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朱自清的散文修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的散文,有着一种清新宁静的美。虽是脱俗,却又不是扭捏造作的。我想,这是朱自清先生将现实的生活,与自然风景的风采神韵相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之后的美。在我看来,朱自清的散文,与其说是散文,却更有着诗体的优美。他的文章,就像粼粼波光的小溪,虽没有惊涛骇浪般的气魄,却渗透出另一种清幽别致。

而精巧的构思和深沉的感情,无不为这条小溪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但是在这条小溪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莫过于朱自清先生语言艺术的运用。可以这样说,朱自清先生遣词造句的功夫,这深沉的底蕴,是让人叹为观止的。这位语言大师,用他鬼斧神工的修辞技巧,带给了我们一篇篇清雅的享受。

比喻,是朱自清先生散文在修辞上的最大亮点。他的比喻不仅涉及方面之多,并且在比喻中对本体和喻体的斟酌字句的运用,是相当巧妙的。先生的比喻,总是能引起人的遐想,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对雨先生的散文,我对《荷塘月色》尤为偏爱,一直以来,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走进清华园,跟随着先生的脚步,走过那片煤屑小路,穿过那篇郁郁葱葱的杨柳,踱着一泻而下的月光,走向那田田的荷叶。就在这一大片荷叶下,潜藏着多少华丽的比喻呢?在我仔细的分析中,我又在一次,重温了那一塘子的美。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是一个典型的明喻。是以物喻物。把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把那夹在在层层叶子中间的白色小花喻成明珠喻成星星又喻成美人。这时正值深夏,荷塘边若是吹起一阵清风,摇曳着那一片片出水的荷叶,这不正如盛夏晚风中缓步走来一位婷婷少女,身上清爽的绿群随着细风,缓缓的有节奏的划着它的轨迹。就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将荷叶与少女的裙联系在一起,使我不禁联想到这一波碧油油的荷塘,不也正如一个妙龄少女一般,绽放着她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么。是啊,只有这盛夏,才能孕育出这么美的荷塘。

而用明珠,用星星,用美人来比喻那中间的小百花,可见那些白花并非

是一个模子的,而是有各种形态的,并且以不同的姿态存在着。像明珠的白花一定是洁净的,像星星的白花一定是显而易见的,而像美人般的白花一定是最出众的,最婀娜的。

这一句以物喻物的比喻,朱自清先生并没有局限于本体与喻体的相似,也没有停留在喻体的某一点上,而是通过迁移、转换,从不同角度选取喻体,从不同深度摄获相似点,从而尽量朝着远的、美的事物意向产生联想。这可见得先生的比喻是多么的无拘无束信手拈来。

2.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是一种声音效果变换比喻,运用的声音效果的转移,使读者有更为切身的感受。毕竟,我们并没有像朱自清先生一般站在荷塘边,想着有或是没有的心事。是一种非常新颖又让人眼前一亮的比喻方法。用闪电形容叶子与花的颤动,可以真实贴切的感受到这一丝的颤动来的是多么的突然和多么迅捷。这一阵风儿,一定是匆匆的来了再匆匆的跑了开。可以想象那一池塘的荷叶和花一定立刻的此起彼伏,再又立刻的安静了下来。本来,我们的焦点都在荷叶与花的颤动上,而这时用闪电来比喻,很快的,我们就会联系到划破宁静夜晚的那一闪而过的雷电。原来,那时的荷塘是那样的幽静,以至于一阵风划破的宁静,表现在这池塘中,也是惊心动魄的。

这句话中,还有一个隐藏的拟人。“叶子并肩密密的挨着”,这是将叶子看作了一个个人,是否也可以将这个拟人与当时朱自清先生所处的时局以及当时的环境相联系,而感受到那份比较下的孤独之感呢?

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个比喻,将月光比喻成流水,是一个明喻。这个比喻最大的特点,在于“泻”字的运用。倘若是用撒也能表达这个比喻的含义,但却就不能如此完美的体现这里流水的特质。用这个泻字,体现了流水的平滑与轻柔,更体现了它的匀称。那月光,并非是撒在荷叶上的,那样是不均匀的,而泻在这一汪池塘的荷叶和花儿上,是那样温柔与妩媚,那样的娇柔,又让我联想到了少女可人的模样。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有如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下荷叶与荷花在光

色上的模样,牛乳不透明的状态,如眼前月色下的花叶,给人一种不分明的感觉,恰巧与作者朦胧、恍惚的心理状态相似。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一个巧妙的通感比喻。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将视觉上的感受转移成为了听觉上享受。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通感本身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手法,但因为它又是比喻的一个分支,所以放在了比喻之内。简而言之,就是将一种感官感受转移到另一种感官感受。例如视觉与听觉的转换,视觉与嗅觉的转换。文章中还有这样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将清香比喻成歌声,就是将嗅觉感受转换成了听觉感受。本体写荷花的清香,喻体写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让人感受到这香气的悠远,飘渺,虚幻,似是若有若无,形象生动。这种“感觉移植”法的比喻,使难以言传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十分传神。实在是修辞领域里难得的成功之作。

通感也是朱自清先生运用的相当驾轻就熟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他的散文的一大特点,也是所有修辞手法中,很特别的一种。它与比喻有相当深厚的关系,所以,我一直认为,通感就是比喻的一个分支。

5.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将灌木比喻成鬼。其实这个比喻是比较特别的,不同于一般的比喻。一般而言,我们会将不熟悉的事物比喻为熟悉的事物,以便于读者的理解和感悟。而这里,朱自清先生却将我们常见的灌木比喻作了一种没有任何人见到过的传说中的厉鬼。厉鬼,我们谁也没见过,用厉鬼来比喻灌木,凸显了这片灌木的神秘和暗黑的色调。我们可以从这个比喻中,感受到这片荷塘此时的幽静与神秘,这又和朱自清先生当时的心情和生活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6.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的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烟雾一般的树色,与之前厉鬼一般的灌木交相辉映,更是体现了一片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