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完美版1

合集下载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4)三纲五常中的封建糟粕是不可取的,但其中有利 于弘扬传统美德的精华,如“信”等是应该肯定的。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 巩固君权,加强中央集权,维 护汉朝的统治秩序十分有利, 因此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 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 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 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黄老之学
“黄”:黄帝的学说
“老”:老子的学说
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学说。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积极无为”。
萧规曹随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 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 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 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 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史称“萧规曹随”。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中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 天应该摈弃的?
(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 国家统一应该充分肯定,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有 文化专制色彩是不可取的。
(2)“天人感应”是唯心主义思想,是不可取的;对 限制君主的行为有一定作用。
(3)发挥仁政思想,减轻人民负担,推动经济发展, 是积极可取的。
—— 顾颉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了什么影响? (1)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限制君主的行为,使君主实行“仁政”。 (3)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4)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西汉初年 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
经济残破
无为而治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优质PPT课件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优质PPT课件

.
5
及时练
1、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
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
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
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
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
———《后汉书·食货志》
①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采用黄老之学了怎样的变化?
.
3
一、汉初的统治思想——黄老之学 1、实施黄老之学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汉初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需要休养生息 ②吸取秦朝过度使用法家思想而导致灭亡的教训 ③黄老之学是道家学说和其它学说融合的产物 2、黄老之学实施的效果如何? ①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②起不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逐渐不适应统治需要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
1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时期
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
地位
创立 (春秋)
发展 (战国)
重创(秦)
确立
(汉武帝即位后)
孔子
孟子 荀子
——
董仲舒
仁和礼
不受重视
仁政 礼法并施
——
大一统 天人感应
显学 但不被采用 “焚书坑儒”
统治地位
儒家学说从汉代一开始就是统治思想吗?它又是怎样
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ppt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ppt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汉书〃食货志》
发展生产
黄老思想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什么叫黄老之学? 2、黄老之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3、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无为而无不 为”的黄老之学来治理国家?
(1)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2)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3)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西汉初的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学
1、什么叫黄老之学?从本质上讲,黄老之 学属于哪一学派? 2、黄老之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解析与探究
3、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无为而无不 为”的黄老学说来治理国家?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 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 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 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 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怎样 才能改变这种状况?由此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统治思 想?给人民休养生息,
既然黄老之学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那么到汉 武帝时期,为什么又被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取代?
(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经不 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2)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 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武帝为了开拓发展大一统的事业,采纳了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儒 学。
3、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 A、人定胜天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行仁政 D、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4、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大 一统思想的形成 d、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 消亡 A、bd B、abd C、acd D、abc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3、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 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一定的文化是 一定政治、经济
的反映
• 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融合 各家
新儒学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政治:巩固统一 稳定统治
思想:主流文化 消极:束缚思想
文化反作用 于政治、经济
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 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 ⊙ 特征: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 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
⊙ 是汉初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 社会情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 “纵民之欲 ”, “与民休 息 ”,“顺民之情 ”,“顺流而与民更始 ”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② ④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D. ① ② ③
B 4、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各家思想,适应不同阶级的要求 D、汉武帝对先秦儒学的不满
D 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ppt1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ppt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32、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33、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34、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会实现。 35、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36、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 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38、天助自助者,你要你就能。 39、我自信,故我成功;我行,我一定能行。 40、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41、从现在开始,不要未语泪先流。 42、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43、富人靠资本赚钱,穷人靠知识致富。 44、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是销售的开始。 45、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相依相随,无须过于在意,人生如梦看淡一切,看淡曾经的伤痛,好好珍惜自己、善待自己。 46、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8、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49、如梦醒来,暮色已降,豁然开朗,欣然归家。痴幻也好,感悟也罢,在这青春的飞扬的年华,亦是一份收获。犹思“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更加灿烂。 50、人活着要呼吸。呼者,出一口气;吸者,争一口气。 51、如果我不坚强,那就等着别人来嘲笑。 52、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53、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54、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55、领导的速度决定团队的效率。 56、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57、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58、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誉就很难挽回。 59、不要说你不会做!你是个人你就会做! 60、生活本没有导演,但我们每个人都像演员一样,为了合乎剧情而认真地表演着。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ppt1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ppt1

练习:
1、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
A 根本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
2、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主要是
(C)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3、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D:
△深入探究: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西汉的“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 指出依据。
有道理 。虽然二者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 但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文化专制。
秦始皇的统一 思想是不要人 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 裁制;汉武帝 的统一思想是 要人民只读一 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 引。结果,始 皇失败了,武 帝成功了。
顾颉刚
课堂总结
西汉初年, 原 经济残败 因 百业待兴。
无为不适应集权 原 新儒学的大一统 因 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治身、治国 内

天人感应
尊内
之 容 无为而无不为 儒 容 实行仁政

作 经济恢复 用 国力增强

巩固国家统一 作 限制君主权利 用 儒学独尊地位
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必须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服务。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性善论 D、大一统思想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
的转变体现了(D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初从“无为”到“有为”
君无为则臣有为,臣无为则民有为 外因: 1、“无为而治” 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如:匈奴南下侵汉;
诸侯“自为法令,拟于天子”—七国之乱 2、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崇
“有为”而治 内因:3、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2、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广川人,学习非常 刻苦,传说“三年不窥园”。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 春秋》。武帝时以贤良应举, 对策称旨。蒙帝召见,又上 《天人三策》。其第三策请 求灭绝异学,统一国民思想, 为武帝采纳,遂“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是我国古代重 要思想家。
积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消 极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材料:中国古代一些居室堂屋、家族祠 堂或私塾学堂的墙壁正中都挂着孔子像
1,材料的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这一时 期儒家思想出现了哪些变化? 西汉。 变化: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主张“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 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陆贾作《新语》十二篇,指出秦亡是因为 暴政和酷刑,建议实行“宽和”、“中和”、
“无为而治”的政策,具体讲就是“与民休息”, 轻徭薄赋,减轻刑法,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发展 生产。他的建议被刘邦采纳并付诸实践。
从严治国的法家到无为而治的道家
2、内容
(1)“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 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 思想文化专制。
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需要。
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神化专制皇权。
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 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2)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3、作用
经济恢复 ,国力增强,社会稳 定;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基础。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
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
于支配地位。
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 治思想,出现怎样的后果呢?

2、学生回答

3、解答并导入新课——这两种重要交 通工具 诞生于 第一次 工业革 命时期 。那么 ,第一 次工业 革命最 先发生 在哪个 国家? 其间有 哪些重 要发明 创造? 工业革 命给人 类带来 了哪些 影响? 本节课 我们一 起探讨 。(板 书课题 ,引入革 命
君权神授,“屈民而伸君”
罢黜百家, 新儒学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要实行仁政,“屈君而伸天”
独尊儒术 新儒学影响: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也有限制
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罢黜百家,独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尊儒术的影响 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提问——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 和轮船 吗?你 们知道 它们发 明于什 么时候 ?谁为 它们的 发明做 出了重 要贡献 ?
背景:汉初经济残败,百兴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内容 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汉初的黄
老子的学说:治国
汉 老之学 代 思
特点:以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众家。 实质:“积极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作用: 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的 大 一 统
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 和法家思想
积极
(有为可能性)
1.经济恢复 2.社会稳定 3.生活改善
消极
(有为必要性)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边境不宁,王国问题
积极“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为)
1、背景: (1)“无为”不适应集权 (2)儒学整合出新理论体系 (3)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武帝,名刘彻,16岁即位, 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在他统治时期,中国开始以 一个高度文明、富强的国家 闻名于世。
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 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
内容: A.“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思想 B.“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 思想 C.“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影响: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大事。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 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历史组胡文峰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汉初的“无为”) 1、兴起原因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
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 过半。……天下既定,民亡 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经济残破 百废待兴
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

设疑——简要解释何为工业革命之后 ,提出 “‘工 业革命 ’首先 从英国 开始的 条件有 哪些” 这一问 题,让 学生带 着问题 阅读该 部分内 容,并 勾画重 点。( 板书问 题)

解惑——从劳动力、资本、技术、市 场等方 面解答 上一问 题,引 用《共 产党宣 言》中 的句加 以辅助 解释。 (分点 板书答 案)
(2)近代以来直至19世纪末,儒家思想的 正统地位逐步动摇。简要分析其原因。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 传统文化?
本着传承文明、更新文化的宗旨,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