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人梁200 MV 风电项目土生态恢复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目录
一、工程概况及特点
二、施工组织设计
1、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2、施工组织机构及人员准备
3、施工机械设备配备情况
4、施工总平面布置
5、关键分部工程施工方案
6、工程进度计划及管理
7、工程质量管理
8、工程安全管理
9、工程技术管理
10、施工环境协调能力
九、附表
1、附表一拟投入本合同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2、附表二劳动力计划表
3、附表三主要材料计划表
4、附表四技术差异表
5、附表五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
一、工程概况及特点
1.1.1地理位置
XX省围场石人梁风电场位于XX省XX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西部,涉及围场县所辖御道口乡和老窝铺乡,规划场区东西长约39km,南北宽约 18km,
场区总面积约350km2。
1.1.2工程建设规模
工程设计装机容量为200MW,安装 100 台单机容量为2000kW 的风电机组,经 35kV 母线接入国电围场华御风电场 220kV 升压站内,再通过已建成的单回 2200kV 线路接入御道口 5000kV 变电站。工程建成后年上网发电量468605.9MW·h。
1.1.3地形、地貌
XX市围场县位于XX省最北部,地处XX高原和冀北山地的过渡带,为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的尾部和燕山山脉的结合部。由坝上草原、山地等地貌单元构成。本期工程项目区内地形地貌总体来说:场区北部较低矮平坦,海拔高度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在 1200-1500m 之间;围多公路以西、小滦河两侧的中部丘陵地区,地形波状起伏,丘顶浑圆,海拔高度在 1300-1580m 之间;西侧省界区域、围多公路以东场区南边界区海拔较高山体坡度较大,地形复杂,海拔高度西侧省界在 1430-1650m,南边界区域在1500-1800m。拟布置的风机大多数布置在地形较高处。
1.1.4土壤、植被
围场县土壤主要有灰色森林土、栗钙土和山地棕壤,土壤潜在肥力较高,
但因气温低,雨量少,有机质分解缓慢,仍表现缺肥。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阴山山脉与七老图山交接处有大片原生与次生林,县境西北部分布有森林草原。围场县现有林地面积3.75hm2,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2.2%,森林覆盖率42.9%,林中栖息着数十种禽兽。全县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土豆、莜麦为主;经济作物有线麻、甜菜、油料等。
项目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沙土,表层土为风积的粉土或粉砂,厚度较薄,约0.5~2m;土壤类型分为灰色森林土、草甸土、沼泽土、风沙土四个类型。植被主要为稀薄的新生林木和草本植物,植被盖度42.9%,动物生物量相对较低。
1.1.5气象
围场县气候类型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 6.7℃,极端最低气温-25℃,极端最高气温35.8℃,无霜期平均日数为80 天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55.5mm,降雨量在时间和空间的分配上极不均匀。冬、春季多刮西北风,夏、秋季多偏南风,多年平均风速2m/s,由南向北递增。最大冻土深度1.8m 左右。
1.1.6水文
围场县境内河流较多,有伊逊河、蚁蚂吐河、小滦河、吐里根河、阴河、乌拉岱河、西路嘎河等,均发源于县境内。水浅流急,受雨水补给影响,流量变化大。风电场场址位于围场县西部地区,主要属于滦河流域小滦河水系,小滦河自北向南流经项目区,极少数风机位于伊逊河流域的蚁蚂吐河。
小滦河长133km,流域面积2050km2,水量丰沛,变化平稳,汛期少有暴涨暴落。流域分属坝上冀北高原、坝下山地两大地貌。小滦河流域属于中温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流域年降水量 460~560mm,多集中在汛期 6-9 月。多年平均径流量 1.0 亿 m3,实测最大 1.39 亿 m3,最小 0.57 亿 m3。小滦河年平均流量 4.38m3/s,流域水资源总量1.154 亿m3。
伊逊河发源于围场县塞罕坝南缘,在围场县四合永镇流入庙宫水库,
出库后流经隆化县和滦平县,于XX市滦河镇流入滦河,全长约 203km,流域面积6570km2。伊逊河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于100 km2的支流有12 条,其中蚁蚂吐河最大,流域面积 2420 km2。该流域内地貌类型复杂,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整个流域地形北高南低,海拔高程 360~1400m。河曲发育蜿蜒于群山之间,河谷宽100~200m,河道比降1/150~1/500。
1.1.7地质
(1)地层岩性
根据踏勘和搜集资料结果,拟建风电场内地层主要由第四系风积及坡残积的粉砂、粉土、角砾、碎石、块石及第三系汉诺八坝组玄武岩构成。
第四系风积及堆积层:本层分布于玄武岩系之上,主要由粉砂、粉土、碎石及块石构成,为玄武岩风化产物。在区域内分布X围较为广泛,厚度较小,一般0.2~0.8m,且受地形起伏影响较大,在坡脚、沟谷中分布厚度稍大,约为 2~4m;而至山顶或地形突出处则可见出露玄武岩。
将拟建风电场区内自上而下的地基土分布叙述如下:
第一层粉土及沙砾:主要成分为风积的粉土与粉砂土为主,见细沙薄层,本层分布于场地的表层,在部分地势高处有缺失,黄褐色,松散~ 稍密,稍湿,混有少量砾石,夹少量植物根茎,该层分布较连续,一般厚度 0.5~2m,最大厚度约 2m。
第二层碎石土,以角砾、碎石、块石为主,粉土及少量不均匀砂充填,杂色,稍密~中密,稍湿,棱角及次棱角状,原岩成分主要为玄武岩,强风化,颗粒级配很差,本层分布不连续,一般厚度 0.3~0.5m,最大厚度约 1.0m。
第三层强风化玄武岩:灰黑~暗灰色、灰褐色,较硬岩,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块状构造,隐晶质结构,风化裂隙较为发育,岩体被切割成碎裂状或块石状。裂隙中充填有少量的粉土及不均匀砂。岩体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本层布局分布,一般厚度约 0.5~0.3m,最大厚度约为 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