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一)

合集下载

我看司马迁

我看司马迁

我看司马迁第一篇:我看司马迁我看司马迁司马迁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思想家,可敬之处在于其遭遇不公后的忍辱负重,还有其作为思想家的治史观点和治学精神。

司马迁的不幸来源于李陵事件。

本是判了死刑的司马迁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

官小家贫的司马迁在绝望中决定自杀,可是想到人总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此轻巧地死去是毫无意义的,便痛下决心,接受这残酷的,既摧残肉体和精神,又侮辱人格的腐刑。

在他人生最痛苦的时刻,完成《史记》的编写成为他努力地活下去、忍辱负重的最强大支柱。

正是因为司马迁特殊的人生经历,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是不仅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更着眼于个人的价值与品格。

不同于历来的史书,司马迁的《史记》不再是一味地赞颂帝王的丰功伟绩,而是有着鲜明的爱憎,它既有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对汉代最高统治集团的揭露和讽刺,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反抗,热情赞扬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

可以说,司马迁完成了从“正史”向“实录”的蜕变。

司马迁在其《报任安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意思是研究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理顺明白从古代到现在的变化迁移,成就自己的独立完善的理论著述。

由此便可窥探司马迁独特的思想。

或许直到司马迁的出现,之前的历史学家都只是单纯的历史学家,有的甚至连史学家都称不上,顶多算的上是歌功颂德的笔者。

司马迁的出现使史书的范围变得宽广,他的笔触联系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既有对历史的客观记录,又有深刻而独到的思考。

司马迁也因而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一个现代的学生,对司马迁皮毛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传承司马迁“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体悟其渗透于《史记》中的思想,成为一个正视历史,有良知与准则的人。

第二篇:看司马迁写《报任安书》看司马迁写《报任安书》传到麻辣时评作者赵津《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自己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史记》的文化魅力

《史记》的文化魅力

《史记》的文化魅力
《史记》的文化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文风:《史记》采用了雄浑豪放、激昂慷慨的文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司马迁以雄奇的笔调、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历史人物的英雄气概,使整个史书充满激情和感染力。

2. 注重人物描写:《史记》以人物为主线,突出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示了不同时代人物的个性、才华和遭遇,使历史更加生动鲜活。

3. 道德观念的深刻反思:《史记》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对君臣之道、忠孝节义等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阐述。

这使得《史记》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被认为是“为治道而读史”的典范。

4. 叙事的高超技巧:《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此外,《史记》叙事详略得当,不仅显示出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高超驾驭能力,而且巧妙的利用“互见法”让人物形象变得生动丰富。

5. 融合先秦文学传统:《史记》继承融合了先秦文学传统,语言多是单行奇字,不可以追求对仗工稳,形式自由。

同时,《史记》还大力弘扬了人文精神。

《史记》和《离骚》那种忍辱含垢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离骚》是自序,《史记》是将情感寄托在人物身上,都体现着一种悲愤之感。

总之,《史记》的文化魅力体现在其独特的文风、注重人物描写、深刻的道德观念、高超的叙事技巧以及对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史记》不仅成为一部伟大的史书,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
司马迁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史学家、史料收集家,他的人生价值观不
仅体现在《史记》之中,也反映了西汉末年文化的思潮。

以“廉正”为宗旨。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求之于历史,得廉正;
研究志传,知人义”,这说明了他对廉正的重视。

他认为:只有重视历史,在学习中勤奋努力,才能保持廉正,才能知人义。

因此,廉洁是
司马迁的崇高价值观。

以“真实”为追求。

司马迁不仅以详细的史料收集技巧和独到的观点著称,而且他在著述中注重真实,从而做一个注重实事求是的人。

他把
史学作为一种改革的手段,以熟练的史学技能来筛查历史、看破历史
伪存、思过历史,以致于真实地反映历史真实,这也是司马迁认为重
要的价值观之一。

以“尊重”为最高标准。

司马迁认为尊重是最高的价值观。

他认为,只
有尊重传统,继承和发扬传统,才能有效地将文化传承下去。

而且他
还认为:要有尊重的心态,多学习,多思考,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尊重其他文化的发展,这也是司马迁追求的价值观之一。

以“勇敢”为个人追求。

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强调了勇敢的重要性,他要求人们要做一个勇敢而正直的人,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把自己的
建议付诸实施,敢于站出来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公正性。

这种勇敢态度
也是司马迁追求的价值观之一。

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不仅是西汉末年个人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当时写作者的追求。

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的价值,比如廉正、真实、尊重、勇敢等,使人们对古代的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很多非常值得学习的启示。

《史记》的奇异之美与悲壮之美

《史记》的奇异之美与悲壮之美

漆园丁司马迁地《史记》历来深受读者喜爱,与其奇异之美颇有关系.西汉晚期扬雄地《法言》首开评论《史记》之先河,《法言·君子》云:“文丽用寡,长卿也;多爱不忍,子长也.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深以“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之力之誉”为憾.为李陵辩护,首先是“观其为人,自守奇士”,并且称赞李陵“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爱奇是司马迁地天性,爱奇地天性构成地奇异之美是《史记》最突出地审美情趣之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史记》地奇异之美有三种表象.一是采用神话传说,折射远古历史;二是著录异征怪象,增加神奇色彩;三是记载奇言奇行,彰显奇志奇德.采用神话传说主要是文献资料所致,尽量从神话中还原历史;著录异征怪象是有意搜罗传闻,意图通过传闻寄寓褒贬;记载奇言奇行是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风貌.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是《史记》充满奇异之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夏代以前没有文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地史实都是口耳相传,后世补记,史实在传说地过程中已经被涂上神话地色彩.《史记》先秦史依据地文献有《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先秦诸子和楚辞等,《战国策》和《楚辞》成书于西汉晚期,《史记》采用地是流传地单篇作品或集结同类作品地单行本.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帝时代久远,《尚书》独载唐尧以下事,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司马迁游历四方,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深入实地考察,辨析神话传说,折射历史进程.《夏本纪》记载鲧禹治水,将神话传说还原为人事行为.《殷本纪》记载殷商起源,则采用《诗经·商颂·玄鸟》,说有娀氏之女简狄为帝喾次妃,外出行浴时吞下玄鸟产地蛋,因而怀孕,生下殷商始祖契.《周本纪》记载周族起源,则采用《诗经·大雅·生民》,说有邰氏之女姜原为帝喾元妃,外出行路踩上神人地脚印,因而怀孕,生下周族始祖弃.《秦本纪》记载秦地起源,说帝颛顼地苗裔女修吞下玄鸟产地蛋,孕育产生秦地始祖大业.这三则创世神话传说,都折射出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地转化.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高祖本纪》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地种种神奇:刘媪与蛟龙交配而孕育出刘邦,所以刘邦本来就是龙子;鼻梁很高,颜面如龙,左股有七十二颗黑痣;头顶上空有天子气,呈五彩,显龙虎之状;刘邦斩蟒蛇起家,蟒蛇是白帝子,而刘邦是赤帝子等.《陈涉世家》也有奇异地描述,鱼腹帛书、篝火狐鸣,都是拆穿来写,揭示蛊惑人心地用意.敢于装神弄鬼,威慑众人,说明陈涉根本不信鬼神.刘邦地种种神奇也是刻意炒作,与《陈涉世家》不同地是描述中不拆穿,而留待读者去拆穿,褫去神秘多彩地光环,露出凡夫俗子地狡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宗世家》记载,废太子临江王刘荣被告发侵占宗庙壖垣为宫,汉景帝传召刘荣问罪.刘荣出发前祭祀路神,上车之后车轴无故折断报废.江陵父老流涕窃言:“吾王不返矣!”刘荣到中尉府接受审讯,受到酷吏郅都地责讯,惶恐而自杀,埋葬于蓝田.当时有数万燕子衔土置于坟冢之上,百姓见而怜之.车轴无故折断,燕子衔土为冢,显然只是当时地传闻,然而奇中含悲,寄托了百姓对皇室弱者地同情,暗寓着作者对酷吏政治地不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采用神话传说,著录异征怪象,只是《史记》奇异之美地表象.《史记》本质地奇异之美主要体现在立传和取材:确立传主拒绝平庸,筛选事迹非奇不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汉惠帝刘盈是刘邦与吕后地独子,西汉第二代皇帝,刘邦去世后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在位七年,善良仁懦,无功无过.贵为皇帝,平庸无奇,《史记》因而不为汉惠帝立纪作传,然而班固地《汉书》却有千字文《惠帝纪》,称颂汉惠帝为“宽仁之主”,其文亦平庸之极.《史记》拒绝平庸,非奇不写,由此可见一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伯夷列传》居七十列传之首,西周数百年,列传仅此一篇,确立传主,就彰显奇异.伯夷、叔齐逃位,阻挡武王伐纣,未必值得称道,而奇行奇节,与后世争权夺利、阴谋篡弑相比,则是清高奇绝.传中议论、抒情多于叙事,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一泄满腔愤懑:伯夷、叔齐积仁洁行而饿死,颜渊好学,糟糠不厌,而卒蚤夭;恶党暴戾恣睢,竟以寿终;奸贼操行不轨,终身逸乐;正道直行,公正廉洁,却遭遇灾祸.世道黑暗,天理渺茫.传末推崇孔子地重名,认为伯夷、叔齐虽然贤明,颜渊虽然笃学,也只有得到孔子地评价,才能名扬天下.这是作为列传首篇,开宗明义,昭示为奇人立传,欲传奇人于千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文章西汉两司马,如果没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完整地保存司马相如地代表作品,如何见得司马相如能与司马迁相提并论?有不少学者对司马相如地人格持否定态度,是对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传地动机缺乏必要地理解.其实司马迁是将司马相如当做奇人来写.这篇传记明显地表现了司马相如地“两奇”,一是行事之奇,即琴挑卓文君;二是行文之奇,即全录《子虚赋》《上林赋》,天下第一等奇文.西汉中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礼教就是王法.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下,面对蜀中首富,无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艺术地魅力促成一场自由恋爱,极为大胆,极为洒脱,不是一般俗人所能做到地,也是一般封建卫道士所难以理解地.在琴挑卓文君之前,司马相如与临邛县令王吉地交往地确是炒作,炒作地目地只是为了引起卓文君地注意.凭着做过京官武骑常侍地身份,由父母官做媒,以礼求婚,卓王孙会拒绝吗?当然不会.但那太俗套,简直无奇可写.有位学者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认为司马相如是骗色骗财,大错特错!卓文君听罢琴声,“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她担心地是自己配不上司马相如.当司马相如出使巴蜀之时,卓王孙“因门下献牛酒以交驩.”“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也”.司马迁全神贯注地描写这段故事,有铺垫,有照应,完全是欣赏地笔调.卓文君、卓王孙、司马迁都不认为是骗色骗财,这位以讲《史记》名闻天下地学者,怎么尽往歪路上想呢?难道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吗?即使是为了吸引眼球,也不能完全忽视司马迁爱奇地天性和《史记》地奇异之美.如果司马相如是一个骗子,那么他地鸿文《子虚赋》《上林赋》《喻巴蜀父老檄》又是骗什么呢?司马迁说“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这就是充分地肯定.不能准确理解《史记》每篇作品地创意,分析无论怎么细致入微,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西汉中期权倾朝野地将军卫青和霍去病都是皇亲国戚,超万户侯,司马迁为两将军合著《卫将军骠骑列传》.两将军属下校尉裨将(副将)封侯者十五人,为将者十六人,皆无传.卫青地襁褓之子尚且荫庇千户侯,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庸,尚有数十人封侯拜将,而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历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结发与匈奴七十余战,终身副将,不得封侯,最后含愤自杀.李广精于骑射,智勇兼备,治军简易,廉洁奉公,仁爱士卒,宽缓不苛,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人气最旺.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对李广地遭遇,汉文帝说他生不遇时,汉武帝说他命运不佳,其实都是混账话.与《伯夷列传》相发明,便知李广地不幸遭遇就是因为德才过人.老子所谓“美好者不祥之物”,此之谓也.《李将军列传》展示了李广地奇才奇德和奇异地不幸,以奇异地残缺之美留下了一首不朽地挽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司马相如和李广一文一武两篇传记,都是司马迁写当代史.当代史尚且充满奇异之美,写前代古代就更能体现这种审美情趣,以奇异之美探讨《史记》人物传记,百试不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史记》地悲壮之美漆园丁西汉司马迁地《史记》开中国纪传体通史与传记文学之先河,历史纪录与文学创作融合无间,刻画出上下三千多年众多地历史人物形象.《史记》所写地人物绝大多数是悲剧人物,他们有着悲剧性地人生历程,遭受到不该遭受地厄运,面对灾难和困苦,表现出坚韧顽强地抗争精神.确立传主,确定主题,选材剪裁,以及叙事、说理、抒情,都折射出作者悲剧性地创意.那时没有“悲剧性”地概念,司马迁却有强烈地悲剧意识.以悲剧视角解读《史记》,感受《史记》地审美情趣,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人物地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史记》地悲剧性地形成,一是由于社会历史本身就是真实地悲剧,悲剧性地历史产生悲剧性地人物;二是由于司马迁身遭宫刑,忍辱负重,发愤为作,以悲剧性地眼光审视历史人物;三是由于司马迁儒道互补地生死观.儒家重视节操而积极进取,认为节操重于生命;道家珍视生命而清虚自守,认为生命重于节操.司马迁融合儒、道,形成独特地价值取向:不为节操轻死,不为天年苟活;生则顽强,忍辱负重,发愤为作;死则壮烈,死得其所,视死如归.因此,《史记》显示出特有地悲剧审美情趣:悲壮之美与奇异之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阳刚之美体现于历史人物地进取精神.《史记》人物无论出身、地位、遭遇、个性有何区别,都积极投身于时代地洪流,力求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立德、立功、立言地“三不朽”精神贯穿于整部《史记》.司马迁爱写金戈铁马地场面,惊天动地地壮举,倜傥不群地人物.志士仁人拯救社会,英雄豪杰争夺江山,刺客游侠快意恩仇,贩夫走卒对抗命运.或义薄云天,或功过参半,或暴戾恣睢,道德价值判断功过和是非,审美情趣感受怜悯和恐惧,阳刚之美奠定了《史记》悲剧性地基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悲壮之美体现于历史人物地承受能力.灾难降临,逆来顺受,则不能构成悲剧;只有顽强抗争,超越自己,才是悲剧精神,悲剧人物身上最不可原谅地就是怯懦和屈从.《史记》着意描写地悲剧人物,都具备超强地承受能力,胸怀大志而忍辱负重.伍子胥、蔺相如、韩信、魏豹、彭越、季布、豫让等,都具有悲剧性地人生遭遇和慷慨悲壮地气质,都能够隐忍耻辱,成就功名.遭遇挫折,动辄自杀,绝对是愚蠢之人做愚蠢之事.大智大勇,能屈能伸,司马迁函粪土之中而不辞,终于“成一家之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悲壮之美又体现于历史人物地直面死亡.悲剧人物经过顽强抗争,最终陷入死亡与屈服地两难选择,冷静地直面死亡,出于无悔和不屈,死亡是最后地抗争.一生奋斗,毫无畏惧;面对死亡,坦然自若.项羽自刎乌江令人惊骇,别姬、溃围、拒渡、赠马、自刎,英雄无悔,惊心动魄.李广自刭幕府令人愤懑,才气天下无双,结发七十余战,终身不得封侯,他地死出于自负自尊.屈原自投汩罗令人沉痛,致力美政理想,遭受无情迫害,是“历史地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地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地悲剧性冲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奇异之美体现于历史人物地传奇色彩.司马迁遗憾自己未能“有奇策才力之誉”,称赞李陵“自守奇士”,“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扬雄认为司马迁爱奇:“子长多爱,爱奇也.”《史记》写历史人物地奇节、奇行、奇才,以至著录神灵怪异,固然是爱奇地表现,目地是突出人物不同凡响地生和死,既有曲笔抒愤、暗寓褒贬之意,同时也受到目地论地影响,隐有宿命论地因素.传奇性地人生,毁灭性地结局,增强了《史记》地悲剧性,加深了令人“怜悯和恐惧”地审美感受.刘鹗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鲁迅也说:“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地人生悲剧玉成了《史记》地美学悲剧,融合儒、道地生死观孕育了《史记》地悲剧精神,表现为悲剧人物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地顽强抗争,不只是让人们一洒同情地泪水,更重要地是令人扼腕切齿,催人豪迈奋进,具有振奋人心地艺术感染力,长久以来,已成为华夏民族地悲剧精神.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精选5篇)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精选5篇)

司马迁史记读后感(精选5篇)司马迁史记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朝的太史令,很佩服他,首先是因为他能博览群书。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司马迁史记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司马迁史记读后感(精选篇1)一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一世,若不读读《史记》就等于白了!“可《史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多么重要。

《史记》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变,首先是司马迁的人格魅力,人们为其顽强的拼搏精神折服。

汉武帝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出任太史令,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批判精神,深刻影响了司马迁的一生。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堵,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亲身体察到了老百姓的疾苦,为他后期的写作夯实了基础。

司马谈归天,司马迁子承父业继任太史令,即”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并开始在”金匮石室“苦心阅读,整理历史字资料,其正式写作《史记》年四十有二,准备工作整整用了二十二年。

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进入写作中,却不幸因李陵事件受牵连,下”蚕室“受”腐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一度他想到了死,但他为了实践先父论载天下之文的遗愿,强忍耻辱,又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圣先的遭遇中得到启发,最终战胜了自我,”就极刑而无愠色“,”隐忍苟活“以完成著作《史记》的宏愿。

百三十篇,526500字写了十一年,其艰辛程度不言而喻。

可见这位史学家,为了这部史记,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忧思奋发,著成信史照尘寰。

最凄惨的际遇,最悲壮的人生,却造就了中国最壮美、最瑰丽的千秋史笔。

鉴赏史记之悲剧美与崇高美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

鉴赏史记之悲剧美与崇高美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

死,可以明志, 生,能够践志。
《史记》体现的悲剧精神——
伟 大 的 痛
证明自己的人格尊严, 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超越死生的理念,
苦 忍辱负重的毅力,
愤激抗争的感情,
悲 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情 的 通过‘悲’反衬出美, 人 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 生 引磨难向奋斗,
转悲怆至崇高!
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 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
没有这样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 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史记》中的生死抉择

……
伯韩屈伍荆 夷非原员轲 绝死纵头诀 食于身悬别 首非汨吴易 阳命罗门水

……
韩勾孙左孔 信践膑氏子 忍卧断双厄 胯薪去目于 下尝双失陈 辱胆足明蔡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 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 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 立斗,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 养士。
——《史记 伍子胥列传》
悲壮 剧哉 英! 雄
超 越 死 生
的 理 念
司马迁对悲剧人物死生去就的 质疑:
“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对生死荣辱的看法,极 大地丰富了民族悲剧精神的哲 学内涵。
Chapter 3
看我怎么死 看我如何生
悲剧美与崇高美
——《报任安书》
伟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
大 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
的 痛
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苦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
悲 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
情 的
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
人 哉!

——《报任安书》

《史记》的奇异之美与悲壮之美

《史记》的奇异之美与悲壮之美

《史记》的奇异之美漆园丁司马迁的《史记》历来深受读者喜爱,与其奇异之美颇有关系。

西汉晚期扬雄的《法言》首开评论《史记》之先河,《法言·君子》云:“文丽用寡,长卿也;多爱不忍,子长也。

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深以“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之力之誉”为憾。

为李陵辩护,首先是“观其为人,自守奇士”,并且称赞李陵“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

”爱奇是司马迁的天性,爱奇的天性构成的奇异之美是《史记》最突出的审美情趣之一。

《史记》的奇异之美有三种表象。

一是采用神话传说,折射远古历史;二是著录异征怪象,增加神奇色彩;三是记载奇言奇行,彰显奇志奇德。

采用神话传说主要是文献资料所致,尽量从神话中还原历史;著录异征怪象是有意搜罗传闻,意图通过传闻寄寓褒贬;记载奇言奇行是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风貌。

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是《史记》充满奇异之美。

夏代以前没有文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的史实都是口耳相传,后世补记,史实在传说的过程中已经被涂上神话的色彩。

《史记》先秦史依据的文献有《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先秦诸子和楚辞等,《战国策》和《楚辞》成书于西汉晚期,《史记》采用的是流传的单篇作品或集结同类作品的单行本。

五帝时代久远,《尚书》独载唐尧以下事,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

司马迁游历四方,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深入实地考察,辨析神话传说,折射历史进程。

《夏本纪》记载鲧禹治水,将神话传说还原为人事行为。

《殷本纪》记载殷商起源,则采用《诗经·商颂·玄鸟》,说有娀氏之女简狄为帝喾次妃,外出行浴时吞下玄鸟产的蛋,因而怀孕,生下殷商始祖契。

《周本纪》记载周族起源,则采用《诗经·大雅·生民》,说有邰氏之女姜原为帝喾元妃,外出行路踩上神人的脚印,因而怀孕,生下周族始祖弃。

悲壮_史记_之美

悲壮_史记_之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8年 第4期悲壮———《史记》之美魏良Ξ3摘 要:古今中外真正领悟到历史内在之美、并在研究中作为自己的追求、而且又有能力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现这种美的史学家,并不多见。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有着自己风格的著作。

他切实地把握了人类精神中最本质的美———悲壮。

悲壮,绝不是悲惨,消极的忍受;也不是悲伤,自哀自怜的无奈。

悲壮,是对人格尊严的誓死维护,是对信念的以死实践,是对命运的积极抗争。

只有悲壮才能体验人类历史发展的真实,只有悲壮才能表达人类精神世界之美,也只有悲壮才能激励人们奋发有为,净化灵魂,追求崇高,坚韧不拔,前仆后继,推动社会前进。

司马迁的《史记》正是这样一部从哲学的高度追求历史之美的著作,所以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关键词:悲壮 历史之美 史记 司马迁历史本身有没有美?史学要不要审美追求?今天,连自然科学家在自己研究中都高揭审美追求的时代,恐怕不会有人反对作为人文学科的史学追求审美。

然而,古今中外真正领悟到历史内在之美、并在研究中作为自己的追求、而且又有能力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现这种美的史学家,却并不多见。

一杨振宁教授1997年8月21日应邀在北京大学作讲演,题为《美和物理学》(刊于《中华读书报》1997年9月17日,10月15日)。

他说:“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

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

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

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会形成他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也就是说他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物理工作者都能领悟物理学原理结构的美和妙,更不是所有的物理工作者都能把握这种美和妙并表述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不仅需要深厚的基础知识,而且更需要很高的审美才能———颖悟、灵感———诗人的气质。

只有这样的人“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才能写出“造物者的诗篇”。

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说过:“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挑选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浅谈《史记》的文学之美

浅谈《史记》的文学之美

浅谈《史记》的文学之美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享有“国宝”的美誉。

主要作者是司马迁,字仲长,素有“史学圣手”的美称,他准确地记录了历史的重大事件,受到长期的读者热捧。

《史记》的文学之美主要体现在其叙述,写作方式和观点上。

首先,司马迁具有讲究写作技巧的功力,其文笔淡雅,语言生动,以简明扼要的叙述方式勾勒出历史场面,章节安排有条不紊,使读者一览无余;再者,司马迁广泛地搜集了历史资料,整理出官文、私文、克里特氏志等有关资料,以此作为基础,从历史学角度对矛盾及变化进行全面剖析、分析评价,在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层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历史学方法;最后,司马迁在叙述中突出了人物的个性、思想和行为,彰显出其作品的文学特色,“三分归公,七分归私”,从而形成了一种“史学文学”。

《史记》的文学之美,令古代和今天的读者为之驻足,深受其中精神鼓舞。

;。

论《史记》中司马迁的人文情怀

论《史记》中司马迁的人文情怀

论《史记》中司马迁的人文情怀作者:梁晨贝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年第05期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融入了饱满的人文情怀,这体现在人物刻画和具体事情的描写以及评论过程中,不但展现了司马迁良好的个人素养,还充分秉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人文和人本思想,是西汉初期大一统背景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本文将主要围绕《史记》人文情怀的背景展开分析,并提出具体体现形式。

每次翻阅《史记》,我总会油然而生深深的敬仰之情,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感情,是因为作者司马迁在整个文学作品创作中添加了人文情怀这一“调味剂”,是其内心丰富世界的真实表现。

正是因为作者的这种情怀,《史记》才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被世人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经数千年依然光芒闪耀。

《史记》人文情怀产生的时代背景司马迁是西汉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这个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亦或是文化都处于巅峰阶段,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社会局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司马迁强烈的进取心,他始终坚信自己能够有所作为,崇高理想终能实现。

司马迁的人生阅历对《史记》中人文情怀的塑造更是功不可没。

司马迁十岁便可背诵古诗文,这为他积淀广博的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司马迁二十岁时开始游览全国各地,四处寻访,缅怀古迹.了解各位英雄人物不为人知的事迹,感受其背后的拼搏精神。

与此同时,他还广泛与平民百姓打交道,通过接触发现平民身上的良好品格,深化公平的认知。

这些行为都为树立司马迁出类拔萃的性格品质、浓厚的人文精神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从司马迁的家学本原角度来说,是一个具有深远传统的官宦家庭,这促使司马迁将记录历史视为己任,当仁不让的主动肩负起修史的重任。

与此同时,司马迁还接纳了贾谊、孟子等人提出的“天命的一次大循环周期是五百年”的理论,坚持远大的人生目标和一腔热血进行《史记》的编写。

特别是其父亲去世前的遗言也对其予以嘱托并希望司马迁名扬后世青史留名,这也是《史记》的创作动力源泉之一。

修史这种行为不但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充分体现出整个家族对丰功伟绩的执着。

试论司马迁的崇高人格形成

试论司马迁的崇高人格形成

试论司马迁的崇高人格形成[摘要]就像屈原称述自己为“帝高阳之苗裔”一样,司马迁将自己的家世一直追述到颛顼的重、黎时代,而且充满着自豪感。

这样的家世,使司马迁自觉地继承了古代史官的诸多优良传统,也成为一个优秀的史官。

所以司马迁虽非“簪缨世家”,却是出身于充满着文化氛围与知识传家的史家。

[关键词]司马迁人格形成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出身于一个“世典周史”的史官家庭。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追述其家世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

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在这样的家世之中,对司马迁影响最大的是其父司马谈。

司马谈不但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又是一个在学术上有理想有建树的人。

司马谈对于先秦诸子有精深的研究,写下了著名的《论六家要旨》,把上古学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并公正地评价各家之优劣得失,并一一加以证明。

这不但看出他的学术造诣,而且可以看出他的方法的科学性。

有这样一位父亲,司马迁所受其影响是不在话下的。

司马迁19岁能诵读《左传》《国语》《世本》等古代史籍,又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向古文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无疑都是在其父司马谈的督促和培养下进行的。

家庭的影响和早年的教育造就了司马迁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司马迁家族中,起码在两代人身上非常强烈地存在着一种自觉的文化承担精神与历史使命感。

这是一种崇高的人格精神。

这首先是司马谈,他认为周公和孔子二人都是文化伟人,承担着王道文化建设的伟任。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小序旧式的《史记》研究,总是侧重于史实考订、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方面,建国以后,以郭沫若、陈直、候外庐、程金造、翦伯赞等老一辈史学家为代表,开《史记》研究的新先河。

时至今日,中青年学者又相继成长,研究气氛之活跃,实非一般史记研究可以比拟。

他们对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观、政治观、经济观、社会伦理观、学术观、历史编纂、历史文学、艺术手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绩显著。

《史记》研究正在发展成为一门体系完整的新学科:“史记学”。

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主要的表现,正象张大可同志所说的:“大多是传统的伦题,缺乏新的开拓。

⑴也就是说,对《史记》的研究,在面上还是狭窄的。

《史记》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所以,开拓新的领域,提出新的伦题,从新的角度去进行研究,是当前《史记》研究中面临着的重大课题。

司马迁的美学思想是汉代三大学美学派别(以《淮南鸿烈》为代表的美学;以董仲舒、扬雄为代表的美学)中最能体现西汉时代特色的美学。

但是,他并没有提出一整套系统的美学理论,他的美学观点全都体现在《史记》里面(《汉书·司马迁传》中的《报王安书》以及《艺文类聚》卷三十的《悲士不遇赋》当然也有所体现)所以,对司马迁美学思想的研究,就成为史记学中的重大课题之一了。

有意识、有深入地研究司马迁《史记》的美学,最早的应推我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先生,见之于一才四六年出版的专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把他的文章称之为”奇而韵“。

接下来的是李泽厚,在他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中说:“司马迁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美学思想,突破了儒家‘一怨而不怒’的传统,表同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性、批判性和来自人民(主要是西汉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中较下层的自由民)的古代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慨。

《史记》立言创意之崇高美

《史记》立言创意之崇高美

《史记》立言创意之崇高美《史记》的文风,历代学者多有精辟之论,本文从司马迁的立言创意方面来谈其崇高美。

司马迁从文学的角度公正地记述历史,他以他那崇高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就了一部伟大的《太史公书》。

形成崇高美风格的条件是必须以恢宏阔大的社会生活为审美对象,其次是作品中蕴含着作者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按照这个标准,可以看到,《史记》所关注的是“上记轩辕,下至于兹”(指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包括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祖国的山川、水利、文物、古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正在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甚至包括中国以外的国家。

可谓纵横古今,褒贬百代,总揽宇宙,气吞山河。

更可贵的是司马迁对这三千年的历史,寄寓着他的审美理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言”,即一种议论、主张和理想,“成一家之言”,就是独创一个思想体系。

而“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则是“一家之言”的核心。

“理”是法则、原理,含有规律的意思。

“稽”的目的是“志古自镜”,以史为鉴,“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司马迁著史,自名《太史公书》,汉代一直习用,经过后世人的改订,遂把《太史公书》更名为《史记》。

然而将司马迁著史与后代史书作比,可以发现它并非同于后世史官所著之书,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开了后世私人修史之风。

文学的作用在于剖析人的内在心理结构、态度和内体验。

童庆炳在《文艺理论教程》中指出:“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之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其中包含着作者的审美向度。

《太史公书》是一部文学性的历史传记,司马迁是带着历史家的严肃和文学家的激情来编撰《太史公书》的,他有着古代庶民的喜怒哀乐和道德取向。

文学是人心理的定向投射,是人情感的缺失体验的情感图式。

司马迁本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李陵之祸”却给他带来了“诟莫大于宫刑,形馀之人,无所比数”的巨大痛苦。

正道直行之人却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鉴赏史记之悲剧美与崇高美 PPT课件 人教版

鉴赏史记之悲剧美与崇高美 PPT课件 人教版

——《报任安书》 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 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故隐忍就 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史记 伍子胥列传》
悲壮 剧哉 英︕ 雄 超 越 死 生 的 理 念
司马迁对悲剧人物死生去就的 质疑: “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生为百夫雄
死为壮士规
Chapter 2
看我如何生
百 世 奇 人 悬 日 月 千 秋 孤 愤 诉 晨 昏
看我如何生

千古奇祸
最下腐刑,极矣!
——《报任安书》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 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 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 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 发背沾衣也。
……
勾 践 卧 薪 尝 胆
孙 膑 断 去 双 足
左 氏 双 目 失 明

看我如何生
孔 子 厄 于 陈 蔡
《史记》的悲剧美与崇高美
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 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 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 立斗,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 养士。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报任安书》
伟 大 的 痛 苦 悲 情 的 人 生
所以隐忍苟活 , 幽于粪土之中 而不辞者 , 恨私心有所不尽 , 鄙 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 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 辱之责 ,虽万 被戮 , 岂有悔 哉! ——《报任安书》
看我如何生

灵魂涅槃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 异!
பைடு நூலகம்

受历代名人推崇,《史记》究竟好在哪里?

受历代名人推崇,《史记》究竟好在哪里?

受历代名人推崇,《史记》究竟好在哪里?《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著作。

西汉司马迁撰。

历来受到众多读者追捧,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今天就由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先生为大家详解,《史记》究竟有哪些值得捧读深思之处。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西南高门村)人。

西汉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幼年耕读于故里。

十九岁时家徙茂陵,到京师长安。

二十岁时游大江南北,考察风俗,“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二十八岁,入仕为郎中。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春正月为郎中将,奉使西南夷设郡置吏。

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获得了有利的修史条件。

天汉三年(前98),为李陵降匈奴事辩解而下狱,惨遭腐刑,蒙受了极大的屈辱,痛不欲生。

但每当轻生之念萌生,司马迁耳边就回响起父亲临终时的遗教,以及自己发愿完成一代大典的决心;同时眼前浮现了一幅幅古人发愤著述的画面。

自古以来,权贵富人生时显赫,死而名灭,多到不可胜记,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毅力、崇高品格而做出了一番事业的人才能名垂后世。

这就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一唱三叹、反复申说的“发愤著书”说。

受李陵之祸,司马迁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

他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发愤撰述。

出狱后任中书令,虽任尊宠之职而心如冷灰。

他把自己的愤懑和不平倾注在《史记》中,成为“一家之言”,表达了鲜明的爱憎感情。

他同情人民的苦难,揭露专制统治的黑暗,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

这一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司马迁自题其书曰《太史公书》,东汉末通称《史记》。

传见《汉书》卷六十二。

《史记》究竟好在哪里?1.一部百科全书《史记》内容丰富,贯通古今,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用五十二万多字,写了三千年历史。

文字简练而知识包罗万象,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

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说《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都达到了高峰,是人人必读的一部奇书,一部国学根柢书。

阅读与仰望—读《史记》有感_司马迁

阅读与仰望—读《史记》有感_司马迁

阅读与仰望—读《史记》有感_司马迁一、自由与永恒的民族英雄《史记》是中国古典文史名著,一部国学精品根柢书,可以说应该是人人必读之书。

20世纪初,倡导新史学的思想大家梁启超十分推崇《史记》,他曾走上讲堂向学生们宣讲《史记》,并倡言大学讲堂应有《史记》的一席之地。

20世纪30年代,陈垣先生开设中国历史名著选讲,即后来的《中国历史文选》课。

《史记》成为陈垣先生的一部重要的讲读书。

《史记》研究专家张大可先生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精品中,《史记》是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有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历代无数文史大家,无不得益于《史记》的养育,得益于司马迁精神的鼓舞,对《史记》长盛不衰的研读热情,使司马迁的精神得以永存。

鲁迅先生称她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而司马迁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千载之下更是令人羡慕不已。

⑴从《史记》中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太史公是一位具有伟大的气魄、深刻的眼光、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大无畏胸怀的真正史家,他不虚美,不隐恶,经受了至深的苦艰,然而,他却没有泯灭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与历史进取心,相反,他变得更加英勇。

他高扬起生命的意志之帜,以忘我的精神沉浸于记史传史的伟大事业之中,最终以他自己全部的生命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与永恒,让后人永远铭记在心,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英雄,任何一个思想家在创立自己的政治学说时,都要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现实需要去吸取前人的成果经验,而史书则是要通过对历史事实进行客观全面、真实准确的叙述,总结历史经验,使无论哪一个方面的读者都能从其叙述中了解过去,从中受到启迪,更清楚地认识现在。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无疑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二、对《史记》记史的真实可靠应该敬畏与深研不要轻易否定《史记》中的历史内容。

今天社会上有一种议论,认为《史记》中的一些记载是司马迁采撷的传说故事,未必都是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史实。

对《史记》记述史实的真实性、可靠性,我一直持尊重和不轻易否定的态度和立场。

庄严的美——读《史记》有感_四年级作文

庄严的美——读《史记》有感_四年级作文

庄严的美——读《史记》有感听窗外雨的声音,时而如微风拂过轻扬的柳树,时而如暴雨掠过水面。

一种节奏,一种韵律,一种闲适,更有一丝愁绪!让我想起了《史记》,感受到了美,一种庄严的美。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服,因为他们认为荆轲一去很难回来。

他们来到易水边,太子丹为荆轲送行。

荆轲为了燕国不被秦灭亡,为了燕国人民不被杀害,毅然向西进发;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牺牲自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边的树落下了一片树叶,落入水中,随水去了没有再回来。

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就倚在柱子上大笑,说:“我今天之所以刺杀你没有成功,是想要活捉你。

”荆轲身中八剑,血流如注,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史记》不仅反映了西汉武帝以前社会风貌,而且以雄浑刚健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塑造了无数历史人物。

给我带来了精神享受,让我感受到了庄严的美。

第1页共1页。

史记中的英雄观

史记中的英雄观

史记中的英雄观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

在《史记》中,司马迁展现了他独特的英雄观。

首先,司马迁对英雄的定义是广泛的。

他认为英雄并不仅限于战争中的英勇之人,而是包括了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夫英雄者,非力能也,谋而有道者也。

”他认为真正的英雄需要具备智慧和才能,不仅仅是力量的象征。

其次,司马迁对英雄有着崇高的评价。

他在《太史公书》中写道:“夫人者,人之所贵者也,然而古今之所贵者不同。

”他认为古代人们所崇尚的英雄品质,如忠诚、仁爱、智慧等,是至高无上的美德。

司马迁以自己的笔触展现了这些英雄人物的伟大之处,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卓越和崇高的精神风貌。

此外,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揭示了英雄的命运和悲剧。

他通过对英雄们的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示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辉煌和不幸。

有些英雄因为忠诚和正直而被背叛和杀害,有些英雄因为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而陷入困境,这些都凸显了英雄在历史中的挣扎和牺牲。

总的来说,司马迁的英雄观强调了智慧、才能和高尚品质对于英雄的重要性。

他通过《史记》中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各个领域的英雄人物的伟大和悲壮,让人们对英雄持有崇敬和赞美之情。

这种英雄观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深激励着后世的人们。

4638史记的崇高美与悲剧

4638史记的崇高美与悲剧



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
自刎而死。
Chapter 2
看我如何生
百 世 奇 人 悬 日 月 千 秋 孤 愤 诉 晨 昏

最下腐刑,极矣!
——《报任安书》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 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 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 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 发背沾衣也。
To be ,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
赏《史记》之
悲剧看美我与如何崇生高美
华南师大附中南海实验高级中学 郭改玲
Chapter 1
看我怎么死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
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 十万人,亦足
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 汉军至,无以
——《报任安书》
伟 大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 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
的 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苦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
悲 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
情 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
的 人
哉!

——《报任安书》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 异!
——《报任安书》
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 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故隐忍就 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
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
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司马迁《史记》的崇高美(一)小序旧式的《史记》研究,总是侧重于史实考订、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方面,建国以后,以郭沫若、陈直、候外庐、程金造、翦伯赞等老一辈史学家为代表,开《史记》研究的新先河。

时至今日,中青年学者又相继成长,研究气氛之活跃,实非一般史记研究可以比拟。

他们对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观、政治观、经济观、社会伦理观、学术观、历史编纂、历史文学、艺术手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绩显著。

《史记》研究正在发展成为一门体系完整的新学科:“史记学”。

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主要的表现,正象张大可同志所说的:“大多是传统的伦题,缺乏新的开拓。

⑴也就是说,对《史记》的研究,在面上还是狭窄的。

《史记》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所以,开拓新的领域,提出新的伦题,从新的角度去进行研究,是当前《史记》研究中面临着的重大课题。

司马迁的美学思想是汉代三大学美学派别(以《淮南鸿烈》为代表的美学;以董仲舒、扬雄为代表的美学)中最能体现西汉时代特色的美学。

但是,他并没有提出一整套系统的美学理论,他的美学观点全都体现在《史记》里面(《汉书·司马迁传》中的《报王安书》以及《艺文类聚》卷三十的《悲士不遇赋》当然也有所体现)所以,对司马迁美学思想的研究,就成为史记学中的重大课题之一了。

有意识、有深入地研究司马迁《史记》的美学,最早的应推我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先生,见之于一才四六年出版的专着《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把他的文章称之为”奇而韵“。

接下来的是李泽厚,在他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中说:“司马迁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美学思想,突破了儒家‘一怨而不怒’的传统,表同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性、批判性和来自人民(主要是西汉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中较下层的自由民)的古代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慨。

”韩兆琦在《司马迁的审美观》一文中说:司马迁的审美观“最主要的这就是他分外喜爱悲剧英雄,喜爱那些对于当时社会、对于权势者、对于严重的恶劣环境敢于批判、敢于抗争的特立独行的人物。

”⑵他们的论点尽管表述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共同的,那就是司马迁《史记》的美学是属于崇高美的范畴的。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当你看到山明水秀、波平浪静、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色时,你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心旷神怡;可是,当你面对着狂风暴雨倾下奔腾咆啸的长江黄河,面对着陡削的悬崖,飞流直泻的瀑布时,你将会是另一种感觉:热血沸腾、惊心动魄,你会浑身充满着一股不知从何而来的力量。

这就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给我们的两种不同感受。

前者在美学上称之为“优美”,后者称之为“崇高”(也叫做“壮美”、“伟大”。

中国传统上则称之为“阳刚之美”。

)崇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它具有一股强劲的力量,不可阻遇的宏大气势,表现出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在社会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的激烈矛盾冲突,表现为人们的追求、奋斗与挫折、困难之面的巨大磨擦,在矛盾激化中显示出英雄的坚强性格和人的本质力量。

司马迁的《史记》正是一部由崇高美贯穿始终的巨著,不管是那众多的历史人物,还是纷繁的历史场面;也不管是他那独特的文章风格,还是写作时的立意,都饱含着一股力量。

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之人物以浓墨来表现人,表现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那种百折不挠的意志,是《史记》的最大特点。

晋文公流亡十九年而复国之志未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求东山再起;韩信忍胯之辱,发愤追求;陈涉身为佣耕者却有鸿鹄之志;苏秦在椎剌股中苦学;屈原被放遂,仍有兴国之心……这些人物,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身受磨难而刻意进取。

那奋发、图强的力量深藏在他的灵魂深处,一旦时机到来,就会象火山爆发、山洪奔泻那样令人触目惊心!为正义事业,不畏强暴,敢与权贵抗争的人物,在《史记》中也比比皆是,这里有怒斥秦王,完璧归赵,“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有慷慨悲歌、视死如归,敢于剌杀凶残的秦王的荆轲;有在国危民难之际自荐,对着咄咄逼人的楚王,面不变色心不跳,力陈利害而博得楚国支持的毛遂;有明知诸候怨恨,道路险阻而力行削藩的晁错;还有吴起、伍子胥、范睢、商鞅……他们在正义、理想、事业与权贵发生冲突时,毅然以凛然的正气,不屈不挠的精神捍卫了前者,这是多么壮美与崇高的人格!悲剧人物在《史记》中占有很大的份量。

正象鲁迅和老舍所说的:“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⑶“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

⑷他们,有的是为了正义事业而奋斗,为国家和人民立下赫赫功勋而被杀或被迫自杀。

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垦荒,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使秦国由弱变强,也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度,却由于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招来了他们的仇恨。

秦孝公一死,就被车裂,悲惨死去。

李广武艺高超,作战英勇,胆略过人,文帝时,“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

”景帝时,“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武帝时,他以卫尉为将军,率兵击匈奴,尽管寡不敌众,不幸受伤被俘,但他最后还是乘隙而上胡儿马,困推堕儿,取其弓,射杀追骑,以胡得脱。

他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他“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⑸就是这样一位将军,遭到汉武帝及其宠臣、皇亲卫青之流的排挤,以致元狩四年出击匈奴战争失利本不是李广的过错,而是汉武帝和卫青在临战前胡乱调动造成的,结果事后把责任推向李广,以致逼得李广含愤自杀。

其他如韩非、吴起、屈原、韩信、伍子胥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悲剧人物。

他们,有的是封建统治集团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这一点,表现在宫廷斗争中最为突出。

且以两事为例。

汉高祖在世时,十分爱幸戚姬及其生子赵王如意,几次欲想废太子而立如意,只因大臣们反动,才不得实施,却因此招来了吕后的怨恨。

高祖死后,吕后“使人持酖”杀赵王,又“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⑹晋献公宠幸的丽姬为了使自己的生子爬上太子宝座,竟设计让太子误入圈套,使献公误以为是太子要害他,“乃诛其傅杜原款”,太子也“自杀于新城”。

⑺所以,宫廷中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虽没有战马奔腾,而其惊心动魄,令人不寒而粟确不亚于战场上刀光剑影之间勇士们的互相残杀!有些人物是因为自己主观上的过错,而导致悲剧结局的。

吴王夫差曾一度称雄东南,此后就目空一切,一意孤行,不听伍子胥劝谏,与敌国越结盟,四出攻击无关紧要的国家,削弱国力,还把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赐死。

最后为越所败,自己落得“自颈死”的下场。

⑻陈涉乃“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

”“足行伍之间,俛仰仟佰之中,率罢蹑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景从”⑼于是横行天下,把秦朝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却因为后来的生活腐化,脱离群众,用人不明,核心瓦解,军队纪律涣散,最后兵败,为“其御庄贾杀以降泰”⑽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却因为晚年任用奸佞小人,而导致诸子夺权,自己身死后无人理丧,“尸在牀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

”⑾象这样类型的悲剧在《史记》中是不胜枚举的。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虽然形象多样,性格各异,但大多数都有共同之处:他们所表现的是人们在追求中的挫折与失败,在奋发中的困苦与灾难,在斗争中的牺牲和毁灭。

他们并不使人觉得消沉,让人感到悲观失望。

他们是悲剧人物,却并不带有悲哀的色彩。

他们总是以那种不懈追求、勇敢奋斗、坚贞不屈、积极抗争的精神,震撼着后来人的心,激励他们去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努力追求。

秦始皇的一生,从哇哇落地至病逝沙丘,都处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的,充满了动荡和惊险。

他十三岁时就因父亲襄王去世而代立为秦王。

小小年纪,就要在勾心斗角的政坛上与老谋深算的大臣们打交道,而且,当时正是战国纷争的祸乱时代。

可以说,赢政是在幼稚之年受任于危难之际的。

事实上,在大臣们的眼里,秦王当时是可以置之度外的。

长信候嫪毐作乱就是明正。

可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赢政显示了他那惊人的政治才能,同时也暴露了他那凶残毒辣的性格。

也除了平定嫪毐作乱,还杀死了与案件有关的官吏二十人,“灭其宗”,“及杀爵迁蜀四千余家”。

这情景不能不令人心颤胆粟。

赢政一生中辉煌的功勋是统一六国。

他亲政以后,从吕不韦嫪毐手中夺得权力,任用尉缭、李斯等人作谋士,重用王剪父子和蒙武父子等能征善战的将领,重新部署了对付六国的战策,开始了消灭六国的战争。

从公元前二三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灭齐为止,前后十年,秦王指挥秦国的军队,从地处偏僻的西蜀之地,先是蚕食中原,后又发动大规模进攻,经过了难以数计的大小战争,正象贾谊所说的“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⑿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

自然这统一中的难苦卓绝,险危曲折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从赢政从吕不韦和嫪毐手中夺权到险遭荆轲剌杀,从向弱小的韩国开刀到征服强楚,从保卫实力的抵御战到大规模的攻坚战,无一不沤尽了赢政及谋士们的心血,无一不洒满了将士们的鲜血。

但是,这一系列战争,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候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朝统一的开创之功,是密切不可分的。

赢政的事业,是何等壮美的事业!项羽是大将项燕的后代。

他自小就有叱咤风云之志,取代帝王之心。

家里人先是送他去读书,他不肯,就去学剑,又学得不好。

他叔父项梁责骂他,他答道:“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有一次,秦始皇游会稽,项羽与项梁一起看。

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

⒀会稽暴动,是项羽戎马生涯的开始。

他当机立断地杀死太守,又“击杀数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⒁开始显露了他勇猛过人的豪气。

秦将章邯带兵围困依附于项羽的诸候赵王歇,军于巨鹿城,楚怀王孙心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

项羽看到宋义违抗楚王命令,豪无救赵之意,就毫不犹豫地宣布他的罪过,斩了宋义的头颅。

接着,他带领士兵,破釜沉舟,烧庐舍,呼声动天,猛攻秦军,很快就大获全捷。

胜利后,项羽双带领士兵马不停蹄,长矛直指,继续向秦的统治中心咸阳捣进。

不可一世,凶残暴虐的秦王朝在强劲的起义军刀枪下终于结束了其短暂的生命!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总是描写激烈矛盾斗争中,惊心动魄的场面中的项羽,凭此表现他那倔强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项羽最后失败了,但司马迁从不以胜败论英雄,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就是兵败而死,也死得凛然正气的英雄!恩格斯在赞扬文艺复兴时代的英雄时就说:“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则两者并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