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之一---------词的起源
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课后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和情感,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请列举出本节课所学的关于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该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夜间行走在黄沙道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学生能够培养想象力、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和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能够培养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宋代词人的经典作品,包括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等。
-《词人辛弃疾》: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风格,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诗词鉴赏辞典》:收录了许多古诗词的鉴赏文章,供学生查阅和参考。
3.请尝试创作一首词,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要求符合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中国古代文学词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中,从诸子散文,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我比较喜爱宋词,喜欢他长长短短的平仄。
趁最近较空,终于可以做多年以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整理一下词的发展。
一,起源词起源于隋。
公元589年,隋灭陈,再次统一中国。
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带来了文化上的汇流。
词便应运而生。
他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糅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
词全称“曲子词”,曲子是燕乐曲调,词是与之相谐的唱辞。
可惜曲子已经失传,只留下词供后人欣赏。
隋词失传已久,我们只能从《河传》,《泛龙舟》,《水调》,等带有隋炀帝烙印的词牌名上去辨认他们的蝉蜕。
所以,要论述词的发展,还得从唐代开始说起。
最早的词,是一些民间作品。
反应生活面广泛,体现下层人们的思想,品格和趣味。
主要作品来自敦煌发现的一些曲子词。
尽管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作品自然清新,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
往后数,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王建,刘禹锡,白居易等先后继起,倚声填词便慢慢成为风尚。
xx(xx)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渔歌子(xx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潇湘神二首(刘禹锡)湘水流,湘水流,久疑云物至今愁。
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点点泪痕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二,词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词人而非诗人,出现在晚唐。
第一个大词人是温庭筠,他的词已经远远掩盖了他在诗上的光彩。
温词精艳绝人,深美细密,也正是在他的手里,词主艳情、香而柔媚的基调得以定型。
词便从最开始的敦煌民间词发展到了狭隘的艳情词。
词在艺术上的长进是以社会内容的削减为代价的。
但读一读《温飞卿诗集》,包括以后的很多词人如欧阳修,柳永等都以诗为主要的思想窗口,表达心中的国计民生,而他们笔下的词,基本没有社会现实内容。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上官体:唐高宗后期,介于贞观,龙塑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新的诗风.上官体风格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其诗冲淡了齐宋诗风的浮艳雕琢,缺乏慷慨和雄杰之气.互体:是上文的话里含有下文说出的词在内,下文的话里含有上文说出的词在内。
旧体诗修辞手法之一,谓一联上下两句文意互相映衬补充。
晚唐体:是宋初一个诗歌流派,作为沿用已久的一个诗学和文学史概念,晚唐体是以姚贾诗风为核心但其范围又略大于姚贾诗派的诗歌风格,其具体内涵则表现为"刻意苦吟"、"冥搜物象"、"工巧精致"、"长于五律"、"清雅有味"五个主要方面。
代表诗人林逋《秋日西湖闲泛》山谷体:是宋黄庭坚一派的诗体。
后衍为江西诗派。
黄庭坚作诗以学杜甫为宗旨,专意学其“拗句”;又提倡“无一字无来处”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山谷体”。
花间集:《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
本书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
一祖三宗:一祖三宗指的是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其中一祖指的是杜甫;而三宗的话就是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
荆公体: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歌体制风格。
王安石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故“王荆公体”主要指王后期的诗歌体制风格。
其后期诗歌,尤以绝句最高,往往继承杜甫“老于渐于诗律细”之精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着意锤炼,格律细密,且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风格摧刚为柔,寓悲壮于闲淡之中,既与唐诗一脉相承,又为初步形成宋诗特色作出贡献,对后来黄庭坚、杨万里等人的影响颇大。
西昆体:因杨亿将馆阁文士的唱酬之作编成<西昆酬唱集>而得名.是宋初影响极大地重要诗歌流派.<西昆酬唱集>收集了17位诗人的247首诗作,如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他们的诗作描写馆序生涯,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但内容贫弱,脱离现实,片面追求洗澡.诚斋体:指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的诗风,因其号诚斋而得名,他有意矫正以学问为堆砌典故的江西诗派习气,所以他的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中小情趣为题材,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写诗,具有想象新奇,语言通俗歌行体:“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宋词可以追溯到两宋时期(南宋960-1127年,北宋960-1279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
宋词以其婉约细腻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意境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宋词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初唐、盛唐、晚唐和五代、宋的阶段。
在初唐时期(618-690年),诗歌创作的主题多以社会现实和政治抒怀为主。
初唐的词作继承了唐代五言绝句的精华,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代表性的作家有王勃、杨炯等。
盛唐时期(710-765年),诗人的创作更加注重音律和词牌。
盛唐的词作多借用乐府诗和民谣的旋律,表现了浓厚的音乐性。
代表性的作家有杜牧、李商隐等。
晚唐时期(764-907年),诗词的创作形式更加自由灵活。
晚唐以词牌曲的形式为基础,发展出了新的创作手法和风格。
代表性的作家有李煜、温庭筠等。
五代(907-960年)和北宋时期,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代时期由于战乱戎马之乱,文士流亡他乡,在这些流亡者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派别—"咏物派",他们以豪放、真挚的情感和描写自然景物为特点。
代表性的作家有辛弃疾、赵师秀等。
南宋时期(1127-1279年),由于政治局势的影响,词的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化。
南宋时期的词作风格动人,以细腻、婉约、含蓄的情感表达为主,代表作家有陆游、杨万里等。
总体来说,宋词在行文结构、音律、修辞手法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
它不仅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也表达了文人士人的情感和思想。
宋词的发展历程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初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柳词观照
02
柳词的歌词通常具有优美的旋 律和深情的意境,这使得它们 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唱。
03
柳词的歌词也具有很高的文学 价值,它们不仅在当时受到人 们的喜爱,而且在后代也一直 被人们所传颂。
03
柳词的艺术特色
柳词的音乐性
协韵规范
柳词在协韵方面严格遵循当时的语音系统, 运用平水韵等韵部,使得词作在音韵上和谐 统一。
宋初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经济交流。
文化环境
儒学复兴
宋初儒学逐渐复兴,形成了理学,强调人的修养和社 会责任。
诗词繁荣
宋初诗词创作繁荣,柳词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在当 时独树一帜。
书法艺术
宋初书法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宋体” ,为后世所推崇。
02
柳词的起源和发展
柳词的起源
宋初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柳词 观照
2023-11-09
contents
目录
• 宋初社会文化背景 • 柳词的起源和发展 • 柳词的艺术特色 • 柳词与宋初社会文化的关系 • 柳词的传承与发扬
01
宋初社会文化背景
政治环境
中央集权
宋初政治体制逐渐从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向中央集 权转变,实行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
05
柳词的传承与发扬
柳词在当代的传播和推广
柳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这种 推广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方面,也体现在大众文化领域。学者们对柳词的深入研 究,以及对初学者和普通读者的解读和阐释,都为柳词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 贡献。
除了学术界的努力,大众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种形式的媒体,如书籍、杂 志、网络等,都为柳词的传播提供了平台。这些媒体不仅通过文字形式传播柳词 ,还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让更多人接触到柳词,进一步扩大了柳词的影响力。
中国古代文学词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中,从诸子散文,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我比较喜爱宋词,喜欢他长长短短的平仄。
趁最近较空,终于可以做多年以来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情:整理一下词的发展。
一,起源词起源于隋。
公元589年,隋灭陈,再次统一中国。
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带来了文化上的汇流。
词便应运而生。
他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糅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
词全称“曲子词”,曲子是燕乐曲调,词是与之相谐的唱辞。
可惜曲子已经失传,只留下词供后人欣赏。
隋词失传已久,我们只能从《河传》,《泛龙舟》,《水调》,等带有隋炀帝烙印的词牌名上去辨认他们的蝉蜕。
所以,要论述词的发展,还得从唐代开始说起。
最早的词,是一些民间作品。
反应生活面广泛,体现下层人们的思想,品格和趣味。
主要作品来自敦煌发现的一些曲子词。
尽管作者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作品自然清新,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
往后数,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王建,刘禹锡,白居易等先后继起,倚声填词便慢慢成为风尚。
忆秦娥(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潇湘神二首(刘禹锡)湘水流,湘水流,久疑云物至今愁。
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点点泪痕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二,词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词人而非诗人,出现在晚唐。
第一个大词人是温庭筠,他的词已经远远掩盖了他在诗上的光彩。
温词精艳绝人,深美细密,也正是在他的手里,词主艳情、香而柔媚的基调得以定型。
词便从最开始的敦煌民间词发展到了狭隘的艳情词。
词在艺术上的长进是以社会内容的削减为代价的。
但读一读《温飞卿诗集》,包括以后的很多词人如欧阳修,柳永等都以诗为主要的思想窗口,表达心中的国计民生,而他们笔下的词,基本没有社会现实内容。
试论词体的起源及特征
维普资讯
词 为长短句法 , 遂刺取《 三百篇》 中之断句 , 以为词
雄《 词源》 、 【 目加 田诚《 词源流考 》l l 3 对此有较为深
体之所托始 ;又或谬附于南朝乐府 ,如沈约 《 六 忆》 粱武帝《 、 江南弄》 之类 , 以词为乐府之余 ; 并为
词 的 概 念 是 一 个 不 断 发 展 变 化 的过 程 。 就 “ ” 一名 称 而论 , 词 这 也并非 一 下确立 无疑 的。 尊 刘 明 、王 兆鹏 先生 指 出 :作为 一 种新 的文 学艺 术 形 “ 式 ,词 ’ 产生 之后 的很 长 历史 时期 内 , ‘ 在 一直 是 多 种名称 并行 的 、 动变 化 的 , 以来 才逐 渐并 最 终 流 宋 约定俗 成 地用 ‘ ’ 词 的专称 固定下 来 。” 以词 调 而 用
10098666200606000104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发表了饶晓明先生的新近发现东坡词考辨补正一文之后几期又陆续发表了曾枣庄需提倡一些文体分类学二评新近发现东坡词考辨补正2005年第10期朱靖华东坡竹枝歌可人词集与曾枣庄先生商榷2006年第1期刘尚荣亦诗亦词话竹枝2006年第1期诸先生的文章就东坡某些作品的划分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词的起源也归于其时呢? 历来有学者如此持论 , 如
清秦恩复《 词林韵释跋》 “ :词也者 , 骚之苗裔 , 而歌 行之变体也。 然笔者以为将词导源于诗骚实为不 ”
妥。 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体式 , 必然不可能 脱离整个 中国传统文学 的大背景而凭空出现。但 是词毕竟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 是时代文化的产物 ,
便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也会有某些相似点。若只是 通过一两个表层 的相似点将词 的起源作“ 泛源论” 式的推前 , 恐有不切实际之嫌 。 正如龙榆生先生在
唐五代词pdf
唐五代词pdf摘要:一、前言二、唐五代词的起源和发展1.唐五代词的起源2.唐五代词的发展三、唐五代词的特点1.形式特点2.主题特点四、唐五代词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温庭筠2.李煜3.韦庄4.其他代表人物五、唐五代词的影响和意义六、结语正文:唐五代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出现和发展为后世诗词创作奠定了基础。
本篇文章将对唐五代词的起源、发展、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以及影响和意义进行探讨。
一、前言唐五代词是指在唐五代时期(公元618 年-960 年)出现的词这一文学形式。
词源于唐代的燕乐,最初是配合音乐演唱的歌词。
五代时期,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流传至今。
二、唐五代词的起源和发展1.唐五代词的起源唐五代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当时,燕乐成为宫廷和民间流行的音乐形式,为了满足演唱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词。
词的产生与燕乐的兴盛密切相关,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唐五代词的发展五代时期,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词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词人辈出,作品丰富多样,为后世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三、唐五代词的特点1.形式特点唐五代词在形式上具有较为固定的结构,通常分为上片、下片和词牌名。
词牌名是词的体裁,如《菩萨蛮》、《虞美人》等。
2.主题特点唐五代词的主题内容广泛,既有描绘自然风光、表现离别思念的山水田园诗,也有描绘市井风情、表现人生感慨的词作。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也表达了词人的情感世界。
四、唐五代词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温庭筠温庭筠(约812 年-866 年)是唐代著名的词人,被誉为“花间派”的代表。
他的词作以婉约柔美、含蓄委婉著称,代表作有《南歌子》、《更漏子》等。
2.李煜李煜(937 年-978 年)是南唐后主,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词人。
他的词作具有浓厚的个性特点,以抒发亡国之痛、离别之情为主题,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北戴河》等。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一、先秦(1)《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为“风土之音”,即各地的民间歌谣,雅为“朝廷之音”,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
颂为“宗庙之音”,即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多歌颂祖先功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战国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楚辞,楚辞又称为“骚体”。
(3)汉字的成熟与发展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形成汉字。
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二汉朝(1)汉赋汉朝时,楚辞盛行,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西汉司法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是汉赋中的佳作。
(2)史学西汉司马迁写成《史记》-中国古代第一步纪传体通史,记录从轩辕黄帝到汉武帝两三千年的历史。
东汉的班固写成第一步纪传体断代史《汉书》,西汉一朝的历史。
三、魏晋南北朝书画艺术的发展书法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
楷书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草书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是草书大家。
行书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顾恺之留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潜心研究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四、隋唐(1)诗歌创作的高峰唐朝,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唐朝国家强盛、文化开明的社会背景;中唐诗风日渐平时浅近,讽喻诗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诗风凝重抑郁,多感时伤世之作,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五】中国古代文学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中国文学源远流长Ø《诗经》(《风》《雅》《颂》)Ø“诗教”(六艺之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Ø魏晋文学“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Ø文学——科举制的内容¡2)中国文学作品各类多---“经、史、子、集”Ø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中华民族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
¡少数民族文学ü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ü维吾尔族叙事长诗《福乐智慧》ü傣族《召树屯》ü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ü蒙古族叙事诗《嘎达梅林》¡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互相补充,使中国文学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诗歌,中国文学中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
¡楚辞是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的光辉代表,即是伟大的诗人屈原。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
¡创作方法,《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汉魏六朝产生了新诗体——乐府·内容:强烈的现实感——重要特点《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五言、七言诗¡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沈约“永明体”古体诗、近体诗(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词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起源于民间,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宋代,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
¡南宋后期,出现以“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语言形成的新的诗歌样式——散曲。
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院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课程编码:041012学分:4分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非师范)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执笔人: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内容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至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和明清至近代文学四编。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学自先秦到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把握其间重要作家作品的创作特色、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以及上述种种文学现象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选修课程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传承并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必不可少的方面。
文学史是人类的心灵史,是文化传统中最生动可感的部分。
学习文学史,最能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以创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实现这一目标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表现第一节时代特点第二节环境和心态第三节文学的自觉第四节文学发展概况第一章建安文学(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建安风骨;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一节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第二节建安三曹第三节建安七子和蔡琰第二章正始文学(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第一节正始之音与“竹林七贤”第二节阮籍第三节嵇康第三章西晋文学(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永嘉文学的特征;陆机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一节西晋文学概貌第二节西晋初中期文学第三节西晋末期文学第四章晋宋文学(6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玄言诗的影响;陶渊明诗歌的文学史地位;山水文学的兴盛原因;鲍照歌行体的艺术成就第一节东晋文学与玄言诗第二节陶渊明与田园文学第三节谢灵运与山水文学第四节鲍照与颜延之第五章齐梁陈文学(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永明体”的概念;宫体诗的影响第一节沈约、谢朓和永明体第二节梁陈文学和宫体诗第三节骈文与骈赋第六章北朝文学(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庾信晚年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一节北朝文学概说第二节庾信与王褒第三节北朝三部名著第七章南北朝乐府民歌(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吴歌和西曲的特征;《西洲曲》的艺术特色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小说”的来源;《世说新语》的成就第一节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节志怪小说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唐诗的发展历程;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第一节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第二节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陈子昂的文学主张;《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唐代宫廷诗人第三节王绩和初唐四杰第四节陈子昂第五节张若虚和刘希夷第二章盛唐诗坛(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高适边塞诗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第一节盛唐前期诗人第二节盛唐山水田园诗第三节盛唐边塞诗第三章李白(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李白的生平;李白乐府诗和歌行体的艺术成就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第四章杜甫(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五章中唐诗歌(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韩孟诗派第四节刘禹锡与柳宗元第六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新乐府运动;《长恨歌》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第一节新乐府运动与元白诗派第二节白居易第七章古文运动(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古文运动;韩愈古文的艺术成就第一节古文运动第二节韩柳的古文第八章晚唐诗歌(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杜牧和李商隐的咏史诗;李商隐的无题诗第一节杜牧第二节李商隐第三节晚唐其他诗人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唐传奇的分期和艺术成就第一节唐传奇第二节俗讲和变文第十章唐五代词(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词的起源;花间词派;李煜词的艺术成就第一节词的起源第二节温庭筠、韦庄和花间词第三节李煜与南唐词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
[词的发展历程]词的发展过程
[词的发展历程]词的发展过程第一篇词的发展过程: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古代的诗词著有很多,关于它的发展历程大家了解吗本文介绍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凡353句,1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中国古典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时间:公元589年--960年
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灿烂的阶段。 繁荣原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思想文化开放 文学形式 :诗歌、散文、传奇小说、变文、词 时代背景: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及五代
隋代诗歌简介 一、隋代作家的组成 1.北方人,北齐、北周的旧臣,薛道衡等。 2.南方人,梁、陈入隋的文人,江总等。 二、隋代主要诗人 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薛道衡成就最高,代表作《昔昔盐》《人日思归诗》
4.
2.
婉约派
●代表人物
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 欧阳修等。
●代表作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秦观:《踏莎行· 郴州旅舍》《鹊桥仙》《浣溪沙》《望海潮》《水 龙吟》 姜夔:《扬州慢》、《杏花天影》、《疏影》、《暗香》 李煜:《虞美人》《相见欢》《乌夜啼》《浪淘沙令》《谢新恩》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 《踏莎行(候馆梅残》)《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蝶恋花(庭院深 深深几许)》
2、温庭筠和花间词人 (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 致,内容多写闺情。又为“花间派”首要词人,与韦庄齐名,并称 “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花间词派
中国古代及现当代文学常识
5吴敬梓:《儒林外史》,长篇讽刺。
6蒲松龄:《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谈鬼说狐”。
1、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时间划分。
二、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
1、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2、中华文明不灭亡的大致原因:A中国自然环境B中央集权制度C超稳定的社会结构D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
3、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儒家文化,讲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4晚唐:“小李杜”指李商隐、杜牧。
李商隐:意象朦胧;“无题诗(人)”:1诗歌本身没有题目,后人添加“无题”二字;2用诗歌第一句前两字作题目的也被视作“无题诗”,如《锦瑟》。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5唐代诗歌的古体近体之分。注意区别。
1宋词:词是宋的文学标志,源自唐末温庭筠、皇甫松“花间词派”。兴于唐,盛于宋。
1936年,鲁迅病逝,遗体上盖着旗帜,书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
4、郭沫若 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 历史剧《屈原》(曹禺《王昭君》、田汉《关汉卿》也是历史剧)。
现实主义——《诗经》国风——杜甫诗歌——曹雪芹小说《红楼梦》——鲁迅;浪漫主义——《离骚》——李白诗歌——小说《西游记》——郭沫若;因此,鲁迅、郭沫若为“现代文学双子星座”。
2分类:字数:小令、中调、长调/风格:婉约、豪放
3词牌词调:填词;一个词牌有其固定的一种词调。《江城子》《渔家傲》《沁园春》《一剪梅》《菩萨蛮》《渔歌子》《贺新郎》《声声慢》《卜算子》;《天净沙》《般涉调》(曲牌)
千里共婵娟的词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千里共婵娟的词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千里共婵娟》是一句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达,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皎洁明亮的景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被赋予了深厚的意义,被视为爱情、家庭和友谊的象征。
这句词名出现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传播和引用,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之作。
本文将探讨《千里共婵娟》的意义、起源及发展以及它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旨在深入解读这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词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进行介绍。
在这里,可以简要描述文章包括的章节和各章节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连接。
同时,也可以提及各个章节的主题和主要讨论点,以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内容。
在这篇关于千里共婵娟的词名的长文中,文章结构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三个主要章节的内容和主题:1. 引言: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概述千里共婵娟的意义和重要性。
同时说明本文的结构和组织,引导读者进入主题内容。
2. 正文:- 讨论千里共婵娟的意义,探讨其在文化传统和文学表达中的作用和价值。
- 分析词名的起源和发展,解释千里共婵娟这一词语的来源和历史演变。
- 探讨千里共婵娟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分析作品中对这一词语的引用和表达形式,以及其在作品中的意义和象征。
3. 结论: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讨论观点,强调千里共婵娟在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展望未来,探讨该词名在当代文化中的发展和传承。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安排,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线索。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千里共婵娟”的词名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通过对该词名的起源、发展和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同时,通过对“千里共婵娟”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的解读,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在诗歌和词曲中对自然、美感和情感的表达,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词的起源和发展
▪ 宋词 ▪ 宋词是中国词史上的黄金时代,词作、词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宋词与唐诗一起成
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朵奇葩。
宋朝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士人妇女,都爱好词章。 今人唐圭璋编的《全宋词》,收录词人1330家,词作19900多首。
①“令词为主”的时期:宋初词坛继承了晚唐五代绮靡婉约之风,书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 主要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代表作家是晏殊、晏 几道、张先,他们多写小词,风格委婉精美。
晏殊最脍炙人口的篇章《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古今伤心人也。
▪ 张先《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三影)
▪ 张先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被人称之为“张三中”。张先 对人说:“何不称为‘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 柳摇摇,堕轻絮无影’,都是我的得意之句。”世人遂称之为“张三影”。
它在初唐出现,在中唐得到了发展,在晚唐五代得到了繁荣。宋代达到高峰。
唐代城市繁荣,歌楼妓馆随处可见,城市中处处管弦,处处笙歌,涌现了很多乐工歌姬。他们演奏、 传播燕乐,歌唱并创作曲词,这就促进了词的产生和发展。唐代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唐音”,词就是 随着这种音乐的广为流传而兴起的合乐诗歌。
高一语文必考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考知识点高一语文必考知识点第一单元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词:是诗歌的一种。
词的全名为曲子词,又叫长短句,是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词。
词起源于隋唐之际,隋代已有声腔,曲调,但不见曲子词。
到了唐五代开始出现发间曲子,也就是有了乐谱后而按谱写词,名为曲子词,后简称为词。
现存最早的民间曲子词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
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
因而李白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发展于五代,到了宋代发展到顶峰。
根据风格特点,词有婉约和豪放之分;按照字数,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之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课本中选入了他的作品《雨巷》。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源篇(一)
词是一种诗体,起初本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写的歌词,所以有称为“曲子词”,但它却不同于普通所谓的“旧体诗”,(旧体诗包含古体与近体两类),尤其是“近体”的格式只有几类,字数、句数、平仄、用韵方式都很固定的,而词的情况就很复杂了。
一、诗词配乐的不同
词与诗不一样,诗不一定配乐,即使配乐,也是先有诗,后按诗配乐,既诗与乐的结合是以乐迎诗,诗可以保留原来的格式,不必去迁就乐曲。
而词一般都是先有乐,然后按乐填词(注:先写词,后按词谱曲的毕竟是少数,常见的例子就是作者的自度曲。
),所以它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都要受到音韵的限制和影响。
乐谱多种多样,词的形式也随之而千变万化,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词调。
二、“词”纯文学样式的演变
每一种词调按照各自依据的乐谱,都有一定的格式,而这种格式起初是变动的。
因为据谱填词,所要求的也只是合情、易唱、顺耳而已,无需苛求每个地方都要字合句切,如对歌曲中的每一个节拍可以唱一个字音,也可以唱几个字音,反过来讲,几个节拍既可以唱几个字音,又可以唱一个字音,同样的填词虽按乐谱填词,但在某些音节上可多填几个字,也可少填几个字,在个别音律不吃重处,还可略变一下平仄韵律,只要演唱时仍能悦耳动听就行。
所以这就造成了词调更加多样化,早期的词,多为一调数体,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两宋以后,乐谱逐渐失三位,再者多数诗人本不通音乐,填词意在作诗而不再演唱,不去理睬曲谱,只按前人已填的词调,一字一句地照填下去,这样一来,词的格式反而固定、严格了,以致明清两代有人归纳旧词,厘定词谱,使得填词者有所依据,于是词成了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变成了一种格律十分严格的诗体。
三、词的起源
词的起源,大体上有三种说法。
一是乐府蜕变说,二是诗余说,三是“燕乐”歌词说。
其中较为合理的是第三种提法。
<1>乐府蜕变说:改派认为词是汉魏乐府演变而来,古人编选的词集有叫“乐府”的,如《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东坡乐府》、《乐府雅词》等。
“乐府”本是汉代政府设立的音乐机关,负责采制乐曲。
被采入乐的诗,后人就称之为“乐府”。
隋唐后,更把袭用乐府诗旧体,模仿乐府体裁而并未入乐的诗也称为“乐府”。
“乐府”与词,早期都能唱,多数乐府句法不与近体那样整齐。
其次,“乐府”与“词”所配的音乐体系是不同的。
词开始从民间崛起时,乐府已经脱离了音乐,一般歌唱了,所以词源于乐府的说法不切实。
<2>诗余说:有人认为词源于唐代的近体诗,是诗的余响。
如北宋廖行之的词集《省斋诗余》,南宋时候编选的词选《草堂诗余》等,当时的这种提法还含有轻词重诗的意思,不能全说是源流关系。
清人宋翔凤明确提出“词起于唐人
绝句”,“实诗之余”(参见《乐府余论》)的观点。
改派注意到了唐时一些著名的近体诗篇被乐工、歌伎配曲歌唱的事实。
初期某些词调从文字上看似乎就是律诗、绝句增减一两个字词的结果,但忽略了乐工取现成的诗句配乐不等于词是诗的变体,文献证明:至少在在近体诗形成的同时,民间就有初期的词,但是早期的某些词在文字上与诗区别不大,主要原因是当时作词的对这种配乐歌唱的新文学样式还不熟悉,他们更熟悉的是诗。
<3>“燕乐”歌词说:该派认为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开始时是为了配合隋唐一来流行的、以西域音乐为主体的“燕乐”而作的歌词。
南北朝时,随着边疆民族进入中原,他们的乐曲和乐器逐渐传入,并与汉族音乐相接处,隋时宫廷设臵的七部乐、九部乐,多来自西北名族和域外国家;主要乐器琵琶、箜篌、筚篥(毕立)等也传自西域,七部乐、九部乐都是宫廷宴飨时候演奏的,被称为燕乐(宴乐),包含着清乐、胡乐、俗乐三个系统。
胡月主要来自当时西域一带和我国西部的兄弟民族,俗乐是汉化了的胡乐,清乐是汉族传统音乐,但也受到胡乐
的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宫廷与民间都如此。
西域和我的西部音乐粗犷、活泼,富于变化,比传统音乐更适于表现复杂强烈的感情,一经传入,便被乐工、歌伎所接受而加以发展。
《旧唐书音乐志》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胡夷新声与里巷曲被民间艺人巧妙地结合起来,促进了汉族音乐结构的重大变化,没有这种变化就没有词的兴起与发展!
宫廷燕乐是大型舞乐,开始可以不用文辞,而民间歌者则是筵席演唱,必须有歌词。
起初歌者吧一些短诗配入乐曲,不大切合处就加衬字,或者自编一些不拘现成格律、通俗活泼的短歌配进曲子,而后一种办法,形式与内容都比较切合乐曲的要求,逐渐地,文人们也注意到了这种新体裁而试制起来。
四、民间词与文人词的界限
民间词起于何时,已确不可知,(由于以上的“燕乐”歌词说比较合理,所以此处关于民间词与文人词的界限推论就依据词说。
)但最早不会先于六朝,因为它的出现有待于胡乐的传入,
初步涉及胡汉音乐的结合最晚不迟于盛唐,因为敦煌曲子词中有被确定为公元八世纪相当成熟的民间作品。
文人词的起源也无从定论,但不会早于唐代,因为它不可能比民间词更早出现。
南宋朱弁(辩)曾说“词起于唐人,而六代已滥觞”,明杨慎、清末梁启超都曾征引过他的话来证明文人词始于六朝,梁氏举了梁武帝的《江南弄》、《上云乐》等作为填词之始,其实那些多半是乐府的改制,不算词作,此论难以解释何以等两百年后才有公认的第一批文人词出现。
五、首批公认文人词与百代词曲祖之辨
首批公认的文人词是唐肃宗、代宗时期的张松龄、张志和兄弟及顾况、戴叔伦、韦应物、王建等人的作品。
宋代的黄昇(生)《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把传为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认为是“百代词曲之祖”,这个说个、法令人质疑:《菩萨蛮》,据说有人在鼎州沧水驿楼壁上发现的,不知攥者、书者何人,后有人在曾布(宋人)家里发现“古集”,其中有这首词,才知是李白写的。
曾布距离李白将近四百年之久,而“古
集”又不见著录流传,以李白那么著名的诗人,若果真写过那样成熟的词,为何在四百年间无人提及呢?所以这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显然是很有疑问的,自然也不能称李白为“百代词曲之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