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第二课时
2.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会“雁南飞”?
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农业大幅增长,收入 增加。 亲情因素:有返回故地的潜在意识,亲情、乡情吸引。
1.缓解人地矛盾, 有利于合理利用剩 余劳动力,提高经 济收入,保护生态 环境 2.加强与外界社会. 积极 经济.科技.文化的 影响 联系,有利于社会经 迁出地 济发展
复习回顾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有哪些?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有哪些? 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外籍劳工流动方向有哪些? 外籍劳工流动方向有哪些?对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有什么意义? 与发展中国家有什么意义?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如何判断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 2、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 还有什么原因? 3、阅读活动内容回答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 雁南飞的原因又是什么?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①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因素对人口 迁移是主要的,经 迁移是主要的, 常起作用的因素, 常起作用的因素, 是人口迁移的基本 动因。 动因。
深圳市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 ②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 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 的距离, 口迁移的各种困难, 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 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消极 影响 积极 影响 迁入地 消极 影响
增加人才和劳动力 促进经济发展
可能造成人才流失 劳动力减少;产生 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 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并对 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 影响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 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 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 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 ,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 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 生活。
高中地理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件 鲁教版必修2
汇报人:
目录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定义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空间上的 移动包括永久性迁移和暂时性 迁移
人口流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 移动包括日常流动和季节性流 动
永久性迁移:指人口从一个地 方永久性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暂时性迁移:指人口从一个 地方暂时性迁移到另一个地 方一段时间后返回原居住地
日常流动:指人口在居住地和 工作地之间的日常移动
工资水平:工资 水平高的地区对 人口吸引力大
就业机会:就业 机会多的地区对 人口吸引力大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语言文化: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社会习俗:社会习俗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政治因素
政策影响:政府政策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战争影响:战争对人口迁移和 人口流动的影响
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对人口迁 移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地形:平坦的地形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水源:充足的水源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土壤: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人口迁移和流动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人口迁移 与人口流动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层面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口迁 移与人口流动的保障水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引导人口合理 流动
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 城市承载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育提高技能 增强适应能力
个人层面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 社交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机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活动教学建议(鲁教版)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活动教学建议(鲁教版)作者:李飞来源:《地理教育》2018年第01期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要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活动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一节为例,通过活动教学策略的设计,探寻地理活动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活动建议一、活动教学解读教材简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等主要内容。
教材首先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对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人口迁移和流动原因的兴趣。
然后通过对概念的解释,进而讨论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时空特点,最后结合案例分析,归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动因与效应。
本节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学生已具备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等相关知识,加之日常生活中对人口迁移和流动现象均有感性认识,可以将学生已有经验与所要学习的知识相结合。
同时,历史教材中也会涉及相关的人口迁移、民族融合等知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本质。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只是在具体的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过程中,各因素的权重有所不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选取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讲解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以及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①指导学生阅读“南京市人口变动曲线”图,说出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
从直观具体的数据判断,目前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模式。
②指导学生阅读“南京市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图,分析为何两组数据此升彼降?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产生质疑并生成问题:是不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只与出生死亡有关?如果不是,还与什么有关?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又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人口迁移与流动性
人口迁移与流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口迁移和流动性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
人口迁移指的是人们从一个地区或国家移居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而流动性则强调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这两个概念紧密相连,都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形式。
国际迁移是指人们跨越国家边界进行的迁移,而国内迁移则是人们在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
无论是国际迁移还是国内迁移,都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
经济发展、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环境因素等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动因。
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人口迁移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人口迁移,人们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区,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其次,人口迁移也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会带来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此外,人口迁移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移民可以带来更多的劳动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然而,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人口迁移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一些地区可能因为人口流失而面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困境,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因为人口涌入而面临资源短缺和社会压力的增加。
其次,人口迁移也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社会问题的产生。
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可能带来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引发文化冲突和社会问题。
此外,人口迁移还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和社会脱节。
一些地区可能因为人口流失而失去了人才和创新能力,从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为了应对人口迁移带来的挑战和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移民政策和法规,以保障移民的权益和利益。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移民地区的支持和帮助,以促进移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移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社会应该加强对移民的融入和接纳,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二、人口流动
1、概念 人口流动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 移动现象。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区别
联系
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变更户籍
人口迁移和流动都是人口空 间移动的现象,都能引起人 口数量的变化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 动,且不变更户籍
中国的“民工流”
2.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 建立起一批移民为主的国家。
美
国
加
拿
大
澳 大 利 亚
近几百年新兴起的移民国家 ----
新 加 坡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新西兰、新加坡等
(2) 促进经济发展。
新
墨
加
尔
坡
本
唐
唐人人街街吉多
隆
伦
坡
多
唐
唐
人
人
街
街
(3)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华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4、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 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人口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
迁移原因: 1、政治因素 2、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 3、新兴城市的出现、旅游业的兴起等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通信
经济 因素
影响 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
家庭婚姻 文化教育
社会文化 因素
政治 因素
政策 政治变革 战争
四、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
加强对外联系,缓解人口压力,提高经济收入,但也造成人才流失。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热门话题。
人口迁移指的是人们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而人口流动则是相对较短期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有多种原因,包括经济、教育、就业和社会等方面因素。
经济原因是人们迁移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当某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好于其他地区时,人们倾向于迁移到经济更发达的地区,以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教育也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迁移到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地方,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培训。
此外,为了逃离战争、追求社会稳定和寻求政治自由等原因,人们也会选择迁移。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源地和目的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源地来说,人口迁移可能导致人口减少和老龄化问题,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同时,源地的人们也会面临社会连结断裂和文化传承的问题。
对于目的地来说,人口迁移可以带来就业机会增加、人力资源丰富等好处。
然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可能给目的地带来社会融合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挑战。
三、人口流动的形式人口流动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首先是城市化导致的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或定居。
其次是国际间的人口流动,即跨国人口迁移。
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地穿越国境线,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最后是内部人口流动,即在国家内部的人口迁移。
通常情况下,人们从经济不发达或灾区迁移到经济更发达和相对稳定的地区。
四、应对人口迁移的挑战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给政府和相关组织提出了许多挑战。
首先是社会融合和文化适应问题。
来自不同地区和背景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可能面临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政府和社会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社会融合和文化适应。
其次是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人口迁移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不平衡,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保障的压力。
人口迁移及流动
√
√
√
15~19世 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地理大发现、新航 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地理大发现、 路的开辟, 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路的开辟,殖民主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永久性移民比例明显减少, 永久性移民比例明显减少 迁移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 迁移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
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坦克边穿过的伊拉克难民
二、人口流动
1、概念: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 概念:
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出外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 活动,而不变更户籍 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不变更户籍 时间短 不变更户籍 国内人口流动——民工流 民工流 国内人口流动 国际人口流动——外籍劳工 国际人口流动 外籍劳工
人口流动
随堂巩固: 随堂巩固:
1.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人类社会早期, A.经济条件 B.自然条件 . . C.宗教因素 D.政治因素 . . 2.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 国际移民是 A.欧洲殖民者迁往“新大陆” .欧洲殖民者迁往“新大陆” B.中国人“下南洋” .中国人“下南洋” C.贩运非洲黑奴到美洲 . D.我国“三峡”工程移民 .我国“三峡” 3.二战前后,始终是人口迁入地的国家有 .二战前后, A.阿根廷 B.英国 . . C.美国 D.大洋洲 . .
人口迁移
人 口 移 动
人口流动
通常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和 迁入,而发生居住地永久性或 迁入,而发生居住地永久性或 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 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 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 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 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 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 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是当代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它们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旨在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一、人口流动的原因1.经济机会:人们追求更好的经济机会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区,人们会流动到经济发达地区寻找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2.教育需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会导致人口流动。
家长为了给子女更好的教育机会,会选择将他们送往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地方,从而引发人口流动。
3.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地震、洪水等,常常迫使人们离开原居住地寻找更安全的地方。
这种自然灾害引发的人口流动被称为“灾难流动”。
二、人口迁移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流动目的和方式,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两种。
1.内部迁移:内部迁移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流动。
内部迁移常见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之间的人口流动。
2.国际迁移:国际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的流动,通常包括移民和难民。
移民是自愿离开原居住国,在其他国家定居的人群,而难民是因为战争、政治迫害等原因不得不离开原国家的人群。
三、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影响1.社会多元化:人口流动带来了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和融合,使社会变得多元化。
多元化的社会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创新,并增强社会整体的包容性。
2.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流动的渠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移民和务工人员的到来,可以填补劳动力短缺的空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3.社会压力:人口流动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压力。
大规模的人口流入可能导致城市资源紧张、社会秩序紊乱等问题。
如何平衡人口流动带来的压力,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应对人口流动的措施1.制定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人口流动政策,引导和管理人口流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协调发展。
政策的制定应基于对人口流动规律的深入研究和了解。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民工流动是高中地理(下册)第十章“人口与城市”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由于民工流动在“人口的迁移”一节中讲述,许多老师和学生认为民工流动是我国人口迁移的新形式。
实际上,民工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应属于人口流动。
在人文地理学中,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人口流动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
人口流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
周期流动,是指定期外出旅行后在新地点居住一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又称季节流动。
如我国一些地区农民农闲时外出做临时工,农忙季节或春节前返回乡村;山区牧民在夏季把畜群放牧到草山草地,冬季带着畜群回山谷里越冬;大学生外出读书、旅游者外出旅游都可看作人口周期流动。
往返流动是指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点的人口流动,外出时间一般不超过一昼夜,又称每日流动。
如农民白天到田地里耕作,夜间回到村庄;渔民到海上捕鱼一天或几天,再回到渔港等等;更主要的是指居住在郊区的居民每天到市区里的工作地点上班。
例如1970年调查东京市中心地区夜间人口为42.3万,白天人口可达219.1万,说明有176.8万人口每日往返于市中心和郊区,作钟摆式的往返流动。
纽约、伦敦、巴黎、墨西哥城一些大都市也都有这种现象。
与此相反,另一种往返流动是工作者居住在市区,每天到位于郊区的工作场所去上班。
例如上海市在其卫星城兴建或迁去一些工厂,使得居住在市区的工作人员每天去郊区上班。
人口迁移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
人口迁移的形式为移民。
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从人口迁移的时间划分,有古代移民和现代移民。
如我国三峡地区的人口迁移就属于现代移民;从人口迁移的动力分,有自愿移民和强迫性移民。
如我国古代的充军,非洲黑人被贩买到美洲都属于强迫性移民;从人口迁移的范围划分,有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这一分类方法课本上介绍较详细,不再赘迷。
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土地沙漠化 人们移民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 的最基本形式。现在某些大 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 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 也是人口密集地区。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③土壤
乌克兰的黑土地,尼罗河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长 江三角洲等冲积土地区, 对该地区的人口分布与迁 移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 发展的重要条件,对 农业生产有着特别的 重要意义,因而也是 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 重要因素。
长江三角洲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④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生产 发展、特别是制 造业发展的基础
世界上很多的工业城 市,如英国的伯明翰 和我国的大庆、攀枝 花等,都是因了矿产 资源的开发,吸引大 量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本 溪 九 顶 铁 刹 山
下列人口移动中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 口流动?
1、15世纪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3、三峡工程大移民 4、大批农民赴科威特等国务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 点是( )
A从旧大陆向新大陆
B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
C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D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消失
人口迁 移特点
旧大陆到“新大陆”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 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 国家 区 定居移民减少,短 期流动工人增加
P13答案
1
“闯关东”的主要原因: 经济因素:迁出地(山东等地)人口激增, 人地矛盾加剧。 自然灾害原因:迁出地农业欠收,导致饥荒 加剧。 政治因素:清朝东北地区多皇家禁地,迫于 人口压力,光绪年间全部开禁,接纳大批关 内移民,人口迅速增加。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人们迁移的目的是追求更好
特别是南部沿海各州气候环境更为适宜。
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20世纪60年代末,东北部老工业区,工
业结构老化,经济衰退,失业率高,环
2000年春,我们全家在“三峡移民潮”中被安置到江苏 盐城,开始了他乡的新生活。第二年秋天,我如愿以偿地考入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在上海度过了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四年。 2005年,我又在异乡——广东深圳,开始了全新的教学生涯, 伴随我的还有与我风雨同行的女友,一位来自云南丽江的纳西 族女孩。
小马老师讲述的家庭故事中,发生过哪几次人口迁移?
“旧大陆” 已开发国家
“新大陆” 未开发国家
人口主要迁出地: 欧洲、非洲、亚洲 流向
主要迁入地: 南北美洲、大洋洲
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口迁移
4、二战以后: 永久移民减少,迁移形式多样
政治性移民急剧增加 流向变化
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口迁移
在下图中填出A、B、C、D各是哪个地区,以表示二战前后 世界人口的迁移状况、流向
人口流动 ● 民工流
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民工流的流向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的省、市自治区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区
流动方式 自发的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务工和经商
研究性学习 ● 民工流
研究性学习一:
民工流引发的思考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城市和东南沿 海地区,出现了源源不断的农民工。大批农 民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 区,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那么, 这么庞大的一支农民工队伍对中国的经济发 展起了什么作用呢?怎样看待农民工现象呢? 可以采用下面的思路来研究这个问题。
小马老师的家庭故事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
⼈⼝流动与⼈⼝迁移的区别⼈⼝流动与⼈⼝迁移的区别民⼯流动是⾼中地理(下册)第⼗章“⼈⼝与城市”第⼆节“⼈⼝的迁移”中的最后⼀个内容。
由于民⼯流动在“⼈⼝的迁移”⼀节中讲述,许多⽼师和学⽣认为民⼯流动是我国⼈⼝迁移的新形式。
实际上,民⼯流动不属于⼈⼝迁移,应属于⼈⼝流动。
在⼈⽂地理学中,⼈⼝流动和⼈⼝迁移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流动⼀般指离家外出⼯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移动。
⼈⼝流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
周期流动,是指定期外出旅⾏后在新地点居住⼀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称季节流动。
如我国⼀些地区农民农闲时外出做临时⼯,农忙季节或春节前返回乡村;⼭区牧民在夏季把畜群放牧到草⼭草地,冬季带着畜群回⼭⾕⾥越冬;⼤学⽣外出读书、旅游者外出旅游都可看作⼈⼝周期流动。
往返流动是指往返于⼯作场所和居住地点的⼈⼝流动,外出时间⼀般不超过⼀昼夜,⼜称每⽇流动。
如农民⽩天到⽥地⾥耕作,夜间回到村庄;渔民到海上捕鱼⼀天或⼏天,再回到渔港等等;更主要的是指居住在郊区的居民每天到市区⾥的⼯作地点上班。
例如1970年调查东京市中⼼地区夜间⼈⼝为42.3万,⽩天⼈⼝可达219.1万,说明有176.8万⼈⼝每⽇往返于市中⼼和郊区,作钟摆式的往返流动。
纽约、伦敦、巴黎、墨西哥城⼀些⼤都市也都有这种现象。
与此相反,另⼀种往返流动是⼯作者居住在市区,每天到位于郊区的⼯作场所去上班。
例如上海市在其卫星城兴建或迁去⼀些⼯⼚,使得居住在市区的⼯作⼈员每天去郊区上班。
⼈⼝迁移⼀定时期内⼈⼝在地区之间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
⼈⼝迁移的形式为移民。
⼈⼝迁移有多种类型:从⼈⼝迁移的时间划分,有古代移民和现代移民。
如我国三峡地区的⼈⼝迁移就属于现代移民;从⼈⼝迁移的动⼒分,有⾃愿移民和强迫性移民。
如我国古代的充军,⾮洲⿊⼈被贩买到美洲都属于强迫性移民;从⼈⼝迁移的范围划分,有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
这⼀分类⽅法课本上介绍较详细,不再赘迷。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管理手段:信息 化管理,大数据 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 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 划生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 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 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 调解仲裁法》
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趋 势将更加明显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将改变人口迁移 的方式和速度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包括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永久 性或长期性迁移 原因: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
特点:规模大、速度快、影响深远
影响: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影响
老龄化问题加剧:人口迁移将受到老 龄化问题的影响
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将促进人口迁移 的规范化和管理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人口迁移 的频率和规模增加
社会问题:人口迁移将带来一系列社 会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等
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流动 更加注重养老服务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向城 市集中
技术进步推动远程办公,人 口流动更加灵活
影响: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社 会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深 远影响,而人口流动则更多地影 响人口分布和劳动力市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原因:人口迁移的原因包括经济、 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而人 口流动的原因则更加多样化,包 括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
特点:人口迁移具有长期性、稳 定性和方向性等特点,而人口流 动则具有短期性、流动性和不确 定性等特点。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 动,包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 方的迁移。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第一课时
消极影响
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 务、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城市的治安管理带 来问题,引发社会问题 。
3、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异同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差异 联系
时间限度 永久性或长 临时或短期 期性
户籍变化 变更户籍 不变更户籍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 两种基本形式
二、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
二战前世界人口迁移路线图
非洲黑奴迁移线路
欧洲殖民者到美洲,大洋 洲开发的线路
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线路图
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迁移 灾害引起的人口迁移
A、某人去美国旅游 B、某人去美迁移方向来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是(B),发达国家的主要类型是( A )
A. 由城市到农村
B. 由农村到城市
C. 由城市到城市
D. 由农村到农村
4、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BCD)
A、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 B、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C、王艳家从甲县搬到乙县 D、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
A、空间位移(行政区变化)
人口迁移的特点 B、定居地的变更(国际和国内)
C、时间限度(较长,大约1年以上)
判断A1到B1和A1到A2是否是人口迁移。
A A2
C C1
B A1 B1
C2
A1→B1属于人口迁移 A1→A2不是人口迁移
2、人口流动
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 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人口的迁移与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现象之一。
人口的流动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人口的流动中,有迁移、迁徙、流浪等不同方式。
本文将就人口的迁移与流动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人口的迁移原因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由于一些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原因所导致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口迁移的原因:就业与工作许多人移居或迁移到其他地方是因为工作或就业机会。
某些地区的工作机会不太好,而其他地区的工作机会则较好。
因此,许多人将搬迁到这些地方以寻求更好的机会。
生活方式与环境某些人可能因为对其他地区的环境、文化或气候更加接近,而选择离开他们目前所处的地区。
通过迁移到新的地方,这些人可以获得更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环境和气候条件。
家庭或个人因素某些人可能因为家庭或个人因素而迁移。
例如,某些人可能因为家庭成员更倾向于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或者个人想要获得更高的教育或健康护理资源而搬迁到其他地方。
人口的迁移对社会的影响人口的迁移对社会和经济都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影响的方面: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流动会导致不同的地区和社区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例如,当一个地区的年轻人和有能力的劳动力小于老年人和已退休的人数时,这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下滑可能会发生。
经济和就业状况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当大量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时,这种迁移可能会在经济和就业状态上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当一个地区的人口流失很多时,这个地区的经济和就业可能随之衰退,而当另一个地区的人口增加时,那儿的社会和经济可能会获得提升。
文化和社会变化人口迁移有时会在文化和社会方面带来变化。
当许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口聚集在一个地区时,这种多样性可能会导致语言、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既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挑战,需要我们适应。
环境与资源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可能会对环境和资源的使用和消耗产生影响。
随着不断增长的人口,对水资源、自然资源和其他环境影响的需求和影响也会增加。
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 趋势与政策
三、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的原 因
1、经济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新兴产业在东北地区 得到快速发展,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自然环境原因: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气候寒冷、干燥,土地贫 瘠,这些因素使得一些人选择离开该地区。
3、社会文化原因:东北地区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 口的迁移流动。一些人可能因为文化不适应、社会环境不佳等原因选择离开该 地区。
总之,人口迁移和流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成因、趋势和政策相互交织、 相互影响。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口迁移和流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 趋势。然而,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以保 障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我们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政策 引导和规划人口迁移和流动,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环境影响:人口的迁移流动对当地的资源环境也产生了影响。人口的 流入增加了对当地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而人口的流出则可能导致当地资源的浪 费和环境的恶化。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东北地区的人口迁移流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 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人口的流入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力和经济活 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人口的流出则可能导致传统产业的衰落和社会 文化的变化。
二、城镇化中后期人口迁移流动 形式的转变
1、流动范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人口的迁移流动已经从农村到城市, 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与此同时,出现了人口在城市 群和都市圈内部的流动增加的趋势,如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
2、动力机制:过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动力是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和发展机会。然而,在城镇化中后期,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人们更多 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生活品质或是更好的教育资源。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指人们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移动的现象。
这些移动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可以是长期的。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人口流动的原因人口流动的原因很多,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就业机会因为就业机会的差异,人们可能会在不同的城市或地区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同时,一些地区可能比其他地区更适合特定类型的工作。
教育和培训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或职业培训,人们可能会移动到不同的地区。
家庭关系人们有时也会因为家庭关系而搬家。
例如,出于工作或家庭原因,人们可能需要移动到离亲人更近的地方。
环境和气候气候或环境问题也可能成为人们选择迁移的原因。
例如,自然灾害或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人们定居的地方。
人口流动的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影响:社会影响人口流动对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当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在一起时,会出现各种文化和种族的冲突。
此外,流动性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和亲人之间的疏离。
经济影响人口流动对经济也有很大的影响。
当人口流动越多时,城市的经济活动会变得更加活跃。
同时,人口流动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的人口不断减少,这可能会影响那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城市化和人口流动随着人们更多地靠近城市,城市化现象越来越普遍。
城市化对周围地区的人口流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通常会导致许多就业机会,并吸引更多的人口迁移到那里。
这种现象对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然而,城市化也会带来其他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人口流动对城市化的影响人口流动通常会随着城市化而增加。
当人们移动到城市,他们需要居住、工作和消费等。
这些需要会对城市的资源和基础设施产生影响。
此外,大量的人口流动还可能改变城市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等。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了解人口流动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列人口移动中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1、15世纪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
人口迁移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人口流动
3、三峡工程大移民
人口迁移
4、大批农民赴科威特等国务工
人口流动
【考点4】辨别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人口流动的关系 【4—1】( 荆州市 2012 届高三质检一模 ) 下列属于人口 迁移的是( C )
思考: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农村→城市, 而某些发达国家的人口却从城市迁往农村?
思考:如果你要搬家,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上海、 一个是西藏,你会选择哪个?为什么?
人口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推拉理论”
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的因素是推力因素; 吸引移民迁入新居住地的因素是拉力因素
三、影响人口移动的主要因素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迁 出 地
迁 入 地
①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 思想、文化的交流,提高经 济收入 ②缓解劳动力压力,缓解人 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 ①缓解劳动力不足,促 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资源开发利用
① 青壮年劳动力 减少 ②人才的外流
①带来某些社会问 题和公共设施负担, 如对交通、住房产 生压力 ②对自然和环境产 生深刻影响
三峡移民搬迁之前在 自己家门口合影纪念
泪别故乡
二战前迁移特点
由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 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 表现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表现 实例
东德与西德的统一;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 非洲国家独立,原殖民者返回迁出国。 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乡,西欧各国迁 出人口减少;美国作为人口迁入国,来 自欧洲的移民减少,拉丁美洲和亚洲成 为主要源地。 新兴城市出现、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带 来的就业机会造成人口迁移。
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1)民工流的成因
A、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 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B、城乡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
C、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2)民工流的流向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的省、市自治区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区 (3)流动方式----以自发的流动为主 (4)主要目的-----务工和经商
(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卷)读某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 龄、性别结构示意图,
老年人口比重特别 大,而青壮年人口 少。其原因可能是 青壮年人口的大量 迁出。
20岁左右的人口比 重异常大,原因可 能为该年龄段人口 的大量迁入。
比较符合正常 的成熟型金字 塔结构。
青壮年人口比 重大,应与该 年龄段人口迁 入有关。
如:改变户籍
(需跨越一定的行政区划界限)
(外出购物、旅游、度假、出差、暂时 搬迁;游牧、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等) (通常为一年以上)
图所示,A、B、C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 区,D代表国外,由A1到B1、由B2到C1、由C1到 A1属于 迁移,由B1到B2 迁移,由A1到D 属于 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方法规律 三大要素: 即空间移动, 一般以“行政区域”来界定。 居住地变更,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时间限度,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 ;
政治性的国际人 口迁移急剧增加 国际人口迁移的 流向发生很大变 化 形式多样化
二、人口流动
时间
1.概念: 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 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 实质 移动现象 。
2、人口流 动的形式 国际人口流动 主要为外籍劳工
国内人口流动
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2011•福建卷】 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 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 口为主。读表完成(1)~(2)题。
年龄段(岁)
≥60 45~59 25~44
迁出人数(人) 迁入人数(人)
700 1 600 2 000 800 5 000 30 000
15~24
上世纪六十年代: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八十九十年代 中西部农民工到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东西南北 中,发财到广东 经济因素
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
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D
(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 显相关的是 ( A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A.“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 D.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解析】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 地的空间流动行为。所以,不能把人们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 看做是人口迁移。本题中, A、B、 D都是未长期改变其原有的 居住地,只能说是属于人口的空间流动,只有C符合人口迁移的 时空特点。
2、人口迁移的分类
(1).按地理范围分 国际人口迁移 是否跨越国界 国内人口迁移 农村到农村 农村到城市 (2).按迁移方向分 城市到城市 城市到农村
(发达国家历史上和 发展中国家当前)
(当前某些发达国家)
(3)其他分类方法:
自发迁移、有组织迁移、被迫迁移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秦汉时期、安史之乱 ——最直接的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700 1 600 2 000 800 5 000 30 000
15~24
0~14
2 400
640
27 500
5 000
(1)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C )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该郊区迁入人口不断增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多,促进郊区城市化的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发展,加快郊区土地类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型的转变城市化
气候 土壤 水 矿产资源 自然灾害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和通信 经济布局变化 重大工程建设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婚姻 文化教育 宗教信仰 经济 因素
影响人口 迁移的 主要因素
政治 因素
政策 政治变革 战争
1、人口迁移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讨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分别有什么 影响?
(1)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 组城市是( C ) A. abc B. acd C. abd D. bcd
(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卷)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 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
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人口,这与b图 的年龄结构相符。说明该城市文化教育在城 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
2.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随着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交通运输的日益 便捷,如下表所示: 社会经济效 含义 举例 应 促进种族、 建立起一批以移 民族的融合 民为主体的国家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 兰以及新加坡等 ①落后的北美经过来自世界各地 促进了资源开发、 的移民长期开发,成为经济发达 促进了经济 工业发展和城市 地区; 发展 建设,推动了社 ②西欧战后经济的繁荣以及中东 会经济发展 石油生产国的崛起与外籍劳工迁 入有很大关系 随着国际人口移动,各国优秀的民 ①中华饮食文化 促进了文化 族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促进了 已“走向世界”; 的交流与融 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国际人口 ②巴西成为“人 合 迁移还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种大熔炉”
(2) 城市服务功能中文化教育占主要地位的城市是
A.a
B.b
C. c
D.d
B
【2011•福建卷】 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 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 口为主。读表完成(1)~(2)题。
年龄段(岁)
≥60 45~59 25~44
迁出人数(人) 迁入人数(人)
2、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
(1)民工流: 城市,特别是⑧ 沿海 大中城市。 积极影响:⑨ 增强社会活力 。 消极影响:对交通、城市及⑩ 社会经济秩序 等造成压力, 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2)外籍劳工: 劳务输出 形式出现的短期性、临时性或季节 定义:以 性向异国流动的工人。 流动方向: 发展中国家→⑫ 发达国家 。 影响:对发达国家:弥补了⑬ 劳动力不足 ,节省了培训费用, 但也引发种族纠纷等负面影响;对发展中国家:减轻 ⑭ 人口压力 ,但可能造成人才外流。
0~14
2 400
640
27 500
5 000
(2)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 员是( B )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2012•上海卷】下图所示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 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 要是由于南部( C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 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 于北部( B ) A.人口密度低 B.开发了新资源 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广阔
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有哪些?
★人口自然增长
(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一、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 的① 永久性或长期性 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1)空间位移—两个地区间的移动
三大要素 (2) 居住地变更 (3) 时间限度