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https://img.taocdn.com/s3/m/910c3204a8114431b90dd81a.png)
[注释]
❖ [1]此诗描写一个将军之家的豪奴,春天时仗势调笑独自在店中卖酒的年轻胡姬。胡姬不 为豪奴的权势及外表所惑,以商女特有的超常智慧和语言表达能力,巧妙地消除了豪奴的 非分之想。羽林郎:统率汉代皇室禁卫军的军官,《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蔡质《汉仪》: “羽林郎百二十八人,无常员。”羽林:言其快速如鸟,挺立如林。一说如林之多。 [2]霍家奴:西汉昭帝时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家奴。奴,一作姝(shú),姝,美好。 冯子都:霍光家总管的名字,多为不法。见《汉书·霍光传》。古时美男称子都,犹美女称 西施。《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传》:“子都,世之美好 者也。”《孟子·告子》上:“不见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诗言此人既为羽林军官,又 是大臣家奴,貌亦俊美,故得骄宠。 [3]酒家胡:酒家胡姬。胡:西域人。
[7]鬟(huán):盘成环状的发髻及其装饰的珠翠。窈窕(yǎo tiǎo):美好。 ❖ [8]金吾子:对执金吾的尊称,犹战国末楚人称登徒(官名)为登徒子。班固《汉书·司
马迁传》亦载:“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执金吾:羽林军中的髙级军官。 掌巡逻京师,汉初称中尉,武帝时改称执金吾,地位与卿同。金吾本是一种铜棒,汉代卫 戍京城的武官手执金吾巡夜,故名。冯子都未任执金吾,清人朱干《乐府正义》认为“此 诗疑为窦景而作,盖託往事以讽今也”。《后汉书·窦融传》载,大将军窦融之弟窦景为执 金吾,权贵显赫,骄纵尤甚。 娉婷(pīng tíng):美好。此指刻意修饰,忸怩作态。
饮马长城窟行
❖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 ❖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第四章汉乐府民歌
![第四章汉乐府民歌](https://img.taocdn.com/s3/m/00e029bb65ce0508763213a0.png)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 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 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 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 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 句式:五言为主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一 乐府民歌的采集
★ 《汉书· 艺文志》载当时收集的西汉乐府民歌有 138首,但留存不多,现存大多为东汉乐府搜集的作 品。 ★ 《乐府诗集》(南宋· 郭茂倩)中包含汉乐府诗的 有四类: “郊庙歌辞”:为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 “相和歌辞”:多为江南楚地的民间歌辞; “鼓吹曲辞”:是北方民族的乐曲,用于军乐; “杂曲歌辞”: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乐 曲的歌辞。
③、理论:原始作品中的形象所积淀的某种内涵往往 使这一形象带上确定的语义性质,从而使之在文学史 上成为经典性意义形象 ,即“原型”。 前代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后代文人对前 代作品的继承过程也就是“原型”承传的过程。如: ∮ “柳”--感伤别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 小雅· 采 薇》 其他如中国文学中“梅、兰、松柏、蝴蝶、月亮、 渔夫”,外国文学中的“方舟、橄榄枝”等意象都已 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了特定的内涵,成为经典的“原 型”。
• 这是一场恶战后的战场,尸体无人掩埋,只能让 乌鸦去啄食。战死的鬼魂对乌鸦说:“你在吃我之 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战死在野 地不会有人来埋葬,我们的烂肉早晚是你口中 餐。”战场旁湍急的流水和无边的蒲苇也都被悲 怆的气氛笼罩。骏马冲锋战死,劣马徘徊鸣叫。 桥(梁)上筑了工事,南北怎么通过?壮丁都战死, 无人收获庄稼,人们吃什么?在战乱中想当个好百 姓(良臣)也办不到。想起那些好人哪,他们实在 可怜:早晨出去打仗,晚上便没有归来!在战乱不断 的历史上,这首民歌具有典型意义。
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https://img.taocdn.com/s3/m/2a23906358fafab069dc024f.png)
汉成帝:汉乐府鼎盛期 凡典领倡优伎乐,盖有千人
汉哀帝:汉乐府衰竭期 大凡八百二十九人,其三百八十八人不可罢, 可领属太乐。其四百四十一人不应经法,或郑 卫之声,皆可罢。 东汉:乐府机构被取代 太予乐署——太予乐令相当于西汉太乐令 黄门鼓吹署——实际发挥西汉乐府作用
诗体名:把乐府配乐歌唱的诗称为乐府诗 汉代:歌诗 魏晋:拟乐府 (借古题写时事) 唐代:新乐府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宋元:称词曲为乐府
(1)忠贞的恋人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 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 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 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 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 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 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 与君绝!
保存汉乐府民歌的主要类型
1、相和歌辞:美妙的民间音乐 演唱方式:丝竹相和 人声相和 2、鼓吹曲辞:北方民族的新声,用作军乐。 3、杂曲歌辞:声调失传的杂牌曲子。 《杂曲》者,历代有之。或心志之所存, 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欢乐之所发,或忧愁 愤怨之所兴;或叙离别悲伤之所怀,或言征 战行役之所苦;或缘于佛老,或出自‘夷 虏’:兼收备载,故总谓之《杂曲》。‛
3、无中生有 智退使君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 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臵辞: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 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
汉乐府民歌:《上邪》原文译文赏析
![汉乐府民歌:《上邪》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aee12ef01dc281e53af0f2.png)
汉乐府民歌:《上邪》原文译文赏析《上邪》两汉:佚名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译文】上天呀!我愿与你相爱,让我们的爱情永不衰绝。
除非大山失去了棱角,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断流。
除非凛凛寒冬雷阵阵,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注释】上邪(yé)!:天啊!。
上,指天。
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相知:相爱。
命:古与“令”字通,使。
衰(cuī):衰减、断绝。
陵(líng):山峰、山头。
震震:形容雷声。
雨(yù)雪:降雪。
雨,名词活用作动词。
天地合:天与地合二为一。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语。
【赏析】“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上邪”犹言“天哪”,“相知”即相亲相爱。
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
”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褕,她接连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夏天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
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
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
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
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
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
“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
“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
一个“欲”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读者面前。
汉乐府民歌(4)
![汉乐府民歌(4)](https://img.taocdn.com/s3/m/4bf4d215c281e53a5802ffab.png)
所谓“鬼斧神工” 处。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诗像一块汉代的石碑, 矗立在我们心中,带给我们如下财富: 简朴的语言,刻骨的真实,无穷意味 和人生极端痛苦的体验。
四、《妇病行》
第一章,妇人临终托孤。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
连年即累岁的意思。 “传呼”表示郑重其事。丈人即丈夫。
(4)告慰死去的妇人,你放心走吧,别太牵挂。
这首诗好像一份速记的草稿,语言极其驳杂散化, 作为诗歌来看,是完全未予成形的。
但这粗糙、质朴,也是前所未有的新鲜和热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来归。
人生的大悲剧
杜甫《兵车行》——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的社会时代背景。
宋之问《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矫揉造作
王维《杂诗》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琐屑、轻飘、没有份量
(4)表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5)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枯鱼过河泣》 ——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6)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
清· 陈本礼《汉诗统笺》——
其造语之精,用意之奇,有出于《三百》、楚骚之外者。
(2)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等。
《汉书· 艺文志》——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3)表现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古诗三百首: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古诗三百首:长歌行(汉乐府民歌)](https://img.taocdn.com/s3/m/5ff5a615fab069dc5122018e.png)
古诗三百首:长歌行(汉乐府民歌)###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古诗三百首:长歌行(汉乐府民歌)》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协助!!!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能够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百川:河流。
译文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所以都表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解题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衰:读"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
”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
汉代的五言古诗,很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即时行乐的。
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
汉乐府民歌及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及古诗十九首](https://img.taocdn.com/s3/m/92ef1a1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d.png)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羽林郎】 (杂曲歌辞)辛延年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煜,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孤儿行】(相和歌辞)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复,助我者少,啗瓜者多。
原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
当与较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妇病行】(相和歌辞)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平陵东】(相和歌辞)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刦义公。
汉乐府民歌和南北朝民歌的异同
![汉乐府民歌和南北朝民歌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6f25cd46a8956bec0975e3e4.png)
4:题材: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南北朝民歌中婚恋题材也采用女性视角,同时也增加了男性口吻,这与北方民族的婚恋习俗和婚庆游戏有关。
4、都在诗中含有丰富的想象力,并继续影响着文人的创作。
不同点:
1、出处:汉乐府民歌是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大多是非主流的民间创作。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商业都市,大多由歌女在宴会等场合演唱,在上层社会造成广泛影响。
2、诗歌体裁:汉乐府民歌采用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特别是到了东汉以后,乐府民歌中整齐的五言诗越来越多。南朝民歌所用五言四句的小诗,至唐代蔚为大观,出现了以绝句擅名千古的诗人李白和王昌龄。北朝民歌虽也以五言四句为主,亦有四言、七言、杂言等形式,不似南朝民歌那样单调。
2、诗型:汉乐府民歌采用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南北朝民歌也多用抒情,采用五言。
3、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如《十五从军征》中说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人生的苦难,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尽在其中。南北朝民歌也以叙事诗为主,汉乐府民歌与南北朝民歌的异同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南北朝时期因政治上长期对峙,经济、文化上呈现出独立发展、双方在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方面的巨大差异,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下面对汉乐府民歌与南北朝民歌进行统一异同上的阐述。
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https://img.taocdn.com/s3/m/f3121623453610661ed9f43b.png)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 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 乐演唱的诗称为 “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 府”。同时,魏晋六朝 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 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 在唐代出现 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 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 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两汉乐府民歌主要辑录在“鼓吹曲辞”、“相和 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等四类中。
这首诗在艺术上亦颇有可观之处。最突出的是用博喻来加强所写事 物的形象性:爱情之坚贞很抽象,但作者罗列五种根本不可能发生 的自然现象,就把不可动摇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在一连五句 排比中,作者或用三言,或用四言,读起来章节短促,语句跌宕, 语气显得十分连贯而紧迫,使女子的感情如狂风暴雨迸发而出,极 好地突出了她敢与命运抗争的坚定性格与热烈心情。而由相反相成 所造成的强烈的艺术效果,使姑娘的形象显得极为可爱。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村。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 人?”“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坟墓。”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道应该叫谁一起来吃 这些饭菜。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战城南 两汉乐府 朝代:汉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俯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https://img.taocdn.com/s3/m/d7b8dc6fa98271fe910ef9bf.png)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社会生活的实录 2、人生问题的探索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 主义传统。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达了汉 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是汉代社 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1) 汉乐府民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表现民众的悲苦、 怨恨与反抗。汉代数百年间,豪族日富,黎民百姓 日贫,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妇病行》是反映这一 内容的典型作品。诗中描写病妇托孤、丈夫乞求、 孤儿啼索母抱的情景,惨绝人寰,具有强烈的现实 意义。
长
悲 歌 汉乐府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饮马长城窟行 汉乐府 清清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 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 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 鱼。 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 书中竟 何如? 上言加餐食, 下言长相忆。
总之,汉乐府民歌广泛、深刻地反 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和民众的思想 感情。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 诗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一)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
第三节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加大。 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 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孔雀东南飞》 则把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命运建立在更广 泛、复杂的社会关系上,前半部分,将焦、刘的 深情厚爱,交织在恶化的婆媳关系和不和谐的母 子关系中,从而形成爱情与家长权威的矛盾,冲 突以封建家长制的胜利暂告一段。后半部分,波 澜又起,县令、太守相继求亲,主簿、郡丞巧言 为媒,刘兄趋炎,刘母柔顺,焦母冥顽,进一步 左右着人物命运,推动着情节发展,主人公的抗 争,终未能逃脱宗法、社会势力以及庸俗社会意 识织成的罗网。情节曲折跌宕,结构复线交迭, 前所未有。
两汉乐府民歌
![两汉乐府民歌](https://img.taocdn.com/s3/m/858a95bdc77da26925c5b055.png)
• 4、描写爱情婚姻的。如《江南》 《有所思》 《上邪》 《艳歌何尝行》《陌上桑》 《上 山采蘼芜》 《孔雀东南飞》 等。 • 5、表达人生哲理的。如《长歌行》 《薤露》 《蒿里》等。 • 总之,汉乐府民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的,这是对《诗经》民歌现实主义创 作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 第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许多民歌都有 情节,有的还描写了人物的形象。 • 第二,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既有直抒 胸臆的作品,也有借用比兴、叙描等手法 的作品。 • 第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形式上突 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体例,而以杂言和五 言为主,结构上不再有重章。语言质朴浅 白,往往使用口语。
两汉乐府民歌
• 乐府一词的含义:最初是指管理音乐的机 关,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 称为乐府。作为管理音乐的机关,乐府有 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创作以及负责演 唱等职责,它演唱的乐府诗歌,包括民歌 和贵族、文人的创作。 • 两汉乐府民歌的精华是民歌,大多保存在 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里。
汉乐府民歌的内容
第四节 异曲新声与诗体的演变
• 楚声——三言句式、七言句式 • 北狄西域乐——杂言体 • 中土乐—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 就。 • 2、名词解释:乐府 • 3、背诵作品选里的两汉乐府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https://img.taocdn.com/s3/m/073e71a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f.png)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关于乐府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
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
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
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
《汉书?札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
”所谓采诗,即采民歌。
同书《艺文志》更有明确的记载:这件事,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白居易说:“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采诗官》)其实,和周代一样,汉代也是采诗的。
而从上引文献,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
两汉某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根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后汉书?循吏传叙》)。
20.汉乐府民歌(六首)
![20.汉乐府民歌(六首)](https://img.taocdn.com/s3/m/fc75195cb7360b4c2e3f64c1.png)
在艺术上,汉乐府民歌大大发展和加深了 传统诗歌叙事成分,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对话 描写生动真切,其五言句式对五言诗的发展成 熟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 位。
[7]晨风:晨风鸟。据闻一多《乐府诗笺》: 晨风,就是雄鸡,雉鸡常晨鸣求偶。飔(sī):疾 速。又,闻一多认为是“思”字之讹,言晨风鸟 慕类而悲鸣。
[8]高:同“皓”,白。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1]。远道不可思, 夙昔梦见之[2]。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3]。他 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 寒[4]。入门各自媚[5],谁肯相为言[6]?客从远方 来,遗我双鲤鱼[7],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8],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 长相忆。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1], 双珠瑇瑁簪[2],用玉绍缭之[3]。闻君有他 心,拉杂摧烧之[4]。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 狗吠[5],兄嫂当知之。妃呼狶[6]!秋风肃 肃晨风飔[7],东方须臾高知之[8]。
注释
[1]何用:何以。问遗(wèi):“问”“遗” 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
汉乐府民歌(六首)
长歌行 上邪 有所思 饮马长城本为音乐机构名称,一般认为,秦代 即已设立乐府官署,汉武帝时乐府规模发展到 最盛。
乐府机关采集各地民间歌谣,配乐演唱, 其所采民谣及文人模仿创作的乐府作品,也被 后人称为乐府。
现存汉乐府散见于《汉书》《后汉书》 《文选》和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等,而以 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所收最为完备。
大学语文汉乐府民歌教案
![大学语文汉乐府民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99886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4f.png)
教学目标:1. 理解《饮马长城窟行》这首汉乐府民歌的背景和作者。
2. 领悟这首民歌的艺术特色,如叙事性、口语化、抒情性等。
3. 分析民歌中女子丈夫远行的原因以及他们命运的可能性。
4. 培养学生对古代民歌的鉴赏能力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1. 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和作者。
2. 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1. 分析女子丈夫远行的原因及其命运的可能性。
2. 深入理解民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时代背景。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饮马长城窟行》原文、作者介绍、背景资料等。
2. 课堂讨论材料:关于女子丈夫远行原因和命运的讨论话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汉乐府民歌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乐府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2. 提出问题:“为什么古代女子丈夫要远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学习《饮马长城窟行》1. 阅读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叙事、抒情和口语化特点。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民歌的叙事技巧。
3. 介绍作者,让学生了解这首民歌的背景。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女子丈夫远行的原因,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
2. 探讨女子与丈夫的命运,让学生从诗歌中寻找线索。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饮马长城窟行》的艺术特色,如叙事性、口语化、抒情性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民歌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3. 拓展:欣赏其他汉乐府民歌,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加深对汉乐府民歌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饮马长城窟行》的读后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 搜集关于汉乐府民歌的资料,了解汉乐府民歌在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地位。
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汉乐府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古代民歌的鉴赏能力。
2.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对女子丈夫远行的原因和命运有了自己的见解。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https://img.taocdn.com/s3/m/7b386c6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79.png)
汉乐府民歌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
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的是,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此外,《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两汉时期的乐府民歌代表作
![两汉时期的乐府民歌代表作](https://img.taocdn.com/s3/m/1b54519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6.png)
两汉时期的乐府民歌代表作
代表作品有《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等。
汉乐府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陌上桑》是汉乐府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称颂。
这首诗最早录于《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玉台新咏》也收有此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
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汉乐府民歌在语言句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汉乐府的语言完全突破《诗经》的四言句式,更呈现出杂言的形式,《东门行》、《孤儿行》、《妇病行》各种句式错杂纷呈于一诗之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句式都有。
这主要是由于乐府民歌来于民间,保留着很多的民间口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品始终于虚处着笔,没有具体的形象勾勒,但却非常 饱满而又耐人寻味地写出了罗敷的美的无与伦比。
.
❖ 陈祚明说:“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令止言服饰 之盛耳,偏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 情描写,所谓虚处著笔,诚妙手也。”
❖ 以虚写实,不对罗敷的美作具体确定的描摩, 所以罗敷的美貌留给读者的印象也是不确定的, 这就在最大范围内给接受主体留下了想象的余 地,从而创造了一个艺术的空白,以充分发挥 接受主体的审美联想,使他们把以往对女子之 美的感知经验与眼前的罗敷重迭起来,从而再 创造出一个新的罗敷的美丽形象。不同接受主 体心中的罗敷各不相同,但同样都是模糊而又 鲜明,完美而又生动的。
❖ 首句“日出东南隅”,点明了时间,并以初升的太阳 朗照于人们眼前,从而给人以辉煌明朗、美好的感受, 写了远方旭日后,作者又以阳光为踪迹,将秦氏楼突 现于读者眼前。秦氏楼耸立于阳光朗照的大背景之中, 则其美好自明矣。作者一起笔就以轻丽之笔写环境之 美,目的是以环境之美烘托人物之美。
❖ 从第三句开始,作品改用第三人称的口吻,正式叙述 故事。 “秦氏有好女” 四句,对女主人公的姓名、 身份和热爱劳动的情况作了概括介绍。
❖ 接下来,着力描写罗敷的用物之美与装束之美,从而 衬托出罗敷的美丽非常。
.
作品最精彩的是接下来的描写——通过侧面烘托的 方法表现罗敷的绝世美丽:
❖ 作者不去正面描写罗敷的美,而是诙谐地通过描写各种 各样的人的反映,来烘托罗敷的美。
❖ “下担捋髭须”者,是慈和的年长之人对少女所流露的 喜爱之情;
❖ “脱帽著帩头”者,是同龄少年下意识地卖弄自己,以 期引起对方关注的爱慕之情;
.
其次,汉乐府对妇女生活与命运的抒写,更大量地是
表现思妇、宫怨等妇女命运的主题。
❖ 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的一个重 要的抒情模式。
❖ 西方情诗多属于“追求——热恋”型; ❖ 我国情诗则大致可归纳为“别离——惆怅”型。 ❖ 汉乐府的思妇诗往往突出思妇的节操与悲哀,突出
她们的空房独守,生死相期。这触及了古代思妇矛 盾痛苦的实质,也是古代思妇诗传统主题的核心: 思妇们为忠贞爱情付出了青春年华,乃至毕生幸福, 而其根源却在于丈夫的生活不得保障,在于女子对 于家庭与丈夫的依托。正因为如此,思妇主题的发 展逐渐走向因夫妻离别而产生的深情思念,对丈夫 异乡生活的百般思虑。 ❖ 如《饮马长城窟行》 。
.
2.2怀归意识的两个层面:
❖ 其一,对自然生命家园的怀归(可以命之曰“自 然乡愁”)。
❖ 其二,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可以名之曰“哲学乡 愁”) 。
❖ 西方的漂泊诗人荷尔德林在《帕特莫斯》中唱道:
❖
请赐我们以双翼
❖
让我们满怀赤诚
❖
返回故园
.
❖ 海德格尔: ❖ “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接近
极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 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绝非其他。 所以,唯有在故乡才可亲近本源,这 乃是命中注定的。正以为如此,那些 被迫舍弃与本源的接近而离开故乡的 人,总是感到那么惆怅悔恨。既然故 乡的本质在于她接近极乐,那么还乡 又意味着什么呢?”“还乡就是返回 与本源的亲近。”“诗人的天职是还 乡,还乡使故乡成为亲近本源之处。” (《人,诗意地安居》,上海远东出 版社1995年版,第86-87页)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精神的发扬广大。余 冠英先生说,“《诗经》是汉以前的乐府,乐府就 是周以后的《诗经》。”
❖ 建安时代“借古乐府写时事”的古题乐府——鲍照 “悲凉跌宕,曼声促节”的拟乐府歌行——唐代杜 甫 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白居易的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新题乐 府,就是与这一传统一脉相承的。
.
2、表现游子的漂泊之悲
❖ 2.1漂泊怀乡的文化情怀及其形成的文化原因 ❖ 漂泊怀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
文学母题,自《诗经》以还,历代无数诗人都 吟唱过这样一种悲愁。这绵延不绝的乡愁诗, 充分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特性,表现了中国诗人 一种共通的文化情怀。 ❖ 首先是家园意识与儒家重安宁思想的影响。 ❖ 其次,是农业人生观重土思想的影响。
❖ 完整的成熟的五言诗首先是出现于汉乐府民 歌。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就 是极成熟极完整的五言诗。
❖ 4、汉乐府民歌所创造的多种多样的艺术表 现手法,给后世作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如生动朴质的语言,繁简得当的剪裁,个性 化的人物语言,正面铺陈、侧面烘托的表现 艺术,生活素材的提炼,等等,无不给后世 作家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
1、表现底层人民在艰难时世中的痛苦与不平
❖ “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 《妇病行》 ——作者真实地叙述了 一个城邑贫困家庭的悲惨生活,但是 它以鲜明的形象集中描绘了城邑下层 人民之间的情谊,而将上层不恤民生 的冷漠置于言外,令人悲伤,发人深 省。
❖ 《东门行》——一位城邑贫民的不平 之词。
.
2、汉乐府叙事诗数量多而艺术性高,标志着中国古 代叙事诗的成熟
❖ 明徐祯卿《谈艺录》说:“乐府往往叙事,故与 《诗》殊。”以叙事为主,成了汉乐府的显著特 点。
❖ 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出现了新的因素: ❖ 其一,出现了一些由第三者叙述的故事。这些故
事有的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场面,如《陌上桑》、 等;有的是叙述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如 《孔雀东南飞》等,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 胜。 ❖ 其二,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许多叙事诗中都出现了 贯穿全篇的中心人物,如《陌上桑》中的罗敷,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等等。这些 人物形象都比较鲜明,有一定的性格特征。
.
2.3 汉乐府民歌的漂泊怀乡之作:
❖ 如《悲歌》: ❖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
可以当归。思念故乡, 郁郁累累。欲归家无 人,欲渡河无船。心 思不能言,肠中车轮 转。
.
3、反映爱情婚姻及其他妇女问题
❖ (1) 愁苦悲伤:汉乐府民歌爱情婚姻诗在情感基调 上的突出特色
❖ 由于封建礼教的加强,汉乐府民歌对爱情的描写, 已缺少《诗经》中那种表现爱情的欢快喜悦之感, 而往往笼罩着一层不幸与愁苦的气氛。像《饮马 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像《白头吟》等,或 写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或写女子与变心丈夫 的告别宣言,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丝丝的愁苦 惆怅,确乎已缺少了《诗经》爱情诗明朗乐观的 基调。
.
❖ 第二解和第三解:表现罗敷对恶势力的反抗—— 道德的主题——坚贞自守的美好节操。
❖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集中体现在对罗敷这一人物 的塑造上。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为 侧面烘托和渲染、夸张、铺叙、对话描写等,都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孔雀东南飞
❖ 这首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中,题 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者为“无名氏”。宋 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将此诗载入《杂曲歌 辞》,题为《焦仲卿妻》。后人常取此诗前面,称 为《孔雀东南飞》。这首诗长达三百九十三句,一 千八百六十五字,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长篇叙事 诗。王世贞誉之为“长诗之圣”(《艺苑卮言》), 沈德潜称它是“古今第一首长诗”(《古诗源》)。 总之,它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
掌管音乐的官方机 构,早在先秦时就已 经有了。但以“乐府” 为这种机构的名称, 可能始于秦代。1977 年在秦始皇陵墓附近 出土的秦代编钟上, 铸有秦篆的“乐府” 二字,可以为证。
.
❖ 西汉乐府机关的扩充和发展是在 汉武帝时期。
❖ 武帝到成帝期间的一百多年,是 乐府的昌盛期。
❖ 西汉末年,哀帝刘欣不喜“俗 乐”,下诏罢乐府官,大量裁减 乐府人员,将当时829名乐府职员 裁去441人。
❖ 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 4、横吹曲辞 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 7、舞曲歌辞 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 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 辞
❖ 现存的两汉乐府诗,除燕射歌、横吹曲二类 全部亡佚,郊庙歌、舞曲中大抵是御用文人 作品,大多是歌功颂德,风格典雅而缺乏生 气,文学价值不高。两汉乐府中的精华是民 歌,它们主要录存在鼓吹曲、相和歌和杂曲 之中。
❖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 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 绝!
.
(3) 汉乐府民歌还突出地表现了下层妇女不幸、不 平的遭遇和反抗 ❖ 首先,一部分作品写出了富有反抗精神、较有独
立性格的妇女形象。 ❖ 如《陌上桑》,其杰出成就就在于它塑造了罗敷
这一坚贞机智的正面形象。
❖ 东汉的乐府诗歌主要是由黄门鼓 吹署搜集、演唱,因此得以保存。
.
二《、汉乐书府·艺诗文的志搜》集云和:分“类自孝武立乐府而采 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 厚云。”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西汉歌诗凡28 家,314篇,基本为乐府诗(其中民歌约有
130余篇,数字已经接近《诗经》中的《国风》。
.
❖ 其三,在这些叙事诗中, 加强了人物的对话与动作 的描写,有些还写得很有 个性化特点。特别是像 《孔雀东南飞》这样杰出 的长篇叙事诗,既有戏剧 的情节,人物的语言又极 具个性化,它的出现,可 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成 熟的标志。
.
3.形式自由多样,出现了大量的杂言诗,并逐渐趋 向五言而出现成熟的五言诗
.
(2) 激烈而直露:汉乐府民歌爱情婚姻诗在 情感抒发上的突出特色
❖ 在情感之抒发上,汉乐府民歌比《诗经》要来得 激烈而直露。《诗经》之情感表达,其总体特征 是有抑制而趋于平和含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温柔敦厚。受楚文化传统的熏陶(屈原的作品中, 情感的抒发是相当激烈的),汉乐府民歌无论表 现战争,表现乡愁,还是表现爱情,都是尽量地 释放情感。这一点在爱情婚姻诗中表现得特别突 出。如《上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