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支架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_刘建民

合集下载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因其优势日益受到重视,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具有重要应用,而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这些新治疗手段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未来,研究方向应该聚焦在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治疗并发症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前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新进展、微创手术、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基因治疗、治疗前景、研究进展、未来方向、意义。

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导致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大、速度快,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减少其破裂的风险,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2. 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一些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通过治疗动脉瘤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和并发症:一些动脉瘤可能会在治疗后复发,或者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脑梗死等。

因此及时治疗动脉瘤可以预防其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意义在于避免破裂导致脑出血,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1.2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是多样化的,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微创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是通过微创的手术方式来修复颅内动脉瘤,相比传统手术更加安全和有效。

颅内支架植入相关研究报告

颅内支架植入相关研究报告

颅内支架植入相关研究报告
以下是一些关于颅内支架植入的研究报告的摘要:
1. "颅内支架植入手术对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
评价":这项研究评估了颅内支架植入手术在治疗脑动脉瘤患
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发现,颅内支架植入手术可以有效地减少脑动脉瘤的出血风险,并且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2. "颅内支架植入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长期随访结果":这项
研究跟踪观察了颅内支架植入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

研究发现,颅内支架植入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并且具有良好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3. "颅内支架植入手术在脑血管狭窄治疗中的应用":这项研究
探讨了颅内支架植入手术在治疗脑血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颅内支架植入手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并且具有较低的并发症风险。

4. "颅内支架植入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随访结果":这项研究回
顾性地调查了颅内支架植入治疗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结果。

研究发现,颅内支架植入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患者的颈内动脉通畅性,并且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摘要只是对研究报告的概述,并不能代表完整的研究结果和结论。

如果您对某个特定研究报告感兴趣,建议您查找相关的完整文献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脑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

脑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

临床报道脑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夏化文【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7-0082-01【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3月,我院对13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材料采用G DC或DCS(铂金弹簧圈),其中4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血管内球囊辅助技术或血管内支架置入后行介入栓塞治疗,介入手术11例在全麻下进行,2例在局麻下进行。

结果:13例脑动脉瘤,12例成功栓塞,成功率达92.3%;失败1例,占7.3%;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2例,占15.3%,破裂的脑动脉瘤均继续行栓塞并治疗成功;动脉瘤栓塞术后造成轻偏瘫2例,占15.3%;无死亡病例。

结论: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脑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2004年8月~2007年3月,我科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 DC)和水解可脱弹簧圈(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18~68岁,平均43岁。

13例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并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人均行全脑血管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

其中一侧肢体偏瘫3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

Hunt2He 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3例,Ⅳ级2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13例病人其中11例采用全麻插管,2例在局麻下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用G DC或DCS作动脉瘤内栓塞,术中静脉全身肝素化,尼莫同持续静滴,经股动脉穿刺后置6F导管鞘,其中一例经右侧挠动脉置鞘;置入6F M PD导引导管于C122平面的椎动脉\颈内动脉,选用Prowler214微导管,依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之角度,微导管头端予高温蒸汽塑形,在Agilit y214微导丝导引下,采用路图技术置微导管头于相应动脉瘤腔内1/3~1/2处,尽可能避免微导丝伸出过长和微导管头端顶住动脉瘤壁,以防顶破动脉瘤壁。

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d tca i ci,G C) 的 应 用 和 推 广 , 颅 内 动 e h be o a l D
疗 脑血 管 痉挛 等是 减 少 术后 并发 症 、提 高治 疗效
果 的有效 方法 。
脉瘤 的血 管 内治 疗 技 术进 入 了较 为 成 熟 的时 期 。 G C栓 塞 治疗 颅 内动脉 瘤适 应 证较 广 ,瘤 颈 / D 瘤 体 比≤ 1 / 2的囊 状动 脉 瘤 ,后 循 环 动脉 瘤 或 开 颅 手 术 难 度及 风 险较 大 者 ,全 身 情况 差 ( H n— 如 u t Hes 级 Ⅳ ~V级 )或 高龄 患者 ,不允 许 开颅 手 s分 术 者 ,拒 绝 开 颅 手 术 者 ,均 为 G C栓 塞 治 疗 的 D 选 择适 应 证 。与开 颅 夹闭 手术 相 比 ,在 破 裂动 脉 瘤 S H 的早期 ( 7 h) D A < 2 ,G C栓塞 治 疗具 有 创 伤 小 、恢 复 快 、术 后并 发 症 及 病 死 率 低 等 优 点 。 早 期介 入 手术 治疗 可 以提高 患者 生存 质 量 ,减 少 并发 症 ,降低 病死 率 [] 3
d)3 月 ,口服拜 阿 司匹林 ( 0 m / 个 1 0 gd)1 。 年
本 组 患 者术 后 均 实施 腰椎 蛛 网膜下 腔 持续 引
流及 3 H治 疗 , 有效 防止脑血 管痉 挛 , 减少 并发 症 ,
显 著提 高 了疗效 。
2 结 果
3 8枚 动 脉 瘤 中 2例 采 用 球 囊 辅 助 动 脉 瘤 栓
全 麻及 肝 素 化后 ,S ligr 法 穿 刺 股 动脉 ,置 edn e 方
1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3 例患者中男 1 例 ,女 l 例 ; . 1 6 7 9 年 龄 3 ~ 2岁 ,平 均 为 5 66 0岁 。所 有 患 者 均 因 自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

据荧光 屏上 所测动脉 瘤的大小来选 择合适 的 G C D 规格 ,其 中第

个弹簧圈的选择最为重要,本组选 择直径与动脉瘤直径相等或
稍大 。成篮 满意后再 依次填 入较小 型号 弹簧圈,每次解脱 弹簧 径 ≤5mm的动脉瘤,第 1 圈尽量与动脉瘤的直径一致,此后选 个 圈前均进行造影 ,动态了解 动脉瘤栓 塞程度,弹簧 圈有无移位及 直径递减 的弹簧圈。②直径 > m的动脉瘤,第 1 5m 个圈最好略大 载瘤动脉的通畅情况 ,直 至完全或几 乎完 全填 充动脉瘤为止 。对 于动脉瘤直径 ,使其在瘤体 内形成的网篮能做 到自 然膨胀 , 得 使
分 栓塞 ( 1 宽颈 动脉瘤 术中再 出血,立 即冲盈球囊 并 快速 有 例
填 人弹簧 ,达到大部 分栓塞 目的并成功 止血 1 。 本 组 病例 均随访 3 6个月 ,术后 1  ̄ 例患者一周 后 因出现 迟
部 分栓 塞患者术后半年 再出血。
3 讨论
随着技术设备 的更 新、介入技术 的提高及 新材料 的发展 ,采 快 的特点。笔者认为颅 内动脉瘤的血管 内介入治疗的优点在于降
分叉处 ,5例患者为后交通动脉。
1 方法 . 3
所有进行治疗 的患者均予 电解可脱 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在
白细胞 降低 的患儿有 2 (. ; 例 36 C反应蛋 白升高的患儿有 3 例 等 临床症状 ,就不需用大环酯类 的药物。本次研究的病 例中在胸 2 (71 ; 5. 血沉增 快 的患儿有 3 例 ( . ; 1 54 5 心肌酶谱 增高 以及心
『 李东 明 . 6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 染 4 例诊 治分析 [. 5 J 中国医学创新,21, 】 00
72 1 8— 6 (5 : 5 8 .

血管内治疗大脑动脉瘤的疗效

血管内治疗大脑动脉瘤的疗效

血管内治疗大脑动脉瘤的疗效唐洪涛【摘要】目的对采用血管内治疗大脑动脉瘤的疗效进行研究与探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2012年到3月—2015年3月的24例患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并采用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具体分析,包括患者的年龄、临床方面的分级、动脉瘤出血量、发生的位置和形态、血管痉挛程度等指标,对血管内治疗大脑动脉瘤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采用血管内治疗使得其动脉瘤的血液供应被阻断并避免复发,在24例患者当中100%栓塞的患者为17例,95%栓塞的患者为4例,90%栓塞的患者为3例.结论采用血管内治疗大脑动脉瘤是一种较为有效并且安全性较高的方法.【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12【总页数】3页(P144-146)【关键词】血管内治疗;大脑;动脉瘤;疗效【作者】唐洪涛【作者单位】德州市陵城区人民医院科教科,山东德州 253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51.1 一般资料选取了2012年到3月—2015年3月共计24例大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4例患者当中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56~77岁,平均年龄为(61.5±3.5)岁。

这些患者在住院前均没有进行过相关的治疗,均是在出现了对侧肢体活动不灵活、突发性头疼以及血压升高等症状后前来就诊。

1.2 临床表现在24例患者当中有1例是出现了反复的对侧肢体无法灵活活动的现象,而其余23例则为突发性的头疼。

在24例患者内有20例由于脑动脉瘤并发了高血压,13例并发了糖尿病,9例合并了冠心病。

在进行Hunt-Hess分级中0级的患者为1例,1级患者为3例,2级患者为4例,3级患者为16例。

1.3 影像学资料在24例脑动脉瘤的患者当中有1例CT显示其为侧裂区类圆形高密度影,而其他的23例则为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Fisher一级患者2例,Fisher二级患者11例,Fisher三级患者10例。

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e oi t n t ame to nrca ila e rs .beh d iy— i ainswi nrca ila e rs r n lzd mb l ai r t n fit rna n uy ms tto s Ff sx p t t t it rna n u ymswee a aye z o e a t e h a
Cl c lVa ue o t ha e M ir - pr ng Co li i a l fDe ac bl c o s u i n End v s u a ni o a c l rEm bo i a i n l to z
Tr a m e to nt a r n a e t n fI r c a i lAae te l i 1vle n oea n eh ius fdtcal o i n oaclr s c be i T eaut h cnc au ad prt g tcnq e e hbe i n dvsu r o i a i o a c l e a
ciia y tms dsp e rd ,t tin T e d tc a l ci c n efciey o cu e c rb a n uy m,w ih i l c l mpo ia p ae .C  ̄ t o h ea h be ol a f t l c ld ee rla e rs n s o B e v hc s a
瘤破 裂 , 继 续栓 塞 止 血 成 功 ; 余 5 经 其 3例 患 者 中动 脉 瘤 栓 塞 后 无 再 出血 , 临床 症 状 消 失 。 结论 : 脱 性 弹 簧 圈 可有 效 可
地 闭 塞脑 动 脉 瘤 , 是一 种 微 创 、 全 、 安 可靠 , 临床 疗 效 显著 . 者和 家属 容 易接 受的 治 疗 方 法 。 患 [ 键 词] 微 弹 簧 圈 ; 塞 ; 内动脉 瘤 关 栓 颅 [ 国图 书 资 料分 类 号 ] R 1.; 7 9 1 【 献标 识 码 】 A [ 中 38 R 3 . 文 6 4 文章 编 号] 10 — 88 2 1 )5 0 6— 2 0 3 8 6 (0 2 0 — 0 8 0

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16例

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16例
广 西 医学 2 0 1 3年 8月第 3 5卷 第 8期 1 0 97 ● 经 Nhomakorabea 交流
血管 内介入 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1 6例
韦继 明 张传 东 仇 洪 兰 展
( 广西河池市人 民医院神经外科 , 河池市 5 4 7 0 0 0 ; e — m m 1 : 7 6 7 4 2 7 2 6 @q q . t o m )
【 中图分类号】 R 6 5 1 . 1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0 2 5 3 — 4 3 0 4 ( 2 0 1 3 ) 0 8 . 1 0 9 7 — 0 3
Do I : 1 0 . 1 1 6 7 5 / j . i s s n . 0 2 5 3 — 4 3 4. 0 2 0 1 3 . 0 8 . 5 1
9 mm 9例 , 1 0—1 5 m m 1例 ; 按 瘤 颈体 比 : 绝 对宽 颈动 脉瘤 ( 动 脉瘤 颈宽 度 ≥ 4 I B m) 5例 , 相 对 宽 颈 动脉 瘤
路图导引下 , 微导丝配合微导管越过大脑 中动脉分叉
处动 脉瘤 段 , 微 导 管前端 越 过瘤 颈 1 0 m m 以上 , 并 以 微导 丝引 导支架 输送 系统 至导 管前 端 , 调 整导 管 和支 架 系统位 置与 张力 , 使支架 以动脉瘤 颈 为 中心 跨越 动 脉瘤 , 固定 输送 导 管 和支 架 系 统 , 微 导 管 在微 导 丝 导 引下进 人 动脉瘤 腔 内 , 支架 逐渐 释放 至动 脉瘤 颈 附近 后停止 释放 , 利用 支架 半释 放状 态 的金属 丝遮 挡部 分
1 . 3 介 入 治 疗 方 法 患 者 全 身 麻 醉 , 肝素化。
解剖 结构 特殊 以及 主 干无 良好 的侧支 循 环 , 所 以 治疗 大脑 中动 脉分 叉处 动 脉 瘤 选 择 开 颅 夹 闭或 血 管 内介 入均 有 一定 的难 度 。2 0 1 0年 1月 至 2 0 1 2年 1 0月 ,

一种新型的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技术——脑血管覆膜支架术的问世

一种新型的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技术——脑血管覆膜支架术的问世
C repo d n uh r IMig h a,E— il i n h a n ies .n o r s n ig a t o :L n - u ma :l mi g u @o l . c n h
【 src】 Atog n oaua m ozt nh sbe ie sdfr h et et f n arna Abtat l uhe dscl e bl ao a enwdl ue et am n o t ca i h r i i y ot r ir l
膜 支架 的长 期 临 床 效 果 是 需 要 的 。
【 键 词 】 覆 膜 支 架 ;血 管 内 治疗 ; 内动 脉 瘤 关 颅
中图 分 类 号 : 7 34 文 献 标 志码 : R4 . A 文 章 编 号 :0 87 4 2 l )0 —2 30 1 0 —9 X( 0 O 一4 0 5 —4
v s u au e wh c a x el n e ii t n a a i e n vg td t te d sa ne n lc r t r r a e lt r , i h h s e c l t x b l y a d c n e sl b a ia e o h itli tr a ao i a t y, e f l i y d e
s n p c l ein d fr ita rna vsuau e L n -u. t tsei l d s e nr ca il ac ltr IMi h a e ay g o g
Unv st ieriy,Sh g i 02 n a ha 20 33,Chia n
D p r e to an sc a d eat n f Di ot n m g i
a e r s , i h s s me l tt n n n t r . T e W i i c v r d s n p ca l e i n d fr i t c a il n u y m t a o i ai s i a u e mi o h l s o e e t ts e il d sg e o n r r n a l e y a

小血管内放置支架治疗脑动脉瘤

小血管内放置支架治疗脑动脉瘤

支架 6个 , e 架 3个 , igp n支架 3个 ) 1 例 支 架放 置 过 程 顺 利 , 中及 术 后 没 有 发 生介 入 相 L o支 W n sa 。 l 术 关 的 并 发 症 ; 支 架释 放 时没 有 准 确放 置 到 位 。 1 术 中发 生 支 架 内血栓 。 随 访 没 有发 现 与介 入 治 疗 1例 例 相 关 的 并 发 症 。结 论 随 着 Nerfr 支 架 、 e 架及 Wig pn支 架等 新 型 微 血 管 内 支 架 系 统 的 发 uoom L o支 n sa
没 有 证 据 证 明 支架 放 置 区域 或 其 远 端 区域 供 血 减 少 。 3 典 型 病 例 3 1 病 例 1 患 者 女 , 2岁 , 侧 M2段 动 脉 瘤 ( . 5 右 6mm ×6 mm) 宽 颈 ( 1 。术 中先 在 直 径 2 0mm 的 MC 中放 人 , 图 A) . A
支架 4个 ,L o支 架 3个 , i sa e W n pn支 架 3个 )后 循 环 放 置 g , 支 架 2个 ( uoom 支 架 ) Nerfr 。7例 (/ 2 先 放 人 支 架 后 行 弹 71) 簧 圈栓 塞 治疗 , 5例 (/ 2 先 将 微 导 管 到 达 动 脉 瘤 内 , 置 入 51) 再 支架 。术 后 1 l例 动 脉 瘤 完 全 栓 塞 ( a mo d分 级 , Ry n 0级 ) 1 , 例 近全 栓 塞 ( amo d分 级 , Ry n 1级 ) 1 ( . ) 。 例 8 3 A2段 动 脉 瘤 置 入一 个 L o支 架 后 支 架 内 血 栓 , 生 后 给 予 肝 素 抗 凝 治 e 发 疗 。1例 前 交 通 动 脉 瘤 , 在 A2段 放 置 Ne rfr 支 架 , 拟 uoom 但 是 支 架 误 放 入 额 极 动 脉 , 管 如此 动 脉瘤 完 全 闭塞 , 尽 额极 动 脉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指的是血管壁在动脉分支处出现的囊状扩张。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本文将就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介绍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在临床上应用的微创治疗方法,它通过在动脉血管导管引导下将支架置入颅内动脉瘤内,实现对动脉瘤的栓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在近年来的临床应用中,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那些位置较深、手术较为困难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材料的更新换代,介入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介绍另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是指采用微小切口、显微镜下操作等技术手段进行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

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微创手术可以通过更小的切口、更精细的操作,实现对动脉瘤的切除或修复,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

介绍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疗药物——内膜修复剂。

内膜修复剂是一种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血管内膜修复的药物,它的应用可以帮助动脉瘤的内膜修复,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在临床上,内膜修复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内膜修复剂的出现,为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选择。

总结一下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内膜修复剂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位置的颅内动脉瘤,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直至动 脉瘤完全 闭塞 , 术后 C T示 脑室积血并 有脑积 水, 行脑室外 引 流及脑 室 腹腔 分 流 , 预后 良好 无 后 遗 症 。5例患者均 发 生不 同程 度 的脑 血 管 痉挛 , 死亡 1 例外 , 4例经抗 血管 痉 挛治 疗 后缓 解 。1例前 交 通 动
脉瘤 术后 出现脑梗塞 , 因是 载瘤 动脉 血栓形 成 , 原 经
导 管通 过支 架 网孔 超 选进 入 动脉 瘤 内 , 据 动脉 瘤 根 大小 选 择 合 适 的 GD C致 密填 塞 动脉 瘤 , 取 做 到 争 致 密填 塞或做 到 不能再 放 入 弹簧 圈为 止_ 。 】 ]
1 3 结果 .
2 1例患者术 中出现并 发 症 5例 , 中动 术
2 2 脑血 管痉 挛 因手术 均 为全 身 麻 醉 , 血管 痉 . 脑
在麻 醉 生效后 予 留置 导尿 管 , 防止 血压 波 动 过大 而
诱 发 出血 。本组 2例术 中动 脉 瘤 破 裂 , 中 1例 宽 其
颈 动脉 瘤破 裂发 生 在 超选 造 影 时 , 时发 现 血 压 急 当
动 脉进 入动 脉瘤 远端 , 据瘤 颈宽 度 及载 瘤 动 脉直 根 径选 择适 当规 格 的支 架 , 微 导 丝 导 引 下 , 支 架 在 将
挛 的提示来 自于数字 减 影脑 血 管造 影 ( S 显示 及 D A)
脉瘤 破裂 2例 , 1例为宽颈 动脉瘤 , 术前 有 次蛛 网膜
下腔 出血病史 , 中瘤 颈破裂 , 术 栓塞失 败 , 病人死 亡 ;
作者简介 : 晓丽 ( 9 2 ) 女 , 州 , 科 , 管 护 师 , 袁 17一 , 贵 本 主 从
随着 血管 内栓 塞技 术 和材 料 的发 展 , 管 内介 血

血管支架植入术对动脉瘤形态和压力的影响

血管支架植入术对动脉瘤形态和压力的影响

血管支架植入术对动脉瘤形态和压力的影响动脉瘤是一种动脉壁局部膨出的疾病,若长时间不治疗,可能会导致瘤体破裂引起出血,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有效治疗动脉瘤并预防其破裂,血管支架植入术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探讨血管支架植入术对动脉瘤形态和压力的影响。

首先,血管支架植入术对动脉瘤形态的影响是显著的。

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的病理性改变导致的,其特征是动脉壁的强度下降和膨出形成瘤体。

血管支架植入术通过将支架置入动脉瘤内,可以增加瘤体的机械稳定性和抗血流剪切力的能力,从而使动脉瘤的形态发生改变。

研究发现,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动脉瘤的直径明显减小,形态变得更加规则。

这种形态的改变有助于降低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并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血管支架植入术对动脉瘤压力的影响同样重要。

动脉瘤的破裂往往是由于瘤体内血流压力过高而引起的。

血管支架植入术通过支撑和加固动脉壁,可以减少瘤体内的血流压力,从而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研究表明,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动脉瘤内的压力显著下降。

这是因为支架可以改善血流的通畅性,减少血液在动脉瘤内的阻力,从而降低动脉内的压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血管支架植入术对动脉瘤形态和压力的影响是有限的。

虽然血管支架可以改善动脉瘤的形态和压力,但并不能完全消除瘤体的异常改变。

一些研究发现,在长期随访中仍有少数患者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并需要再次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

此外,血管支架植入术还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支架脱落、动脉瘤再出血等。

因此,在进行血管支架植入术前,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状况、手术风险等因素,做出合理的治疗决策。

除了影响动脉瘤形态和压力外,血管支架植入术还具有其他一些潜在的影响。

例如,血管支架可以改善血管壁的生物相容性和抗炎反应,减少炎性反应的产生,并促进损伤修复。

另外,血管支架还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管内皮修复能力,从而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总结而言,血管支架植入术对动脉瘤形态和压力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有限的。

模拟试题三(介入放射学)

模拟试题三(介入放射学)

模拟试题三(介入放射学)一、单项选择题1.经股动脉穿刺的合适应证A。

脑血管造影 B.髂骨肿瘤 C.髂动脉闭塞性疾病 D。

侧颈内动脉瘤 E。

肾肿瘤2。

不属于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并发症的是A。

股动脉栓塞 B.血管内膜剥离 C.股动脉痉挛D.假性动脉瘤 E.股静脉栓塞3。

关于Sedinger技术正确的是A.经皮穿刺大血管通过导丝和导管交换的方式把导管送入血管内B.一种经血管栓塞技术C.经皮穿刺,通过导丝和导管交换的方式送入导管技术D.一种动脉内灌药技术 E。

即血管介入技术4。

经皮穿刺送入导管的动脉中,最常选择的是A.颈动脉B.腋动脉 C。

肱动脉 D.股动脉 E。

腘动脉5。

不可经过同轴导管送入的栓塞剂A.微弹簧圈B.标准弹簧圈 C。

超液态碘化油 D。

蓝色组织胶 E。

微囊6.明胶海绵是目前应用较广泛栓塞物,可被机体完全吸收,闭塞血管时间一般是A。

一周 B。

1-2周 C.2—3周 D.3-4周 E。

五周7.仍可作为肝细胞癌化学栓塞适应证的是A.恶病质B.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C。

肝肿瘤体积占全肝的70%以上 D.伴肝海绵状血管瘤 E.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8.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A.肿瘤手术前栓塞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B.身体各部位的实体肿瘤出血均可行栓塞治疗C.肺癌伴咯血可可行支气管动脉栓塞 D。

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形成,栓塞治疗可延长生成期E。

保守治疗无效的外伤性鼻出血可以行颌内动脉栓塞术9.不适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外伤性出血A.外伤性脾破裂出血 B。

骨盆骨折所致的直肠破裂出血 C.外伤性肾破裂出血D。

骨盆骨折所致的盆腔大出血 E。

外伤性肝破裂出血10.下面不是介入放射技术A.PTC+塎石 B。

内镜下十二指肠芋头成形术 C。

经皮穿刺置放导管脓肿引流术 D.透视下经皮穿刺活检 E.食管狭窄球囊支架成形术二、多项选择题1.介入技术进行化疗药物灌注治疗恶性肿瘤常见主要用于A.原发性肝癌B.原发性胃癌 C。

原发性肾癌 D。

原发性肺癌 E.宫颈癌2.介入性溶栓治疗常选用的药物是A.尿激酶B.阿霉素C.顺氯氨铂 D。

血管内治疗2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血管内治疗2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Cl ia n l s fe d v s u a h r p o 2 p f n wi t a r n a e r co y a e r s i c l ay i o n o a c l r t e a y f r2 a e  ̄ n a s i h n t i r c a i lr f a t r n u y ms
通 讯 作 者 ,— i:要 : 目的
探讨血 管内应用 支架 治疗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 , 评价应用支架 的安全性 和可行性 。 方法 回顾性分 析血 在2 2例患
管 内支架植入治疗 2 2例复 杂动脉瘤 的临床 资料 。支架辅助 动脉瘤栓塞术 1 4例 , 单纯支架植 人术 8例 。 结果
w r ra e t n o a c lrse ti ln ain w r n y e e r s e t ey T e se t sitd c i f re o iain ita r n a n e e te t d w h e d v s u a t n mp a t t e e a a z d r to p c i l . h t n — ss ol o mb l t n rc a il — i o l v a e z o a e r s r e fr d i 4 p t n s a d smp e e d v s u a tn ln ain i a in s Reu t O 2 p t ns wie n c e u mswee p r me 1 ai t , n i l n o a e lrs ti a t t n 8 p t t . y o n e e mp o e s l f ai t , d e k d s 2 e a e r s r o n n 1 a in s f s o m nr c a ila e r s n 6 p t n s d s e t g a e r s n 2 p t n s a d ga ta e — n u mswe e fu d i 2 p t t , i r i t r n a n u y ms i a i t , is c i n u msi a i t , n in n u y e u f a e n y e y msi a i t. l ai t u c sf l c mp ee h n o a c lrt rp . r s n 2 p t n s Al p t ns s c e su l o l td te e d v s u a ea y Amo g2 ai n s a e r s wee c mp ee yo l e- e e y h n 2 p t t , n u m r o l tl b i r e y t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Me i l o eeo hn s epe r dP l e oc , ini 0 12 hn ) dc lg f ieePo l S me oi r Ta j 3 0 6 ,C ia aC l C A cF e n
A s at 【 bet பைடு நூலகம் odsr etersl ,t h i es it a defayi u rl iayepr neo s g bt c r : O j i 】T e i h eut e nc f i ly n fcc norpe m nr xei c f i cv cb s c l a a bi i i e un
N u。 r e f m支架及 冠脉 支架 ,动脉瘤 的瘤颈宽度介 于 3~8mm之间 ,瘤体与瘤颈直径之 比均小 于 2 0 o .。其 中动脉
瘤 位 于 后 交 通 动 脉 5个 ,颈 内动 脉 床 突 上 段 4个 ,基 底 动 脉 顶 端 分 叉 部 动 脉 瘤 1 ,椎 基 底 动 脉 交 界 处 梭 形 动 脉 个
【 文章编号 】 10— 4 (060— 6— 【 085 120 )6 550 0 0 3 中图分类号】 R4 【 73 文献标识码 】 A
Ap ia i n o n o a c l rse i g c mb n d wih c ii g e b l a i n i het e m e pl to fe d v s u a tntn o i e t o ln m o i to n t r at nt c z
瘤 1 ,基底动脉夹 层动脉瘤 1 。患者在 围手术期均 口服血小板抑制剂。 【 个 个 结果 】l 2个支架均成 功释放 ,1 例
患者在栓塞术后出现患侧 大面积脑梗塞 。5例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当天行栓塞 治疗 ,采用 N uo r erf m支 架联合 o 弹簧圈栓塞 ;4例患者在蛛 网膜下腔出血 3d 内行栓塞治疗 ;1 之 例患 者在出血后 2 0d行栓塞治疗 ;另 1例患 者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郄福忠;马光涛;王玖飞;李明;曹振宇【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endovascular embolism in treating aneurysms located at the bifurcation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ethod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 2009 to May 2013 at authors’ hospital, a total of 21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located at the bifurcation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were treated with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Of the 21 cases , steel coils were used in 7, stent-assistant embolization was adopted in 12, and dual-microcatheter technique was employed in 2.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Postoperative angiography showed that complete embolization of the aneurysm was achieved in 14 patients, residual neck was detected in 2 patients and subtotal obliteration of the aneurysm was seen in 5 patients.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2 patients, including cerebral bleeding during operation (n = 1) and postoperative small area cerebral infarction. Seventeen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and follow-up angiography showed that no recurrence of aneurysm was seen. Conclusion For un-ruptured, or ruptured with no big hematoma, intracranial aneurysms located at the bifurcation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i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疗效。

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张磊;杨鹏飞;黄清海;赵文元;洪波;许奕;刘建民【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1(8)8【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1 segment aneurysm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5 patients with 20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1 segment aneurysms treated endovascularly in Changhai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August 2008 to December 200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General anesthesia and Seldinger technique were used via femoral artery, stenting, coiling or st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coils were used. Results ①All the aneurysms were treated successfully using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clude coiling for 5 cases, stenfing for 3 case, and stenting in combination with coiling for 7 cases.②The aneurysms were densely packed in 5 cases immediately after surgery, aneurysm neck unpacked in 4 cases, and aneurysm body unpacked in 3 cases. The contrast agent in aneurysm of 3 cases were obviously detained immediately after stenfing alone. No intraoperative aneurysm rupture was observed. ③The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 was occurred in 1 case ( left basal ganglia infarction and paralysis of right limbs). 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score was 4 at discharge. and improved to 2 after 6-month follow-up. Seven patients received DSA reexamination (3 - 8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2 of them had recanalization of the aneurysms and were densely packed again with coils; 15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to 20 months (mean 7. 7 months ), no newly developed neurological symptoms and aneurysm rerupture occurred.Conclusion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1 segment aneurysms is technically feasible and safe. However, its lons-term efficacy needs to be further observed.%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5例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全身麻醉和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单纯置入支架、弹簧圈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结果①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所有动脉瘤均获成功,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5例,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术治疗3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7例.②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5例,瘤颈显影4例,瘤体显影3例;单纯支架置入即刻造影,显示瘤内对比剂明显滞留3例,术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③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左侧基底核区梗死,右侧肢体肌力为0级);出院时改良Rankin 评分4分,半年后随访改良Rankin评分2分.7例患者接受DSA复查(3~8个月,平均6.1个月),其中2例发生动脉瘤再通,给予再次栓塞;15例患者临床随访3~20个月(平均7.7个月),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未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性高,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总页数】6页(P418-423)【作者】张磊;杨鹏飞;黄清海;赵文元;洪波;许奕;刘建民【作者单位】山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区,272000;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手术治疗体会 [J], 刘力强;耿少梅;焦保华;马树成;郭二坤;卢圣奎;王帅;张广宇2.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夹闭治疗的预后分析 [J], 纪培志;冯力;王强3.两种术式治疗63例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患者的对比观察 [J], 刘宏建4.经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患者的效果 [J], 杨利超;王冠军;赵中甫;刘凯歌;胡国超5.大脑中动脉M1段亚急性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评价及影像评估的应用价值 [J], 匡祖颖;王培明;薛冬圳;黄绪鑫;李波;潘梦秋;叶锦龙;成丽娜;王展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09年02月第3卷第1期 Chin J Cerebrovasc Dis (Electronic Edition), February 2009, Vol. 3, No. 1・1・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第一致病原因,外科治疗是解决这一疾病的根本方法。

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引进使得该病的生前诊断得以实现;而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也顺应医学发展的潮流,从载瘤动脉结扎术发展到显微外科下的动脉瘤颈夹闭术。

在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但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最佳方式——无论是介入栓塞治疗(endo vasculartherapy, EVT)还是手术夹闭仍然是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

国际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的短、中期结果均显示EVT在残死率、癫痫发病率等方面优于手术夹闭。

这些研究确立了EVT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但是,长期应用经验和随访的结果显示,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存在较高的动脉瘤再通率。

有一组报告11年中共应用GDC技术治疗了818例916个动脉瘤,结果发现再通率高达20.9%,再出血率为1.6%[1]。

而且即使栓塞治疗后获得完全闭塞的动脉瘤也有5% ̄10%发生动脉瘤再通;这也被ISAT研究结果所证实。

新近发表的CARTS研究(cerebral aneu-rysm rerupture after treatment study)也发现动脉瘤栓塞程度与再出血呈负相关,高度提示动脉瘤治疗应该尽可能达到致密栓塞的结果。

因此,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仍然存在两个需要改进的课题——提高动脉瘤致密栓塞率减少复发以及难治性动脉瘤的处理。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将有效预防动脉瘤复发与再破裂出血。

值得注意的是,弹簧圈填塞只是动脉瘤治疗的开始。

虽然更加柔软的弹簧圈能增加动脉瘤内的栓塞密度,但是体外研究显示即便是最为致密的栓塞,弹簧圈也仅能达到动脉瘤体积的37%。

水凝胶弹簧圈的出现和应用无疑是具有创造性贡献的,它可以使动脉瘤的即刻栓塞程度大幅度提高。

但水凝胶涂层Hydrocoil本身的缺陷,也迫使我们还要在这一领域继续探索更佳的修饰材料。

具有生物可吸收材料(polylactic-glyco lilacid, PGLA)涂层的Matrix弹簧圈,意在促进动脉瘤内血栓的机化提高动脉瘤的愈合率,曾给神经介入医师带来了希望;然而遗憾的是,长期结果证实在长期稳定性方面它并不比裸圈更具优越性。

虽然,我们都相信生物修饰的弹簧圈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热点,但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寻找更好的涂层物质和更加理想的解脱方式必然成为弹簧圈的研发重点。

目前动脉瘤形成的确切机制依然不清。

已有很多研究通过理想化的动脉瘤模型或DSA、MRA观察的临床资料显示,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导致动脉瘤形成、破裂和血管内治疗后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采用单纯弹簧圈填塞后,虽然可以改变瘤体内的血流模式,但对瘤颈处载瘤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却没有明显影响。

犬动脉瘤实验研究也发现,虽然弹簧圈填塞后瘤颈处可有内膜形成,但内膜面不规则。

这也正是目前弹簧圈栓塞治疗存在较高复发率(10%~30%)的主要原因: 不规则的内膜可以引起持续的血流紊乱,加重瘤颈处血管壁的结构性疲劳和已经存在组织学缺陷的动脉・述评・血管内支架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刘建民 黄清海作者单位: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通讯作者:刘建民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09年02月第3卷第1期 Chin J Cerebrovasc Dis (Electronic Edition), February 2009, Vol. 3, No. 1・2・壁的进一步扩张,从而导致动脉瘤的复发。

除血流动力学原因外,弹簧圈栓塞还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包括瘤内栓塞的操作可能导致动脉瘤破裂出血、弹簧圈突出至载瘤动脉、多个弹簧圈栓塞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昂贵的费用。

而对于宽颈、大型、巨大型和梭形动脉瘤,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依然非常困难。

因此,积极探索能够彻底改变动脉瘤内及瘤颈处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治疗方法,有效预防动脉瘤的复发和再出血,是实现脑动脉瘤微创治疗的根本需要。

除了弹簧圈材料和成型设计上的改进外,还有很多其他相关技术亦被应用于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包括微导丝辅助瘤颈塑形技术、双导管技术、球囊Remodeling技术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得到极大拓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血管内支架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能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内而提高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变不可治为可治;更重要的是内支架植入后改变了动脉内及瘤颈处的血流动力学,明显降低了动脉瘤的复发率,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随着血管内支架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血管重建在动脉瘤治疗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变“动脉瘤囊内治疗”为“载瘤血管重建”的治疗理念也逐步形成。

虽然有学者尝试单纯应用血管内支架或重叠双支架治疗动脉瘤并有成功的个案报道。

但更多的临床经验表明单用现有的血管内支架难以诱导动脉瘤内永久性血栓形成和血管壁重建,往往需要后续瘤腔内填塞弹簧圈。

动物实验也发现单纯支架植入后支架网丝可以被内膜覆盖,但其内膜化是不完全的,即便是在长达1年的随访中仍可见动脉瘤的显影。

特别是现有的颅内支架为提高支架的柔顺性,往往采用低金属覆盖率的网孔设计,其对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单独应用很难达到动脉瘤的有效治疗。

犬颈动脉宽颈动脉瘤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实验发现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可以促进瘤颈的解剖愈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病变血管修复与重建。

诚然,覆膜支架的应用无疑是这一理念的最佳体现;无论是应用最早的冠脉覆膜支架(Jostent支架)还是微创医疗器械公司研制的颅内专用Willis支架,初步临床应用也证实了其血管重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但与外周血管不同的是,颅内任何侧支血管的闭塞都将可能导致严重或致命的后果;而这正是一般覆膜支架自身的缺陷。

基于CFD技术的数值模拟和基于DPIV或LDV技术的体外模型实验,是目前广泛用于研究动脉瘤生长、发展和破裂血流动力学机制的重要方法。

该课题组在早期,采用三维数值系统研究比较了孔率为70%、78%、84%和88%支架植入宽颈和窄颈动脉瘤的效果结果。

发现支架植入前后动脉瘤内壁面剪应力和最高流速均有显著的下降,其下降趋势随着支架网孔密度的增加而越趋明显。

而且这种下降趋势在窄颈动脉瘤显著高于宽颈动脉瘤,达到促进血栓形成的必要条件。

Lieber等[2]的数值模拟研究也支持支架网孔大小对瘤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而Barath 等[3]则用LDV法证实了支架网孔设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结合我们的前期动物试验发现——瘤颈处金属丝密度可以影响内膜化的速度;目前神经介入专家及器械生产商均认同支架网孔的形状和大小是影响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的最关键因素。

在继续保持支架柔顺性的同时,改变支架网格设计使其能够促进瘤内血栓形成和瘤颈修复将是载瘤动脉重建的最好体现。

现在对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的研发也重点倾向于支架的网格设计。

命名为Pipeline的血流分流器完全释放后的金属覆盖率为30%,该分流器已在动物实验得到理想的结果。

Kallmes等[4]将该支架植入并覆盖在弹力酶诱导的兔动脉瘤颈,获得88%完全闭塞或接近闭塞的结果,并且所有被支架网丝覆盖的侧支血管均保持通畅。

在初期临床应用中,单纯应用Pipeline支架即可在一些患者获得理想的血管重建并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09年02月第3卷第1期 Chin J Cerebrovasc Dis (Electronic Edition), February 2009, Vol. 3, No. 1・3・将动脉瘤完全隔离在载瘤动脉外。

另一种不同网格密度设计理念的支架(Silk 支架和Nest支架)也已试制成功,正在开展动物试验研究。

我们采用渐变式网格设计支架在兔弹力酶诱导的动脉瘤模型证实,采用单一密网孔支架有望实现动脉瘤的完全隔离以及血管的重建。

颅内血管与颅外血管存在本质差别,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机理具有特殊性。

关于颅内动脉瘤的病因目前仍有争异。

有人认为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由于脑动脉上肌层先天性缺陷造成的;也有学者提出动脉瘤是内弹力层损害导致的动脉壁的获得性退变所致;还有学者认为是由于颅内血管分叉的结构特征使分叉点上承受相对较大的壁面剪应力和在分叉顶点上的剪应力梯度增加。

但无论上述那种观点,均强调颅内动脉瘤发生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血管壁。

从神经介入医生的角度看,治疗宽颈动脉瘤的挑战首先在于将弹簧圈稳定成篮在动脉瘤囊内,同时改变流入道的血流动力学条件以减少复发的可能。

但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宽颈动脉瘤意味着比窄颈动脉瘤存在更严重和更广泛的血管壁病变。

铂金弹簧圈具有生物学惰性并仅产生有限的延迟炎性反应。

但在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中,铂金支架却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包括刺激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以致形成支架内狭窄。

支架内再狭窄是支架成形术治疗动脉狭窄发生率最高的问题。

 但是内膜的增生并仅受支架材料的影响,它同时还受到支架外径、支架径向支撑力以及支架网丝的多少、粗细和网格的密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此外,不能简单地以支架在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的应用结果解释其在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

无论是采用球扩支架还是自膨胀镍钛合金支架,在动脉瘤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都是极低的(1.6%)。

综合有关支架植入后血管生物反应研究结果显示,金属裸支架的生物学特性可促使内膜的覆盖以及随后部分栓塞动脉瘤的闭塞。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认为,无论是从“机械学理论”、血流动力学角度,还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血管内支架在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坚定一种信念,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支架应该与冠脉支架具有完全不同的特性。

我们应从上述三个角度出发,进一步优化支架的设计,从材料学、形态学和生物学等方面改进支架。

新型支架的成功研发将改变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基本策略,实现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到载瘤动脉血管重建的转变。

参考文献[1 ] Sophie G, Anne P, Jean PC, et al. A multicenter study of 705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reated with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 American Society of Weuoradiolgy,2005,26(8):1721-1731.[2 ] Lieber BB, Livescu v, Hopkins LN, et al. Particle imagevelocimetry assessment of stent design influence o intra-aneurysmal flow. Ann Biomed Eng, 2002,23(8):1265-1267.[3 ] Barath k, cassot F, Fasel JHL et al. Influence of stentproperties on the atteration of cerebral intra-aneurysmalnuemodynamics; flow quantification in elastic sidewallaneurysm models. Neurol Res,2005, 27 (suppl 1) s: 120-128.[4 ] Kallmes DF, Ping YH, Dai D, et al. A new endoluminal, flow-disrupting device for treatment of saccular aneurysms.Stroke, 2007,38(8): 2346-2352.(收稿日期:2009-01-20)(本文编辑:董 漪)刘建民,黄清海. 血管内支架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J/CD].中华脑血管杂志:电子版,2009,3(1):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