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原文、重点字词解释以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
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 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 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 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 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伤仲永》宋·王安石金溪②民方仲永,世隶耕③。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④,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⑤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⑥,稍稍⑦宾客其父⑧,或以钱币乞⑨之。
父利其然⑩也,日扳(11)仲永环谒(12)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13)中,从先人(14)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15)众人矣!”王子(16)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临川 (今江西临川)人,是北宋时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
②〔金溪〕地名,今江西金溪。
③〔世隶耕〕世代耕田。
隶,属于。
④〔书具〕书写工具,指纸、笔、墨、砚等。
⑤〔收族〕接纳族人。
收,接纳。
⑥〔奇之〕意动用法。
认为他奇特杰出。
⑦〔稍稍〕逐渐。
⑧〔宾客其父〕意动用法,“宾客”以名词活用为谓语。
句意是“把他的父亲当宾客来看待”。
⑨〔乞〕施予,给予。
⑩〔其然〕那样。
(11)〔扳(pān)〕带领,挽引。
(12)〔环谒(yè)〕到处去拜见。
(13)〔明道〕宋仁宗年号。
(14)〔先人〕祖先。
这里指王安石已死去的父亲。
(15)〔泯(mǐn)然〕消失的样子。
(16)〔王子〕王安石自称。
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后来作家常自称为子。
【译文】金溪县有个老百姓叫方仲永,家里世代耕田。
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认识纸、砚、笔、墨。
有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很惊异,就从邻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自己还为这诗立了个题目。
这首诗是以供养父母、接纳族人为内容的,传出去后,全乡秀才们都来看这首诗。
文言文:《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宋朝: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长生五年,何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亲母亲、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可以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大家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大家,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这样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大家;今夫不受之天,固大家,又不受之人,得为大家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未曾认识书写工具。
突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觉惊诧,就向街坊那边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马上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奉养父亲母亲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要旨,给全乡的秀才赏析。
此后,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马上就能达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赏识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觉特别惊诧,逐渐地都以来宾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费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益可图,就每日率领着仲永四周拜会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好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可以与以前的名望相当。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状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逝了,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畅聪颖,是天生获得的。
他的天分,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异得多;但最后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是由于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获得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遇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庸的人;那么,此刻那些原来就不天生聪慧,原来就是平庸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莫非成为一般人就为止了吗?【说明】伤:悲伤,痛惜。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知识点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注释伤:哀伤,叹息。
文言文:《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导语】这篇⽂章以⽅仲永的事例,说明⼈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否则就将复为众⼈,进⽽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如果不受之于⼈,恐怕连作“众⼈”也难,⽽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下⾯是⽆忧考分享的⽂⾔⽂:《伤仲永》原⽂及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 《伤仲永》原⽂ 宋代:王安⽯ ⾦溪民⽅仲永,世⾪耕。
仲永⽣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为其名。
其诗以养⽗母、收族为意,传⼀乡秀才观之。
⾃是指物作诗⽴就,其⽂理皆有可观者。
⾢⼈奇之,稍稍宾客其⽗,或以钱币乞之。
⽗利其然也,⽇扳仲永环谒于⾢⼈,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还家,于舅家见之,⼗⼆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七年,还⾃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泯然众⼈矣。
” 王⼦⽈: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远矣。
卒之为众⼈,则其受于⼈者不⾄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且为众⼈;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不受之⼈,得为众⼈⽽已耶? 【译⽂】 ⾦溪有个叫⽅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具。
忽然有⼀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刻写下了四句,并⾃⼰题上⾃⼰的名字。
这⾸诗以赡养⽗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仲永⽴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
同县的⼈们对此都感到⾮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亲,有的⼈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仲永⽗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仲永,他已经⼗⼆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没有什么区别了。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王安石《伤仲永》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伤仲永王安石(宋代)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古诗伤仲永翻译赏析
古诗伤仲永翻译赏析《伤仲永》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注释】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原文及解析
《伤仲永》翻译及知识点原文及译文《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如下: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哭着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知识点作者背景:王安石,北宋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题思想: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
字音:环谒[ye]、泯[min]然、称[chen]、夫[fu]。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尝同“曾”,曾经。
《伤仲永》原文及译文
《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全文翻译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突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大意是要奉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天赋一般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可能连普通人都不如吧?注释、逐句翻译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一》[1] ,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其学习而被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伤仲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伤仲永作者: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文言文注释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在诗(后)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旨。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地对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前时所听到的相称了。
7.泯然众人矣!(倒装句)译:(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译:从扬州回来。
9.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与翻译伤仲永宋代: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伤仲永原文及注释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
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仲永原文及注释,欢迎来参考!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古诗文网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展 迁移
启发:从伤仲永 身上汲取教训, 不能自恃聪明, 放弃用功,而要 勤奋努力,刻苦 学习,才能取得 好成绩。
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1. 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 上了。——鲁迅 2. 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 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鲁迅《未 有天才之前》 3.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4.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5.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6. 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 托尔 斯泰
板书设计
“指物作诗立就” 童年时期:
伤 仲 永
少年时期: “不能称前时闻”
青年时期: “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 人”,原因是什么? •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谒于邑人, 不使学。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 一是说明“仲永聪慧”是“与生俱来的”, 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 正常的后天教育。 •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后天教 育的重要性。
王安石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 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 “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 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王安
•
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正音 正确朗读课文
正音,正确朗读
wé i
答问 深入理解课文
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
•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 方仲永“世隶耕” ? •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 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 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 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 者。” ——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 才能; 2.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 不如前; 3.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又 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 中有什么作用? •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 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 “见”后“闻”。 •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 实之感。
方仲永命运变化 的关键因素是三 个字:
• 不使学。
归纳本文主题
• 以方仲永的实例,告诉 我们一个道理:人的才 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 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 的人,如果不重视后天 的学习,也会变成平庸 无能的人。
认为 有利
每天
认为奇
当做 宾客
有人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 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 纸、砚,(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 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 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 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 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译文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 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 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 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 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 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 的人,不让(他)学习。
对已去世的人的 敬称。“先人”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在这里指“先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父”。
启示:从方仲永身上汲取教训: 不能自恃聪明,放弃用功,而 思考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才 能取得好成绩。
填空
1. 《伤仲永》的作者 王安石 是 宋 代政治 家、文学家。 2. 本文选自《 临川先生文集 》。
读准下列加红色的字音 wéi 自为其名 yì 邑人奇之 pān 日扳仲永 yè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chèn mǐn 泯然众人矣
翻译下列句子 注意其中加红色的词的意思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 乞之。
• • •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 亲去做客,有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奇:对……感到惊奇;认为……是奇才。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 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 (他)学习。 •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 做有利可图。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 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 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 少了后开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 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 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 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 事。
伤仲永
解释加红色的词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
属于 曾经 认为异 给 写 题 全
解释加红色的词2
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邑人 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这 完成 同乡人 同县的人 认为奇 渐渐 当做宾客 有人 认为有利 这样 每天 到处拜访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 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 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相称
完全。指原先的特点 完全消失了
译文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 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 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 (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 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 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回答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成为 普通人了。”
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
1.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2.天才就是入谜 3.天才就是长久的忍耐 4.……
再 见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 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 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 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 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 舍不得播下去呢!”
续:
1. 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塞涅夫 2. 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 可惊人的品质。——车尔尼雪夫斯基 3. 天才有的弱点并不少于普通人,也许更多一 些。 ——罗曼· 罗兰 4. 人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舒曼 5.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 之一。——契诃夫 6.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 7.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 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 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 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yì yè pān
正音,正确朗读
chè n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 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 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mǐn
注释 口头翻译课文
给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对……感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写 到惊异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 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 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 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 全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