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一、定义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是指前人留下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其中无形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人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无形的、现已濒临失传的技艺及习俗。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必须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非物质文化文化必须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它应该同时具备三个特点,即传承性、口头性和可塑性,后两个特点是由传承性衍生出来的。

1.传承性所谓传承性,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类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没有具体的创造者,即使有,也是后人对前辈已有技艺或习俗的加工和创新。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可以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和探索中才形成的。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

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火药则是秦汉时期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的;而造纸术的发明者虽冠以蔡伦,但他决非首创者,他是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即使与今天的手工造纸,也有一定的区别;同样,毕升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活字印刷。

是不是我们的祖宗留下来的,这是我们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个标准。

2.口头性所谓传承,指的是传授继承,即师传徒承,而师传形式有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导论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导论

第一章第一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理论意义(1)从历史的角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态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而容易湮灭的文化记忆,更应加以珍视。

(2)2006年6月10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

此后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立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3)20世纪80年代,非物质遗产的概念才开始出现,从那时到现在,仅有1/4世纪的时间。

(4)“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产生,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历史都非常短暂。

(5)197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尚未正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尚未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文件的视野,所以,放在特定历史语境来看,当时所谓的“文化遗产”只能是指文物、建筑群和遗址这一类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6)物质遗产:Physical Heritage 非物质遗产:Nonphysical Heritage 有形遗产:Tangible Heritage 无形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 (7)※民间创作(传统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制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方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它的形式包含: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相对应而提出来的,它发端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保护本身的实现而迫切的需要,也是为了充实和补充《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保护的遗漏。

(9)在中文中先后使用过“非物质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口传与非物质遗产”“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等词语表述形式。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特点和价值。

- 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分类。

- 能够识别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促进学生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尊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特点和价值。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分类。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 系统地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包括概念、范畴、特点、价值、表现形式和分类等。

- 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瓶等辅助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 案例分析法- 选取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小组讨论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教师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4. 实地考察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场,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 在实地考察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视瓶或展示一些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导入本节课的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3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3

1.2传承方法的多元性 传承方法的多元性
物质文化遗产是静态遗留物, 物质文化遗产是静态遗留物,是人类过去某个特定历 史时期文化的记忆载体, 史时期文化的记忆载体,人类要记住和传承这些文化记忆 的最可靠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保护它的载体不被破坏。 的最可靠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保护它的载体不被破坏。因 此,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往往只能被动地采取 博物馆法” “博物馆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记忆了人类过去某个特定历史时期 文化,又不断叠加着新的文化记忆, 文化,又不断叠加着新的文化记忆,是被人类不断传递的 活态遗留。所以, 活态遗留。所以,人类要传承这些过去的和不断更新的文 化记忆,博物馆法只是其最保守的一种方法, 化记忆,博物馆法只是其最保守的一种方法,它的传承方 法应该而且必须是具体而多元的。 法应该而且必须是具体而多元的。
1.3传承过程的专门性 传承过程的专门性
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具体的“ 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具体的“物”,人类对“物” 人类对“ 的传承主要是有效、完整地管理和保护它, 的传承主要是有效、完整地管理和保护它,以保证人类能 够世代对它的享用。尽管管理和保护这些“ 够世代对它的享用。尽管管理和保护这些“物”的人往往 需要经过培训来掌握一些专门知识和技能, 需要经过培训来掌握一些专门知识和技能,但这些知识和 技能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不具有必然的联系。 技能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不具有必然的联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承是主要通过“ 来实现的, 传承是主要通过“人”来实现的,承担这种传承责任的 必须掌握了专门知识、观念、技能,而这种知识、 “人”必须掌握了专门知识、观念、技能,而这种知识、 观念、技能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或其中一部分, 观念、技能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或其中一部分,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然的联系。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然的联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

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

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民间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①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了遗产的物质存在形态、静态性、不可再生和不可传承性,保护也主要着眼于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护;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立法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非遗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财政支持:加大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投入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建立档案: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和建档掌握非遗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
传承人认定: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明确传承人资格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管理 展示与传播:通过展览、演出、文化节等形式展示非遗项目利用媒体和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播推 广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合作项目:共同 开展非物质文化 遗产研究、保护 和传承项目
展览展示:举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览展示各国代 表性非遗项目
培训活动:为发 展中国家提供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与传承培训
0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发展趋势与展望
THEME TEMPLATE
发展趋势分析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保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0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价值与意义
THEME TEMPLATE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如民间音乐、舞蹈、 绘画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数字化技术应用: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整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 发掘的效率和准确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途径
旅游开发:将非 物质文化遗产资 源转化为旅游产 品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等。

2.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是指掌握并传承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

3.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参与等方式,对某一社区、群体或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4. 非遗名录:非遗名录是指由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编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旨在记录、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 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是指特定的地理区域或场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义,是人们进行文化活动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二、填空题: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类。

答案: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

2.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________年。

答案:2004年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答案: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答案:口传心授、实践传承5. ________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答案:数字化保护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A. 昆曲B. 京剧C. 瓷器D. 中医针灸答案:C. 瓷器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谁?A. 政府B. 学校C. 社区D. 个人答案:A. 政府3. 下列哪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口头传统和表述类别?A. 剪纸B. 竹编C. 舞狮D. 民间故事答案:D. 民间故事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是什么?A. 维护社会稳定B. 推动经济发展C.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D.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答案:C.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5. 下列哪个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A. 中国B. 日本C. 韩国D. 法国答案:A. 中国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A. 口传心授B. 实践传承C. 数字化保护D. 制定法律法规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A. 京剧B. 茶艺C. 端午节D. 春节答案:A、B、C、D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考虑哪些因素?A. 真实性B. 完整性C. 可持续性D. 创新性答案:A、B、C4.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A. 非物质性B. 世代相传C. 地域性D. 活态性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职责?A. 传承技艺B. 创新发展C. 教育培训D. 参与保护活动答案:A、B、C、D五、判断题: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五节 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五节 传统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遗产
的核心,也是我们把握传统建造技术的关键。[浆子石][柱子 年头][团山民居防御功能][房屋设计的同质性]
(四)传统建筑装饰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建筑装饰泛指对建筑物起着某种装饰作用的各种造型艺术。在中 国,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主要有脊兽、各种木雕、砖雕、石雕、 壁画、窗花、窗棂、顶棚以及各种墙面及地面装饰。建筑装饰是
等级制度对传统建筑布局的影响。
(三)传统建筑施工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传统建筑施工方面的知识既包括建筑材料选料、备料方面的知识, 也包括院落规划、房屋设计方面的知识;既包括建筑附属设施设 计、建筑装饰设计方面的知识,也包括人员调度、仪式程式等方 面的知识,范围相当宽泛。但无论哪种知识,都与建筑所在自然
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建筑经验与智慧,是建筑类遗产
风水术是指古代人类在选择宅基地过程中,对住宅周边
环境、地质地貌、生态气候、自然景观等多种环境因素
的综合评估和对建筑营造过程中某些技术与禁忌的总体
概括。如果剥去那层故弄玄虚的外衣,就会发现其中仍
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和借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
对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关系的高度重视—“天人合一”思想 在建筑学上的最为集中的体现。
(二)传统建筑布局方面的知识 传统建筑布局可分为传统村落布局、宅院布局以及室内布局等几个层 面。传统建筑布局通常是由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为营造出一个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小环境,古代的能工巧匠非常重视村
落、院落与居室的布局。这样做一方面可使人类的居住空间更好地贴 近自然、利用自然,并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实现人类低熵生活; 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建筑布局,进一步强调社会秩序的建立。譬如较大 村落的贫富分区原则、大家族中依辈份进行的分房原则,都可反映出
传统建筑的精华,也是我们保护传统建筑的关键所在。[装饰辟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一章 非遗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一章 非遗的概念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 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种传统手艺.
遗产对儿
剪纸遗产= 陶瓷遗产=
剪纸 + 古老的瓷器+
剪纸技术 古老的烧制技术
第 二 概念 界定 节 中存

(四)从传承的原生程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 须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那些已经被改编或改
造过的,也不能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焖炉烤鸭
吊炉烤鸭
(五)从品质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 须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财富,没有重 要价值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社会价值 科学价 值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二)从传承时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悠久历史,时间不足百
年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为何是百年
户县农民画
金山农民画
(三)从传承形态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那些历
史上确实存在,但并没有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山封禅 月坛祭月 文字传承 文物复制 活态传承

遗 产 学
非 物 质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概 念 的 界 定
第 一 节

概念 界定 中存 在的 问题
第 二 节
概 念第 的一 界节 定
【印象刘三姐】 【印象普陀】 【户县农民画】 【金山农民画】
【泰山封禅】
【天坛祭天】
【童子尿煮鸡蛋】 【摊煎饼】
【故宫 长城】
【古村落】

第七章非遗1

第七章非遗1

②提出了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两大原 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的两大基本原则: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二是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应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和可持续发展。这两大原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经验的高度凝练和总结,是我们在保护实践中遵循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衍变规律,处理好有关民族、 宗教问题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等问题的重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 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 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 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来 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师傅对学 徒的口传心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而代代相传。这些家族 在木拱桥的修造、维护和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 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 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 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 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 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使这一传统技艺有所流失。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201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规定: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 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 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3.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法规及文献 截至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规及文献已经具有一 定的规模,这些法规及文献是我们认识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基本依据和参照。 (1)国际性法规及文献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 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 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 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 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 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 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概念完全详解

非遗概念完全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

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

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民间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1.1保护主体缺失期
1.1.1 教科文组织20世纪50、60年代的保护和研究行为, 并没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一种独立的遗产类别加以保 护,更没有注意到这种特殊遗产的传承人的独立性和主体 地位。
1.1.2 当时的保护和研究的对象是“文化”,强调对特定 文化的记录和保存,而最重要的这种文化的传承人以及传 承行为却被搁置一旁,往往导致一种文化被记录、保存后, 其传承却难以为继,从而成为博物馆和书本上的文化样式。
2.2.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遗产是指一个民族/群体在长久的历史进程 中积淀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创造等遗产,作为 传统,它内在地蕴含着民族性和稳定性,虽然随着时代变 迁而有所变化,但总的来说,其核心却是相对恒定的。简 言之,传统文化遗产就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的文化 核心。对我国而言,传统文化遗产就是以经、子、史、集 等典籍记载为主的,同时通过年节、礼俗、建筑、工艺等 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面貌。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相比较,我们发现,传统文化遗产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全部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 部分。同时,传统文化遗产更强调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立价 值,在某种意义上还呈现出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 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 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的、非物质的文化元素,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相关的自然和生活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以及与此相关的工具、物品和手工艺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以下五类:1.口述和表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字、口述传统和民族音乐等。

2.表演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舞蹈、音乐、民间戏曲、曲艺等。

3.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婚俗、祭祀仪式、传统节日等。

4.传统手工艺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染织技艺、木雕、金属锻造、园林艺术等。

5.传统医药和美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药方、手法、健康保健方法,以及传统美食等。

这些分类可以提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也是社会认同和凝聚力的象征。

它们通过参与、共享和传承的方式,增进了社区、族群和国家的凝聚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手工艺品销售等相结合,为社区和个人提供了经济收入来源。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和扶贫。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与策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威胁着传统文化的存续。

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许多年轻人不再感兴趣或不了解传统文化,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困境。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传统知识和技能的持续发展。

然而,年长的传承人逐渐减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危机。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谢谢!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主讲人:吕尚枝
黄山学院文学院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概念
一、相关概念 文化遗产
“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
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
文化遗产
“heritage”父亲的财产—— 祖先留下的财产——无限 扩大。 国内学者概括文化遗产的 特征:历史性、艺术性、 科学性、纪念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的概念可用, 只要根据我国国 情调整一下。 根本就是按照国 外的经验定义的, 怎么可用来指导 国内的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遗的定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 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 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从内容上 看,“有形 文化遗产” 就是物质 文化遗产, “无形文化 遗产”就是 非物质文 化遗产。
文化空间
• 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表达形式规律性地进行的地方 或者一系列 地方。 ——埃德蒙· 木卡拉
“文化空间”主要指的是有价值的文化活动的空间或时间,应符合的标准是: 这些空间或者时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空间或者时间,而是有价值的传统文 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所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有实践性;这些传统文 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的举行是有规律的,即举行这些活动的地点和时间 在传统的约定俗成过程中,都有重复性。通俗地说,就是经过大家认可的、 约定俗成的、定期定时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
“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
有形文化财指的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与艺术 价值的建筑物、绘画、雕刻、工艺品、书 法作品、典籍、古代文书、考古资料及有 较高价值的历史资料等有形文化载体; 无形文化财指的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 价值的传统戏剧、音乐、工艺技术及其他 无形文化载体,而且也把表演艺术家、工 艺美术家等这些无形文化财的继承人一并 指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2非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
文化遗产包括两部分:文化和文化产物,其存在既有物质 方式,也有非物质方式。文化产物,如古代建筑、器具、字画 等等,固然是以物质方式存在。文化的存在方式则显得复杂多 样。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大部分通过书籍这一物质方式得以保 留和传承,而民歌、民间故事等则依赖众口代代相传而得以保 留。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以非物质方式传承下来的 那部分文化遗产。
2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界定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 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 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 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 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 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 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 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从没有特殊的保护措施,到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
“民间创作”、“人类活财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到“非物
质文化遗产”,可以看出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在不断深
化,对其认定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保护措施也越来越具体和有效。《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一道,成 为保护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
第二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线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 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以下 简称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世界上第一批19项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Masterpieces of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第一次把这些代表作定性为全人 类的共同遗产,从而拉开了大规模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序幕。
1.2传承主体凸现期
1.2.1《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第一次对民间传统文化和艺 术(民间创作)的范围进行了梳理,显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强调民间创作的民间性——“来自某一文化社区”, 而非主流官方机构及学术单位;其次,强调传统在民间创作 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以传统为依据”;再者,定义还考 虑了传承主体的独立文化身份——“由群体或个体所表达并 认为”,这种“表达和认为”的表述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化必 须由其传承者主观认同的深层含义;另外,定义还对民间文 化的传承方式进行了描述——“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 传”,从传播角度标明了民间文化的独特性;最后,定义还 对民间创作的形式作出了界定——语言、文学、音乐、舞蹈、 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它艺术。 1.2.2《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对 传承主体的强调。
1.3大规模保护行动期

1997年11月,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宣布“人类口头遗产
代表作”国际荣誉称号的决议。民间文化第一次获得了人类遗产的地位。

2003年10月17日,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公约》。民间文化正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进入了人类
文化保护的视野。
比如,传统地方戏曲往往在某个时期因为知识份子的改造而显示 出更为宏大的文化影响,而没有接受知识份子改造的剧种纵然保存了 较为原始的面目,也不可抑制地走向衰落。
2.1.4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
人类的文化遗产都代表着一定时期的人类的生产和文化水平,动 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活生生的创造力的结晶,可以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人类创造力的见证。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表演 形式,都意味着传承人群在某方面取得的独特的成就。其成就的意义 或许现在还是晦暗不明,但在将来,可能会对人类的发展起到甚至是 不可估量的作用。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 个族群自我身份确认的重要方式。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一些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衰落并非由于传承人群创造力的枯竭,而是因为在全球 一体化浪潮下,某些文化样式借其强势的经济而成为强势的文化,对 一些若小民族(在一个国家内部则为落后地区)的文化造成了掠夺性 的、不可复原的伤害。这样造成了在获得高效率的同时,我们丧失了 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这种单一的经济文化发展方式其后果必然 是对人类创造力的阉割,最后导致人类在经济和文化上面颗粒无收。 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1.1保护主体缺失期
1.1.1 教科文组织20世纪50、60年代的保护和研究行为, 并没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一种独立的遗产类别加以保 护,更没有注意到这种特殊遗产的传承人的独立性和主体 地位。
1.1.2 当时的保护和研究的对象是“文化”,强调对特定 文化的记录和保存,而最重要的这种文化的传承人以及传 承行为却被搁置一旁,往往导致一种文化被记录、保存后, 其传承却难以为继,从而成为博物馆和书本上的文化样式。
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固然可 以通过纯粹的非物质形式而得以保存,但另一部分从本质上讲 属于技艺、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需要通过一定的外在物质 形态而“固化”。
2.1.3动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是一代又一代毫无变化的重 复,它在每一个时代都要吸取时代的影响,在动态的传承 过程中不断创新、演进、甚至消亡。这个创新、演进、消 亡的过程,决定性因素就是在传承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的 人。从某种角度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受制于传承 人主观倾向的文化遗产。
2.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本质
2.1.1自我体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基础
文化遗产是人们承袭的前人创造的文化或文化的产物, 它是一种文化的自然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需要每一个 文化分子(人)的确认或者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袭 必须建立在承袭主体的自我体认上,即承袭主体必须认同 某种东西对他而言是文化遗产,否则承袭就会中断,而这 种东西也就无从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1年,教科文组织宣布了第一批19项代表作,2003年宣布了第
二批28项代表作,我国的昆曲和古琴家之一。

2005年,我国推荐的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以及我国和蒙古国
联合推荐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又正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国成为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拥有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