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题练习(第五题为个人原创)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实战专题系列六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题)

高考地理实战专题系列六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题)

综合题(28分)读下图及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流域内的地势特征及AB河段河流水文特征。

(12分)据青海省气象部门监测,青海湖面积自2005年以来持续增大,2011年达到近11年来的最大值。

而2004年之前的近30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面积曾不断萎缩。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2004年前青海湖湖面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0分)(3)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推断2005年以来青海湖面积不断增大的原因。

(6分)【答案】(1)(12分)地势特征:四周高中部低(或地势自四周向中部降低)。

(4分)水文特征:高山冰雪补给为主;流量小;季节变化大(有夏汛);有冰期(或流速较快,含沙量较大)(8分)(2)(10分)导致局部地区气候更趋干旱(4分);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展(4分);生物多样性锐减(2分)(3)(6分)自然: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2分),造成冰川退缩、水量增加,导致青海湖流域降雨量增加(2分);人类活动:政府支持下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的实施(2分)。

(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26分)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⑴判断并指出图中①②③三地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在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对④地大片荒地予以保护,试分析其原因。

(12分)⑵试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生产优质大米的原因。

(6分)⑶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该区域平原地区加强农业基地综合开发的主要措施。

(8分)【答案】(1)(12分)①林地②耕地③草地商品谷物农业。

(8分)④地为沼泽,其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调节气候;蓄水防洪;保护生物多样性;降解污染等。

(4分)(2)(6分)昼夜温差较大,农作物生长期长;冬季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很少需要施用农药。

(3)(8分)发挥种植业的优势,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展农业多种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必修Ⅲ_湘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必修Ⅲ_湘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实现________ 。

A、经济利益最大化B、社会公平与和谐C、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D、人口数量控制2、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方式?A、推广清洁能源B、实施生态农业C、加强城市绿化D、扩大工业生产规模3、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内容,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可持续发展原则?A、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B、公平性原则C、环境保护原则D、持续性原则4、以下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A、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B、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

C、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公平,消除贫困、减少不平等是其中的关键。

D、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

5、下列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区域可持续发展只关注经济发展,忽视生态和社会的发展B、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C、区域可持续发展就是追求GDP的持续高速增长D、区域可持续发展不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6、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中,下列哪个不是主要评价指标()。

A、经济发展水平B、人口密度C、污染物排放量D、教育普及率7、【题目】在下列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中,以下哪项措施是错误的?A. 播种耐旱作物以减少灌溉用水B. 建设风力发电站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C. 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以满足短期内经济发展需求D. 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以维护区域生态平衡8、【题目】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下哪项表述是正确的?A. 只有保持经济增长才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B. 区域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统一C. 区域可持续发展只关注生态保护,不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D. 区域可持续发展仅指区域性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9、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A. 经济发展优先原则B. 社会公正原则C. 环境保护优先原则D. 公平性原则 10、下列哪个地区在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时,最需要重视生态补偿机制?A. 城市密集区B. 东北老工业基地C. 沙漠地区D. 水资源丰富地区11、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未来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以下哪项不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A、注重环境保护优先,限制产业的发展B、倡导绿色经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C、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D、加强科技研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2、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生态工业园区,比较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不符合生态工业园区的特征?A、园区内的企业之间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产生B、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企业和传统制造业,迅速提升地区经济C、通过节能、降耗、减污等多种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13、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以下哪项措施不能有效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A. 退耕还林还草B. 大规模开发化石能源C.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D. 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14、以下哪项不是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A. 产业结构调整B. 生态环境保护C. 城乡一体化D. 人口政策调整15、下列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和环境效益B.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C. 可持续发展只关注经济领域的发展,忽视其他领域的发展D. 可持续发展鼓励无限制地开发自然资源,以实现经济增长16、以下哪项措施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A. 过度开发矿产资源B. 大规模砍伐森林C.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D. 乱排乱放工业废水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案例背景: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教版高三地理备考: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项训练

人教版高三地理备考: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项训练

人教版高三地理备考:地区可连续发展专项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快,成为我国重要的城市群,与该地区城市化发展亲密有关的农业部门是()A. 畜牧业B. 谷物栽种业C. 园艺业D. 迁移农业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哪方面发展条件稍差()A. 交通不便B. 国内的经济要地较小C. 农副产品供给缺少D. 水资源不足,天气暖和润湿3.读宁夏农业区划图2,对于图示地区农业发展方向的表达,合理的是()A. I 区凑近黄河,适合发展浇灌农业B. Ⅱ区水源缺少,不适合发展畜牧业C. Ⅲ区降水丰沛,适合鼎力发展栽种业D. Ⅳ区水热组合好,适合发展水稻栽种业4.以下有益于解决农业土壤肥力降落的合理举措是()A. 研究防虫技术B. 推行休耕轮作C. 发展滴灌技术D. 推行基因工程5.沼气池适合的发酵温度为lO ℃以上,在 35℃ 环境下产气最正确。

以下图为某酒厂循环经济表示图,达成下边小题。

( 1)该酒厂最有可能位于是()A. 广西B. 山西C. 吉林D. 新疆( 2)对于该生产模式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减缓全世界变暖趋向B. 减少大气环境污染C. 增添居民经济收入D.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6.最近几年来,黄河水文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游地区尤其显然。

头道拐和龙门是黄河中游地区两座水文站,窟野河是此间一条支流。

读不一样期间头道拐和龙门水文站水沙变化表,达成以下问题。

年份头道拐水文站龙门水文站水量(亿立方米)沙量(亿吨)水量(亿立方米)沙量(亿吨)2019174.90.635199.61.8 2019189.30.719205.91.44201916410.47617760.584..200916960.45717830.568..1970 —1979均值 233.121.15284.548.68( 1)以下对于两水文站和窟野河的地点关系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头道拐位于河流下游方向B. 黄河水从龙门流向头道拐C. 窟野河的河水流经头道拐D. 窟野河的河水流经龙门( 2) 2019~2009 年间,两水文站之间的支流流入黄河的水量A. 逐年增添B. 逐年减小C. 先减后增D. 先增后减( 3) 2019~2009 年与 1970~1979 年对比,黄河中游水沙发生显然变化,与其形成的原由没关的是A. 煤炭开采,地下采空B. 退耕还林、封山禁牧C. 黄土高原毁林开荒D. 支流河流采砂取土7.读“鲁尔区三大家产就业人数变化表示图”,回答以下下边小题。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题:区域可持续发展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区域可持续发展一、选择题读图“中国西瓜上市时间图”与“中国2017年西瓜年产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海南西瓜上市时间与其他区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 气候B. 市场C. 土壤D. 技术2.宁夏硒砂瓜品质好但年产量偏低的原因是A. 农业劳动力短缺B. 种植技术落后C. 复种指数低D. 种植面积小3.新疆西瓜产量极高,为保障瓜农收益,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A. 扩大销售渠道B. 增开运输专线C. 加大种植面积D. 发展制种产业4.2018年3月12日,芬兰官方公布了计划在北极圈内修建一条铁路,连接挪威希尔克内斯口岸与芬兰现有铁路,打通芬兰现有铁路网至北冰洋的交通运输线,之后通过开辟5.“北极丝路”绕北冰洋进入亚洲东部。

如图为北欧局部地区水系和交通示意图。

据此完成题。

“北极丝路”的火车向中国运输的大宗货物是()A. 石油B. 木材C. 机床D. 服装6.“江流在前,雪峰镇后。

一楼住牛羊,二楼做厨房,楼顶晒谷粮,三楼为居室,农耕、畜牧、生活、贮藏、战斗,都在这里。

高可超过50m,屹立于不可能之处,历经地震战争,千百年不倒。

”这是对我国某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描述(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1题。

该建筑最有可能位于()A. 岭南丘陵B. 横断山区C. 塔里木盆地D. 华北平原降水转化率指一个地区一段时间的降水总量与大气水汽总含量的比值。

通常某一地区在大气水汽含量一定的情况下,降水转化率越低,其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潜力越大。

祁连山地区的大气水汽含量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读1979~2018年祁连山地区年均降水转化率空间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7.由图可推测A. 年降水总量:民勤多于酒泉B. 云水资源开发潜力:临洮大于兰州C. 降水转化率:西宁大于刚查D. 大气水汽总含量:鼎新等于诺木洪8.形成祁连山地区降水转化率最高值区的主要水汽输送动力是A. 盛行西风B. 东南信风C. 极地东风D. 东南季风9.人工增雨可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若在祁连山农耕区实施人工增雨,最应选择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水利工程,是指伸向太湖的呈梳状排列的人工小河。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0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项训练(含答案)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0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项训练(含答案)

专题10 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单选题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

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

下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温带雨林一般分布在( )A.受西风影响的中纬度大陆西岸B.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带C.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D.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2.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单调,自然条件恶劣B.冬季气温偏低,水热组合欠佳C.多云雾降水天气,光照热量不足D.有机质来源少,土壤发育程度低3.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洋流流向 B.地形格局C.大气环流 D.海陆分布海南岛西部沿海盛行东北风,风季漫长。

经过漫长的时期,海南岛西部形成了狭长的沙漠化地区。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以人工栽种木麻黄为防治沙漠化的主要手段,但近年来防护林因经济开发频遭人为破坏,沙漠化加剧。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与图中沙漠化地区沙物质来源丰富无关的是( )A.地表植被破坏,地表大面积裸露B.沿海土壤受海水侵蚀,逐渐沙化C.河流枯水期,河床泥沙大量出露D.近海上升流挟带泥沙向海岸输送5.图中沙漠化地区植被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势低平,不易形成地形雨B.地处盛行风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C.坡度陡,水土流失严重D.位于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含铝矿物和煤炭同时沉积形成高铝煤炭资源,内蒙古准格尔煤田就属于高铝煤田。

下图为高铝煤炭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6.图示产业链中电解铝厂建立的优势条件主要有( )A.劳动力丰富 B.科技发达C.能源充足 D.交通便利7.建立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要意义有(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B.带动煤矿发展D.减少粉尘和酸性气体排放绿洲是干旱、沙漠化地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灌溉农业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综合检测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综合检测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湘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2分×25=50分)2010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

2009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思考并完成1~3题。

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2.导致①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蚀B.水蚀C.冰川侵蚀D.海蚀3.导致②中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C.人口增长迅速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解析:第1题,①是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②是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地沙化;③是兴修梯田,改造地形使之适合耕作;④是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后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的结果。

第2题,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气候区,水蚀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外力作用。

第3题,“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导致水蚀;C、D两项均属于人为原因。

答案:1.A 2.B 3.A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4~5题。

4.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主要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5.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退耕还林还草B.修建水电站C.增加灌溉面积D.大力发展耕作业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例所示的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所以治理的根本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

答案:4.B 5.A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①大东湖水系;②武湖水系;③府河水系;④后官湖水系;⑤青菱湖水系;⑥汤逊湖水系。

结合“武汉城市规划图”,完成6~8题。

高中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面四幅图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可能是()A.B.C.D.中三角城市群涵盖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群。

读中三角城市群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促进中三角城市群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有①加大科技投入②提高二、三产业比重③对原有产业进行升级④加强环境管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中三角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承接了长三角地区的众多产业转移,这给长三角地区带来的影响是A.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B.加重了资源紧张的状况C.提供了广阔的经济腹地D.加剧了严重的环境压力某网2019年8月26日报道,中国地调局、青海省、中石化三方联合建设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察开发试验项目,着力打造干热岩勘察开发示范工程。

其总体目标是,最终突破干热岩勘察开发重大技术难题,实现干热岩勘察开发重大仪器国产化,建立中国首个可复制推广的经济型、规模化干热岩开发示范工程。

干热岩一般指温度大于20℃、埋深数千米,内部致密不透水的高温岩体,是一种新兴的地热能。

干热岩蕴藏的热能十分丰富,干热岩地热发电比传统火力、水力发电更具有竞争力。

下图为干热岩发电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干热岩的发电过程,利用的地理原理是()A.生物循环B.水循环C.岩石圈物质循环D.大气环流5.青海省干热岩规模化开采对资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主要是通过改善能源资源质量增加资源安全B.增加能源供给,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导致的资源安全问题C.增加资源供给,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增强国家能源安全D.加速干热岩资源的枯竭,严重影响资源安全和国家资源安全6.干热岩地热发电比水力发电更具有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是()A.综合效益更强B.不排放温室气体C.设备使用寿命长D.对外界环境的干扰小7.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题训练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题训练

高考一轮复习区域可持续开展综合题训练1.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每当来到贺兰山下的银川,都会被那一片片迷人的湖泊湿地和悠闲的水乡风光所打动。

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银川湿地的储水量一度大幅下降。

如今从黄河灌区逶迤而来的一条条水渠,将湖泊湿地重新连通,塞上湖城风采得以重现。

材料二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和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1)银川湿地对当地环境最突出的奉献是什么?(2)分别分析20世纪60年代、90年代造成银川湿地的储水量一度大幅下降的原因。

(3)近年来,贺兰山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呈明显好转趋势,当地可能采取的措施有哪些?2.根据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福建省与江苏省等高线地形、主要河流水系及地级市分布图。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省南部的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开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开展,获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这种开展形式也被称为“苏南形式〞。

2021年公布的全国百强县中,江苏省在前十中占得六席,更包揽了前四名,而这些强县均位于苏南地区。

但是,在乡镇企业进一步开展过程中,苏南地区却存在着产业构造失衡与雷同,经济运行质量下降等问题。

(1)分别说明A、B两地农业开展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2)分析苏南地区开展乡镇企业的有利条件,并从产业构造角度提出实现可持续开展的详细措施。

3.尼日利亚现有可耕地3 300万公顷,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为传统的木薯种植大国,80%的人口与木薯行业相关;其木薯类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为进步木薯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以下图为甲、乙两地的平均日照时数统计资料,读图完成问题。

从气候和农业用水角度比拟尼日尔河A、B两水文站的流量特点。

4.读以下图和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以下图a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丁河流域1970年代以来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水库),流域内实行封山育林。

图b是图a中丁河流域不同年代平均输沙量季节变化图。

高考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项训练

高考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项训练

高考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项训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项训练,仅供大家参考!高考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项训练及参考答案(20XX年-新课标Ⅱ卷)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1)。

据此完成1—3题。

图1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1.C2.D3.D2.根据材料提示,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为“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故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故选D。

3.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故选D。

考点区域的划分及界线,区域特征。

该题需要充分理解文字材料信息,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的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结合架桥和合作更加广泛的材料信息,有利于理解交通的主导作用。

(20XX年-新课标Ⅲ卷)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XX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1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1~3题。

地理高考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测试题(带答案)-最新学习文档

地理高考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测试题(带答案)-最新学习文档

地理2019高考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测试题(带答案)2019高考地理的复习需要在做题中进行完善和充实,下面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测试题,请考生进行练习。

一、选择题(60分)(2019乌鲁木齐一诊)下面为世界两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区域位于非季风区,降水较少B.乙区域自然资源较为贫乏C.甲区域全都属于外流区D.乙区域植被根系非常发达解析由图示经纬度可知,乙区域主要为撒哈拉沙漠。

由于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植被为了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根系非常发达;甲区域大部分属于季风区,但并不全部属于外流区;乙区域石油资源丰富。

答案 D2.图中乙区域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但近几年灌溉面积却不断缩小。

其原因主要是()A.保护环境,退耕还林、还牧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石化工业C.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D.不合理灌溉,导致次生盐渍化解析由于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从而使灌溉面积不断缩小。

答案 D(2019专家原创)经过11年的奋战,中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于2019年第三季度正式通水。

结合右图,回答3~4题。

3.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后()A.河北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将得到解决B.黄河以南的京杭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将大幅度提高C.长江径流量会大幅度下降D.黄河南北的干湿地区范围将发生显著改变解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通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河北等地区用水紧张的状况,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长江水系庞杂,调水工程对长江径流量的总体影响不大;调水工程对黄河南北的干湿地区范围的影响有限。

答案 B4.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可以利用地势自流送水B.乙处可以利用地势自流送水C.机械化水平低导致丙处每年夏季农作物收割时间晚于同纬度其他地区D.丁处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解析甲处地势南高北低,可以自流;乙处地势北高南低,不能自流;丙处夏季有梅雨,影响农作物的收割,导致收割时间相对推迟;丁处位于黄淮平原,土地荒漠化问题并不严重。

“世界地理重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专题测试

“世界地理重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专题测试

“世界地理重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专题测试打开文本图片集一、单选题20世纪60年代印度政府为解决粮食问题实施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绿色革命”。

但“绿色革命”主要限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

读印度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完成1~2题。

1.印度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粮食生产,粮食作物与地区分布相对应的是:A.小麦—甲、乙B.小麦—丙、丁C.水稻—甲、丁D.水稻—乙、丙2.若印度长期实施“绿色革命”,会使农业发展出现:①地区发展不平衡②产品结构不合理③病虫害灾害多发④土地生产率下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美国硅谷一直被誉为科技创新的摇篮,但近年来其对新兴科技和互联网企业的吸引力逐渐降低,某些企业更愿意到世界其他一线城市发展。

读世界五大城市租金及通勤时间图,完成3~4题。

3.从企业生产成本角度考虑,新兴科技和互联网企业更愿入驻的城市为:A.香港B.柏林C.伦敦D.纽约4.硅谷地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采取的措施有:A.大力发展房地产,扩大城市面积B.建造机场,进一步加强对外联系C.限制外来人口数,稳定当地房价D.合理布局交通线,发展公共交通澳大利亚在棉花、羊毛和谷物等初级农产品出口方面具有优势。

家庭农场是澳大利亚生态农业最主要的经营方式,生态农产品不仅在第一产业发展成熟,还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据此完成5~6题。

5.澳大利亚的棉花等初级农产品在出口方面具有优势,得益于本国:A.劳动力丰富廉价B.气候湿润C.機械化普及率高D.交通便利6.从产业融合角度看,澳大利亚农业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是:①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②农场兼并,扩大农业生产规模③改善生态环境,发展主题旅游业④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二、综合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是美国农业大州。

早期农业生产结构单一,以小麦种植为主,被称为“小麦经济”。

加州农业结构调整是个历史过程,目前已形成“粮棉种植、果蔬栽培和畜牧发展”的多元结构现代农业。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复习题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复习题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复习题一、选择题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中山脉M为()A.雪峰山B.武夷山C.巫山D.贺兰山2.图中P处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①该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②该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③该地位于我国季风区,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④该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图中Q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该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邻近大冶铁矿,原料丰富B.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水运便利C.位于京广线与陇海线交会处,是重要的铁路枢纽D.地处成都平原商品粮基地,农业经济基础好中新社2009年1月13日电:记者从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会议上获悉,尽管去年长江流域降雨基本正常,干流水量平稳,但汛期局部地区强降雨引发的灾害,导致流域内近3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45亿元人民币。

据此回答4~5题。

4.长江流域发生的洪水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①流域的地理位置②流域的形状③流域的面积④流域所处的气候特征⑤支流分布特征⑥流域内的人类活动A.④⑤B.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5.下列哪些行为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或减轻流域内产生的特大洪灾() A.加强流域内用水管理,加强防汛预警预报B.修筑河堤,整治中下游河道C.加强全流域绿化,搞好水土保持D.围湖造田,发展农业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

据此回答6~8题。

6.下列关于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份,自然地域单元完整B.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热配合协调,南北没有热量差异C.有我国最大的平原、最肥沃的黑土地和最大的天然林区D.区内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不大,含沙量很小7.下列关于东北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②平原地区耕作层厚度大③三江平原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④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有关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A.农业结构比较完整,林业占主导地位B.吉林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C.农业布局自东向西的趋势是林→农→牧D.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冬小麦产区9.东北地区平原广大,一首诗歌曾提到“……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上根筷子会发芽,栽上块柴禾也开花……”足见其土壤肥沃。

高考地理-区域地理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点专项练习

高考地理-区域地理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点专项练习

2021年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点专项练习一、单选题读某水库运行后入库泥沙量、出库泥沙量及拦截率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该水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上游来水减少B.水库库容逐渐变小C.库区水污染加剧D.入库泥沙量不断增多2.2009年出库泥沙量剧增的主要原因是()A.上游水土流失加剧B.水库库容变小C.水库清淤D.水库拦截率高迪拜杰贝勒阿里人工岛以棕榈树为设计原型,跨度达15公里,增加海岸线720公里,建有65个港口泊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

岛上建设有私人住宅、公寓、摩天大楼和酒店以及主题公园。

如图示意杰贝勒阿里人工港设计图。

据此下列各题。

3.材料显示人工岛人居环境的特征是A.绿化率高B.商业功能为主C.旅游功能突出D.高档住宅占比最大4.杰贝勒阿里人工港对沿海生态的影响不包括A.增加湿地面积B.海洋生态环境恶化C.自然海流运动改变D.人工沙滩范围扩大下图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区示意图”。

图中M地是水草丰富的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

20世纪初期以前是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西部土地不断开发,耕地面积的急剧增长;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专门化,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胡佛水坝是美国综合开发科罗拉多河水资源的一项关键性工程,但近些年来有关胡佛大坝拆于不拆,各方争论不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历史上开发M地区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有()①水土流失严重②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③夏季土壤盐碱化严重④土壤板结与酸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6.近些年来,美国拆除大坝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可能是()①当初大坝选址不合理②部分大坝修建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破坏③部分大坝已经和当初建设初期初衷完全脱离。

④部分大坝修建时间较长,存在安全隐患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7.将新疆丰富的煤炭和风能资源等就地转化成电力输送到电力紧缺地区的工程,被称为“疆电外送”工程。

可持续发展 自编练习五8K

可持续发展  自编练习五8K

《可持续发展》自编练习五一、单项选择题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d 曲线表示的主导因素是( ) A .土地 B .劳动力 C .资本D .技术2.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A .数量B .质量C .类型D .区位3.右图中,先儒之言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A .共同性原则 B .持续性原则 C .公平性原则D .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右图为“人与环境关系图”,读图回答4~5题。

4.以下所列项目与图中A 、B 、C 、D 箭头表示意义组合正确的是( )①铁矿石、水产品 ②煤渣、污水 ③酸雨和光化学烟雾 ④植树造林、治理污染 A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B .A ① B ② C ④ D ③ C .A ② B ① C ③ D ④ D .A ② B ① C ④ D ③ 5.指出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C 箭头代表含义的是( ) A .东南沿海的台风B .黄土高原一些地区常见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C .北京城区和近郊区出现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区D .贵阳地区的冬无三日晴6.(2009年宁夏高考)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

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

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B .围湖造田C .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D .湖区地壳明显抬升可持续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言论中蕴含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 .焚薮而田,竭泽而渔 B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D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8.上题结论中的言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 A .公平性原则 B .共同性原则 C .持续性原则 D .发展性原则9.(2010年广州调研)现代森林的经营管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下列各方法中有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 )①种植外来优质树种 ②预防森林火灾及病虫害 ③禁止砍伐木材 ④执行伐植平衡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2010年深圳模拟)2009年3月28日,一场全球3 000多个城市参加的地球一小时关灯(晚八点半熄灯一小时)接力从新西兰起,经大洋洲进入亚洲,环绕地球一周,最终在北美洲结束。

区域可持续发展练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练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练习1、宁夏中卫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过去这里受流沙侵袭,黄沙蔽日,包兰铁路也常被风沙掩盖,造成交通中断。

近年来,当地采用“麦草方格”治沙法(也称草方格沙障法),通过轧制1米×1米的麦草方格,在格子中间种植沙生植物来固定流动的沙丘,植被覆盖率由过去不足1%上升到42.4%,在铁路线两侧形成了“绿带”,基本上控制了沙害侵袭。

原来人工固沙1.2亩/天,现机械铺设草方格达48亩/天。

这种治沙方式已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

左图为中卫沙坡头自然保护区景观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草方格沙障景观。

(1)试说明草方格沙障的治沙原理。

(2)分析在草方格沙障中种植固沙植物的生态效益。

(3)根据图文资料说出草方格沙障法应优先治理的地区。

2、松潘草地位于松潘高原上(如图所示),海拔在3500米以上,沼泽广布,夏季天气变化大。

在冷湿环境下,松潘草地泥炭(未分解的植物遗体不断堆积而成)资源丰富。

解放后松潘草地经排水疏干,部分开垦为农田,草地和沼泽面积大为缩小,已发展成少数民族的农耕区。

(1)分析松潘草地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2)指出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中有机质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具有形式多样、地表受侵蚀时间集中的特点,主要侵蚀力包括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区各级沟道内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

它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在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

(1)从气候因素角度,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什么具有侵蚀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

(2)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资源损失。

(3)简述沟道中修建多座淤地坝所起的作用。

(4)分析黄土高原开展的防护林、经济林、人工草地建设产生的生态效益。

4、某科考队于11月考察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该地距海洋近但很少受到海洋水汽的“滋润”,草原、沙漠广布,但多外流河;沙漠中分布有保存完好的大片石化森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题练习
一、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1.河南省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南阳盆地南
侧丘陵山地,是我国柑橘种植北缘地区之一。

读图,回
答下列问题。

(1)淅川低山区是淅川柑橘安全越冬的最有利区域,分
析其形成的原因。

淅川是我国新发展起来的柑橘种植北缘地区之一,柑橘汁多个大、酸甜适度、无籽、耐储藏,是淅川县重要经济作物。

(2)说出淅川县种植柑橘的优势自然条件。

自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工程运行平稳,南水北调五年入京52亿立方米占北京七成用水。

2019年12月7日,为纪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五周年,北京社会各界30名普通市民受邀参加“丹水两地情”南阳行,亲自到中线工程水源地淅川参观渠首大坝,并登船跟随水质监测工作人员在淅川丹江口水库抽取丹江水,现场直接饮用。

(3)列举在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2.阅读图文
资料,完
成下列要
求。

长江源区
沱沱河位
于青藏高
原腹地,
受地形、
降水、冰
雪融水等
影响,形
成了大量
高原冲积型河床和丘陵坦谷河床,发育了“辫状水系”。

每年4-10月份,大量斑头雁迁徙至此,在沙洲和两岸峭壁上筑巢、孵化、繁殖,“辫状河道”成为斑头雁的“天然产房”。

而每年的冬春季午后,“辫状河道”又成了风沙的策源地,漫天飞扬的风沙严重威胁到横跨沱沱河的青藏铁路的正常运行。

如图示意沱沱河“辫状河道”局部地形和景观。

(1)简述沱沱河“辫状河道”的形成原因。

(2)分析每年4-10月份,沱沱河“辫状河道”成为斑头雁“天然产房”的主要条件。

(3)分析“辫状河道”在冬春季午后成为风沙策源地的原因。

(4)为抑制冬春季沱沱河“辫状河道”的风沙对青藏铁路的危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3.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中,M地岩画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大多是狩猎与游牧生活的写照,至今保存完好。

N地及向西铁路沿线有大量如图片所示草方格沙障。

中卫市及附近地区(虚线框所示地区)种植的枸杞果实红色,粒大,籽小,含糖量高,营养丰富,畅销全国。

(1)草方格沙障是当地人们在铁路沿线建设的工程,说明该工程的作用。

(2)简述发展枸杞加工业对该地区的现实意义。

4.汉江发源于秦岭山地,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大,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水源地。


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表1汉江流域不同河段和城市统计
河段上游区中游区下游区
流域总面积的占比56%25%19%
河床落差的占比96%------
城市分布密度 2.13 4.23 4.53
材料一:汉江中下游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我国发展综合生态农业、农业多种经营的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

材料二: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年入库径流量为379.19亿m2.调水前,丹江口以下汉江中下游地区年均水资源量大约为404.4亿m3,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偏低。

材料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调水规模为130亿m3,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促进了该区工农业发展,保障了人民生活用水安全。

(1)从径流量大小、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分析汉江的主要水文特征。

(2)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数量的变化及其对该地区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3)水土保持是所有河流流域管理的重点之一,汉江流域治理的重点为汉江上游地区。

依据表
1、表2分析这一做法的依据及取得的成效。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猕猴桃是落叶藤本植物,不耐干旱,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光,要求日照时间为1300~2600小时,ph值在6.5~7.5的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上生长较好。

材料二:河南省西峡县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年均气温15.2℃,年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5%;无霜期23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49小时,优良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使西峡成为猕猴桃最佳适生区之一。

材料三:西峡地处温带和亚热带交界区,是中国开展猕猴桃人工栽培最早的地区,也是可利用野生猕猴桃资源最多的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使西峡所产猕猴桃内在品质优良,猕猴桃口感好,维生素C含量高。

(1)简述西峡县适宜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优势条件。

(2)说明猕猴桃种植采用“果实套袋”来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原因。

(3)西峡县可采取哪些措施,打造“中国猕猴桃之都”
表2汉江流域年水土保持量统计(t▪km-2)
2001年2017年丹江口大坝上游47万101万
丹江口大坝下游15万31.5万
全流域平均34万73.5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