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概述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动机
生理性动机小结
虽然觅食、性行为、母爱、感觉寻求 这类行为是以生物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 是人和其他动物共有的行为。但对于人来 说,身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些行为 并不完全由生理性动机所驱动,表现出相 当程度的社会性。
动机强度
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行为
动机
行为效果
动机的分类:不同的标准
生理性动机 VS 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 原发性动机 VS 继发性动机(根据学习在动机 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外源性动机 VS 内源性动机(根据动机来源) ……
第二节 生理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 、原发性动 机),是以生理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饥饿、渴、睡 眠、呼吸、性欲、排泄、躲避危险等等实验模拟图
• 感觉剥夺是指将人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 •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 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 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 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 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 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会产生许多病 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 、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记分标准:凡事圈选1A、2A、3B、4B、5A、 6B、7A、8A、9B、10B、11A、12B、13B、14A 者,各得一分。 常模:0-3分,极低;4-5分,低;6-9分, 中;10-11分,高;11-14分,极高。 高感觉寻求者倾向于探索新异刺激、喜欢冒 险,而低感觉寻求者则倾向于逃避冒险和刺激。
8.A.我很想尝试高空跳伞的那种惊险感觉。 B.我从未想过去参加高空跳伞之类的惊险活动。 9.A.在进入冷水游泳池时,我总是慢慢进入,让身体有时间适应。 B.在进入游泳池时,不管时温水还是冷水,我的习惯总是一跃 而入。 10.A.出外旅行时,我喜欢住安静舒适的旅馆。 B.出外旅行时,我觉得住野外的帐篷更有意思。 11.A.我喜欢说话时表情丰富的人。 B.我喜欢说话时稳重不带情绪的人。 12.A.我喜欢一直在同一地点上班的内勤性工作。 B.我喜欢时常改变地点的外勤性工作。 13.A.坏天气待在家里不能出门时,我喜欢这个意外的假期。 B.坏天气待在家里不能出门时,我感到很不耐烦。 14.A.我喜欢结交新朋友,对日久相处的老面孔感到厌烦。 B.我喜欢跟熟朋友相处,我觉得与人相交日久,相知才日深。
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
1.什么是动机?
动机指的是:个体希望通过高水平的努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愿望,其前提条件是这种努力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尽管一般而言动机指的是个体为了达到任何目标而付出的努力,但我们这里专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与工作相关的行为。在动机的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要素: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
2.早期的动机理论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实质的满足后,才会激活下一个目标。同时,一旦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实质的满足后,它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了。换一句话说,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下一个层次就会成为主导需要。
需要指的是一种内部状态,它使人感到某种结果具有吸引力。当需要未被满足时就会产生紧张感,进而激发了个体的驱动力,这种内驱动力会导致个体寻求特定目标的行为。如果最终目标实现,则需要得以满足,紧张得以解除。
可以这样说,受到刺激的员工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为了缓解紧张,他们会努力工作。紧张程度越大,员工的努力程度越高。如果这种努力能够带来需要的满足,则紧张状态得以解除,当然,我们感兴趣的是工作行为,因此这种解除紧张的努力也必须是指向组织目标的。所以,在动机的定义中包括了个体需要必须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含义。如果两者不匹配,个体可能表现出与组织利益相悖的努力行为。顺便提一句,这可不是什么少见的特例情况。一些员工常在上班时间与朋友长时间聊天,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要,这虽然也是高努力行为,但对组织来说却毫无意义。
努力要素是强度或内驱动力指标。一个受到激励的个体会更勤奋地工作。但是,如果这种努力不指向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则高努力水平未必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工作业绩。因此,对于努力因素我们不仅要考虑它的强度还要考虑它的质量,那些指向组织目标并与组织目标始终保持一致的努力才是我们所希望的。最后,动机可以看作是一个需要获得满足的过程。
动机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 被认为是一种期望--价值理论 ,因为这一理论认 为动机水平依赖于一个人对目的的评价以及达到 目的可能性的估计。*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 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和回避 失败的动机。他重视冲突的作用,尤其是期望成 功与害怕失败之间的冲突。期望成功,推动我们 去寻求成就;害怕失败,推动我们去避开成就情 境。前者使人产生想要成功的倾向,后者使人们 产生回避失败的倾向。
2、我讨厌在完全不能确定会不会失败的情境 中工作。
3、我在完成有困难的任务时,感到快乐。 4、在结果不明的情况下,我担心失败。 5、我会被那些能了解自己有多大才智的工作 所吸引。
6、在完成我认为是困难的任务时,我担心失 败。
7、我喜欢尽了最大努力能完成的工作。 8、一想到要去做那些新奇的、有困难的工作, 我就感到不安。
期待—价值理论公式: M=E*V (M:动机,E:期待,V:价值)
研究表明:成就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做 中等难度的工作,这是因为中等难度的工作, 即存在着成功的可能性,也存在着足够的挑战 性,能够满足个人的成就动机。回避失败动机 强的人则倾向于避免做可能与他人比较的中等 难度的工作,他倾向于挑选成功可能性极少的 困难任务,因为与其他人一样完不成任务,并 非真正失败;但也可能挑选容易的任务,因为 在这些任务中成功的可能性很高,可以减少个 体失败的恐惧心理。
生理性动机 (一)饥饿动机 涵义:驱使个体的求食活动。 原因:血糖的降低、内分泌的变化、胃
的收缩。 生理基础:主要由下丘脑调节 求食行为受社会文化条件、个人生活习惯 等的影响
(二)干渴动机
涵义:使个体从事饮水活动。
渴比饿对个体行为具有更大的驱动力
动机理论的解释
动机理论的解释
动机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种理论,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产
生特定的行为动机。
这些理论试图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驱动力。
1. 驱动力理论:
驱动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引发的。
内部驱动力是指个体内部的欲望和需求,比如渴望成就、认可和自
我实现。
外部驱动力是指外界的奖赏和惩罚机制,比如工作报酬、
荣誉和罚款。
2. 需求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由·马斯洛提出,它认为人的动机可以根据不同
的需求进行分类。
马斯洛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个体的动机会随着不同的需求得到
满足而变化。
3.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由维克托·维尔斯提出,它认为人的动机是基于期望的。
个体会在行动前对行动结果的期望进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去追求这个目标。
这个理论强调了个体对于达成目标的信心和能力评估的重要性。
4.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由理查德·瑞恩和爱德华·迪西发展而来,它认为人的动机是基于自我决定的。
这个理论强调个体对于自己行为的自主性和内在动机的重要性。
个体会追求符合自己兴趣、价值观和目标的行为。
动机理论的解释对于理解个体的行为动机和激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激励团队成员,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本能理论1、本能概念:个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2、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1生的本能: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
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
2.2死的本能:萨那托斯(thanatos),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
3、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面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
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4、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二)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1、1918年,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驱力概念。
1、赫尔: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2.1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2.2继发性内驱力,指情景而言,后天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驱力。
(三)动机的强化理论1、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1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映概论增加。
1.2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减少或消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强化的安排:2.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2.1.1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2.1.2延缓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2.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2.2.1连续强化,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很快消退。
2.2.2部分强化,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3、强化理论的应用。
3.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3.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奥苏贝尔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在以下三个方面起作用①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概念、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并不能直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但是动机却能通过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学习持久性"和"挫折忍受力"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而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的学习;②动机可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由于动机并不参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所以也不能直接影响习得意义的保持,但是保持总是要通过复习环节来实现,而在复习过程中动机仍可通过使学习者在"集中注意"、"加强努力"、和"持久性"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潜能来提高新获得意义的清晰性和巩固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保持;③动机可以影响对知识的提取--动机过强,可能产生抑制作用,使本来可以提取的知识提取不了,考试时由于心理紧张,动机过强,影响正常水平发挥就是一个例子;反之,有时动机过弱,不能调动起学习者神经系统的全部潜力,也会减弱对已有知识的提取;他认为,动机是由三种内驱力组成的由于动机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部力量,所以心理学家常把动机和内驱力视为同义词;奥苏贝尔认为通常所说的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三种成分组成的;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与通常所说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致同义;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所以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学校集体中受到尊重;这种愿望也可以推动儿童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以赢得与其成绩相当的地位;自我提高内驱力强的学习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之外的地位满足,所以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也不是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的自尊满足家长和老师认可,所以也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上述三种不同成分的动机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具有,但三种成分所占的不同比例,则依年龄、性别、文化、社会地位和人格特征等因素而定;在童年时期,附属内驱力是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主要动机;童年晚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降低,而且从追求家长认可转向同龄伙伴的认可;到了青年期和成人,自我提高内驱力则逐渐成为动机的主要成分;。
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1.什么是动机?动机指的是:个体希望通过高水平的努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愿望,其前提条件是这种努力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
尽管一般而言动机指的是个体为了达到任何目标而付出的努力,但我们这里专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与工作相关的行为。
在动机的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要素: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
努力要素是强度或内驱动力指标。
一个受到激励的个体会更勤奋地工作。
但是,如果这种努力不指向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则高努力水平未必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工作业绩。
因此,对于努力因素我们不仅要考虑它的强度还要考虑它的质量,那些指向组织目标并与组织目标始终保持一致的努力才是我们所希望的。
最后,动机可以看作是一个需要获得满足的过程。
需要指的是一种内部状态,它使人感到某种结果具有吸引力。
当需要未被满足时就会产生紧张感,进而激发了个体的驱动力,这种内驱动力会导致个体寻求特定目标的行为。
如果最终目标实现,则需要得以满足,紧张得以解除。
可以这样说,受到刺激的员工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为了缓解紧张,他们会努力工作。
紧张程度越大,员工的努力程度越高。
如果这种努力能够带来需要的满足,则紧张状态得以解除,当然,我们感兴趣的是工作行为,因此这种解除紧张的努力也必须是指向组织目标的。
所以,在动机的定义中包括了个体需要必须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含义。
如果两者不匹配,个体可能表现出与组织利益相悖的努力行为。
顺便提一句,这可不是什么少见的特例情况。
一些员工常在上班时间与朋友长时间聊天,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要,这虽然也是高努力行为,但对组织来说却毫无意义。
2.早期的动机理论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在动机方面,马斯洛指出,每个需要层次必须得到实质的满足后,才会激活下一个目标。
同时,一旦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实质的满足后,它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了。
动机理论-归纳
02
个人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动机,培养自我激励的习惯和能力,
克服困难和挑战。
促进个人成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3
动机理论可以帮助个人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
发展计划,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
05
动机理论的未来发展
动机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动机的神经机制
研究动机产生的神经生理过程,探索 大脑如何调控动机行为。
跨文化动机研究
动态性研究
关注动机的动态变化过程, 研究不同阶段下动机的变 化规律。
应用领域拓展
将动机理论应用到教育、 企业管理、心理咨询等领 域,发挥其实际应用价值。
实证研究方法创新
采用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和 技术,提高动机研究的科 学性和准确性。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加强跨学科合作
鼓励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合 作,共同推进动机研究的发展。
归纳动机理论强调个体对环境刺激的感知和解释, 以及这些感知和解释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和 决策。
归纳动机理论的特点
个体差异
归纳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差异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刺激可能有不同的感知和解释,从而导致不 同的行为反应。
环境刺激
归纳动机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社会文化、家庭背景、个人经历等,都可能影响个 体的感知和解释,进而影响行为。
体的行为朝向特定的目标
或方向。
02 维持行为
动机能够维持个体的行为, 使其持续进行直到达到目 标或受到干扰。
04 调节行为
动机能够调节个体的行为
强度、时间和方向,使其
与目标保持一致。
03
归纳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引言奥苏贝尔(Abraham Maslow)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动机层次理论”,即所谓的“奥苏贝尔动机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人类内在的动机和需求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同时也可以为教育学领域提供指导。
本文将探讨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和应用,希望能够对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指导。
一、奥苏贝尔动机理论概述奥苏贝尔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分成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个层次依次从低到高,构成了人类内在驱动的动机结构。
生理需求包括饥饿、口渴、睡眠和性欲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指的是对于身体安全、经济安全、健康和稳定等方面的需求;社交需求是指人们对于归属感、社交关系和友谊的需求;尊重需求是指个体对于被尊重、受重视、获得认可和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指人们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1. 着眼于学生的不同需求奥苏贝尔动机理论提醒我们,在进行初中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层次。
每个学生的动机和需求都有所不同,有的可能更关注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有的可能更追求社交和尊重需求的实现。
作为教育者,需要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得到满足。
2. 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们更加需要归属感和友谊的支持,也更加渴望被理解和尊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着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尊重,并且能够在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3. 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奥苏贝尔动机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也是每个人在人格完善和成长中的最终追求。
初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能力。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本能理论1、本能概念:个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2、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1生的本能: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
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
2.2死的本能:萨那托斯(thanatos),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
3、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面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
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4、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二)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1、1918年,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驱力概念。
1、赫尔: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2.1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2.2继发性内驱力,指情景而言,后天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驱力。
(三)动机的强化理论1、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1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映概论增加。
1.2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减少或消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强化的安排:2.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2.1.1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2.1.2延缓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2.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2.2.1连续强化,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很快消退。
2.2.2部分强化,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3、强化理论的应用。
3.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3.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心理学中的动机与目标设置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与目标实现
心理学中的动机与目标设置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与目标实现心理学中的动机与目标设置动机和目标设置在心理学中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动机是指个体内部驱使其行为的力量,而目标设置则是个体为了实现某种结果而设定的具体目标。
动机理论与目标实现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合理的目标设置可以激发个体的动机,进而促进目标的实现和个体的成长。
一、动机理论的概述动机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个体行为背后驱使力量的理论。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认为个体在满足较低层次需求之后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
这个理论提出了个体的动机是有层次的,合理设置目标可以满足个体对不同层次需求的追求。
二、目标的类型与设置目标可以根据性质和实施方式进行分类。
根据性质,目标可以分为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
内在目标是个体内心的追求,与个体的兴趣、价值观等密切相关;外在目标则是个体通过外在激励设定的目标,如奖励、荣誉等。
合理的目标设置应综合考虑个体的内在需求和外在激励,让目标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和意义。
根据实施方式,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通常具有明确的时间限制,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分解、计划和实施任务;而长期目标则需要个体设定较长的时间跨度来实现,并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坚持。
在目标的设置中,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个体可以结合短期和长期目标,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三、动机与目标设置的关系动机和目标设置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动机是个体行为背后的推动力,合理的目标设置可以激发个体的动机。
例如,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体可以设定一系列的目标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个体的动机水平。
另外,目标的达成也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动机。
当个体实现了一个目标后,会感到满足和成就感,进而激发出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
四、目标实现的策略与技巧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个体可以采取一些策略和技巧。
第七章 动机
后继行为
如,丧失动力、 很少参加竞赛
如果归因于努力、运气、任务难度时产生的期待与情绪又是什么呢? 归因于那个因素有利于今后的行为呢?
对教育的启发?案例
评价归因理论
贡献
明确阐述认知对 成就动机的重要 作用,提倡指导 学生形成学习的 内部动机和正确 的自我意识系统。
局限
可控性具有相对意 义,如能力被归为 不可控因素,但能 力会随学习和教育 而提高。因此,如 何进行归因训练尚 需深入研究。
根据动机起 作用时间长短
为了个人自 我实现的理
想
近景性动机
由活动的直接结果引发, 不稳定、易随环境变化。
远景性动机
由活动的社会意义、社 会价值引发,稳定性和 持久性。
三、动机的功能
启动作用
定向作用
小王早上6点准时起床,背1个 小时的英语单词。
小王希望能顺利通过两个月 后的大学四级考试
对学习
过程的影响
案例分析2:
初二学生刘佳前不久大量服安眠药中毒,多亏医生抢救及时,才算 保住了性命。孩子为何要大量偷服老人的安眠药?刘佳服药前给爸爸 、妈妈写下的一封信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刘佳在信中说:“爸爸、妈妈,我实在是太笨了,尽管我努力了,但 成绩还是上不去。我是同学们眼中的差生,在学校同学们看不起,老 师不喜欢,时常挨老师的嘲讽和批评;在家爸爸也常常拿我的学习成 绩说事,我觉得这样活得太累了,真没意思,我实在不想活了……”
言语劝说:通过说服性的建议、
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 自我效能感。简便有效,但因 缺乏经验基础而不牢固。
情绪唤醒:高水平唤醒和紧张
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 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平,从而降低 自我效能感。
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动机理论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
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 和持久性。对学习动机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 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次演示将综述学习动机的研究进展。
一、学习动机的定义
一、学习动机的定义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学 习动机通常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 爱,而外在动机则是指学生为了获得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努力学习。
2.4动机的问题与不足
例如,某些理论只某一方面的动机,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此外,动机 理论的验证和应用也需要更加严谨和深入的研究。
研究现状分析
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动机理论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然而,仍有 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首先,对于不同文化和背景下的人群,其动机是否存 在差异?这些差异是否会对行为产生影响?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其次, 现有研究主要某一特定领域的动机,如教育、工作或消费等,但跨领域的研究相 对较少。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将不同领域的动机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发现其共性 和差异。
2.3动机的研究现状
2.3动机的研究现状
目前,动机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工作、消费等。在教育 领域,研究者学生内在动机对外在表现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激发内在动机提高 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工作领域,研究者探讨员工的内在动机对工作表现的影响, 以及如何通过激励手段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在消费领域,研究者研究 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营销策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 欲望。
动机理论的应用
动机理论的应用
尽管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动机理论的应用仍具有广阔的前景。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对员工内在动机的激发,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和效率。在消费者行为方面,可以通过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研究,制定更加有效 的营销策略。在运动训练方面,可以通过对运动员的成就动机进行研究,为教练 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训练建议。此外,动机理论还可以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健 康等领域。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对动机的影响
情绪情感激发动机的产生
积极的情绪情感如快乐、兴奋等可以激发个 体的探索和参与动机,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如 恐惧、焦虑等可以激发个体的逃避和防御动 机。
情绪情感影响动机的强度 和持久性
积极的情绪情感可以提高动机的强度和持久 性,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则可能降低动机的强
度和持久性。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相互作用
05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动机对情绪情感的影响
动机驱动情绪情感的产生
动机是引发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当个体有某种需求或目标时, 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
动机影响情绪情感的强度和性质
不同的动机强度和性质会导致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如追求成就动机强的人在 成功时会感到自豪和满足,而追求权力动机强的人在失败时会感到愤怒和挫败。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目 录
• 动机概述 • 情绪情感概述 • 动机理论 • 情绪理论 • 动机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01 动机概述
动机的定义
动机: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它推动个体采取行动,并使行动指向特定的目标。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心理力量,是推动个体行动的内在原因。
社会交往
情绪情感在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 的作用,通过共情和情绪共鸣来
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03 动机理论
驱力理论
总结词
驱力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由内在需求驱动的,这些需求产生驱力,驱力进而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实现满足。
详细描述
驱力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动力源自于内在需求。这些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如饥饿、口渴、睡眠等,以及心理需 求,如归属感、成就感等。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内在力量,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 消除不满足的状态,从而满足需求。
教育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
教育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研究了个体在研究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激励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研究动机和表现的影响。
理解动机理论对于教育者和学生来说都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研究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1. 内在动力和外在激励因素动机理论认为,研究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激励因素两个方面。
内在动力指的是个体对某项活动或任务的兴趣和满足感,内在动力的来源主要是个体的需求和个人的目标。
外在激励因素则包括外界的奖励、惩罚和赞扬等外部的激励手段。
2. 动机理论对研究的影响动机理论指出,个体的研究动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研究表现。
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内在动力来说,个体在兴趣与满足感的驱动下会表现出主动、积极的研究行为;而对于外在激励因素来说,个体在追求奖励、回避惩罚的驱动下会表现出努力和动力。
因此,教育者应该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研究动机,提高他们的研究表现。
3. 动机理论的应用动机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教育者可以通过创设积极的研究环境、提供有意义的研究任务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来促进学生的研究动机。
同时,教育者也可以利用外在激励因素,如奖励和认可以及给予适度的反馈等,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
另外,教育者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激励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动机和表现。
4. 总结动机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研究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激励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学习动机和表现的影响。
了解动机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表现。
在实践中,教育者应该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并合理利用外在激励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
动机的理论到概念
动机的理论到概念动机理论是指人们产生和维持一定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目标导向的过程。
理解动机理论对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有着重要意义,也对教育、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等领域有指导作用。
本文将围绕动机的理论进行阐述,并从不同角度讨论其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首先,动机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动机是指个体的内在需要或欲望,推动其进行一定行为的力量。
从行为学角度来看,动机是指外部的奖励或惩罚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动机是指个体追求社会认同或满足他人期望的心理动力。
综合上述角度,可以将动机定义为一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推动个体行为的心理力量。
其次,动机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动机是个体内心活动的产物,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
个体内部的需要、欲望和期望形成了动机。
其次,动机是行为的内因,是个体产生行动的原动力。
个体的动机决定了其行为的目标和导向。
第三,动机与行为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影响。
动机可以激励和引导个体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可以满足和影响个体的动机。
最后,动机是可以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和调节的。
内部的心理状态、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外部的奖励和惩罚等因素都可以影响个体的动机产生和转变。
同时,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基本需要是动机的起点。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人类基本需要的层次结构,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不同的需求可以激发不同的动机。
其次,个体的认知和期望也会影响动机的形成。
个体对于行为的认知评估和期望结果的预期,将影响动机的强度和方向。
另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对个体的动机产生影响。
个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接受到的观念、价值观和期望,会对其动机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动机理论关注个体行为背后的内在动力和目标导向的心理过程。
理解动机理论对于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分析和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动机的概念可以从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 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 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 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成就动机的结构 • 成就动机由哪些心理因素构成? • 阿特金森(J.W.Atkinson,1958,1964)认为成就动机
(一)频繁体验挫折 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差、方法不当等等。这 些因素就导致了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各门功课都不好。这些学 生在各种考试中总是频繁地体验到挫折。由于他们成绩不好, 渐渐与各种“好事”,如评选优秀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社会 活动等无缘,这样就更增添了他们的受挫感。 (二)产生消极认知 如果一个学生想改变自己成绩不好的状况,必然就要付出更多 的努力。但是,学生往往会发现,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自己用 功了、努力了,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 老师的承认和肯定,依然要受惩罚、挨批评。于是他们渐渐对 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甚至认为自己对学习成绩是无法改变、 无力控制的。 (三)产生无助感 一旦学生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结果,自己对学习成绩无法控制, 就会体会到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此时,老师的批评、家长的 责骂、同学的轻视更加剧了学生的失控感的形成,是他们渐渐 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
强化理论
基本观点: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于强化。当某种行 为发生后,若给予强化,就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 的可能性。
强化: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称为 强化(奖赏.鼓励.关注等)。
第一种: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 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 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
动机理论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动机的理论——动机理论。
动机,是我们行动的源泉,是我们追求梦想的动力。
那么,什么是动机?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又该如何激发和维持自己的动机呢?一、什么是动机?动机,简单来说,就是推动个体采取行动的内在动力。
它是我们行为的先导,决定了我们愿意做什么,以及我们愿意为它付出多少努力。
二、动机理论概述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当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种需求层次决定了我们的动机。
2. 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员工工作动机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激励因素,如工作成就、认可、责任等;另一类是保健因素,如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
只有激励因素得到满足,员工才能产生强烈的动机。
3. 目标设置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认为,明确、具体、有挑战性的目标可以激发个体的动机,提高工作效率。
目标设定要遵循SMART原则,即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相关性(Relevant)和时限性(Time-bound)。
三、如何激发和维持动机?1. 确定目标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可行的计划。
目标要具有挑战性,但同时也要确保可实现。
2. 培养兴趣对工作充满热情,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我们的动机。
3. 建立激励机制为自己设定奖励机制,完成任务后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
同时,也要学会自我激励,为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感到自豪。
4. 保持积极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积极心态有助于提高动机。
5. 不断学习与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宽知识面。
学习是激发和维持动机的重要途径。
总结:动机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它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通过了解动机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和维持自己的动机,实现人生目标。
动机理论在招聘中的实践和应用分析
动机理论在招聘中的实践和应用分析引言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招聘成为了企业发展和壮大的重要环节。
而如何吸引、留住并激励优秀的人才,成为了企业招聘工作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动机理论作为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理论支持。
本文将对动机理论在招聘中的实践和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通过运用动机理论来提高招聘的效率和成功率。
一、动机理论概述动机理论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类行为中的动机和动机产生的原因。
动机是指激发、维持和指导个体行为的内在或外在因素,而动机理论则试图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动机。
著名的动机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维尔德的期望理论等。
这些理论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对人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动机因素和动机调节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动机理论强调的是对个体内部动机的理解和激发,而招聘则是从外部引导和激发个体的动机。
如何将动机理论有效地运用到招聘中,成为了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二、招聘中的动机因素在招聘中,候选人的动机因素是影响其是否加入企业以及在企业中表现的重要因素。
在动机理论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理论,它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这些层次的需求会影响人的行为和动机,因此在招聘中需要充分了解候选人的需求,从而使得招聘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等。
在招聘中,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合理的薪酬福利等来满足候选人的生理需求,从而吸引候选人加入企业。
社交需求是人对社交关系和群体认同的需求。
在招聘中,企业可以通过举办员工互动活动、搭建员工交流平台等来满足候选人的社交需求,让候选人感到企业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情感温馨的大家庭。
尊重需求是人对自尊和尊重的需求。
在招聘中,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晋升机制、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等来满足候选人的尊重需求,让候选人在企业中感到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机理论概述一、本能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
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
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
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二、驱力理论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
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内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内的行为。
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内驱力刺激平息。
所以驱力理论时常又被称之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
这种理论观点认定: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
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持反对一切人类动机都可以用剥夺、驱力和强化来解释的观点。
他致力于对人的动机研究,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
在这一层次中,最基础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出现安全或保护的需要;随后出现对爱、感情、归属的需要;接着出现对尊重、价值或自尊的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最后剩下的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
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
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时,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失消失。
最后一种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成长需要,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
而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来说,因缺失性需要已得到相当的满足,所以他们的行为是由不同类型的成长需要所决定的。
需要层次理论对临床和咨询心理产生了影响,并成为其动机理论的基础。
四、成就动机理论要激励人们的积极动机,就要满足人的这种高层次的成就需要。
高层次的成就需要与企业家的行为有很强的相关。
成就需要高的人,行为方式通常更像成功的企业家。
他们喜欢对问题承担个人责任,能从完成一项任务中获得一种成就满足感;相反,当成功决定于运气或问题由别人为他们解决时,他们很少产生满足感。
在解决问题时,成就动机高的人毅力强,而且总是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不是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佳。
总之,成就动机高的人希望获得成功,而当他们失败之后,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
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其一是力求成功的需要,其二是避免失败的需要。
人在这两种特征的相对强度方面各不相同,可以分为力求成功或力求避免失败这两种类型的人。
阿特金森认为,生活使人面临难度不同的任务,他们必然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
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
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他们预计自己成功的可能有50%的把握时,因为这种情况给他们提供了最大的现实挑战。
如果他们认为成功完全不可能,或胜券在握,动机水准反而下降。
反之,避免失败的需要强于力求成功愿望的人,在预计自己成功的机会大约有50%的希望时,则会回避这项任务。
他们往往选择更易获得成功的任务,以使自己免遭失败;或者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这样即使失败,也可以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借口。
五、归因理论归因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这次成功(或失败)了?这种理论把成败原因的分析,归纳成3个方面:(1)控制点(控制位置):是外在归因还是内在归因;(2)稳定性:是稳定的原因还是不稳定的原因;(3)可控性:是可控制的原因还是不可控制的原因。
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4种主要原因。
最后,韦纳将这4种基本原因分成控制源和稳定性两个维度。
根据控制源这一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的和外部的。
例如,能力和努力是内部原因,因为它们源于一个人的内部;相反,任务难度和运气则源于一个人的外部,因此是外部原因。
根据稳定性维度,又可以将原因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韦纳认为,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因素,因为在反复从事某一任务时它们不会变化,而努力和运气则是不稳定的因素,它们会随时间或场合的不同而变化。
归因研究发现,人们对决定自己活动和命运的力量的稳定看法将成为他们的人格特征。
心理学已区分出内控与外控两种不同的人格特征。
具有内控特征的人认为,自己能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的结果是由自身具有的因素如能力或努力所决定的;具有外控特征的人则认为,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受命运、机遇和他人的摆布。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内部控制者或外部控制者是不多的。
一般说来,内部控制者具备较高的成就动机,外部控制者的成就动机相对要低些。
要改变一个人的稳定的归因看法涉及改变一个人的人格特征,通过改变人格特征来影响其行为动机。
六、动机系统理论首先,这一理论认为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
如果说需要是个体的各种积极性的实质与机制,那么动机就是这种实质的具体表现。
动机的不同起因导致动机所表现的需要的种类不同、动机所采取的形式不同,以及动机赖以实现的活动的具体内容不同。
复杂的活动是由几种同时起作用的相互影响的动机所推动的。
这些机构成了多分支的动机系统。
其次,这一理论明确指出了动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第一个组成部分是兴趣。
兴趣是个体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
它使个体积极地寻找满足他所产生的认识和了解的需要的途径和方法。
因此,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兴趣是经常推动认识的机制,是个体活动动机的重要方面。
第二个组成部分是信念。
信念是激励个体根据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被意识到的需要的系统。
以信念的形式表现的需要的内容,是关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某种理解。
当这些知识形成有序和有内在组织的观点体系时,就可以被看做个体的世界观。
第三个组成部分是意图。
意图是行为的直接动因,其中表现出对生存和发展条件的需要,它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维持个体活动的积极性。
意图往往以企图、幻想、热情、理想等不同的心理形式表现出来,而它们又和兴趣、信念系统不可分割,其共同特点是能被个体所意识。
最后,他认为,个体的动机系统除了能够被意识的部分外,还有无意识的部分。
由被意识的动机系统和无意识的动机系统共同构成了个体完整的、有层次的动机系统,而它们二者之间是彼此联系、能够相互转化的。
在未被意识的动机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心理形式是定势和意向。
七、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
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3大类。
1.行为主义激励理论本世纪20年代,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
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
在“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
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
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一致化。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
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
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
所以在教育中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2.认知派激励理论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
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
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
属于这一类型的理论还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挫折理论等。
这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思想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只有改变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3.综合型激励理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强调外在激励的重要性,而认知派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内在激励的重要性。
综合性激励理论则是这两类理论的综合、概括和发展,它为解决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指出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心理学家勒温特提出的场动力理论是最早期的综合型激励理论。
这个理论强调,对于人的行为发展来说,先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界环境的刺激实际上只是一种导火线,而人的需要则是一种内部的驱动力,人的行为方向决定于内部系统的需要的强度与外部引线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内部需要不强烈,那么,再强的引线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波特和劳勒于1968年提出了新的综合型激励模式,将行为主义的外在激励和认知派的内在激励综合起来。
在这个模式中含有努力、绩效、个体品质和能力、个体知觉、内部激励、外部激励和满足等变量。
在这个模式中,波特与劳勒把激励过程看成外部刺激、个体内部条件、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
一般人都认为,有了满足才有绩效。
而他们则强调,先有绩效才能获得满足,奖励是以绩效为前提的,人们对绩效与奖励的满足程度反过来又影响以后的激励价值。
人们对某一作业的努力程度,是由完成该作业时所获得的激励价值和个人感到做出努力后可能获得奖励的期望概率所决定的。
很显然,对个体的激励价值愈高,其期望概率愈高,则他完成作业的努力程度也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