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精品教案大全

合集下载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更多的是看到了大海的壮观、海边景色的优美和餐桌上丰富的海鲜,学生很可能不会从资源的角度去认识海洋,他们知道大庆油田,但很少有人知道从海洋中也可以开发石油,也不知道我们做燃烧实验使用的镁条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出来,对海水淡化更是知之甚少。

所以本节课先要设法让学生认识到海洋是个资源宝库,可开发海水中的物质以造福人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动力资源等;2.了解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方案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4.通过对海水制镁和海水淡化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分离混合物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5.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海水淡化的实验方案的探究,学生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蒸馏法分离物质;2.通过观察图表,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量的方面认识事物;3.通过学习海水制镁的过程,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如学会权衡利弊选择原料,学会化学上少量物质的富集方法并会利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海洋不仅是壮观和美丽的,它更是一个资源的大宝库;2.让学生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3.通过海水制镁和海水淡化过程的探究,了解对海底矿产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体会海洋开发的不易,树立节能意识。

重点:1.海洋资源的两个开发:镁的开发和淡水开发;2.帮助学生树立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资源保护的意识。

难点:1.对海水提取镁的过程的探究;2.对海水淡化的方法的探究。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图表、实验活动。

板书设计:海洋化学资源一、化学资源海水制镁海水淡化二、海底矿物三、保护海洋【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趣过渡,。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套)精品教案汇总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套)精品教案汇总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套)精品教案汇总(共33套127页)最新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全册)精品教案汇总课题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型:新授来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能力目标(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交流讨论教学法,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教具多媒体板书设计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溶解的过程1、溶液的定义2、特点二、乳化现象1、定义2、特点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2、特点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活动情景创设: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探究思考: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吗?练习:2、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练习1:烧杯中有100毫升NaCl溶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大小( )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7.1酸及其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探究认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2.归纳酸的物理性质及掌握酸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不断提升实验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在一张白色的纸上用蘸有蓝色的石蕊试液的笔书写“我爱化学”,稍后又喷洒了一种无色的液体,神奇的发现“我爱化学”变为了红色。

让同学们猜测无色液体是什么并思考其原因。

【学生回答】思考后不能得出正确答案。

【教师总结】这和酸的性质有关,具体是什么原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酸及其性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第一部分:常见的酸【提出问题】回顾实验室闻药品气味的方法。

【学生回答】闻气味时不可凑近瓶口,要小心打开瓶塞,用手在瓶口处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标签的内容及注意观察颜色、状态,分别打开瓶塞观察到什么现象,稍后让学生整理相应的内容填入教材表格。

【教师总结】通过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应的答案进行核对。

【提出问题】如果浓硫酸不小心沾到皮肤上,该如何处理?【学生回答】用大量的水进行清洗。

【教师总结】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时应该十分注意,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应立即用大量的水进行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

【提出问题】在实验室中会使用到不同浓度的硫酸,所以需要对浓硫酸进行稀释。

如何稀释?【学生回答】有两种答案,一种是把浓硫酸加入到水中;另一种是把水加入到浓硫酸中。

【教师总结】在浓硫酸稀释的过程中,一定是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因为浓硫酸稀释会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把水加入到浓硫酸中,会产生液体飞溅。

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

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

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取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进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鲁教版初三化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进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视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

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酷爱科学,建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进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期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现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

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摸索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现: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现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品,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教师多媒体出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以下:淡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第一生成二氧化硫。

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鲁教版中学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鲁教版中学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节酸及其性质设计说明教学反思本节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实物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觉得化学和生活是相关联的,引发学习热情。

从物质的构成角度帮助学生理解酸的定义。

通过观察标签和实验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培养学生自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用浓盐酸和浓硫酸类比的方法学化学,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对知识的总结。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记住浓盐酸、浓硫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特性及用途。

2.认识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初步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3.了解酸的通性及原因,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2.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和稀释时的注意事项。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直观深刻的认识,对本节课,采用了分组实验辅助教学,在课堂上能让人人参与,极大地提高了每个孩子的热情。

充分发挥了实验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有助于做到实验引导和启发思维相统一。

2.多媒体辅助法用投影仪显示有关演示实验,用课件显示要点强化感受。

教具、学具多媒体;试管、试管架、玻璃棒、温度计、烧杯、镊子、药匙、浓盐酸、浓硫酸、稀盐酸、稀硫酸、镁条、生锈铁钉、Na2CO3溶液、AgNO3溶液、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

授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常见的酸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实物或图片展示:食醋、柠檬、西红柿。

提问:大家食用过这些物质吗?这些物质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化学家研究了这些物质,发现他们都含有一类组成和性质相似的化合物,称之为酸。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7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7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后组织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知识整合:通过总结酸碱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采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系统化认知。
2.实验演示:展示酸和碱的鉴别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
3.知识讲解:讲解酸和碱的定义、性质、命名和化学式,让学生掌握酸碱反应的基本原理。
4.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酸和碱的反应规律。
5.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让学生掌握酸和碱的鉴别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2.利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酸碱反应的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酸碱反应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情感教育:结合酸碱知识,融入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酸雨、土壤酸化等环境问题,引导他们关注环境保护。
-开展绿色化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6.评价与反馈: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采用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形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发挥优势,改进不足,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精品教案大全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精品教案大全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精品教案大全到实验室去: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课标要求:1.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2. 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3. 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

内容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协作能力比较强;通过新授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了酸的基本性质。

只是在借助酸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具体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以及试剂的选择上还存在迷惘现象。

综上分析,安排本节实验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验建议:建议进行本节实验时,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可借助下面的情景素材“学生做中和反应的实验,直接向氢氧化钠中加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忘了加酚酞,于是取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酚酞,发现酚酞不变色,就得出了恰好完全中和,所得溶液呈中性的结论”。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反应后的溶液的酸碱性。

探究目标:1. 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通性;2. 初步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3. 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收集证据,感悟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重点、难点:1. 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通性;2. 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pH试纸或pH计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准备: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玻璃棒、烧杯、洗瓶、表面皿、药匙、镊子、火柴、酒精灯、胶头滴管、pH试纸、点滴板、白瓷板(pH 计或数字传感器);药品:溶液样品、石蕊试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铜溶液、生锈的铁钉、柠檬汁、肥皂水、蔗糖水、氧化铜、锌粒、镁条、洁净的铁钉、石灰石、碳酸钠。

若原实验用的是硫 酸,你能用上述方案 来解决吗?为什么?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了溶液的酸碱性,希望同学们发扬这种“大胆猜 想、小心求证”态度,在化学王国里飞的更高、更远。

板书设计: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本节实验课体现了生本教育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5篇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5篇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5篇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化学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1一、说教材《氧化还原反应》是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

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

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

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不同种类的化学反应,学习过大量的化学反应,知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反应类型。

但是没有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无法分析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类。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比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剂。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套)精品课件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套)精品课件

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学下册(全套) 精品课件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套 )精品课件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62页 0099页 0205页 0303页 0344页 0370页 0428页 0509页 0542页 0597页 0619页
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 第四节 酸碱中和反应 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二节 海水“晒盐“ 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第一节 常见的金属材料 第三节 钢铁的锈蚀与防护 第十单元 化学与健康 第二节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第十一单元 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 化学与材料研制 第四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 共64页)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 共64页)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共64页)目录1.1节化学真奇妙(第二课时)1.2体验化学探究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第一课时)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课时)2.1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2.1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二课时)2.2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2.2水分子的变化(第二课时)2.3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2.3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2.4 元素(第一课时)2.4 元素(第二课时)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3.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3.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3.2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一课时)3.2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二课时)4.1 空气的成分4.2 物质组成的表示4.3 氧气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5.2 化学反应的表示1.1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具备化学现象和化学制品的认知描述能力。

2.掌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基本特征。

2.能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描述两者的不同。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1.1节化学真奇妙》(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P2-6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2.什么叫物理性质?什么叫化学性质?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先学(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质难。

(二)检测:(1)出示检测题过渡语: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呢?请看检测题:1.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1)铁生锈;(2)石蜡熔化;(3)纸张燃烧;(4)瓷碗破碎;(5)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6)潮湿的衣服被晾干了;(7)下雪后天气暖晴,雪融化。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共64页)目录1.1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1.1节化学真奇妙(第二课时)5.3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6.1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1.2体验化学探究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第一课时)6.1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课时)6.22.1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6.36.32.1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二课时)2.2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2.2水分子的变化(第二课时)2.3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2.3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2.4元素(第一课时)2.4元素(第二课时)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3.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3.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一课时)3.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二课时)4.1空气的成分4.2物质组成的表示4.3氧气5.1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5.2化学反应的表示熄灭与灭火(第二课时)化石燃料的利用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1.1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研究目标】1.具备化学现象和化学成品的认知描述能力。

2.把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分歧。

【讲授重、难点】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基本特征。

2.能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描述两者的分歧。

【研究课时】一课时【研究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相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研究《1.1节化学真奇妙》(板书课题)本节课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一)过渡语:如何才干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讲义P2-6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2.什么叫物理性质?什么叫化学性质?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先学(一)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质难。

(二)检测:(1)出示检测题过渡语: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能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呢?请看检测题:1.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1)铁生锈;(2)石蜡熔化;(3)纸张熄灭;(4)瓷碗破裂;(5)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6)潮湿的衣服被晾干了;(7)下雪后天气暖晴,雪融化。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7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7
3.帮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指导学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相关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介绍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方法及其变色规律,如酚酞、石蕊等,让学生能够通过颜色变化判断酸碱中和反应是否发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2.各小组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探讨酸碱指示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3.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提出疑问,教师针对疑问进行解答。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强调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酸碱中和现象,如改良土壤、治疗胃酸过多等,引发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感受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3.理论讲解:结合实验结果,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
3.介绍活中的重要性。

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最新范文

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最新范文

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最新范文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1《环境保护》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

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

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

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

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环境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

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

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

他们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

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

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

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等。

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一过程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单元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与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3、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了有关单质、化学用语和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本单元中除了学习有关酸和碱的知识外,对学过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以后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重点:酸、碱的性质与中和反应。

难点:酸、碱的性质与中和反应。

学法建议: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具有的性质。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第一节酸与其性质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⑵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

2、过程与方法:⑴从H+和OH-的角度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⑵通过亲历探究实验,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1、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的方法,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与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

本节知识点:1、酸碱指示剂2、酸碱的共性3、原子团4、酸和碱与溶液的酸碱性5、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6、pH的测定7、酸和碱与人的生理活动8、酸碱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相关知识:⑴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是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原因,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s006九年级鲁教版化学下册(全册)教案共16份word文档合集可编辑共54页

s006九年级鲁教版化学下册(全册)教案共16份word文档合集可编辑共54页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1课时常见的酸1.认识常见的酸——浓盐酸和浓硫酸。

2.了解浓硫酸的稀释及安全处理。

3.掌握盐酸与某些物质的反应。

浓盐酸和浓硫酸阅读课本第2—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浓盐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这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

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里。

3.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烧皮肤。

4.其他常见的酸:硝酸(HNO3)、醋酸(CH3COOH)、碳酸(H2CO3)。

1.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浓盐酸和浓硫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答:浓盐酸有挥发性,敞口放置后,氯化氢挥发,浓盐酸质量变小,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后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浓硫酸质量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2.为什么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答: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发生危险。

1.闻酸的气味时,不要把鼻孔凑到瓶口。

2.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的是白雾,不是白烟;烟是固体,雾是液体。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作干燥剂,但不能干燥可以和其反应的气体。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③浓硫酸具有脱水性④浓硫酸具有氧化性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2.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或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C)A.浓硫酸不慎沾到手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并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B.浓硫酸倒入水中,溶液温度升高C.稀释浓硫酸可以在量筒中进行D.打开盛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有白雾产生盐酸与某些物质的反应阅读课本第3—4页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盐酸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金属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铁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硝酸银溶液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鲁教版)
0、下列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A、不锈钢
B、羊毛
c、陶瓷
D、聚乙烯塑料
1、农作物生长需要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磷酸二氢钾(kH2Po4)
B、尿素[co(NH2)2]
c、磷酸二氢钙[ca2]
D、硫酸钾(k2So4)
2、北京在申办XX年奥运会事提出了“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口号。为了使XX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会,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关闭所有的化工企业
B、提高污水处理率
c、降低机动车辆的尾气污染
D、用天然气逐步取代民用燃煤
3、被誉为“春果第一枝”的大樱桃已成为烟台农业经济的一个亮点。为了预防大樱桃在成熟期发生裂果现象,果农常施用一种钾肥。这种钾肥的水溶液能跟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该钾肥为(

A、kNo3

A、①②③④⑥⑦B、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⑤⑥⑦D、全部
9、“信息”、“材料”和“能源”被称为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核能、太阳能氢能等是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新能源
B、制造“神舟”五号宇宙飞船,使用了大量的新型材料
c、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有百利而无一害”
D、人类应与环境和谐相处,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化石燃料等矿物资源
(填“可以”或“不可以”)食用,理由是

三、下面是某化肥厂在一公共场所的围墙上做的广告,请仔细观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碳酸氢铵是由__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的。
碳酸氢铵的氮含量是指氮元素在碳酸氢铵中的质量分数。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你认为此广告是__________广告(填“真实”或“虚假”),判断的依据是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第一节 常见的金属材料 第1课时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第一节 常见的金属材料 第1课时

第九单元第1节常见的金属材料(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

(2)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2)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类文明进步与金属材料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继石器时代之后的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均以金属材料的广泛应用为其时代标志。

金属的发展主要顺序是铜、铁、铝现代,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你在日常生活中见到或使用过哪些金属制品?这些金属制品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学习一、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在生活、生产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有许多都是由金属的物理性质决定的。

金属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如:金属光泽、导电性、延展性、导热性等。

活动天地:列举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想一想它们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镜子上镀的金属银金属光泽烟盒中会的金属铝延展性自行车龙头镀的金属铬光泽、质地强导线中的金属铜、铝导电性饰品中的常用贵重金属金、银、铂金属光泽高档电器插头上镀的金属金稳定性(化性)大多数金属都具有金属光泽,密度和硬度较大,熔点和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导热性能。

除汞外,金属在常温下都是固体。

金属的通性:1.常温下金属都是固体(汞除外)2.有金属光泽3.大多数金属都导电导热4.有延展性5.密度、硬度较大6.熔、沸点较高金属的物性:不同的金属还具有各自的特性,例如:铂的延性好,可以抽成直径只有1/5 000 mm的细丝;金的展性好,可以压成厚度只有1/10 000 mm的薄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精品教案大全到实验室去: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课标要求: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2.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3.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

内容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协作能力比较强;通过新授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了酸的基本性质。

只是在借助酸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具体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以及试剂的选择上还存在迷惘现象。

综上分析,安排本节实验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验建议:建议进行本节实验时,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可借助下面的情景素材“学生做中和反应的实验,直接向氢氧化钠中加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忘了加酚酞,于是取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酚酞,发现酚酞不变色,就得出了恰好完全中和,所得溶液呈中性的结论”。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反应后的溶液的酸碱性。

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通性;2.初步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3.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收集证据,感悟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通性;2.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pH试纸或pH计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准备: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玻璃棒、烧杯、洗瓶、表面皿、药匙、镊子、火柴、酒精灯、胶头滴管、pH试纸、点滴板、白瓷板(pH计或数字传感器);药品:溶液样品、石蕊试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铜溶液、生锈的铁钉、柠檬汁、肥皂水、蔗糖水、氧化铜、锌粒、镁条、洁净的铁钉、石灰石、碳酸钠。

课题: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溶液样品可能呈酸性可能呈中性题引导学生分析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归纳利用到的酸的化学性质板书学生的方案板书制定计划:先独立设计方案,然后小组讨论汇报方案,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学生汇报方案:①锌粒,看是否有气泡;②碳酸钙看是否有气泡;③碳酸钠看是否有气泡;④石蕊看是否变红;⑤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⑥氧化铁看是否溶解;⑦氧化铜看是否溶解;⑧氢氧化铜看是否反应。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方案的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对方案的甄别能力和可行性的分析论证能力教师巡回指导进行实验各小组根据对方案的初步分析,利用提供的仪器,自选方案任选试剂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实验中将不同的方案进行对比对学生的实验结果给予肯定,同时对学生的实验过程给予评价在实验器材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利用传感器或pH计对溶液样品得出结论溶液样品呈酸性,并验证原来猜想是否正确借助数据增强实验说服力,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发展,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评价激进行测量引导学生对从现象是否直观、药品是否廉价、试剂是否环保、操作是否简便、思维是否创新等角度对各种方案评价。

交流评价讨论并评价实验探究方案情,培养学生评价意识。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中异常或偶然现象、反思利用到的实验原理的优劣。

反思提升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实验中你发现了哪些?2.你所设计的实验主要是为了检验溶液中有哪种物质?它的性质是哪种粒子体现的?若原实验用的是硫酸,你能用上述方案来解决吗?为什么?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从规范实验操作和优化实验原理的的角度反思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探究溶液是否呈碱性板书拓展延伸按刚才探究历程,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某溶液是否呈碱性巩固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历程小结:本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了溶液的酸碱性,希望同学们发扬这种“大胆猜想、小心求证”态度,在化学王国里飞的更高、更远。

板书设计: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一、酸的化学性质二、碱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本节实验课体现了生本教育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把要探究的问题与已有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使他们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内涵。

变被动接受的知识传授为主动积极的构建知识,在讨论和争论中完成知识的探究。

有待改进的地方:一是,在引导学生对方案的评价上,怕耽误时间,还不能放开手脚。

二是,在学生实验操作中,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甚至错误操作,还不能全方位的监控和指导。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其性质和用途;2.进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3.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重点难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是重点,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难点。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品:仪器:试管、镊子、表面皿、平底烧瓶、滴管、单孔塞、玻璃管。

药品:氢氧化钠固体、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其他:小气球。

教学过程:一、引入:碱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学习氢氧化钠这种常见的碱。

回忆、回答碱的概念,写出电离方程式。

二、新课[演示实验] 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将少量氢氧化钠分别放在几个表面皿上,给各组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色态,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固体氢氧化钠表面的变化;再将其中的一块放入盛有少量水的大试管里振荡,并让学生触摸管外壁温度的变化。

从感性上认识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板书] 一、氢氧化钠(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一)物理性质[问题讨论] 根据氢氧化钠易潮解的性质,你能想到它有什么用途?思考、讨论:氢氧化钠可干燥某些气体。

(二)化学性质1.NaOH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指导学生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反应的实验。

2.氢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提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石灰水中通往二氧化碳有何现象?是哪类物质间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白色沉淀生成;是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Ca(OH)2+CO2=CaCO3↓+H2O那么,NaOH能否与CO2反应呢?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并思考实验现象中的道理。

[演示实验]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在充满二氧化碳的烧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浓溶液,迅速塞紧带有玻璃管和气球的橡皮塞,振荡烧杯,观察现象、思考问题。

[问题讨论]为什么气球会逐渐胀大?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写?怎样保存氢氧化钠?说明原因?指导学生完成化学方程式。

讨论气球涨大的原因,最后得出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正确结论。

反应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与CO2与Ca(OH)2反应对照: CO2+Ca(OH)2=CaCO3↓+H2O分析如何保存NaOH及原因。

3.氢氧化钠与酸反应(中和反应)我们学习了酸与碱的中和反应,这也是碱的重要性质。

练习:写出HCl、HNO3与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加强化学方程式书写练习,加深理解NaOH性质。

4.氢氧化钠与某些盐的反应[实验] 氢氧化钠跟某些盐的反应描述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CuSO4+2NaOH=Cu(OH)2↓+Na2SO4、FeCl3+3NaOH=Fe(OH)3↓+3NaCl[小结] 组织学生共同总结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注意:碱与盐反应,反应物均应溶于水。

(三)氢氧化钠的用途[设问]我们学习了氢氧化钠的性质,那么它有哪些用途呢?学生看书、总结、回答。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其性质和用途;2.进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3.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重点: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是重点。

难点: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

教学方法:实验、对比、归纳教学法。

教学用品:仪器:蒸发皿、镊子、烧杯、药匙、玻璃棒、试管、滴管、玻璃管。

药品;氢氧化钙粉末、生石灰、氢氧化钙溶液、浓碳酸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稀盐酸。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上节我们学习了氢氧化钠,请同学们想一想:1.氢氧化钠有哪些物理性质?如何保存?2.写出下列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与硝酸;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

[引言] 在学习了氢氧化钠这种常见的碱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常见的、重要的碱—氢氧化钙。

[设问] 氢氧化钙欲称熟石灰或消石灰,它是怎样制得的呢?(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思考)氢氧化钙的制取。

学生思考讨论,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板书] 二、氢氧化钙Ca(OH)2(一)用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取熟石灰[演示实验] 氢氧化钙的溶解性。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与氢氧化钠相比较。

观察物质色、态,在水中溶解的情况,并与氢氧化钠的溶解性进行比较,总结出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 氢氧化钙物理性质1.颜色、状态2.溶解性:微溶于水教师做演示实验:氢氧化钙溶液与指示剂反应;向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向石灰水中滴加盐酸;观察分析、回答问题:1.描述各反应现象,并与氢氧化钠性质对比。

2.找出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更正。

在实验、讨论基础上,总结出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三)氢氧化钙化学性质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与酸反应(中和反应)[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实验。

[思考] 这个实验证明氢氧化钙还具有什么化学性质?你能否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 4. 与某些盐反应。

实验证明石灰水能与某些盐反应,这是氢氧化钙的又一条重要化学性质,根据现象,分析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Ca(OH)2+Na2CO3=2NaOH+CaCO3↓根据氢氧化钙的性质分析它可能有哪些用途?并看书,引导学生规纳、小结出Ca(OH)2的用途。

[指导学生小结] 本节我们重点学习了Ca(OH)2的化学性质及碱的通性,了解了Ca(OH)2的制取、用途物理性质。

[板书] 碱的通性我们学习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这两种常见的、重要的碱之外,还有KOH、Fe(OH)3、Cu(OH)2等许多碱,所以碱具有通性。

碱引导学生用相互关系图,归纳出碱的通性。

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2.通过分析讨论,认识溶液呈酸碱性及强弱程度不同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与从定性到定量的思维方式;3.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4.通过阅读与交流了解物质酸碱性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发展化学的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安排在探究酸和碱的性质之后,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认识到酸碱指示剂在判断溶液酸碱性的诸多方法中是最为简捷的。

溶液酸碱性及其强弱的检验方法是学生以后开展实验探究化学必备的基本实验能力,这其中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教育—直接观察法与间接观察法。

从对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到判断酸碱性的强弱与H+、OH-的关系,既渗透着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