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我国的地表景观和农业类型的差异。
【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城市降水量柱状图,概括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重点)2.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难点)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法、绘图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教师提问:
1、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2、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3、指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思考:我校所在地,一年四季的
降水状况一样吗?与海南省的某所学
校降水多少状况是否一样?那么,我
国的降水的分布情况怎样?降水的时
间和空间是否一样?
学生思考回顾,我国冬、
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
度带的分布。然后结合学
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感受,
去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到
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通过知识
回顾,温故
而知新。让
学生带着
的问题走
进课堂,凸
现了“学习
对生活有
用的地理”
观察思考
降
水
的
时
空我们知道生活中家乡的四季降水是不
一样的,那么哪个季节降水较多呢?
1、观察“乌鲁木齐、兰州、武汉、台
北降水量柱状图”:
(1)、四城市平均降水量超过100毫
米的有哪些月份?
(2)、从时间上看说明:我国大多数
地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
秋季节;南方雨季长,降水多,北
方雨季短,降水少。
观察与思考:(生活在线)
夏季降水最多。
观察与发现:
武汉:4~8月份;
台北:2~10月份。
通过一系
列的观察、
思考与动
手描图活
动,培养学
生的观察
能力、分析
推理能力
变化2、观察“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们
的家乡降水量大约为多少毫米?
友情提示:分层设色等降水量线分布
图,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范
围。
从空间上看我国降水量的规律:我国
年降水量东部多于西部,南方多于
北方;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递减。
学生思考回答:
颜色越深,说明降水量越
大。
学生读图观察并思考。
学生家乡降水量的范围大
约在400mm~800mm之
间。
和归纳理
解能力。
观察描绘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描绘800
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说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
地方?
学生读图观察,动手描绘
图,总结800毫米等降水
量线经过:秦岭(山脉)
—淮海(河流)并延伸到
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通过观察
动手描绘,
加深学生
对所学知
识的理解
能力。
追问探索追问疑惑1:
为什么我们的家乡在夏季同样的
季节有的年份降水多,有的年份降水
少呢?
让学生先观察“北京1951~2000年降
水量变化曲线图”,说一说你的发现。
从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来看:有的年
份变化大,有的年份变化小,年际变
化大。
追问疑惑2:
“说一说”北京降水量年际变化
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观察发现:
北京的降水量1959年最
多、1965年最少。
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
思考分析:
降水较多时容易造成洪涝
灾害;降水非常少时容易
通过追问、
探索培养
学生的质
疑能力,教
师分步诱
导,层层递
进,适时补
充,激活思
维,开阔视
野。学生通
过读图,真
正学会从
图上提取
教师继续启发学生,再观察我们家乡的地表景观和农业类型与南方是否一样?说一说你的发现。为什么不一样?造成旱灾。
学生分析回答:不一样,
降水量的多少决定的。
信息。
培养学生
综合运用
知识的能
力。达到学
以致用,提
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承转过渡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不同,反映出的干湿状况也不同,决定了它们地表的自然景观、农业的发展类型也不同。根据干湿状况我国分为哪
些干湿地区?
观察
描绘
干湿地区
读“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找出
我国四类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
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并描绘出它
们之间的分界线。
观察与发现:
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与多少毫
米年等降水量线相一致?
生活在线:
我们的家乡枣庄属于哪一干湿地
区?
学生动手描绘图,找出四
大干湿地区的位置及名
称;
观察并发现出,它们之间
的分界线是800毫米、400
毫米和200毫米年等降水
量线。
我们的家乡位于半湿润地
区。
通过观察
动手描图,
加深学生
对所学知
识的理解
能力。
知识迁移
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