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结构特征的能源消费研究.pdf

合集下载

中国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变化及产业结构演进的政策选择

中国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变化及产业结构演进的政策选择
大部门 比例为 3 . 5 . 1.;在 2 世纪初 ,这一 49: 1 6: 35 1
比例 已经变为 6 6 . 3 . 见图 3 。 . 3 5: 5: 01( ) 实际上 , 正是上述 两大 类能源产 品消 费的部 门结 构变化决定 了整个 国家或地区现代能源消费的基本走 向。了解了这一 特点 , 比较容 易揭示一 次能源 消费 便
1 基本 组成及 消费特征 . ()基本组成 1

般地说 , 目前比较 流行 的是按 照能源平衡原则 6 . 3 .;但 是 ,到 了 2 世 纪 初 ,这 一 比 例 已 经 04: 1 2 1
进行 的部 门划分 ,如农业 、工业、建筑业 、交通运输 变 为 7 . 2 . 47 ( 图 2 。 46: 07: . 见 ) 业 、 贸业和居民生活等。由于这种部 门分类是建立 商 难适应一次能源消费特征的分析要求。 为此 , 根据 自 然生态学基本组织的 “ 金字塔 ” 构原理 , 结 可将一次 能源消 费的部 门划分为能源工业 ( 包括煤炭、石油、 天然 气、电力 、 气及热 力生产和石油加工等部门 ) 煤 、 基本物 质生产 ( 工业 和农业生产 ) 和公共服务与生活 三大部 门 ( 图 1。 见 ) 应 当指出的是 , 由于统计数据无法显示各 部门电 次能源消费 中将水 电 ( 包括核 电和其他形式 的发 电)
2 o . o87
国际石油经济 1 5
维普资讯
节 睡与琢像 E R O E AT O NE GY C NS RV I N
各部 门的一次能源消费差 异。 通过比较这种部 门差异
的基本构成 特征 。
与其他 国家相 同 , 过去 5 多年 的现代 化进程 在 0
中国能源部 门消费特征

江苏省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研究

江苏省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研究

江苏省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研究来源:江苏省统计局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十五”期间,江苏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有所上升,能源消费需求与能源生产供给的矛盾日趋突出。

工业是消费能源的主体。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化趋势的加快,工业能源消费量已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八成。

节能降耗关系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加快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着重抓好重点能耗行业和企业的节能,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任务的关键举措。

一、全省能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1、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长快,二、三产业和生活消费能源大幅增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逐年提高。

“十五”头两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分别为3.1%和8.2%(详见表1)。

2003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首次突破一亿吨标准煤,增长率一跃达到15.1%。

2004、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均超过23%。

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6895.39万吨标准煤,是2000年的1.96倍。

五年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4.4%,且年增长率逐年提高。

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占总能耗的八成以上、年均增长15.6%。

“十五”期间,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在全省GDP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51.9%升至2005年的56.6%,而第一、三产业的比重则分别下降4.2个和0.5个百分点。

由于第二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要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下降,意味着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加快。

2000-2005年全省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由6773.02万吨标准煤增至13953.11万吨标准煤,增长1.06倍,年均增长率比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率快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78.6%升至82.6%。

三大重点能耗部门能源消费的面板协整分析

三大重点能耗部门能源消费的面板协整分析

三大重点能耗部门能源消费的面板协整分析刘帆;闫庆友;胡军峰;徐顺青【摘要】On the base of the data of the three major consuming sectors of China from 1985 to 2008,this paper combine the panel data model and the cointegration theory to buil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panel-cointegration model.It analyzes the panel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industrial output of the three major consuming sectors in China.Variable coefficient in the draw to reach the panel model,based on the model panel unit root tests and panel cointegration test,draw the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The conclusion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major energy consuming sectors.%将面板数据模型和协整理论结合起来,以1985—2008年我国三大重点能耗部门(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部门)的截面数据为依托,构建能源消费的面板协整模型。

实证分析了我国三大重点能耗部门的能源消费和产业产值之间的面板协整关系。

在得出变系数的面板模型达到基础上,对模型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得出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湖南规模工业能耗分析

湖南规模工业能耗分析
s re 。i sug t o cn rl h n eg s f n u t u vy t r e t o t t ee r y ueo id sr i eti z n el e“ rw ̄ ’ n o yw t cr ns ea d ra z go h a i i
Ke r s: u a Id sr t r ns e E eg s y wo d H nn n ut w h ct z n ryue yi e a i i
维普资讯
an- A
其 它
湖 南 规模 工业 能 耗 分 析
En r y Us ay i o n ep i si n n I d sr t e ti i eg eAn lss fE tr rs Hu a n u tywih C ran S z e n e
换效率的提高标志着我省规模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装置
企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5 发电量 651 亿千瓦小时, %; 0.8 同比增长 1.%, 68 占全国的 工艺有所改进, 3 能 源 消费 弹性 系数较 大 、 27 原油加工量 651 万吨, .%; 1.5 同比增长 2.%, 14 占全国的 22 .%。能源生产的可喜形势, 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 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亿立方米和 1 4 . 万吨, 8 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多样
化和优化调整 , 将有利于企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2 能 源加 工转 换工 业 企业 效率提 高 、

20 年 , 04 我省规模工业能源加工转换企业能源加工转换
效率为 7.%, 20 年增加 43个百分点。能源加工转 30 比 03 .
u f eta p o nr l o yChn ”i i a nHu a rvn . n nP o ic e

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关系

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关系

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关系一、工业能源消费工业能源消费是指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以及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

工业能源消费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工业经济增长工业经济增长是指工业生产活动的增加和经济价值的提升。

工业经济增长通常以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等指标来衡量。

工业作为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增长对于整体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三、关系分析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工业能源消费是工业生产的重要投入要素之一,对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工业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增长,能源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具体来说,在工业发展初期,能源消费的增加会促进工业经济增长。

但随着工业规模的扩大和能源结构的调整,过度的能源消费不仅会加大环境压力,还会对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工业经济增长也会带来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四、政策建议为了促进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政策建议: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引导企业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政府可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加强环保监管:政府可以加强环保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企业排放标准,推动企业进行环保改造,促进绿色生产。

推动产业升级: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加强国际合作:政府可以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和气候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能源和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全球工业的绿色发展。

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_谢守红

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_谢守红

第37卷第4期2014年7月Vol.37No.4July 2014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谢守红,王利霞,邵珠龙(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从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行业碳排放和碳减排对策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

目前,国内外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呈多样化发展,由于测算方法的不同、碳排放系数的标准不统一,使得碳排放测算结果不一致,影响了其实用价值。

关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人口因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效率、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

在分行业的碳排放研究方面,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行业,然后扩展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居民消费等领域。

关于碳减排的对策,主要包括制定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开发低碳技术、为低碳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等方面。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经济;综述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060(2014)04-0720-11(720~730)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O 2等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将产生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问题,在全球范围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1]。

气候变暖给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等造成了巨大压力,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此后低碳经济被赋予了不同含义,但其主旨都是指基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生态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这种以高投入、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如何控制碳排放增速和降低碳排放强度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自从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以后,国内外学术界纷纷开展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其中关于碳排放的研究成为焦点,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行业的碳排放研究和碳减排策略研究等。

中国省域工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

中国省域工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第17卷第1期2024年2月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eny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Vol.17No.1Feb.2024收稿日期:2022-10-27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20BJY002)。

作者简介:徐 伟(1980—),男,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运营管理与工业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碳排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4.01.04中国省域工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徐 伟,韩 璐(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870)摘 要: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港澳台外)的面板数据,结合工业生产的特点,使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中国省域工业碳排放效率,结合莫兰指数、核密度、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对中国省域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分布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解读。

结果发现:样本期间,工业碳排放效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走势;2013年起我国工业碳排放效率在省域空间中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工业碳排放效率的省域分布情况为分散聚集分散,地区差异增大有两极化趋势,且存在明显的时间滞后性和空间溢出效应。

关 键 词:碳排放效率;空间效应;SBM DEA模型;核密度;空间马尔可夫链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24)01-0022-09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GDP同比增长8 1%,达到1143670亿元,劳动人口达到74652万人,比2020年末增长1 1%。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8 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 1%,清洁能源(包括天然气、水电、核能、风能和太阳能)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 5%,提高了1 2个百分点。

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李季鹏;项秀栋【摘要】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消费,促进新疆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选取2000年至2012年为样本区间,采用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值利税率和资产负债率5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定量分析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资产负债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值利税率4个指标与能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影响,按其关联度大小顺序排列为:资产负债率(0.910)、资本保值增值率(0.751)、产值利税率(0.684)、成本费用利润率(0.616),并得到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与能源消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启示。

%In order to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and low -carbon consumption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n Xinjiang , this paper takes above -scal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of Xinjiang for instance ,chooses the 2000—2012 years as the sample interval ,and selects five indicators:the capital preservation increment rate ,the total assets of contribution rate ,the cost profit rate, the output value of profits and taxes and the asset -liability rate,then uses gray correl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above -scal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he level of energy consumption quanti-ta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ur indicator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energy efficiency ,sorted by the quantity of the magnitude correlation,the order is:the asset-liability ratio (0.910), the capital preservation increment rate (0.751),the out-put value of profits and taxes(0.684),the cost profit rate (0.616).Finally, the paper obtains some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on how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above -scal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of Xinjiang .【期刊名称】《新疆财经》【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9页(P49-57)【关键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能源利用效率;灰色关联模型【作者】李季鹏;项秀栋【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新疆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12;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14.7为了顺利实现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和工作通知,督促各地区和各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使全国各地区重视和正确处理碳排放问题,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6901656_中国造纸工业碳排放特征与“双碳”目标路径探究

26901656_中国造纸工业碳排放特征与“双碳”目标路径探究

·造纸行业双碳目标路径·中国造纸工业碳排放特征与“双碳”目标路径探究程言君张亮王焕松*贾学桦*董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89)摘要:造纸工业既具有天然绿色属性,也是典型的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

推动造纸工业稳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国家“双碳”目标总体要求,也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本文结合行业能源资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特征、生产工艺水平与节能低碳技术,介绍了造纸工业碳排放主要来源及控制节点和近年来碳排放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造纸工业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发展路径,提出了以产业和原料结构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结构调整和燃料替代为核心,以加强废弃物利用、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为重点,以寻求工艺设备和节能低碳技术突破为关键,以探索研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为补充,以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为保障等多项举措,全面推进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造纸工业顺利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造纸工业;节能低碳;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TS7;X324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80/j.issn.0254-508X.2022.04.001Carbon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nd"Double Carbon"Target Path of China’s Paper Industry CHENG Yanjun ZHANG Liang WANG Huansong*JIA Xuehua*DONG Yan(Institut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100089)(*E-mail:liepi_wanghs@;liepi_jia@)Abstract:Paper industry has eco-natural property,and is also a typical energy and resource intensive industry.To promote paper industry to steadily achieve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is not only the overall requirement of the national"double carbon"goals,but also the internal demand of its ow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industry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energy and resources,car‑bon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production technology level and energy-saving and low-carbon technology,the main sources,control nodes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arbon emission of paper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Chi‑na´s paper industry to achieve the goals of"dual carbon"were analyzed.The development path of"double carbon"target was explored,and the key initiatives were put forward,including the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y and raw materials as the guide,fuel alternative and en‑ergy structure adjustment as the core,to focus to strengthen waste recycling and lower the energy and resources consumption,and to seek breakthrough for process,equipment and energy-saving and low-carbon technology as the key,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CUS technolo‑gy as supplement and to enhanc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carbon emissions.Key words:carbon peaking;carbon neutrality;paper industry;energy-saving and low-carbon;development path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与中国的能源消费研究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与中国的能源消费研究

而能源紧缺迹 象也随之趋于明显 。据有关的公开统计数 据 .0 3 根 据 库 兹 涅 茨模 式三 次产 业结 构 与 就业 结 构 变 动 的 一 般 趋 势 看 . 2 0
年 我 国 能 源 弹 性 系 数 为 1 2 以 月度 数 据 估计 20 . . 4 0 4年 我 国 能 源 我 国 当前 人 均 G P约 为 10 D 0 0美 元 . 时 产 值 中 三 次 产 业 依 次 为 此 弹性系数也将在 1 . 5上下 ( 明经 济 增 长 1 百 分 点就 要 消 耗 更 1 . 、84 、07 表 个 09 4 . 4 .%.就 业 结 构 中三 次 产 业 依 次 为 17 、5 % 、 % % 7% 43
成 就 , 在 相 当长 的一 段 时 间 里 , 们 都 忽 视 了 经 济 增 长 与 资 源 、 料 、 物 工 程 等 ) 但 我 生 的发 展 的要 素 结 构 特 征 ; 业 结 构 的有 机 构 成 呈 产 环 境 的 内在 关 系 。 单 纯 的 追 求 经 济 增 长 导 致 我 国 目 前能 源 紧 缺 、 现 不断 提 高 的趋 势特 征 ; 此 相对 应 , 附 加 值 角度 看 , 导 产 业 与 从 主 环 境 污 染 严 重等 一 系 列 问题 , 决这 些 问题 刻 不 容 缓 。 解 部 门 的 演 变 具 有 从 低 附 加 值 一 高 附 加 值 一 更 高 附 加 值 发 展 的 产 能 源 紧 张 状 况 与 我 国 目前 阶 段 性 经 济 增 长 的 驱 动 因 素 密切 出特征 , 表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高级化 导致产 相 关 。9 7年 亚 洲 金 融 危 机 之 后 , 国发 行 大 批 国债 . 动 了 改 革 业 结构 软 化 , 第 三 产 业 在 国民 经 济 中 的 年 比 重 趋 增 , 识 型 服 19 我 启 则 知 开 放 后 我 国 的 第 三轮 经 济增 长 。 一 轮 经 济增 长带 有 明 显 的 单轮 务业包括金融 、 这 信息 、 咨询服 务等在 国民经济 中的比重增 加 ( 美 如 投 资 驱 动 特 征 。直 至 20 0 2年 世 界 经 济整 体 好 转 . 国在 全 球 化 产 国 上 世纪 9 年 代实 际 国 内生 产 总 值增 长 的 7 %左右 来 自 第 三 产 我 o 0 业 结 构 整 合 中 逐 渐 成 为 新 的世 界 制造 中心 ,机 电产 品 出 口增 加 , 业 )从 就 业 角 度 看 , 第 三 产 业 就 业 的劳 动 人 口 比 重 大 大 增 加 。 , 在

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的驱动因素与脱钩分析

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的驱动因素与脱钩分析

第36卷第3期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年3月Vol36No.3JOURNAL OF STATISTICS AND INFORMATION Mar.2021【资源与环境统计】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的驱动因素与脱钩分析马晓君a,陈瑞<a,苏>b(东北财经大学a.统计学院;b教务处,辽宁大连116025%摘要:量化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情况、探讨能源消耗的驱动因素以及分析能源消耗的脱钩状态,对工业部门实现节能降耗目标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基于2005-2016年中国工业35个分行业总产值与9种主要能源消耗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VALDEX指数衡量中国工业部门的节能情况'进而将改进后的Kaya恒等式与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LMDI)相结合,创新性地构建一个能源消耗因素分解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DPSIR框架构建脱钩努力指数模型,对工业行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效应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部门的节能率以边际递减的速率上升;能源结构效应与产出规模效应导致能源消耗增加,而能源强度效应与经济产出结构效应减少能源消耗;此外,近年来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呈脱钩状态,但强脱钩行业少且脱钩指数值小,具体表现为:能源强度效应和经济产出结构效应是实现强脱钩的关键因素,而能源结构效应阻碍脱钩的实现。

降低能源强度、调整经济产出结构以及优化能源结构是当前中国工业部门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工业;能源消耗;驱动因素;Kaya-LMDI;脱钩努力指数模型中图分类号:C813:F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07—3116(2021)03—0070—12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也在不断增加,由能源过度消耗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同时能源的短缺也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2019年BP世界能源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能源需求平均增长了 2.9%,几乎是过去十年平均增速(1.5%)的两倍,仅中国就贡献了能源消费增量的1/3,中国能源消费增长了 4.3%,连续18年居全球能源消费增量之首,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4%和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34%(中国作为过去20年间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在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中国工业又是能源消耗大户,占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左右。

能源消费情况汇报范文

能源消费情况汇报范文

能源消费情况汇报范文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能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国能源消费情况,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能源政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主要依靠煤炭和石油作为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

煤炭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但其高污染、高能耗的特点也制约了我国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如风能、太阳能等,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推动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力争实现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

其次,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虽然我国在能源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能源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因此,我国需要继续加大能源节约和清洁生产的力度,推动能源消费方式的转变,实现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能源消费的地区差异明显。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较大,而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但能源利用率较低。

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地区间的能源协调,推动能源资源的跨区域配置,实现能源消费的均衡发展。

最后,我国能源消费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需要加快推进能源消费的绿色转型,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能源消费情况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机遇。

我国需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推动能源消费方式的转变,实现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特点及依据

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特点及依据

1、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特点及依据中国的能源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

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及西部,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带。

一、煤炭工业媒是我国第一大能源,工业的分布特点是北多南少。

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

我国煤炭资源具有藏量丰富、品种齐全、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黄河中下游的山西、内蒙古、陕西三个省区的煤炭储量占全国2/3,而且开发条件也是北方煤田优于南方煤田。

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煤炭工业的布局特点:1、以山西为中心,集中布局的煤炭基地。

从地区分布看,煤炭开发经历了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逐步推进过程,形成了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

2、大型、特大型煤矿区是煤炭生产基地的主体。

从产业所属结构看,中国以国有重点、地方国有、乡镇煤矿相结合,但以大型、特大型煤矿为主体。

3、煤种结构趋向于炼焦煤、动力煤、化工用煤并重。

从煤种结构看,动力煤、化工煤的开发比重正逐渐提高,从而改变着以炼焦煤为主的煤种结构。

二、石油、天然气工业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远景良好。

陆地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环渤海、西北三大地区的陆相湖盆,其中松辽盆地的大庆油田的保有储存量占全国近一半;沿海大陆架部分的油气资源以东海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黄海较差,现阶段的布局特征为:1、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分布广泛。

从地区20多个省区,形成一批大型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

2、石油、天然气生产集中在三大油气生产区。

东北松辽油气田产区,本地区所产的油通过输油管道及铁路线运往关内或出口,天然气供当地消费。

华北及环渤海油气区,天然气大部分供当地消费,四川天然气基地,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产品主要供当地消费。

三、水电产业我国的水电产业主要集中在西南、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能够提供强大的动力。

四、核电及其他新能源由于中国的煤炭、水电资源多集中在西部、东南沿海能源短缺,核电对解决这地区的能源不足问题和能源结构改善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地区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差异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差异分析

其中, Y 为总产出, 通常用 GDP 来度量; K、 L、 E 分别代 表资本存量、 劳动力和能源三种投入要素; 系数 α 为相应 变量的产出弹性, 基于新古典假定, 各变量的产出弹性等 于各自的产出份额;μ i 度量了不同地区特征所决定的对 经济增长的静态依赖性, 即个体效应; ε it 为随机干扰项; 下标 i 代表地区, t 代表时间。 模型 (1) 表明能源等投入要素与经济增长具有线性关 系, 经济结构的变动并不影响这种关系。对此, 余江 (2008) 认为, 由于不同经济部门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存 在显著差异, 因此, 在存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 经济结构的 变动可以通过影响能源等关键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 不同的影响。换言之, 经济结构的变动意味着能源等资源
经济实证
我国地区大学 经济学院, 武汉 430074; 2.湖南师范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长沙 410082)
摘 要: 文章构建了一个旨在说明经济结构影响资本、 劳动力、 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阈值面板模型, 在此 基础上重点考察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说明, 以提高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为方向的经济 结构调整, 是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强依赖, 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经济结构;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阈值回归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6487 (2013) 03-0126-04
本文的研究特点在于, 将 Huang 等 (2008a) 的分析方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我国面板数据的逐步完善, 应用面板数 据分析方法研究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文献 大量涌现。大多数基于包含有中国的国际面板数据的分 析表明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手段的保守的能源政策是 合适的, 并不会损害经济的长期增长 (Huang 等, 2008b) 。 然而, Lee 和 Chang (2008) 的研究发现, 节能减排政策在短 期内不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 但其长期效应取决于经济 结构调整的步伐及能源政策的灵活性。对中国区域面板 数据采用线性模型或动态模型的分析都表明, 经济结构对 中国不同地区能源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各地根 据其结构特征制定不同的能源政策会更有效 (Ma 等 , 2008; Zhang 和 Yuan, 2010) 。王少平和杨继生 (2006) 采用 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分析表明, 工业内部各主要行业的能源 消费具有不同的特征, 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有助于降低能 源消费、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俞毅 (2010) 在未考虑变量平 稳性的条件下, 以 GDP 为阈值变量运用阈值面板模型考 察了经济增长、 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量之间的非线性关 系。 大多数的研究表明了经济结构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 长关系的影响, 但其分析方法忽略或难以具体刻画上述关 系在动态调整过程中的路径转移, 尤其是缺乏对路径转移 引导因素 (即经济结构) 的分析; 而在研究对象上, 也鲜有 文献结合各地区的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特征, 考察各地区 经济结构演变可能导致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 关系。值得提出的是, Huang 等 (2008a) 将经济结构等作 为阈值变量采用阈值回归模型分析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的关系, 但他们的研究将不同国家的时间序列取均值后以 截面数据来进行分析, 这种思路简化了分析方法, 但也抹 灭了面板数据中原本存在的重要信息。 1.1 理论模型的设定及其经济意义 柯布-道格拉斯 (Cobb-Douglas) 生产函数是新古典经 济增长理论中描述生产投入与产出之间技术经济关系的 重要理论模型。传统的 C-D 生产函数在解释生产过程中 仅考虑资本和劳动两大生产要素, 这意味着稀缺的能源资 源对经济增长没有约束作用。Nerlove (1965) 在研究美国 电力工业资料时, 发现能源等燃料投入对电力产出不仅具 有约束性且具有重要影响, 从而形成了包含有资本、 劳动 和能源三种投入要素的 C-D 生产函数。实证研究中, 考虑 数据的可比性及经济学意义, 通常将所采用的变量取对数 形式, 相应的计量模型为: ln Y it = μ i + α K ln K it + α L ln L it + α E ln E it + ε it (1) 1 理论模型的设定、 变量与数据 法拓展为阈值面板回归模型, 从而在分析我国各区域能源 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同时, 也考察了经济结构对上述关 系的动态影响, 其研究结果揭示了经济结构在不同水平下 能源消费等变量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同效应。

中国能源结构的特点与面临的挑战

中国能源结构的特点与面临的挑战

中国能源结构的特点与面临的挑战现状:当前中国能源消费主要涉及原煤、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和风能。

在能源消费结构中,近年来原煤的消费比例接近70%,石油所占比例约20%,清洁能源的比例不足10%,天然气的消费比例不足5%。

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近年来, 虽然对水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所增加, 但是煤炭消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依然过高。

印度的能源结构同样以煤炭为主, 但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较中国低, 为51.43% , 美国和日本的比例都还不到25%。

但是能源结构在这些年也呈改善趋势。

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

中国高度重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

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由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

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20.7%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特点:1.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加速推进,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的能源消费国。

2. 从能源供应角度,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而石油及天然气储量相对不足。

煤炭资源相对存量丰富,而且分布比较广泛,而由于我国石油资源储量相对匮乏,我国石油产量总体水平增长较慢。

2005 年,我国煤炭资源剩余可采储量约为1145 亿吨,约占全部已探明化石能源储存量的94%。

2009 年,全国煤炭产量超过30 亿吨,约占到全部能源生产总量的76%比1978年高出约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近2 倍。

由于我国石油资源储量相对匮乏,我国石油产量总体水平增长较慢。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油产量年均增长仅为2%左右,2009 年我国原油占全部能源产量的比例不足两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左右,这种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了煤炭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发展氢能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发展氢能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中海油研究总院新能源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际知名氢能利用科学家,2015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肖钢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已发生过两次能源革命。

第一次能源革命是煤炭取代木材成为主导能源,第二次能源革命是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主导能源。

尽管目前化石能源仍居主导地位,但是考虑到其紧缺性日益凸显,汽车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石油资源枯竭正日益加剧,寻找清洁的替代能源是每一个国家亟须解决的问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积极推动我国际人才交流2019·2北京氢纪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陈远明口,逐步完善氢能源产业配套,并计划在2040—2050年实现氢能源社会。

国际氢能委员会发布的《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显示,到2050年,氢能源需求将是目前的10倍,全球能源需求的18%将来自氢能源。

由于作为氢能利用核心之一的氢燃料电池在能量密度、转化效率、电子控制上相对化石能源内燃机具有显著优势。

燃料电池是一种电化学反应装置,燃料电池完全不进行燃料燃烧,而是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与传统发电方式内燃机、火力发电相比,燃料电池不受卡诺循环限制,因此能量转化效率高,理论上燃料电池的电能转化效率可高达83%,目前的实际水平为50%—60%,而内燃机效率仅为15%—20%,火力发电为35%左右,因此燃料电池是能量转化效率最高的发电装置,而且燃料电池具备零排放、无污染、噪声低等优点。

燃料电池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便携式电源、固定式发电、交通运输等。

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导致能源需求增加,进而影响碳排放。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中,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的能源消耗增加,导致碳排放增加。
技术因素
能源利用效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 碳排放。
VS
清洁能源技术
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可以降低化石能源的消 耗,从而减少碳排放。
05
碳排放控制策略与建议
04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影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资源禀赋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能源结 构不同,进而影响碳排放。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逐渐增加。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量有重要影响,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会导致碳排放增加。
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 清洁能源技术水平和应用范围。
可再生能源利用
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 生能源利用技术,降低化石能源消耗 。
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
政策引导
制定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的政策措施,如碳排放权 交易、碳税等。
监管力度加强
加强对高碳排放行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企业采取 低碳技术和措施。
挑战与机遇并存
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碳排放问题给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为技术创新和政策调整提供了机遇。 通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可以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 动。
03
碳排放特征分析
碳排放总量特征
01
02
03
总量持续增长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的加速,碳排放总量持续 增加,呈现出明显的增长 趋势。

试论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doc

试论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doc

试论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1、能源消费特点1&bull;1工业用能消耗占六成以上我省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工业为主。

能源终端消费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消费和生活消费四个部分。

第一产业耗能少,且比例渐趋下降。

1990年仅用87&bull;04万t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6&bull;0%;2002年用能104&bull;48万t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3&bull;0%,下降了一半。

第二产业用能占全省能源终端消费的比例最大,其中,工业用能从1990年至2002年各年都占全省能源终端消费的60%以上,与发达国家的30%~40%相比,明显偏高。

节约大有潜力。

第三产业用能居第二位,比重有所提高,1990年用能168&bull;53万t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11&bull;5%,2002年用能594&bull;46万t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17&bull;2%,上升5&bull;7个百分点。

1990至2002年居民生活消费占消费总量比重变化不大,占总能耗的14%左右,见表2。

从能源消费结构上看,我省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工业用能为主,而第一产业用能比重却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这说明我省农业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应尽快扭转这种局面。

1&bull;2重点工业行业能源消费增长迅猛据统计2002年,全省211家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年耗能在万t标准煤以上的)消耗的能源总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耗能量的74&bull;9%,其能源的消费趋势基本反映了全省工业部门生产所需能源消费的整体趋势。

在工业行业中,我省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和电力、蒸气、热水生产供应行业中。

这6大行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占重点耗能工业企业消费量的82&bull;9%,其能耗的增减量对全省能源消费量的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广西能源消费结构与工业增长的关系实证研究

广西能源消费结构与工业增长的关系实证研究
21 年 1 月 00 0
Ju aoGe i cad e nl y or lf r n c n c o g n
广 西 能源 消 费结 构 与工 业增 长 的关 系实证 研 究
戚红艳, 吴寿平
( 西师范 大学 经济管理 学 院, 西 桂 林 5 10 ) 广 广 4 0 4
源 消费与 经济增长 之 间协 整性 与因果关 系 的实证研 究 扩展到 了世 界 各 国。S ya o ts和 S r ( 0 3 研 究 ai 2 0 )
了 G 7国家 和过渡经 济 国家 的能源 消 费 和经济 增 一 长 的 因果 关 系 ] Y 。 u和 Jn使 用 E ge Grn e i n l、 a g r
地 分 析 了美 国 能 源 消 费 与 经 济 增 长 的 关 系 后 l , 1 能 J
区间 , 出能 源消费 与 经 济增 长之 间存 在着 长 期稳 得 定 的均衡 关系 , 并且 存 在从 能 源 消 费到 经济 增 长 的 单 向 因果 关 系【 。如 马超 群 等 研 究 了 中 国从 15 7 ] 94
本 人 19 9 3年 的 分 析 结 果 。 研 究 发 现 , 源 在 解 释 能
境遇 相 同。不 同国家 由于 不 同的 政 治制 度 、 经济 体 制、 经济发展 水平 、 业 结 构 和能 源 政策 , 致 能源 产 导
消费 与经济 增长 的 因果 关 系不 尽 相 同 ; 同一个 国 对
(97 提 出 的 E 18) —G 两 步法 和 1 7 ~ 1 9 9 4 9 0年 间 的 美 国季度数 据进行 的检验 结 果 表 明 , 两 变 量之 间 在 不存 在长期 的协 整 均衡关 系 ] tr 。Sen使 用 单方 程 静 态协整分 析法及 多元动 态协整 分析法 。拓展 了他

工业重化工化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工业重化工化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是 弹性 分 析 法 ( 『 ] g ¨ 、Grn e 果 检 验 分 析 胁)] a g r因
展 ,出现了重化 工业 化趋 势 。而重 化工业 是高耗 能 行业 ,因此 工业 重化工 业化趋 势 的出现会 弓 起能 源 f 消耗 的增 多 ,威 胁 国家 能源安 全 。 国 内外 的研究 证 明 ,经济 发展对 能源 消费的影 响 主 要 是 通 过 产 业 结 构 的 调 整 和 变 化 来 实 现 的 ] ’] [ 。 [ 。P ] 。产 业 结 构 不 仅 会 影 响 能 源 消 费总量 ,还 会 影 响 能源 消 费 结 构 ] ’] 5P [ [‘ 。 H =。
研究 方法并 不能反 映两者 间 的动态关 系 。由于误 差 修 正模 型 ( C )能 较好 地 反 映 出变 量 之 间 的长 E M 期 均衡关 系L [] ) ] l 1 L ,因此本 文利 用该 模 型来分 妇z ¨ 析 工业重 化工化对 我 国能源 消费 总量 的影 响 。在 此 基 础上 ,结合我 国重化 工业 能源 消费 的品种结 构现
了产业 结构变 动对 能源 消费的影 响 ,认 为产业 结构 中不 同行业 比重 的变化会 影响 能源消 费总量 ;魏一 鸣 、吴 巧生分 析 了产业 结 构变化 与我 国能源效 率 的 关 系 ,认为产 业结 构调整 对我 国能源效 率提 高的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能 源消费 结构 的影 响 。

献很 小 ;何建 坤 、张希 良研究 了产业 结 构变化 与我
讨 论 了 重 化 工业 的重 新 发 展 对 能 源 消 费结 构 的 影 响 ,认 为 工 业 重 化 工化 会 使 我 国 能 源 消 费 的 行 业 结 构 和 品 种结 构 特 征 更 加 明显 ;最后 ,从 调 整 产 业 结 构 、加 强 结 构 节 能 、促 进 节 能 优 先 战 略 的 实 施 以 及 实 现 能 源 结 构 优化 等 方 面 探 讨 了 降 低 能 源 消 费总 量 、消 除 能 源 消费 结 构 特 征 的 几 种途 径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总体差异与变化趋势 1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现状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中国省区间能源消费强度表现出较明显的东中西差异,东部省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较低,西部省区较高,中部省区与东北省区居中(图1)。

以2005年不变价计算,2010年东部地区除河北、山东外,其余省区万元GDP能耗均在1t标准煤以下。

东北部与中部省区中,除山西万元GDP能耗达到2.235t标准煤以外,其他省区都在1.5t标准煤以下,最低的江西只有0.845t标准煤。

西部省区万元GDP能耗普遍偏高,只有广西、重庆、陕西、四川、西藏的万元GDP能耗较低,内蒙古、贵州、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均高达2t标准煤左右,其中最高的宁夏每万元GDP能耗高达3.308t标准煤。

中国东中西部省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格局相对应,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同时能耗水平较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为落后,能耗水平也最高;中部与东北地区经济水平属于中等,能耗水平也介于东部与西部之间(图1)。

2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变化趋势 为了考察国内各省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1985-1995年)与近期(2004-2008年)2个时期。

这样的时期划分法与改革开放后中国两次工业普查(1985年、1995年)与两次经济普查(2004年、2008年)的时点相契合,与下文的进一步分析形成呼应。

总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表现出较为持续的下降趋势,而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的趋势不明显(图2、图3)。

1985-1995年,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省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基本上都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并没有一致性的表现,特别是贵州、青海等个别省份还表现出万元GDP能耗上升,其余省区虽然万元GDP能耗趋于下降,但是降低幅度基本上小于东部地区。

从2004-2008年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变化来看,由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已经较低,降低的幅度日益减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逐渐趋于一致,但是整体而言,西部地区的降低幅度仍然小于东中部地区,而且重庆、青海等省(市、区)的能源消费强度甚至升高了。

中国地区工业结构能耗特征演变及差异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技术进步的加快,不同门类产业的单位产出能耗都在下降,为什么地区间的能源消费强度依然表现出不一样的发展趋势呢?本文将从工业结构演变的角度分析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重点考察近几年中国地区工业结构能源消耗特征演变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影响。

1研究方法及数据 本文主要采用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研究时段为1980-2008年,基本上涵盖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而且普查数据的质量相对较高。

重点选取《1985年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1995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和《2008年全国经济普查》中的制造业数据;其中1985年工业普查包括1980年数据,因此文中个别之处也计算了1980年的指标。

为了考察工业的结构变化,需要分析地区工业结构能耗水平偏向时去除技术进步的影响,因此各行业单位产值能耗都采用2004年数据(表1),通过两年的工业结构能耗水平偏向指数相减,即得到了结构变化对于能耗水平的影响。

2研究结果 地区工业结构能耗水平的不同是决定能源消费强度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而地区工业结构能耗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的大小。

采用中国2008年各地区29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计算得出中国各地区工业特征偏向指数ICBi,其与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关系如图4所示。

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和该地区工业结构的能耗特征具有密切关系,工业组成部门越是以高耗能为主,则该地区能源消费强度越强。

工业部门各行业间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显著。

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比重较高、能源成本在产值中占成分比较高的产业为高耗能行业,也可称为消耗能源密集型产业。

可以看到,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是中国最主要的几大高耗能行业,而纺织服装业、家具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轻工业或电子信息产业是最典型的低耗能行业,单位产值能耗仅为高耗能行业的1/10左右。

中国地区工业内部各行业的变化及工业结构能耗特征总体变化如表2、表3所示。

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工业结构逐渐高耗能化,东部地区相对向低耗能产业发展;由此导致区域分工变化,西部地区逐渐专业化于高耗能产业,东部地区则专业化于低耗能产业。

从各地区内部工业结构变化来看,1980-2008年东部地区发展缓慢的行业虽然没有表现出高耗能行业特征,但增长快速的行业主要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低耗能产业;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结构变动类似,份额增长的产业主要为有色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高耗能产业,而份额减少的行业主要为纺织业、机械工业等低耗能产业;东北地区份额增长的行业主要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医药工业等,较少的行业为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等,工业结构变化的能耗特征不明显。

工业结构能耗特征演变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1模型建立 以上分析粗略地描述了中国地区工业结构能耗特征演变及其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这一关系,建立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引入工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3个变量。

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变量用于捕捉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区能耗强度特征的差异,工业化水平用于衡量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工业结构作为本文考察的重点,用于确定地区专业化对于能源消费强度的作用,即反映区域分工对能源消费强度影响。

相邻地区间存在客观的经济联系,尤其是在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分工演变过程中各地区之间必然伴随着难以忽视的联系与影响,实证研究不能忽视地理空间效应的影响与作用,因此,模型中有必要引入空间自相关变量。

空间自相关是检验某一要素的属性值是否与其相邻空间点上的属性值相关联的重要指标,可以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2类,正相关表明某单元的属性值变化与其相邻空间单元具有相同变化趋势,负相关则相反。

全局空间自相关是对属性值在整个区域的空间特征的描述,全局Moran''''sI就是一个检验这种事物空间自相关的统计量,是用于衡量空间要素的相互关系,其值在正负1之间(Anselin,1988;陈彦光,2009;葛莹等,2005)。

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自回归模型中体现在误差项和因变量的滞后项,因此,空间经济计量的两种基本模型分别是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

空间计量的分析过程一般通过Moran''''sI等检验来验证是否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LM-lag和LM-err检验分别对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的适用性进行相应的检验。

如果LM-lag(或LM-err)比LM-err(或LM-lag)统计量更显著,那么恰当的模型是空间滞后模型(或空间误差模型)。

通过对1985、1995、2004和2008年4年的变量数据进行检验,Moran''''sI值为0.32~0.39(表4),统计结果显著,变量之间存在明显空间依赖性,表明中国各省区间能源消费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

进一步通过LM-lag和LM-err统计量来检验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的适用性,结果显示LM-lag值为13.6156(p值为0.0002),LM-err值为0.5656(p值为0.4520);前者统计结果更为显著,表明空间滞后模型更适用于对中国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分析。

2实证结果 为了增强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对4个年份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区域分工对于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显著为正,利用1985、1995、2004与2008年数据的估计结果,区域专业化系数(ln(ICB))的回归系数为0.0389~0.0977,而且都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意味着地区工业结构的能耗强度每提高1%,就会导致地区能源消费强度提高3.89%~9.77%,有力地证明了区域分工的变化对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具有重要影响。

区域分工格局随着地区发展优势的转变而调整,中西部地区凭借资源和成本优势承接东部地区高能耗产业转移,因而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发展趋势。

此外,估计结果表明,区域专业化指数的回归系数有逐渐变小的趋势。

1985年与1995年的估计结果为0.0977与0.0671,而2004年与2008年的估计结果仅为0.0361与0.0389。

这是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区域分工格局在经过初期的大变化后已基本奠定,因此近几年区域分工变化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已不如初期明显。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工业特征偏向指数,定量分析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与该地区工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建立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重点考察了区域分工演变对于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从总体上看,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格局相对应。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费强度较低,且呈现出比较持续的下降趋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能源消费强度较低且下降趋势不明显。

(2)区域分工演变通过改变地区工业结构能耗特征,进而对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产生重要影响。

地区工业结构越是以高耗能为主,则该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越强。

近几年来,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能源生产大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产业的转移,这种区域分工格局的演变带来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高耗能化,造成了东部与中西部省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差异。

上述结论表明,区域分工演变带来的地区工业结构能耗特征的变化,是造成中国区域间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为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提高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平衡区域能源配置,提出以下 对策:(1)因地制宜的制定节能减排政策。

国家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进行各地区节能目标分解时,要考虑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正确认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根据各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及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特点,制定有区别的区域节能目标和政策措施,切勿采取“一刀切”的政策。

同时,国家要加强能源开发与消费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能源税收政策,加大对中西部能源富集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能源价格能更好的反映能源开发利用及环境治理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