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精品教案2(知识集中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精品教案2(知识集中型)
一、课程标准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了解造纸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了解张仲景、华佗的医学成就和著作;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主要内容;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佛教的产生与传入和影响
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华佗的生平和成就;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在两汉时期的发展情况;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有哪些突出的成就呢?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那些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二)讲授新课
1.造纸术的发明
纸的发明以前的书写方式:
在纸张出现以前,人民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
原始社会甲骨文汉简帛金文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把文字刻画在、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者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是用简帛写成的。
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变连方式和保存特点得来的。
因为当时还没有纸,人们只好把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竹片称“简”,木片称“扎”或“牍”。这种竹片或木片,通称为“简”。一块简只能写几十个字,记载一件事,因而往往需要很多块“简”。为了查找方便,人们就用熟牛皮条把这些简按次序串编起来,称之为“册”。“册”字是几片竹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后来,书写的材料逐渐用纸代替,印出的文章装订成书仍沿用了“册”这个名称。如今“册”已演变为量词。
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携带不方便;帛虽然很轻,但是的价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2、纸的发明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术的基本方法。
西汉早期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
此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纸面平整、光滑、结构紧密,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其原料为大麻纸上用墨线绘有山、川、崖,路,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
3、蔡伦改进造纸术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造纸术工艺。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范晔的《后汉书》
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特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4、造纸术的传播:
纸最初传入朝鲜、日本,后来又向西传入阿拉伯,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和非洲。纸的发明,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和人类文化的传播。所以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5.张仲景和华佗
(1)背景: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的传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汉时期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诊断和治疗的手段更加先进,并建立起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2)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当年连年战乱,疾病流行,为了帮助人民解除病痛,挽救病人的生命,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写成了举世闻名的《伤寒杂病论》。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专著,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以其卓越的成就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医圣”。
评价: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3)华佗:
华佗(145--208年)东汉末年安徽人。著名医学家。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
华佗模仿猿、鹿、熊、虎、鸟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华佗的弟子吴普常练五禽之戏,年高九十多仍耳聪目明,牙齿完坚。
6.历史巨著《史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朝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少年受业——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
安国、董仲舒。
壮年游历——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内容:
《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汇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纪。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书直笔,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文笔优美、所记载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7.道教和佛教
(1)道教的产生:
背景: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张角是中国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人,早期道教派别太平道的创始人。他与两个兄弟张宝、张梁三人都信奉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