动解玉砂完成,所以线条较粗放。
周南泉给记者对比了两件真伪红山古玉,真品的凹槽处没有砂轮磨痕,而赝品的凹槽处有明显直接用轮子磨出的痕迹。
颜色从颜色上来看,红山玉器除了少量以外,大部分颜色比较淡,不是很深。
五六千年的时间,颜色基本上比较淡薄,加上古代留下了沙的感觉,颜色比较均匀,比较旧。
周南泉拿出一块红山玉器赝品,颜色有明显差异,“一些赝品中有很明显的色彩差异,一看就是染色的。
”造型红山古玉的造型都很有特色。
总的感觉比较神秘。
做出的造型似像不像,例如玉猪龙,从图案上看就是猪和熊的造型结合,它的耳朵像猪,身子像熊。
红山玉器就目前来看,固定的造型大概有几十种,像猫头鹰就是一种图腾崇拜。
周南泉认为,红山文化时期的人对于这种昼伏夜出的动物感到很神秘,还有蝉的造型也较多。
上面提到的真假赝品中,赝品是兔子造型,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兔子造型的红山玉器。
另外,立体的器皿较少,但也有一些,比如口呈椭圆形的罐子,现代机器也很难做出这种造型。
用途红山先民制作玉器的用途就是三种:使用、佩用、祭祀。
周南泉猜测马蹄形玉器在红山文化时期有可能是用来做枕头的,和他收藏过一个红山文化时期的玉枕造型上颇为相似。
红山文化玉器玉料的产地和来源
红山文化玉器玉料的产地和来源红山文化玉器玉料的产地和来源红山文化玉器玉料的产地和来源来源:玉器批发关于红山文化玉器采用玉料的产地和来源,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这牵涉到当时红山人的活动方式及后人对红山玉器的认知,不少研究者提出其玉料白、黄等颜色的是新疆和田玉,深绿色的是新疆玛纳斯碧玉,如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它拉的红山文化玉龙,其玉料与通常认为后来才出现的新疆玛纳斯碧玉相似;也有人提出是被称为“老岫玉”的透闪石宽甸玉以及现在大量开采使用的蛇纹石岫岩玉。
其实,上述说法依据均不充分,可能性不大,而红山文化玉器的各种多样性材料取自本区域内的努鲁尔虎山脉却是顺理成章的。
努鲁尔虎山源起于我国河北省东北部、蔓滥于辽宁省西部、延伸至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其山峰峦叠嶂,丘陵起伏,有多种玉石蕴藏。
然而,由于称谓发音出于少数民族语言,名不见经传,人多不识,更不知美玉存焉。
几千年来,努鲁尔虎山玉石或有实用,却充掖它山它处,对此,山伯精魂当会涕零感叹。
通过对红山文化出土文物的观察、分析以及对努鲁尔虎山隐晶质矿物的调查,最终捕捉到了努鲁山玉和红山文化玉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了红山文化玉材即努鲁山玉的结论,与此同时一批努鲁玉雕精品也已经面世,为我国玉苑增添了一朵百花园中的奇葩,辽宁朝阳这块神奇土地上又添了一分异彩。
首先,从地理距离看岫岩乃至新疆都远了些。
新疆离红山文化区域万里之遥,远古时代不大可能大量运来治玉石料;岫岩在红山文化大的范围内,但其地处辽宁东部,和出土大量玉器的红山文化中心区也相距千里,红山人要翻越古时的几条大河及大片的盘锦一带湿地当极为艰难。
另外,包括岫岩玉在内的所有的矿标材料中,并没有发现红山文化玉器中象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C 形龙那样的特有的碧玉。
其次,红山文化玉器材质呈多样性特点,这和古人“石之美者为玉”的认识是相符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人会把和田玉及岫岩玉当作一般的美石看待,而对现在名闻遐迩的这几种“玉”的推崇是后人的事情。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试析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试析吕富华;吕昕娱【摘要】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
红山玉器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量的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红山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
红山玉器独特的造型设计和精湛的雕琢技艺,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及相关问题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发掘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从玉器造型特征中汲取营养服务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更进一步深刻认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
%Hongshan culture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northern primitive neolithic culture in our country. Hongshan jade is the most prominent symbol and hongshan culture important constitu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Lots of hongshan culture jade unearthed, to show the hongshan jad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Hongshan jade unique design and exquisite carving skill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in China's history of jade. Characteristics of hongshan culture jade mod-elling and related studies,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explore the excell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our country, draw nutrition from jade modelling characteristic service in toda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urther deeply recognize the important effect of hongshan culture in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4页(P12-15)【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特征;造型动因【作者】吕富华;吕昕娱【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6.8吕富华,吕昕娱(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我国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
红山文化玉器的真伪鉴别
红山文化玉器的真伪鉴别【编者按】周南泉先生是我国著名古玉器研究、鉴赏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上世纪70年代,周先生曾主持对四万余件故宫旧藏玉器的研究、断代、甄别工作:后又对全国各省、市博物馆的四万余件馆藏玉器做了全面的断代、甄别工作,对我国的文物收藏工作做出了贡献。
周南泉先生前段时间曾接受本刊专访,现又将其玉器鉴赏之经验归纳成文,在本刊连载,以飨读者。
从考古资料看,中国玉器有近万年历史,其产生发展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思想道德和衣食住行均有密切的关系,在世界艺丛中,不仅独特,且古今以来被世人视为珍宝而爱不释手。
笔者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因工作关系,和古玉器打了几十年的交道。
应《艺术市场》杂志之邀,笔者将赏玉心得连载于《艺术市场》杂志,与古玉器爱好者探讨。
在中国文化史上,古玉收藏已有数千年历史。
据史载,周武王伐纣,周王在商都得玉数以万计。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不仅发现商代玉器数百件,而且还发现早于埋藏年代数百年或数千年的玉器,其中有的来自红山文化,有的来自商王朝周边地区,足见这位王妃及当时的王公贵族们喜好藏玉。
商周之后,藏玉之风长盛不衰,并成为中国文化传统延续至今。
古玉收藏的兴衰无不与当时的社会稳定、经济强盛、文化发达及人们安居乐业与否密切相关。
当今,又逢盛世,文物收藏成为许多人的业余爱好,它如同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
本期讨论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5000—6000年)的红山文化玉器,与讨论其它历史时期的古玉器一样,笔者拟从红山玉器的材质、沁色、工艺、品种诸方面分述之。
红山文化玉器的材质红山文化玉器采用的玉料,是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真伪的首要问题,以往的鉴赏者似不太注意。
红山文化玉器采用的玉料有三类:类似新疆玛纳斯碧玉的深绿色玉,被称为“老岫玉”的宽甸玉以及岫岩玉。
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它拉采集的红山文化玉龙,其玉料与通常认为后来才出现的新疆玛纳斯碧玉相似,若排除玛纳斯所产的话,推测其产地很可能在东北或内蒙古、或靠近这一文化区域的蒙古国或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某地,但似乎不产于红山文化区域内。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主要遗存距今约4900-5500年。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时期时代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把它称作“细石器文化”。
由于1935年首次在内蒙古赤峰红山发掘而引起重视,故被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区域为:内蒙古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渤海湾沿岸。
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现,主要是在辽宁牛河梁中心地区。
红山文化玉器包括礼器、生产工具、装饰用品三大类。
红山文化玉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农为主,大量饲养猪羊等家畜,并辅以猎兽、禽类、鳄类、鱼类的红山文化区的经济状貌:勾云形佩是对农作物至关重要的天象描绘;猪面、猪龙是对朝夕相处的家禽的真实写照和抽象;兽面形佩是捕猎时护面器具的缩影;鸮鸟是庄稼卫士形象的刻录……红山文化玉器特征一、“红山刃边”:红山文化玉器有个显著的特征,凡是没有凹槽的版形器,边缘均磨薄呈刃状,俗称“红山刃边”。
二、“红山瓦沟”:红山文化玉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勾云形佩的平面磨出瓦楞凹槽,俗称“红山瓦沟”。
三、“红山喇叭”:红山文化玉器大多是锥钻孔或管钻孔。
锥钻孔有如“马蹄”,俗称“马蹄孔”;两面对钻则在中间留下“蜂腰”;或“台阶”所以又称“蜂腰孔”。
这种锥钻形成的孔,都会在器表留下“喇叭口”,业内把它成为“红山喇叭”。
管钻孔的孔壁常留有擦痕或螺旋纹。
四、“红山椭圆”: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圆雕件,圆径极不规范,大多为椭圆形,这种刀工和后来的刀工有明显区别。
五、“红山二合一”:红山文化玉器形成结构上的一大特色是纹饰和造型两者合而为一,玉件的结构既是纹饰又是造型。
六、“红山线刻眼”:红山文化玉器中动物眼睛大多为阴线刻成,眼形以梭子形、圆圈形、重圈形、卷云形为最多见,有少量穿孔眼。
七、“红山磨痕”:红山文化玉器上的直线痕,有些专家认为是用柔性拉条“拉”出来的,其实不然。
即使用最坚韧的牛皮拉条和解玉砂,也未必能在玉件表面磨出痕迹来,例如著名的红山玉鸮鸟尾部和翅内的直线条,都是用石质或骨质锐器磨刻而成。
红山文化玉器特征的研究——王建泉
红山文化玉器特征的研究——王建泉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国玉文化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来看,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功能神秘、造型独特、雕琢工艺精湛,并且有自成体系的礼玉制度,地域与时代特点鲜明。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造型设计、琢磨、抛光、沁色与包浆等方面。
红山文化玉器的题材丰富,种类繁多,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的,但都有其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原始朴拙的造形中,蕴含着神秘宗教的色彩。
除造型外、纹饰、钻孔特征也十分突出。
红山文化玉器在纹饰刻划上大多简洁,有的通体光素无纹饰,有的半光素半施纹,有的关键部位施以纹饰。
无纹饰的器物如玉箍形器、玉璧、双联璧、三联璧、玉环、玉镯及玉钺、玉珠等,通体光素;半光素半施纹的玉器以玉龙、玉兽形玦为主,在头部施纹刻划,身体则光素无纹。
关键部位施纹主要用于刻划动物形玉器,玉鸟展翅欲飞,小玉龟栩栩如生,兽面形牌饰、鸟兽形器则显得神秘而庄重。
孔是红山玉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红山玉器的孔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造形孔,第二类为穿系孔,第三类为功能孔。
造型孔是一种雕琢的手法,抽象写实皆可。
如玉兽形玦中央的孔、勾云形佩的眼洞,这种造形孔多采用两面对穿的方法,如穿孔较深,对接得不是很到位,往往会出现错位,呈阶梯状。
穿系孔是一种为佩戴而钻的孔,用于悬挂的对穿孔,对穿孔一般在玉猪龙、玉勾云形器、玉璧的两个侧面对穿;用于坠饰的牛鼻孔,是在器物的同一侧面先打两个紧挨得不透的孔,然后再斜向打穿,正看就像是鼻孔一般。
斜钻的孔洞往往很小,当为穿系之用。
这类孔多见于玉勾云形器的背面以及玉鹰、玉人像的颈后部。
从功能上看,用于将玉器缝制于帽子和衣服上。
功能孔是为完成某种用途而设计的,多出现于玉钺、玉箍形器与权杖头上。
红山文化制玉工艺源于石器制作工艺,但是玉材硬度一般较高,加工琢磨难度大。
工匠在制作玉器时,已能依据器物的造型特征,熟练地运用切割、琢磨、钻孔、抛光与打磨等多种技法来加工玉石,具备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转载]考古出土的红山玉
[转载]考古出土的红山玉红山文化是因二十世纪初在内蒙古东部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现而命名的,其中心分布地域集中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的老哈河中上游和大凌河中上游地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人在辽西一带修建锦承铁路时,曾经陆续出土过一些红山文化玉器,但当时人们并不能认识它们,而是把它们当作商周时期的遗物。
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确认和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从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玉龙的发现及1973年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而开始的,并由此后在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和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科学发掘而获得重大进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在牛河梁等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专门随葬玉器的积石冢墓地、有妇女塑像的女神庙、石砌的“金字塔”式巨大建筑物,引发了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重新探索,红山文化玉器因是红山文化最重要的文化标志而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成为文物收藏领域的最大热门之一。
红山文化玉器的繁荣时期是在红山文化后期,约距今5500—5000年,目前所见到的红山文化玉器绝大多数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目前出土红山文化玉器的地点主要有辽宁省的阜新胡头沟、喀左东山嘴、凌源牛河粱等遗址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巴林右旗那斯台和羊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和黄谷屯、巴林左旗葛家营子、尖山子、敖汉旗大五家、下洼、干饭营子等遗址。
在此之前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前期玉器与红山文化后期玉器有渊源关系,周边地区的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区的史前玉器也对红山文化后期玉器产生重要影响。
笔者以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为标准器,从器型、玉质、沁色、纹饰、做工等方面,分析红山文化玉器的基本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可以归纳为几何形、肖生形和抽象形三类据学者统计,目前经过考古发掘和采集的红山文化玉器近300件。
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器型主要有勾云形器、带齿兽面形器、筒形器、C 形猪龙、玦形猪龙和丫形猪龙、刃边璧形器、连壁形器、环、鸟、鸦、鳖、龟、蝉、人、鹰等20多个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SEM精密观测红山玉器玉料片解技术
邓聪刘国祥
(一)从M4:1玉鹄横向开料痕迹说起
红山文化玉器中有不少呈片状器物。
然而长久以来,红山玉器片解技术就像谜一样令人摸不着头脑。
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l号、21号墓出土二十多件玉器中,不少是片状器物。
其中一件兽面玉牌宽14.7厘米,厚度仅0.4厘米,可以说是红山大型玉器中最薄的一件。
笔者有幸在去年11 月,得上手观察这件玉器,两面都已全部研磨平滑,无法辨别玉片原来片解的痕迹。
最近报道牛河梁第十六地点4号墓中心大墓出土M4:1 的玉鹄,更是片状玉器中的精品。
据王来柱先生指出,这件玉器长20.43、宽12.71、厚1.24厘米,整体呈扁薄片状,正面中部略鼓,周边较薄,背面较平。
平面近长方形,具流线型外廓。
在详细讨论这件玉鹄正面和各种特征后,王先生还指出玉鹄的“背面光素无纹,有三道横向片形磨具的开料痕和4个竖穿隧孔”1。
这三道横向开料痕在玉鹄背面的线图和照片中都有明确的显示,其上一道痕较长是位于右侧上方两隧孔之间,其下两道痕也是在右侧下方两隧孔之间。
(图一)王先生的观察,是探索红山玉器片解切割技术出现很重要的发言。
笔者的观察印象认为,M4:1玉鹄整体,呈扁平状,整体规整,将之放置在平坦枱面上,玉鹄与枱面的接触,四平八稳,与凌家滩、良渚扁平玉器起伏的平面,是完全不同的。
笔者基本上是同意王来柱先生的观察。
我们可以推测,玉鹄的片状素材,很可能是由锯片切割技术开片的毛坯。
然而,有关王先生所指出三道横向开料痕的判断,是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据笔者观察,玉鹄背面右侧由上而下这三道横向痕迹:
a.第一道横向痕迹,位于上侧一对隧孔之间,其下面隧孔周围,是先有斜向局部研磨的线状痕。
其次才是横向研磨,从这两组方向不同研磨痕先后观察判断,前后两期研磨,目的都是为隧孔的周围减薄。
尤其后者横向比斜向研磨的范围稍大且深,从横向研磨痕观察,推测磨石的刃部厚度在0.3-0.4厘米。
这些研磨减薄的施工,很明显是以手持小型条状断面方形砺石直接加工。
b.第二和第三道横向痕迹位于下侧一对隧孔的右侧,同样可以见到如第一道横向隧孔周围的局部减薄研磨。
隧孔左侧凸起隔梁似的部份,是减薄后形成的。
减薄加工的工具,当然和上述手持砺石是相同的。
这样,从以上分析显示,玉鹄背后三道横向痕迹,既不是开料痕,更并非是片形磨具所切割的痕迹。
至于要解释为什么玉工要在隧孔周围减薄,推测应该是与隧孔间的绳子穿系作用相关。
如果把玉鹄与牛河梁第十六地点2号墓出土一件勾云形器对比,两者背面几乎都是具同样的横向痕,都是集中于隧孔周围施工减薄,这作为一种隧孔加工技术,是一目了然的。
此外在阜新县胡头沟遗址出士玉龟 (M1:7),腹面正中一竖脊,脊正中横穿一孔,孔两侧亦有明显减薄的结构,可以比较。
(二)第二地点l号家27号墓出土双勾云形器的开料探索
2008年10月,笔者在上海博物馆直接观察巴林右旗那斯台勾云形器,长18、宽10、厚0.6厘米,扁平工整,特别是背面十分平坦,如果这不是片切割的素材,是难以想象的,但却苦于红山玉工的习惯,往往对玉器制作千锤百炼,原毛坯的加工痕迹,丝毫不留,令人难以捉摸。
红山玉器片状器是以片切对向加工的发现,首次是从牛河梁遗址第2地点27号墓的一件双勾云形器中确认的。
这件玉器知名度很大,既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一书封面,被称迄今所知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大的一件,长28.9、宽9.3、厚0.55厘米2。
据郭先生等的描述,此器深绿色玉间有黄瑕斑,体甚长却很薄,叩之声脆。
有正反面之分,反面略内弧,正反面均饰瓦沟纹,正面纹饰较规整。
方殿春、朱达认为:“这件勾云形器可正名为玉兽面饰。
是红山玉器中的重器,应该注重从形制、纹饰的分析深入讨论。
"3然而,迄今为止,笔者所见在中国国内出版物中,此器正面的照片曾多次发表。
在2000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国宝展”的图录中,发表了牛河梁27号墓勾云形器正反两面的照片,让人可以分辨此器正反面之差异4。
2000年12月笔者在东京上野博物馆内,第一次观察到这件勾云形器的正面,但未能上手摩挲为憾。
去年11月,笔者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终得尝素愿。
对这件几于是30x10
厘米大型玉器薄片,究竟是如何生产之技术问题,当然是最引人注目的。
据笔者观察,此器的正反面,有着施工程度差异的表现。
具体来说,郭先生等指出所谓正面,就是纹饰施工完成的一面,而反面纹饰,最少尚有三份之一施工未完成。
最令笔者所兴奋的发现,是在反面中间部位,发现了一道长达14.6厘米横向切割痕,特别左翼镂孔以上,接近长达6厘米横长切割,明显是对向片状切割的痕迹,片切割经常留下近似平行线状痕,
与切割底部的凹槽,清晰可辨。
从整体来说,估计该器开片是以片切割上下对向,各切割约5厘米,在近中央是对向切割汇合处,显示出高超的技术。
不过此玉器美中不足之处,可能是切片原素材经研磨后,明显显得太薄,最厚的亦只有0.5厘米。
根据笔者之测量,全器身的厚薄在0.2-0.4厘米之间,可能是由于太薄,所以玉工不将开料阶段留下对向切割痕完全磨掉,也由于同样原因,反面略内弧的缺憾,也无法调整。
从该器既薄而又两面浅薄浮雕减薄施工技术看来,也可说是玉工挑战极限的一种尝试。
其中所以半途而废,留下施工痕迹,是否是知难而退?如此可以想象,此红山玉工,可能自持艺高胆大,在仅有约0.2-0.4厘米的厚度玉片上,从相反方向以研磨减薄方式,作出浅浮雕式的纹饰,如果稍一不慎,对向的研磨就极易成穿透。
从技术角度来看,该器面两翼侧镂孔的一些位置,对向研磨到仅有约0.1厘米厚度,差不多是吹弹可破。
制作者是否为了保存该器的完整性,戛然中止制作?抑或是此器墓葬主人,本身就是该玉器制作者,由于某种原因,最后未能完成遗作。
看来,这并不是考古学家可以回答的问题!(执笔:邓聪)
后记
有关本文的SEM相片尚未整理完成,故未能刊出。
由于在苏秉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议上是以“用SEM精密观测红山玉器玉料片解技术”为题发表,因此题目不作改动。
(作者邓聪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国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心大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10期,页4-14。
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3方殿春、朱达:《红山文化玉兽面饰考识》,《古玉今韵──朝阳红山玉文化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页120-143。
4东京国立博物馆、朝日新闻社2000“中国国宝展”东京:朝日新闻社,图版9-2(页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